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斯本竞技足球队实力:中国共产党90年:成功的基石在基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02:10:48

中国共产党90年:成功的基石在基层

□ 李向阳 2011年06月23日08:21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共产党90年:成功的基石在基层--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中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


  中国共产党诞生90年来,从一个只有53名党员的小党到今天拥有7800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党,从被反动派追捕屠杀的地下党到今天领导中国62年的执政党,从接手旧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到今天领导中国人民开创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其成功的秘诀在哪里?是历史条件的偶然?是先进理论的指引?是领袖的运筹帷幄?是无数先烈的流血牺牲?从不同的侧面,人们可以给出许多种答案,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最根本的答案还是要到社会的最底层去探寻:中国共产党90年成功的基石在广大城乡的基层人民群众!

  90年奋斗彰显民心得失高于天

  众所周知: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建筑如此,对于一个党、一个政权来说同样如此?那么,什么是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成功的基础呢?

  有人说是掌握了一支强大的军队,是的,军队无疑是夺取和维护国家政权的坚强柱石,古往今来,国家兴亡,朝代更替,都反映了这一事实。但是蒋介石的国民党政权,军事力量不可谓不强,而在解放战争中较量的结果,却被小米加步枪的人民解放军打得落花流水,不得不溃退到台湾岛上苟延残喘;前苏联的军事力量也不可谓不强大,但在莫斯科红场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曾经让整个西方世界半个多世纪睡不着觉的这个庞然大物,却不可思议地突然崩溃了,强大的军事力量不仅没有维持前苏联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反而为党失去执政地位和国家解体敲响了丧钟。又有人认为,党执政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确实如此,经济是基础,一个社会政党、一个国家政权,如果缺乏经济实力,就无法贯彻自己的主张,就难以支撑政权的生存和发展,所以我们要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然而同样存在疑问,全国解放前执政的国民党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又有国外大财团支持,经济实力不可谓不强,而中国共产党却处于贫穷落后的广大农村,经济实力根本无法与之相比,但最后国民党却失掉了全国政权,这是为什么?

  从我们党90年的历史经验看,什么才是一个政党、一个政权、一个国家取得成功最根本的基石呢?结论只有一个:是存在于中国最底层的民心得失!只有代表民心的政党,才能取得领导社会前进的资格;只有确保自己的行为符合民心所向,才有江山社稷的稳固;只有通过政策调整不断取得民心,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无数生动的事例告诉我们:赢得民心,军事力量就有了扎实的根基;凝聚民心,经济建设才有不竭的动力。依靠稳固的民心,国家安全才有可靠的保证,社会才有长期的安定,发展才有美好的前景,国运才可能长盛不衰。只有党心符合民心,民心拥戴党心,党心民心合为一心,才有可能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取得政权,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经得住严峻考验,才有可能真正走出“人亡政息”的“周期率”。

  战争年代的无数事例彰显了这一真理。淮海战役中装备简陋的60万人民解放军歼灭了拥有全美式装备的80万国民党大军。斯大林为此在笔记本上写道:“60万战胜80万,奇迹,真是奇迹”。美国西点军校考察团的评价是四个字:“不可思议”。然而让他们难以想象的是,在战役期间解放区共出动民兵民工543万人支援前线,参战兵力与支前民兵民工的比例竟高达1:9,这些民兵民工几乎全部都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翻了身的农民。如此空前浩大的人力动员起来,“倾家荡产,支援前线”,正是此次作战胜利的有力保障,离开这种保障,淮海战役的胜利是无法想象的。陈毅元帅曾对苏联将军尤金特别强调:“五百万支前民工,遍地都是运粮食、运弹药、抬伤员的群众,这才是我们真正的优势。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建国后,在党的号召下,全国人民也曾经克服了多少艰难险阻,如抗美援朝、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等,其社会动员之广泛、组织领导之有力、应对行动之迅速,取得成效之显著,让全世界都不得不由衷地表示佩服。在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一旦有事,只要党和政府一声号令,马上就会闻风而动,群起响应。之所以能这样,说一千道一万,归根结底在民心。政权的稳固主要靠民心,失去民心就丢掉了政权赖以生存的基石。但民心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我们党长期以来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和行动赢得的,它是执政党和政府的公仆用炽热的诚心换来的。如果没有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心里没有人民群众,只知对上负责,养尊处优,那就必然会失去民心。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是我们在纪念建党90周年时必须时刻牢记的一条真理。

  90年奋斗诠释甘为人民谋利益

  学习中国共产党90年来的奋斗历史,我们知道由于多方面原因,我们的党曾经多次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但却一次又一次闯过激流险滩、惊涛骇浪,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使多少盼望我们党垮台的反动势力大失所望。这是为什么?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建党85周年时指出:“历史表明,只有深刻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力,真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我们党才能得到人民的充分信赖和拥护,才能无往而不胜”。这就是我们党90年长盛不衰的秘诀。

