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村万斋 阴阳师2:中国畸形贫富差距的经济原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0:55:53
有些日子没有上来天涯了,更没有写片言只语。因为在面对世俗琐事时突然觉得写这些东西实在是没有多少意义。不过有天涯的朋友联系到我,谈了一些看法,这让我觉得这些文字并非全无意义。最近发现周围的大多数人对于当前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几乎出现接近临界点的情绪,于是今天心情突然平静下来之后又想写点东西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国仅仅在经济上发展了30年,居然就出现如此之大的贫富差距,其原因一定是系统性和结构性的。
在现代经济中,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资源只有一个,那就是-货币。因为所有经济活动都必须也只能通过货币来进行。既然货币是最重要的经济资源要素,那么它也就理所当然成为经济管理的最终对象。经济管理的最终目标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尽可能保持货币流动的合理性。衡量货币流动的合理性有两个指标:一是平均度;二是速度。

一、平均度
我首先谈平均度。平均度是我自己杜撰的指标。我认为的平均度,就是在制度层面尽可能保障每个人家庭甚至每个人的货币流量平均化。我认为的货币流通平均度制度设计包括下述方面:
1、社会保障体系
   制度层面最重要的保障就是社会保障体系:生育、养老、医疗、教育等等。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在于解决“生老病死”的无差异人类基本需求。之所以要讲“无差异”是因为“生老病死教”相对于“衣食住行”来讲个体之间的需求差异不大,或者说可以容易地建立标准。而“衣食住行”的标准就很难设立。比如有人吃一碗米饭就饱,有人需要吃好几碗。但是如果你要出生你只能生一次,不可能回炉再造。并且出生过程所需要的基本医疗条件不会有差异。如果你有钱需要特别的服务,完全可以通过市场方式来解决。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当于给所有人发同样的钱,这些钱可以用来解决“生老病死教”的基本需求。日本经济在起飞之前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保障体系,这才是日本经济发展的基石。等到了1973年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时,日本的社保体系已经高度完善。
   2、反垄断
   垄断的危害人人皆知,其危害的本质是损害了货币流动的平均度。比如你是中国的电信、铁路、石油等等,你赚钱很容易,而且赚得很多。这样其他人赚钱就少了。因此成熟经济体一定是要反垄断的,因为垄断会严重损害经济的健康发展。美国如此,欧洲也是如此。
   3、消除行业差异
   行业和行业之间的差异是巨大的,比如农业和工业。农业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靠天吃饭,一场风暴完全可以让农民们颗粒无收。但工业就完全不同了,它是可以控制的。因此农业和工业之间天然存在着巨大的利润差异,同时人要吃不上饭那再NB的工业也要玩完。因此必须在制度上保证工业补贴农业。大家一提到发达国家对农业的补贴,就认为是要向发展中国家倾销。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说严重一点,是“冷战思维”的体现。因为你可以不补贴你的农民,但是你不能要求其他国家也不补贴人家的农民。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嘛。
   大家耳熟却未必能详的“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当中一项重要措施就是:消除各种差异,包括行业间的差异、地区间的差异、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差异。
   4、财产税
   要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得有钱,钱从哪里来呢?-“劫富济贫”。在这方面西方国家的税制设计已经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和样板。这里不再多讲。当然只要是制度,都不可能十全十美,这是另外一回事了。西方的财产税的最终目的同样是追求货币流通的平均度。
   5、合理的利率
   尽管我将利率放在最后来讲,但是利率其实是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利率的本质是货币的价格,是贷款者和存款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工具。利率过低,对存款者不利;利率过高,对贷款者不利。所谓过犹不及。由于贷款者往往是企业,存款者往往是劳动者,因此合理的利率才能保障企业和劳动者之间双赢。
