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研究方法pdf百度云: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5 22:38:53
佛家、儒家、道家养生的联系与区别
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
儒者言性,而佛者见性;儒者劳心,佛者安心;儒者贪著,佛者解脱;儒者有为,佛者无为;儒者分别,佛者平等,儒者治外,佛者治内。
(一)儒家、道家、佛家的区别:
儒家重视人伦,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立千古不朽的功勋;佛家倾心般若,主张在自觉的基础上觉他,自度的基础上度他,普度众生,同臻西方极乐世界;道家则崇尚自然,主张通过这种修炼,达到长生久世,羽化登仙。儒家的着眼点在于入世,佛家的着眼点在于出世,道家的着眼点在于加强自身修炼以求长生不死。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佛、道、医、儒、武等诸家中,道教被公认为最擅长于养生。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被许多封建帝王奉为教条。
1、儒家讲的是敬,道家讲的是静,佛家讲的是净。
2、修身,练气,养心 儒家更重视的是修身,道家注重的是练气,佛门主要是养心.养形,养气,养心合而为一.这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佛家讲:出世儒家讲:入世道家讲:避世。
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佛家讲救世
列三家之别:
儒家讲天理、道家讲论道、佛家讲如法--于凌波居士语。
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佛家讲救世。
儒家讲天命、道家讲自然、佛家讲解脱。
儒家如小学、道家如中学、佛家如大学--宣化上人语。
儒家如粮店、道家如药店、佛家如百货商店--南怀瑾先生语。
儒家求君子、道家求逍遥、佛家求自在。
儒家弃小人、道家弃造作、佛家弃烦恼。
儒家表现于礼、道家表现于真、佛家表现于戒。
儒家执于境、道家执于心、佛家心境双亡。
三家虽别,但共同构成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国学
3、出世与入世在佛家、道家、儒家和现代人的人生观中均有相关相近的地方,但也有区别。
(1)现代人如果常说:用出世的态度或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这主要是态度方面的,或者说是世界观与人生观。就是人生在世,确实要很好地处理出世和入出的关系,要用辨证的观点看待这一问题,才能有正确的答案。入世,就是把现实生活中的恩怨、情欲、得失、利害、关系、成败、对错等做为行事待人的基本准则。一个人入世太深,久而久之,当局者迷,陷入繁琐的生活末节之中,把实际利益看得过重,注重现实,囿于成见,难以超脱出来冷静全面的看问题,也就难有什么大的作为。这时就需要有点出世的精神。出世,就是尊重生命、尊重客观规律、既要全力以赴,又要顺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态对人,以不苛求完美的心态对事。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对有些东西看得淡一些。这样才能排除私心杂念,以这种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业,就会事半功倍。
从另一方面看,一个人生在世上,只是一味地出世,一味地冷眼旁观,一味地看不惯,一味地高高在上,一味地不食人间烟火,而不想去做一点实际的,入世的事情,到头来也是“闲白了少年头”。这正像自己揪着自己的头发要脱离地球一样。 都说儒家主张入世,佛家,道家主张出世,其实也不尽然。就拿道家的庄子的思想来说吧,又何尝不是入世呢?唯有能否定,才有大肯定,只有丢掉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才能集中精力于真正有价值的大事。他的心是冰冷的,因为他的心已是白热化了。他为了深入这个世界,必须先走出这个世界,这就是道家的本色。
(2)佛家谈出世入世:“出世”——遁入空门、清心寡欲、万世皆空;“入世”——步入烦世、宣扬佛法、弘扬文化。小乘佛法讲求出世,出世追求的是脱离凡世间的困扰和诱惑,寻找寂静清幽之所,静心修行而达到高超的境界,出世要求修行者去除一切杂念,舍弃身外之物,物我两忘,身外无我,我亦非我,无我无常,出世的终极目标在于渡己,即追求自身的解脱。与小乘佛法相反,大乘佛法讲求入世,通过入世修行,教化大众以求正果。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呢,这主要是由于二者在人性是善是恶这个问题上的分歧所导致的,小乘佛法认为,人性本恶,只有很少的人能够“悟”,通过离开罪恶的尘世进行修行才可以祛除恶根,成就善果,这是一种悲观消极的态度。大乘佛法认为,人性本善,只是世间充满苦难,迷失了众生的本性,可以通过渡化,劝人行善,让众生摆脱苦难,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陧磐成正果。所谓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代表了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可以说,出世在渡己,入世在渡人。
(3)其他如道家、儒家等等的出世入世也和上面两项差不多。如儒家讲气节。不以财富、权力、声望为追求目标,而讲修身、养德、济世。这是出世观和入世观的统一。
(二)道、儒、佛、医思想的共同点:
第一:继承和发展了《黄帝内经》“治未病”的思想,以此为养生原则,提出了“养性”之说,强调“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是以圣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
第二:强调精神摄养 “自身有病自身知,身病还将心自医,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生还是病生时”。
第三:主张饮食调养 提出“老人之食,大抵宜温热、熟软、忌其粗硬生冷”,及“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寿亲养老新书》)的主张;这是符合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点的。
第四:提倡顺时奉养 老年人要“依四时摄养之方,顺五行休王之气,恭怡奉亲,慎无懈怠”(《寿亲养老新书》)。故养老大法,必然要依据天和的性质,顺四时变化而摄养,才能老当益壮。
第五:重视起居护养 “凡行住坐卧,宴处起居,皆须巧立制度”。处处为老人提供便利条件,细心护养。
第六:注意药物扶持 老年人医药调治应采取“扶持”之法,即用温平、顺气、补虚和中、促进食欲之方来调治,切不可竣补猛泻,这些原则是符合老年人的生理特点的。
第七:强调房中补益。“凡觉阳事辄盛,必谨而抑之,不可纵心竭意,以自贼也”,强调不可纵欲。
(三)各家思想:
1、道家养生思想: 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作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使人长寿。这是道家养生思想的根本观点。道家思想中,“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及动形达郁的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
2、儒家养生思想:
(1)强调精神调摄养生首先要强调精神调摄,而最好的方法是减少物质欲望,即所谓:“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人生存在着欲望是正常的,然而只能在社会许可的条件下实现欲望,不可有过分地要求,这就需要遵循“礼”的原则。正如《论语·颜渊》中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还提出了君子三戒,即“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行则从礼、君子三戒等内容,即为寡欲。
(2)注意身体护养这也是儒家养生思想的一个方面。合理的安排生活、注意起居有时、劳逸适度、饮食有节等,是护养身体的基本原则。反之,如果不注意这些原则,“寝处不适,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这是需要予以注意的。
(3)倡导饮食卫生孔子对于饮食卫生十分重视,为了保证身体健康,他提出了饮食保健的原则。强调了食品要精细、烹调要得当,进餐要定时,经久变味、腐败发臭的食物不宜食用等饮食卫生要求。
3、佛家养生思想: 参禅禅是静中思虑的意思,一般叫做禅定。此法是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故称参禅。在修习禅定的过程中,有调身、调气、息心静坐的方法,静坐气功,只是修禅的形式或基础,并非修禅目的。这种方法是有强健身体,却病延年作用的。养生家则将此融入吐纳导引健身功之内,成为以静坐为特点的健身功法。佛学讲求调理人与自然、社会的“互存关系”,因而十分重视环境调养,植树造林,行医施药等公益事业。特别是植树造林,犹为突出。而寺院地址的选择,以宁静、空气清新、环境幽美为特点,为养生调摄增添了不少内容。佛家有很多戒律,如五戒、十戒、普萨戒等。这种思想被吸收而融入养生学中,充实了养生学中“养神”、“固精、“节欲”等方面内容。
',1)">

