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网设计规范:人民公社化运动与公社体制(1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2 18:03:12
<<上一页  返回目录页  下一页>>

人民公社化运动与公社体制(13)

 

    上述三种类型的供给制中,最普遍的是第一种供给制。

    在建立人民公社时,为何如此看好并不遗余力地推行实际上是平均主义的供给制?一条重要的理由,是粮食产量已经成倍增长,并且已经多得到了吃不完的地步,实行供给制已经具备雄厚的物质基础。

    人民公社化运动本身就是“大跃进”的产物,而“大跃进”的一个特征,就是搞高指标放“卫星”。1958年8、9月间,既是人民公社化运动高潮之际,也是各种农业生产“卫星”争相竞放之时。这年7月22日,国家农业部授权新华社发表1958年夏收粮食作物生产公报,声称:“今年夏收粮食作物空前丰收。播种面积53900余万亩,总产量达到1010亿斤,比1957年夏收粮食作物增产413亿斤,即增长69%,平均亩产187斤,比1957年增长70%。在夏收粮食作物中,冬小麦的播种面积35600余万亩,总产量达到689亿斤,比1957年增产279亿斤,增长68%。平均亩产193斤,比1957年增长71%。”

    第二天,《人民日报》配发了《今年夏季大丰收说明了什么?》,社论说:“摆在人们面前的铁一般的事实向世界宣告: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我国小麦增产速度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没有的,更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究竟一亩地能打多少粮食?我国的农业增产潜力有多大?看来现在谁也不敢下断语了。”“小麦高额丰产的奇迹告诉他们,历史上没有的,今天的确有了,外国没有的,中国的确有了。我们现在已经完全有把握可以说,我国粮食要增产多少,是能够由我国人民按照自己的需要来决定了。”社论最后表示:“美帝国主义者说我们人口多是‘不堪重负的压力’,我们要用更多的事实告诉他们,人口多,生产粮食更多。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实际上,1958年中国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虽然兴修了一些水利设施,但大多数地方靠天吃饭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而这一年的所谓粮食大丰收,很大程度上是浮夸风刮出来的,可见在人们头脑发热的情况下,想像力也特别丰富,竟然认为从此之后,中国人想要多少粮食就可以生产出多少粮食来。既然如此,在粮食问题上搞按需分配就具备条件了。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是两种性质不同的分配制度,也代表两种不同的社会境界。既然人民公社是通向共产主义的金桥,既然粮食已经多得吃不完,因而分配方式既有必要也有可能搞具有按需分配性质的供给制了。

    北戴河会议后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在未经试点的情况下,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建立了2万多个“又大又公”的人民公社,实现了农村人民公社化,结果很快出现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在两个大的方面:

    首先是一平二调的“共产风”、吹牛皮说大话的浮夸风,以及瞎指挥、强迫命令和干部特殊化等“五风”盛行;其次是由于人民公社实行供给制,搞“吃饭不要钱”,还提倡“敞开肚皮吃饭”,不但造成粮食的巨大浪费,而且由于人民公社的分配中,供给部分占了大头,工资仅具有象征性,这种平均主义的供给制和吃饭不自由的公共食堂捆绑在一起,成为压抑社员生产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上一页  返回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