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到罗马飞多久:《陈东有的个人空间 》日志 2010年04-12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16:56:28

博客:自由与责任的统一

2010-04-18

陈东有

前不久,《光明日报》在报道石家庄博客圈自律公约成功经验后,及时反映了广大博友们的强烈反响和社会上的积极效果,再次引起了广大读者和网友的关注与讨论。《光明日报》提出了一个十分鲜明的观点:成熟与理性应成为每一位网民必备的素质。

我十分赞成《光明日报》的这一观点,赞成石家庄多个博客圈的博友们的主张,因为这是每一位网民应该自觉做到的事,是博友们利用网络实现自己的使用动机的同时应该自觉遵守的公共规则。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给我们进行信息交流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与自由。在博客里,键盘一敲,你想说什么,就可以说什么;鼠标一点,想传播什么,就可以传播什么,天涯咫尺,万里瞬间;还可以不让人们知道你是谁,因为你可以用匿名方式出现。但是,在拥有网络获取信息和发布信息自由的同时,博友们就应该担负起发布信息和传播信息的社会责任。责任像自由一样,不仅是与生俱来的,也是人类社会伦理与法律的规定。著书立说,演讲动人,惜纸惜字,文责自负,古今中外,概莫如此,强调的是言论的价值和言论者的价值、言论的自由和言论者的责任的统一性。发表言论者在传播思想、交流信息、实现自我的同时,也要有利于社会的文明进步,这就是社会责任。缺乏责任感的自由往往是靠不住的,而且会使人们在盲目的失控的状态中失去自我,严重者危害社会。当前网络中大量不负责任的、非理性甚至色情、非法的信息泛滥,正是失缺理性的行为造成的后果。因此,强调网友的理性,强调博客的自由与责任的统一,对于实现有责任的言论自由,建设网络文明,推动网络的健康发展,使包括博客在内的网络技术更好地为我们服务,十分必要。

近几年,在推动博客、博客圈的文明与自律方面,江西已有一大批博友在博客的实践中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规定,共同推动网络文明建设,受到了广大网友的欢迎。现在看来,江西博友的初衷、许多作法和取得的效果,与河北“博客圈自律公约”的成功经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先是江西文明网在2008年7月起,邀请全省县级主要领导同志推出了网络问政的“民生博客”,以实名的方式建立自己的博客,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倾听广大网友博客的批评与建议。到目前为止,全省99个县市区中已有72位书记、县市区长接受实名和匿名网友的留言、评论一万余条,解决问题450多件,累计访问人次76万,成为国内聚集县级领导干部最多、影响最大的网络互动平台,不仅有利于民主执政,而且很好地推动了网络博客的健康发展。2009年10月起,江西文明网、中国江西网、大江网、今视网同时推出实名博客,得到了全省宣传思想文化系统等博客圈的博友们的积极响应,近半年来,已有数千名博友以实名注册上博,发表各类健康有益的博文上万篇,或为政府提出宝贵建议,或对社会弊端提出批评,或感叹平民英雄壮举,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等等。不少的博文由于写得很好,表现出对真、善、美的追求,在博友间传播,实名的、匿名的博友纷纷跟帖评论,不同的博客圈也都参与进来,大家相互交流、相互鼓励、相互学习。其情其义,令人感动;其理其识,发人深省。江西省的主要报刊《江西日报》、《江南都市报》、《信息日报》等纷纷拿出版面转载优秀博文,形成报网互动。这不仅促进了网络博客的文明建设,也正在形成良好的博客文风,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从当前博客的发展趋势来看,匿名博客有匿名博客的道理,匿名博客可以让博主无拘无束,充分享受网络世界的自由,但“此名非本我”,容易产生上文所说的很多不负责任的非理性的问题;实名博客有实名博客的好处,虽然实名博客对博主有责任压力,但“此名即本我”,有利于坚持理性、营造勇于承担责任的博主意识和健康的博客文风。当然,无论是匿名还是实名,博友有选择的权力,但都应该多加自律,言者有责,文责自负,自觉遵守道德与法律的约束。好钢用在刀刃上,好技术用在好事上。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来传播不负责任的、非理性甚至色情、非法的信息,对不起文明和谐的社会,对不起健康成长的自己,也对不起不断进步的网络技术。

网络技术日新月异、不断进步,我们广大的网友博友也应该文明先进,不断成熟、进步。没有理性的、敢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网友博友,哪有文明先进的网络世界、和谐社会?

一家之言,请各位博友批评指正。

 

 

 

茂华同志,永垂不朽!

2010-05-03

陈东有

一直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5月1日23时27分,正在武汉市第三医院治疗的英雄王茂华同志因特大面积深度烧伤,引起严重烧伤脓毒症、多脏器功能衰竭,突然呼吸、心跳停止,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于2日凌晨1时19分不幸去世,英年27岁。

自从英雄翁婿谭良才、王茂华3月21日舍己救人的事迹传来,我们大家不仅为他们的英勇事迹所感动,而且最牵挂的就是两位英雄的救治,特别担心的是伤势最重的茂华,大家天天祈祷着,期待着英雄伤痊愈而归。

我是昨天接到宜春的同志打来的电话,得知这一噩耗。真不愿意得到这样的消息!茂华同志还年轻,他太年轻了!

年轻的英雄,要承担的责任、要享受的生活还很多很多,但他什么都没有顾及,救出了更为年轻的生命们,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茂华同志,永垂不朽!

 

 

 

雨中鄱阳湖

2010-05-22

陈东有

去看鄱阳湖,当然是在晴天。蓝天白云倒映在千里湖面上,轻风徐来,湖水荡漾,越加显得清澈透明。朝霞里,红波粼粼,一湖生气;晚霞中,金光灿灿,一湖喜悦。湖中的鸟儿,时儿朝天唤鸣,时儿低头啄食;忽而群起腾飞,追风而去,忽而盘旋着陆,随伴而来;水天一色,浩浩荡荡;山水相拥,赏心悦目。

雨天就看不成鄱阳湖了?否!雨天自有雨天的秀美奇色。苏东坡不是有“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名句吗?同样,“湖色空蒙雨亦奇”,或者是“雨色空蒙湖亦奇”。

蒋巷镇,属南昌县,位于南昌市的东北面,南北都与赣江入鄱阳湖的分支相临,东北面就是浩瀚的鄱阳湖。从南昌市的沿江大道过豫章桥,就进入蒋巷,一直往东北走,直到鄱阳湖边的黄湖闸,贯穿全镇40多公里。从地图上看,形状呈长条形的蒋巷镇就像把梭子,一头楔住南昌市区,一头扎进鄱阳湖里,像是在编织城市与乡村、湖水与田园交织的彩锦。又像一艘大型航空母舰,从南昌出发,劈波斩浪,驶向鄱阳湖。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和人民的勤劳,蒋巷早有“江南粮仓”“鱼米之乡”的美誉。

那天的雨太大了,大得十分狂野。镇党委书记老谢领着我们开着车子顶着雨,一个劲地朝前开,刮雨器开到了高档,也抹不掉那直扑过来的雨帘。路两旁的庄稼、绿化树好像是一道道隔着雨帘闪过的绿色纱帐。车子直到黄湖闸头上才停了下来。雨小了,小得十分缠绵。下了车,走上闸口,面前一片雨雾世界。老谢指着雨雾弥漫的前方说:我们已经站在鄱阳湖的边上了,右边就是南矶山。

鄱阳湖,已不是水的情景,而是雨的世界、雾的天地。

闸口下有几条小路,路上的草儿已经十分茂盛,那就是几条绿色的草路,一会儿弯一会儿直地向雾中延伸而去。又有一条小河,河上有一船,船上有一身披衣的农民,正在小河上整理鱼网,边整理,边向雾中划去。这番情景让人离现代远了,而离古代近了。因为它真像古代画家笔下的山水,地地道道的江南山水小景。

