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有童军夏令营吗:解放前的高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6:01:42

一年一度的全国统一高考已经结束了,有关高考历来都是人们热议的话题,那么,在民国时,如何高考呢?

笔者查阅相关的资料,民国时考大学与现在一样,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民国时,也有全国统一高考,也是按计划招生,也分文理科,只不过全国统考的时间较短,只有1938 年到1941 年这几年。之后因为全国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全国性统考无法组织。

为了实行全国统考,1938 年教育部设立了全国统一招生委员会。委员会负责制定招生简章、命题阅卷及录取标准,同时还负责研究招生制度的改进及其他相关事宜。

但是,民国时全国统考,考生仍须赶考。因为并不是像现在这样,每个县都设有考点。可能是考生也不多吧,当时全国仅设武昌、长沙、吉安、广州、桂林、贵阳、昆明、重庆、成都、南郑、福州等招生区。像南京、上海、北京都让日军占领了,无法设点。这些地方的大学,由日伪政府组织,各校自招。

全国统考的效果和社会反响非常好,因为它相对公平,可以减少各校招生时的“走后门现象”。1940 年,教育部将这一统考形式固定了下来。但因时局变化,次年就不成了。自1941年,一直到1949年,民国政府都无法组织起全国统一高考。

民国全国统考时,也采取灵活的招生办法,有“保送免试”。那时也有高中会考,会考成绩优秀的,可直接保送上大学。一般说来,会考生中有15%的人有保送的机会。但保送生的成绩要求不低于80 分(满分100)。另外,各个大学还可招“先修班”,先修班的学生中有50%可以免试上本校的大学。

从上面可以看出, 民国时考大学比现在要轻松一些。除了保送生比例多外,当时的考试科目虽然不少,但题目不复杂。如1940 年全国统考是8 门,其中有4 门必考:公民、国文、英文、生物。另外4 门,要看报考志愿——文科(文、法、商及相应的师范等专业):另考数学、中外历史、中外地理及理化(综合卷);理科(理、工及相应的师范等专业):另考数学、物理、化学、中外史地(综合卷);医、农科:另考数学、物理、化学、中外史地(综合卷)。

没有全国统考的时间里,民国时的学生是怎么

上大学的?在停止全国统考后,教育部根据时势,制订和推广了现在仍受不少教育人士青睐的“联合招生”、“委托招生”等招生制度。由教育部划分出相应考区,指定区内的公、私院校使用一张卷子,设一家召集大学组织牵头,联合招生。1942 年,全国划为10 个联合招生区。如昆明区,有2 所大学,由西南联大为召集学校;重庆区所属10 个院校,中央大学为召集学校。

联合招生的报名、命题、阅卷等事宜,一般根据教育部的规定,由各考区自己决定。但各校的招生名额由教育部审核,不是招多少就招多少的。如果招生不足时,可组织第二次考试。这个联合招生制度确实招出了不少人才,如共和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邓稼先,就是1941 年在联合招生中,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的。

联合招生考试和全国统考一样,也有“保送免试”,总比例亦很高,如1942 年,这年考试入学人数和免试生比例为85∶15,即100 个新生中,有15人是免试保送的。保送生要求比现在宽松多了,首要条件当然是优秀生,但不会太呆板。各大学也招先修班生,这部分学生免试上大学的比例高达50%。进入先修班的条件并不高,所修各科成绩及格,国文、历史、地理三科均在70 分以上,就符合条件了。

在1938 年之前,民国考大学则没有全国统考和联合招生一说,都是各个院校自行招生,但会受到教育部的管理。1933 年之前各校虽然分文理科(理科当时叫“实科”),但文理生的比例没有规定,考生想报什么就报什么,对什么有兴趣就学么。如1928 年全国在校大学生为25198 人,文生占73%;1930 年全国在校大学生为37566 人,文科生占75%。这比例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显然是极不对称的。

从1933 年起,教育部开始实行“比例招生法”,强行规定,文科生比例不得超过实科生。1935 年起更有针对性,直接给各校下达文理两科招生人数。这也是中国高校“计划招生”的开始,此法一直到现在还在使用。

在1937 年之前, 即1912 年到1937 年之间,民国高校招生都是各校自己组织进行,命题也是各校自己出,考试极为简单,科目少,题数也少。需要注意的是,在1927 年之前,民国高考前后是有不同的。这里,主要说1927—1937 年,这11 年间考大学的事情。

如1929 年,北京大学本科生入学仅考:国文、英文(或德文、法文)、中国历史、外国历史、化学五门。也有的大学要考八门,如武汉大学文科要考:国文、党义、数学、历史、地理、化学、物理,连现在必考的英语都不考;理科为国文、党义、英文、数学、化学、物理、历史、生物。

试卷出得极为简单。1929 年北京大学的国文考试,就是一道作文题,考生写篇作文就行了。当时,北大校长是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蔡之后的1930年10 月起,由蒋梦麟任校长,一直到1945 年10 月。蔡之后,北大试卷的内容多了,但与现在相比,也不算复杂。如,1932 年北大的国文试卷分六部分(见附文),内容比1929 年一道作文题丰富多了,也像一张试卷了。

面对如此简单的试卷,恐怕现在80%的高中毕业生,都能考上北大的。或许有人有疑问,民国时考大学这么简单,能选拔出优秀的人才吗?这是不用多说的,看看他们的名字,你就知道。考出来的人才还不少,著名“汉园三诗人”李广田、卞之琳、何其芳,1929 年考入北大;中国“两弹一星”元勋、核物理学家钱三强,1929 年考入北大(理科预科);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钱学森,1929年考入交大机械工程系;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家季羡林,1930 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附:1932 年北大国文考试卷

一、把这首诗译成散文白话(自加新式标点符号)。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

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二、下列各书是谁做的或编的?

文史通义;后汉书;论衡;说文解字;日知录;说苑;红楼梦;方言;文选;三国志

三、什么是“四书五经”? 什么叫做“四部”?

 什么是“三通”? “唐宋八大家”是谁?

四、试举五部秦以前的书。

五、试举出下列各句中“之”字在文法上的区别:

1. 学而时习之;2. 先生将何之;3. 之二虫又何知;4. 南宫绦之妻之姑之丧

六、作文试题( 选做一题)。

1. 艺术与人生;2. 科学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