   问题在于如何才能知道利率是合理的?指标有两个:GDP增长速度和CPI。虽然这两个指标都可以作为利率的参考指标,但是它们其实是一个硬币的正反面。GDP增长速度快了,CPI自然就要上涨,因为市场的各种需求都在增加;反之亦然。既然是种种需求的集合决定了这两个指标,那么利率就应当通过市场来实现。因此大多数国家在1980年前后都实行了利率市场化,即由市场上的供求双方去决定。当然,利率市场化必然要求银行业的开放,银行业垄断同样是垄断,危害更大。日本、台湾、东南亚和南美国家都是长期实行金融业垄断和利率管制。日本尽管在1997年(记不清了,也可能是1998年)表面上实行了利率市场化,但是政府仍然参与得很深。
   因此,利率市场化是保障货币流通平均度的重要保障。
  
   我这里要特别强调两点:第一,追求平均度不等于平均化,更不是鼓励懒汉“均贫富”;第二,追求平均度的路径是“制度层面”,要通过制度设计来实现。尽管有了良好的制度设计最终财富仍然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定程度的集中,但是绝对不允许出现制度性的“劫贫济富”。二、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流通速度其实和货币流通的平均度也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因此流通速度我想分两个层面来谈。
   1、宏观经济的最终运行目标-流通速度
   如果把宏观经济的最终运行目标总结为一个的话,那么这个目标就是:在不损害货币流通平均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加快货币的流通速度。假如甲乙两人在2010年年底比较他们手中的现金存量时发现都是10万元,但是这种比较没有任何意义。因为甲可能在过去的一年中花掉了100万,而乙在过去的一年中只花掉了10万。尽管两个人手中的货币存量都是10万元,但显然甲拥有或者享受了10倍于乙的财富。最理想的状态是尽量让甲乙两人都尽可能地花钱-钱花得越多,货币流通速度就越快,社会财富的增加也就越快。
   所以如果用这一指标来衡量的话,世界上货币流通速度最快的经济体是:美国!很多年来美国在正常状态下的货币流通速度(金融术语叫货币乘数)是9,在存款准备金率为10%的情况下,美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已经接近理论的极限值。什么意思呢?意思是1美元在1年中要被美国P民们花9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国的货币流通速度迅速降到了5以下,这才是美联储为什么要实行宽松货币政策的原因。因为速度下降之后只能用数量来弥补。
   2、平均度是速度的前提
   但是追求速度的前提和基础却是平均度。货币流动越平均,货币流通速度才能越快。也就是说,只有每个人的收入越平均,才能最大限度保证每个人都大胆地去花钱去消费,货币才能最大限度地流动,社会财富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增加。
   通俗一点说,今天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想赚钱。但是,要赚钱只能去赚别人的钱。那么,问题就此产生:如果制度不能保障货币流通的平均度的话,那么,货币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之后,这一小部分人再去赚谁的钱?因此对于有钱人来说,当金钱拥有量超过一定额度后,其他的金钱基本上失去了拥有的意义。正如巴菲特所言:他拥有的1%以外的财富并不能给他的生活带来帮助,所以要做慈善。
   货币学派经济学家、诺奖得主弗里德曼认为1933年的大萧条的主要原因是美国的货币存量在急剧下降。但是我认为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由于当时的垄断组织达到了极致,从托拉斯发展到了卡特尔、康采恩,搞全球性的垄断组织。货币高度集中之后P民们没有钱也就没有消费能力了,这是我个人认为的1933年大萧条的深层次原因。因为就算美联储发行再多的货币也会迅速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大萧条仍然不可避免地要发生。
   大萧条带给人们的教训就是:经济绝对不可能损人利己,只能追求双赢。所以罗斯福新政的重要一炮就是要向垄断开刀。随后,西方社会纷纷开始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国家基本上都实现了福利社会的目标。换句话说,西方经济体都在制度上保障了货币流通平均度的实现。张麻子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从来没想着要赚“穷鬼”们的钱。
   从这个意义上讲,曹德旺的捐赠行为非常值得尊敬,其意义较之类似于 “货币内部小循环”的“铁公基”建设不知道大到哪里去了。
   货币平均度和速度之间的关系恰似“公平和效率”的争论。其实公平和效率完全是统一的,当你非要把二者对立起来的话,结果就是既没有公平也缺乏效率.三、中国贫富差距的制度性根源
  
   我们回头再来看一下中国的贫富差距是如此一步步形成的。
   (一)超低利率
   如前所述,判断利率水平是否合理的标志有两个:GDP增长速度和CPI。CPI指标很久以来受到N多置疑,因此主要将GDP作为判断标志。因为我发现主要经济体多年的CPI数据和其GDP增长数据基本一致。中国1997年以来的GDP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2.8%,这个数据就是我们判断的依据。如果按照世界平均存贷差水平1%来计算,中国正常的存款利率无论如何都应当超过10%,但是在1996年6月至今,存款人所能够得到的平均3%都不到。那么另外的7%哪里去了呢?