中国人的信仰三变——儒、道、释
中国的信仰世界,儒、道、释三分天下,道家在田园,佛家在山林,而儒家在庙堂。表面上三家各有门庭,其实三者是高度统一的。很多年前去少林寺,看到一块石碑,上面是儒、道、释三家紧紧抱成一团,当时不理解,觉得有点“猥亵”,近来发现这正是中国人信仰的现实。儒、道、释完整地构成了中国的一个信仰世界,也构成了一个中国人一生的信仰经历。
一个传统意义上典型的中国人,信仰是这样的分布的:青年时期的第一个信仰是儒家。因为,这个时期一个人面临创业阶段,需要儒家入世、进取的信仰来支持其参与社会并进入官僚体制。这一个方面可以为其谋得生活之资,另一个方面为社会现实的合理性提供支撑。到了中年之后,儒家信仰遇到现实挫折(政治体制内部的竞争),儒生开始对官场产生厌倦。
此时,信仰需要转入第二个阶段,那就是道家境界。道家可以消除儒家人生由于内在紧张产生的焦虑和不安,让或者成功,或者失意的儒家生均能够找到一条释放压力和成就另一种人生的路径。这个时期的儒生脱下冠带,寄情山水,寓乐诗文,在自足的个性圆满中窥谷忘返,流连世外。如此,个体人生达致大言不辨的至境。但是不觉老境将至。
生死问题把中国推入信仰的第三个阶段。这就是佛家慈悲。佛家特别适合中国的老年人解决即将面对的死亡问题。死亡中的人是最孤独的,需要佛家的信仰扶持以度过此难。另外,佛家慈悲对于充满罪孽的人生给予一个超度的机会,还有佛家还有积福于下一代的功能,这样便吸引更多的人通过信奉佛教达到各种目的。但是,其中主要的原因是通过佛家消解对死亡的恐惧。
非常有意思的是:对于一部分中国人,三种信仰是前后更迭的,最后归于佛家,但是对于另一部分人则是三家合一,到了最后,就是少林寺的石头——三家抱成一团,共同对抗人生的悖论。上面的现象说明,中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是实用主义的,另一方面儒、道、释内在的不足使之无法独立地解决人生三难。即:儒不能解决“退出”,佛不能支持创业而道不能消解死亡。
如此看来,儒、道、释孤立起来,均不能形成独立的人格,三种结合才能塑造完整的人格,但是,从现实人生的角度看儒、道、释又无法在人生初始三足鼎立,形成定势。这是中国人儒、道、释三家必须轮番供奉的真正原因。冯友兰有所谓人生四境——功利境界,道德境界、自然境界、天地境界,前两者合二为一,实为三境,大体可相当于儒、道、释的起承转合。
上面所谈是中国人传统的信仰历程。现在,中国人信仰什么,或者不信仰什么不能完全按这个模式解释。儒、道既已衰落,只有佛家仍然在民间赓续不断。这是不是说明中国人除了生死外,其他问题都用无神论的信仰解决了呢?当然没有,因此,有人说中国当前最大的信仰是金钱拜物教,这种宗教是理想破灭后最好的塑胶填充物,也是政权“弱民”策略的成功案例!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各有传承,统贯着学术与文化的命脉。后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修身立人,做着出世入世的事业。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始终是在矛盾斗争与融合渗透中发展,犹如三枝奇葩,各彰异彩,相互辉映。

