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不知道玩什么游戏了:民俗节日·三元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1:26:33

民俗节日·三元节

2007-03-10 20:30:13|  分类: 古代民俗 阅读333 评论0   字号: 订阅 - 文化大观园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三元】  (1)即元旦。指夏历正月初一。是日为年、月、日之始,故称。唐徐坚《初学记》卷四载隋杜台卿《玉烛宝典》:“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三元。”注:“岁之元、月之元、日之元。”(2)旧时以夏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上元、中元、下元,合称“三元”。源于道教。《唐六典》卷四“祠部郎中”:“(道士有)三元斋:正月十五日天官为上元,七月十五日地官为中元,十月十五日水官为下元,皆法身自忏#罪焉。”每年逢此三日,道观均作法事、诵经。宋太宗时,三元日不禁夜,上元御乾元门,中元、下元御东华门。后罢中元、下元二节。见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中。清赵翼《陔馀丛考》卷三十五:“其以正月、七月、十月之望(十五日)为三元日,则自元魏始。”(3)术数家以六十甲子配九宫,一百八十年一周始,第一甲子为上元,第二甲子为中元,第三甲子为下元,合称三元。《晋书·符坚载记下》:“从上元人皇起,至中元,穷于下元,天地一变,尽三元而止。”(4)道教称天、地、水为“三元”。《云笈七签》卷五十六:“夫混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气,生成人伦,长养万物。”

【上元节】  (1)汉族传统节日。流行于全国各地。时在夏历正月十五日,其夜为上元夜,也叫“元宵”、“元宵节”。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百枝灯树》:“韩国夫人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月色也。”因上元节与元宵节在同一天,故民间一般通称,而以元宵节著名。是日有食元宵、放爆竹、闹花灯等节日活动。(2)朝鲜族传统节日。流行于吉林延边、黑龙江、辽宁等朝鲜族居住地区。即夏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日早晨喝“聪耳酒”,白天吃“药饭”或“五谷饭”节日期间有“火炬战”、“索战”、“迎月”、“踏桥”等活动。

【中元节】  亦称“盂兰盆节”、“鬼节”。俗称“七月半”。旧时汉族传统节日。流行于全国各地。在夏历七月十五日举行。原为宗教节目。一说始于道教。道教认为,七月十五日为中元日,地官下降,定人间善恶。是日道观作斋醮荐碑。《道经》:“七月十五日,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一说始于佛教,为追荐祖先而举行。佛经说,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莲曾设百味果,供养十方僧众,救母于倒悬之中,佛教于是兴起盂兰盆会。唐韩鄂《岁华纪丽·中元》:“道门宝盖,献在中元。释氏兰盆,盛于此日。”后演变为民间祭祖日,家家追荐祖先亡灵,并有放河灯等活动,意为超度亡魂野鬼。南朝时已在民间流传。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佛。”唐宋时盛行。王建《宫词》:“看着中元斋日到,自是金钱绣真容。”宋高承《事物纪原》卷八:“今世每七月十五日,营僧尼供,谓之盂兰斋者。”在汴京(今河南开封),“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增倍。”(见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元节》)。前蜀蕊花夫人《宫词》之一三一:“法云寺里中元节,又是官家诞降辰。”南宋以来,有放河灯之举。吴自牧《梦梁录》卷四:“七月十五日,……后殿赐钱,差内侍往龙山放江灯万盏。”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十五日,诸寺建盂兰盆会,夜于水次放灯,曰放河灯。”在北京,儿童执长柄荷叶,燃烛于内,沿街唱诵:“荷花灯,荷花灯,今日点了明日扔。”清代中元节祭扫,尤胜清明;庵观寺院,设盂兰会,街巷搭起高台、鬼王棚座,诵念经文,演出《目连救母》剧,做水陆道场,施放焰口,俗谓“济孤魂”。还用纸扎糊法船,长至七八十尺者,临池焚化,还点燃河灯,俗谓“慈航普渡”。并有娱乐活动。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运河二闸,“至中元日,例有盂兰盆会,扮演秧歌、狮子诸杂技。晚间沿河燃灯,谓之放河灯。”其夜,民间各家以纸钱在路旁焚烧,谓“祀孤魂”。蒙古、达斡尔、彝、纳西、白、苗、侗、布依、壮、土家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

【下元节】  亦称“下元日”。旧时汉族民间节日。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时间在夏历十月十五日。道教认为下元为水官解厄之日。是日道观皆作法事。民间多备丰盛菜肴,享祭祖先、神灵,以祀福禄。南宋吴自牧《梦梁录》:“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宫观士庶,设斋建醮,或解厄,或荐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