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理工研究生院:偏头痛诊断及中医分型辨证治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6:39:23
偏头痛诊断及中医分型辨证治疗 发表时间:2010-03-01 发表者:杨光福 (访问人次:648)

杨光福(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关键词  偏头痛;分型;辨证论治

偏头痛是一种发生在头部或左或右、是以头痛暴作、疼痛剧烈、反复发作为特征的搏动性头痛。发作前常有先兆,如眼前闪光、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等,可伴恶心、呕吐,安静、黑暗环境内或睡眠后头痛缓解,反复发作特征相似。本病属中医学“头痛”、“头风”、“偏头痛”、“偏头风”等范畴。河北大学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杨光福

1流行病学情况 

欧美国家患病率为1500~2000/10万人口(1.5%~2%)。中国患病率为732.1/10万人口(0.73%),发病率65.8/10万人口(0.06%)。国外患病年龄以25~45岁多见,45%病人在儿童和青春期起病,但1~12岁儿童不少见,首次发病<10岁占25%。男孩发病年龄小于女孩。中国患病年龄以20~45岁多见,10岁以下仅42.6/10万人口,14岁以下仅182/10万人口。国外女性较男性多2~3倍。中国患病率男性392.8/10万人口,女性1579.2/10万人口。男:女=1:4。职业发病特点为脑力劳动高于体力劳动,重体力劳动高于轻体力劳动,技术人员<机关干部<学生。除了男性农民高于女性外,其他职业均为女性高于男性。

2 发病因素及病机

2.1 发病原因  偏头痛的病因目前国内外尚不清楚,但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2.1.1家族遗传因素  偏头痛约50%~65%的患者有家族史,或家庭中有癫痫患者,故该病与家族遗传有关,但无一致的遗传形式。

2.1.2内分泌因素  偏头痛多发生于女性青春期。青春期前,男女患病率相似。青春期后,女性发病较男性明显增多。月经期发作频繁。妊娠期头痛减轻,发作停止,分娩后再发。更年期后逐渐减轻或消失。月经周期变化对偏头痛发作有直接影响,提示与内分泌相关。部分女性患者的发病与月经周期直接相关,称为月经期偏头痛,是一种与卵巢功能周期变化有关的特殊类型的偏头痛。现代医学认为,月经前期雌激素水平骤降(雌二醇降低),导致颅内外血管对随之变化的生化因了(如5-羟色胺等血管活性物质)敏感,通过干扰交感神经的方式影响靶器官的功能,使易感者颅内外血管舒缩功能改变而致偏头痛。中医学称本病为经行头痛,病机为肝气郁滞、瘀血内停多见,治疗应调气解郁,活血化瘀,使气顺血和,清窍得养,头痛即止。

2.2 病理机制

2.2.1血管源学说  Wolff等以血管源学说解释偏头痛的临床表现。典型偏头痛先有颅内动脉收缩,局部脑血流减少,引起视觉改变、感觉异常或轻偏瘫等先兆症状,继而颅内、外动脉扩张,出现头痛。偏头痛与脑血管功能异常之间的关系尚待进一步阐明。

2.3.2 神经源学说  偏头痛的发源地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改变及血管舒缩障碍是一种继发现象,即偏头痛的血管性发现是继发于神经中枢的“释放”。偏头痛呈现的各种复杂症状是大脑皮质功能紊乱的结果,可能是下丘脑/间脑的兴奋阈下降而引起头痛发作。

2.3.3 神经源性炎症反应学说:精神紧张、焦虑、疲劳或其他因素刺激物刺激三叉神经,使三叉神经末梢释放血管活性物质(血管扩张和致病性肽类,P物质)到较大的颅内外血管导致“无菌性炎症”和血管舒张,刺激血管内三叉神经末梢的伤害感受器,传入脑内产生痛感而引发头痛。

2.3.4 血管神经联合学说:近年认为各种不同刺激物可影响皮层、丘脑、下丘脑、然后刺激脑干。脑干的兴奋导致皮层功能改变,先出现先兆症状,以后引起血管扩张,刺激三叉神经,使神经末端产生局部炎症反应,另一方面促使血小板释放5-HT,使5-HT浓度下降,抗疼痛的作用减弱,导致头痛加重。

