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比热容:中国农村发展道路的选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4:47:46
中国农村发展道路的选择类别:2 | 浏览(1672) | 评论(1) 2006-11-28 20:32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中国是以农业大国著称于世,也以农民大国著称于世。农村的状况构成了中国的基本国情,也直接间接地规定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特征。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党本世纪面临的难度一项重大任务。

在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整个过程中, 在党领导下,革命以农村为根据地,以农民为主力军,以几千万人的牺牲为代价打下了江山。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农村为工业和城市提供了二万多亿积累。 中国改革开放,是以农村为突破口,又一次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局面,农民首先打开了新局面,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如今,随着我国四化建设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新阶段。党中央及时的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这在中国历史上 是具有重大划时代的意义的。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 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村意愿,扎实稳定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 国农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国际国内的经验和现实的情况已经表明,必须走“产业农业”、“科技农业”、“补贴农业”、“转移农业”的道路。

创造“产业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早在凤阳推行大包干之初,邓小平就说过,中国农业发展有两次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就是说要走产业农业的道路。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增强农业自我发展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在家庭联产承包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一般说来,农业产业化的涵义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牵基地,基地联农户的组织形式,优化生产要素组合,进行适度规模经营,逐步形成产供销、贸工农、种养加、农科教一条龙、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它的好处就在于:有利在稳定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扩大规模,推进农业专业化;有利于把农户和市场联结起来,推进农业社会化;有利于扩大科技投入,推进农业现代化;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发展小城镇,促进城乡一体化。总之,它可以推动农户经小而全向小而专、专而联进而向大而专、专而联发展。在生产专业化过程中,通过种种合作形式诸如公司+农户、专业组织+农户、集体服务组织+农户、各种横向+纵向联合体等等,来努力推进农业的集约化、市场化、社会化,这将是我们农业发展的客观趋势。

发展“科技农业”,走科技兴农的道路。 科技兴农是农业发展的主旋律。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对农业的贡献亦逐年增加,70年代末为27%97年即达到42%。但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差距较大。农业科研、试验经费占农业总产值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新的农业技术革命已在世界兴起。先进的遥感技术、核技术、无土农业机器人、生物工程、系统工程、生态科学已广泛应用于农业,无土栽培、温室种植、基因培育等等已相当广泛。新农业科技革命的特点是:①强大的技术支撑。②农业生产领域进一步扩展,从动植物到微生物,从农田向森林、草地,从陆地向海洋,从单一化加工到多样化加工,从平面农业向立体农业、生态农业方向发展。③组织规模扩大。近四十年中,美国农场由650万个集中为260万个三百万人,每个农场占地由60公顷扩展为170公顷,40%农民家庭农场、70%牧场使用微机联网。④高生产率、高效益。美国农民人均产值为我国人均的50倍,产肉为100倍。⑤可持续发展。面对国际农业的发展形势,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我们更应该有紧迫感。必须抓紧规定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各种措施。包产到户后,不少地方出现农村技术人员大量流失、机构削弱、经费大幅度减少的现象,科技人才不愿下农村,严重影响农业科技的发展。至今在很多地方仍未得到扭转。必须抓紧切实加以解决。农业科技的发展,主要依靠农户来解决是完全不现实的。国家必须尽快建立和健全农业教育、培训和科技开发的完整体系,并使之不断加强逐步壮大。在财政上要给予有力的支持。农村的行政机构、干部、经费要减少,农业科技的机构、人员、经费要持续增加。绝不能反其道而行之。这是走科技兴农道路的根本措施。

推进“补贴农民”,大幅度地为农民减负。“十一五”规划强调:必须“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这是非常正确和非常重要的。

就农业税收来说,我国可能是世界上少有的对农业和农民长期征收高额税收的国家。主要农产品国家普遍实行补贴农业,不征任何税费。2000年,美国对每公顷耕地补贴100150美元,欧盟为300350美元,我国农业经营规模为美国1/00,欧盟的1/40,本来就处于很不利的竞争地位,负、税又重,农民如何富得起来?在我国,与农民有关的税收有三类:一是农业税、农林特产税等,这基本上只在我国实行。二是农产品消费税、增殖税。许多国家食品营销都免税。三是农民作为一般国民征收的税。这在许多国家也免除了。连我国台湾地区这三种税也都免了。我国的农业税费,在过去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 是一种不得的选择,从廿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而农民收入缓慢,其不合理性已日益突出。国家已决定 对农民的税收全部免除, 这是正确的。已经晚了一点了。

