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游网游交易御龙在天:媒体札记:《建党伟业》众生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8 14:00:26
2011年06月20日 14:24 PM

媒体札记:《建党伟业》众生相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徐达内 【作者微博】  评论[68条]   

(2011年6月20日)

新华社昨日盘点一周“网络热词”时将“建党伟业”置于榜首,称其在“盘古、百度综合搜索400多万个相关结果。”

的确是热。根据各地媒体汇总,在过去的这个周末里,更多民众走入电影院观看这部为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献礼的大片,即使是在暴雨如注、水漫全城的武汉。不过,《建党伟业》在网络空间上获得的总体评价,与其在公开媒体上的待遇有着天壤之别,这说明中国民众至少在互联网上已拥有评说一部政治文艺作品的较大自由,但同时也能证明,宣传官员对正式出版物(包括门户网站编辑渠道)的控制能力仍然十分强大。

在报刊文娱版上,人们通报上映两天票房达到5000万元的成绩,称赞这部电影画面精彩或者让人感动,实现了“叫座又叫好”、“艺术性和思想性兼顾”。新华社摘录的网民评论是:“看到北大学生五四运动,心中腾地升起一股暖意。逝去的青春,久违的冲动!这么爱国的片子应该去看,看了之后会更爱党!”。而在微博论坛里,人们则谈论“零片酬”出演的173位明星、编剧对百年前历史的描述方式。一个流传广泛的段子是:“原来《建党伟业》是一部向北洋政府致敬的电影……报纸可以私人控股,新闻可以批评政府,大学可以学术独立,学生可以上街示威……权力有边界,法律有作用,人权有保障,穷人有活路,青年有理想”。

比起都市报上由影迷谈观后感的做法,《南方周末》有自己的角度和专长——采集“拍后感”。韩三平,一手策划《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的中影集团当家人,在报道中解释一部电影的成功秘诀:“高举普世价值旗帜……电影从内容到形式必须是普世的,追求普世价值观,宣扬普世的人生哲学,追求的是普世道德品质。这是最容易调动观众观影热情的手段。”根据文中记录,即将开拍《毛泽东》的“三爷”,面对好莱坞导演奥利弗•斯通时的说法是,“拍什么是我说了算,怎么拍我听你的,输出去的是我们的价值观。这个国家需要的是正面来推动它,不是我一个共产党员在这概念化。”

在另一则配上张国焘“五四”运动剧照的报道中,以民间立场著称的南周编辑们拟就标题“黑帮片→政论片→青春片——《建党伟业》‘三段’论”,并给出提要:“《建国大业》得天独厚的明星阵容和绝对的票房‘天赋’,很多人认为不可复制,而韩三平恰恰把这种影片‘类型化’。类型化的第二部《建党伟业》已经公映,它在享受天然优待的同时,也承受着天然的制约。”

“制约”是什么?文章果然又提及汤唯:“与‘建党’话题相关的,有许多的专家、学者、前辈、理论家、思想家、革命家后代……影片要让普通观众认可之前,首先要得到他们的认可——汤唯的戏份并不是影片删节最多的段落。”(因为曾被“封杀”反而积累声望的汤唯在片中出演毛泽东的初恋情人,据称系因为毛泽东孙子毛新宇的极力反对而被迫后期删去戏份——但出品方对此未予明确承认。)

“《建党伟业》是部好电影”——腾讯在电影刚开映的日子里就已经做出了定义。在这个明显仿照毛新宇一段题词句式的标题下方,腾讯的编辑尝试分析《建国大业》的优缺点。优点分别是:“与二十年前《开天辟地》相比,建党献礼不再刻板”;“全面描绘波澜壮阔的革命年代,不仅仅描绘共产党”;“给观众留下思考的余地”;“再现时代精神”;“细节体现真实”;“娱乐观众是王道”。缺点则包括“进度太快,以致让观众对剧情不明所以”;“部分情节虚构得不妥当”以及“中共一大拍得有些突兀”。  基本上,腾讯这档《今日话题》所呈现的也是迄今中国媒体所能做到的文艺批评的极限,得到发表机会的影评,更多是通过技术分析,来希望这部“红色经典”可以拍得更好。不过,在时光网、豆瓣电影等一些评介站点上,就算是想给《建党伟业》分析一下技术得失,也不太可能了,因为人们发现,在这部电影遭遇“史无前例的恶评”后,网站运营方特意关闭了打分和评论功能。
 
还没有看过这部电影,就乐于去打一个最低分——这或许可以说明一部分中国民众对这部献礼大片及其背后政治运作的抵触与厌恶。这些情绪通过论坛微博等相对宽松的互联网渠道得到表达,嘲笑和批评的要点有:有院线负责人宣称“在《建党伟业》拿下一定的票房,比如8个亿以前,《变形金刚3》之类的进口片都不能上”;出演这些早期革命人物的演员中多有已加入外国籍者;当然,还有汤唯。
 
一些热心于民主进程的意见领袖更是调侃“看了《建党伟业》,有了建党的冲动”,并戏谑地问道,“如果跟随片中主角们在影院里高呼‘要民主,要自由’的口号,会不会被抓起来?”
 