3 临床特征

前驱症状:在偏头痛发作前一天或数天,有些病人会有一些异常现象,如怕光、怕吵、情绪不稳定、困倦,有关水肿等。先兆症状:主要是视觉症状,如眼前闪光、冒金星、水波纹、城垛形、视野缺损等,持续约20~30min。有少许病人只有先兆而不头痛。头痛症状:在先兆症状消失后出现剧烈头痛,位于一侧,呈搏动感、烧灼感,逐渐蔓及全头部,伴恶心、呕吐、畏光、畏声、持续4~72h。病人愿意在黑屋子内休息,如能睡一觉大多数病人能缓解。后遗症状:发作中止后,病人感到疲劳、无力、食欲差,但1~2d后就好转。若偏头痛发作持续时间在72h以上(其间可能有短于4h的缓解期),称偏头痛持续状态。

 

辅助检查  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在偏头痛发作期有颅内动脉扩张,血流速度变慢;缓解期正常。头颅CT和/或MRI,如无结构性异常,所见应正常。

4分类及诊断

偏头痛分无先兆偏头痛、有先兆偏头痛、可能为偏头痛前驱的儿童周期综合征、视网膜性偏头痛、偏头痛的并发症、很可能的偏头痛6个亚型,有先兆偏头痛亚型下又有6个衍生形式。
4.1无先兆偏头痛(曾称普通型偏头痛,单纯型偏头痛)  表现为自发的复发性头痛发作,持续4~72h。头痛的典型特征是局限于单侧的搏动性头痛,程度为中度或重度,可因日常躯体活动而加重,伴恶心、怕声和畏光。诊断标准:

4.1.1 至少有5次发作符合4.1.2~4.1.4项标准。
4.1.2 头痛发作持续时间4~72h(未经治疗或治疗无效者)。
4.1.3 头痛至少具有下列特点中的两项:(1) 局限于单侧;(2)搏动性质;(3)程度为中度或重度(日常活动受限或停止);(4)因上楼梯或其它类似日常躯体活动而加重。
4.1.4.头痛期至少具有下列中的一项:(1) 恶心和/或呕吐;(2)畏光和怕声。
4.1.5 至少具有下列中的一项:(1) 病史、体检和神经系统检查不提示症状性头痛;(2)病史和/或体检和/或神经系统检查提示症状性头痛,但可被适当的检查排除;(3)有症状性头痛的表现,但偏头痛首次发作与症状性头痛在时间上无明确关系。
4.2 有先兆偏头痛 自发性的复发性头痛(曾用名:典型偏头痛,经典型偏头痛,复杂型偏头痛)。

4.2.1有典型先兆的偏头痛  表现为可明确定位于大脑皮层或脑干的神经系统症状,通常经5~20min逐渐发生,持续时间通常少于60min。头痛、恶心和/或畏光在神经系统先兆症状之后接着发生,也可有下列1h无症状间歇期。头痛常持续4~72h,但也可完全不出现头痛。诊断标准:

4.2.1.1.至少有两次符合4.2.1.2项发作。
4.2.1.2.至少具有下列4项特点中的3项:(1) 有1种或多种完全可逆的先兆症状,表现为局灶性大脑皮层和/或脑干的功能障碍;(2)至少有1种先兆症状逐渐发生,持续时间超过4min,或者有2种以上先兆症状连续发生;(3)先兆症状持续时间不超过60min,如果先兆症状超过1种,症状持续时间则相应增加;(4)头痛发生在先兆之后,间隔时间少于60min(头痛可以在先兆之前或与先兆症状同时发生)。
4.2.1.3.至少具有下列各项中的一项。(参见无先兆偏头痛的4.1.5项)。