从长期看,政府扶持农民的最有效的途径是加强农业科研,农业基础建设,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农村龙头企业的培育。从短期看,在我国具体条件下,最有效的途径是免去税费并进行直接补贴。过去国家对粮棉流通环节的补贴有数百亿乃至上千亿,这种补贴流失大,作用并不明显。入世以后,这种补贴还很可能变成对国外农民和消费者的补贴。实行保护价,给粮食部门以补贴,就可能刺激粮食进口,加剧国内粮食积压。直接补贴,每一元都为农民所得。在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的形势下,除了免去税收、对粮食生产直接进行补贴,国家还应该废除义务工和积累工制度,减少农民对生产共同费用的分摊,适当支付农村的失业和社会救济费用,全面承担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费用,负担全部乡镇行政管理费用,改变城市二元化户口政策,创造农村信贷市场,加强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特别是信息服务,加大科技知识的推广、普及的力度。总之,投资重点 应该转向农村。果能如此,我国的农村将迎来再一次腾飞。

呼唤“转移农业”,加快劳动力转移。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预测,加入WTO后,每年都会有上千万农业劳动力要从农村转移出去。办法无非是发展城镇,发展乡镇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国内外劳务输出。长期以来,我们走了一条“先工后农”的道路,支持大中城市发展,限制农村人口流动,甚至用工农剪刀差来搞所谓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这是一条掠夺农民的道路,导致了农村发展滞后。改革开放以后,农民靠自己的力量闯出了一条发展乡镇企业和推进城镇化的道路,实质上是对传统工业化道路的修正和发展。中国目前城市化人口占30%多,翻一翻60%,至少有四亿农村人口需要城市化。主要是向小城镇转移。这种富裕劳动力和人口的转移,有利于二、三产业的发展;有利农业产业化;有利于促进农村的文明与进步,加速科教文卫、交通、邮电等等各项现代化综合指标的实现,把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结合起来;也有利于强劲地拉动内需,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乡镇企业是农村城镇化的基础和推进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已吸收了一亿几千万劳动力,创造了约占国内GDP三分之一的产值,打破了农村几千年来传统的自然经济局面。目前许多企业 有必要实行“二次创业”。即是要:调整结构,尽可能和农业配套,和农村发展需求配套;加快规范产权制度;搞好技术改造和内部管理;推动资产重组,适当发展规模经济。总之,要向好机制、好班子、好产品、好产业的目标努力。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还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有必要大大加强,以生产出满足人民多种文化需要的优质产品。书店、图书馆、文化馆、文化娱乐场所、剧团、科技咨询、法律咨询服务、科技馆、各种培训中心、信息网站等等都应该大大发展。

二、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农村社会

农村的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事关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这是使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粗放经营转变为集约经营,把农村经济纳入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的关键所在。 也是培养一代四有的新型农民 和确保农村社会安定团结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与时俱进,在探索中积累了不少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诸如,创建文明村镇五好家庭活动,军民共建、警民共建、城乡共建活动,“三下乡活动”、“网络进乡村、信息进万家”和“村村通”活动,“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等等。富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乡土特色、时代特色。农民形象地称为“两个文明紧相连,脑袋口袋一齐富”,出现了许多先进的群体。在共建中传播先进文化,营造一种新型和谐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城乡关系。许多地方的党委把引导农民解放思想、增长才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来抓, 扶贫先扶人,扶人先扶志 。在改造人的面貌的同时改造山河的面貌。 但是,从总体来看,当前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与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还相差很远。特别由于有些地方的党委由于没能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还存在重物轻人、重硬轻软、重富裕群体轻弱体群体、重城轻乡的错误倾向。使不少地方农村的精神文明出现了滑坡的现象。诸如:不少农民长期安于旧的生活模式,甚至人畜共居,环境脏乱差,无人过问;农村文化生活单调,除了干活,就是睡觉,或者把赌博作为文娱活动;有些地方封建迷信等消极的文化消费,大量浪费金钱,搞乱人们思想;有些非法的宗教活动和宗族活动抬头,使人们精神受到伤害。有些的农民甚至以消极的文化活动作为自己的职业,危害社会风尚;等等。所有这些起着毒化空气、败坏民风、危害社会和谐的作用,也直接危害物质文明建设。

