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建文帝的小说:参话头 法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7:01:59
参话头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公案中大多是有一个字或一句话供学人参究之用,称为"话头"。如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答:"无。"此"无"字即是话头。参禅时,在公案的话头下工夫,称为参话头。
目录
简介
释义综述
法门依据
参话头的运心方法
示例拖死尸的是谁
赵州为什么说狗子无佛性
三要大信心
大愤志
大疑情
可能面临的身心变化头胀、胸闷
睡眠减省
分别心减弱
简介
释义综述
法门依据
参话头的运心方法
示例拖死尸的是谁
赵州为什么说狗子无佛性
三要大信心
大愤志
大疑情
可能面临的身心变化头胀、胸闷
睡眠减省
分别心减弱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参话头是禅宗最具代表性的法门,自北宋末年的大慧宗皋禅师大力提倡以来,几乎成为禅宗的代名词。千年来,在话头下参悟的祖师不计其数;而由于祖师的亲身履践,也使参话头这一法,淬砺得更加善巧与精致。
编辑本段释义
综述
参话头广受中国佛子欢迎的原因,在于它的入手处极为简易,但却开悟速捷,只要靠住一个话头,起疑情、参到底,就可以了脱生死。可惜的是,宗师隐没之后,参话头的运心方法没有完全传承下来,致使佛弟子或眩惑于祖师的机锋、公案、家风,而成为口头禅;或鄙于宗门知见浑沌的流弊,而弃如蔽屣。但其实在祖师语录中,保留了非常多实际用功的资料可供我们重新去认识它,只是一般人不太了解。惠空法师从祖师语录中认识到参话头的殊胜及运心方法,并选择它作为佛藏僧团的主要修持法门,也希望介绍给大家一同来熏修。法门依据
一、主要典籍:
(1) 《高峰原妙禅师禅要》(续藏122册)
(2) 《天目明本禅师杂录》(续藏122册)
(3)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大正藏47卷)
二、参考典籍
(1) 《圜悟心要》(续藏122册)
(2) 其它:如《博山参禅警语》(续藏122册)、《禅宗直指 》(续藏122册)等参话头的运心方法
「参话头」这一方法,不了解的人,总以为很玄奥,其实说破了,却极为平常。它的巧妙,就在「话头──疑情──参」一句话上。
所谓「话头」,是在自己心头上提一句问话,如「念佛的是谁?」、「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问题,一个疑问句!所以当我们提话头时,绝对不要动第二念去想,而是当下、直接去体会它本身所带起的那份疑问的感觉。那种没有办法解答、不知道答案的「疑问」,就是「疑情」。疑问的感觉保持住以后,我们会迫切的想要知道答案,这时在疑情之上,要提摄一种要去看透、追究的觉知照了的力量(近似于永嘉禅法「看」的感觉、「惺惺」的作用),是一种没有妄念下的觉知力。这股觉照力,因为疑情的推动,一直冲向心源深处去追究答案,这就是「参」。所以参话头的巧妙,完全表现在疑情使觉照力向心源推动的作用上。
说到参话头,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话头”,简单的解释即是一句话出来之前,称之为“话头”,如果一句话已经出来了,即不能叫做“话头”,而叫做“话尾”了。参话头,这个法门,初期用功只能叫做“看话头”,如何看呢?即,看住一句话出来之前,在什么处。比如:诸位念“阿弥陀佛”,这个“阿弥陀佛”在嘴里出来之前,在什么地方?或者,有人心中默念“阿弥陀佛”,哪么,心中“阿弥陀佛”生起之前,在什么地方?对参话头有兴趣的人,不放去找一下虚云老和尚关于参话头的开示看一看。
编辑本段示例
拖死尸的是谁
