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行政人事部:中医辩证论藏象之名言名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0:54:44
中医辩证论藏象之名言名句 

  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在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概括总结而成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以脏腑为基础。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照生理功能特点,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以五脏为中心,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为表里,由经络相互络属。为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其共同特点是能贮藏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各种精微物质,如精、气、血、津液等;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其共同生理特点是主管饮食物的受纳、传导、变化和排泄糟粕;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其共同特点是它们同是一类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却不与水谷直接接触,即似腑非腑;但具有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的作用,即似脏非脏。

  

  藏象

  2-1 五藏者,所以藏精神气血魂魄者也。--《黄帝内经 灵枢 本藏》

  2-2 《内经》之五脏,非血肉之五脏,乃四时之五脏。--清 恽铁樵《群经见智录》

  2-3 不明藏府经络,开口动手便错。--清 喻昌《医门法律》

  2-4 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明 张介宾《类经》

  2-5 大气入于脏腑者,不病而卒死矣。--《黄帝内经 灵枢 五色》

  2-6 经脉者,脏腑之枝叶;脏腑者,经脉之根本。--明 张介宾《类经》

  2-7 五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黄帝内经 素问 玉机真藏论》

  2-8 小儿纯阳、稚阴之体,易虚易室,易寒易热。--《颅囱经》

  2-9 (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宋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2-10 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黄帝内经 素问 五藏别论》

     脏病多虚,腑病多实 实则泻腑,虚则补脏 六腑以通为用

  2-11 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难经 七十五难》

  2-12 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实。--《黄帝内经 素问 金匮真言论》

  2-13 脏病难治,腑病易治。--《难经 五十五难》


     腑在表,脏在里 五脏主藏精、气、血、神、津液 六腑主受纳、传化

  2-14 脏寒生满病。--《黄帝内经 素问 异法方宜论》

  2-15 脏实则声宏,脏虚则声怯。--明 张介宾《景岳全书》

  2-16 脏宜藏,腑宜通,脏腑之体用各殊。--清 叶桂《临证指南医案》

  2-17 五脏相通,移皆有次。--《黄帝内经 素问 玉机真藏论》

  2-18 六腑以通为用。--《黄帝内经 素问 五脏别论》

  2-19 六腑以通为补。--清 叶桂《临证指南医案》

  2-20 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难经 四十九难》

  2-21 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而异名。--清 王泰林《西溪书屋夜话录》

  2-22 肝受血而能视。--《黄帝内经 素问 五脏生成》

  2-23 肝体阴而用阳。--清 唐宗海《血证论》

  2-24 女子以肝为先天。--清 叶桂《临证指南医案》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

  2-25 故人卧血归于肝。--《黄帝内经 素问 五脏生成》

  2-26 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清 李用粹《证治汇补》


     胆肝互为表里

  2-27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黄帝内经 素问 六节藏象论》


     胆为六腑,少阳

  2-28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黄帝内经 素问 灵兰秘典论》

  2-29 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黄帝内经 素问 痿论》

  2-30 目者,精神之所注也。--明 张介宾《类经 摄生类》

  2-31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黄帝内经 灵枢 大惑论》


     肺与白睛,肾与瞳孔,肝与黑睛,心与内外眦血络,脾与上下眼睑

  2-32 诸脉者,皆属于目。--《黄帝内经 素问 五藏生成》

  2-33 眼通五脏,气贯五轮。--宋 王怀隐 《太平圣惠方 眼内障论》


     五轮:血轮,内外眦归心;风轮,黑睛属肝;气轮,白睛属肺;水轮,瞳子属肾;肉轮,上下眼睑属脾

  2-34 爪为筋之余。--明 张介宾《类经》


     爪筋同属于肝

  2-35 动之于心者,神摇于上,则精遗于下也。--清 尤怡《金匮翼》

  2-36 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元 朱震亨《丹溪心法》

  2-37 神静则心火自降,欲断则肾水自升。--清 程文囿《医述》

  2-38 心不欲杂,杂则神荡而不收;心不欲劳,劳则神疲而不入。--清 金缨《格言联璧》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2-39 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元 罗天益《卫生宝鉴 中风门》

