邯郸一中四大才子:3.由六象而生五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1:48:31

3.由六象而生五行

【原文】昔者黄帝1得蚩尤2而明于天道,得大常而察于地利。得奢龙而辩3于东方,得祝融而辩于南方,得大封而辩于西方,得后土而辩于北方。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蚩尤明乎天道,故使为当4时;大常察乎地利,故使为廪5者,奢龙辩乎东方,故使为工师6,祝融辩乎南方,故使为司徒7;大封辩于西方,故使为司马8;后土辩乎北方,故使为李9。是故:春者工师也,夏者司徒也,秋者司马也,冬者李也。

昔黄帝以其缓急作五声,以政10五钟。令其五钟,一曰青钟大音,二曰赤钟重心,三曰黄钟洒光,四曰景11钟昧12其明,五曰黑钟隐13其常14。五声既调,然后作立五行以正天时,五官以正人位。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

【译文】从前黄帝得到蚩尤就明白了天道,得到大常就明察了地理。得到奢龙而辨别了东方,得到祝融而辨别了南方,得到大封而辨别了西方,得到后土而辨别了北方。黄帝得到六个辅相而天地得到治理,就神明了。蚩尤明白天道,所以让他主持天时;大常明察地理,所以让他主持粮仓,奢龙能辨别东方,所以让他成为工师,祝融能辨别南方,所以让他成为司徒;大封能辨别西方,所以让他成为司马;后土能辨别北方,所以让他成为司法官。因此,春是工师,夏是司徒,秋是司马,冬是司法官。

从前黄帝按事情的缓急作五声,以匡正五钟。命名五钟为:一种叫青钟大音,二是叫赤钟重心,三是叫黄钟洒光,四是叫光明钟使人不明,五是叫黑暗钟审度规则。五声调正,然后立五政以端正天时,立五官以端正人位。人与天既已调正,然后天地之间的美好事物就产生了。

【说明】本节是论述五行的来历,天、地、四季是六象,由六象而产生五行,即:春是木色青,夏是火色赤,秋是金色白,冬是水色黑,中央是土色黄,天统率一切。

——————————————————

【注释】1.黄帝:黄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神杂糅”的人物。战国中、后期百家托古,多集于黄帝。黄帝被说成是上古的圣帝明王,是大发明家、大思想家,被尊为华夏民族的始祖。《尚书·大序》:“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2.蚩(chī痴)尤:人名。传说是古代九黎族首领,后被黄帝在涿鹿战败擒杀。《书·吕刑》:“蚩尤惟始作乱。”郑玄注:“蚩尤霸天下,黄帝所伐者,学蚩尤为此者,九黎之君在少昊之代也,是黄帝擒于涿鹿者。”《韩非子·十过》:“蚩尤居前,风伯进扫。”

3.辩:(biàn变)通“辨”。《国语·齐语》:“辩其功苦。”《淮南子·滫务》:“若白墨之于目辩。”这里用为分别、辨别之意。

4.当:(dāng铛)《管子·侈靡》:“择天下之所宥,择鬼之所当。”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北邀当国者相见。”《明史·海瑞传》:“张居正当国。”这里用为主持之意。

5.廪:(lin凛)《诗·周颂·丰年》:“亦有高廪。”《周礼·廪人》注:“盛米曰廩。”《管子·权修》:“轻地利而求田野之辟,仓廪之实,不可得也。”《公羊传·桓公十四年》:“御廪者,粢盛委之所藏也。”《孟子·万章上》:“父母使舜完廪。”《荀子·荣辱》:“余刀布,有囷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汉书·五行志》:“御廪,夫人八妾所舂米,藏以奉宗庙也。”这里用为米仓之意。

6.工师:管理建筑工程的官员。《管子·立政》:“毋敢造于乡,工师之事也。”《孟子·梁惠王下》:“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

7.司徒:古代掌管民政和教化的官员。《书·舜典》:“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书·洪范》:“四曰司空,五曰司徒。”《书·牧誓》:“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书·立政》:“司徒、司马、司空、亚旅。”《书·君牙序》:“穆王命君牙,为周大司徒。”《诗·大雅·緜》:“乃召司空,乃召司徒。”《荀子·王制》:“司徒知百宗城郭立器之数。”《荀子·成相》:“契为司徙,民知孝弟,尊有德。”

8.司马:古代掌管军队的官员。《书·牧誓》:“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书·立政》:“司徒、司马、司空、亚旅。”《书·周官》:“司马掌邦政,统六师,平邦国。”《荀子·王制》:“司马知师旅甲兵乘白之数。”

9.李:通“理。”《管子·法法》:“皋陶为李。”《管子·大匡》:“国子为李,隰朋为东国。”这里用为狱官、司法官之意。

10.政:(zhèng正)通“正”。《墨子·天志上》:“必从上之政下。”《说文》:“政,正也。”这里用为匡正之意。

11.景:(jǐng井)《诗·小雅·楚茨》:“以妥以侑,以介景福。”《诗·小雅·小明》:“神之听之,介尔景福。”《诗·大雅·旱麓》:“以享以祀,以介景服。”《诗·商颂·玄鸟》:“来假祁祁,景员维河。”《诗·周颂·潜》:“以享以祀,以介景福。”《荀子·解蔽》:“浊明外景,清明内景。”《尔雅》:“四时和谓之景风。”《说文》:“景,日光也。”《广雅》:“南方景风。”这里用为光明之意。

12.昧:(mèi妹)眼不明的样子。《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目不别五色之章为昧。”

13.隐:(yin印)《书·盘庚下》:“邦伯师长,百执事之人,尚皆隐哉。”孔颖达疏:“隐谓隐审也。”《管子·禁藏》:“下观不及者,以自隐也。”尹知章注:“隐,度也,度己有不及之事当效之也。”《尔雅·释言》:“隐,占也。”《荀子·君道》:“然后隐其所怜所爱。”《韩非子·显学》:“然而世皆乘车射禽者何也?隐栝之道用也。”《广雅·释诂一》:“隐,度也。”这里用为审度之意。

14.常:(cháng肠)《书·皋陶谟》:“彰厥有常,吉哉!”《诗·周颂·思文》:“陈常于时夏。”《管子·君臣上》:“而相为常具以给之。”《老子·五十五章》:“知和曰常,知常曰明。”《易·坤·彖》:“先迷失道,后顺得常。”《易·坎·象》:“水洊至,习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荀子·君道》:“至道大形,隆礼至法,则国有常。”《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韩非子·扬榷》:“其事不当,下考其常。”这里用为规则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