历代也多认为三者之间有着彼此补充的作用,故有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

道家   追求自然无为、返璞归真,涤除玄鉴,潇洒旷达,体现了机敏做人的学问。不是追求阴谋诡计,也不是一味圆滑世故,而是一种智慧和谋略,它既防止别人伤害自己,同时也能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广交人脉,左右逢源,事事畅通无阻。

儒家   讲究持重、勤谨、正气、担当以及自省、中庸的为人处世之道,体现了中正做事的学问。这种心态,让人圆融通达,变得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成为社会精英。

佛家   主张四大皆空,慈悲宽大、包容忍让,视世间万难为无物,不怨天尤人,从自然,呈本性,体现了超脱修心的学问。
有了这种心境,人就会变得豁达而坚强,远离仇恨,避免灾难,获得人生的成功。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本厚重的智慧书,那么,道家智慧是最机敏的一页,儒家智慧是最中正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

学习了解儒、释、道三家智慧,帮你全面地解读其思想精华,把传统智慧运用于现代生活中,在做人、做事与修养心性方面为你提供帮助和借鉴。

时代在变化,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这都需要我们去探索和思考。
纵贯儒、释、道三家智慧,撷取道家、儒家、佛家中最经典的人生智慧,以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
涉及现代人最关注的人生问题,诸如财富、事业、管理、家庭、处世、人际、进退、修心以及养生等方面。

