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丝绸是真是假:梦境:清明?抑或混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6:15:38

梦境:清明?抑或混沌?

<查看评论>

大洋新闻 时间: 2011-06-19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李文

  梦是一个神秘而难解的谜题。(Gettyimages 供图) 申荷永教授。 油画《雅各的梦》

  “清明梦”,英文 “Lucid Dream”,是指做梦的人在梦中意识到自己是在做梦。

  最近,有研究者指出,现代人做“清明梦”越来越多。也有理论指出,梦的色彩在某种程度上受到电视机等现代媒介的影响。这是否意味着,人类的梦境也在随着时代的变迁一路变化?为此,记者走访相关专家。

  撰文及图片整理:李文(署名除外)

  《盗梦空间》运用了“清明梦”的研究成果

  最近,有报道称,跟过去相比,现代人做“清明梦”的情况在增多。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申荷永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多数人在做梦时,总是沉浸其中,不知道自己是在做梦,但也有不少人有过清明梦的体验,在梦境中知道自己在做梦,可以观察自己梦中的一举一动,甚至控制自己的梦境。

  “清明梦”的概念最初是由19世纪末20世纪初荷兰的一位作家兼精神病医生弗里德里克·凡·艾登提出的。1913年,他在自己的文章《梦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了“清明梦”的概念。申荷永教授指出,弗里德里克·凡·艾登所使用的“lucid”,主要就是指梦中“意识仍然清醒”。

  相比过去,是否有更多的现代人做“清明梦”了呢?若真是如此,是否能说明现代人变得更“聪明”了呢?

  实际上,要做一个准确的比较统计或许很难。一个更靠谱的解释恐怕是随着对清明梦的研究的增多和不断深入,让越来越多人认识到“清明梦”的存在,甚至有意识地去训练自己控制梦境的能力。

  申荷永指出,这很有可能是因为目前有关梦的主题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人们越发关注自己的梦。此前上映的电影《盗梦空间》引起的狂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它说明大众对梦的兴趣。这部电影充分运用了有关“清明梦”的研究和知识,生动呈现了“清明梦”的意境。几代研究者们的研究成果,以最通俗的电影方式,让“清明梦”的存在逐渐深入人心。

  电影、电视的发明或改变人类梦的色彩

  你的梦是彩色的,还是黑白的?有研究指出,只有20%的人声称做的梦是彩色的,但这些研究也称其实80%的人做梦都是有色彩的,只是大多数人不能记住梦的色彩。然而,梦为什么有颜色?

  一种有趣的观点是将梦的色彩与电影、电视等现代发明关联起来,认为是它们改变了我们梦境的色彩。美国科学哲学教授艾瑞克·史维茨格勃尔就认为,因为在上世纪50年代黑白电影、黑白电视广泛流行,所以大多数看电影的人梦中看见的也是黑白颜色。在他看来,梦的颜色会受到现代媒体的影响从而发生变化。他引用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调查,指出当时绝大部分的受访者表示,从未或很少做过彩色的梦。值得注意的是,那时正是黑白电视的黄金时代。可是在那个时期之前或之后的调查记录显示,人们有彩色缤纷的梦境。

  对此,德国睡眠专家米歇尔·施莱德并不同意。施莱德认为,史维茨格勃尔存在方法性的错误。虽然人们看黑白电视,但是他们一天当中的大多数时候还是在彩色世界中生活的。施莱德通过长期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绝大多数人的梦是彩色的。他认为,人们不能确定梦的颜色是因为人们首先注意了梦的情节,而忽视了梦的色彩。当色彩成为梦中情节的重要部分时,人们就会回忆出梦的颜色。

  控制梦境可能吗?

  既然我们可以意识到自己在做梦,那么有可能实现对梦境的控制吗?以下是研究者发现的几种方式:

  “北极熊效应”

  心理学家丹尼尔·威格纳发现,当告诉人们不要去想某个特定的事物时,比如北极熊,人们会因为刻意压抑这种想法反而使北极熊这个念头在脑中挥之不去,这种效应被称之为反弹效应,又叫北极熊效应。利用这一点,威格纳尝试让人们梦见某个特定的人。他们让被试者回想一个他们暗恋或者欣赏的人,然后在睡前告诉其中一些被试者不要去想这个人,而让另一些人继续想象或者不作要求,结果发现,你越是希望遗忘的东西反而越容易出现在你的梦里。

  积极暗示 中断噩梦

  当我们在熟睡的人耳边轻轻说话或者是用光线刺激某些部位时,也能影响他做梦的内容。美国心理学家帕特里西亚·格菲尔德发明了一种装置,可以检测到人在“眼快动睡眠”时眼睛的活动。由于眼球快速转动时正是人开始做梦的时候,所以这时通过闪烁红灯光,可以诱导睡眠者感觉到自己正在做梦,治疗者可以在旁边施以合适的暗示引导,帮助睡眠者控制梦境。这对变噩梦为好梦很有效。

  最近,美国斯坦福大学一位叫拉巴茨的心理学教授也推出一种训练法:清晨从梦中醒来,立即回忆并记住做过的梦,并反复提醒自己:“下次做梦,我要感觉到自己正在做梦”,最后闭上眼睛,让自己的眼睛像做梦时那样活动。坚持训练,能做到在做梦时控制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