“如果是晴天,就可以看见南矶山。”老谢可能对南矶山特别有感情,再一次提到它。南矶山是鄱阳湖南端湖中的两座相依相偎的小岛,一座叫南山,一座叫矶山,合称南矶山,岛立湖中,湖绕岛流,十分美丽。现在南矶山是看不见了,全被雨雾遮挡住了,正如看不见鄱阳湖一样。但是雨天在遮住我们的视线时,却给了我们想象的辽阔空间。

“在南矶山那边,从深秋到初春,可以看到白鹤、大雁,大雁真多,在地上成片成群,在天上‘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真是铺天盖地,有时还有天鹅。鸟的声音真好听,你到了那儿,鸟是你的朋友,你都变成鸟了。”老谢,四十多岁的汉子,眼神里透出孩童才有的天真。“这边是一湖澄清澄清的水,想吃什么鱼就有什么鱼,随时划条船下去捞就行了,大的,小的,鄱阳湖的鱼鲜得不得了,蒸、煮、烧、烤,我都会做。多放辣椒,多放,吃得身体健健康,哈、哈。”老谢一边说,一边比划,说着说着,痛痛快快地笑了起来。我们大家都受他的感染,全乐了,好像在这雨雾之中已经仰望到了飞翔的大雁,正鸣叫着向远处飞去;又好像闻到了喷香的红烧鱼肴,外脆内嫩,红的是椒,绿的是蒜,金黄的是,酱色的鱼汤让人直流口水,吃下好几碗大米饭。

雨又大了起来。我们打着伞,顺着圩堤走了一段路。雨中聊天是很有味道的,特别是在鄱阳湖边上,雨水打进湖水里,“唰唰”地响,激起人们尽自己的性情和嗓门说话,似乎要与雨声比高低。老谢是南昌人,典型的直嗓门,说起话毫不吝啬力气,话音把雨声盖住了。

当《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上报国务院时,老谢他们就已经按照生态经济的要求,请来专家做生态蒋巷的规划,试着做起了生态种植、生态养殖。狭长的蒋巷镇可以说是横跨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两区一带”:既扎进了湖体核心保护区,承担起生态保护的重任;又骑在滨湖控制开发带上,要构建生态屏障;更多的地盘是归属于高效集约发展区,获得发展生态经济的极好机遇。老谢十分认真地说:“如何抓好生态经济区建设,我们也没有经验,大家都在探索,所以还得多听听你们专家的,多听听大家的。要科学发展,要转变发展方式,不容易。对群众负责,对子孙负责,责任重大。”这几句话,老谢把嗓门压低了,十分地沉着,没有高调。但雨声中我依然能听到他说出来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这些话,这些字就像那大大的雨滴,打在鄱阳湖面上,叮当清脆,在我的心中引起阵阵共鸣。

我们已经生活在鄱阳湖身边数十年、数百年、数千年,今后我们的子孙还要在这里生活。鄱阳湖是我们的母亲湖,我们是吮吸着她乳汁般的湖水长大的孩子。没有谁比我们更了解鄱阳湖,即使再大的雨雾遮掩了鄱阳湖的全身,我们也能说出她的最美;没有谁比我们更企盼她永远美丽清澈,即使有再大的困难,我们也会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来保护她、建设她。

雨越下越大,雨中的视野越来越小,仅只有十米远近。漫天作帘的大雨里,鄱阳湖已经完全处于朦胧之中。我们伫立在鄱阳湖畔,透过梦境般的雨雾,看到了鄱阳湖辽阔无垠的大美,感受到了她流淌于天地间的大爱。

 

 

 

改造我的学习(上)

2010-06-19

陈东有

 

该是改造我的学习的时候了。

按理说,读完博士,至少也有二十年的学习年龄了(小学六年,初中、高中都没有正式读,把迁校一年多和下放四年中读的书权且算作初中吧,中专读了两年,大学四年,硕士两年半,博士三年),读了不少书,学习了不少知识。后来留校任教近二十年,一边教学,一边学习,算来也就有四十年了。近来反思,到机关后,本应有更多更好的学习机会,但总是坐不下身,静不下心,拿不起笔,聚不了神,原本是作为自己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的学习,已陌生了许多,想起来,出了一身冷汗。反思自己,一天下来读了多少好文字?一周下来读了几篇好文章?一月下来读了一两本什么样的书?一年下来学习上有多少新进步?自己从事宣传工作,学习更不可缺。提倡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自觉学习,终身学习,强调的都是学习的事。如果是自己学习上出了问题,那就改造自己的学习。千万不可因为自己的疏忽、放松,而成了“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一是要有“挤”的精神。“挤”,是克服当前学习与工作矛盾最重要的方法。学习是要时间的,最好是一整块的时间,三天五天,那是最好。过去可以做到,三五天、半个月下来,读书读到不知有周末,不知家里米缸空的程度,那真是一种幸福。但现在这都是奢望了,一天有一个小时就很不错了。这就靠挤。当年,毛泽东同志无论是战争岁月,还是和平时期,学习都是靠挤时间来实现的。否则他哪有那么多时间看完那么多的书。他睡觉的床有半边是用来放书的,放书在床上,那是为了方便拿书读书。我等晚辈,虽说也是公务繁忙,多是冗事身,要学会挤时间,否则,因为没有大块的时间就不读书,那这一辈子也就没有时间读书了。有一句话说得好,“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挤出了短时间,那就读短文;挤出了长时间,那就学长篇。短时间可学短文,《论语》最短,《老子》也短,都是语录式的。学习一段是一段,学习一句是一句。短文章记下来,背下来,再去细细琢磨。时间一长,自然收获颇丰。有大块的长时间,那更好,可以学习研读长篇大论。坚持读书,不舍学习,必然聚滴水成大海,积微尘成高山,读书学习才能成为成就自己良好人格和较高素养的基石。

二是要有“静”的心境。读书靠心静,不静读不进。现在这个社会的我们有个通病,那就是急躁、浮躁,加在一起的表现就是一个“闹”字,静不下来。大事小事,都要闹个拱门起、红旗飘、气球悬、喇叭叫。上下左右,风风火火,忙个不迭。一天下来,人困马乏,血压增高,心跳加速。想要看书,眼睛就是盯不住那些个字,再盯下去就会犯困。当前还有一样东西最与读书学习争时间,那就是电视。不少电视片,能给人以知识和启迪,能给人以精神和教育,但其中一些电视剧数十集下来,耗时太多。另外还有一些电视片,特别是一些电视剧,或是酒、色、财、气的混杂,或是权、欲、情、声的凑合,既无思想内涵,也无知识价值,不仅消磨光阴,而且磨损意志。正如有的同志批评的那样,是当今诸物中最闹之处、最躁之源、最浮之事,是最消磨生命和思想的东西,一晚下来,三四个小时被它扯得干干净净,其结果教人浮躁,促人浅薄,真不值得花费昂贵的生命去“消”去“费”。某些影视,似乎从编剧到导演、演员,还有电视台、院线都已经结成了一种同盟,为了票房或收视率,不惜一切代价,或篡改历史,瞎编现实;或放弃道德,甚至扭曲最基本的人伦道理和最应具备的人生价值观,把人们善良的天性与后天学到的美德毁于此片。对待这样的垃圾,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理,不看,管他吹得天响,炒得天昏,珍惜自己宝贵的生命时间,把有限的生命用到工作和学习上去。要学会闹中求静,静人先静心,静心先静事;要学会避闹,身处闹市,两耳不闻其闹,两眼不睹其闹。要有拒闹的意识,要有抵御诱惑的力量,静下心来,把好不容易挤出来的时间用在读书学习上。

