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服装加工厂:孟良崮战役为何会跻身世界10大军事战例行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6:02:56

孟良崮战役为何会跻身世界10大军事战例行列

 

李恒昌

 

    作为一个山东人和军事迷,孟良崮战役是读党史时绕不过,而且必须细读、深读和研读的“结节”。

    这是一次奇特的战役,仅仅是敌方设计最终害了自己,以及战场由失败者来打扫,就足够神奇了,何况还有天公加入,特别是战争背后的某种神秘力量。

    透过党史简短的文字,我的思维呈现发散状态——

 

    亿万斯年前的造山运动,造就了磅礴大气的沂蒙山区。沂蒙山区群山如浪,八百里沂蒙,大约有一万多个山头点缀其上。在星罗棋布的群山之中,有一些形状怪异的山头,它们四周陡峭,山顶部较平,远看犹如古代魁梧的卫士静静地守候在那里。人们称其为崮。沂蒙山区共有名崮七十二座。坐落在蒙阴县境内的孟良崮便是七十二之一,那场著名的战役就生发于这里。

 

    我想起,那年早春二月,曾陪同一位来自沈阳的老战士来到沂蒙山区,踏觅旧战场,使我得以走近1947年,走近孟良崮。那些日子里,我的脑海中和话语里,时常出现一些比较特殊的词汇,而且频率很高。诸如,解放战争、陈毅、粟裕、迟浩田、“沂蒙六姐妹”、支前以及敌七十四师和张灵甫等等。这些词汇,作为特殊意义的承载者,帮我穿过时光的限制口,上溯半个多世纪,审视和端详炮火连天中的孟良崮。

 

   1947年中的孟良崮和现今的孟良崮就其外象来看并无多大区别,但它们有着截然不同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取向。那时的孟良崮曾是对方军队妄图灭我的据点。而今,象征我正规部队、地方武装和民兵三股力量的三把石雕刀锋坐落山顶,直刺苍穹,赋于孟良崮悲壮苍凉的英雄气概和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

 

    孟良崮战役其实便是沂蒙山区的一次阵痛,是孟良崮的一次再生。怀揣这样的心情,再看孟良崮,你就会发现原本普通的孟良崮是那样神奇,那样秀丽,简直是“造化钟神秀”,那虎踞之基,那“天机鼓荡”之石……无不显示着孟良崮是大自然的杰作。而孟良崮特殊的地形环境,又使它成为难得的“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的著名战场。

 

    史书关于孟良崮战役的记述已经很多,民间传说也是异常丰富,透过纪念馆中的文字,穿过孟良崮山涧的浮云,我思考更多的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数倍于人民解放军、武器装备十分精良的国民党军队在孟良崮惨遭失败?带着这个问题,我仔细查看有关资料,答案有很多。有人说是中央军委以及陈毅、粟裕的战略战术正确得当。有人说是“天意”。那时,正赶上天降大雨,对方的辎重武器、汽车派不上用场。果真是这样吗?

 

    的确,孟良崮战役是军界高手留给我们的“大手笔”,是中外军事史上不朽的“艺术”杰作,是世界作战史上罕见的战例。一方给别人设了圈套反而套了自己,而战场又是战败者前来打扫,单凭这两方面来看,它就完全有资格跻身于世界著名战例行列。这里面,集中体现了中央军委的智慧、才能,也显示着陈毅、粟裕的大智大勇。

 

    越过一般的平铺直叙的记载,我们不难看到发生于一九四七年里的孟良崮战役是如斯景象::

    国民党军队向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汤恩伯、王敬久、欧震3个兵团13个整编师(军)、34个旅,约25万人,由临沂至泰安一线向新泰、蒙阴进犯,试图与王牌七十四师汇合,聚歼我军于沂蒙山区。对方将领绝非等闲之辈,他们的作战方案充满智慧。他们设想先以张灵甫七十四师引诱我军于孟良崮周围,大批军队陈列外围,等我军进入圈套后,“四周合围,中间开花”,里应外合,内外夹击,试图以绝对优势消灭我军。

 

    当时,我军指挥员及时洞悉了对方的图谋,经过分析,认为对方在配合作战上存在薄弱环节。料定其计谋难以实现。于是,陈毅、粟裕两位军中“大腕”,根据军委指示,果断地将计就计,先发制人,全力包围七十四师于孟良崮,向张灵甫部发起猛烈攻击。等张灵甫向外线发出合围信息时,外围部队行动迟缓,步调不一致,天又下起大雨,辎重部队泥泞难行,严重耽误了整个计划的实施。张灵甫在歇斯底里的呼叫声中被我军击毙,国民党七十四师全军覆没,等合围部队赶到,我军已“撕开一角,突围出去”,留给对方一个血流遍地到处是尸体的战场,让他们满怀郁闷又不得不打扫。

 

    那年我曾看到,在“击毙张灵甫处”,人们谈笑风生,纷纷上前留影。我想,当年张灵甫被当作整个战役的诱饵盘踞山上的时候,他是否想到自己会被吃掉?当张灵甫面对解放军的包围,身陷绝境,而他的所谓合围部队迟迟不来救他的时候,他是否对自己所在的一方感到了失望?临死的刹那,张灵甫是否想到孟良崮一役失败的症结究竟在哪里?

 

    不错,谁也不可否认,毛泽东、陈毅、粟裕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军事家。国民党军队当时打错了算盘,军队内部各怀主意,天又下雨,这是孟良崮战役我军取胜的重要原因和关键因素。但这绝然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在沂蒙山区行进,我结识了很多老百姓,并从中深悟战争的人民性和正义性问题,也看到了胜利背后的力量。在《中共沂蒙党史大事记》中,我读到了这样一段文字:

    孟良崮战役期间,沂蒙山区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积极配合主力作战,沂蒙地区各县随军行动民兵7万人,一线民兵15万人,临时民工25万人。仅沂南县就出动民工10750人、担架900副、小车700辆、挑子4500副、牲口350头,500名青年妇女到野战医院看护伤员——至此,我不想再叙述什么了。

 

    孟良岗战役纪念碑的造型十分独特,三把巨刀下面是红色大理石基座。我问同行者:红色基座象征什么?他答得很幽默:PEOPLE(人民)。返回的路上,我设想应该对山崮作新的解释,至少不要忘了山基,因为那是立山之本,也是胜利背后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