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空间有点田书包网:阴阳(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6:23:58

阴阳
  
  前面我们讲过“道生”之后,接下来就要进入“阴阳”这个新的篇章。阴阳理论是中医最基础的理论。如果你在中医药大学读科班的话,最先要学习的是《中医学基础》这门课程,在这门课程里第一章是“绪论”,第二章是正论的开始,首先就要论“阴阳”。所以你就知道“阴阳”对于中医学来讲有多么重要了。
  基础性的问题总是最容易讲,也是最难讲的。基础的知识搞不清楚,后来的知识就不能吸收。佛家有个很好的比喻,叫沙上起塔。你看那个沙子松松散散,承担不住什么重量,怎么可能在上面建成高大的宝塔呢。有一次我在本科班旁听中医学基础,老师讲阴阳是唯物论和辩证法,是一分为二。很简单,很明了对不对?可是,阴阳真的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么?真的就像老师讲的那样,是两分法、两点论么?如果阴阳果然简单如此,一向惜墨如金、用字如神的《素问》,为什么要用《阴阳应象大论》、《阴阳离合论》、《阴阳别论》整整三篇来专论述阴阳?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跟随体贴可爱的李中梓老师,去探索传统文化中阴阳学说的真正奥义。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我们在前面的篇章,已经讨论过“道”的问题。在这里,“道”被细化了,天地之道,大家要看清楚哦,这里讲的不是那个终极秘密——宇宙“大道”,而是天地之间的“道”。天地之间的“道”是什么?就是阴阳。
  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要遵循“阴阳”这个规律,那么其他的星球有没有在遵守阴阳规律呢?我不知道,这要去问太空总署。
  事物的产生和消亡,都是阴阳造成的。内经用“父母”这两个词来形容阴阳。大家晓得,只有男人生不出孩子,只有女人也生不出孩子。只有男女交合之后,新的生命才会诞生。阴阳也是一样的道理,无论是只有阳,还是只有阴,都不会让事物产生、变化。只有阴阳密切合作,才能够产生能量和动力,促使事物发生变化。在这里,阴阳的关系是正high的恩爱夫妻。
  它俩一high就产生巨大能量,事物因此而生。它俩high累了,各自离去的时候,事物不能得到能量的供给,终结的时刻于是到来。
  阴阳就是这种神奇能量的所在啊。
  人为什么要治病呢?病不治有可能会更加严重,再严重一点就有可能死掉。这是关乎生命生存、消耗、灭亡的大事啊,所以必须找到最深层的原因,最深层的原因在哪里?就在阴阳的微妙关系之中。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古人把天看成是阳的集中体现,把地看成是阴的集中体现。人、动物、植物、山河大地夹在天地之间,是天地之间的交流和摩擦,赋予了自然界的一切动力和生命能量。山川的运动、海洋的潮汐,不都是地球自传的能量和宇宙星体的引力在相互起作用么?这就是“神明”,就是阴阳交合的能量。
  然后,古人根据观察到的天地运行表现,得出“阴静阳躁”这样的理论。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的实际感受,与科学的认证,差距还是蛮大的。我想没有几个人能够感受到地球飞快的自转带来的眩晕感,通常的条件下,即使有科学证明的强大支持,我们还是会觉得大地是稳固不动的,日月在天穹之中穿梭。即便如此,地静天躁这种观点看起来还是很荒谬对不对?
  如果你说对,肯定就是没有好好用功,前面我们讲过,古人所说的天,不止是在说太空和宇宙的部分,还有包括大气层及以下的虚空。我们知道,大气层里有个对流层,在那里空气运动非常强烈,一刻都不会休息。空气运动是什么?就是风嘛。无时无刻不在刮风,你看这个天是不是很躁动啊?如果没有遇到泥石流、沙尘暴之类的状况,大地还算是平稳而且安宁的。现在你有没有觉得“阴静阳躁”这个话讲的很有水平,很有道理呢?
  “阴静阳躁”表达的信息在于阳的性质是主动和主宰,而阴的性质是被动和配合。当阳性的能量萌发的时候,阴性的能量也会慢慢的增长;当阳性能量折损的时候,阴性的能量也随之收敛。这才是阴阳配合的准则和规律。所以古人把女子顺从,看成是最重要的美德。现在不一样了,很多结了婚的青年男病人向我抱怨他们“力不从心”,大家晓得啥意思吧?阳性的能量虚弱了,阴性的能量没有及时收敛,还在一直长,这样会对阳性能量产生比较严重的损坏,违背了天地阴阳的配合规律,是混乱的表现。对于个人来讲也许只是于养生不利。但是这种情况大面积的出现,可能是天地阴阳的配合出现了微妙的变化,才对人类产生这样的影响,这是值得我们关注和警惕的事情。

 

