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是白蛇之子:增加民生新闻的信息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4 04:41:05
民生新闻转型升级突破口:增加有效信息量 黄毅2011-6-1

    民生新闻以平民视角,关注百姓的生存状态、生活细节和现实困惑,替百姓说话,为百姓办事,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但电视民生新闻的弊端也日渐显现,有人总结出电视民生新闻的“四个鸡”:鸡毛蒜皮、鸡零狗碎、鸡犬不宁、一地鸡毛。如何在坚守平民视角和人文关怀的基础上,兴利除弊,是电视民生新闻面临转型升级的一大难题。

    增加有效信息量是民生新闻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根据信息论的理论,新闻传播的信息量是指对新闻事实不确定性的消除程度的量。影响新闻信息量有三要素:客观事实、新闻传播、新闻接受者。从这三要素出发,通过提高新闻的重要性、显著性、时效性、反常性和趣闻性,可以有效地增加新闻的信息量。
    从客观事实出发,以新闻的重要性来衡量,选择信息量大的新闻题材
    增加新闻信息量首先要优化新闻选题。选题得当,可以有效提升栏目品质。从新闻的重要性来考察,鸡毛蒜皮、鸡零狗碎、一地鸡毛,都是形容民生新闻题材琐碎细小,这也是民生新闻最受诟病的地方。民生新闻的核心在于对生命和生存的关注,这种关注应更多侧重于群体的、社会的,才能具有典型意义,才能引起广泛的社会共鸣。通俗地说就是要拓宽民生新闻的广度,更多地关注大民生题材,如住房、交通、医疗、教育、就业、养老、社保、物价、食品安全等。
    1.要压缩一般性的投诉题材。过于个人化、鸡零狗碎的事情,虽有贴近性的特点,但信息含量普遍不高。因此压缩一般性的过于个人化的投诉题材,腾出播出空间和采访力量来报道更具典型意义的大民生题材是当务之急。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小强热线》栏目每天从1000个热线电话中精心挑选出20个左右的采访线索,淘汰率达98%,其中一般性的投诉题材就被筛选掉了。
    2.集中力量,做大当天的重点题材。民生新闻也要学会抓大放小,不能平均用力。编辑部要善于抓住重点,做好采制过程的全程质量监控,后方的责编、值班主任要掌握采访进展,及时给予前方记者指导,提供相关背景材料等。编辑部要调兵遣将,善于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开展聚集式的报道。如2011年4月22日,浙江出现包心菜卖难现象,包心菜三分钱一斤也卖不出去。教科频道新闻编辑部在选题会上把这作为重点题材,组织三组记者分赴海盐蔬菜生产基地、杭州农都市场和各大菜场展开采访,三组记者分工协作,当晚就播出了新闻专题《包心菜成伤心菜》。
    3.大事件要有大作为。电视民生新闻以关注百姓的生活和生存为己任,但这并不意味着发生大事件时就可以无所作为,如果长期这样,就会在观众中形成“低端产品”的定位,逐渐被边缘化。近年来,国内民生新闻节目在大事件发生时也在积极行动,发出自己的声音。如2010年云南发生大旱,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小强热线》都在第一时间派出了采访组,利用3G设备开展直播报道。发生在省内的大事件,民生新闻栏目更没有理由缺席。
    从新闻传播出发,精心采制民生新闻
    画面语言是电视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载很大的信息量。有研究表明,“人们通过视觉获得的信息占人们的信息总量的83%,通过听觉渠道获得的信息占11%。”增加电视民生新闻信息量就要切实提高画面的信息量。
    1.镜头要丰富,要抓拍关键镜头。有时候一个关键镜头胜过千言万语,摄像要善于抓拍关键镜头,特别是抓拍到那些传神、传情和具有典型意义的镜头。摄像在现场要能迅速准确地捕捉最富表现力、最有新闻价值的瞬间画面。如央视曾有一
条短消息《一行人横穿公路被撞身亡》获得中国电视新闻一等奖,靠的就是记者的抓拍本领。拍摄这条新闻的记者,以过人的快捷的反应能力,捕捉到了交通事故发生的一瞬间。
    2.善于运用长镜头。长镜头记录的是事件发生时最精彩、最有代表性的运动过程,将这一过程完整地记录下来,就会使电视观众从事件本身及事件所展示的意义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如2010年1月23日《小强热线》播出的《烟囱突然倒塌 超市成废墟》的开头画面就是以一个长镜头,完整地记录了肇事方逃避的行为,讽刺意味十足,报道最终帮助求助人解决了困难。
    3.重视运用现场声。现场声既能负载信息,对新闻事实也有很强的表现力。民生新闻不重视现场声是个通病,采访时只拍摄画面,不录现场声,或录了现场声也不用的现象比较普遍。

