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服装厂:铀矿地质工作者,原子弹研制的开路先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5 23:11:30
(二)铀矿队伍的精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是铀矿地质队伍的力量源泉和政治品格。热爱祖国、为国奉献,这是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美德。“我是你的,我的祖国,都是你的,我这心,这灵魂。”这是著名诗人裴多菲的爱国诗句。铀矿地质队伍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胸怀强烈的报国之志,自觉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志向与民族的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许多功成名就、才华横溢的专家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义无返顾地回到祖国。许多核地质工作者放弃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甘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默默奉献,许多同志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曾有一首《杜鹃之歌》的诗歌,感动了60年代的地质工作者,“杜鹃 杜鹃,你是原野的鲜花,扎根大地,映红山崖;杜鹃 杜鹃,你是快乐的小鸟,飞翔云际,唱响天涯;杜鹃 杜鹃,你是美丽的姑娘,踏遍青山,情系中华;啊!姑娘像自由的杜鹃鸟,姑娘是盛开的杜鹃花,姑娘用智慧谱写人生的乐章,姑娘用碧血染红青春的年华”。诗歌是为一位地质学院毕业的美丽而智慧的姑娘所写的歌。这位年轻的女地质队员在野外工作中为了保护地质资料,追赶并拦截受惊的劣马,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社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成千上万的核地质工作者抵制了高薪、优越工作环境的诱惑,远离都市,远离繁华,远离家人,为了崇高的事业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苦磨难,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和牺牲。表现出了无比高尚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风貌。许多同志妻子待岗,最基本的住房问题没有解决,子女上学没有着落,更有成百上千核地质工作者献出了健康甚至宝贵的生命,长眠在大山深处和戈壁荒原,他们的英名已与“两弹一星” 的丰功伟绩融为一体,永远为世人所敬仰。

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是铀矿地质队伍的事业基点和工作风格。一首《勘探队员之歌》是对地质工作者的生动写照:“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 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的矿藏!是那条条的河,汇成了波涛大海。把我们无穷的智慧,献给了祖国人民。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的矿藏! 那天上的星,为我们点燃了明灯; 是那林中的鸟,向我们报告了黎明。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的矿藏!”  歌曲歌颂了地质队员们发愤图强的坚定决心和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充分体现地质工作者在找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精神。而实际找铀工作的艰辛和挑战更是常人难以想象,他们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风餐露宿,不辞辛劳,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经受住了生命极限的考验。他们在前无古人的新领域,在简陋的工作场所,运用有限的科研和技术手段,依靠科学,顽强拼搏,发愤图强,锐意创新,突破了一个个生产和技术难关。特别是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在苏联撕毁协议撤走专家的严峻形势下,党中央号召一定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突破国防尖端技术。聂荣臻元帅在给党中央的报告中提出,要“变压力为动力”、“变气愤为发奋”。正是这样一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使广大干部职工发挥出巨大潜能,在很短时间内实现了铀矿资源从无到有,从储量有限到储备充足。艰苦奋斗是一种志存高远、克己奉公的人生境界,是一种昂扬向上、发奋图强的精神风貌,是一种坚韧不拔、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是一种简约朴素、吃苦耐劳的生活态度。1957年,国家副主席刘少奇勉励北京地质学院的毕业生“做建设时期的游击队员”并将外国友人赠送一只猎枪送给地质队员。陈云同志称地质队员是经济建设的尖兵。这都是对队地质队员的高度赞扬。

