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回到唐朝的小说:行为哲学绪论:混乱的概念之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8 17:39:15

行为哲学绪论:混乱的概念之争

作者:赵建华 http://www.ccw.com.cn 2005-03-28 17:05:09 我要评论(0)

混乱的概念之争

 

 

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 • 詹姆士曾讲过这样一个极富象征意义的故事。这是他的一次亲身经历。

 

那是一次朋友聚会。大家在山上露营,围在篝火旁闲聊,由闲聊而演变成了争论。争论的主题是一只松鼠。众人先假定一只活的松鼠攀在一棵树干的背面,又想象一个人站在树干的正面。这个人绕着树快跑,想看到树干背面的松鼠。但不论这个人跑得多么快,松鼠也总是以同样的方向和速度跑到树的反面,以至永远与人隔着树相对。问题是:这个人是否在绕着松鼠跑?

 

争论开始时,詹姆士并不在篝火旁,等到他回来时,争执双方明显分成两派,人数相等,并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双方都想争取詹姆士同意自己一方的观点,从而获得数量上的优势。

 

但在仔细听取了双方的理由后,詹姆士并没有同意任何一方的观点,而是出人意料地提出了一个更基本的问题。詹姆士说:“哪一边对,要看你们所谓‘绕着’松鼠跑的实质意义是什么。要是你们的意思是说从松鼠的北面到东面,再到南面和西面,然后再回到北面,那么,这个人显然是绕着它跑的;……要是你们的意思是说先在松鼠的前面再到它的右面,……后面,……左面,然后回到前面,那么这个人显然并没有绕着这个松鼠跑,……确定了这个差别后,就没什么可争辩的了。……就看你们对‘绕着跑’这个动词是怎样理解的。”[1]

 

这是一个极富智慧的回答。詹姆士清楚地看到,争辩双方看似激烈、针锋相对、不可共存的观点,其实并非不可共存,甚至它们之间并未真正交锋。他们只是在误解对方的基础上,进行着虚实莫辨的语言游戏,很热闹,很机智,却并未有真实的内涵。

 

如果这仅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一段逸闻趣事也就算了,现在的问题是,在严谨的哲学探讨中也充斥着大量类似的现象。在这些似是而非的争辩中,由于概念的误解和误用,哲学思维被极大地扭曲了,很多极富智慧的思想被误解了,哲学探讨陷入了人为的混乱之中而不自知,对哲学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他的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思想影响了整整一代人。但他在表述自己的教育思想时,却是在反驳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思想基础上提出的,甚至连语法结构都与王阳明先生的相同,只是颠倒了关键字的次序,认为正确的提法应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举儿童的学习为例,认为儿童“起初必定是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过石头才知道石头是硬的。”[2]以此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以及王阳明观点的谬误。

 

陶行知的观点当然是正确的。当代发生认知心理学已经已相当详尽的资料和严谨的逻辑推理充分证实了这一点,人类的知识的确是在行为中获得的。但由此就能说明王阳明观点是谬误的吗?并非如此。我们知道,人类的实践活动从来都是有意识自觉进行的。人们之所以用铁锹去挖地、用水桶去打水,就是因为人具有相应的知识,知道使用这些工具会使相应的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这类事情相当普遍,几乎每一个人都有类似的经验。而对这类经验的概括表述,不就是“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吗?儿童不具备相应的知识,模仿大人,用纸折成一把“铁锹”,也去挖地,就注定不会成功。这不是从反面同样证实了“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吗?

 

两种看似截然相反、对立的观点,皆有铁一样的事实为证,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世界的荒诞、不合逻辑?并非如此。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理解“行”这个词,就如詹姆士故事中的“绕着跑”。

 

词语是人类的发明。词语的发明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益处,它使人可以摆脱眼前直接经验的束缚,几乎不受时空限制地交流经验,探索规律,追寻真理,从而累积并创造人类文明。但词语的发明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约定俗成、逐渐发展变化的,是与人的意识的深化及分化密切相关的。翻开任何一本字典,当我们在字的注释项下,看到字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时,我们就会对词义的演变发展有一个大致的印象。行的本义是行走,即徒步行走,这是人的一种具体的肢体活动。由此引申为流动性的某些行为,如行商;再演变扩展而泛指人类的一般活动,如“行为”。那么,什么是行为?陶行知和王阳明对之都没有进行分析界定,似乎这是一个不用解释的自明的概念。但恰恰是这类似乎自明的概念中隐藏着哲学思维上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