【阳化气,阴成形】
  
  上一节我们提到,天地阴阳的配合出现了微妙的变化,造成女生太过强势,男生不够勇猛这样的情况产生,大家有没有想到是哪种细微的变化呢?
  我们前面讲过【天气,清净光明者也】,天的景象本来应该是干净透亮的。阳的躁动力量,带来运动和活力,于是天显示出运动、稀薄、松散的属性。但是现在我们在城市看到的天色怎样?浑浊晦暗。天的阳气被蒙蔽折损了。
  阴的安静能量,让事物倾向于安宁和静止,继而融合凝结,于是地显示出安稳、凝固、坚实的属性。我们的脚下是什么状况?地下几十米的地方就被挖空建地下铁,上来是上下水管道、煤气管道、电力管道、通讯管道,地下的状况简直比天上的风还要繁忙,哪里还有安宁可得?那些离人最近的坚实的土地,几乎都已经被挖空掉了,我们上班、睡觉又都在高高的鸟笼里,要从哪里去感受大地安静坚实的阴性能量?
  男生和女生的能量天线,不能很好的接受属于自己那一部分的能量信息。身心能量就会向阴阳均衡的方面发展,男生变得柔弱胆怯,女生反而豪放勇猛,于是模糊的中性审美观念大行其道。这是天地阴阳的变化,对社会观念和人类自身造成的比较显著的影响,就是所谓的“天人感应”。
  那么,能不能调节一下呢?我个人建议各位在假期的时候,男生常去登山远眺,藉以更好的与清净光明的天气产生沟通、共鸣,从而扩展胸怀、培补阳气;而女生多去洁净的海洋、湖泊边露营野炊,可以亲近地气,增长自身的阴柔之美。长此以往,对于身心的健康都会有积极有利的作用。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这两句是在讲正负两种能量的作用和相互转化性。我们从自然界的转化来讲,冬天冷到极点,气温就会慢慢回升。夏天热到极点,气温会开始下降。这都是温和的转化过程,不够明显和典型。如果把这个规律放在人体上看就会非常显著和突出了。
  在东北生活的同学可能听说过,人在三九天进入深山老林,万一迷路的话,就会有被冻死的危险。人在零下四十几度的低温下,能量耗尽被冻死之前,先会觉得巨冷无比,然后突然觉得燥热,热到穿不住衣服,必须脱光了在雪地里打滚才可以。在雪地里滚几下,人就冻成冰坨子死掉了。这就是寒极生热的情况。寒气到了极点,把能量压缩到不能再压缩的时候,能量就会瞬间爆发释放,产生巨大的热能。
  热极生寒估计各位都有过体会。你发烧啊,烧到38度就觉得冷需要盖厚被子,烧到39度盖了厚被子还是会觉得冷,还想抱个暖水袋才会觉得暖和。
  
