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性的呼唤纪录片下载:网络:将使教育大变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5:55:40
网络:将使教育大变革南方报业集团 郑 君 方棣华

许多教育家都认为:近5年-10年内,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将发生一场从形式到内容的变革。日前,由华南师范大学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单位联合在广州召开的“网络时代的学与教”国际研讨会再次传递出这样的观点。

重学,而不是重教

华南师范大学电化教育系主任徐福荫教授和未来中心主任、博士导师桑新民教授在解释这个主题时认为,网络时代教学最集中体现在学与教的四要素的转变上:教师角色将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即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指导学生自己去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学生地位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即学生自己能够主动地学习;课本内容由教师传授知识的内容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即学生以课本为纲自主地学习,课本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容;媒体作用由教师传授知识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创设情景、协作学习、会话交流的认知工具,如网络环境下的虚拟实验等;而教学过程也不再是教师传授知识过程,而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知识的过程。因此,网络时代的教学更重学。

课堂,将不会枯燥

上课了,珠海六中的信息试验班的学生陆续走进一个特殊的教室:这个教室没有黑板,没有课桌,没有讲台,只有电脑。坐到电脑前,他们熟练地打开,先看看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了解一下这节课的基本要求,根据老师提供的路径上网或在电子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掌握学习内容,做课堂笔记,然后小组集中,大家分工,完成一个学习课件(学习内容)。遇到问题,还可以通过电脑向老师提问或者将问题提交给老师,老师当堂或下节课解答。课堂上,同学们注意力高度集中,没有一个学生交头接耳或心不在焉。 珠海六中的这个网络教室是国家教育部关于信息化教室的一个课题,在桑新民教授的帮助下于去年9月仅投入50万元建立的,受到很多专家学者的关注。这是网络环境下的课堂学习,桑新民教授认为,在这种课堂上,老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读大学,不一定进校门

小陈去年被某大学网络学院录取,成为一名网上大学生。早上8点,他就到学院指定的电脑房,打开电脑后,登陆到某大学网络学院网站,选择自己当天要学的课件,按照安排循序渐进学习。课件的内容很丰富,有老师讲课的图像与声音,还有与学习相关的图表、资料或录像片等。

专家们都认为,网上大学意味着通过全国统一高考,接受严格筛选已经不是进入高校的唯一途径。网络教育将会使大学的外延扩大,并使我国的大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大众化目标。同时,人们可以利用网络,在不耽搁工作的前提下,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网络教育将是21世纪人们接受终身教育的很好手段。

经教育部批准,我国有31所大学可以通过网校独立招生、授予文凭和学位,广东省的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名列其中。

名校,可以坐在家里读

目前,我国中小学最缺少的是优质教育资源,家长们都为自己的孩子上不了优质的中小学特别是中学而发愁。而网校就可做到"把名师请回家",实现名校教育资源的共享。我国现有中小学网校200到300家,基本都是依托名校办的。学生只要注册上各校网站,就能够接受名校教师的指导。广东目前注册人数最多的网校是华南师范大学附中网校,总人数达到1000多人。该网校提出的口号是坐在家中读华附,要求学校的一线优秀教师任教,每次课程内容都由教研组共同商议,要保证网上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基本将华附搬上了互联网。此外,该网校也注意了学生的第二课堂,如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的BBS,集中教育热点问题的“校园新闻”,丰富学生视野的“英语驿站”、“名家名作”等,受中学生欢迎的栏目。

中小学网校一般设置的栏目为:1.同步教学。2.教育软件资源库。3.教育教学新闻与信息。4.教育教学资料库。5.教育产品。“名校家教”是中小学网校办学方针,也是网校的生存之本。

信息素养是教学的重要内容

面对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正在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逐渐加入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信息素养的获得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

近年来,华南师大的专家学者围绕这一信息时代的教育目标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并已经开始将信息素养整合到学校各学科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中。他们认为,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信息素养不仅是一定阶段的目标,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是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华南师大校长颜泽贤教授认为,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将成为信息时代重要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成为使人类走出工业文明,步入信息时代的两个最重要的技术杠杆。而适应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所创造的数字化生存新环境,则成为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生存能力,成为每个社会成员能否进入信息时代的“通行证”。

2002-11-15  摘自:傲姿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