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县公共资源交易:一次与略萨有关的文学追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7:58:46
一次与略萨有关的文学追星(2011-06-17 22:09:31) 标签:

杂谈

     略萨来了。前几天,在上海,他接受访谈,朗读《酒吧长谈》,与中国作家对话。有太多报道,都在展示略萨在中国的细节,相关情境,让我觉得就是一次声势浩大的文学追星。在粉丝拥堵之下,在中国作家仰视的目光之中,这一次对略萨的追逐,会留下什么呢?

  在我印象中,这些年,似乎只有对韩寒与郭敬明,才会出现疯狂的文学追星情景。当然,那只是少男少女们的青春热情,中国传统的严肃作家似乎越来越难成为被疯狂追捧的文学偶像了。略萨不一样,这次他到上海,有身份各异的粉丝缠身,还引起很多中国作家近距离追逐,叶兆言就专程从南京赶到上海与略萨对谈,现场还有孙甘露、陈村、王安忆等著名作家,面对略萨,他们的姿态多表现为致敬和恭敬。

  对略萨文学成就不会有任何置疑,去年诺贝尔文学奖给了他,大家普遍感觉是实至名归。他的才华与学识,他的作品介入政治的勇气与担当,都绝对让他配得上充当文学偶像。对于中国读者与作家来说,把略萨当作文学追星的目标,本身也是一件文化幸事。读者与作家,甚至包括一些文学权力机构,如果都能够从这次文学追星中获得更多文化与价值的启示,或许将有助于有利于中国文学走出价值尴尬与体制困境。

  “作家不是为了谋生而写作,而是为了写作而生活”,这一回,略萨这样忠告中国作家。就在前两天,中国作协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2011年新会员名单,其中有我认识的文友。记得以前一个文友曾说过混到作协这样的“文学执照”种种好处,我记得不太清,但有一件,确实把我擂倒了,他说就是扛着那样的身份符号,在他那座城市里,开个作文辅导班,都绝对会生源广进,财源广进。写作能够谋生,不算错事。但是,作家以如此的生活欲望代替创作欲望,无疑又是写作的悲哀了。

  把写作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应该带着笃定的价值信仰,而不能只是退化为一种工具。有野心的写作者,应该像略萨说得那样,“写作记录生活冒险经历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作家要了解街上发生了什么”。特别是在当代中国,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没办法记录下来的事,需要作家来进行叙事。文学也是展示社会真实的一种重要载体,而记录真实的现实生活,最需要的就是作家的独立姿态。

  回过头来看看略萨的文学成就。“对权力结构制图学般的细腻描述和他对个人的抵制、反抗和挫败形象的尖锐刻画”,这是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得到的官方评价。这一次在上海,他讲的依然是与殖民主义、社会不公、政治选举等等有关的内容。而这些内容,都与他的体验与经历有关。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当他通过文学独立介入自己的现实生活,“反独裁、反专制、反极权”就自然会成为他的价值标签。因为作家生活与创作价值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略萨曾经同时做过7份工作,做过图书管理员、记者,甚至还数过死人。此次他在上海还说,“一个作家总是被人夸赞、有奖金、有政府补贴的话,会很危险,他的创造性就会丧失。”我不知道,当略萨说这话时,他身边坐着的那些“专业作家”们内心会有着怎样的感受。谁都清楚,断奶是一种痛苦,为了抵抗这样的痛苦,不愿断奶者会寻找各种各样的理由。但是,只是靠豢养而不去独立觅食,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寄生形态。而这样的寄生者,自然会乐滋滋地赞扬着母体的丰沛美好,来掩蔽母体正在遭遇无限的消耗与残损。这或者就是今天中国作家在价值选择上总是处于尴尬逼仄的重要根源。

  略萨来了,带来了一次文学追星。在略萨走后,期待人们能够通过盘点略萨的生活形态与价值精神,获得我们自己有关文学、生活与价值的独立判断。当然,这次文学追星,也应该提醒相关文学权力与体制,从略萨身上明白如何让中国作家找到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