三是要有“思”的追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做机关工作的时间长了,容易形成一种完全按工作程序办事的习惯,自己的思考、自己的个性渐趋淡化。机关工作是讲程序的,但是如果学习也变成程序化,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个人的感悟,那就没有收获了。学习马克思主义有个对中国国情思考的问题,不思,则两者结合不了,无法实现马克思主义的重大价值。读历史,有个对历史与今天现实进程规律思考的问题,不思,则无法实现学习历史的意义,随古人而去不得回。读哲学,有个对实践加深认知思考的问题,不思,则总是悬在形而之上的半空之中,不得下来。读文学,有个对自己性情陶冶和现实生活思考的问题,不思,则陷入文学的自我感觉良好之中,或是学着吟几首诗,做几篇文,就以天才作家自居,脱离生活,脱离大众。读科学,有个对客观世界内涵把握思考的问题,不思,就可能视科学为奇谈怪技,失去对自己正确世界观形成的启发性作用。其实,读书学习的过程就是在不断思考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要促进这个过程的形成;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就是把书作为增加知识、启迪思维、活跃思考、铸成思想的平台;静心读书也是为了思,所谓心不静则读不进,还是因为心不静则思不成。带着思想去读书,读一本就有一本的收获,读一次就有一次的感悟。否则,一味把文字符号吞进肚子里,读不如不读。孟子说得好“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未完,待续。)

 

 

 

改进我的学习(下)

2010-07-19

陈东有

 

自从拙文《改造我的学习(上)》在博客上发表后,许多朋友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鼓励,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记得三十年前上大学读书时,我在班上年龄最大,与最小的同学相差13岁(77级、78级还有相差更大的)。看着小弟弟般的同学在努力学习,心想,人家就是床上睡13年,爬起来再读书,也比我强,于是心中生发出巨大的压力。今天,似乎那种压力又来了,在博友中,在学友中,大部分都是70后、80后甚至90后的年轻人;还有许多与我差不多年龄和比我年龄大的领导、同事、朋友,他们学习的劲头也大得很,我要好好向你们学习。苏东坡说得好:“宜守不移之志,以成可大之功。”坚持读书学习,既是立志于成之所在,也是守志以成之所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此话并不只是对青少年朋友提出的希望和勉励。前天和几位朋友相聚读书会,畅谈读书之趣、学习之获。一位朋友说得好:少年学,壮有为;壮年学,老不衰;老年学,死不朽;活到老,学到老。品味再三,意味深长。

现将《改进我的学习(下)》呈上,请朋友们多多指教。有朋友提出,“改造”二字太重,宜用“改进”,今依而改之;承蒙《江西日报》厚爱,今天全文发表了拙文,题目为《改进自己的学习》,在此一并致谢!

 

四是要有“钻”的劲头。所谓的“钻”,就是研究,就是在读书学习过程中通过主动而又认真的思考,不仅发现问题,还要研究问题。读书学习需要钻研,一是因为书不一定全对、尽对,即使全对而无错,也可以共同讨论;二是因为读书学习要与实践结合,只有钻研了,才能找到结合点,才能找到要解决的问题。而且,问题一旦发现,决不轻易放过,钻进去研究,直到解决问题。读书学习的境界有很多,发现问题也是一种境界。这和前面讲到的“思”是相辅相成的,思是钻的前提,钻是思的延续,思到一定的程度,问题也就不难发现了;有时思考、钻研得很痛苦,大概就是问题在“分娩”了。在读书学习中,有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也更难。回顾自己的读书学习,最初,钻是被迫的,因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所需,自己不去钻,怕学生钻出问题了,自己回答不了;自己不认真地钻,科研就什么也做不成。后来,经过几次学历的训练和工作的磨砺,“钻”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一种常态。这些年,自己的“钻”劲越来越少,平时读书学习不太去钻,去研,去发现问题。越来越认为读的书、学习的对象似乎绝对比自己高明。所以,要充分认识到,在现在的工作岗位上,“钻”劲不能少,如果少了,读书学习就会“打瞌睡”,就会走向浅薄和表面化,读书就没有了“厚度”和“深味”,学习就会失去“弄懂”和“弄通”。“钻”劲不能减,还要加强,特别要重视读书学习中疑难问题的钻,特别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点问题的钻。

五是要有“虚”的胸怀。虚怀若谷,谦虚谨慎。人的心胸很大很大,正所谓,比大海大的是蓝天,比蓝天大的就是人的胸怀。人的心胸又很小很小,甚者容不下纤细毫毛、半粒沙尘。是大还是小,全靠自己的理念意识。有人已是学富五车,依然好学不已,不耻下问,请教左右,活到老,学到老;我等不过学及皮毛就自我感觉良好,浅尝辄止,自满自足,人未老,学先衰。过去当老师,没什么人表扬你,提问、质疑的学生反倒不少,不敢信口,凡说必有出处。现在,人家客气说你是“学者型领导”,你就昏昏然不知天高地厚;说你是专家,你就自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不静心读书。就想好为人师,满足于一知半解;就想封闭自己,或吃老本,或只从电视、网上学几句时髦,找一点材料,不过是小河小溪,也想翻成滔天巨浪;就想不作调查研究,不向群众学习,不向同志们学习,听不得一点批评。“桶满不响,半桶咣当”,要经常扪心自问:自己真有多少学问、多少材料、多大智慧呢?读书学习是往自己肚子里装知识,装智慧,装能耐,没有宽大的心胸,如何装得了?“嘴尖皮厚腹中空”,胸中要虚,腹中才能不空。谦受益,满遭损。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若要学习、学习、再学习,首先要做到谦虚、谦虚、再谦虚。

六是要有“实”的步伐。“实”就是实践,学习与实践分不开。一是学习要与实践相结合,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到实践中去,这是方法的实。二是实践也是学习的对象,是学习的大课堂;我们在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有个如何了解实践、研究实际的问题,那就得向实践去学,这是内容的实。这两方面的“实”其实就是解决“用”的问题。在求“实”的步伐中,读书要有用,就要明白读什么;学习要讲实效,就得切实用起来。想想“逝者如斯”,日月如梭,过去几十年,大部分时间用在了读书、教书上。教书时,教的是古典文学和社会经济史,那时的读书,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与现实关系不大,与实践基本无缘,书生气太多,实践性太少。现在不同,必须直面如何用的问题,不能总蹲在自己的专业学科里闭门读书。为了“实”,首先要“博”,“书到用时方恨少”,多接触多方面的知识,弄懂它们,以应对实践工作用的需要;为了“实”,还要“专”起来,“打破沙锅问到底”,钻研“实”所需要的重点知识,弄通它们,以更好地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七是要有“精”的尺度。读书学习讲求认真,认真既是为了“博”,更是为了“精”。读书方式上有两种,一是泛读,为了广博;二是精读,为了精深。为了在实践中实现“精”的尺度,记得老校长在我们毕业时曾赠送一句话,二十六年了,不敢忘却:“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可现在要注意的是社会上“快餐文化”、“读图时代”的问题,自己一旦工作忙,事情多,又想读书学习,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方便面”式的“快餐读书法”用上,也爱上了看图理解的读书方法。细想来,这是不对的。快餐式的阅读,是应急用的,读多了人会懒,不应是我们学习的常态。读图,除了专业读图和不太认识字的小孩读图外,是为了直观,读多了人会笨,不应是我们学习的主要途径。还有视频阅读,即使是知识性的,在方便我们生动、形象地掌握知识的同时,也会侵蚀掉我们的主动和思想,读多了人会惰。这些都不能达到学习的深层,实现不了精深的理解和主动的思考,不可多用。再从读书学习的属性上来看实现“精”的尺度。现在有所谓的消费性阅读、消遣性阅读,作为大众阅读和初级阅读,这没错,但不能把它作为读书学习的主流来提倡。消费性阅读、消遣性阅读是一种轻松愉悦的阅读,可以帮助人们进入读书学习的轨道,但长此以往,也容易滋长读书学习的被动性和惰性。读书学习还是要通过主动和勤奋转向较高层次的审美性阅读、思考性阅读。所以,读书不能怕苦,苦中才有甜,才有滋味。躺在沙发里可以看电视,看闲书,但决不能读经典,也读不成经典。说到读经典,有一个读经典原著与读解读类图书的问题。读经典原著难度较大,于是现在出了不少解读类的辅导图书,解读类图书读起来容易得多。因此,当时间紧时,往往就会以读解读类图书替代读原著。但是“精”的尺度的实现,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多读原著。解读之书,大都是解读者自己的东西,决不是经典作家的思想,至少不完全是,所以不能替代原著。即使有些好的解读类图书水平不低,有助于自己对原著的理解,也别让自己的头脑发懒。吃别人嚼过的馍毕竟没味。所以,读书不能怕难,才能读到精髓,读得精深。不经风雨,哪得彩虹?真理、真知都是从勤学苦读中得来的。