4.2.2 有持续先兆的偏头痛
4.2.3偏瘫性偏头痛 

4.2.3.1家族性偏瘫性偏头痛临床少见,此类偏头痛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尚可伴有震颤及眼球震颤、视网膜变性、耳聋及共济失调等症状。偏瘫可做为头痛发作的先兆症状之一,持续20~30min,偏瘫症状恢复伴有头痛发作。偏瘫尚可在头痛消失后持续数小时、数天或数周时间不等。头痛通常在偏瘫后出现,大约 1/3的病人头痛与偏瘫同侧,经常伴有恶心、呕吐。偏瘫发作时约50%左右的病人发生构音障碍或失语,约1/3的病人感觉中枢受累,但几乎每例偏瘫病人同时伴有偏身感觉障碍。偏瘫发作大多从儿童期开始出现,许多病人当20~30岁时偏瘫发作停止,并以其他类型的偏头痛替代偏瘫型偏头痛。

4.2.3.2 散发的偏瘫性偏头痛

散发性偏瘫性偏头痛是“有先兆性偏头痛”亚型中新增加的内容,其诊断标准是:A.至少2次发作符合标准B~C。B.先兆包括完全可恢复的活动力弱外,至少应有以下一条:①完全可以恢复的视觉症状,包括阳性症状(如点状色斑或线形闪光幻觉)和(或)阴性症状(如视野缺损);②完全可恢复的感觉症状,包括阳性症状(如针刺感)和(或)阴性症状(如麻木);③完全可恢复的言语困难。C.至少符合以下2条:①至少一个先兆症状逐渐发展时间≥5分钟和(或)不同的先兆症状接连出现≥5min;②每个症状≥5分钟,并≤24h;③在先兆期或有先兆症状的随后60min之内出现了符合无先兆性偏头痛的B~D标准的头痛。D.符合标准A~E的发作,没有一度或二度相关性。E.不归因于其他疾病。
4.2.4基底动脉型偏头痛  在偏头痛发作期间,出现脑干神经功能紊乱,常伴有全盲及意识变化。本病多发于青春期女孩,绝大部分病人发病年龄皆在35岁以下,多数发作与月经有关。发作开始出现鲜明的、不成形的视幻觉或羞明,累及整个视野,甚至出现全盲,同时发生或接着发生眩晕、共济失调、构音障碍、耳鸣及远端或四肢的感觉异常。其中有的病人出现渐进性意识障碍,有些在意识丧失之前呈现难以理解的梦样状态、精神错乱状态,意识丧失的程度并不太深,强烈刺激可以唤醒。这些发作的神经症状在2~45d之内,多数为10~30min。随后出现枕部的搏动性头痛,常伴有呕吐,头痛可持续几小时或直到病人进入睡眠为止。较多数病人只有少数的戏剧性发作,在这种典型发作之前或间歇期病人呈现普通型偏头痛的表现。基底动脉型偏头痛发作停止,往往被普通型偏头痛所代替。

4.2.5不伴头痛的偏头疼先兆(偏头疼等位发作):出现见于偏头疼发作的各种先兆症状,但有时间并不随后出现头痛。当病人年龄渐老,头痛可完全消失而依然有发作性先兆症状,但完全表现为先兆症状而无头痛者则较少。年龄大于40岁时,很难与脑供血不足发作鉴别。

4.2.6 有急性发作先兆的偏头痛  偏头痛伴有急性发作的先兆,5分钟内先兆发展完全。

4.3  眼肌麻痹型偏头痛;极少见。反复发作性头痛,伴有一根或多根眼球运动颅神经麻痹。起病年龄大多在30岁以下。有固定于一侧的头痛发作史,在一次较剧烈头痛(眼眶或眶后痛)发作后,出现同侧的眼肌麻痹,以上脸下垂最多见。麻痹持续数日或数周后恢复。开始几次发病麻痹完全恢复,但多次发作后可遗留部分眼肌麻痹而不恢复。神经影像应排除颅内器质性病损。

4.4视网膜型偏头痛 反复单眼出现盲点或单眼盲持续不到1h,眼症状出现后至头痛的间隙不超过1h,但头痛可先于眼症状出现,并能排除眼或血管病变

4.5儿童期周期性综合征(偏头痛等位症)