这是一个竞争的时代,也是一个成大事的时代,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如果你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那么你只不过徒有满腹经纶而无所用。
如果你一味老实耿直,不懂应变之道,那么你也只能处处碰壁,逃脱不了平庸的魔掌。

如果你素来争强好胜,百折不弯,不懂屈伸进退,那么你也只能吃亏在后,赔了夫人又折兵。
如果你总是心直口快,不加掩饰,不知用晦于明、藏巧于拙,那么你也只能聪明反被聪明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掌握了道家、儒家、佛家做人做事的方法,必能帮助你在人际关系中如鱼得水,在人生道路上左右逢源,大大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处处受欢迎,事事皆顺利,从而成就卓越人生。

学习道家、儒家、佛家三家做人、做事、修心的成功哲学,密切结合实际生活,可以解决现代人最关注的许多人生问题。诸如事业管理、婚姻家庭、为人处世、结交人脉、职场进退、修心养生等诸多方面。

用最经典、实用的人生哲学指导自己日常的做人做事,会更顺利地成就事业和人生。

大量有关道家、儒家、佛家做人做事成功与失败的生动事例告诉我们:
做人要聪明不外露,做一个糊涂的精明人;
要把握好做人的尺度,万事都要留有余地;
要经营好自己的人脉,八面玲珑路路通;

要学会低头,能屈能伸,“忍”字当先;
要灵活为人,水流不腐,人“活”不输;
要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

要外圆内方,行欲方而智欲圆……
做事要有看待事情的特殊眼光,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希望;
要抓住机遇,敢于冒险;要把所有的精力集中于一点,专注突破;
要学会选择,懂得放弃;要敢于决断,该出手时就出手;

要从全局出发,能谋善断,运筹帷幄;
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开发思维,力求创新;
在面对挫折时要力争奋发,以毅力和坚忍攀最高峰……

品读三大古典学派的思想精髓

【凤凰宽频VIP】百家争鸣产生于春秋末年,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学说当属儒家、道家、佛家、其次则有墨家、法家、兵家、纵横家等等。儒家偏于入世,道教偏于出世,佛法却包含世间法与出世法并以出世法为究竟,是为中华人文稳固的三足鼎立特质及精髓。道学重自然观辩证法;儒术重社会哲学辩证法;佛学以人的心性为究竟,揭示了宇宙人生的实相。

道家的许多经典著作都精辟地道出了社会和自然的发展规律,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解读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老子的锐利见解
老子的见解非常犀利,对人间的各种情况也非常了解。那么对于人间的灾难,他又有什么样的理解呢?他说,天地没有仁爱,把万物都当成刍狗。

老子第一宝:慈
明朝有个故事是三宝太监下南洋,学了老子后才知道这一切的典故来自于老子,他说“我有三种法宝,一直很珍惜”,而这三宝的第一个就是“慈”。

老子的第二宝:俭
老子说他有三种法宝,第一宝是慈爱,第二宝是节俭,第三宝是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很多人把道家的观点和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就是因为这一段话。

老子的第三宝:后
说到“后”这个字,是在老子讲完第三宝,他特别用一个字,先后的“后”来说明的。老子说,因为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可以成为众人的领袖。

老子到底长什么样?
《老子》这一本书究竟有着怎样的奥秘,在今天我们又该对老子进行怎样的阐释和解读?老子对当下的中国文化建设又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老子比孔子大还是比孔子小?
老子太神秘,连司马迁写到他的时候也是扑朔迷离,对于他究竟比孔子大还是比孔子小,孔子到底有没有向他问过礼的问题,历来在学术界颇多争议。

庄子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蒙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

庄子逍遥谈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

庄子论大鹏展翅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 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的通达智慧
遭遇灾难的人念了庄子的一些思想后,能够比较想得开,能够比较释然。庄子到底具有怎样的智慧,能够帮助我们在面对无法想象的灾难时,去化解?