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不能只有号召,而是要有实招。

1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加快学习型的农村的构建。

在当前农民消费支出中,教育占有最大一部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个道理农民很清楚,他们为了自己的老年,为了子女的前途,希望子女不再重复自己的人生轨迹,跳出“农门”,投资是非常大的。 在我国,各地学费不一样,农村中小学学费在税费改革后一般是300元左右,这不包括学习用品和补课费。高中一年学费在1200元以上,一个大学生至少学费一年要5000元,连同生活和其他费用在万元以上。这样的学费连城里人也难背,何况是一般有两个子女的农民。在农村,教育费用几乎使家家透支,有子女上大学的则要欠债十几、几十年。可以说教育产业化和不合理的负担已是使农民贫穷的罪魁祸首之一。现在,党中央已决定,今后财政对教育、文化、卫生的投入,主要用于乡村基层。每年新增的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用于新建中小学校舍和改造危房,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发展远程教育。 今明两年 全面免除义务教育班级的所有学杂费。 是一亿六千多万农村中小学在校学生的福音。 正是“以人为本”、“以人民为本”宗旨的体现,也是维护社会公平的重大战略决策。它会从根本上促进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我国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在农村4.8亿劳动力中,小学以下的占40%,初中文化的占48%,高中文化的占12%。受过技术培训的不足5%,受过技能培训的仅1%,因此,加强农民的科技培训任务紧迫。据农业部统计,全国每年有上亿次农民通过各种途径接受培训,其实这个数字是大大被夸大了的。因为各地为了骗取农民培训的中央财政拨款,大量伪造了许多假数字,而农业部确 不认真调查。有关部门应配合起来整治这种欺骗行为。要组织和动员全国农业科技人员带技术、带成果下乡培训。要探索加强农民培训的长效机制。真正接受了培训并获得绿色证书的,一般年收入能提高30%。要充分发挥各种培训资源包括职业中学、高等学校、各种培训班和远程教育等在农民培训中的作用。

2 大力开展各种创建活动,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变革传统的生活方式。

由于落后的生产方式的影响,我国很多农民在思想文化方面具有封闭、凝固、狭隘的特点。改革开放带来了农村思想文化的变革,农民思想道德面貌有了很大进步。但由于旧意识残余的沉渣泛起和市场经济负面作用的冲击,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创建活动和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扫除封建的家庭意识,开展争创文明户活动;要扫除封建迷信思想,用积极的文化消费取代各抵制消极的文化消费,提倡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要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活动,移风易俗,革除弊习,反对极端利己主义。所有各种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把先进性要求和普遍性要求结合起来。比如前些年开展的五好家庭、文明户、遵纪守法户、好邻居、好婆媳等等的创建活动,就都收到了好的效果,不仅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而且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开展各种科技文化和思想文化创建活动还要与各种文化阵地的建设结合起来,如各种文化站、文化馆、读报栏、图书馆、文化活动室、文明走廓等等,网吧等等,以此来代替那些赌博、建庙 等等消极文化活动,抵制各种歪风邪气的侵蚀。据宣传部门统计2000 年到2003年一年半的时间内,全国县以下增建了文化馆11万多,图书馆11万多,农民演出队9万多,农村体育场所33万,这对于推动文明建设都是有重要作用的。但总体看来,我国农村文化基础建设还十分薄弱,还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政府还必须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经费的投入。特别是要加强科技文化方面的系统的硬件建设,要普遍建立和恢复乡村农业科研所,大力扶持农业科技示范户;要普遍建立农业技术学校,作为培训基地;要用电影、电视、录像、网络方面硬件设备来武装各种科技协会、科普协会;等等。这是一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措施。

3、大力加强政治工作,提高农民的政治文化素质,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指人民当家作主,实行“民主管理”,依法行使参与政治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民主权利的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指的人们民主政治知识、民主观念、政治信仰和理想、政治参与的自觉性积极性和能力等等。提高农民政治文化水平,使农民敢于当家作主、善于当家作主,这是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必备条件。

