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居民天然气价格:红色娘子军 与芭蕾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4:23:16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时间:2011-02-10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演出院团:中央芭蕾舞团
演出时间:2011年6月22日(星期三)-23日(星期四) 19:30
演出票价:VIP880元、680元、480元、280元、180元、100元 、50元、30元
家庭套票:110元(680元×2张)、600元(280元×3张)、400元(180元×3张)



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中央芭蕾舞团红色经典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全国巡演
中国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根据谢晋导演、梁信编剧的同名电影集体改编)
音乐:吴祖强、杜鸣心、戴宏威、施万春、王燕樵
编导:李承祥、王希贤、蒋祖慧
主题歌《娘子军连歌》作曲:黄准
美术设计:马运洪
灯光设计:梁红洲
中央芭蕾舞团简介
中央芭蕾舞团是中国唯一的国家芭蕾舞团,在政府的支持下创建于1959年12月31日。演员和演奏员均来自专业舞蹈学院和音乐学院。剧团在彼·安·古雪夫等俄罗斯专家的指导下打下了俄罗斯学派的坚实基础。51年来,剧团在引进和介绍优秀的西方古典芭蕾和当代芭蕾作品的同时,十分注重将西方芭蕾的表现形式与中国民族艺术相融合,创作具有中国风格的芭蕾新作,积累了丰富的保留剧目,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剧团广泛地参与国际交流,受到了国际芭蕾舞坛的瞩目。现任团长、艺术总监冯英。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剧情简介
故事发生在十年内战时期的海南岛。
序幕  夜 ——恶霸地主南霸天的土牢
贫农女儿琼花被绑吊在柱子上,狗腿子老四奉命将她卖掉。琼花仇恨满腔,踢倒老四,夺命而逃。
第一场 深夜 ——漆黑的椰林
琼花逃出匪巢不久,即被追来的恶奴捉捕,被打得遍体鳞伤,昏死过去。刹时暴雨倾盆,南霸天料琼花已死,遂与奴仆仓皇而去。
红军干部洪常青与通信员小庞化装侦察,途经椰林,救起琼花,问明身世后,指引琼花投奔红区。
第二场 几天后的上午 ——红色根据地广场
晴空万里,彩旗飘扬,军民共同庆祝红色娘子军连的成立。
琼花历尽艰辛赶到会场,受到热烈的欢迎和亲切的关怀。她愤怒地控诉了南霸天的滔天罪行,激起军民怒火万丈。娘子军党代表洪常青以琼花的世代冤仇教育广大军民。琼花随即加入娘子军,并由连长授枪。
第三场 黄昏 ——南霸天的庭院
趁南霸天庆寿,洪常青乔装为归国华侨巨商,深入虎穴,约定午夜鸣枪为号,与娘子军里应外合,歼灭南贼。入夜,琼花悄悄进入匪巢与小庞联络。一见南霸天,琼花抑制不住满腔怒火,擅自开枪,过早地暴露了战斗信号。南霸天得以从地洞潜逃,洪常青坚定果断,沉着指挥,与战友齐攻匪巢红军开仓分粮,贫苦的众乡亲庆祝解放,一片欢腾景象。琼花违反纪律,打乱了作战部署,洪常青对她进行语重心长的劝导。
第四场 清晨 ——红军宿营地
洪常青给娘子军上政治课,教育战士们加强组织纪律性。经过洪常青的教诲,琼花豁然开朗,决心为解放全国人民而战斗。乡亲们采荔枝,编斗笠慰问红军,军民团结一家亲。
突接命令,传来炮声,半贼已进犯解放区。战士、担架队告别亲人,满怀胜利信心踏上征程。
第五场 黎明前 ——山口阵地
为歼灭敌人后援,红军主力部队迅速转移,插入敌军后方。洪常青率阻击排战士,临守山口,英勇奋战,阻击敌人。任务完成后,常青掩护战友撤离阵地,不幸身负重伤,昏迷被俘。洪常青苏醒后,屹然挺立,怒视群匪。
过场 红军主力以排山倒海之势,奋勇前进,追歼匪军。
第六场 黄昏 ——南霸天的后院
红军主力节节胜利,步步逼进南贼老巢。南霸天惊恐万状,垂死挣扎,妄想威逼洪常青投降。洪常青怒斥南贼,断然拒绝,大义凛然,英勇就义,尽显其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几经艰苦,红军解放了椰林寨,歼灭了南霸天。琼花接任了党代表职务,广大群众纷纷参加红军,战斗的歌声响彻云霄。
向前进,向前进,胜利向前进!