  八是要有“同”的合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学习型社会,都是要求营造和构建一种能产生共同合力提高学习效果的学习氛围和机制,使“党组织”中的广大党员与“社会”中的广大公民在这个氛围和机制里共同学习、相互促进、相互帮助、共同提高。从学习的规律来看,单个人独学有其长处,可以静,可以思,可以钻;但也有不足,那就是不能发生思想的碰撞,不能获得交流体会的收获,不能触发更多新的思考。一个人的学科基础知识和时间、精力、视野都是有限的,弄不好还容易钻错“牛角尖”。而共同学习、讨论、碰撞则可弥补个人独学的不足。我深深体会到,大家在一起读书学习和交流,可以把个人的长处和大家的长处结合起来,那效果绝对是1+1>2,可以很好地促成“思”的追求、“钻”的劲头、“虚”的胸怀、“实”的步伐和“精”的尺度。如果在我们的党组织生活里,大家常常推心置腹地谈起读书,相互推荐最近读的好书,学习蔚然成风,正气就会更浓,对我们党执政为民水平的提高和广大党员素养的提高都会有极大的帮助。这就是“同”的合力作用所在。如果我们这个社会大多数人都随身带着一本书,有空就读,街心公园里、地铁里到处是读书的人,学习的氛围就出来了,不读书的人也会受到感染和影响,捧起书本。这就是“同”的合力影响所在。

 

 

 

万众一心,全力救灾!

2010-06-22

陈东有

 

随着昨天18点30分抚州唱凯堤决口,全省的抗洪救灾进入到一个更艰巨、严峻的时段。胡锦涛、温家宝同志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以赴抢险救援,把人民群众生命放在第一位。苏荣、吴新雄等同志从抗洪救灾的前一个战场第一时间赶赴决口现场指挥救灾,不惜代价保护群众安全。解放军、武警、公安和各级干部万余人急赴救灾前线。被淹区十万人,已有九万多人被转移到安全地区,救援工作仍在进行,庆幸的是,至今没有一人伤亡。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关心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唱凯、抚州、全江西,万众一心,全力救灾。

南昌。今天12时赣江洪峰顺利通过南昌。南昌站洪峰水位23.73米,超警戒0.73米,是1998年以来赣江的最高水位;洪峰流量21400秒立米,此流量为有记录以来最大值。如果你经过八一大桥或洪都英雄大桥,你可以看到高水位的情景:八一大桥下的江心洲已经完全被水淹没,赣江上出现了难得一见的宽阔江面;扬子洲头已经没入水中,洲上可以看到一些低地已经进水;大桥下,洪水旋转着涌过桥墩。好在一切顺利,赣江流域全线的干部群众正高度警惕地坚守在抗洪救灾第一线。

鄱阳湖。浩瀚的鄱阳湖正在发挥蓄水泄洪的作用,受江西五大江河来水影响,今天20时10分鄱阳湖星子站水位达到19.00米的警戒线。湖区水体面积3900平方公里,容积189亿立米。水势仍将持续上涨。你如果能去到她的身边,你可以看到她此时水势浩浩荡荡,比平日更加壮阔的情景,好在水势还比较平稳。但沿湖干部群众并没有大意,正按照省防总防汛Ⅰ级应急响应要求,继续采取相应应急措施,加强圩堤巡查防守,确保堤防安全。

柘林湖(庐山西海)。前几天修河上、中游连降暴雨,美丽的柘林湖水位也已涨高了不少,由于修河两岸植被很好,水还是那么清澈。蓄积起来的大水正在夜以继日地转换成电能,柘林湖的内涵显得比往日更加丰富。当地干部群众和柘林湖电厂的同志一道,密切关注水势,守护着大坝的安全。

这两天,不少省外朋友通过中央和我省各类媒体得知江西汛情,他们通过短信和博客、电子邮件,询问汛情,十分关心我们江西的抗洪救灾,真诚地预祝江西的抗洪救灾取得最后的胜利,并请我们多加保重。读着朋友们的亲切问候,我十分感动,我非常感谢各位朋友,包括我的博友们。在此我向你们致敬!有你们的支持,江西4400万人民一定能打赢2010抗洪救灾这一场大仗。

 

 

 

唱凯堤提前合龙静悄悄

2010-06-28

陈东有

据记者报道,今天(6月27日)18时15分,抚州唱凯堤决口封堵成功合龙。原计划6天完成的决口封堵任务已经提前3天完成。

这绝对是件大好事,值得庆贺!我们要深深感谢打赢这场硬仗的武警水电部队全体堵口参战的子弟兵,深深感谢各方的关心和各界的支持,深深感谢指挥堵口战斗的同志们。因为决口提前成功封堵合龙后,可以保障堤内十万群众提前平安回到家里,洗涮打扫,开始新的生活;可以尽快排除内涝,翻耕被淹的田地,准备栽插二晚,开展生产自救;可以让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放下悬悬之心,关心其他还在抗洪抢险的地区与人民。这样重大的成功之举,这样神奇的速度,让期盼者感到欣喜,让关心者感到欣慰,让质疑者感到意外,让所有的人们都感到庆幸,本应群情欢呼,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但是我们在所有的新闻报道中只见到十分简明的文字信息,十分朴实的图像画面,在录像和照片上看不到欢庆的大场面,听不到欢庆的欢呼声,真可以用“静悄悄”三个字来形容。

江西是山塘水库和江河圩堤最多的省份之一,仅大小山塘水库就有近万座,防汛抗洪任务十分艰巨。今年遭受的这场特大洪水灾害,已经威胁到了全省几乎所有的山塘水库和江河圩堤,而且洪灾险情到此时并未完全结束,赣江、鄱阳湖和长江依然是全面超警戒高水位,各地仍有险情不断报来。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省领导,省直有关部门、各市、县和有关的乡、村各级领导干部、党员群众依然高度警惕战斗在抗洪第一线,没有丝毫麻痹大意,也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大意。唱凯堤成功合龙,是抚河抗洪战斗的重大胜利,是全省抗洪战役中的一场大胜仗,但不是全部、全局的胜利,更不是抗洪战役的全面胜利结束。

    唱凯堤提前合龙静悄悄,然而此时无声胜有声,我们在静悄悄的成功合龙中听到一种振聋发聩的声音,这就是省委省政府提请全省的同志们要继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旺盛的斗志:“备豫不虞,为国常道。”“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抗洪防汛的思想不能松懈!抗洪防汛的劲头不能松懈!我们可能还有更加艰巨的任务要承担,还有更硬的仗要打!

 

 

当前公务员应该具备哪些主要的素质?2010-07-31

陈东有

 

请教各位:

当前公务员应该具备哪些主要的素质?为什么?