建国以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锻炼中,农民的民主政治素质有了较大提高 。但是,我国毕竟是有几千年封建专制传统的国家,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注意民主建设,相反在民主法治建设上犯过大错误,使封建主义遗毒曾猖狂于一时。包产到户才使农民有了民主 种田的权利。但基础政权管理的民主化,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封建的遗毒仍然广泛存在。农民的民主素质现状也不能适应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因此,在大力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同时,必须把思想道德文化、科学技术文化和政治文化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加强建设。

一是要 要以邓小平理论为主课加强农村的政治文化建设。

乡村的政治思想教育,也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党中央对这个理论的新发展作为核心内容,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共同理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来武装群众,提高全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大道理管小道理。我们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转轨,政治转型,各种思潮迭起,矛盾复杂,各种错误的思想、腐朽的意识沉渣泛起,因此,必须有统一的思想理论、科学信念, 作为全体人民的行动指南,作为全民的政治共识。要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大旗在农村高高的举起来,统帅各种矛盾的解决。当然,这方面的宣传、教育应该是通俗易懂地,深入浅出,融会贯通,要紧密联系实际,使人们从亲身体验中懂得它和自己日常生活的关系,从而从总的方向上形成政治认同。这是最根本的政治文化建设。要防止形式、简单化、走过场。

二是 要把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结合起来。

政治文化是软件,政治组织、机构则是硬件。这两方面的建设必须互相促进。村民自治必须落到实处。这也是整个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石,是农村社会和谐的保证。

要实行民主选举。按照有关法律规律,村民应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按期直接进行选举,真正把群众拥护的思想好、作风正、有本领、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的人选进领导班子。可以用“海选”“组合选举”等方式搞竞选上岗。要真正是“人民作主”,而不是暗箱操作“为民作主”。既要民主选举,又要保障人民群众民主“罢免”权利的实施。

要实行民主决策。重要事项诸如土地或项目的承包、村办公益事业、集体经济开支、村干部补贴宅基使用、土地转让,等等,都要提请全体村民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

要实行民主管理。民主讨论制定村规民约和自治章程,明确各项要求,加强自我服务、管理、教育。

要实行民主监督。重大事项公开,财务公开,接受监督,民主议事,村民委员会要定期向全体村民报告工作。

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加强乡镇人大和乡政府的建设。要把乡镇人大真正变为乡镇国家权力的中心,使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成为人民群众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机构。依法民主选举、监督,将竞争机制规范化,民主决策制度化。使乡镇政府从单纯的行政管理转向全面的社会化服务,从长官意志指令性领导转向依法行政、指导性帮助,从微观控制转向宏观管理。从长远要求看,农村的政治体制还必须抓紧推行政治体制的改革,解决当前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条块分割、政企不分、效率低下的问题,使之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三要抓“法治”化。

民主必须“法治”化。建国以来,我们党和国家主要是采用政策这种形式来领导农村工作的,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实践过程也逐步发现了政策自身及其运用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也就是“人治”的局限性。政策制定简便,容易发生随意性;政策执行灵活,容易变形、走样,或者执行中因人而异,产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而“法治”则有很多优点。政策、人治弹性大、界线相对模糊,而法律、法治则明晰的界定和确定的刚性。它有严格的制定程序、确定的标准、规范,较长时间的稳定性,较强的约束力,违反者要负法律责任。政策要稳定,就需要上升为法律。民主“法治”化是和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与要求相适应的。

要使民主“法治”化,就要抓好农村“法治”的各个环节。要加快农村立法工作,完善农村法律体系。 要加强农村执法工作,强化法治的威严。要大力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法制意识,提高守法执法的自觉性意识。要健全农村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党内监督、群众的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建立和完善行政诉讼制度。

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的状况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干部的民主法治知识、观念的状况和政治文化素质。我国有数百万乡村干部,多数是好的和比较好的,但总体综合素质偏低。还有不少人年龄偏大、理论功底差、思想陈旧。因此,对于上级党和政府来说,必须要抓选拔、抓培训,抓制度建设。全面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水平,道德文化水平和政治文化水平,努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农村各项建设的杰出的带头人。