  2-40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黄帝内经 灵枢 脉度》


     舌乃心之官,心之苗

  2-41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黄帝内经 灵枢 本神》

  2-42 遗精之始,无不由乎心。--明 张介宾《景岳全书 遗精》

  2-43 诸血者,皆属于心。--《内经 素问 五藏生成》

  2-44 心痹者,脉不通。--《内经 素问 痹论》

  2-45 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内经 灵枢 邪客》

  2-46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内经 素问 灵兰秘典》

  2-47 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内经 灵枢 决气》

  2-48 舌以侯元气之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浅深。--清 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 伤寒脉舌》

  2-49 脾...裹血 --《难经 四十二难》


     
     脾统血

  2-50 四季脾旺不受邪。--汉 张机《金匮要略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脾为后天之本,属土

  2-51 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旁。--《内经 素问 玉机真藏论》

  2-52 脾为百骸之母。--明 汪绮石《理虚元鉴》

  2-53 脾喜燥恶湿,喜温恶寒。--张山雷《脏腑药式补正》

  2-54 脾胃乃百病之源,然每恶寒而喜热。--元 戴良《九灵山房集》

  2-55 脾统血,脾气虚则不能收摄;脾化血,脾气虚则不能运化。--明 张介宾《景岳全书》

  2-56 升降之机者,在乎脾土之健运。--清 章楠《医门棒喝》

  2-57 泻皆成于土湿,湿皆本于脾虚。--明 李中梓《医宗必读》

  2-58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清 叶桂《临证指南医案》


     脾胃互为里表,一脏一腑

  2-59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清 王士雄《温热经纬 薛生白湿热病篇》

  2-60 吐必伤胃,胃伤则口渴引饮;泻必伤脾,脾伤则肌肉顿消。--近代 秦伯未《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2-61 脾喜刚燥,胃喜柔润。--清 叶桂《临证指南医案》

  2-62 脾土湿则清气不升,胃土逆则浊阴不降。--清 吴达《医学求是》

  2-63 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明 张介宾《景岳全书》

  2-64 脾为胃行其津液。--《内经 素问 太阴阳明论》

  2-65 人以胃气为本。--金 李杲《脾胃论》

  2-66 胃气一败,百药难施。--明 李中梓《医宗必读》

  2-67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清 叶桂《临证指南医案》

  2-68 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金 张元素《医学启源 五藏六府除心包络十一经脉证法》

  2-69 阳明阳土,得阴自安。--清 叶桂《临证指南医案》

  2-70 五藏皆禀气于胃。--《内经 素问 玉机真藏论》

  2-71 胃者,太仓也。--《内经 灵枢 根结》

  2-72 胃阳不伤不吐,脾阳不伤不泻。--清 吴鞠通《温病条辨》


     吐的病机是胃气上逆,泻的病机是脾气不升

  2-73 胃热则消谷,谷消故善饥。--《内经 灵枢 大惑论》

  2-74 人之胃气受伤,则虚证蜂起。--明 薛己注《明医杂著》

  2-75 吐血之后,当以胃药收功。--清 程文囿《医述》

  2-76 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明 张介宾《景岳全书》

  2-77 四时百病,胃气为本。--清 余师愚《疫疹一得》

  2-78 舌竟无苔,胃气绝也。--清 程文囿《医述》


     镜面苔,胃气衰,病难治

  2-79 口唇者,脾之官。--《内经 灵枢 五阅五使》

  2-80 肺为清虚之府,其气能下行,以制节诸脏。--清 唐容川《血证论 跌打血》

  2-81 肺为娇脏。--清 蒋法《神医汇编》

  2-82 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清 程国彭《医学心悟 医门八法》

  2-83 肺清则气行,肺浊则气壅。--清 李用樟《证治汇补》 沈源《奇症汇》

  2-84 肺为五脏之天。--明 汪绮石《理虚元鉴》


  肺朝百脉,主治节

  2-85 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也。--《内经 灵枢 脉度》

  2-86 肺苦逆而欲收。--清 张志聪《内经素问集注 卷八》

  2-87 肺居上焦,制节五脏,开窍于鼻,以通外气,以敛内气。--清 唐宗海《血证论》


     相傅之官

  2-88 肺朝百脉。--《内经 素问 脉别论》

  2-89 五脏六腑俱受气于肺。--隋 巢元方《诸病源侯论》

  2-90 肺热叶焦,发为痿躄。--《内经 素问 痿论》

  2-91 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乎肺。--清 陈修园《医学三字经》

  2-92 诸气者,皆属于肺。--《内经 素问 五脏生成》

  2-93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内经 素问 咳论》

  2-94 唯肺也,外统皮毛,为一身之护卫。--明 孙一奎《医旨绪余》

  2-95 肺为水之上源,肺气行则水行。--清 唐容川《血证论》

  2-96 天气通于肺。--《内经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2-97 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为清气之所注。--明 张介宾《类经》