庄子谈孝道
说到庄子我们都知道他是道家的代表人物,那么道家平常如何谈孝顺呢?孝顺是社会上明确的规范,道家如何很潇洒的,逍遥自在的化解各种规范压力。

道家的无为而治
老子的书在世界上的翻译过很多次,次数仅次于圣经。无为而治是道家的重要概念...

道家“辟谷”解决世界粮食问题
道医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很神秘的一个医学体系,被称是一门被隐藏起来的医学体系...

道家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道德经》据说是被翻译得最多的中国经典。在德国每四个家庭就收藏有一本《道德经》...

道家思想解读人与自然
西方思想是以人对自然的操纵为主,而中国的道家强调人要与自然协调

现代音乐诠释《老子说》
《老子说》充满了音乐的哲理,用前卫的电子音乐来诠释老子生活哲理让人耳目一新。

儒家是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中出现的一个重要学派。其创立者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后来由思想家、文学家孟子加以发展。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受到许多统治者的尊重,但在当时动荡的社会形势下,诸侯之间各为已利而崇尚武力,儒家的德政很难得以施行。汉武帝时期,儒学大师董仲舒适时地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接受。从此,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以及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核心。

【千年儒学的命运流变】
中国儒学,是在孔子学说基础上不断发展演变形成的。儒学发展史大致可分为六个时期,即先秦儒家、两汉经学、魏晋玄学 宋明理学、清代朴学和现代新儒学。先秦儒家诞生于春秋末年,为孔子所创立。 【详细】

【儒学复兴时代的隐忧】
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学者亨廷顿先生,在他的《文明的冲突》一本书中,曾经提出过二十一世纪将会是文明冲突的世纪这样的预言。在9.11事件发生之后,他的预言仿佛变成了现实,而且文明的冲突这个观点,也逐渐地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详细】

【儒家的人文精神与文明对话】
对于孔子,齐景公确实是动心了,曾经准备给他稍低于上卿的待遇。但是这一切遭到了以晏婴为首的齐大夫的反对,甚至到了有人要害孔子的地步。失于政并已暮气沉沉的齐景公改变了态度,是安慰又是敷衍地说“我老了,不能用你了”。 【详细】

【儒家伦理的现代诠释 以亲亲互隐为视角】
儒家伦理非常丰富,对我们现代社会健康的发展和我们人心、人性的养育,都有很多价值,很多启发,著名的学者郭齐勇教授从亲亲互隐的视角来讲解儒家伦理的现代意义。 【详细】

【论儒家学说与社会进步】
在东西方文化的共生共成中,西方的“东方化”过程将变得日益重要。对西方的自由主义与民主政治所面临的困境,中国儒家传统中,儒家“礼”的学说并不意味着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必然导致“无我”的结果。 【详细】

【直面儒学困境 敢问路在何方】
余敦康先生在凤凰卫视演讲时说到,现在于丹站出来为孔子和庄子正名,让2500年前的古代先贤与现代人的心灵息息相通,让他们为现代人打开心灵的窗户,这是大好事,为什么孔子会生气,庄子会着急呢?于丹正是恢复他们名誉、在现代人心中埋下经典种子的大功臣。我们相信孔子、庄子看到自己的思想能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助推力,应该非常高兴才对。 【详细】

【儒家思想帮助解决伊核问题】
中国这个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国家可以在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上发挥独特的作用,中国古代智慧在国际舞台上闪耀出璀灿的光芒。中国人的理念跟西方有很大的不同,中国是一个受儒家思想熏陶很深的国家,论语里有两句话:“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就是说用道德来规范用礼仪来约束,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出了问题,大家坐下来,通过协商通过对话来解决问题。 【详细】

【儒学在台湾】
“建圣庙,设学校,以收人才”。1666年第一座孔庙在台南建成,其旁设明伦堂,作为学子执经问业、砥砺学问的场所。郑氏在台湾力倡儒学,促进了当地文化与大陆文化的融合。这种融合成为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历史文化基础。经过几个世纪的孕育与熏陶,儒学在台湾得到 了广泛、深入的发展,成为普遍的社会心理与风俗习惯并渗入到台湾民众思想之中。 【详细】