芭蕾,简单地说就是一种极为戏剧化的、足尖上的舞蹈形式。然而这西洋宫廷的“足尖”舞,在上世纪50年代,却是作为一种政治符号,穿着意识形态的行头进入中国的。在半个多世纪的旋转、托举、大跳中,中国芭蕾所暗含的身体政治寓意被消解,渐成大众欲望的符号。
为何选中芭蕾作为形体训练内容?“优雅是重要因素。”训练营的一位老师说。
在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系主任李春华看来,优雅肯定是芭蕾舞最显而易见的魅力所在。她注意到,每逢周日,舞蹈学院门口车水马龙,无数家长带着孩子来学芭蕾,试图通过训练培养女孩子的气质。她说:“不管怎么样,练芭蕾的女孩子看着漂亮、精神。”
事实上,中国老百姓对芭蕾舞这个源于法国的舶来品并不陌生。他们的芭蕾启蒙来自“文革”时期不断上演的两部革命舞剧——《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这两部样板戏让这一从前西方上流人的玩意儿,在进入中国的短时间内就得到了普罗大众的广泛关注。
毫无疑问,这样的芭蕾舞剧是中国人“洋为中用”——政治正确、内容民族——的最经典文本之一。在国家意识形态中,“西方有的,我们也要有”的思想根深蒂固。但是,绝不能照搬不误,而要改造,为我所用。
在许多中年人的记忆中,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中那段不到两分钟的“四小天鹅舞”是刻骨铭心的。正是通过这一镜头,人们第一次看见了“穿短裙跳大腿舞”的女人。而这在当时的中国,俨然是政治不正确的最恶劣表现。因此,必须开创性地借用芭蕾舞这一艺术形式,来讲我们自己的革命故事。
周恩来在1963年8月提出“音乐舞蹈必须进一步民族化、群众化”。随后,《红色娘子军》开始创作。剧中那场四个红军女战士与炊事班长嬉戏的表演,显然可见四小天鹅舞的影子,只是柔曼的白纱短裙变成了硬朗飒爽的灰色短裤军装和八角帽。随后,《白毛女》等相似题材的本土芭蕾舞剧相继问世,芭蕾舞台上穿足尖鞋的革命形象从此深入人心。
由于自上而下的推广,初来乍到的芭蕾以及芭蕾舞演员在中国获得了高规格的政治待遇。李春华说,她1972年上舞蹈学校学芭蕾时,享受的是国家的“运动员待遇”:不交学费,一星期吃两次水果,经常喝牛奶。在物质匮乏、一切凭票证供应的上世纪70年代,芭蕾舞者如此“奢华”的待遇,就这样把这个群体符号化,从而定格在了“国家形象
的演绎者”的位置上。
在符号学的意义上,舞蹈从来就是展示身体政治和意识形态议题的载体。于是,国家领导人对舞者群体细致入微的关心也就成了必然。甚至连练功房这样具体的事也会过问。李春华回忆说:“如果练功房地板不好了,周总理一个电话,马上地板就换了。”
运动员被期待着为国争光,而芭蕾舞演员则被期待着成为“西方了解中国的窗口”。李春华记得,当年,包括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在内的不少国家的领导人都曾前来参观舞蹈学校,看中国人怎样训练和培养芭蕾舞演员。
作为中国第一部“自主创新”的芭蕾作品,中央芭蕾舞团多次携《红色娘子军》进行世界巡演。这部舞剧俨然已成为新中国形象的一张“名片”。
如今,在与俄罗斯、法国等“芭蕾舞大国”共同举办的中国年活动中、在诸如“德中同行”等各种国际艺术节上,以及随国家领导人出访的“外交演出”节目单上,中国芭蕾舞都是保留节目。
2007年中秋,耗资30亿元人民币、由法国人设计的国家大剧院开张试演。中央芭蕾舞团选择《红色娘子军》作为首演剧目登场。
中芭副团长黄民暄表示,《红色娘子军》是“不可动摇的红色经典”,是“世纪舞台精品”,“我们发展‘民族芭蕾’的方向是不可动摇的”。
李春华当年选择学习芭蕾并以此为职业,源于她家墙上的一幅《红色娘子军》宣传画。她说:“那时候,几乎家家都有这幅画。我常模仿剧中女主角吴琼花跳芭蕾的样子,后来我在家穿着小球鞋就能立住了。”
这部1964年的芭蕾舞剧,根据同名电影改编而成,讲述了上世纪30年代的海南岛,受尽折磨的吴琼花因不堪忍受地主南霸天的压迫,逃离虎口,最后在红军党代表洪常青的指引下,参加娘子军,成长为卓越的革命战士。
舞蹈评论界认为,这部作品是革命性的,它将芭蕾从“资产阶级腐朽”的标签中解救出来,标志着芭蕾的革命宣传作用被很好地发掘利用了。
然而有意思的是,革命舞剧似乎没能激发观众太多的革命精神。倒是“常青指路奔向红区”那场戏,吴琼花手搭洪常青的肩,左足尖戳地,右大腿高抬的造型,使无数男孩萌发了最初的性幻想。
“那造型,非常性感而具有蛊惑性。当时我很幼稚地想,台上的洪常青还不如我,(吴琼花)凭什么和他又踢大腿又搭肩的。”一位旅居德国的画家至今难忘当年看的演出。
李春华回忆她上世纪70年代学芭蕾的情景时说:“我们当时只练《红色娘子军》。《
天鹅湖》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东西,直到1976年后才得以重新排练。”
其实《天鹅湖》对于中国芭蕾舞界来说,本是具有开拓意义的。许多人甚至曾将《天鹅湖》等同于芭蕾。1954年,苏联专家奥·阿·伊莉娜应邀来北京开办第一期芭蕾教师训练班,她带来了俄罗斯学派和《天鹅湖》。1958年,中国版的《天鹅湖》首演,掀开了中国芭蕾的大幕。
大幕后面,既非俄罗斯学派,也非法国风格,而始终萦绕着创造民族形式的冲动或者说焦虑。
在革命的《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之后,中央芭蕾舞团与导演张艺谋合作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是迄今最受海外关注的中国芭蕾舞剧。这部源自同名电影的芭蕾作品,自2003年改编后,已成为中芭演出的保留节目。该剧精致豪华的舞台设计与京剧等中国元素的出现,引起了国际舞蹈评论界关于芭蕾语言如何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的热烈讨论。
上海、天津、辽宁、广州等地的芭蕾舞团也相继进行了各自的原创探索,将《红楼梦》、《梁祝》、《家》等中国文学、戏剧名著进行改编,用足尖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