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念锋在哪一年:这样的“专家”一夫当关,“创新”还有生路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3:40:22

这样的“专家”一夫当关,“创新”还有生路吗?

 

沈善增

 

事情的来龙去脉

 

我儿子沈雄风,自复旦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后,在家独立研究近五年,与2009年完成了八万多字的数理哲学论文《趋同—崩塌  游戏拓扑思维的一个样本》。论文草稿发给一些朋友征求意见,反馈意见之热烈,大大超出我的预期。论文由香港佛教联合会宗教事务监督觉真长老资助,收入《香港学术精粹丛书》出版,由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博导、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会长胡孚琛先生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终身教授、数学博士章定先生作序。胡孚琛先生还邀请沈雄风与我于200911月一起赴京参加“首届国际老子道学文化高峰论坛”,在会上发表论文《〈老子〉思想与“趋同—崩塌”导致的金融危机》。到2010年,沈雄风完成论文简稿的英译本以后,于67去参观世博会,在排队时产生灵感,在原论文的基础上,论证了建立“健康型价值”,解决价值趋同悖论,科学定义“普&&价值”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因此,又推迟找工作的时间,花几个月的时间,写出了论文《从“趋同—崩塌”到健康型价值》。1029,我参加上海师范大学主办的“世博会与都市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会议的10分钟发言时,我简单介绍了沈雄风的论文观点,引起了包括斯诺夫人、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先生在内的与会贵宾、专家的很高的兴趣,认为思路全新,高屋建瓴,逻辑严密,后生可畏,作为父亲,听到这样的评价,当然是很高兴的。《学术月刊》副主编夏锦乾先生要我直接把论文发给他。但论文发出以后,一直未见回音。

到今年2月15日,我看到《文汇报》上“创新的障碍在哪里”的讨论的结束文章,就给上海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副处长、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荣跃明博士写了一封信(给他写信,是因为他看了沈雄风的论文电子文稿后,一直对沈雄风的情况非常关心。他听到沈雄风在电脑游戏策划方面也有一技之长,待论文告一段落后,准备去应聘电脑游戏策划,就说,你儿子去做电脑游戏策划,肯定是行的,赚钱也多,但对国家来说,像他这样文理兼通,起点又这么高的人才不可多得,不让他继续搞研究,太可惜了。你要说服沈雄风继续搞研究。但在中国的环境中,不到体制内是不行的。所以他指导沈雄风填报2010年度的国家与上海市的社科基金的青年项目,又为他联系申报论文博士,联系大学与研究所破格录取,都以失败告终。唯他拟向《学术月刊》推荐沈雄风的论文,后来我直接发给夏锦乾先生,不能说失败),说《学术月刊》无回音,是否在审稿专家那里卡住了,请他过问一下,若果如此,能否将沈雄风论文作为一个个案,来深入讨论“创新”的障碍问题。此信同时抄送给夏锦乾先生。

夏锦乾先生于217发来电函。信中说:“大公子的文章寄来后,编辑部做了反复研究,也请有关专家审阅。文章充满创新精神,视野开阔,且行文流畅,很有才气,使人想到当年克劳修斯发现热力学第二定律,普里戈金创造耗散结构。诚如文章所说,这“趋同—崩塌”理论也是一个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原则(从天体、恐龙、人类到国家、公司管理等),而不是一般的管理学的规律,所以从刊物的角度说,发表这样的文章,就必得很郑重,至少在论证与自圆其说上,多做推敲的功夫。就此而言,编辑部研究下来,觉得文章中有些论述尚未充分展开,或在论证逻辑上尚有进一步完善之处。”

所提意见,我觉得有的是八万字论文中有的,在缩写时为使行文不至过于繁琐而略去了,有的是新写部分,为照顾到人文理论刊物读者的接受习惯,没有按数理哲学的表述方式来写修改并不难。但沈雄风见到编辑部意见对论文评价很高,而且要就表述向他擅长的数学论文靠,因此修改表述小修小补,而是大动干戈,把“健康型价值”部分重写,花了半个月的时间认真修改。到34,我发出他的改稿,一个本子能显示修改了哪些地方,一个本子是定稿。这样做,意在表达沈雄风的修改是认真的,以感动专家与编辑。

改稿发出,等了三个月,于69,收到夏锦乾先生发来的匿名专家审稿意见,想不到与上次意见来了个180°的大转弯。对专家的否定意见,我是有思想准备的,但这两位专家的意见之……(请原谅我这个“专业作家”不知怎么措辞)实在是大大超出了我的思想准备,因此,我当即提笔进行反驳。这倒不是为儿子的论文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计,我实在是太“忧国忧民”了,太想喊一声“救救孩子”了(请你在读信后评判我这样说是不是矫情)。我在信中说:“我提议贵刊以发表沈雄风论文,匿名专家审稿意见,与我的这封信的方式,引起一场讨论,以期找到回答钱学森老‘世纪之问’的一种可能的出路。如果贵刊因种种原因不便发表,我就在沈善增博客与‘善增读书会’论坛上贴出。‘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我扪心自问,此举非出于私心,有不妥当之处,还望鉴谅。”

今天(610)一早,收到夏锦乾先生回信,表示按程序原则,编辑部已无能为力,同意我把沈雄风论文等贴到网上,听取意见。因此,就有了这个帖子。

以下讨论资料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按时间排列的一些电子邮件,包括匿名专家审稿意见。第二部分,沈雄风论文,与八万字论文的胡孚琛序、章定序,《香港学术精粹丛书》主编、香港科技大学林律光教授撰写的《趋同—崩塌》一书的“丛书编者按”,主要为防读者可能产生的对“专家”素养的悲观。专家中识货爱才的还是大多数,当然,我没有说这两位专家不识货不爱才,他们提出否定意见也有其合理性,凡现实的都是合理的,我只是对“凡现存的都是会改变的”还抱有幻想。还有一点须说明,讨论要完全遵循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发言力避过激之辞,更不要去“人肉搜索”那两位专家,当然,很欢迎他们以匿名或真名的状态来参加讨论。沈雄风的论文可能专业了些,但对怎么对待创新型人才、创新成果,怎么建设创新型社会,克服创新的障碍,应该有许多话可说。沈雄风的论文被否决事件,只是一个靶子。讨论中还可以举出新的靶子来。有对沈雄风论文的指谬意见,当然更加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