  寒的属性是阴性的,是偏向于凝结停滞的能量,有利于物质的积累和储藏。比如我们可以用冷柜减缓食物的变质。热的属性是阳性的,是偏向于挥发升腾的能量,有利于功能的开发和使用。比如我们调高处理器的电压,就可以提升它的运算速度。
  这种作用应用于人体,我们就发现生活在寒带的人一般都是高大健壮,比如俄国人;生活在赤道附近的人一般都身材瘦小但是敏捷矫健,比如非洲土著。但是随着人口的交流和演进,以及人类对生活状态和生活环境的改造,天地对人体的影响不再那么显著和突出了,比如我国人民南北群族的体质差异已经不那么明显。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这一句就尖锐的指出:如果阴阳混乱,不能各安其位的话会带来怎样的问题。
  刚才我们有讲,清气是怎么来的?是热气所生。热气本来应该升腾,但是现在没有升上去,停留在下部,就会出现“飧泄”这种问题。
  sun飧,夕食,就是晚饭的意思。孔颖达在注解《礼记》的时候说:飧谓用饮浇饭於器中也。就是用汤泡饭的意思,我们现在叫捞饭。为什么古人晚饭要吃捞饭呢?现代科学讲,人在入睡的时候,肌体功能降低,肠胃运动减弱,吃太饱太多太丰富,会给消化系统带来额外的负担,所以晚饭以少量清淡为佳。其实我国古人早就有发现这一点,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里说“饱食即卧生百病,不消成积聚也。”所以,古人晚饭吃的都是容易消化的东西。汤泡饭,软绵可口、营养丰富实在是再好不过的选择。《齐民要术·卷九》有捞饭的制作要点和地道做法,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找来看。
  泄,就是腹泻了。飧字用在它的前面,其实是一个形容词——大便好稀,还有没有消化完的食物,像是汤泡饭一样。囧rz,估计各位今天、明天暂时都不会尝试汤泡饭了吧。
  热气出现在下部,它的躁动,影响到下部本应该有的融合、凝固的属性。所以就会出现消化不良、大便稀溏这样的情况。前一阵子,忘记哪里修地铁,突然陷下去,死了不少人。这是地下的躁动太多,大地在拉肚子了。其实我们的城市一直在慢慢沉降,太慢太细微,我们感觉不到,但是它确实在发生。有一天,我们能感觉到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那,如果寒性的能量侵袭了上部,影响到运动、发散的功能,气体变的聚集凝滞,流动减弱、压力上升,人就会感到胸部胀闷。如果空气浑浊,我们同样会觉得呼吸不畅、心情烦闷,这是天的胀闷,对我们造成的影响。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这一节的第一句描述了自然界的水循环,这样一个真实可证的自然现象。其目的是为了类比常人难以证知到的人体内部的循环功能。这涉及到东方文化中一种特别重要的推理方法——取相类比。
  西方人习惯于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实验证明,一件事情他们非要亲眼得见,并且能够经受十万次的重复考验,他们才肯相信那是真实可靠的。而东方人却坚信这世界上有一种规律,我国人民把它叫“道”,古印度人称之为“达摩(Dharma)”。这个规律是一个亘古不变、放诸万物而皆准的准则。我国古代的圣贤,把这个规律进行高度的提炼和浓缩,制作出“易”这个公式。所以现在大家明白,“易”是对万事万物发展变化规律的高度总结,我们可以通过“易”推导出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而不是通过仪式请求神明降谕的迷信手段。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远古的先哲并不迷信命运的固定性,“易”正是他们掌握规律、运用规律,达到趋吉避凶、改变命运进程的方法。
  既然东方人知道有这个规律的存在,所以在讲述事件和道理的时候,很喜欢用“譬喻”。你随便查阅一下哪一本佛经,就发现佛陀在教育弟子的时候,很喜欢用譬喻的方法。有些知识实在是太深奥太玄妙了,直接去讲不但乏味而且难以理解,佛陀就用简单常见的事件做例子,通过这个例子,把道理引申出来讲给大家听。大家都很喜欢,又能听故事又能学知识,寓教于乐,所以学习也可以变得很开心。其中有一本叫《百句譬喻经》,又叫《痴华鬘》,用现代的话翻译过来就是《笨人笨事大集锦》,是古印度一位高僧伽斯那收集佛经中的故事编纂的,里面充满了东方的哲理和智慧,宗教的味道又不是很浓厚,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看一下。
  中国人里面喜欢用故事说道理的要首推庄子,他说“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你让我讲深刻的道理,我不能用语言很好的表达,所以就讲个故事给你听,剩下的深刻问题,你自己去思考好了。什么“鲲鹏之志”啊,“相濡以沫”啊,这些《庄子》里的经典故事,现在对我们还影响至深,这与庄子那些精彩生动的故事对读者心灵产生的强大冲击力是密不可分的。
  《黄帝内经》里也经常用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规律,诠释人体的变化发展,就是所谓“人身小宇宙,宇宙大人身”。我们把事物的共性剥离出来,把这个道理讲给你听,你拿着这个道理随便套用,肯定百试百灵。这就是“上医医国”的奥妙所在。一旦把这个共性掌握了,就必然能够成为“得道高人”了。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
  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上面我们用自然界的水循环来譬喻人体的功能运转。那么,我们来看看这个取相类比,比得好不好,对不对,准不准吧。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凡是外在的、功能性的、运动性的、主动性的,都属于阳的部分。而内在的、物质性的、沉静性的、被动性的,都属于阴的范畴。
  我们身体的孔洞,古人称之为“窍”。在头部耳朵两个孔,眼睛两个孔,鼻子两个孔,嘴巴一个孔,刚好七个,这是上部七窍。我们在武侠小说里读到,某人被震伤内脏,七窍流血而亡,就是血从这些地方冒出来,死翘翘了。在下部尿道口是一个孔,肛门是一个孔,是下部二窍。
  上部七窍,我们用来获取能量和信息,是功能体现的范围,就是前面讲的【藏德不止】对不对?洁净的能量经过吸收之后,代谢产生了垃圾,所以传递给下部两窍,由它们负责排出代谢之后的废物,这些就属于物质的、沉静的部分。
  如果上窍产生了代谢排出的事情,比如流鼻涕啊、吐痰啊、呕吐啊,这就是“逆”,秩序混乱了,反向运行了,就是生病的表现了。
  
  接下来。腠理是皮肤的意思。
  皮肤和四肢都是外在的、运动的部分,内脏则是相对安静和平稳的状态。你皱个眉头没有什么难,你的胃虽然一直在蠕动,但是如果让它皱个眉头的话,你就痛的很惨。我们跑起来PIA~PIA~地哈,两条腿一会距离很近一会距离很远,如果两片肺叶也这样运动一下的话,人肯定就要over了。
  在能量循环的方面,能量的来源被消化通道分解、吸收、代谢,吸收到的能量分配给人体各个部分,以满足生命活动的种种需求。而吸收到的能量,有热能的部分,会被散布到每个细胞中,营养物质则会被储存进五脏待用。
  
  以上就是《黄帝内经》中有关利用“天人相应”原理取相类比,推导出人体内部能量物质循环的结论。与现代医学实验所证得的结果相差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