    电视民生新闻要增加信息量,还必须优化采制和编辑手段
    1.提高新闻首发率、自采率。民生新闻大扩版后,普遍存在节目注水现象,单条新闻时间太长,容纳新闻的条数太少。有的新闻信息量不大,记者却将其一拆为二或一拆为三,有效信息被稀释。增加新闻信息量首先要压缩单条新闻的长度,增加首发新闻量。单条新闻短下来了,首发新闻量上去了,播出节奏自然加快,信息量也就随之增加。
    2.现场直播常态化。现场直播容易在观众的心理上营造“悬念”,而这种“悬念”本身就是一种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增加了现场直播内容上的信息量。2010年以来,教科频道全力推进“新闻事件直播常态化”,建立了应急报道机制,在《今天》、《小强热线》中,开辟了“今天最现场”“小强卫星站”两个现场直播版块。2010年 10月10日,萧山观潮城附近发生暗潮卷人事件,我们在当天的两档直播新闻《今天》和《小强热线》中做了接力式的卫星直播,从晚上6时到10时,不断地进行卫星连线,向前推进报道。这组直播报道获得了浙江新闻创新奖一等奖。
    3.用好口播新闻。口播新闻具有时效性强、选题范围广的特点。民生新闻中选用一些口播新闻可以弥补视频报道来源的局限。现在口播新闻已经成为教科频道《今天》栏目的常态报道方式,每当重大政策出台或突发事件发生,手头没拿到视频或现场直播通道未开通前,口播新闻就成为第一选择。
    4.强化字幕等视觉信息符号。央视新闻频道改版后,在屏幕左下角以文字标明新闻发生地,在画面上列出新闻关键词句,一条新闻可出多个标题,都是在视觉通道对关键信息的传播效果进行强化。浙江电视台教科频道设立了专门的游走编辑岗位,在节目直播时段,通过热线平台和短信平台接受观众即时反馈,并通过屏幕的游走字幕即时反馈观众。
    5.取好新闻标题。作为一种信息载体,标题的信息功能是最基本的功能,取标题时不能为了修辞性,而牺牲信息性。

    从新闻接受者出发,挖掘新闻背景和言论的信息量
    1.用好新闻背景,可以有效地增加民生新闻的信息量。在报道中增加新闻的背景资料,更有利于激发观众的收视兴趣,便于观众理解和接受。比如庐山上的一栋普通的别墅,外观其貌不扬,吸引不了观众的注意力,但如果说是名人住过的,它的价值就与众不同了,就成了名人故居。这就是交代背景的作用。
    2.丰富言论信息,是增加新闻信息量的有效途径之一。近年来,言论在新闻节目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言论性节目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央视有《新闻l+1》、《环球视线》、《今日观察》、《今日关注》等,浙江电视界也相继开办了《新闻深呼吸》、《新闻深一度》、《九点半》、《公说天下》等节目。对言论性信息的重视,有助于提高观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广度和认识深度。
    主持人播报新闻,用编后话的形式对信息进行即时点评,也会影响信息的传播效果。《小强热线》的主持人小强的主持风格就是夹叙夹议,对事物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并加以个性化的评论。言论性信息构成了节目的有机组成部分,很多观众就是被主持人个性化的点评给吸引了,成为节目的忠实观众。
   (作者单位:浙江广电集团教育科技频道)
  责任编辑:章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