公务员的素质、素养,是公务员在为公民服务的岗位上处理公务、有效工作的能力基础、心理基础和精神风貌,已经越来越引起包括公务员在内的人们的重视。我从学校到机关八年了,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并常和一些同事共同讨论。大家也谈到了诸如:政治素质、心理素质、文艺素质、科学素质等等;还有更为具体的,如待人接物、穿着礼仪、音容举止、宽容和气等等;还有善于处理复杂事件、突发事件,临危临难从容镇定,等等。但是,到底哪些是当前最主要的素质,为什么在当前应该具备这些素质而不是另外的某些素质呢?

我想借博客请教各位,请各位博友不吝赐教。是公务员的博友,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不是公务员的博友可以谈谈对公务员的要求和期望。谢谢!

欢迎参与讨论。

 

 

 

 

 

传承大爱  建树高尚

2010-08-30

         ——在一次助学行动仪式上的即兴演讲

    今天,利群阳光助学行动助学金发放仪式又一次在我们江西举行,我心里感慨万千。面对在座的浙江中烟工业公司的代表、江南都市报的代表、100位受资助的同学和可敬的家长,我在这里想讲几句我的感受。

    我想先说几个不容易:首先浙江中烟工业公司的同志们不容易。你们已经是多年在全国许多省连续举行利群阳光助学行动,而且每一次都把阳光洒在江西的土地上,6年来,江西每年都有100位学子在你们的资助下顺顺利利地进入大学读书,不容易!

    第二个是江南都市报的同志们不容易。江南都市报17年来坚持把“关注都市冷暖 关心百姓甘苦”为己任,做了大量的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广大百姓的事情。你们和浙江中烟工业公司的同志们一道,坚持多年实施利群阳光助学行动,帮助有困难的大学新生。不容易!

    第三个不容易,就是在座的各位家长不容易。刚才我和大家一道看了资料片,也听了来自鄱阳县同学的讲述,还有我自己平日里的眼见耳闻。我深知今天来的家长都是不容易的家长。你们平时的生活非常艰难,你们的工作也非常艰苦,你们的劳动收入也很微薄,有的家中还有这样和那样的困难,你们省下口中食、身上衣,培养出了优秀的青年一代,含辛茹苦,不容易!

    第四个不容易就是在座的100位同学们不容易。有一位女同学为了把今年上大学的学费挣足,高考一结束就到汽车维修店洗车打工,不容易;不少同学来自农村中经济困难家庭,生活的艰难使你们在责任和思想上更早地成熟起来,十多年的读书过程中以比别人更辛苦的努力认真学习,同时还要为家里分忧解难,不容易!

   今天,是四个“不容易”的群体聚集在一起,也是四个努力奋斗的群体聚集在一起。我们发现,人间的大爱在因为“不容易”而努力奋斗的群体之中形成了新的巨大能量,建树了一种感人的高尚,你们在鞭策自己的同时,也在感动我们的社会,感动更多的人,激励我们大家一道继续向前奋斗。我又一次深深地理解了那几句让我一直刻骨铭心的话——急险有真情,日久见人心;磨难出英雄,贫困是财富。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希望同学们记住“利群阳光”,记住浙江中烟工业公司的同志们,记住江南都市报。他们不仅为你们上大学解决了燃眉之急,而且多年来帮助了许多同学圆了 大学梦。他们不仅是做了一次好事,而是连续做了多年、多次。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难的是坚持一直做下来,多做好事,常做善事。这是一种大爱精神,这种高尚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值得你们铭记。

同学们上大学后,学习知识是主要任务,但不是全部的任务,因为还有健康人格的培养和高尚精神的建树,对于我们的人生来说,这是最重要的任务。我看,让我们就从今天开始吧,把这场助学仪式作为新的第一课。今天,你们在社会的大爱中得到关怀和帮助,明天就要把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的高尚精神传承下去,把有利于别人的好事、善事,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做一辈子。传承大爱,建树高尚。

   50万元助学金是一个大数,因为它解决了100位贫困大学生读大学进校门时将遇到的最大困难。急难之时有真情。衷心感谢浙江中烟工业公司的同志们!

   江南都市报是江西日报社的一份子报,是我省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之一。江南都市报不仅向全社会传递信息,而且还传递一种责任、一种精神、一种良心。我想这是新闻工作者最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良心。衷心感谢江南都市报的同志们!

衷心祝贺同学们,愿你们好好学习,健康成长!中国的明天是你们的,世界的明天是你们的!

向各位辛苦了的家长致敬!你们在艰难中培养的不仅是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希望,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母校至今还把我拥抱在怀!

2010-10-01

 

陈东有

  大学同学们决定在国庆期间聚会一次。与以往不同的是,不是纪念毕业多少年,而是纪念相识三十年。大家太想同学相聚了,太想培养过自己的老师们了,于是以相识为由,又正好是三十年。派给我的任务是联系原来给我们上过课的中文系老师们,请老师们出席聚会。同学会面,其情切切;师生相聚,其乐融融。

上次聚会是2004年,那是同学们纪念从江西大学毕业二十年。时间一长,手头上就没有了老师们的联系方法。于是我给母校中文系办公室小潘打了个电话,希望能得到老师们的联系方法。热情的小潘立即给邮来了汇集人文学院全体老师和中文系退休老师名单与电话的《通讯录》。在母校工作二十年,离开学校教学和党务岗位去省委工作已经八年多了,时间过得真快,翻着《通讯录》,不少老师的名单已经转到退休名录上了,而大多是不认识的新名字,这些应该是这些年进来的新生力量。突然,我看到,在老师的行列中,我的名字还被保留着,和其他老师一样,名字后面是住宅电话、手机等等。我心里不禁一股暖流涌过:我还是中文系的一员,母校的老师们并没有把我除名!看着看着,激动的泪水开始涌出了眼眶。

这些年,每逢春节期间,系里都会通知我去某家酒店参加与系里老师的联欢;每到年底,系办的同志都会登门把一个信封送给我,里面封的或端午或中秋或春节慰问老师的几张百元钞票;晚上在校园散步时,总能看到老师们亲切的目光和听到关心的话语。可是我总常常因另有事务而放弃了与老师们一年一次的相聚,接过信封只是一句平平的感谢,遇见老师总是常常地一笑,听到亲切的问候也只是表达感激而已。今天看到我的名字依然保留在系里老师的群体中,我才醒悟到母校老师们的深情和好意,意识到我自己的浅薄和平庸。想起来,我的根还在母校,二十年的教学与工作经历,这根还扎得很深很深。母校是我成长的土壤,这里不仅有培育我成长的老师,有在工作上相互支持帮助的同志,还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牵住我灵魂的一草一木。每到晚间散步时,我都可以在校园里找到自己年轻时读书学习的足迹和身影,找到自己上课的教室和坐的位置,找到老师请教时作伴的那棵大树,找到与同学们打球、晨练的球场,甚至还可以听到自己背唐诗宋词和英语的声音。

三十年了,母校无私地给了我许多许多,让我成长如此,至今还把我拥抱在怀。我扪心自问:有何功?何德?何能?

感谢母校!感谢母校的老师们!感谢中文系!