科学求实,勇于攻关是铀矿地质队伍的职业道德和价值追求。著名作家毕淑敏(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后从事文学创作)曾在一次演讲中说“人生本来没有任何意义,而人生的意义就在于给自己确立一种意义并去努力实现”。广大核地质人就是在铀矿地质新领域不断树立新的目标,开拓创新,大力协作,勇于攻关,在核地质的伟大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地质工作每天面临新问题、新情况,核地质人尊重科学,尊重人才,边学边干,边干边学。在蓝田401矿的找矿勘探过程中,广大干部职工结合队情及地区特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全力重视研究地质找矿客观规律。当时有几句找矿队员的经验总结:“没人去过的地方,偏要去”,“异常偏高地带,要勤挖,矿化点是挖出来的”,“要扫冲沟、攀陡壁”,“远线要带灯,难线要带绳”。在勘探过程中总结出“巧破覆盖,精取深部”,“群医会诊,走群众路线”,“走出去,请进来,开现场会,集思广益,交流比较分析”。“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等等。大家不怕艰苦,在每个环节、程序上进行细致的区域和矿床成矿条件、成矿规律的科学研究,运用多种找矿手段,终于取得了工作的突破,为国家提交了401中型铀矿床。在大面积铀矿区调中,为了发现异常点,地质找矿人员的攻关精神更令人敬佩。一位地质员在创作诗歌中写到/;“曾记得,一把锤头、一台仪器、一枚罗盘,象篦梳一样梳过群山,象龙舟一样闯过礁石险滩。年轻的脸庞留下了风雨冲刷的沟壑,稚嫩的脚板上磨出了带血的老茧。虫叮、蛇咬我无所畏惧,熊、狼野兽我奋力搏击,青年突击队光荣的一员,多找异常点带,是我们发出铿锵有力的誓言。”这是核地质工作者普通一员勇于攻关的真实写照。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说:“我从在大学学地质到从事地质工作整整25年。这期间大部分是在非常艰苦和恶劣的环境中度过的。我深知人生的艰苦,也知道国家建设的艰难。但我也树立了一种信念: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不畏艰险,勇于攀登,一定能达到光辉的顶点。”这朴实而坚定的话语既是对地质工作者创业精神得高度概括,也给新时期核地质工作者以莫大的鼓舞和激励。

     乐观豁达,团结友爱是铀矿地质队伍的人生态度和处世风格。西北黄河流域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文化氛围和地质工作的行业特点造就了核地质队员四海为家,灵活机动,能征善战、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粗犷豪爽的性格特点。广大核地质队员在艰苦环境下完成艰巨任务的同时,在大山密林和荒漠戈壁奏出了一曲曲激越奋进的正气歌。1960年到1962年的三年困难时期,承担重要生产任务的广大职工没有悲观动摇,反而迎难而上,上山打橡子,挖野菜,“低标准,瓜菜代”,“闲时少吃,忙时多吃”。大家风趣的说:“吃的瓜菜代,干的千秋业”。长年生活在野外,几十米长的大房子住几十个人,大家风趣称之为“西北大旅社”。繁重的体力劳动后,职工们因陋就简,组织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队伍呈现出蓬勃的朝气与活力。正是铀矿队伍的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使这支队伍从政治上,技术上,业务上和组织上经受住了困难时期的考验,并全面的建设和巩固下来。在艰苦环境中职工团结友爱,亲如兄弟,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他们看似不修边幅,举止随便,其实他们的内心世界充满爱心和正义,他们的工作塌实认真、精益求精。有一个地质队员在野外日记中写到:“那次,是我第一次走进地质队员的野外的生活。我们驱车往山里赶,这一路都是弯曲的山路,漫天的风沙几次让我们看不清前面的道路。好在驾驶员的技术不错,我可以放松心情,感受这里和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终于,看到了他们项目组安营扎寨的那个村子,在一个小山坳里,有二十来户人家,房屋是用石头和土砌的,这些不起眼的房子让周围的群山有了生气,而农家袅袅的炊烟又让这周遭的一切有了些许的动感。车到村口,那些熟悉面孔迎了上来,好象见着久别的亲人。进了屋,他们你一言我一语,问我队上的长长短短。一些人开始忙着做起饭来,你炒一个菜,我炖一个菜,一顿饭很快就做好了。他们住的这个老乡家共有三个房间,中间的房间做饭,左边的房间放杂物、做图件,右边的房间有一个大炕。开饭了,大家围坐在一起,老阎、老程、老纪、小赵、小李、小孙和驾驶员,还有我这个受到优待的客人,有的坐在炕上,有的坐在凳子,还有的站着,不管怎样大家凑到一起,其乐融融,不是亲人确胜似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