4.5.1良性儿童发作性眩晕:有偏头痛家族史,但儿童本人无头痛。表现为多次、短暂的眩晕发作,也可出现发作性平衡失调、焦虑,伴有眼球震颤或呕吐。神经系统及脑电图检查正常。间隙期一切正常。部分儿童成年后可转为偏头痛。

4.5.2儿童交替性偏瘫:婴幼儿交替性偏瘫智力障碍及伴其他阵发性症状如强直性发作、肌张力异常、舞蹈手足徐动样运动或其他眼肌运动异常,植物神经障碍。
4.6偏头痛并发症

4.6.1 偏头痛持续状态  偏头痛发作持续时间在72h以上(其间可能有短于4h的缓解期)。
4.6.2 偏头痛性脑梗塞  偏头痛梗塞(偏头痛并发症)先兆症状,7d内症状不完全恢复,尚无数据可以在脑影像学检查中发现相关的梗塞。无梗塞性持续先兆,与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难区分。当先兆性偏头痛患者当前发作的一种或更多先兆症状持续超过1周,且与以前典型发作相同时,可考虑诊断。

4.7很可能的偏头痛  

4.7.1周期性呕吐  是“可能为偏头痛前驱的儿童周期综合征”亚型中新增内容,此症多见于2岁以下儿童。其诊断标准为:A.至少5次发作符合标准B和C。B.周期性发作,个别患儿呈刻板性,强烈恶心和呕吐持续1小时至5天。C.发作期间呕吐至少4次/min,或至少1h。D.2次发作间期症状完全缓解。E.不归因于其他疾病。
4.7.2腹型偏头痛  也是“可能为偏头痛前驱的儿童周期综合征”亚型中的新增内容,其诊断标准为:A.至少5次发作符合标准B~D。B.腹部疼痛发作持续1~72h(未治疗或治疗不成功)。C.腹部疼痛具备以下所有特点: ①位于中线、脐周或难以定位;②性质为钝痛或“微痛”;③程度为中度或重度。D.腹痛期间至少有以下2项:①食欲减退;②恶心;③呕吐;④苍白。E.不能归因于另一种疾病。

慢性偏头痛作为符合偏头痛诊断标准,且没有滥用药物、每月发病在15d或15d以上的患者。
5鉴别诊断

5.1 紧张性头痛 

5.1.1 发作性紧张性头痛:反复发作的头痛,一年内不超过180d,每次持续30min到7d。头痛性质为压迫感或紧箍感。轻或中度。位于两侧。不因日常躯体活动而加重,不伴恶心,但可有畏光和怕声(仅一项)。
5.1.2 慢性紧张性头痛:头痛每日在15d以上并至少持续6个月。其它特点如上述。
5.2丛集性头痛(曾用名:组织胺性头痛,睫状或偏头痛性神经痛。红斑性头痛)  表现为发作位于一侧眶部、哐上部和/或颞部的严重疼痛,持续15~180min,发作次数为隔日一次或每日8次。可伴有一项或几项下述特征:结膜充血、流泪鼻充血、鼻溢,前额和面部出汗,瞳孔缩小,眼睑下垂和眼睑水肿。连续发作可持续数周至数月(所谓丛集期),可间以数月至数年的缓解期,大约10%的患者有慢性症状。
6 偏头痛诊断思维模式
6.1 排除全身性疾病引起的头痛,如心血管系统疾病、急性感染性疾病、血液病、内分泌代谢病、变态反应、中毒等。
6.2 排除五官疾病引起的头痛,如青光眼、中耳炎、鼻窦炎、智齿冠周炎等。
6.3 排除颅内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头痛,如颅内感染、脑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6.4 偏头痛鉴别  主要是对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等鉴别,最终做出偏头痛的诊断。

7 中医药治疗

7.1分型论治

7.1.1瘀阻脑络型: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呈现痛如锥刺,痛处固定,日轻夜重,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健忘心悸,妇女有月经失调,舌质紫暗,脉弦涩。治则:通窍化瘀,止痛。拟方:通窍活血汤(郁金、菖蒲、当归、丹参、白芍、川芎、蔓荆子、菊花、白芷、甘草)。

