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御九界有几部:中国的民主道路1945年在手中溜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5 17:49:18
日生星原创

电视剧“1945~重庆风云”观后感

   66年前的8月29日下午3点,在蒋介石的寓所“林园”,蒋介石接见了昨天刚刚到重庆谈判的“匪首”毛泽东,中国的民主道路在这一天被他定了调子,他向毛泽东宣布了这次国共谈判的三个原则(大意):
  
   一,所有问题一揽子解决,不留尾巴。
  
   二,必须服从政令统一,军令统一。
  
   三,新政府的建立必须按现有法统考虑。
  
   这是毛泽东与蒋介石两个人在经历多年血雨腥风争斗后第一次单独的会面。抗战胜利,让蒋介石的国际、国内威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以一个国家领袖的姿态,居高临下的与毛泽东会面了半个小时,除了简单的嘘寒外,他作重解释了谈判的三个原则。面对蒋介石盛气凌人的讲话,毛泽东没有一点思想准备,不反驳,不表态,只是静静的当听众。
  
   抗战胜利时,中共武装和根据地得到长足发展,成为国内不可小视的一股政治力量。但是,中共正遭遇一场严重的“信仰”危机。中共长期赖以依靠的靠山,从成立一直到抗战期间对中共指手画脚的老大哥苏联政府,因为自己战略需要,与国民党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条约”。在得到诸多利益的同时,条约中有一条规定苏联断绝与中共的一切关系,这使中共一下成为无娘孩子的困境,这对毛泽东及他所领导的中共打击非常大。
  
   另一方面,美国住华大使赫尔利以美国国家战略利益考虑,不愿意看见蒋介石一党座大形成独裁专制,他希望有一股政治力量能够抑制蒋介石的专制统治。虽然中共的政治理念与美国不同,但是他多方努力,促成了毛泽东到重庆与蒋介石的谈判。赫尔利以个人名义担保毛泽东在重庆的安全,并亲自坐飞机到延安接毛泽东到重庆。
  
   毛泽东就是在这样一种政治环境下来到重庆的,他迫切希望与蒋介石有一纸协议。一是顺应国内很高的和平呼声,二是希望中共能够通过谈判取得一种合法的政治地位,三是希望在美国的帮助下,建立中国的民主政治。
  
   但是,刚刚到重庆,蒋介石抛给毛泽东的三个原则,让毛泽东预感到谈判的艰难。
  
   蒋介石除了有三原则以外,并没有任何实质性谈判方案,他本来一直不相信毛泽东敢来重庆,他提议让中共提出谈判条款。蒋介石对毛泽东说:什么都可以谈嘛,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只要在他的大框框下,中共的条件他都是可以考虑地。
  
   蒋介石的三原则与中共的方案相差甚远,来重庆之前,中共已经有一些谈判的想法和条款准备。好在蒋介石让中共先提方案,这为中共掌握谈判的主动打下了基础。
  
   你争我斗的场合,按别人的套路去应对,这是最笨的行为。蒋介石在以后三年时间里,这战场上也几乎是按照中共的打法穷于应付,所以输得很快,很惨。重庆谈判,蒋介石以为有自己三原则紧箍咒罩着中共无所作为,却在细节上被中共牵着鼻子走。谈得成必定要吃亏,谈不成必须要承担责任。
  
   三天后,毛泽东终于想出来以“民主、和平、团结”来对付蒋介石的三原则,他广泛地利用各种机会在各界人士表达中共的主张,求得社会各层面中间人士和民主党派的支持。中共的具体谈判条款按照毛泽东的思路重新调整,很快送到蒋介石的谈判桌上。
  
   中共提出的谈判条款十一条,除了在概念上拥护三民主义,拥护蒋介石领导外,提出了几个最核心的问题;一是实行民主政治,并设计了中国实现民主政治的路线图,二是承认解放区由中共领导管理的现实,三是将中共所拥有的100万军队裁减一半编为48个师。
  
   中共的谈判条件一经提出,蒋介石看了后气得大发雷霆。
  
   重庆谈判其实是蒋介石与毛泽东两个人的谈判,他们两人却都不参加具体谈判。中共以周恩来为首,国民党以张治中为首。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主张,可以拿出一些变通的意见;国民党的几位谈判代表只能成为蒋介石的“传声筒”,一点不敢逾越蒋介石规定的谈判原则。
  
   这样的谈判非常耗时,也艰艰难。
  
   蒋介石气归气,谈判还是要进行;他根据中共提出的谈判要点,重新提出四点答复意见。大致是:同意在政治民主上做一些改变,中共一些领导人可以到中央政府任职,前提是中共必须交出根据地和军队,以中共为基础编制的军队只能保留12个师。
  