 

 ――2010年国庆节记于南昌大学北区家属区家中

 

 

 

 

我的几位老朋友

2010-11-01

陈东有

我的几位老朋友就在我的宿舍附近活动,常接触,日子一长,就成了老朋友了。他们中有一位是拉板车的,有一位是配钥匙的,还有一位女士开了一家小小个人理发店,是理发的,我就用他们的工作来称呼他们为板车师傅、钥匙师傅、理发师傅吧。

板车师傅今年四十五六岁,只要天气还好,不下雨,不起大风,他就会和他那二十来岁的儿子一道,拉着一辆板车停在我们小区的门口,等候有人来约他搬运东西。父子俩坐在车上静静地等着,有时候是父亲躺着,儿子坐着;有时是儿子躺着,父亲坐着。儿子是一位智障者,据说小时和我们的孩子一样,健康可爱,后来生病,被医生打错了药,变成智障者。好在还能听父亲的话,跟着父亲搬搬东西,拉拉车,力气有一把,基本上可以自食其力吧。我有时走到小区门口,碰到他们父子俩,还有其他几位板车师傅,我们就会聊起天来。家事、国事、天下事无所不聊。有时我的汽车走他们身边过,他们就会对着我喊:什么时候来聊天啦?我们聊现在正在上涨的物价和生活的艰难;聊私人小汽车越来越多,路都被车堵成停车场了;聊房子越建越高,越建越挤,越建越贵,底层的住户冬天都见不到太阳;聊国家十二五规划,要解决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的问题;还聊美国怎么会选一位黑人当总统,聊印尼的海啸和火山。聊到高兴时,大家忘了所有的烦恼,哈哈大笑。我有时会去摸摸那孩子的头,想和他说几句话,那孩子会冲着我笑。我问他们,一个月可以挣到多少钱。板车师傅说:说不准,好的时候,一天可以挣到百多块,有时候一分也挣不到。搬运总是有人要请的,关键是一看老天,老天天气好,就好做事;二看城管,城管一来,我们就得跑,跑得要比兔子还快才行。他还告诉我,他的妻子在小区里做家政,照顾一位老人,一个月有千把块钱,日子还过得去。前些日子,好几天没看到他们,一问,才知道在评文明城市,城管管得紧,板车上不了路。我无语。我妻子比我还早认识他们,几次和我谈到那孩子,眼泪就会在她眼眶里转。有时她知道我要去小区门口,就会拿上一点吃的,让我带给那个孩子。有时拿了东西去,却见不着他们,我只好把东西带回,下次再去送给他们。昨天上午我出小区门时还和他父子聊了几句,回转来就不见他们了,一问,说是帮人搬运去了,我心中不由得一阵高兴。真希望天天天气好,板车师傅父子俩天天能有生意做。

钥匙师傅年纪可能大一些,快五十了吧。但自幼因患小儿麻痹症而双腿落下残疾,不能走路,只能坐在轮椅上。配钥匙这项工作是手上的技术活,他很早就靠此业维持生计了。生活对他来讲更不容易,更多艰辛。他的活做得很好,钥匙配得很准,就像是原配的一样好使。我在十多年前,就是因为配钥匙而认识了他。后来因为家属区的布局发生变化,钥匙师傅的摊位东挪西迁,就难得遇见他,但是只要遇见了,少不了要好好地聊一阵。他比板车师傅会说,而且知识面也广,懂得不少,国内国外,省内省外,都能说出不少新的信息,本市的情况就知道得更多了;他是一位很乐观的人,笑声不断,笑话不断。所以在他的钥匙摊前常常围坐了不少的人,都是和他一起摆龙门阵的。什么中山路又开张了新的商场;昌北经济开发区又上了一个大项目;新来的市长原来是建设厅来的;红谷滩新区那边的房价比老城区这边平均便宜一千来块,不过最近又涨了好几百;沿江路在拆迁,在修路,好几条道都要封闭了,可以走别的几条路;等等。真像我们这个城市的“地保”。我很喜欢听这些东西,可以听到许多在我的工作范围内听不到的消息。当他看到我在场认真听他讲,他就会笑着对我加上一句,“你说是不是”,似乎在向我求证。我常常也只是笑笑,不好作出判断,因为他们讲的好多事我当时还不知道,如果我确实知道他们讲得对的,就会赞同地点点头;如果确有错误,也最多委婉而又简单地说一下自己的看法,一般不去扫他们的兴。他们的信息也确实对的多错的少。闲聊归闲聊,这些人却也在关心着这个时代的变化,关心着身边的世界,因为我们这个世界变化也太快了,稍不注意,都认不出回家的路了。

要说的第三位老朋友理发师傅是一位女士,名字好听,叫小芹。她让我改变了对南昌话的看法。南昌话有几个不太好的特征,一是太硬,讲出来的话,都是硬梆梆的;二是脏词多,无论是恨还是喜欢,常听到用粗鲁的词语来表达,粗鲁得让外地人认为是在骂人,南昌人自己不觉得而已。所以我曾经在南昌电视台做过一期专题节目,希望我们南昌人的言语表达要改一改。南昌方言的电视连续剧《松柏巷里万家人》现在越播越好了,对南昌方言做了一些修改工作,脏话是没有了,毕竟上了电视,但还是比较硬。而小芹的南昌话不仅没有脏词,而且讲得很柔,柔得很甜,听起来很舒服。我常去她那儿理发,一是图方便,就在小区内;二是图便宜,现在还是五块钱一个头,比外面便宜三块到五块;三是听她讲南昌话,想探个究竟。听多了,发现她讲南昌话有几个特点:一是轻声细语,和一般的南昌人无论远近扯着嗓子叫话、生怕人家听不到不同,声音轻,自然柔和;二是相互交谈,和其他南昌人说话如同吵架、总要争到发言权、生怕人家听不清不一样,交谈和吵架当然不一样;三是尊重交流,和别的南昌人讲话只顾自己说、只顾辟里叭啦痛快说、不怕讲粗话用脏词相反,有了尊重,就会多听对方说,然后自己不慌不忙地说。难怪她的南昌话好听。我常去理发,知道她的爱人就在咱们学校做保安,也是一位不抢话、不多话、轻言细语的南昌人。他们有一位很可爱的女儿,继承了父母的优点,文静漂亮,很爱学习,也很会学习。记得有一年,她上小学三年级,我去理发时顺便送了几本书给她,高兴得不得了,连说谢谢。时间过得真快,现在上了师大附中读高中了,成绩不错。理发时,谈到家庭,谈到孩子,小芹总是很高兴:“我们两个人挣的钱都不多,好在都不花钱,都用在女崽子身上。平时再省一点,留点积蓄,将来好让她读大学,这就够了。”

 这就是我的三位老朋友,我很愿意向大家说说。同时,祝愿他们生活能够事事如意、平安幸福!

 

 

 

再说我的那几位老朋友

2010-11-07

陈东有

 

在博客上发了《我的几位老朋友》后,不少博友给予了很大的关注或肯定;《江南都市报》又作了转载,好几位上不了网的朋友在看了报纸后给了我鼓励。有一位朋友说:“我是借别人的报纸看的,看来还是要订一份《江南都市报》,有些博客写得真好。”我很受感动,非常感谢大家。

不过我心里一直惦着三位老朋友看到了报纸没有,他们如何评价我的文章?说实在话,博文发表后,我心里总有点不踏实,文章对他们三位的描述和评价能经得起他们的评价吗?特别是博文中讲到板车师傅一天的收入,“好的时候,一天可以挣到百多块”,我有没有听差了?真的能挣到这么多吗?“有时候一分也挣不到”又是多大的概率呢?还有,在写三位老朋友的故事中,是否把对他们的尊重给忽略了?

