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约奥运会美女田径:伟大的音乐家之 柴可夫斯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9:28:35
                   伟大的音乐家之 柴可夫斯基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
於一八四零年五月七日生於俄國靠近烏拉山的工業城 - 沃金斯克,現今為俄羅斯烏特模脫自治共和國的境內。柴可夫斯基的父親是礦場的檢查員,母親的祖先於十六世紀由法國移居到俄國。
柴可夫斯基從小自修學琴,四歲開始摸索彈奏,六歲時即無師自通的掌握了初步彈奏技巧。八歲時,全家遷往聖彼得堡,柴可夫斯基進入當地的學校就學,開始接受正式的音樂教育。

由於柴可夫斯基的父母不希望他從事音樂行業,因此柴可夫斯基與長兄一同進入法律預備學校就讀。一八五九年柴可夫斯基從法律學校畢業,隨後進入司法院擔任事務員。但是他對音樂並無法忘情,所以終於在一九六一年說服父親,如願進入大鋼琴家安東?魯賓斯坦所創立的聖彼得堡音樂學院。   
在音樂學院中,柴可夫斯基是一位勤勉的學生,對於老師所傳授的知識都能虛心學習,所以在作曲方面進步的很快,這一段期間他完成了一些管弦樂及室內樂小品的習作。一八六五年柴可夫斯基自音樂學院畢業。畢業作品是一步以席勒「歡樂頌」為題材的清唱劇,得到了學院的銀牌獎。

柴可夫斯基的畢業作品受到了尼可拉?魯賓斯坦 Nikolay Rubinstein (安東?魯賓斯坦 Anton Rubinstein胞弟)的賞識,尼可拉?魯賓斯坦請柴可夫斯基到莫斯科的音樂學院擔任聲樂老師。在莫斯科音樂學院教書期間,他完成了第一號交響曲「冬之夢」,但是演出時卻沒有受到好評,這使得柴可夫斯基覺得非常失望,但他並沒有因此氣餒,之後又創作了一些鋼琴曲、序曲等,不過也都不是很成功。   
一八六八年,柴可夫斯基開始與俄國國民樂派「五人組」的成員交往,同年他也認識了五人組領袖巴拉基雷夫和樂評家史達索夫,巴拉基雷夫在該年指揮了柴可夫斯基的交響幻想曲《法坦》,並且對「羅密歐與茱麗葉」的創作給予鼓勵和指導。然而此時,柴可夫斯基的作曲風格也與俄國國民樂派漸漸疏離,俄國國民樂派主張以俄國民族素材所寫具有民族特色音樂,而柴可夫斯基作曲風格則較傾向於西歐作曲家的樂風。這兩種不同的寫作方式,成為了後來俄國樂壇的兩大潮流。
柴可夫斯基接下來的作品,如第一號管弦四重奏、第二號交響曲、幻想曲、《暴風雨》(The Tempest)等陸續問世。一八七四年柴可夫斯基更譜出降b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這首曲子成了柴可夫斯基最受世人喜愛的曲子之一。   
柴可夫斯基於一八七六年譜寫出《洛可可主題變奏曲》。一八七五年到一八八零年間,柴可夫斯基又完成了第三、第四交響曲、芭蕾音樂「天鵝湖」、鋼琴曲集「四季」、交響幻想曲「里米尼的芙蘭契絲卡」、「斯拉夫進行曲」、「義大利隨想曲」、「一八一二序曲」、「洛可可主題變奏曲」以及歌劇「尤金?奧涅金」等傑作。這些作品的成功,使柴可夫斯基在俄國樂壇的份量大為提升,也使得他成為國際注目的俄國作曲家。   
一八八一年尼可拉?魯賓斯坦去世,為了紀念這位他最敬愛的人物,柴可夫斯基寫了「一位偉大藝術家的回憶」鋼琴三重奏來悼念他。一八八四年柴可夫斯基獲得沙皇贈勳,一八八五年並出任俄國音樂協會莫斯科分會會長,同年他也根據拜倫詩作完成了著名的「曼佛瑞德交響曲」。   
一八八七年間柴可夫斯基到歐洲各國遊歷演出,獲得無比的成功,此行他會還見了布拉姆斯、德弗札克、查理?史特勞斯、葛利格即佛瑞等作曲家。之後又在布拉格指揮「尤金?奧涅金」的演出,返國後於一八八九年寫出著名的芭雷音樂「睡美人」。   
一八九二年柴可夫斯基完成芭雷音樂「胡桃鉗」,隔年柴可夫斯基寫出第六號交響曲《悲愴》,這是一首極為澎湃的樂章,一反傳統慢板的交響曲。柴可夫斯基曾自稱它像是一首安魂曲,而這似乎是個詛咒,《悲愴》成了柴可夫斯基的最後作品。在首演後第四天,柴可夫斯基染上霍亂,一代音樂大師於一八九三年十一月六日離開塵世。   
柴可夫斯基死後的第十二天,「悲愴」交響曲由名指揮家納普拉夫尼可於同地演出,這次總算讓聽眾們認識樂曲的深刻印象。
柴可夫斯基遺留下來的作品為數龐大,內容種類繁多,目前仍常被演奏、世人耳熟能詳的樂曲有:一八一二序曲(作品49)、義大利隨想曲(作品45)、降B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作品23)、黎米尼的芙蘭契斯卡、斯拉夫進行曲(作品31) 、 胡桃鉗、羅密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弦樂小夜曲、睡美人、天鵝湖、第六號交響曲悲愴、F小調第四號交響曲(作品36)、E小調第五號交響曲(作品64) 、A小調鋼琴三重奏「一位偉大藝術家的回憶」..等等。