   蒋介石提出中共只有12个师的规模是有理由的,这是1944年林彪到重庆向蒋介石当面提出来的。
  
   当时抗战还在艰苦进行中,抗战开始时,八路军、新四军勉强编为六个师的规模。但是,中共的军队在抗战中成长很快,44年林彪向蒋介石提出12个师的编制规模,肯定是毛泽东权衡利弊后的决定,这是一个让中共左右为难的数值。当时,美国向中国军队提供武器和物资,美国人异想天开地也想为中共军队提供一些援助。要援助,肯定需要有在国民政府正式认可的一些部队编号,于是有了林彪这个12个师规模的报告。中共当时如果报多了,美国人也不可能全部提供援助,而且会让蒋介石感到恐惧,制造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中共有意在这个时候隐藏自己的一些实力。
  
   45年重庆谈判时,中共是为和平而去的,没有必要再隐藏自己的实力。实力的强大,就是和平的根基,能够让蒋介石用武力解决中共心生一些顾虑,以自己的实际实力向国民党提出48个师编制也才有理有据。
  
   蒋介石这个时候是绝对不相信中共有百万大军的,但是,不管相信与否,12个师的编制也是以谈判方式削弱中共实力最好的办法。
  
   对蒋介石12个师的编制,中共是肯定接受不了的。经过数轮谈判,中共提出一个变通方案;中共可以12个师,但是国民党军也按比例缩减。中共主张按1/6,后来让步到1/7,也就是全国按84个师或者96个师总规模建立国家军队。
  
   当时国民党军队数量达到270个师左右,中共提议的结果是自己缩减军队90%左右,国民党缩减军队为1/4左右。
  
   蒋介石坚决反对按比例缩减军队的提案,国民党军队有一半左右是由各个地方实力人物控制,他不愿意以后和这些地方军阀再去讨价还价伤了和气。
  
   经过进一步艰难的商谈,中共愿意将自己军队数减少到36个师,蒋介石却只同意中共按16个师编制。双方都做了一些让步,但都声明这是最后底线,再不可能让步,双方差距仍然很大。
  
   美国大使赫尔利一直关注国共两党的谈判进程,并不断对双方施加压力。为了让蒋介石作出一些让步,他甚至停止了对蒋介石抢占沦陷区,接受日本受降的军事运输。
  
   毛泽东在重庆期间,谈判他不参加,每天到重庆拜访会见各方人士,包括左、中、右各种实力人物他都拜访,抓住一切机会扩大中共的影响,交了不少朋友。但是最想见的人却见不到,他几次去拜访苏联驻华大使,希望能得到老大哥的一些指点,却全部吃了闭门羹。苏联在公开场合和私下都做出要抛弃中共的姿态,这对毛泽东的打击非常大,促使了毛泽东迅速向美国靠拢。
  
   从国家利益来说,赫尔利是倾向蒋介石的;但以个人感情来说,他又倾向毛泽东。国共重庆谈判,完全是赫尔利根据杜鲁门总统的意见演变出来的结果,因此谈判期间中共非常重视赫尔利的建议,几次重大让步,用毛泽东的话来说,是让给美国人的,不是让给蒋介石的。
  
   中国的和平希望,中国的民主道路,毛泽东深知,没有美国的干预和参与是行不通的。
  
   我们经常在网络上看见《新华日报》1945年发表的几篇赞扬西方民主和颂扬美国的文章,就是在这种政治背景下出台的。
  
   这是中共过去从来没有的一种变化,也表达了中共当时最真实的想法。
  
   这样的政治姿态有三个目的:一是向美国抛出了橄榄枝,中共也可以成为美国的朋友;二是向社会各界宣传中共的政治理念并不只有打土豪分田地,而是在追求一种民主制度;三是向不仁不义的苏联传递一种信息,你苏联如果做得太过分了,中共是有可能转向美国阵营的。
  
   中共当时这一招非常管用,除了把美国哄得团团转外,还把这些本来处于中间立场的民主党派大部分拉到中共阵营来成为中共的战友,最大的收获是苏联害怕失去在中国能够控制得住的中共这股势力,在不久后就悄悄地违背与国民党签订的协议,把在东北缴获的不少日本武器弹药送给挺进东北的中共武装。
  
   这是重庆谈判期间的一些插曲,还是接着说谈判的实际进展。
  
   赫尔利毕竟是一位政治人物,他所做的一切努力更大程度上是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也为美国战后在中国的战略利益作想。玩平衡玩不下去的时候,他总是要偏向某一方求得一种结果。当时的蒋介石太牛逼了,他毕竟是中国的领袖,屈服于蒋介石的淫威,是赫尔利不得不作出的选择。
  
