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讯网特价机票查询:惩罚的艺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4 03:40:22

惩罚的艺术

    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更是一种教育艺术,它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教育教学中如何恰倒好处的运用惩罚,笔者选取几则典型惩罚教育案例略加分析,与读者共飨,愿能从中获得启迪。

(一)惩罚——不需要语言
    案例:陶行知先生在教学中就巧妙地处理过这样一件事。考完试之后,一个孩子拿着自己的试卷要求陶先生将“99”改成“100”。陶先生仔细看了一遍试卷后,什么话也没有说,将“99”改成“100”,只不过随手在一个字上点了一个小红点。许多年过去了,那个孩子还时常回忆起这件事,并总爱说一句话,那个小红点点到了我的心里去,它教会我怎样诚实做人。原来陶先生点点的那个字是被那个孩子改过的。
    解析:面对孩子错误行为时,有时只需要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也会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当然这个眼神、这个动作既包含着对孩子错误行为的责备、制止,更包含着对孩子的尊重与关爱。

(二)表扬——也是一种最好的惩罚方法
    案例:在非洲一个土著部落,当族中一个人犯了错误时,这个人就要站到村子中央。族人从四面八方赶过来,按长幼次序站好,把犯错误的人围在中央。惩罚不是辱骂与拷打,而是每个人都来说一说这个人的优点或长处,而且所说内容不准重复别人。
    解析:表扬在帮助犯错误的人坚定“自己还是一个好人、为社会接受的人”认识的同时,更加深自己对错误的认识,更有利于其悔改。

(三)不问——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案例: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孙云晓在一次报告会上讲过这样一件事:他的女儿上初中时,每天早晨起不来,以至于他和他的夫人每天总要三番五次地喊。这一天,他决定改变策略。他买了一个小闹钟给他的女儿,并且告诉她,从第二天起不在喊她起床,迟到及由其引起的一切后果自己负责。果然,第二天女儿在闹钟的提醒下早早地起了床。
    解析:生活中,有些常规的事、习惯的事,做父母或老师往往包办太多。其实,太多的事,我们可以不问。让孩子认识到那是自己的事情,让孩子学会处理自己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丰富情感体验,增强责任心。

(四)顺应——让“错”成为一种教育资源
    案例:英国皮亚丹博物馆收藏了两幅画:一幅是人体骨骼图,一幅是人体血液循环图。这是当年一名小学生约翰.詹姆士.迈克劳德的作品。迈克劳德好奇,想看看狗的内脏是怎样的,杀了一只狗,这只狗恰是校长的宠物,校长决定给迈克劳德以处罚,罚他画两幅图。这就是博物馆收藏的。迈克劳德后来成了一位有名的解剖学家,得益于校长对他小时侯好奇心的保护和引导。迈克劳德和医学家班廷一起发明了治疗当时的不治之症——糖尿病的新疗法,这就是胰岛素治疗法。他们因此而获得1923年诺贝尔生理奖。
    解析:惩罚的最终目的是教育。当孩子犯错误时,我们首要的是冷静下来,分析孩子错误行为的心理及动机。是不是“好心办坏事”抑或是强烈的好奇心驱使,如果是这样,我们就可以顺应孩子的行为及心理,让事件发展下去。不过这样的发展是在老师引导下向好的方面、有利于孩子发展的方面发展。

    惩罚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教师要“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培养他那含有道德价值的需要、要求和兴趣,揭开他身上的一切优点,弄清他最强的才干。”(《帕夫雷什中学》)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又要发现学生的潜力和优点,这样的“惩罚”,才是最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