柴可夫斯基的小故事
一八六九年柴可夫斯基經歷了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戀愛事件,他愛上了女歌手黛西莉雅爾托,兩人並曾發展出一段戀情,可是個性內向害羞的柴可夫斯基一直不敢開口向黛西莉求婚,以致後來黛西莉另覓戀情。雖然柴可夫斯基在感情上受挫,不過作曲上卻有了斬獲,他初期的一些傑作如第一號弦樂四重奏、第二號交響曲以及交響幻想曲暴風雨等..都於此時期陸續問市。
一八七七年一位莫斯科音樂院學生的安東妮娜米留可娃(Antonina Miliukova)因仰慕柴可夫斯基,開始寫信給柴可夫斯基,不久後柴可夫斯基與米留可娃結婚。婚後不久柴可夫斯基就因為極度不適應婚姻生活而面臨精神崩潰邊緣,創作陷入最低潮,一度有尋死的念頭; 最後在家人協調下,兩人辦理分居。柴可夫斯基並聽從醫生的建議,前往瑞士休養,並辭去莫斯科音樂院教職專心作曲,隔年完成第四號交響曲。
柴可夫斯基最被後人津津樂道的則是他與梅克夫人(Nadezhda von Meck)之間的關係。一八七六年底柴可夫斯基開始展開他與梅克夫人之間長達十三年的神秘交往。梅克夫人是一位富有運輸商人遺孀,因為仰慕柴可夫斯基的音樂才華,決定提供金錢資助給柴可夫斯基,讓他可以辭去教職專心從事音樂創作,但她也提出了兩人永不見面的條件,所以柴可夫斯基和梅克夫人始終都只靠通信聯絡,兩人終其一生都不曾見過面。
一八九零年柴可夫斯基再次赴義大利旅遊,在佛羅倫斯完成了歌劇「黑桃皇后」。隨然轉往俄屬高加索,在那兒接到了梅克夫人來信,梅克夫人表示她的經濟情況惡化,必須終止柴可夫斯基的資助,並且要斷絕他們兩人之間的交往。十多年來,柴可夫斯基不僅免於金錢上的窘境,更因為兩人未曾謀面的柏拉圖式戀情,使得梅克夫人成為柴可夫斯基創作生涯上的精神支柱。因此雖然柴可夫斯基此時已是一位地位穩固的知名作曲家,經濟不虞匱乏,不過與梅克夫人的絕交對他仍造成精神上相當大的打擊。