   赫尔利使出全身力气终于在蒋介石那里为中共争取到20个师的编制,他拿着蒋介石卖给美国人的面子,亲自到毛泽东的驻地主持双方谈判。他威逼中共接受蒋介石这最后底线的条件,并声称如果中共不接受这个条件就宣布谈判破裂失败。
  
   毛泽东非常希望要一个谈判的结果,他已经一让再让,他几乎就要答应蒋介石的条件,他把中共在根据地上的底线抛出来,如果蒋介石同意就双方签署协议。
  
   重庆国共谈判最后失败,其结果就是在根据地处理问题上没有达成一致。
  
   蒋介石和毛泽东都明白,军队数量多少是由自己实际控制地盘决定的。要养活一支军队,需要有稳固的地方人力、物力支持。根据地的大小,控制力度是否牢固,决定了军队生存和发展之基础。因此,双方谈判最艰难的条款除了军队问题就是根据地了。
  
   毛泽东开始玩了一个花招,为了表达中共对谈判的诚意,换取中共往北,特别是往东北发展的目的,在谈判开始的时候就提出一个大让步的条件;即中共全部退出处在国民党腹地的南方八个根据地,在几乎是让出了中共在抗战中实际控制根据地的1/3。
  
   毛泽东主动送给蒋介石的这个礼物一点也不能打动蒋介石,蒋介石提出,一个现代化的民主国家,应该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只能有一个政府,一个领袖。中共的所有根据地是武装割据,自立为王,都应该无条件的全部交还国民政府控制和领导。
  
   在大概念上,蒋介石说得有道理,中共无法反驳蒋介石的主张。中共只得修改条件,提出在全国范围进行实际民主政治,进行至下而上的普选,根据选出的国民代表,召开国民大会,建立一个民选的国民政府,这样中共就可以向政府交出自己的所有根据地。
  
   蒋介石坚决反对中共的主张,他说:这不是什么民主,而是中共想以民主的理由造我的反,推翻国民党政府。
  
   中共只好变通自己的主张,如果蒋介石认为全国范围内不能实行民主选举,那就先在中共控制的根据地实行民主选举。这些中共实际控制的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当地人民,从日本法西斯手中用鲜血换取来的。如果中共在这些根据地选举获胜,就由中共负责组织这些地方的政府。蒋介石认为这仍然不能实现全国的政令、军令统一,有违一个政府,一个领袖的原则。
  
   中共在谈判即将破裂的时刻再作让步,根据地先实行三三制管理,即由国共双方和民主党派共同协商,由中共、国民党和民主党派分别指派人员,按照三三制组成根据地地方政府进行过渡。
  
   毛泽东对赫尔利说,根据地实行三三制过渡,然后召开由全国各政治力量组成的国民大会,确立中国的民主进程大方向,中共同意20个师的编制,也同意将中共控制的根据地和军队交给全国人民选举出来的民主政府,而不是交给国民党。
  
   但是,蒋介石仍然坚持再不作丝毫让步,蒋介石要的不是中共主张的民主建国道路,而是由他可以控制在手中,没有任何政治势力威胁的民主变革,实质就是国民党一党政治的独裁统治。
  
   面对国共不可调和的诉求差异,赫尔利只能软弱地选择放弃美国影响回国述职。中国的民主道路美国本来已经抓在手中,却在最关键时刻选择退出,让蒋介石这个混蛋把中国交到另一种更专制的道路上去。
  
   中共及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的让步,她所提出的民主建国主张,非常具有进步意义和历史意义。这一少得可怜的和平、民主构想,却遭到蒋介石蛮横的拒绝,1945年国共谈判失败就不可避免了。
  
   双方谈判破裂后,不少人传出蒋介石可能对毛泽东下黑手的传闻。在这种形势下,毛泽东仍然坚持留守重庆,希望能够有一丝回转余地。
  
   毛泽东的诚意终于感动了蒋介石,说是感动可能不恰当,蒋介石在公开场合不愿意背上拒绝和平,害怕民主的帽子。
  
   他为了应付国内越来越高涨的和平、民主呼声,为了向美国人交差,国民党与中共相互妥协,在谈谈停停40天后,双方签订了一个不痛不痒,不涉及具体实质内容的和平大框框协议,这其实只能算双方谈判过程的一个备忘录。这个协议把双方没有分歧的内容条款罗列在里面,不能达成共识的根据地和军队等问题按照双方各自表述的方式公之于众,形成一个多方皆大欢喜的结局。
  
   对于这个协议的实际意义和所具有的欺骗性,只有蒋介石和毛泽东两人最清楚。
  
   回忆这一段历史,日生星非常痛惜中国20世纪最具有民主进程的机会让目光短浅的蒋介石给断送掉了。
  
   人们说蒋介石的独裁政府,实际上从1911年起,开始是与北洋军阀反复争斗,后来与中共争斗,期间又有外敌入侵,再加上潜伏在国民党内部的各地方实力人物的牵制,蒋介石一直梦想的独裁政权就没有彻底顺畅过。到1945年时,虽然蒋介石威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国民党内部左中右各种派系林立,社会各阶层随着抗战局势的发展,有着各种主张的党派社团力量不断壮大,再加上中共势力的影响,蒋介石想独裁却根本有心无力。
  
