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体育馆:博学笃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4 20:14:27
文 / 胡博之
一个人虽然不能“百艺好藏身”,但是如能极力向上通达事理,多会一些技能,生活哪有不顺其自然、径情直遂的?!
人生在勤,不索何取?本来人的一生之计在于勤,如果一个人老是过饱食终日、不求上进的生活,要想不劳而获根本就是十分可耻的。但是,每个人脚下都有许多路可走,只要躬行,必有柳暗花明的芳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若要涉足其间,就必须开卷有益。专心博闻强记包罗万象的各种百科全书,融会贯通,无论心想随欲到哪个地方,都能我行我素。
诚然,我们每个人都愿意学识渊博,可是要多知道得多,就要犹如渴饮江海一样,大饮则大盈,小饮则小盈。当今是竞争激烈的现代,一个人如果只凭自己单纯的一技之长,就自命不凡想在人们博学多才济济的大堂里站稳脚跟,机会是微乎其微的。这就使我们不管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不要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却总是挑肥拣瘦;只有自当努力,涉猎三教九流无所不晓,才能见机行事、应付自如。
学贵适用。一切需要真正学习的知识,都是为了自己心中有数,书到用时不恨少,然后才可以灵活运用。可是,对切身利益毫无用处的东西,也准许学习适而可止,这也是一种权宜之计。
学问之道,贵在实行。尽管人们每天都打算“活到老,学到老”,可是太多数人也不过是口头上的勇夫,行动上的懦夫,总是抱着三心二意的所谓杂学,好逸恶劳,结果仅仅是一知半解。因此,无论你学习何种科学文化,重要的是彻底彻尾地把每一件事突破做好,这需要决心诚实履行,才能成功。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正如谢觉武所说:“学和行是有机联系着的,学了必须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当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学到手”。
立身百行,以学为基。当你涉世可以做各种行当的时候,最好要常常以劳待逸,善于思考。印度《摩奴法典》曾经记载:“学识、清洁、忠言和各种自由艺术,应该得自不论如何方面”。北齐颜之推也说:“农商工贾,厮役奴隶,钓鱼屠肉,饭牛牧羊,皆有选达,可为师表,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由此说明做学问跟烦琐小事看起来风牛马不相及,其实是非常有紧密关系的。“一个人要对学问有真正的爱好,在他开始钻研的时候首先感觉到的就是各门科学之间的相互联系,哪一门也不能独立存在”。——法国卢棱是那样一语道破学问的奥秘的。
处理天下事,以识为本。这样我们就要像宋代苏轼所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一样,穷追不舍,如此就会水到渠成。
链接:
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广泛地学习永不满足,身体力行永不懈怠。学以致用,锲而不舍。博求学问而不知停止;切实地去做而不知倦怠。广泛地学习,没
有止境,忠实地实行,不知疲倦。
“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礼记·中庸》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
“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
“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
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
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
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
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以“博学笃行”为校训,并非只取“博学”和“笃
行”四字,而是包括“审问、慎思、明辨”在内的,由“博学”而“笃行”的内在统一、相联互动的过程。民政人以实现“老吾老,以及人
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天下大同”为己任,非有过人之本领无以担此重任。以“博学笃行”为做学问之道,方能学有所依、
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爱众亲仁”才不至于流于口号,流于形式。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1670717.html
百科名片
博学审问一词出自《礼记 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
目录
概述出处原文译文注释
编辑本段概述
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编辑本段出处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句话出自《礼记·中庸》十九章。用比较简单的解释来说就是:做事要广泛的学习,仔细的探究,谨慎的思考,明确的辨别,最后要切实的去施行。
因为自己没有总够的语言去表述,可又总不甘心,于是在转了很久之后,最后觉的下面着段说明比较立体而且全面,故摘记于此:
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编辑本段原文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1〕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2〕,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3〕,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4〕。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5〕,虽子羔、原宪之贤〔6〕,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7〕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编辑本段译文
一个人读书做学问,如果不日日进取,就必定会一天天退步。(如果)孤独地学,没有朋友, 见解就会狭隘,难有作为。长时间住在一个地方,就会习惯那里的世俗而不知觉醒。(如果)不幸处于穷困和偏僻的地方,没有坐马车的费用,仍要广泛的猎取学问并详细考究,(这样)可以与古人会合(一样),以知道学问的正确与否,差不多得到(学问)的十分之六七,如果又不岀门去,又不去读书,则是象一个面墙的人一样(对学问一无所见),即使是象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最终对国家是没有帮助的。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凭孔子这样的圣人,仍须努力地学习,这不是对今人的一种勉励吗?
编辑本段注释
〔1〕 “独学”“则孤陋”两句:语出《礼记·学记》:“独学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陋(lòu漏):见闻狭窄。
〔2〕 资:费用。
〔3〕 古人与稽:语出《礼记·儒行》:“儒有今人与居,古人与稽。”稽(ji鸡),考证。
〔4〕 庶几:差不多。
〔5〕 面墙:比喻人不学习,就像面向墙壁而一无所见。语出《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今末世贵戚食禄之家,温衣美饭,乘坚驱良,而面墙术学,不识臧否,斯故祸败所从来也。”
〔6〕 子羔:姓高,名柴,字子羔,孔子的弟子。《论语·先进》云:“柴也愚。”朱熹《集注》:“愚者,知不足而厚有馀。”又云:“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朱熹《集注》:“言子羔质美而未学,遽使治民,适以害之。”原宪:又名原思,字子思,孔子的弟子。《论语·雍也》:“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
〔7〕 “十室”等三句:语出《论语·公冶长》。
〔8〕为学:求学问。
〔9〕穷僻之域:穷困偏僻的地方。
〔10〕审问:详查细究。
http://baike.baidu.com/view/8180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