三、创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新农村

有人说:现在是“城市人想回归自然,农村人向污染进军”。这句话在某种程度反映了我国农村资源、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村任务的紧迫性。

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引进联合国有关组织的提法。它的含义就是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互动的良性关系。它要求以从环境承载力出发,遵循自然规律,以绿色科技为动力,保持环境文明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变的。在原始社会,人类被动地适应自然,由于无知,在战争和开发中对自然造成了一些破坏。但由于人口少、寿命低,人与自然基本上处于原始的和谐状态。在农业社会,由于战争和过度的开发,已出现了阶段性、区域性的不和谐。在工业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到紧张状态,资源大量的消耗和污染物大量的排放,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近50年来,更趋严重。发达国家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而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他们又把“包袱产业”即污染工业竭力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试图在把这些国家变成自己资源基地和加工厂的同时,变成自己的垃圾场。

我国目前资源、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由于人口众多,平均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1/4,土地、矿藏、森林等资源都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近年来在发展过程中,发达国家在上百年发展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问题已在我国集中出现。流经城市的90%的河段受到严重污染;75%的湖泊出现富营养化;近3亿农村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1/3的城市污染严重;酸雨面积占国土1/3;工业每年产生1100多万吨危险废物,处置率只有68%;城市上亿吨垃圾无害化处理不足20%。水土流失达356万平方公里,每年新增1.5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每年新增3436平方公里。90%以上草原退化,每年增加200万公顷。专家测算,2003年环境破坏造成的损失占GDP15%,还不算对后代的危害。

近年来,关于城市环境治理讨论得多起来,也开始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农村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则讨论得较少,投入远远不够。全国99%面积在农村,要解决好资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护,必须加大这方面的投入。许多污染是城市问题引起的,但恶果主要在农村。农民没有自来水,没有抽水马桶,……。总结国内外的经验,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农村为代价,必须以人为本,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国的农村,必须加速发展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我国当前,资源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有气候、地貌等自然原因和战争、贫困和历史欠账等因素。有的是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但许多是可以避免的。是由于缺乏科学的知识和发展观点、正确的发展方针和道路、科学的应对措施而造成的,必须从根本上综合治理。

一是要进行观念创新。即要普遍树立人和自然和谐共生、共存的观念。

人类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人类发展到今天,为了持续发展,应该而且可能主动地调整自身的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揭示了工业繁荣背后人与自然的冲突,对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的观念提出了挑战。上世纪90年代后,制定了各种国际公约,各国政府纷纷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相应的许多大型科技计划。而在我国,不少同志对此是认识滞后的。相当多的人还停留在资本主义早期那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陈旧发展观念上。或者是只顾自己暂时的微观效益,不考虑对其他人的横向公平和对子孙后代的纵向公平,损害宏观效益和可持续发展。今天,党中央已十分鲜明的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我们应该深入地加以学习和把握,认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资源少、自然环境差的条件,更应该注意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协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树立经济、人文、资源、环境四个指标全面发展的政绩意识,节约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生产和消费的意识。要认识到环境就是资源,就是资本,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危害环境就是危害人类和子孙后代,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有机的一部分。要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在全社会树立环境、资源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

二是要发展模式创新。即是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循环经济的道路,生态农业的道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建国以后,我国长期沿袭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走重化工业的道路,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和第三产业。技术水平低、规模小,高耗、低效、污染多。目前,我国单位能耗比世界水平高2.4倍,是德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美国的2.1倍,印度的1.65倍;金属矿藏消耗是日本的7.1倍,美国的5.7倍,印度的2.8倍。农田用水利用系数为国外先进水平的一半,工业用水是先进水平10倍。单位GDP氮氧化物排放是日本的27.7倍,德国的16倍,美国的6倍。在变为世界工厂的同时正在变成了世界的垃圾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粗放生产为节约生产,走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我们的工业化,绝不能走资本主义早年的老路。不是先工业化后信息化,而必须是工业化和信息化并举;不是先发展后治理,而必须是发展和治理并举;不是盲目追求速度,而必须是效益和速度统一。要抛弃对GDP指标的迷信,以人为本,以追求人民福利的增长为最大目标。也不能再走计划经济时代老路,片面的强调发展重工业,而是要强调结构优化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不是脱离城镇化搞工业化,而是要工业化和城镇化同步;不是牺牲农民利益来搞现代化,而是要以工业反哺农业,实行城市统筹。