   中国从1911年推翻满清政府后,社会各种进步势力不断争取下来的民主共和思想,一直在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民主进程。一方面是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另一方面是多种思想,各种党派并立。社会既有多样性的活力,又有专制腐朽的桎梏。
  
   当中共在某种因素变化后的影响下,赞同并推动中国民主模式的选择,这是多么好的一个时机。蒋介石如果是一位高明的政治家,他如果顺应这种民主潮流,顺应中国各党派政治势力的主流选择,他将成为中国流传千古的一位伟人。
  
   但是,这些历史再怎么假设只是一种精神慰藉,蒋介石就只有他蒋介石的水平,他只有想让自己成为中国拿破仑的思想,没有想成为中国华盛顿的思想。
  
   蒋介石的错误选择,将中国的民主希望毁于一旦,这促使中国另一个更独裁人物在中国的诞生。后来的这位人物,打败蒋介石以后,没有任何可以约束他的政治对手了,风卷残云般地把残存的那一点民主土壤给消灭得干干净净。
  
   客观地说,45年时代的毛泽东,他刚刚洗脱党内斗争旋涡带来的尘土,以他非凡的才能智慧,领导中共在八年抗战中不断发展壮大,确立了他在中共党内比较稳固的地位。这个时候的毛泽东,接人待物处事都比较谨慎谦虚,虽然在党内威望很高,但他基本还是夹起尾巴做人,兢兢业业做事,一点不敢胡作非为。
  
   如果蒋介石当时能够带来全国人们建立一种民主制度,毛泽东在这种民主体制内,仍然可能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有影响的一位政治明星,甚至可能比他独掌中国创造的伟业更辉煌。
  
   重庆谈判破裂,也是有深刻社会背景的。国共双方代表着中国最大的两股政治势力,双方在意识形态上的对立是很尖锐的,几十年的拼杀结下了不少血海深仇。因此,一方对另一方作出很大让步是不现实的,这必将造成自己内部阵营的反对而发生分裂。中共相对铁板一块,让步多一点是可能的。蒋介石却幻想以对中共强硬换取在自己阵营的威信,以此实现从1927年以来就一直没有实现的一统天下,这势必把中共逼上与蒋介石集团绝裂,双方武力较量的结果。蒋介石集团后来失败了,一股强大政治势力的消亡,让中国成了真正的一统天下,那本来就很脆弱的民主基础,那本来就很弱小的民主力量也就灰飞烟灭了,那些民主党派人士后来再明白多少道理也无济于事了。
  
   今天来看,重庆谈判结果应该是上中下三种结果。
  
   上策是顺应中共主张,谈判成功,实现中国民主政治道路。中共的民主模式与国民党的民主模式,在历史进程的演变中,难道国民党会输给中共?
  
   中策是谈判不成功,不应该放虎归山。最好的机会是毛泽东回延安的飞机出事,后来的戴笠不就这样消失的吗?中共新领袖的诞生,必定伴随着绵绵不断的内部斗争,蒋介石集团根本不是铁板一块的中共对手。
  
   下策是谈判不成,根本无需签订那个不痛不痒的谈判备忘录。既然谈判不成,何必给中共一个表达自己政治见解的机会?是匪是良民,只能给中共一个选择。
  
   所以后来蒋介石失败,就根本没什么可叹息的。
  失去的机会不会再来。
  
  我认为,当时中国走西方模式的民主道路也许不是什么坏事,毕竟有那些民主的基础。
  
  当时的国际关系没有这样相互算计奸诈,美国这个暴发户为了维护他在远东的利益,最可能选择的合作兄弟只能是中国,中国必定会得利不少。
  
  日本就没戏了,日本就不会有后来的迅速崛起,中国还可能轻而易举的得到现在日本占领的琉球群岛之类的领土。
  
  中国至少现在是一个统一的国家,没有台湾问题了。
  
  外蒙古是苏联的势力范围,苏联事实上后来输给美国,外蒙古说不定找机会就回来了。
  
  以中国文化的根基,中国强大以后不会随便跟随美国屁股后面跑,只是当时借美国的力摆了。
  
  但是现在的中国,再不可能走66年前的路了,民主已经成为美国奸诈对付其他国家威胁的手段。美国已经虚弱不堪,只会向中国索取,而不会得到美国的好处。而且中国已经找到适合中国自己特点的民主模式,已经不需要美国的民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