   1、贷款人掠夺存款人
   从1999年6月1日开始,中国的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宣告进入了2时代,这样的超低利率,居然一直持续到2007年7月。随后开始的加息周期中,存款利率也只是短暂地加到4%之后就又开始降低。在这12年中,贷款利率长期维持在6%以下,但考虑到实际情况,按6%来计算吧。
   GDP年均增长12.8%,就意味着如果你去做生意,你可以获得年均12.8%的投资回报。银行贷款利率是6%,那么,如果你能够从银行获得贷款,还掉利息后你每年可以获得6.8%的平均收益。而这6.8%的收益的大部分,原本是属于存款人的。
   2、银行掠夺存款人
   上世纪80年代末期,由于对市场经济经验的缺乏,在局部市场改革开始之后,中国的货币流通量急剧增长,最终在80年代末酿成了恶性通货膨胀,并引发了席卷全国的抢购潮。当时的通货膨胀对于整个社会所造成的冲击已经超出了经济层面。囿于当时的体制所限,当时的货币政策面临的是一收就死一放就涨的“怪圈”,这导致在90年代初接连出现了2次严重的通货膨胀。在利率政策动用得当之后,终于在1996年成功地解决了通货膨胀问题。
   但是,当时的中国经济在所谓的“软着陆”之后,依靠大量银行贷款生存的国有企业终于难以为继,下岗潮大量出现。与此同时,银行业自然也出现大量的呆坏账,官方当时公布的呆坏账率高达30%-“金融危机”在中国发生了。
  但是,国企可以破产,银行在中国却不能破产。当时政府所采取的政策非常的“高明”:
   一是由财政拨款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然后由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把几大行的呆坏账全部买过来。光买过来不算,还得向四大行支付利息。因为万一四大行再救不活怎么办?但这还不够,下面还有更厉害的。
   二是从1996年开始,银行存款利率不断降低,很快就降到了2%。降到2%还不行,好象是从1998年开始再收20%的利息税。这样实际利率相当于1.8%。但是存款利率大幅降低的同时,贷款利率的下降幅度却比存款利率小得多。银行存贷差迅速地从原来的1%以内(最小的时候是0%)扩大到了4%左右,这一存贷差一直延续至今。这相当于变相地让银行获得垄断利润。要知道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存贷差水平都在1%左右,极少有超过1.5%的。大家可以想想看,这15年来中国的银行多赚了多少钱?!
   更为可恨的是:银行可以在紧缩时将贷款利率上浮30%,但是存款人却不能要求银行将存款利率上浮30%。 3、通货膨胀的隐性掠夺
   超低利率造成中国经济持续保持着通货膨胀,而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富人越富穷人越穷的马太效应会越来越强。因为富人可以通过简单的投资资产来持续增值,通货膨胀越厉害,其资产增值幅度就越大。对于P民们而言,情形则正好相反。
  
   但是,低利率带给中国经济的危害根本不仅仅是加剧贫富差距那么简单:
   首先,低利率阻碍了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因为“钱变钱”越来越容易,企业当然不会把钱花在“正道”上。大家看看A股的上市公司中的“领先企业”中,有几个企业没有涉足地产开发、金融投资或委托理财的。低利率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调结构”的目标的。
   其次,过低的资金使用成本导致企业依赖于银行贷款来“讨生活”,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始终高居不下。当大多数企业都在依赖银行贷款生存的时候,即便是正常的加息也会成为企业的噩耗。这就导致中国的业界形成了一种奇怪的“共识”:为实体经济考虑,中国不能加息。而且天涯上有些P民居然也持这种观点。但是这种说法背后的潜台词就是:使用银行贷款“空手套白狼”是中国企业正常的经营模式?!我相信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民族有这样的看法,莫尼塔银行业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底主要经济体银行贷款占GDP比重超过100%的国家只有两个:中国和德国。德国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德国银行的资金来自于整个欧元区(欧元区的货币是从其他国家向德国和法国流动),德国银行则把钱贷给了整个欧元区,尤其是贷给了爱尔兰的企业。那么,你不调整利率,经济结构的调整又如何实现呢?经济结构的调整不就是优胜劣汰的实现过程吗?谁说优胜劣汰就意味着中国实体经济不行了呢?