今天是星期天,上午在家忙完了一些案头工作,就想下楼去走走。妻子问我是不是又去小区门口转转,我点点头。

小区西门口除了一位值班的保安在岗,没有别人。今天是大晴天,我想,板车师傅父子俩一定是有活忙去了。于是我转身向小南门走去,那里有钥匙师傅的摊位和理发师傅的小店。

一边走,一边想着博友们的热情评价,心中翻滚着难以言表的感受。像三位老朋友这样的老百姓,是我们这个社会中最基层的群体,也是最主要的社会力量之一,是我们党执政的基础。老百姓在谋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也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特别是对我这样的公务员来讲,没有他们的劳动和纳税,就没有我生活的物质条件,也没有我的工资津贴。我要感恩他们,他们应当受到我的尊重!他们有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有自己应有的尊严。这是常理,也是常识,不可忘记。其实,我就来自于他们之中,我有什么比他们高明之处?又有什么比他们高贵之处?四十多年前,我那时十三四岁,拿起一根棕绳去马路边吆喝,为那些拉板车的师傅当“兜鞭”(用绳子拉住车侧,帮师傅出力的助手),从江西宾馆一直拉到新溪桥,挣了两角钱再加一根三分钱的冰棒;从塘子河码头拉粮食到佑民寺,一天六趟,挣四角钱。在闹饥荒的年代,为了能买到两根小红薯吃,我到茶馆捡了三天的香烟头,剥出烟丝,卖了八分钱,实现了愿望。至于在农场下放干活,我就是一名知青农工;后来到学校,就是一名老师;再后来到省委宣传部,就是一名公务员。我和老百姓都是一样的人,老百姓和我都应得到公正、公平和平等待遇。如果说老百姓有特殊所在,那就是他们是我的父老乡亲,是我的衣食父母。有一句歌词唱得好:“不管你多富有,无论你官多大,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咱的妈!”如果忘了,那就是忘本! 

所以对老百姓要有感恩之情,要有敬畏之心,要有相知之谊,要有倾听之意,要有排忧之为,要有解难之举。这是公务员的本分。

还未走到小南门口,就听到有人在喊我。这是钥匙师傅的声音。果然,我看见他正推着他的钥匙工具车向我这个方向艰难地走来。我赶忙上去帮一把。他笑着说:“到了吃饭的时间,我把工具车寄存到人家家里。你还到处跑,有什么事?”他说,他已经看到了报纸,老百姓能上报纸,太高兴了。我问他,文章有什么不妥之处。他说:“没有,没有。写得太好了,都是实话。”我向他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还是笑:“要谢,还得谢谢你!真的,谢谢!好,再见,再见!”在他爽朗的笑声中,我俩就在理发店门口分手了。

理发店正忙,小芹师傅正在为一位女顾客做头发,店里店外还坐着四五位等候的顾客。小芹订了好几份报纸,《江南都市报》、《信息日报》、《南昌晚报》,等候的顾客有的就在看报纸,我与一两位熟悉的顾客打了招呼。小芹见我来了,让了我的坐,手上没停。她微笑着,用她那特有的南昌话告诉我:“人家说我上了报纸,我才晓得,赶忙拿了报纸来看。是写得好,要谢谢你。”她还说:“我把报纸拿回去给女看,我说,这是部长写的,你要好好读书,要不然,无颜见江东父老。”听了她这后一句,我被吓到了,要她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孩子已经很自觉,学习成绩也很好。小芹说:“你这样写她好,对她是个鼓励,我就要给她一些压力。”

从理发店走出来,我原来那惦念的心情稍稍宽松了一些。今天的天气实在好,天空湛蓝湛蓝的,太阳带来的温暖已经有点热了。不知板车师傅父子俩忙得怎样?挣了多少?他们应该回去吃饭了。

还有这一层惦念在我心里。

 

 

 

昨天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做客接受访谈2010-11-19

陈东有

昨天下午三点,受人民网的邀请,我在“强国论坛”做客,接受了广大网友的访谈。访谈进行了一个半小时,比较顺利。很多网友对江西的发展,特别是对这次访谈的主题“江西文化产业的振兴”十分关心,提了不少很有意义的问题,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欢迎各位网友博友进入人民网“强国论坛”观看,并提出宝贵的意见,还可以继续进行讨论,请即点击:http://www.people.com.cn/GB/32306/143124/147550/207979/index.html。

要说明的是当时时间很紧,提问题的网友很多,一个接一个,有些问题还比较尖锐,不太好答,有些问题思考的余地很少。但网友提出的问题必须回答,而且要立即回答,真难,回答时比较紧张,所以其中肯定有不少谬误和不准确之处。请大家多多谅解,并给予批评指正。

在人民网 “强国论坛”接受访谈已经回答了的问题如下:

1.想唱就唱:江西曾对全省文化产业进行过调查,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调查呢?经过调查,摸清了江西的文化产业有哪些家底了吗?    

2.惊羽:我是一个江西人,江西并不缺少文化底蕴,但好像外界对江西并不是很了解,就像一瓶好酒,装在酒瓶里,盖子却是紧紧盖住的?   

3.二八自行车:您如何看待人民群众精神家园迷失的问题?   

4.非如此不可:江西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文化强省,你们提出这个目标的依据是什么?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   

5.国有股эя :嘉宾先生,在传统的环境已经巨大改变的今天,如何使得传统的宣传依然保持历史上的高效呢?   

6.张阿诺:嘉宾好!振兴文化产业,个别省份的做法是【算计古人】,江西有没有一些新的思路,有哪些想法已经落实了?

7.不懂外语:你如何看景德镇市委书记荣获中国陶艺大师的职称荣誉?是不是文化产业的振兴需要领导干部带头?   

8.寒碧:老陈啊,江西自古出文人啊,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离不开人才,江西有哪些相关的人才战略啊?   

9.不怕麻烦来注册:请陈部长注意,文化的影响源自于其载体,感觉湘省文化的影响在于它的卫视。部长,我这个江西人可是不看江西电视,想想为什么?

10.亿万年:江西自古以来就是有着悠久文化积淀的地区,可是陆十年来,传统尽失,目前剩下的仿佛只有“红色”文化了。   

11.mztyhao:提起江西,很多人就会想到一个“红”字,红土地、红色旅游、红歌会等等,江西的文化建设如何围绕“红”字做文章?

12.余大师二世:请问部长,江西红和重庆红有何区别?红色文化与红色垃圾有何区别?广大群众需要你开慧根张慧眼啊。  

13.柴米贵:请问嘉宾: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有什么区别?文化产业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不是一回事儿?

14.雨溪晴:红色经典在人心中的记忆很深,但自成为网络恶搞的对象以来,红色经典竟蒙上了一层无厘头色彩。请问陈部长对红色经典遭恶搞怎么看   

15.亿万年49:部长大人:暴力是红色文化的主线,在和谐盛世,倡导红色文化,是否会对维稳造成影响?

16.好爱你呀中国:嘉宾您好;您怎么看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得主、武汉市纪委书记车延高诗“向往温暖”?谢谢。   

17.hpty:江西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这给江西的文化建设带来了哪些影响?如何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

18.丛林漫步:全国不少地方都提出要发展动漫产业,我们知道江西也在这方面努力,那么江西在动漫产业方面有什么亮点与优势?   

19.亿万年49:部长大人给我们谈谈“官场文化”吧,“官场文化”是不是就是谎言文化?草民需要科普啊。  

20.强国一派:文化产业发展似乎面临两难,既要讲政治导向,又要受读者欢迎,还要肩负社会责任,背负这么多压力,文化产业能发展起来吗?   

21.余乐 2010:与相邻的兄弟省份相比,江西的文化发展为什么显得相对落后呢?   

22.渔阳鼙鼓动地来 :你们那里历史上出现了很大大禅师,你们只顾红色,顾不了他们了,好好挖掘下吧。

23.百姓一员1:陈部长,江西的饮食文化也是不错的,请问如何挖掘发展?~~~~~~~~~~~~~~~   

24.柴米贵:江西还是不要跟风搞啥文化产业化吧,免得铜臭更重。呵。。。。。  

25.余青山2:嘉宾,江西正在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圈。这个经济圈是否与特色文化结合起来,借特色文化的灵气?谢谢。

 

 

 

 

敬爱的老师,新年好!

