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娱乐圈之我是传奇:洞察六大陷阱 远离非法发行证券和基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09:53:02
2011年07月01日04:03上海证券报[微博]我要评论(0)
字号:T|T
上海证监局投资者教育
前几年,“原始股”的暴富神话以及非法基金承诺的高额收益,曾经让大量投资者跌入非法证券活动的陷阱,并在部分地区形成蔓延势头。证监会依托地方政府,大力打击非法证券活动,同时,积极开展投资者教育,有效遏制了非法证券活动蔓延势头。但与此同时,不法分子则在不断升级违法手段,企图逃避打击。一些不法分子抓住投资者急于求富的心理,不惜血本对公司形象和实力进行全面包装,以国家大力发展的创业投资、产业基金、私募基金为卖点,以境外上市、创业板上市和境外基金为幌子,以承诺上市、高额收益和允许退股为诱饵,以熟人为“宰杀”对象,蛊惑投资者购买其发行的证券或基金,给投资者造成惨重损失。要有效识别非法发行证券或基金陷阱,请牢记以下招数。
“游戏规则”陷阱
不法分子往往以假乱真,诈称发行股票已获得证券监管部门或其他政府部门批准,而实际上并非如此。合法的公开发行股票必须公告招股说明书,由证券公司承销,购买股票应通过证券公司;发售基金必须公告招募说明书,由基金管理公司、商业银行或证券公司发售。
投资收益陷阱
投资的基本规律是收益越大,风险越大。不法分子为吸引投资者,曲解投资规律,承诺高额收益,却刻意隐瞒投资风险,严重误导投资者。如发现有公司或个人宣称或承诺高额投资收益,而投资者却不用承担相应风险,那意味着这很可能是一个投资陷阱。合法发行的证券、基金,其收益与风险对等,不存在承诺收益的情形。
“空壳”公司陷阱
一些不法分子往往利用空壳公司招摇撞骗,营造公司实力强大的假象。投资者可通过工商局网站查询相关公司是否注册、注销,必要时应前往公司经营地进行走访,以查明是否“空壳”公司。如“公司”未取得工商登记或注销后仍以“公司”名义经营,则有欺诈嫌疑。应当强调的是,公司的工商登记仅是“准生证”,不是其经营行为合法的证明。
山寨中介陷阱
不法分子还会设立山寨网站,以近似的名称或网页,冒充正规证券公司或银行网站,招揽客户或实施诈骗。投资者应注意正确输入证券公司、银行网址,核实其是否为相关机构的官方网站,查看是否有工商红盾登记等信息,并查询证监会、证券业协会网站确认是否合法机构,切勿掉入山寨中介设置的陷阱。
收款账户陷阱
合法证券经营机构开展业务,应使用公司收款账户,如投资者发现有机构要求将资金汇入个人银行账户的,应当格外小心,拒绝付款。
“杀熟”盛行陷阱
为提高发行证券、基金的命中率,“兔子大吃窝边草”的现象愈演愈烈,不法分子利用其公司负责人的忠实“粉丝”、业务员以前的老客户,疯狂“杀熟”。对此,投资者千万不要碍于情面,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有没有可疑点,还要货比三家,决不能一时冲动,仓促决定投资。
以上只是识别非法发行证券、基金的一般流程。由于犯罪手法花样百出,投资者还需要摆正投资心态,少点贪心,多点耐心、细心和防范心,以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
1.抑制非理性贪念
投资各种金融产品,无非是为取得投资收益,但应谨记收益与风险同在,盈利与亏本并存。一些不法分子正是抓住部分投资者只赚不亏的投资心态,“创设”所谓零风险、高回报的投资产品,不仅信誓旦旦许诺,还在合同中明确列示,很多投资者不由信以为真,掉入自己贪念铸成的陷阱。
2.树立风险责任意识
“买者自负”是资本市场一项基本的风险法则。很多案件发生前,如果投资者事前能向朋友、同事了解,在签定合同和支付款项时能冷静一些,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日后不断奔波却效果甚微的被动局面。
3.寻求证券监管部门帮助
向证券监管部门求助,在任何时候都不显得多余。特别是在投资前,向证券监管部门咨询或是查询其官方网站,都有助于核实有关机构的资质或辨认其行为性质。
4.通过搜索引擎查询该公司及类似产品的负面信息
如是否有投资者投诉,是否与其他公司发生纠纷等。即使发现网络上关于该公司正面的评价或报道,也应保持适当警惕。

分享到空间
腾讯声明:频道所载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我要评论(0)
相关阅读:
·比亚迪被起诉设薪酬陷阱 加班越多加班费越少 2011.06.29
·申购期长短有讲究 短期理财产品存陷阱 2011.06.28
·广发信用卡超额限金设陷阱 支付额度缺乏竞争力 2011.06.24
·金证顾问:反弹或将再成一个真实陷阱 2011.06.24
·警惕邮票收藏三大陷阱 2011.06.23
推荐微博:
腾讯财经
腾讯网财经频道
贾康
著名经济学家
范剑平
国家信息中心专家


连平
听众:152006人
+收听
最新消息 6月30日 21:01
拿中国与一些发达国家比,部分实物产品价格已相对较高,但劳务产品价格却明显低得多。未来中国劳动力价格应该向上,以改善民生和增加消费。但同时应通过技术与管理提升、尤其是流通环节税赋的降低,来促使实物产品价格涨幅处在较低水平,这样才有可能长期有效控制物价的涨幅。更多
连平
交行首席经济学家
郭田勇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