   再次,中国的银行业经过10多年的开放进程之后,目前仍然是以国有银行为主导的。低利率下的银行贷款就成为“紧俏商品”,只有那些与政府关系亲密的企业才能优先获得。中小企业贷款难就成为永远的难题。“国进民退”自然形成,10万亿的地方政府债务也自然形成。银行体系的呆坏账“炸弹”就等着加息这根导火索来引爆了,90年代初的历史重演只是时间问题。
   所以,利率只是表象,根源在于中国的金融业体制。只要中国的央行一天不独立,中国的金融行业一天不实现市场化,中国经济就会持续不断地轮回。再抢救一次银行业至多就象是历史上曾经的“农民起义”,尽管被冠以“推动历史发展”的美名,结果却是历史的一再重复。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泰国等国向IMF求助,IMF开出的三大条件之一就是:不要救活原有的金融企业,实行金融自由化。 因此,利率不仅仅是调节货币流通速度的工具,更是调节货币流通平均度的工具。单纯地把利率看成货币工具,经济是要出问题的。前面有位朋友说得好,货币就相当于人体的血液。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学家、日本的田谷祯三先生在2007年来中国演讲时就曾经指出:鉴于中国的年均GDP增长速度超过了10%,中国的存款利率提高到10%都不为过。因此,说越低利率是中国经济的一副“毒药”一点都不为过。
  
   (二)RMB汇率扭曲下的利益分配扭曲
   汇率对于一个经济体的影响可谓大矣,因为如果一个经济体在汇率问题上缠夹不清,汇率问题很快就变成了货币问题。汇率好象是用手抓沙子,你抓得越紧,沙子漏得越快;当你放开手时,沙子反而不漏了。
   1、通货膨胀的助推器
   由于RMB汇率追求的是“数字稳定型汇率”,要实现这一目标只能通过印钞买外汇来解决。钞票数量失控,通货膨胀自然就产生了。因此中国的外汇储备越多,出口增长越快,大家感受到的物价上涨压力就越大。
   2、人为造成行业差异
   汇率扭曲直接导致国内的价格体系严重扭曲,而价格则是行业之间的收益分配工具。这样原本不应该赚钱或者不应当赚那么多钱的行业现在却赚了很多钱;另外应当赚钱或者应当赚很多钱的行业现在却举步维艰。中国的矿产资源行业的暴富和加工制造业的艰难无不归咎于价格体系的扭曲。这种例子,比比皆是。进口关税的存在,对这种扭曲更是推波助澜。
  
   (三)其他
   影响货币流通平均度的因素,在中国几乎全部存在:
   1、社会保障体系
   社保体系喊了N年,不说也罢。
   2、垄断
   这个也不说了,一说肾上腺素的分泌就会加快。而且某退休领导还以“两桶油”为例告诫P民:没有两桶油,中国经济早就崩溃了。倒是汇源卖个果汁,居然涉及到了垄断。
   3、行业差异和地区差异
   首先,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到了今天仍然有一半的农民,他们的收入还赶不上城市居民的三分之一。农民的粮食价格是被管制的,蔬菜价格和绿豆价格也出现被管制趋势。鄂尔多斯这个原来偏居一隅的城市,既无高科技又无新文化,仅仅靠着卖资源就使得人均GDP超越Hongkong!
   其次,地区差异之大已经无法用语言形容。天涯上这方面的东西有的是,很多人都麻木了。
   最后由于银行业的国有垄断和利率管制的存在,中小企业天然面临融资难的问题。这使得中小企业和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在走路线上就输掉了。
   4、财产税
   到今天为止,中国尚未看到财产税的开通迹象。个人所得税调整了这么多年,起征点才刚刚提高到3500闷。之前的调节功能确实有些弱了。
   5、政府投资
   投资的拉动和消费拉动完全是两回事。前者是局部的人为的,后者才是整体的自然的。投资所带动的货币循环是局部的,是小循环,会形成肿瘤的。
   结论:RMB流通的平均度很差,因此其流通速度很不健康。既没有平均度,也没有健康的速度,贫富差距怎么可能不越拉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