柴可夫斯基 經典之作-天鵝湖
柴可夫斯基是現代芭蕾舞劇音樂重要的奠基人,他的三大芭蕾組曲:《睡美人》、《天鵝湖》、《胡桃鉗》早已成為芭蕾舞音樂中的經典之作,廣受世人的喜愛。而其中更以「天鵝湖」最為重要,其地位之高甚至等同芭蕾舞的代名詞。

《天鵝湖》是柴可夫斯基最受歡迎的芭蕾舞劇,也是古典芭蕾的浪漫代表之作。很多人都說柴可夫斯基在戲劇音樂方面的天分及敏銳度超過交響樂,他從小就熱愛歌劇,因此當他開始從事創作時,一直嚐試創作有劇情的歌劇及芭蕾舞劇作品。一八七五年柴可夫斯基接受委託,請他寫一首以童話故事《天鵝湖》為題材的四幕芭蕾舞劇音樂,這齣名劇於焉誕生。

《天鵝湖》的創作背景為一八七一年,柴可夫斯基到烏克蘭的妹妹家中小住。他替可愛的外甥們編了一個故事 — 取材於俄羅斯民間故事《天鵝公主》和德國童話《天鵝池》而創作的《天鵝湖》。一八七五年,莫斯科大劇院的藝術指導弗別吉切夫邀請柴可夫斯基為大型舞劇劇本《天鵝湖》譜寫音樂。柴可夫斯基認為芭蕾舞曲也可以是交響樂曲,因此創造出獨立的舞曲配樂。

作品完成後交由莫斯科大劇院演出,不過當時的「天鵝湖」編導無法體會音樂的特質,反而認為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不適合配上舞蹈演出,因此就用了一些通俗的曲調取代柴可夫斯基的原作,以博得觀眾的歡心,因此「天鵝湖」於一八七七年的的首演時非常失敗。當時的評論家甚至說:「從未見過大劇院的舞臺上有過比這更糟的演出,服裝、布景和效果也未能將舞臺上的空虛掩蓋分毫,沒有一個芭蕾舞迷能從中獲得超過五分鐘的樂趣。」

還好後來的編導大師彼季帕和助手伊凡諾夫經驗豐富,他們對「天鵝湖」的總譜進行了認真的分析,重新構思創作,在一八九四年為紀念柴可夫斯基逝世一週年活動上,演出了伊凡諾夫重新編排的第一幕第二場(即「湖畔」一場),結果佳評如潮,大受歡迎。美妙的天鵝形象第一次登上了芭蕾舞臺,凝聚著柴可夫斯基心血的音樂終於幻化為無比動人的景象出現。

一八九五年,彼季帕和伊凡諾夫再次重新編導了整齣「天鵝湖」,由於他們充分理解和運用了柴科夫斯基傑出的音樂語言,全劇問世又獲得轟動性的成功。著名的義大利芭蕾明星皮萊娜尼扮演了劇中的雙重角色–白天鵝公主阿蒂特公主和黑天鵝公主奧吉莉雅。她細膩的美感及輕盈的舞姿充分表現了天鵝公主的美麗及優雅,而她獨創的天鵝公主的三十二迴轉,至今仍保留在「天鵝湖」的演出中,之後所有的女舞者都以挑戰此舞碼為最高目標,都希望能夠跳出完美的三十二迴轉。「天鵝湖」從此就再也沒有離開過芭蕾舞臺,就如同芭蕾舞的代名詞一樣,「天鵝湖」在藝術史上的地位從此屹立不搖。