  2-98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内经 素问 灵兰秘典论》

  2-99 肺者,气之本。--《内经 素问 六节藏象论》

  2-100 肺痈为实,肺痿为虚。--清 喻昌《医门法律》


  2-101 鼻者,肺之官也。--《内经 灵枢 五阅五使》

  2-102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内经 素问 灵兰秘典论》

  2-103 大肠主津,小肠主液。--金 李杲《脾胃论》

  2-104 喉应天气,乃肺之系。--明 窦默《疮疡经验全书》

  2-105 魄门亦为五脏使。--《内经 素问 五脏别论》

  2-106 肾主二便

  2-107 冲任之本在肾。--明 赵献可《医贯》

  2-108 经水出诸肾。--清 傅山《傅青主女科》

  2-109 久坐湿地,强力入水则伤肾。--《难经 四十九难》

  2-110 五脏皆有精而内舍于肾,以育百骸,诸骨皆有髓而上属于脑,以镇诸阳;故肾为精之舍,脑为髓之海也。--明朱棣《普济方》

  2-111 阳为汗之根,而肾为阳之宅。--清 尤怡《伤寒贯珠集》

     阳加于阴谓之汗

  2-112 五脏之真,惟肾为根。--明 赵献可《医贯》

  2-113 肾为性命之根。--明 汪绮石《理虚元鉴》

  2-114 肾虚则小便数,膀胱热则水下涩。--隋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2-115 胎以肾为本。--清 张志聪《侣山堂类辨》

  2-116 水为肾之体,火为肾之用。--清 吴澄《不居集》

  2-117 食入而即出者,是肾中之无水;食久而始出者,乃肾中之无火也。--清 陈士铎《辨证奇闻》

  2-118 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隋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2-119 髓者,骨之充也。--《内经 素问 解精微论》

  2-120 精气实于下,则髓海满于上。--清 汪文绮《杂症会心录》

  2-121 耳者,宗脉之所聚,肾气之所通。--隋 巢元方《诸病源侯论》

  2-122 精脱者,耳聋。--《黄帝内经 灵枢 决气》

  2-123 齿为骨之余。--明 张介宾《类经》

  2-124 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清 叶桂《外感温热论》


  胃脉络于牙龈

  2-125 发为血之余。--明 张介宾《类经》

  2-126 诸髓者,皆属于脑。--《黄帝内经 素问 五脏生成》

  2-127 小儿善忘者,脑未满也,老人健忘者,脑渐空也。--清 汪昂《本草备要》

  2-128 脑为髓海,囱以卫之。--清 程文囿《医述》

  2-129 脑为元神之府。--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

  2-130 五脏之本,本在命门。--明 张介宾《类经图翼》

  2-131 命门居两肾之间,不但为真火之本,亦即为真水之源。--清 周学海《脉简补义》


     为命门位置诸多说法之一

  2-132 下焦溢为水。--《黄帝内经 素问 宣明五气论》

  2-133 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明 张介宾《类经 藏象类》

  2-134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难经 六十六难》

  2-135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黄帝内经 素问 灵兰秘典》

  2-136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本。--南宋 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 总论》