7.1.2风客脑络型: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或全头痛,呈现痛因风寒而诱发,呈跳痛或掣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而紧。治则:通窍疏风,活络止痛。拟方:通窍疏风汤(郁金、菖蒲、丹参、白芍、川芎、蔓荆子、防风、羌活、木瓜、秦艽、白芷、甘草)。

7.1.3肝气郁结型:  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呈胀痛伴眩暈,心烦失眠,两胁串痛,每因情绪激动、恼怒而诱发,口苦,舌淡紅苔白,脈弦。治则:通窍解郁,止痛。拟方:通窍解郁汤(郁金、菖蒲、当归、柴胡、香附、夏枯头、白芍、川芎、蔓荆子、白芷、甘草)。

7.1.4肝阳上亢型: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呈胀痛或抽掣痛,痛时面红耳鸣,心烦易怒,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治则:通窍潜阳,熄风止痛。拟方:通窍熄风汤(郁金、菖蒲、当归、石决明、生龙牡、白芍、川芎、蔓荆子、天麻、菊花、夏枯草、甘草)。

7.1.5痰浊上蒙型: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呈沉重而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纳呆,吐痰涎,舌苔白腻,脉弦滑。治则:通窍化痰,降逆止痛。拟方:通窍祛痰汤(半夏、胆南星、茯苓、陈皮、白术、天麻、郁金、菖蒲、川芎、蔓荆子、白芷、甘草)。

7.1.6肝肾阴虚型: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呈现时轻时重,脑空耳鸣,腰膝酸软,咽干口燥,心烦失眠,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治则:通窍益阴,止痛。拟方:通窍益阴汤(郁金、菖蒲、女贞子、旱莲草、山萸肉、枸杞、丹参、赤芍、川芎、蔓荆子、天麻、菊花、甘草)。

7.1.7气血两虚型: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痛而乏力,遇劳加剧,汗出气短,畏风怕冷;痛而且晕,心悸不宁,面色少华,神疲,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则:益气养血,固本止痛,拟方:通窍双补汤(郁金、菖蒲、党参、黄芪、白术、熟地黄、当归、丹参、白芍、川芎、蔓荆子、白芷、甘草)。

7.1.8脾肾阳虚型: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呈日久不愈,劳累或受寒即发或加重,神疲乏力,形寒肢冷,便溏纳差,腰腿酸痛,舌淡胖,苔白,脉沉细。治则:通窍温阳,止痛。拟方:通窍温阳汤(郁金、菖蒲、制附子、肉桂、细辛、当归、白芍、川芎、蔓荆子、白芷、甘草)。

7.2 验方治疗  选穴:太阳穴(双)。处方及用法:取川乌6g、草乌6g、白芷6g、冰片4g、细辛3g、胡椒5g,研极细末,白酒调为糊状,外敷太阳穴,胶布固定。每日1~2次。

7.3针灸、按摩治疗

7.3.1针灸治疗偏头痛具有起效快,操作简便的特点。在偏头痛发作的缓解期采取针灸治疗,可以起到延长发作周期、减少发作频率的作用,在发作时则可减轻或消除疼痛。选穴:头维、太阳、凤池、外关、太冲。偏头痛发作时强刺激,缓解期弱刺激,每日1~2次。

7.3.2按摩治疗  偏头痛发作时,采取按摩疗法可以缓解或减轻疼痛。可采用按摩神庭穴、头维穴、太阳穴、凤池穴、外关穴、合谷穴。操作:先推神庭,用双拇指交替进行,从头发尖过神庭穴,入发际1寸,用力推100次;然后推太阳穴,双拇指分别用力按住太阳穴,用力推到耳尖为止,推100次;最后推头维穴,双拇指分别用力推头维穴100次。按压凤池穴、外关穴、合谷穴各100次。每日1~2次。

7.4 功法修炼

7.4.1 功法1  普遍适宜各种人群偏头痛。每天练2次,早、晚或上、下午各1次。

(1) 准备:全身放松,平静呼吸,自由活动四肢、颈部、腰部3~5分钟。

(2) 练功:

第1步:意守百会(上丹田):全身放松,两手自然下垂,深大呼吸,两眼微闭,站立两脚同肩宽,舌尖顶上腭,心意注于百会穴并守住,意念自然界真气或宇宙之光注入百会,意守时此穴部位可出现胀麻、温热和跳动感为有效,时间15分钟。

第2步:捶击足三里:全身放松,平静呼吸,两眼微闭,站立两脚同肩宽,舌尖顶上腭,缓慢弯腰成90度,两手轻轻握拳,用两拳尺侧捶击足三里108次,用力适度,以两小腿酸、麻、胀为宜。

第3步:拍打神阙、命门:全身放松,平静呼吸,两眼微闭,站立两脚同肩宽,舌尖顶上腭,两拳轻握,摇摆双上肢,两拳前后同时拍打神阙、命门108次,用力适度。

第4步:意守关元(下丹田):全身放松,两手自然下垂,平静呼吸,两眼微闭,站立两脚同肩宽,舌尖顶上腭,心意注于关元穴并守住,意念关元穴像太阳发光发热或像火炬燃烧,意守时此穴部位可出现胀麻、悸动和温热感为有效,时间15分钟。

(3) 收功:按摩关元(下丹田):全身放松,平静呼吸,两眼微闭,站立两脚同肩宽,舌尖顶上腭,对掌摩擦至热灼感,男左手在下右手在上,顺时针旋转按摩关元36次(女右手在下左手在上,逆时针旋转按摩关元36次)。

7.4.2 功法2  普遍适宜各种人群偏头痛,尤其适宜泌尿生殖系统功能减低者。每天练2次,早、晚或上、下午各1次。

(1) 准备:全身放松,平静呼吸,自由活动四肢、颈部、腰部3-5分钟。

(2) 练功:

第1步:意守百会(上丹田):全身放松,两手自然下垂,深大呼吸,两眼微闭,站立两脚同肩宽,舌尖顶上腭,心意注于百会穴并守住,意念自然界真气或宇宙之光注入百会,意守时此穴部位可出现胀麻、跳动和温热感为有效,时间15分钟。

第2步:捶击足三里:全身放松,平静呼吸,两眼微闭,站立两脚同肩宽,舌尖顶上腭,缓慢弯腰成90度,两手轻轻握拳,用两拳尺侧捶击足三里108次,用力适度,以两小腿酸、麻、胀为宜。

第3步:拍打神阙、命门:全身放松,平静呼吸,两眼微闭,站立两脚同肩宽,舌尖顶上腭,两拳轻握,摇摆双上肢,两拳前后同时拍打神阙、命门108次,用力适度。

第4步:提缩会阴:全身放松,两手自然下垂,两眼微闭,站立两脚同肩宽,舌尖顶上腭,吸气时小腹内收,肛门上提(如忍大便状),会阴随之上提内吸,呼气时腹部隆起,将会阴肛门放松,一呼一吸共做36次。

第5步:意守关元(下丹田):全身放松,两手自然下垂,平静呼吸,两眼微闭,站立两脚同肩宽,舌尖顶上腭,心意注于关元穴并守住,意念关元穴像太阳发光发热或像火炬燃烧,意守时此穴部位可出现胀麻、悸动和温热感为有效,时间15分钟。

(3) 收功:按摩关元(下丹田):全身放松,平静呼吸,两眼微闭,站立两脚同肩宽,舌尖顶上腭,对掌摩擦至热灼感,男左手在下右手在上,顺时针旋转按摩关元36次(女右手在下左手在上,逆时针旋转按摩关元36次)。

7.4.3 功法3  普遍适宜各种人群偏头痛。每天练2次,早、晚或上、下午各1次。

(1) 准备:全身放松,平静呼吸,自由活动四肢、颈部、腰部3-5分钟。

(2) 练功:

第1步:泡脚按摩关元:温水(或加药袋)泡脚30分钟以上。端坐位,全身放松,平静呼吸,用手托脚搓摩足底5分钟,以发热发烫为度。而后点按涌泉穴36次,以酸、麻、胀、痛为度,两脚互换。

第2步:意守百会(上丹田):全身放松,两手自然下垂,深大呼吸,两眼微闭,站立两脚同肩宽,舌尖顶上腭,心意注于百会穴并守住,意念自然界真气或宇宙之光注入百会,意念自然界真气或宇宙之光注入百会,意守时此穴部位可出现胀麻、温热和跳动感为有效,时间为10分钟。

第3步:捶击足三里:全身放松,平静呼吸,两眼微闭,站立两脚同肩宽,舌尖顶上腭,缓慢弯腰成90度,两手轻轻握拳,用两拳尺侧捶击足三里108次,用力适度,以两小腿酸、麻、胀为宜。

第4步:拍打神阙、命门:全身放松,平静呼吸,两眼微闭,站立两脚同肩宽,舌尖顶上腭,两拳轻握,摇摆双上肢,两拳前后同时拍打神阙、命门108次,用力适度。

第5步:意守关元(下丹田):全身放松,两手自然下垂,平静呼吸,两眼微闭,站立两脚同肩宽,舌尖顶上腭,心意注于关元穴并守住,意念关元穴像太阳发光发热或像火炬燃烧,意守时此穴部位可出现胀麻、悸动和温热感为有效,时间10分钟。

(3) 收功:按摩关元(下丹田):全身放松,平静呼吸,两眼微闭,站立两脚同肩宽,舌尖顶上腭,对掌摩擦至热灼感,男左手在下右手在上,顺时针旋转按摩关元36次(女右手在下左手在上,逆时针旋转按摩关元36次)。

7.4.4 功法4  普遍适宜各种人群偏头痛,尤其适宜泌尿生殖系统功能减低者。每天练2次,早、晚或上、下午各1次。

(1) 准备:全身放松,平静呼吸,自由活动四肢、颈部、腰部3-5分钟。

(2) 练功:

第1步:泡脚按摩关元:温水(或加药袋)泡脚30分钟以上。端坐位,全身放松,平静呼吸,用手托脚搓摩足底5分钟,以发热发烫为度。而后点按涌泉穴36次,以酸麻胀痛为度,两脚互换。

第2步:意守百会(上丹田):全身放松,两手自然下垂,深大呼吸,两眼微闭,站立两脚同肩宽,舌尖顶上腭,心意注于百会穴并守住,意念自然界真气或宇宙之光注入百会,意守时此穴部位可出现胀麻、温热和跳动感为有效,时间10分钟。

第3步:捶击足三里:全身放松,平静呼吸,两眼微闭,站立两脚同肩宽,舌尖顶上腭,缓慢弯腰成90度,两手轻轻握拳,用两拳尺侧捶击足三里108次,用力适度,以两小腿酸、麻、胀为宜。

第4步:拍打神阙、命门:全身放松,平静呼吸,两眼微闭,站立两脚同肩宽,舌尖顶上腭,两拳轻握,摇摆双上肢,两拳前后同时拍打神阙、命门108次,用力适度。

第5步:提缩会阴:全身放松,两手自然下垂,两眼微闭,站立两脚同肩宽,舌尖顶上腭,吸气时小腹内收,肛门上提(如忍大便状),会阴随之上提内吸,呼气时腹部隆起,将会阴肛门放松,一呼一吸共做36次。

第6步:意守关元(下丹田):全身放松,两手自然下垂,平静呼吸,两眼微闭,站立两脚同肩宽,舌尖顶上腭,心意注于关元穴并守住,意念关元穴像太阳发光发热或像火炬燃烧,意守时此穴部位可出现胀麻、悸动和温热感为有效,时间10分钟。

(3) 收功:按摩关元(下丹田):全身放松,平静呼吸,两眼微闭,站立两脚同肩宽,舌尖顶上腭,对掌摩擦至热灼感,男左手在下右手在上,顺时针旋转按摩关元36次(女右手在下左手在上,逆时针旋转按摩关元36次)。

