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静怎么火的:“周公馆”:绿树掩映,风云际会 2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5:41:28

“周公馆”:绿树掩映,风云际会

2011年6月17日   28:28-解放周末·装饰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顾学文

思南路73号,周公馆

小小的阳台,也是“无声的战场”


  本报记者 顾学文

    从皋兰路开始,一直到建国路,这一段的思南路,尤其幽静。两侧的法国梧桐用茂密的树冠俯抱窄窄的路面,树阴深处是20多幢花园式洋房,集中了老上海近乎全部的民居样式。

    思南路73号,一幢西式小楼房,竹编的围墙已被岁月染黑。因为是上海近代建筑中鲜有的法式建筑经典,她被人们欣赏;更因为曾是当年中国共产党代表团的驻沪办事处,她被历史铭记。

    她的门牌上刻着——“周公馆”。

■“不让设办事处,就称‘周公馆’”

    在思南路各色洋房中,思南路73号有其特别之处:其他建筑都是三层,只有她是四层。

    这幢小洋房确切的建筑时间已不知,一般认为建于1912至1936年之间,砖木结构,为法式花园住宅,原为法国在华商人所有。1946年5月,根据“双十”协定,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前往南京,与国民党进行谈判。6月,代表团决定在沪设立办事处,为此租下这幢房屋,但国民党当局不允许挂“中共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的牌子。6月18日,从南京来沪的董必武果断决定:“不让设办事处,就称‘周公馆’。”至今,门口挂的中英文门牌写着“周公馆,Residence ofCeneral——Chou Enlai”。

■广播和报章的头条消息,经常来自这里

    因为靠着路边,高大的法国梧桐把小楼遮得半隐半现,只露着红色的格子窗户和平台护栏。进门就能看见藤萝花架,在绿茵茵的草坪中央,有一棵枝叶茂盛的大塔松,在这里,周恩来曾接待过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也曾为朱德庆祝六十岁寿辰。

    小楼底层分别是汽车间、厨房、传达室等,推开一楼(实则二楼)的门,是周恩来夫妇的卧室、会客厅和餐厅。卧室很朴素,除了一张双人床和办公桌椅、衣架外,没有其他家具,也没有什么摆饰。床边有只旧皮箱,周恩来一直带在身边,用了20年。衣架上挂着当年周恩来穿戴过的咖啡色礼帽和西服。办公桌上摆着《大公报》、《联合晚报》、《华商报》等当时几大有影响的报刊。报刊旁的文稿是周恩来的手迹,另一旁整齐地堆放着毛泽东于1945年写的《论联合政府》。

    邓颖超曾回忆说,那时周恩来几乎每天都在这张办公桌前工作,一般到清晨4点左右才休息,早上7点他又准时起身,开始新一天的工作。在上海期间,这是他的作息时间表。那时的广播里和报章头版上,经常可以听到或读到发自这里的消息。

    卧室边是会客厅。记者参观时,是一个安静的午后,难以想象以前这里召开中外记者招待会时的热闹。据说每次整个客堂间都会被挤得水泄不通,一些来晚了的记者不得不坐到餐厅去,费力捕捉周恩来的声音。于是,周恩来就会走到会客厅与餐厅之间的门廊,以便让两头的记者都能听清楚。每次说到激动之处,周恩来会直接用英语向在场的外国记者分析形势,而外国记者们也会在报纸上特别指出哪些内容是他的英文原文。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历史专业的参观者Tony告诉记者:“我曾读过周先生的英文演讲资料,他的见解非常精辟。”Tony在各个房间里仔细地看着,并努力地记录着。

■被封锁前的最后一次支部大会,董必武冷静主持

    二楼(实则三楼)主要是办事人员的居所。而在略显低矮的三楼(实则四楼),有间潮湿的朝北房间,与二楼办事人员房间相同的家具,相同的摆设,不同的是桌上堆满了书,这里原来是董必武一家的住处。从1946年冬到1947年3月,董必武一家就挤在这间仅10平方米的小间里。

    1946年11月19日,周恩来返回延安,董必武全权负责“中共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的全部工作。