  2-137 肺燥则痿,肾燥则消。--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

  2-138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藏。--明 方广《丹溪心法附余》

  2-139 喘病之因,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清 叶桂《临证指南医案》

  2-140 肺出气,肾纳气。--明 孙一奎《赤水玄珠》

  2-141 聚于肾,关于肺。--《黄帝内经 素问 咳论》


     胃为五脏六腑大源,五脏六腑有病,都影响到胃。

  2-142 土虚木必摇。--清 尤怡《静香楼医案 内风》

  2-143 肾恶燥,肝忌刚。--清 叶桂《临证指南医案》

  2-144 八脉隶于肝肾。--清 叶桂《临证指南医案》

  2-145 乙癸同源。--明 李中梓《医宗必读》


     乙:肝 癸:肾

  2-146 下元之损,必累八脉。--清 叶桂《临证指南医案》


     下焦肝肾

  2-147 心虚则惊,肝虚则恐。--隋 巢元方《诸病源侯论》


     恐为肾志

  2-148 心为生血之源,肝为藏血之脏。--明 吴昆《内经素问吴注》

  2-149 因咳而有痰者,咳为重,主治在肺;因痰而致咳者,痰为重,主治在脾。--明 王纶《明医杂著》

  2-150 有痰之漱主脾湿,无痰之咳主肺伤。--明 秦景明《症因脉治》

  2-151 先喘后胀者,主于肺,先胀后喘者,主于脾。--明 王纶《明医杂著》

  2-152 脾非先天之气不能化,肾非后天之气不能生。--清 傅山《傅青主女科》

  2-153 脾为五脏之根本,肾为五脏之化源。--明 张介宾《景岳全书》


  后天之本 先天之本

  2-154 肾气虚者,脾气必弱;脾气弱者,肾气必虚。--清 程文囿《医述》

  2-155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明 李中梓《医宗必读》

  2-156 血之源头在乎肾,气之源头在乎脾。--明 李中梓《病机沙篆》

  2-157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清 叶桂《温热论》

  2-158 癫狂者分心肝之热极;痫证者寻痰火之重轻。--清 刘一仁《医学传心录》

  2-159 二阳之病发心脾。--《黄帝内经 素问 经脉别论》

  2-160 不寐、健忘两证,虽似心病,实由于肾虚也。--清 程文囿《医述》

  2-161 精之藏制虽在肾,而精之主宰则在心。--明 张介宾《景岳全书》

  2-162 欲补心者,先实肾,使肾得升;欲补肾者,须宁心,使心得降。--清 石寿堂《医原》

  2-163 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明 汪绮石《理虚元鉴》

  2-164 瘈疭之证,多属心脾肝三经。--清 张璐《张氏医通》

  2-165 声音之标在心肺,而声音之本则在肾。--明 张介宾《景岳全书》

  2-166 食气入胃,脾经化汁,上奉心火,心火得之,变化而赤,是之谓血。--清 唐宗海《血证论》

  2-167 暴热病在心肺,积热病在肝肾。--元 朱震亨《脉因证治》

  2-168 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内经 素问 痿论》

  2-169 肝木由脾土而升,胆木由胃土而降。--清 吴达《医学求是》

  2-170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内经 素问 刺禁论》

  2-171 呼出之气,由心达肺;吸入之气,肝肾相济。--清 费伯雄《医醇賸义》

  2-172 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内经 素问 宣明五气篇》

  2-173 醉饱则火起于胃,房劳则火起于肾,大怒则火起于肝,悲哀动中则火起于肺。--元 朱震亨《格致余论》

  2-174 土旺则金生,....水升则火降。--清 陈修园《医学从众录》


     壮水制火,滋水涵木,金水相生,抑木扶土,培土治水

  2-175 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内经 素问 五脏生成》

  2-176 血生于心火而下藏于肝,气生于肾水而上主于肺,其间运上下者,脾也。--清 唐宗海《血证论》

  2-177 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内经 素问 宣明五气》

  2-178 心主汗,肝主泣,肺主涕,肾主唾,脾主涎。--《内经 灵枢 九针论》

  2-179 肾者胃之关,木者土之贼。--清 任越庵《伤寒法祖卷下 阳明病解第二》

  2-180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内经素问 六节脏象论》

  2-181 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内经 灵枢五癃津液别》

  2-182 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难经 四难》

  2-183 心肺在上,主脉气也;肝肾在下,藏精血也;脾居中州,为精血脉气之养也。--明 朱棣等《普济方》

  2-184 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内经 素问 宣明五气》

  2-185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内经 素问 宣明五气》

  2-186 下窍通而上窍自开。--清 石寿堂《医原 百病提纲论》

  2-187 上窍开而下窍自通。--清 石寿堂《医原 百病提纲论》

  2-188 五官者,五藏之阅也。--《内经 灵枢 五阅五使》

  2-189 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内经 素问 脉要精微论》

  2-190 目郁则不能视色,耳郁则不能听声,鼻郁则不能闻香臭,舌郁则不能知味。--金 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

  2-191 骨为干,脉为管,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内经 灵枢 经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