7.4.5 功法5  普遍适宜各种人群偏头痛,尤其适宜体弱或卧床不起者。每天练2次,早、晚或上、下午各1次。

(1) 准备:卧位、立位均可,全身放松,平静呼吸,两眼微闭,卧位四肢自然放松伸直,站立两脚同肩宽,两手自然下垂,舌尖顶上腭5分钟。

(2) 练功:

第1步:修炼十二经气:深吸气时意念经气从足底沿下肢小、大腿内侧向上运行至腹胸部;深呼气时意念经气从腹胸部沿上肢内侧向下运行至双手指端;深吸气时意念经气从双手指端沿上肢外侧向上运行至头部;

深呼气时意念经气从头部沿躯干、下肢后外侧向下运行至足底;周而复始的作,时间10分钟。

第2步:意守百会(上丹田):站立两脚同肩宽,两手自然下垂,卧位四肢自然伸直,全身放松,平静呼吸,两眼微闭,舌尖顶上腭,心意注于百会穴并守住,意念自然界真气或宇宙之光注入百会,意守时此穴部位可出现胀麻、温热和跳动感为有效,时间10分钟。

第3步:意守关元(下丹田):站立两脚同肩宽,两手自然下垂,卧位四肢自然伸直,全身放松,平静呼吸,两眼微闭,舌尖顶上腭,心意注于关元穴并守住,意念关元穴像太阳发光发热或像火炬燃烧,意守时此穴部位可出现胀麻、悸动和温热感为有效,时间10分钟。

(3) 收功:按摩关元(下丹田):站立两脚同肩宽,两手自然下垂,卧位四肢自然伸直,全身放松,平静呼吸,两眼微闭,舌尖顶上腭,对掌摩擦至热灼感,男左手在下右手在上,顺时针旋转按摩关元36次(女右手在下左手在上,逆时针旋转按摩关元36次)。

7.4.6 功法6  普遍适宜各种人群偏头痛,尤其适宜体弱或卧床不起或泌尿生殖系统功能减低者。每天练2次,早、晚或上、下午各1次。

(1) 准备:卧位、立位均可,全身放松,平静呼吸,两眼微闭,卧位四肢自然放松伸直,站立两脚同肩宽,两手自然下垂,舌尖顶上腭5分钟。

(2) 练功:

第1步:修炼十二经气:深吸气时意念经气从足底沿下肢小、大腿内侧向上运行至腹胸部;深呼气时意念经气从腹胸部沿上肢内侧向下运行至双手指端;深吸气时意念经气从双手指端沿上肢外侧向上运行至头部;

深呼气时意念经气从头部沿躯干、下肢后外侧向下运行至足底;周而复始的作,时间10分钟。

第2步:意守百会(上丹田):站立两脚同肩宽,两手自然下垂,卧位四肢自然伸直,全身放松,平静呼吸,两眼微闭,舌尖顶上腭,心意注于百会穴并守住,意念自然界真气或宇宙之光注入百会,意守时此穴部位可出现胀麻、温热和跳动感为有效,时间10分钟。

第3步:提缩会阴:全身放松,两手自然下垂,两眼微闭,站立两脚同肩宽,舌尖顶上腭,吸气时小腹内收,肛门上提(如忍大便状),会阴随之上提内吸,呼气时腹部隆起,将会阴肛门放松,一呼一吸共做36次。

第4步:意守关元(下丹田):站立两脚同肩宽,两手自然下垂,卧位四肢自然伸直,全身放松,平静呼吸,两眼微闭,舌尖顶上腭,心意注于关元穴并守住,意念关元穴像太阳发光发热或像火炬燃烧,意守时此穴部位可出现胀麻、悸动和温热感为有效,时间10分钟。

(3) 收功:按摩关元(下丹田):站立两脚同肩宽,两手自然下垂,卧位四肢自然伸直,全身放松,平静呼吸,两眼微闭,舌尖顶上腭,对掌摩擦至热灼感,男左手在下右手在上,顺时针旋转按摩关元36次(女右手在下左手在上,逆时针旋转按摩关元3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