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脂肪肝治疗得好吗:陈抗博士:中国经济前景存在不稳定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4 03:48:23

陈抗博士:中国经济前景存在不稳定性

(2010-05-06)

 

  ● 胡渊文 / 中国商机商业论坛

  中国的经济情况在短期内是稳定的,但在长期却存在着不稳定性。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陈抗博士上星期在《联合早报》主办的“中国商机商业论坛”上,深入探讨了中国经济目前所面对的问题。

对中国前景看法

分悲观派和乐观派

  他指出,目前全球对中国前景持不同看法的主要分两派:乐观派和悲观派。乐观派认为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陈抗博士说,这让人想起了80年代初人们对日本非常乐观的估计,不少学者认为日本会在20年后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但20年过去了,日本并没有成为第一,所以有人认为这是“捧杀中国”。

  悲观派有“中国崩溃论”一说。最早的崩溃论认为中国的金融体系会崩溃,最近则说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很大,是迪拜的一百倍。还有一些人看到中国市场的一些负面消息,对中国很悲观。对中国悲观的还包括中国的一些干部,他们有很大的危机感。

  陈抗博士指出,必须通过审视中国的历史来看中国。中国过去35年中有两大关键时刻:1976年到1978年,以及1989年到1992年。有人认为中国现在进入了第三个关键时刻,因为2012年将更换领导人。

  1976年时候,有人认为中国经济面临崩溃,但结果是,中国清除了“四人帮”和“凡是派”,确立改革开放的方向。中国从中吸取了很重要的教训:废除领导人终身制和强调集体领导。

  这就对领导干部的年龄有所限制,双向负责制由此诞生,任何新领导人上台后,都不能大刀阔斧地做改变。

  由于中国领导人都是五年一任,中期调整,要在很短时间内发挥很大效果,因此可以看到中国有许多形象工程,建更宽的马路、更大的广场、更高的楼宇。

  1989年到1992年,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改革的目标,从中得到的教训是:主要领导人的分歧不能公开化、稳定压倒一切,这使得党内民主与政治改革服从大局稳定,维持稳定成为各级领导的主要任务。

  为了进行改革,邓小平从下到上推行,调动地方官员的积极性,分权让利,包括允许他们创收,之后的乱收费和腐败问题都和这个有关系。

中国近期有三挑战

  陈抗博士指出,中国近期的三个主要挑战是:最高领导人的产生机制还不明确;中国对危机事件的处理;社会矛盾的化解。

  中国现任和上一任领导人胡锦涛和江泽民,都是由老一辈领导人提名的,而2012年的领导人的接班,还是可能出现变数。对于商家而言,领导班子的更换很可能就意味着政策的改变。

  由于现在网络发达,信息传递非常快,陈抗指出,一些事件能迅速传遍全国,从国外事件演变成国内危机,因此中国政府如何应对这些危机是另一个挑战。

  他也指出,中国领导人的一届任期为五年,为了继续任职或升职,领导人需要在五年内取得良好的政绩。而推广社会福利、发展教育和医疗对政绩的影响不大,这造成了中国社会福利提供不足,贫富悬殊。

  陈抗博士通过几个方面的数据说明中国面临的社会问题。首先是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受到企业和政府部门的挤占,不断下降,所占比率从1992年的68.3%下降到2007年的57.5%。

  居民各项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也在下降,工资收入降幅特别大,从1992年的54.6%下降到2007年的48.6%,其他的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经常转移净收入的比重也在减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从1992年的68.5%下降到2007年的58.6%。

  陈抗博士说,一大原因是国企的改革,国企的职工从1亿5000万人下降到现在的6000万人,使居民的工资收入和福利在短期内迅速下降。

  另一方面资产收入也有所减少。资产收入主要是来自银行存款利息。陈抗博士说,90年代末中国政府为了保护银行,增加了存款和贷款利率的差额,这其实是存户在补贴银行,导致居民财产收入比重的下降。

  居民对可支配收入减少的初始反应是减少储蓄。但是这种行为在2001年以后开始转变,居民储蓄率从2001年的27%上升到2007年的38%。

  经过十多年的调整,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下降了0.22。也就是说,同15年前比较,居民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00元,消费减少22元。

  陈抗博士说,中国机制所造成的结果是,民营企业、中小型企业生存空间越趋窄小,社会福利供给滞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加剧、腐败蔓延,社会矛盾尖锐。

  展望未来,他认为中国在短期内是稳定的,因为政府有解决不稳定的有效方法,但长期是不稳定的,因为缺乏打破分利联盟稳定结构的制度化创新。

  华侨银行是这项商业论坛的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