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乒乓球:女作家毕淑敏舍己救人震撼高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8:54:37
         女作家毕淑敏舍己救人震撼高原

特别提示:一名边防战士由于身负重伤失血过多,命悬一线,而医院的血源又严重不足,没有和这名战士相匹配的血源可以使用。毕淑敏看着危在旦夕的战友,救死扶伤的责任感涌上心头,“用我的血吧!我的血型和他相符。”她无比镇定地说出了这句话。                 
               
                          毕淑敏是一位多产的作家

她是雪域高原上的卫生兵,救边防战士于危难之中;她是内科主治医师,始终坚持着自己救死扶伤的义务;她是心理咨询师,帮助无数来访者走出生命的低谷;她是国内最著名的女作家之一,用细腻的文笔感染了千千万万的读者。她的作品数不胜数,她的荣誉不胜枚举,她就是毕淑敏。

                   

                      特殊的经历造就了特殊的毕淑敏

毕淑敏没有文人的桀骜不驯,在她身上,总能看到善良、冷静与温文尔雅,即使她的许多作品记录的是严峻的、撼人心魄的事件,她仍然保持着这种难能可贵的祥和与淡雅。但每当谈起在西藏阿里高原做卫生兵的那段经历时,毕淑敏变得滔滔不绝,兴奋和怀念之情溢于言表,可见那段经历在她的生命中是多么的铭心刻骨。

1969年,还未满17岁的毕淑敏踏上了青藏高原,成为来到这片生命禁区的5位女军人之一,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她在这里一待就是11个春秋。

                   凤凰涅槃 浴雪重生

荒凉、寒冷、恐惧却又神圣,是阿里高原留给毕淑敏最深刻的印象。在平均海拔高达4500米的阿里,如何生存下去是每个人每天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然而,当年只有16岁的毕淑敏在一次风雪之夜的行军当中甚至在盼望着死亡的到来。

“那个夜晚我一生都忘不了。”毕淑敏回忆道:“当时我感觉我所有的感官都是痛苦的,整个肺被压得像纸片一样,无论如何努力都不能吸进足够的氧气。”可以想象,寒风刺骨、极度缺氧,任何一个16岁的女孩儿可能都很难在这样的环境下挪动一米,但是毕淑敏必须要坚强地面对这一切。当时,收容队已经帮助她们几个女兵携带沉重的行李,但在平常人看来微乎其微的枪和十字包,此时却似千斤顶一般压在毕淑敏的身上,让她举步维艰。不堪痛苦的毕淑敏想到了用死亡来结束这地狱般的行程,她想用失足结束自己的生命,自己也能落一个“烈士”的名声。在那种恶劣的环境中,这个思想更在不断加速地侵蚀着她年轻脆弱的内心,不过最后她还是用坚韧不拔的精神战胜了这个念头。当她想松开双手放弃生命的时候,她想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想到了自己还未完成的使命,她挺过去了,永不言败的军人品质此时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天凌晨三点,经过128公里的长途跋涉,毕淑敏一行人终于到达了宿营地。经过这次生死考验,毕淑敏成为了一名真正意义上的高原军人,并逐渐地和这片神圣的土地融合起来。如果说凤凰涅槃后浴火重生的话,毕淑敏则是在这次考验中“浴雪重生”。

                       舍己救人 巾帼英雄

在一次救助垂危战士的行动中,毕淑敏显示出了她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魄。

当时,一名边防战士由于身负重伤失血过多,命悬一线,而医院的血源又严重不足,没有和这名战士相匹配的血源可以使用。毕淑敏看着危在旦夕的战友,救死扶伤的责任感涌上心头,“用我的血吧!我的血型和他相符。”她无比镇定地说出了这句话。但是高原上气候恶劣,毕淑敏还是一个未满十八岁的未成年人,如果抽她的血势必会让她的身体更加虚弱,也会影响到她继续工作,很多人劝她再想想办法,但是一个生命正在死亡线上挣扎,作为一名卫生员的她,找不出任何理由不去救这个人。“这是我的责任和义务!”毕淑敏心想。在她的一再坚持下,医生终于决定采用她的血。当时阿里军分区的卫生科并没有那么先进的设备,毕淑敏和那名战士只能在相隔两尺远的两张兵床上进行输血。就这样,毕淑敏用自己的鲜血救活了这名战士,在经过短暂的休息后,她又继续投入到了医疗工作当中。

                       

                    

                      

                            毕淑敏在阿里当兵时

后来,毕淑敏回阿里探亲时遇到了她曾救过的这名边防战士,当战士向她表示感谢时她甚至忘却了这件事。因为她认为这是她的份内之事,正是这种无私奉献的爱心和不问回报的精神让毕淑敏在之后的文学创作中感化和打动着每一个人。正如她在《爱怕什么》中说到的:保有一份真爱,就是照耀人生得以温暖的灯。

                      转军从文 不废江河

1980年,毕淑敏结束了自己长达11年的军旅生涯,转业回到了北京,但是在部队的经历久久地萦绕在她的脑海中,正是这些经历成就了这个并没有想当作家的女兵。也许在雪山深处有一座小小的火山,它喷发了,冒出滚烫的熔岩,化成毕淑敏小说中喷涌而出的文字,温暖着千百万人的心。

提起写小说的动机,毕淑敏说到:“11年的部队生活带给我太多太多难以忘怀的经历,我心里有话要讲,我想把它表达出来,和更多的人去分享,就是这么淳朴,这么简单的动机。”毕淑敏就这样用优美的文字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用一个边防战士最朴素的感情和思考倾诉着高原的严寒、青春的活力、生命的厚重以及面对死亡的冷静。她的作品不仅能让人感受到情感的细腻,文辞的华美,更能使人的内心受到深深的启迪。于是,在她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用充满睿智的眼光在对生活、对生命进行理性思索的智者。

从1987年成为一名专业的作家至今二十多年来,毕淑敏写出了百余部作品,共发表作品400余万字。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获庄重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被中国海洋大学聘为驻校作家,成为当今文坛最具实力的女作家之一。

现在的毕淑敏,已经是蜚声文坛的著名作家,但她的精神和灵魂并没有离开绿色的军营,她作品中写的是兵,平常也会抽空去重温一下连队的生活,同时激发自己创作的灵感也为自己的作品积累更多的素材。在聊起军队生涯对她产生的影响时,毕淑敏说:“军旅生涯就像是一条川流不息的河,而我曾是那河里的一滴水,虽然已经离开了这条河流最主要的部分,但是我这滴水将会永远记得江河奔腾的感受,这条江河中集体的力量和对我的诸多锻炼将会让我受益终生!”

这就是毕淑敏,像心灵导师一样,用她的乐观和热情指引这每一个迷失方向的人。(孟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