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红宇精工:戎国强:副省长不来,他们会来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8 16:04:10

最近一段时间,《人民日报》等报刊多次报道了山西省副省长刘维佳自带铺盖,不要基层陪同,“悄悄”到沁县贫困村温庄村住村搞调查,《人民日报》、《学习时报》还刊登了刘维佳的“下乡日记”。6月24日的《新京报》报道了刘维佳最近一次,即6月23日到温庄村的情形。读了日记与报道,有喜有忧。“忧”的当然不是刘维佳下乡,而是伴随刘维佳下乡而出现的一些情况。

刘维佳虽然官至副省长,但是仍然不失普通人的情怀。在贫困村温庄村,刘维佳与同行的省扶贫办主任刘昆明一起帮农民干活,“干了一会就满头冒汗。我把外衣脱下,扔在了地头的草丛中,老大娘马上拾起衣服抱在怀里。这个小小的细节让我感动。”说实话,拿这个细节来“表扬”刘副省长,是有点贬低人的,因为这是人之常情啊。但是,就是因为情感上与农民相通,刘维佳看到三个老农赶牛点种,才感到心情沉重,执意走了很多山路到了地里,跟三位老农一起种玉米,才进而了解到农资和农机种地的价格比玉米涨价高,老农用牛种地是为了少花点钱:刘维佳真切感受到“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农民增收仍然缓慢”,认识到“强农惠农政策不能变,力度不能减”。

照理说,县、镇干部离农村、农民比副省长更近,更容易发现问题。但是,物理距离近,不等于感情也近。温庄村有一套喷灌设备,因为电表、水表和水泵坏了没钱修,一直闲置在那里。这是比农资价格还要容易看到的问题,为什么也要等刘副省长来发现?为什么知道了刘副省长到了温庄村,县镇干部才一窝蜂都赶到温庄村来了呢?他们到底是为刘副省长而来呢,还是为贫困村的农民而来?6月23日,刘维佳第三次来到温庄村,看到村里发生了一些变化:沿村道的民房被统一刷成了白色,部分墙面写上了“发展特色产业实现收入翻番”的标语。县乡官员告诉刘维佳,育苗基地已定址。核桃园已经做好规划,等秋季收割后开始种植。养殖园区也初步选好了地方。

这些都是好事、喜事,但是,喜中有忧。6月23日,在温庄村委会办公场所,大学生村官任江辉告诉刘维佳,最近为了修缮村委会办公场所,购买了办公用的桌椅,花了不少钱,刘维佳当场感叹,村级债务又增加了。陪同的镇党委书记张鹏随即制止任江辉“诉苦”,提醒他不要“瞎说”。这就不由人不这样想:如果温庄村的问题不是副省长下乡时发现的,而是某个基层干部反映上去的,是不是也是“瞎说”呢?既是“瞎说”,还有解决的希望吗?

一个副省长,工作头绪很多,不可能每一个村子都这样“一竿子插到底”搞调查,那么,那些跟温庄村一样贫困,但是刘维佳没有去过的村庄,有没有改变面貌的希望呢?温庄村最后会不会变成一个孤独的“典型”或“样板”呢?

5年来,沁县农民每年收入增长只有2%,刘维佳说:“这叫增长?什么都没干嘛,躺着也能增长啊。”5年里,沁县干部当然不会只是“躺着”的,但是他们在忙些什么呢?报道说, 60来岁的温庄村村支书霍敬德说,当村官十多年,之前他见过的最大的官是前任县委书记。这些“迟来”的官员,他们到底是为刘副省长而来呢,还是为贫困村的农民而来?

看到刘副省长的所思所为,喜大于忧;看看那些县、乡(镇)干部的精神状态,忧胜于喜。

前几天,一家报社负责人对媒体说,他们报道的是“复杂中国”。温庄村,也是“复杂中国”的一角,同时也是“沉重中国”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