「天鵝湖」無論是音樂或是芭蕾舞方面,都稱得上是古典芭蕾舞中最受歡迎的一齣舞劇,深受觀眾的善愛。它不但是一部可與歌劇、交響樂經典作品相媲美的曠世著作,世界所有頂尖芭蕾舞團都將演出此劇視為一大挑戰,同時它也是也是搬上舞台次數最多的一齣芭蕾舞劇。

天鵝湖劇情內容
■ 第一幕:
齊格飛王子和許多來賓正在宮廷花園舉行豪華晚會慶祝生日。然而歡樂的氣氛,因母親的到來而被中斷。母親責怪他大輕率,並提醒他隔天必須挑選王妃。雖然王子不願意,但他母親很堅持,母親走後晚會又重新開始了,然而王子卻很沮喪。突然他看到一群飛來的天鵝,因此決定和他的隨從去補捉天鵝。當時晚會仍然進行著,賓客們跳起了華爾滋舞。

■ 第二幕:
王子解散了隨從,獨自在湖邊欣賞天鵝。當牠們從他身邊掠過時,他發現天鵝們忽然變成美麗的少女,美麗的阿蒂特公主告訴王子她們被妖術變成天鵝,到了晚上才會恢復人形。這時邪惡的魔王羅什巴特出現,他告訴齊格飛王子,只有堅貞不渝的愛情誓言才能解開天鵝們的咒符。齊格飛王子發誓永遠愛阿蒂特公主,並將她帶回宮廷舞會上。天亮了,少女們又變成天鵝。

■ 第三幕:
第二天宮殿裡又聚滿了賓客,許多王妃候選人被帶到王子面前,王子輪流與她們跳舞。此時魔王羅什巴特和他的女兒黑天鵝公主出現,她偽裝成阿蒂特公主,被矇騙的齊格飛高興地和她跳起了雙人舞。齊格飛王子宣佈選黑天鵝公主為他的王妃,這樣就打破了他對阿蒂特公主的誓言,羅什巴特則向眾人展示仍被魔咒控制的阿蒂特公主幻影。

■ 第四幕:
傷心的阿蒂特公主返回湖邊的天鵝群中,告訴她們自己中了奸計,再也沒有希望去解開咒語。暴風雨來了,齊格飛王子來找她,請求她的寬恕。王子最後與羅什巴特搏鬥,打敗羅什巴特並解開魔咒。

 柴可夫斯基创作经历  
        

   柴科夫斯基(1840---1893),1840年5月7日诞生于维亚特斯基省卡斯科——沃特金斯基的一个贵族家庭里。他的父亲是这里一个矿山工程师、官办的冶金工厂厂长,他的母亲是一个颇有修养的音乐爱好者。童年的柴可夫斯基从她这儿听到许多动人的俄罗斯歌曲。
      柴科夫斯基十岁的时候被送到彼得堡的法律学校去读书。在法律学校学习的同时,柴科夫斯基又从钢琴家寇恩丁格尔学习钢琴,并且常去歌剧院,格林卡和莫扎特的作品使他感到很亲切。
      1859年,柴科夫斯基在法律学校毕业。
      1862年起,柴科夫斯基在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他的老师是安东.鲁宾斯坦和扎列姆巴。