2010-12-31

   陈东有

 

日月如梭,今年似乎过得特别快,眨眼又是一年要过去了。还好,这次总算能挤出一点时间,赶回学校,参加系里老师们辞旧迎新的联欢。

我们中文系的联欢每年都有一次,已经坚持好多年了,安排在岁尾的某一天,从下午唱歌跳舞演节目到晚上吃“大家宴”,好不热闹,十分和谐。最近这几年,我都因为或出差、或有事,没有能赶上老师们共欢乐、给老师们拜年,心中每每遗憾得很。“天地君亲师”,从小到大,没有老师的教育,哪有我们的知识和学力。师恩不是不会忘,而是不能忘,不敢忘!我也是当老师的,当了五年中学老师,又当了二十年的大学老师,每当有学生问候于我,我总会自省:“你问候了你的老师吗?”

其实,想到老师,不仅是这位老师的形象,更是这位老师可敬可爱、可学可忆之处。就拿大学老师来说吧,教过我们课的有三四十位,印象深的、有特点的也有好些。

在学生中受欢迎的老师之一是老师,这位五十年代复旦大学校园里有名的大才子,执教中国古代文学。他每一段都讲得很好,最擅长是魏晋南北朝隋唐代文学。他上课不带讲义,带了也只是做做样子,放在讲台上不去翻动一页。他的记忆特好,讲课的神态特妙。他讲曹植时,他就像曹植,《洛神赋》就是他写的一般。他讲李白,他就是李白,一副傲世独立的模样,与黄河水一起从天而来。我们最喜爱听他讲李煜词,悲天悯人,背出来的李煜词充满了愁绪与悲情。他好抽烟,但老师上课是不能抽烟的,可是我们喜欢他边抽烟边讲课。他抽的那不是烟,是道具。吞吐之中,烟气缭绕,李白、李煜的神态就在其中逼真地表现了出来。他也会突然向同学们道歉:“不好意思,我抽烟了。哈哈,下不为例,下不为例。”然而,下次他准抽,我们仍然欢迎。

老师给我们讲现代汉语和修辞学,他的贡献是著名的《言语交际学》,他是这门学科的创始人。和许多讲课讲得很好的老师一样,充满着激情,洋溢着理性,是他最让我们不能忘记的特点。讲课时,挺起他那微微突起的肚子,微微地昂起头,眼神从与我们的眼神交流中微微地抬起,好像又要与天外之音交流,在清脆响亮地演讲中,突然转过身去,迈步走近黑板,有力地写上几个关键字。他讲课时带着思考,更准确地说,是在边思考边演讲,特别鲜明的抑扬顿挫声调中,分明透显出思考的涓涓细流和拍岸巨浪。因此,他的表情基本是严肃的,但你要准备,突然出现的充满童真的笑声会让你感到学问原来也是如此有趣。几十年了,他把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献给了他自己执着追求的“言语交际学”。他就住在我的楼上,难得看到他下楼,他还在做学问。

老师教我们的先秦文学,《诗经》讲得真好。他是一位温和慈祥、十分关心学生的老师,平时与我们在一起,微笑;聊得高兴了,大笑,笑声很有感染力,因为他笑得特别的豪爽、痛快。讲课也是一样,总是笑容满面,很有感染力和吸引力,似乎《诗经》三百篇,一言以蔽之,都是一个“乐”字。他以自己的教学风格,诠释了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就是真诚、率性,就是真情、真乐。孔子提倡“诗教”以便让人们“温柔敦厚”起来,乐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所谓“寓教于乐”。至今,老师笑容可掬的神态常时出现在我的面前,颇有感染力的笑声依然不绝于耳。

讲授当代文学的老师,虽然身处当时并不开放的江西,但他真的是胸怀文坛,放眼世界,他是我国高校最及时研究国内当代文学和世界华文文学的教授之一,最新出版的小说或杂志刊登的作品,我们还没有见到,他已经站在讲台上进行介绍和批评,思想之敏锐,言语之犀利,在当时文坛和教坛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他的课引起了当时很多同学的注意,不论是经历过文革的七七、七八级的大龄同学,还是稍年轻一点的八零、八一级的同学;不论是学文科的,还是学理科的,来旁听他的课的学生真不少。与其说是来听课,不如说是来获取现实的文化信息和思想的闪光点。他上课,没有讲义,我估计讲义也来不及写,因为有的时候讲的就是昨天出现的文学作品或文化现象。他穿着也很随意,有的时候敞开着上衣扣子,露出里面的毛线衣,头发也是随便用手扒拉了几下,双手筒在裤子口袋里,用今天的词形容,就是很“”,然而讲出来的课却是经过他精心思考过的。

  老师专攻的是俄罗斯文学。他让我们理解的俄罗斯文学就像俄罗斯的土地,广袤而又丰富;普希金、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高尔基、奥斯特洛夫斯基等等俄罗斯文学家就像那雪原上的一排排白桦树,高大、挺直、个性鲜明。他讲课,不紧不慢,娓娓道来,其中不时夹有很好听的俄语,似乎他就在与俄罗斯文学家们对话,也带着我们参与了对话互动。为了让我们能直接体会到俄罗斯文学的语言魅力,他常常用俄语为我们朗诵作品。我当时真为自己没学俄语而只学英语而遗憾。不是说英语没有用,在英语世界里,同样有着许许多多伟大的作品和伟大的作家。但在当时,我们的错觉就是:学英语是为了考试,学俄语则是为了欣赏一个伟大民族优秀的文学艺术。

最让我们在接受课的内容的同时又感到方言普通话像音乐一样美妙的老师那就是老师了。他是福州人,他给我们讲授的是欧美文学,讲的是一口很有论辩特点的福州普通话。他的讲课过程似乎总是在跟人辩论,因为他讲得很认真,很严谨,他总是在向着要我们大家都能领会他的每一个词、每一个概念、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读音的目标前进。严谨的逻辑层次和浪漫的表述语言本来是很难揉到一起的,但在他那好听的福州普通话中结合得竟是十分的完美。讲课时,他那高大的身个微微前倾,在我们的面前似乎形成了一种不可推去的尊严,这股力量和着他那富有吸引力的福州普通话一道,产生了巨大的艺术力量。在这股力量的作用下,“特洛伊木马”和“哈姆雷特”等等优秀的作品及其中的人物深深地嵌在了我们的脑海之中,柏拉图、亚理斯多德、莎士比亚、雨果、狄更斯、卢梭、歌德、霍桑等等伟大的文学家、文论家留在了我们的心中。

  还有许多的老师,他们各有风格的教学让学生难以忘怀;他们每有个性的学问让学生获益非浅。其实何止是教学和学问,他们在课间休息时与我们一起聊天,会抽烟的也过过烟瘾,会喝茶的也润润嗓子,师生之间无话不谈,氛围十分和谐。由于师生住房相隔不远,傍晚和早晨,常常可以相遇,问声好,请个安,或者请教个问题,师生共同商讨……唉,让人回味不已――真想念那读书的岁月,真想念那虽然简陋却内涵丰富的教室和校园,真想念教过我们的各位老师!

  我赶到前湖大厦时,已是华灯初上,“大家宴”已经开始了。很多老师都来了,坐在前几桌的就是我的老师们,他们都已经七八十岁了,有的已是满头银发,但精神不减当年;有的虽然已显老态,但一开口,哇塞,依然是声如洪钟,这都是当老师当出来的好嗓子。我一一向他们问好,大家在一起干杯,高兴得不得了。是呀,老年人了,还想吃什么?图得就是老同事、老朋友、老师生在一块儿聚聚,乐乐,再说说当年“那个”“这个”什么的。年轻人是向前看,老年人是向后看,这没错。老年人回过头去看看自己的足迹,忆忆自己的当年,虽然会有遗憾,但更多是经验、体会,是“想当年”,是未来者们的宝贵财富。

  我敬爱的老师们,过去的数十年,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祝你们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