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座椅套:国家博弈下的中国危局:中国经济全球化与发展抑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0:55:12

第33节:美国大战略和中国经济的全球化(6)



  “银河号”事件不到2年,美国批准当时的台湾领导人李登辉访美。这是中美建交后,台湾最高层领导第一次访美。李登辉在出任台湾领导人以后,独立的倾向日趋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李登辉和美国都想挑战中国的台湾底线,测试一下李登辉有多大战略空间。为了捍卫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中国中断了两国高层次的工作关系,在台湾海峡进行了导弹演习。美国为了表明捍卫台湾安全的决心,派航空母舰驶入台湾海峡。虽然事后中美两国修复了关系,但是美国并没有承诺不再批准台湾领导人访美,反而进一步强调和平解决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要求。鉴于统一台湾对中国的重要性,阻挠中国统一台湾,是遏制中国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美国处理台湾问题,颇类似美国内战时期英国和欧洲列强对南方邦联的态度和方式。不同的是,在美国的坚决反对下,英国和欧洲没敢公开出售武器给南方。美国坚称这是内部事务,坚决反对英国的介入和调停等。

  1999年,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炸弹扔到了中国(使馆)头上。再下来就是海南撞机。与这一连串事件相应的是,美国制造了许多干预中国内政的牌:不仅有台湾问题,还有西藏、新疆、人权、贸易和投资等。美国西藏历史学家汤姆?格伦费尔德(Tom Grunfeld)指出,美国从1950年就开始策划西藏的秘密叛乱。后来又通过大量提供训练、提供资金和装备的方式推动西藏叛乱。在1959年,还多次对西藏空投军火。1959年达赖出逃以后,美国每年给达赖集团和达赖个人提供大量的资金。

  这就是实用主义战略的核心。只有在这个大战略下,才能准确理解所谓交往政策的实质,才能理解经济战略。经济战略只是国家战略的一个部分。在围堵的大战略下,可不可能存在一个扶持中国发展的经济战略?有没有真正互惠互利的经济关系存在?全球化符不符合中国的利益?所谓的“中美国”的实质是什么?美国经济战略的目的是什么?只有把交往政策、把中国融入世界的过程、把中国加入世贸的条件、把全球化放在这个大战略的图景中,我们才能看清它的实质,才不会犯瞎子摸象的错误,才会有效地捍卫国家利益。


第十六章 金融体系和发展抑制

  全球化体系是金融资本主义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金融资本占据主导地位。金融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是金融全球化的核心。在交往的战略中,将中国金融体系融入世界,使中国金融自由化,是发达国家的重要战略目的。在世贸条约中,中国被迫承诺开放金融市场。中国金融体系是国际金融资本期待已久的最后一块待开发地。金融体系的改革关系中国经济安全,关系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世界上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很少有搞金融自由化成功的,而失败的例子倒是不少。全球化是美元“制度寻租”的方式,是美国霸权的经济支柱。全球化有两个相互配合的过程:出口导向和金融全球化。它们是掠夺发展中国家的实物和财富的方式。国际金融资本通过残酷的金融危机,使发展中国家走上了出口导向道路。全球化一方面通过出口导向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美元储备;另一方面则通过金融全球化把这种美元储备循环回美国。全球化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实物和财富的循环过程,使美国得以用全世界的资源和资本来维持它的世界霸权。金融越全球化,资本越自由流动,金融资本的统治越强,美国金融机构的权力越大,发展中国家在金融上越从属于金融资本。金融全球化改变了美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金融全球化的结果,是民族国家金融主权部分丧失。国际金融资本在资本自由流动中拥有越来越多的决策权,而发展中国家政府在这个问题上则越来越被边缘化。金融资本的投机性质和金融资本自由流动的权力,极大冲击着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稳定,导致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出现危机倾向。这种危机倾向迫使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实施出口导向,进一步走向美元循环。金融自由化把发展中国家推向了这种恶性循环。金融自由化不是历史的必然。金融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决定,金融自由化注定要走向危机,走向“繁荣—破裂”的危机周期。摆脱这种危机的根本出路是国有化,或者严格的政府监管,或者兼而有之。然而,金融全球化却大力推动金融自由化,把金融自由化当成历史的必然。金融自由化不是历史的道路,更不是中国崛起的道路。全球化导致发展中国家的“虚拟增长和发展抑制”。出口导向和内向发展竞争资源,导致中国发展抑制。发展抑制导致实物和财富被大量无偿输出,导致内向发展受到抑制,是民族之痛。推动与主权脱钩的世界货币的关键是“去出口导向”。
  第八节 贫困的繁荣

  去出口导向,许多人不能接受。

  出口导向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选择的经济起飞之路。

  出口导向毫无例外催生了发展中国家,甚至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的二元经济。出口的繁荣建立在内需的萎缩上;出口产业的繁荣建立在内向发展的萎缩上。

  谁不能感受全球化的魅力,请到中国沿海地区走一圈。许多人这样讲。

  谁不能理解全球化的残酷,请到中国内陆和农村走一圈。

  沿海地区那些摩天大楼同中国内陆和农村30多年失修的农田设施之间,有一条无形的线。富裕和贫困、繁荣和凋敝是全球化创造的一对双生子。

  许多人不能接受出口导向抑制中国经济发展的看法。他们首先会指出中国沿海地区和经济特区出现的那些高速增长的奇迹。这些朋友会质问,那些成功例子难道不是全球化推动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真理似乎在这些朋友一边。

  笔者对这个问题也曾经非常疑惑。后来走遍天下,了解了许多不同类型的特区才发现,疑惑来源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性,来自于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来自于忘了毛泽东的“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的告诫。调查研究,可不是走马观花转一圈。毛泽东最反对那种走马观花就下结论的方法。

  让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解构这个问题。

  假定我们在某个地方圈一块地,实施特殊政策。通过出售土地、出售存量资产或私有化等方式来吸引外资,发展经济。由于有利可图,大量外资涌入,注入了许多美元。这些美元在变成投资或消费以前必须换成人民币。

  问题就在这里。

  假如外资投入了100亿美元。我用这100亿美元,按目前的汇率,换回了600多亿元人民币。这是什么含义?假定中国货币发行总量不变,这相当于我从全国其他地方吸走了600多亿元人民币。我的货币增加600多亿元,别的地方就要减少600多亿元;我增加了600多亿元的投资,别的地方就减少了600多亿元的投资。结果,我的经济发展导致了其他地区的投资不足和相对萎缩。

  出口创汇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完全一样。我出口创汇100亿美元,存入银行,换回600多亿元人民币。这同样相当于从其他地方吸走600多亿元人民币!

  所以,我的经济高增长,是以其他地区的低增长为代价的!

  所以,这些外资和出口产业实际上成了推动中国内部货币配置和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成了同内地、内需产业争夺资源的方式,是导致经济二元化和不平衡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