      在音乐学院学习期间,柴科夫斯基已写了不少作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根据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戏剧《大雷雨》写成的同名交响序曲。
      这是年轻的作曲家受到六十年代激荡着的社会思想影响的最初反映:以标题音乐的形象,来表现“生活底戏剧”。
柴科夫斯基从交响序曲《大雷雨》起,即逐渐走上引导他写出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黑桃皇后》和《第六交响曲》等一系列作品的创作道路。这道路也是当时俄罗斯社会发展在知识分子的生活、思想等方面复杂的反映。
      1865年秋,柴科夫斯基在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
      1866年初,柴科夫斯基来到莫斯科音乐学院教书,一直到1878年。虽然他常感到教学和创作的矛盾,但是,两者相辅相成的关系对他的创作活动仍是有益的。六十年代俄罗斯的社会,经历着巨大的政治和思想的发展,年轻的柴科夫斯基直接或间接地都投入这时期沸腾着的音乐生活之中。他在莫斯科教书、写作,也和彼得堡的“强力集团”建立了创作友谊,也关心社会音乐生活。可以说:柴科夫斯基在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社会生活的阅历使得他的世界观、艺术观、精神面貌、生活志向等方面成熟了。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虽然柴科夫斯基已经接近了六十年代以来俄罗斯平民知识分子的思想见解,并决定了他的创作的许多特点,但是,由于童年的修养、家庭的环境和生活的接触等原因,柴科夫斯基并没有能够克服自己思想中的矛盾和不彻底性。他有时充满信心,明朗乐观;有时却又感到苦闷无法摆脱,寻找不到出路。这种十分复杂的思想情况,在柴科夫斯基成熟的作品中都可遇到。
      所以,我们看到,正是由于柴科夫斯基的世界观中的进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决定了他的创作方向,但也要指出这个知识分子所经历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的曲折。
      1866——1877年间,也就是柴科夫斯基的“莫斯科”时期。他写了许多作品,有歌剧《总督大人》、《水神》、《近卫兵》、《铁匠瓦库拉》和《叶甫根尼.奥涅金》的一部分,奥斯特洛夫斯基《雪女郎》的音乐,舞剧《天鹅湖》,最初的三部交响曲,标题交响乐《罗密欧与朱丽叶》、《暴风雨》、《里米尼的弗兰切丝卡》、《第一钢琴协奏曲》,钢琴小品(《四季》、《儿童钢琴组曲》、《三首弦乐四重奏》)和许多歌曲(《一句话也别说,我的朋友》、《又痛苦,又甜蜜》、《泪盈盈》、《摇篮歌》、《只希望一句话》、《小国王》、《可怕的刹那》等)。
总的看来,这时期柴科夫斯基的作品充满了明朗乐观、肯定生活的思想感情。但其中也隐现着作者在后来表现得特别强烈的“悲剧性”的思绪,特别是那些标题交响乐。
      这时期的前四部歌剧不算是成功之作,但为他后来完成的《叶甫根尼.奥涅金》做了有益的准备。
      柴科夫斯基这时期致力于俄罗斯民间音乐的研究。他用俄罗斯民间旋律来充实自己的创作。最有代表性的是《第一弦乐四重奏》的“如歌的行板”。此外,在《第一交响曲》的终曲,歌剧《总督大人》和《近卫兵》、《雪女郎》的音乐,《第一钢琴协奏曲》总,都使用了民间旋律。
      同时,柴科夫斯基正如“强力集团”一样,也表现出对标题音乐的重视。他的《第一交响乐“冬日的幻想”》就是一例。
      在这一早期作品中,已表现出柴科夫斯基交响乐的一些风格特征,这就是不局限于大自然的描绘,而着重刻画人的心理活动。这些在他的《第二交响乐》中更为明显。
      而对人的心理描写更为细致的是以下几部交响音乐:《罗密欧与朱丽叶》、《暴风雨》和《里米尼的弗兰切丝卡》。
      通过这些悲剧性的爱情主题,也反映出作者对这些人物的真挚的同情,这一点,从音乐的刻画中可以察觉。
      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1875年)则把我们引入完全是另外的一种意境中去。这是朝气蓬勃、明朗愉快的音乐。