活着的人可以跑、跳、说话,但是一旦死了,就是一具尸体,一动也不动。想想看,活着时候的这个色身,跟死了以后的死尸,不是同一具色身吗?我现在这个身体,也是一具死尸,只不过它会走、会动。那么,问题是──现在是谁在让这个身体动呢?是谁在拖着这个死尸呢?「拖死尸的是….谁~~?」
当「谁」字被提出来的时候,心就定在「谁?」字上不动,保持住「谁?」,当下会有一种疑问的感觉。在疑情当下,绝对不要动念去思维答案;妄想来了,就再把「谁?」的感觉提起,昏沉来了,也只是专注在「谁?」的疑问上。然后在「谁?」的疑问上,心不动的惺惺地着意去看照、追究,这就是「参」。其它像「念佛是谁?」、「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都有类似的作用,都是在追究「谁?」。
刚开始用功时妄想多,疑问的感觉很容易就跟着妄想打掉了;慢慢的,话头提稳了、绵密了,妄想不容易打进来,疑问的感觉也就能持续,参的力量就会慢慢增长。
参话头就只是这么参,这么简单!没有深奥的理论、没有曲折的过程,参到疑情打破,就开悟了脱生死。高明的禅法就是如此,简单而有力量,愈简单就愈好用,最好是每个人都可以用,这就是它可贵的地方。赵州为什么说狗子无佛性
禅门中有名的赵州和尚,当人问他:「狗子有没有佛性?」他说:「无。」我们都知道,佛说:「众生皆有佛性」,狗也是众生,当然也有佛性!蚂蚁、蚯蚓都有佛性,连鬼神也有佛性,狗当然也有佛性!可是为什么赵州说狗没有佛性呢?这不是违背佛陀的教法了吗?
所以当我们问:赵州为什么说「无?」的时候,念头就停在这「无~~?」上产生疑问──「为什么无?」可是心不准动念,连个「为什么」都不要,只是「无?」;甚至连「无」字也不要,就只有疑。能够一直疑下去,那就是「参」。
功夫上路以后,只要「无?」的念头一提起来,一切念头就被扫荡尽净,只有「无?」的疑情停在那里,再进一步,就只有疑,一提就是疑惑的感觉,整个身心就在疑情当中。
编辑本段三要
大信心
首先,要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信自己决定可以成佛;其次,要相信参话头这个方法,决定可以引导我们开悟,不管他人说其它法门有多好,绝对不丝毫移易。大愤志
相信之后,就要很努力,放下一切的参下去。也就是要有一决生死的承担力。常将「生死大事」放在胸中提撕,疑情参不破,如无常杀鬼守在门口,故要有「蚊子钻铁牛」、「担雪填井」般的死志,愈参不破,愈要参去!大疑情
(一) 疑以信为体、悟以疑为用──参话头的善巧,就在于「疑情」上,古人说「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正说明了疑情对于开悟的推进作用。但疑情的发起,必须建立在对法门的信心上,相信就这么起疑参究去,决定可以了脱生死。所以高峰禅师说:「信有十分,疑有十分;疑得十分,悟得十分。」
(二) 惺惺着意疑──所谓惺惺着意疑,其实就是参的状态。「惺惺」是指警醒、觉明的照了。对于话头上的疑情,要一直去觉了、推溯,但却不是牵动心意识的「想」,而是一种「离心意识参」的惺惺照了。
(三) 只就一个话头上起疑──祖师说,古人也疑,只是不假话头,只疑自己的生死。后人不懂得疑,妄想也多,才给话头当拐杖、敲门砖。所以尽管话头很多,契机也有不同,但疑情只是一个,因此,要大家只在一个话头上起疑;一个话头上疑破,千疑万疑都破。否则东疑西疑,终不得成就。
编辑本段可能面临的身心变化
头胀、胸闷
参的力量,是一股非常强劲的觉观力,初参的人,对方法不熟悉,加上妄想多,要想掌握这股觉观力,不自觉的就会费很大心力,心太躁进,影响气脉不调,容易有头胀、胸闷的现象。这时只要将功夫稍微舒缓一下,慢慢熟练之后,就可以改善。睡眠减省
由于觉照力强,只要参究的力量在,可以一直保持醒觉,可能晚上会睡不着,或似睡非睡。只要色身承受得了,可以一直用功,不必强迫入睡,等身体累了,想睡再睡。分别心减弱
参话头的觉照力,是针对疑情的。也就是说,它只专注在疑情上,而不旁骛其它。所以当疑情大到笼罩整个身心,对外界的反应,就显得迟滞,亦不想去攀缘、计较,分别心自然减弱,这是用功得力的正常反应,应自我策勉,更绵密的参究。法印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法印