    1947年3月1日,国民党当局封锁周公馆,董必武冷静地主持了最后一次党支部大会,布置好各项任务后才撤离。

    撤离时,周公馆交“民主同盟”代为保管。之后,房屋被国民党上海政府非法接管,家具陈设全部流失。新中国成立后,在原址设纪念馆,周恩来、董必武卧室等部分室内恢复原来摆设,又辟陈列室介绍当年历史。

■阳台也是一个 “无声的战场”

    窗外的草坪上树立着周恩来的雕像,想来60多年前,他就是那样站着踱步沉思的;阳台上排着一把把的藤椅,哪一把是沈钧儒、郭沫若、马寅初、柳亚子、黄炎培、许广平坐过的,哪一把又是李维汉、陆定一、华岗、钱之光、许涤新坐过的?

    小小的一幢楼,经历的那些风云,让楼中每个角落都有故事可循,就连那与周恩来卧室相连的阳台也是一个“无声的战场”。原来,自从中共代表团租下这幢房子起,特务们就开始了对整幢楼的日夜监视。他们化妆成小贩、黄包车夫,甚至是乞丐,散布在小楼周围。同时,在原上海警察局局长宣铁吾的指示下,马路对面的原思南路80号上海妇孺医院里也建起了秘密监视点,每天的监视情况还要形成“监视专报”。那时,周公馆里只有这个和梅兰芳公馆隔花园相望的阳台是特务唯一无法监视的地方,于是,这里也就成了周恩来会见重要客人的场所。

    记者参观过程中,时时遇到了不少前来参观的外国游客,原来“周公馆”早已被写入了众多旅游指南书中,许多外国游客便按图索骥找到这里。

    游客中有些学生模样的,记者和他们交谈后得知他们是在国际学校就读的学生,老师布置了有关中国革命史的题目。学生Danny说,他们有四位同学自愿组成一个小组,重点研究周恩来的生平,“我们打算暑假里再去周恩来的故乡”。

    告别还在认真记录资料的外国学生,走出周公馆。

    竹编的围墙已经被岁月染成了黑色,绿树掩映下的小楼依然沉静,毫不张扬,却自有一股轩昂气宇。

延伸阅读

“周公馆”附近的名人故居

孙中山故居——香山路7号

张学良公馆——皋兰路1号

梅兰芳旧居——思南路87号

柳亚子旧居——复兴中路517号

刘海粟故居——复兴中路512号

重庆也有“周公馆”

    重庆“周公馆”也称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位于渝中区中山四路曾家岩50号,其主体是一栋两层内天井中式建筑。1938年冬,中共代表团由武汉迁移重庆后,为便于工作,周恩来同志以个人名义租赁这幢房子,作为中共南方局在市内的一个主要办公地点。小楼地处街巷尽头,右侧为国民党军统局局长戴笠的公馆,左侧是国民党警察局派出所;楼房内,中共代表团仅租赁了一、三两层,二楼的大部分和底层门厅旁的厨房,均为国民党人居住,而当时董必武、叶剑英同志的办公室则分处二楼和三楼。毛泽东同志1945年8月来重庆与蒋谈判期间,曾在底层会议室接见中外各界人士。周恩来同志更是经常在此会见各界人士和中外记者。

上海的法式建筑

    上海于1843年开埠后,1849年出现了法租界。但是来沪的法国人并不多,在经济上无法与英美抗衡,所以法式建筑在上海近代建筑中并不多见。但由于法式建筑风格庄重,有仿古情调,还是受到一些达官贵人的青睐。

    法式建筑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孟莎式屋顶,屋面坡度有变化,大都屋顶上部比较平缓而面积较少,屋顶下部比较陡峭,面积都较大,或采用四坡顶;屋顶有老虎窗;具有庄重的风格、对称的形式;大多用石材贴面,或用仿石材,有些用碎石粉刷。

    在现存的上海近代建筑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法式建筑有:前法国学堂(今南昌路科学会堂),前法国总会(今茂名北路58号花园饭店基座),原宋子文住宅(今岳阳路145号),原马歇尔旧居(今太原路160号太原别墅)等。“周公馆”是其中非常经典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