      1876年完成的舞剧《天鹅湖》,它的主题思想和音乐创造有一定意义,它为俄罗斯舞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时期的钢琴小品以《四季》最有代表性。在十二个月里,分别描述了俄罗斯民间生活和作者个人生活的各种感受。
      这时期的歌曲创作,流露了作者个人对生活的感情。
      在后来柴科夫斯基的歌曲创作中一直保留着这个特点。
      1877年——1878年柴科夫斯基完成了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和《第四交响乐》,同时,他也写了明朗抒情、喜悦欢快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78年)。
      和命运作斗争的主题思想,在柴科夫斯基第五、第六交响乐中继续展开着。
      同时,他又写了很多管弦乐作品,有代表性的是序曲《1812年》(1880年)、与俄罗斯历史上的英雄形象有联系的《莫斯科大合唱》(1883年,合唱、独唱、管弦乐曲)和四首管弦乐组曲和《第三组曲》。
      根据意大利民谣特点写成的管弦乐《意大利随想曲》和为管弦乐队而写的《小夜曲》,前者以明亮雄伟、扣人心弦,后者以精致典雅引人入胜。
      另一方面,根据拜伦的诗剧写成的交响乐《曼弗雷德》,却描绘了一个孤独的、在生活中感到悲观失望的漂泊者的形象。
      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柴科夫斯基在国外好多地方旅行演奏。他的生活不安定也和八、九十年代以来俄罗斯的社会黑暗有关。1892年柴科夫斯基曾盼望艺术应该成为国家的重要事业。他说:“我以为,若是政府能够参加管理俄国艺术的各个部门,对于它将是一大好事......只有成立文化艺术部才能够期待各种艺术迅速地光辉发展,只有到那时候在一切艺术工作部门中间的统一行动,正规的关系和有机的联系才能确立。”在沙皇制度下这个理想不可能实现。沙皇制度不可能支持进步的、民主的事业。
      残酷的沙皇制度下的社会现实,也促使柴科夫斯基考虑祖国的命运,而在自己的作品里,提出了关于人生的意义的问题。象歌剧《黑桃皇后》、《第五交响乐》、《第六交响乐》、许多歌曲(《微弱的烛光熄灭了》、《我和你在一起》、《又象从前那样的孤独》等,就是如此。
      但是,这时期里,柴科夫斯基也写出了许多热爱生活和明亮抒情的作品,象歌剧《伊奥兰特》、舞剧《胡桃夹子》、《睡美人》、《第三钢琴协奏曲》等。
      《第五交响乐》,刻画了一个和命运斗争的形象。它有许多地方很接近《第四交响乐》。这里也有一个命运的主题,它贯穿在整个交响乐的四个乐章里,同时,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这首交响乐的开始部分,命运的主题轻轻地出现,其中听出有某种潜伏着的威胁力量。在终曲里,它表现为另一种全然不同的内容,这时它转变为庄严的胜利的行进,作者在这里对向命运的斗争做出了肯定胜利的答案:人们必须战胜命运,扫清一切阻挡前进的障碍。
      《黑桃皇后》是一部描写心理的歌剧。柴科夫斯基描写的盖尔曼的形象,丰富了普希金笔下的主人公的特点。剧中的三个主要人物:盖尔曼、少女丽莎和老伯爵夫人,体现了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盖尔曼和丽莎的爱情体现着生活的力量;占有三张神秘纸牌的老伯爵夫人的形象体现着敌视人类幸福的邪恶力量。歌剧的主题思想就是在这样的鲜明对比下展开和结束的。
      《第六交响乐》内容的基础,正如柴科夫斯基在他以前拟写的、题名为“生活”的交响曲草稿上所注释标题:青春、爱情、沸腾着的工作、困难的克服和尾声——死。
      《第六交响乐》的末乐章所表现的是一个失望的、悲剧性的形象,是悲伤的挽歌,与生命的别离。作者好象在说:人的生命是短促的,死亡终归是不可避免的。
      《第六交响乐》(1893)是柴科夫斯基最后一部交响乐,也是反映他的世界观和艺术成就的、最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在这部作品里作者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俄罗斯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愤慨和内心悲痛;但是也明显地暴露了他的软弱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