【新儒家不是乌托邦】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上来看,伴随着现代化的迈进,新儒家的困境不是随之减轻,而是由于无法摆脱而时有加重。因为儒家所遭遇的困境,归根结底是一场价值信念的危机。从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功能作用上来看,儒家文化无法在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冲击中为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新的文化动力。【详细】

【重建中国儒教的构想】
新儒家将儒家经典进一步发扬光大,使之在现代中国文化中得以薪火相传,然而他们并没有正视自身的弱点和自近代以来所出现的危机,尤其是他们所做的一切,不能将儒家经典进行创造性转化,使之落实到新的社会文化空间与个体的精神人格构成之中,这就需要通过儒家文化进行现代意义世界的重建,使人们在世俗化的社会中获得生命的超验意义。【详细】
解读儒家创始人孔子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的人文主义者

孟子曾经提过三种圣人,孔子是第四种

孔子认为朋友间的交情比身外之物重要

孔子的人生经历和为人处世之道

做孔子一样的人 做一个不愧于此生的人

孔子养身之道

孔子是不是丧家犬?

孔子不幸的晚年生活

孔子是如何实现他伟大理想的

中国人记住了孔子的什么?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东汉明帝时开始在中国传播。魏晋南北朝时,佛教与玄学关系密切,广泛流行于全国。这一时期,信奉佛教的皇帝、贵族、士大夫甚多,如梁武帝萧衍、竟陵王萧子良,名士宗炳、谢灵运、何敬容、颜之推等人,皆精研佛典。佛家讲慈悲,这里的慈悲和儒家里的“仁”是一样的意思,只是佛法比较精深,不是常人可以领受到的。佛家功特别强调对心性的修炼,功法则以禅修为代表,佛家功以修禅为本。

揭秘密佛教如何传入中国?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普及,是两种同样年老又同样辉煌的文化的相遇,其中有投合之处,又有抵牾之处,这么一件重大的文化盛事,是怎么开头的呢?

佛教的文化魅力
中华文化接受佛教一开始时缺少思想准备,接受过程有点艰难,结果是一种重大的外来文明终于堂而皇之地进入中华文化与传统的中华文化逐渐融合。

中华文化为什么还需要佛教
借云冈石窟和其他遗迹来证明,胡人和汉人在文化上的相互融化,使双方都大大强化了,正是佛教使这种文化互融获得了动力,获得了团队,获得了精神等级。

五台山 一个佛教圣地的传说
山西五台山是驰名中外的佛教圣地,与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并称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而五台山以其建寺历史悠久和规模宏大,居于佛教的四大名山之首。

风雪中的行脚僧:圣严法师
他是和尚、是军人、是大法师,他四世为人,终成一代高僧。自喻为“风雪中的行脚僧”,回顾其一生,其实充满了颠沛流离,考验与转折。

人间佛教 专访星云大师
星云大师,12岁在南京栖霞山礼志开上人出家。尝学于栖霞律学院、焦山佛学院,后授记为临济宗第48代传人。平生以追踪往哲、振兴佛教为已任。

佛教与现代社会
佛教在经过几千年与中华文明的融合,已经无处不在的影响着我们,共同构建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著名的佛学大师楼宇烈先生为我们讲解“佛教与现代社会”。

被商业化了的少林寺
历史上少林寺以武功名扬天下,而今日这所佛家寺院以其商业化运作再次另社会大众惊讶不已,商业化了的寺院还会是我们心灵的庇护所吗?

解析“色即是空”的内涵
两千年前,佛法东进;成就了中国灿烂的三角文明;佛学以其独特的宗教气质;让人身在红尘心游三界。佛教的真谛何在?它又如何关切当下人生?

叩开佛门之柏林禅寺会

叩开佛门之拉不楞寺

叩开佛门之普寿寺

叩开佛门之少林寺

叩开佛门之法源寺

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讲的是入世,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的是出世,佛家,唯心主义,强调自身修养。讲的是超世。 不过,经过一千年的融合,在宋代,道、儒、佛已经三位一体了:以道行、儒礼、佛法为灵魂影响着每一位华夏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