  战争年代的28年,我们党为人民谋利益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是非常明确的,这就是要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在广大农村完成土地革命,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为此有多少革命先烈不顾个人安危,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甚至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信任,党才取得了今天的执政地位。根据民政部门的统计,晋城五县在革命战争年代牺牲的烈士就多达万人以上。正是这种建立在流血牺牲基础上的高度的信任和拥护,成为我们党在当时条件下取得执政地位的可靠依据。人民对党的执政地位的认可,是千百万共产党员奋不顾身为人民谋利益的模范行动赢得的。

  建国以后的60多年,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为人民谋利益。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的政党。它本身绝无私利可图”。“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也都对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进行过深刻阐述。在为人民谋利益的过程中,虽然我们党也曾走过弯路犯过错误,但为了人民的利益,我们能够改正错误,从结束文化大革命到实行改革开放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首先是农民的创造。改革开放之初,安徽、四川等地的农民从吃饱肚子的基本利益出发,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尝试,并取得很好的效果。党中央尊重群众意愿,总结农民的做法,在全国实行了农村经济体制和经营方式的改革,同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农村致富和促进工业及整个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如今30多年过去了,全国城乡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人民正是通过这种切身利益的巨大改善,对党在新时期进一步巩固执政地位给予了充分的认可。

  从我们晋城的情况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行市管县体制改革以来,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2010年,晋城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30.5亿元,而建市之初只有4亿元;财政收入完成153亿元,而建市之初仅为1亿元多一点。“十一五”期间2006年晋城的城镇居民收入为1013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939元,2010年分别增加到17353元和5899元。这五年,晋城的环境和空气质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10年全市二级以上天数354天,其中一级天数104天,晋城正在成为全国最适宜于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晋城人民正是通过物质文化生活的持续改善、每日的阳光蓝天,对党的长期执政地位给予了进一步的认可。

  在现代政治学概念中,常用“合法性”一词表述广大民众对一个党执政的认同。其实所谓“合法性”,说到底是公众对执政党的支持和拥护程度。执政的合法性,不仅体现为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法律意义上的合法性,而且更重要的体现为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的道义上的合法性。同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一样,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拥护和支持,也在与时俱进的。过去拥护支持,不等于现在拥护支持;现在拥护支持,不等于将来拥护支持;总体拥护支持,不等于所有方面都拥护支持。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非常清醒地意识到:现实存在着一个对党长期执政合法性的不断完善的问题,存在着一个对党的执政资格、条件和能力的持续认可问题。对此胡锦涛同志曾经明确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成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执政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但昨天的辉煌不是今天的‘护身符’,打了天下并不意味着理所当然地永久坐天下,我们权力真正合法的基础仍然来自于人民的支持”。从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到党的领导核心所具有的高度清醒和自觉。

  90年奋斗开启民生事业新篇章

  从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近几年来,党中央把大量的精力和财力用在基层,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重视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国家不断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加大对农民的各项补贴力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同时取消农业税,结束了几千年来种田交税的历史,实行“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多项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广大农民得到了实惠,日子越过越红火;国家出台了扩大就业、推动就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增加就业岗位、组织就业培训、保障农民工就业的合法权益等,使社会就业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国家通过多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施全国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制度、在农村试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让农民也能领到养老金,使整个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国家制定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逐步免除学费,使广大师生倍感温暖、备受鼓舞;国家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救助制度,已构成了较为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已超过12亿人;国家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组合拳”措施,控制房价过快增长,同时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投入,使人们对“住有所居”更加满怀希望。这一切深得民心的重大政策举措,目标指向都在基层,收获的效果反映在基层,是我们党抓基层打基础的扎扎实实的行动。国内外舆论认为:十六大以来的党中央将以重视解决民生问题载入史册。

  然而,解决民生问题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长期性工程。在“十二五”发展和纪念建党90周年的时刻,我们必须更加深刻认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始终坚持把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民生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任务,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途径。我们已经初步具备了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推动这方面工作取得新的更大进展。这就要求我们党的干部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要象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杨善州等领导干部那样,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要求我们把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面对当前我国处在黄金发展期又面临着矛盾凸显期的考验,只有及时解决好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才能妥善处理好发展与为民之间的关系,加快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关系;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使我们做出的决策、采取的措施、开展的工作更加符合客观实际和规律,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利益,坚决避免主观盲目、图表面形式、搞形象工程等现象的发生。总之,不断满足人民利益,切实改善民生,是检验我们的党和党的干部是否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基本标准。在纪念建党9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相信,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一定能牢记宗旨使命,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执政基础一定会更加稳固,祖国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作者单位:晋城市党建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