当然,这些网络嘲弄既不能阻挡《建党伟业》迈向票房巅峰,也不能出现在即便是门户网站自己的编辑页面中。在记录面对中共献礼工程时的“众生相”方面,除了以历史专题《民国初年那点事儿》作导视之用外,凤凰网资讯首页所能做到的恐怕已是“立此为据”的极致:编辑从北京大学新闻网上找到一则电影座谈会记录,即《北大学生会主席:<建党伟业>不少场景使人热泪盈眶》。
 



 
倒计时十天。《新闻联播》里的“红色时段”越来越长,五大商业门户也都在首页换上了特制的庆贺版式。
 
在贯彻“为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营造良好氛围”的宣传指令上,中国媒体亦在展现“众生相”。一方面,在这个冲刺阶段,再次证明了“中国所有报纸都是党报”的终极意义,另一方面,市场化的力量也促使更多时事媒体的总编在政治效忠与喜闻乐见之间寻找缝隙。
 
对最贴近宣传官员意志的媒体而言,一个比较安全而偷懒的办法就是增加版面,增添红色。新华社可以向他们提供足够多的长篇通讯、历史解释,以及先进典型故事。包括《南方日报》、《北京日报》、《解放日报》、《重庆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在内,一批拥有能力资源或者市场进取心的机关报,则附加更多“自选动作”。
 
正如每一个关键时刻所证明的那样,中共中央机关报的“任理轩”、“任仲平”系列论述文章总被外界密切观察,揣测每一句宏伟叙事背后的细微差别。除了有《社会发展中始终引领时代进步——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四》和《追寻,没有终点(人民观察•纪念建党90周年)》这样的系列作品外,《人民日报》还在今天头版宣布,推出《跨越90——人民日报纪念建党90周年特刊》。在第一天的四个专版中,既有《在时代风云中成就“中国创举”》和《基层劲吹民主风——探寻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新途径》,也有由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署名的《不懈奋斗的三个“30年”》,更以《建党伟业》等为例综述那些“深情献礼党的生日,真诚书写银幕华章”的文艺作品,最后由文献纪录片《旗帜》解说词(第一集)《开天辟地》压阵。

 

以普通市民为主要受众的都市报、晚报要活泼许多。它们擅长的技术手段是小故事,或者党旗招展的专刊,比如在旅游版里推广井岗山等“红色景点”。更有一些不甘于被视作“小报”、要努力“主流”的媒体,要用更容易被民众接受的方式来包装宣传策略中的案例。例如《东方早报》,宣布自己将在7月1日推出100个版来描述“中国村支书”群像;《现代快报》在昨日的新闻周刊封面上放上那些一大代表们的头像,形容在90年前的那个夏天“一日长于百年”;本期《南方周末》则推出对原中顾委委员们晚年片段的记录,作为建党90周年系列报道的第一篇,版面中摘录一段提要是:“2000年的一天,原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中顾委委员任仲夷和几个老干部吃饭,突然放下筷子问:‘你们说说,年轻的时候,我们追随共产党究竟是为什么?’见大家面面相觑,他又自言自语地说:‘还不是为了建立一个民主、自由、富强的国家吗?’
 

 
或许确实是在媒体的持续抨击促使执政者下定决心——多家门户头条称,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监察部、国务院纠风办决定从今天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一年的收费公路专项清理工作。
 
5月,由央视、人民网等联手发动,中国媒体向“物流顽症”发起挑战,集中批评其间的乱收费现象,郑州黄河公路大桥、首都机场高速等均是一时典型。昨晚,在播发五部委通令、呼吁阻止经营性公路变成“印钞机”的同时,新华社甚至又提供一个“现形”:“网曝南京机场高速收费超标逾50%”。
 


新华社稿件中,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官员已经承诺“对照五部委的要求认真执行”,不过,在《法制日报》看来,不是每一位官员都会这么从善如流,因为“地方政府往往把道路作为积累资金的方法,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修建收费站。所以治理公路乱收费的效果不好”,根据这份中央级媒体的分析,“此次治理工作要想取得成效,需要对地方政府施加压力,比如对存在违规现象的地方,除了进行整改外,还要对相关单位、相关负责人进行问责。”
 
另一桩舆论监督成果可能没那么普惠众生,但却足够让那些媒体人扬眉吐气一番。
 
昨夜人民网发出消息,称那位因家属所开面包店卖变质粽子被报社曝光而率众大闹报社的沈阳市沈河区工商局长杨晓松,已被市工商局纪检组正式立案调查。
 
此前,新华社系于16日发出电稿,以网帖切入,将此事通报全国,并指“高档面包店仅一期投入就需要500万元以上,杨家投巨资开店资金来源确实不明”。根据记者调查,在当地某晚报于6月8日刊发《团购粽子送人,打开一看长着白毛》一稿后,杨局长之妻首先带人来到报社闹事,继而其丈夫带领两面包车人赶到报社,要求“单挑”。
 
获悉同行受此欺侮后,中国媒体群起攻之,这位“最牛工商局长”成为此后几日报刊评论版上的重点靶子,要求当地政府彻查其殴打记者之责及巨额资金来源,《新京报》转载新华社稿时甚至干脆将“某晚报”点明为《辽沈晚报》,一份由辽宁省委机关报主办的畅销都市报。
 
令时评作者们愤懑的是,作为事件受害方,“某晚报”自己却一度噤声,其员工只能通过个人微博来鸣冤。人民网稿件对此予以证实:“事情发生后,杨晓松曾动用多方力量‘封锁消息’,让报社不要针对此事发稿,也不要接受别的媒体采访。蹊跷的是,尽管多位记者对此事愤愤不平,但辽宁省内几乎所有媒体均未对此事提及只言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