佛教术语。佛教徒用以鉴别佛法真伪的标准。又译法本、本末、忧檀那等。法指佛法,印喻能印证真伪的佛法之印。凡符合法印的为佛法,不符合的为非佛法。
目录
简介法印分类
大乘的教义
含义
修行要素
剧作角色
简介法印分类
大乘的教义
含义
修行要素
剧作角色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法印分类
关于法印有三法印、四法印、五法印、一法印之分。①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此说形成较早,多见于小乘经、律、论和大乘经、论。②四法印。在三法印上加一切诸行苦。见于《增一阿含经》。③五法印。在四法印上加一切法空。见于《维摩经》。④一法印。即一实相印。相即真如、法性。上述几种说法并无实质上的差异。大乘的教义
以佛说的《大集经》与《般若经》为依据,一法印就是诸法实相的道理,因为大乘教义是以实相真心为根本。实相真心,就是真如心,实相无有一切虚妄之相。真心就是真实之心,而不是虚妄之心。实相具有三种道理。含义
第一实相无相
它的本体,真实不虚,没有种种千差万别,虚妄生灭的幻想,就是不生不灭,不动不摇的平等一相,就是真谛的道理。
第二实相无不相
实相的本体,虽然是空无所有,无一法可得,但是他能够随缘显现千差万别,一切诸相,没有一相而不是实相,这就是头头是道,法法皆真。具足四圣六凡,迷悟因果,万事万物一切诸相,就是俗谛的道理。
第三是实相无相无不相
这个实相真心,是不变随缘。正当随缘显现一切诸相的时候。可是他的本体,空无所有,无一相可得。正当空无所有的时候,却是真空不空,又能具足妙有。正当随缘现出一切诸相的时候,但是妙有非有,本体乃是真空。这就是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这种真空妙有的道理就像一面镜子照东西一样,镜子本体是空无所有,又能随缘显现青黄赤白种种颜色,镜子虽显种种颜色,而镜子本来却是空无所有。但是镜中所显现之色,若说他是有一定颜色,又是妙有非有,若说他是没有一定的颜色,又是真空不空。所以说实相真心,正是真俗二谛融通,空有二相无碍。所以《华严经》说:‘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我们能够悟明实相真心,无相无不相的不可思议的道理,回过头来看现在世间的众生世界万事万物,一件件一桩桩都离不开这个实相真心。所以苏东坡说得好:‘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这就是实相无相无不相的道理。修行要素
修行大乘的教法时,了解到世界上所有一切诸法,不论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心法或色法等等,都离不开缘起因果的真理,这就是‘诸法因缘生,缘灭法亦灭’的道理。因缘所生的诸法,缘起性空,这叫做色即是空,不是色灭之后,才归于空,而是当体即空,其相虽妄有生灭,其性本真,不生不灭,唯是实相真心。因为实相它能生出一切诸法。譬喻虚空一样,他的本体是空无所有,正因为这样,所以虚空才能随顺明、暗、清、浊种种诸缘,而出现明、暗、清、浊等种种诸相。《楞严经》说:‘日照则明,云澄则暗,雨晴则清、气凝则浊’。都是阐明色即是空的道理。龙树菩萨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中道义,就是实相的即色是空,即空是色的真理。所以大乘菩萨,他虽然证得涅盘,而不住著于涅盘,他所修行六度、四摄普度众生的法门,又不住著于事相,这都是以缘起性空为基础,而达到真空不空,具足妙有,一切万法,唯是实相随缘显现,这叫做大乘一法印的道理。
小乘三法印与大乘一法印的理论,是佛教教义中,最主要的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