要大力推进循环经济。使经济发展不再是“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增长,而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发展模式。大企业要推行清洁生产,使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促进产品生态设计。工业集中地区要积极发展生态工业,使上游企业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建立“零排放”生态工业区。要以生态链为纽带统筹规划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创建环境模范城市和村镇、环境友好企业、绿色社区、绿色大中小学。

走新型的现代化高效生态农业的道路,这也是我国的必然选择。21世纪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应该努力走高效生态农业的道路。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期。现代农业由于化肥、农药残留和工农产品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日益危害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必须选举新的发展道路。生态学上,生物内部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物来源,形成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食物链,完成能量和物质的流动和转化。据此原理,我国在生态农业已经有很多可贵的探索,出现了许多名列世界前夕的先进典型。比如:我国南方创造的“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江西赣南地区就有1053个示范村,24万示范户。北方“四位一体”的生态模式,即沼气、猪舍、蔬菜栽培组装在同一日光温室中,使互相利用、依存,辽宁已发展到17.2万户。北京大兴留民营农场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农产品加工、畜牧场、养鱼塘、大棚菜相互依存多层次循环利用。浙江奉化滕头村的生态农业模式,该村已成了“田成方,屋成行,清清渠水绕村庄、绿树成荫花果香”的“全球生态500佳”村庄之一。浙江杭州的种养加、贸工农、产值销一条龙的综合集团公司模式。等等。只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依靠先进的发展观念和先进的技术,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大有可为。

三是要进行管理创新。全面加强国土资源的保护和环境的管理。

土地是财富之母,民生之本,农民的命根子。目前,我国耕地只占国土面积的13%,人均不到世均水平40%,优质耕地只占1/3。从1996年到2003年,由于滥占、乱占等原因,七年中即减少耕地一亿亩 。除生态退耕外,建设用地占13%,灾毁占6%。目前,只有18.51亿亩。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来说,不能再这样大量减少了。它已经造成了一些地方出现了“三无游民”(无地、无岗、无低保)。中央已出台一系列规定,严禁违法占地、圈地,甚至竞相压价地出卖农民土地为地方政府谋利。我国矿藏资源形势也日趋严峻,除煤炭和建材非金属矿产外,2/3国有骨干矿山已进入中后期。2003年原油、成品油进口已超过一亿吨,铁矿石进口量占世界自由贸易量的50%,探矿、找矿远跟不上消耗增长速度。而且非法开采,屡禁不止。必须有力地加以整治,切实加强国土资源的保护。要采取综合措施,实行严而又严的资源管理制度,要努力探索和强化国土资源宏观调控机制。要努力加强公益性地质工作队伍。唯如此,才能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

要健全环境监管体制。坚持和完善环保部门统一监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环境管理体制。打破行政区划的分割,进行全国一盘棋的战略规划。根据各地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综合状况,确定发展重点和生产力布局。实行污染量总量控制制度,强化环境准入环境评价制度,和严格的产业淘汰制度、技术淘汰制度。

四是要进行政策法治和科技的创新。

要进一步完善环境法治,加强环境立法,加快配套的环境法规的制定过程,加重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有效地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不断开展专项整治活动。

要加速建立绿色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环境成本纳入经济核算范围,综合评价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并将环境质量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建立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加快研究实行环境税,建立多元的环境投资体制,加大环保投入,建立稳定的投资渠道。

要大力研发、发展和应用环境友好的科学技术。从而逐步形成资源能源消耗小、效率高、排污少的生产和消费体系。使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控制在生态环境可自我更新的范围之内。

五是要进行消费方式的创新。

要大力倡导适度消费、公平消费和绿色消费,通过环境友好的消费选择,带动环境友好产品和服务的生产。通过生产与技术的改良,不断降低环境友好产品的成本,形成绿色消费和绿色生产之间的良性互动。造成有利于绿色消费与生产的文化氛围,使其成为一种文明的民风、乡风。通过教育、文艺、 等多种手段,使尊重自然的价值观、道德观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荣、共同发展。

如果我国全体人民特别占人口多数的广大农村,都能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无疑是中华民族对全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