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克斯被警察上图:月光博客文章 2011-7-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8 16:11:46
月光博客文章

优化移动搜索的三个技巧阅读原文

来自:投稿 (guest)  2011-06-28 23:01:11

  Jason Taylor是Usablenet公司平台战略的副总裁。Usablenet平台掌控了大量的手机网页,财富1000强集团中20%的集团手机网页都在Usablenet公司的平台上运行,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雅诗兰黛集团、希尔顿酒店集团、达美航空、联邦快递、ASOS等。

  Google前任CEO Eric Schmidt最近表示,手机搜索的增长速度已经远远超过桌面搜索。

  随着手机逐渐成为上网的主要工具,如何把优化搜索引擎纳入公司的手机网页推广战略,如何确保其手机网页能很快被搜索引擎找到进而被消费者浏览,这两点已成为各大公司必须关注的问题。

  在购物前,超过60%的消费者会用移动设备上网搜寻品牌信息。另外,在刚过去的6个月里,49%的消费者曾用手机购物。手机网页浏览量的增加会带来潜在的收入增长机会,因此,各企业应该把手机平台视为整个市场营销战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以下是一些高级的搜索引擎优化(SEO)策略,各大品牌公司应考虑将其整合进整个企业的手机营销战略,以确保品牌知名度的最大化。

  1、针对不同的移动设备建设手机网页

  手机浏览器的搜索引擎采用多项指标决定网页排名。站点的整体性能、易用性、下载速度和屏幕效果等都是影响排名的因素。因此,相比那些专为小屏幕设计、只包含了简单信息的网站,一个全面优化、涵盖了所有功能和关键信息的网站的排名,显然会靠前很多。

  假如某网站使用了一个已经被用烂了的网页设计模板,那么整个网页的关键信息都会变得支离破碎,整体易用性也会降低。如果某手机网页的页面导航不易使用,页面排版又很糟糕,那么它的排名肯定会很低,而且会带来负面的用户体验,降低回访率。

  消费者访问移动站点时使用的移动设备类型也会影响网站排名。不同的移动站点渲染方式不同,这就是为什么对于一个品牌来说,也需要针对那些自己并不了解、但同样会访问公司页面的手机类型做出相应的策略调整,只有这样,才能支持当前市场上种类繁多、操作系统各不相同的移动设备访问本公司的手机页面。

  比如,Staples的手机网页就支持所有可以上网的设备。为了降低网页跳转率(假如用户查看的网站上只有一个网页,他们很有可能选择离开),当网页加载的时候,企业的手机站点要能自动识别消费者使用的设备,根据设备的不同对网页进行相应调整,确保能以最好的效果适应用户的移动设备屏幕。

  2、在新平台上实行传统的搜索引擎优化方法

  只有将传统的搜索引擎优化策略引入移动平台,企业才能确保其手机站点在拥挤不堪的营销市场上鹤立鸡群。常见的传统搜索引擎优化方法也应该被纳入所有的手机站点,其中包括:

  在标题和文本处显示适当的关键字:消费者使用手机进行搜索和用电脑上网有着很大不同,使用手机时通常是为了查找某个特定的东西,比如特定地点或商品。通过了解用户的这一习惯,企业可以预测用户的搜索范围和大致搜索方向,并以搜索关键字的形式纳入到页面文本中,以便增加整个网页的被搜索率。

  相关的页面标题和准确的页面描述:页面标题是决定手机网页排名的第一要素。和传统的SEO相似,当用户搜索的关键词和页面标题相近时,将大大增加用户点击该页面的可能性,同时也提高了网页排名。

  站外链接:尽管极少房地产公司和手机网页有什么关联,但假如网站提供了相关资源的站外链接,这将大大改善用户体验,而且将手机网站和其他一些值得信赖的品牌联系在一起。

  标准化编码:想要支持各种不同操作系统的手机,遵循网页的HTML编码规则就显得极为重要了。通过解析HTML代码,浏览器为搜索结果的相关性进行排名。一旦编码错误或无效,可想而知网页的排版和排名都将十分糟糕。按照统一编码标准建设的网页将确保所有设备都能有一致的访问体验。

  3、将链接和数字通讯紧密结合

  超过20%的营销邮件是用手机阅读的,因此对公司来说,测试并支持数字通信十分重要,这不仅包括网站的所有链接,还包括相关的宣传材料。但如何才能确保公司的链接能够成功转移至手机?具体而言,这些链接不仅提供了完整的用户体验,而且凭借手机创造的相互连接的网络,企业可以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同时,电子邮件时事新闻和社会媒体也为用户提供了史上最快的信息分享渠道。未被妥善测试或正确保存的链接在重新指向手机网页时,可能导致交易失败。此外,对于移动网站来说,这些链接的重要性也不容小视,因为任何有上网功能的手机都可以使用这些链接,不管该手机是否支持JavaScript.

  例如,在Staples的数字时事通讯中,它采用了多个环节,引导消费者进入不同的产品页面或特殊优惠页面。点击“热门优惠”按钮的消费者将会被引导至Staples的主页,这一过程和用户直接点击产品促销然后被带入特定的商品页面并不相同。

  手机搜索的未来

  公众对于智能手机的迅速接纳,以及快速发展的手机技术,意味着手机搜索引擎优化已经成为移动网络的强有力工具。诸如HTML5这样的新一代编码已经可以与手机移动搜索引擎优化相结合,以确保手机站点的可用性和良好性能,也提高了网页的排名结果。

  位置搜素和综合实时社交搜索结果方面的进步,将进一步影响消费者使用手机搜索的方式和浏览器排名结果。为了增加手机网页的流量和收入,对于企业来说,如何利用手机搜索引擎优化来提高品牌忠诚度、最大化访问量,已经成了各品牌必须关注的战略性问题。

  英文原文:3 Tips for Better Mobile SEO

  中文翻译:雷锋网编译

评论《优化移动搜索的三个技巧》的内容...

相关文章:

    搜索的未来

    Google Zeitgeist 2010年度排行

    搜索引擎的新浪潮

    实时搜索的现实需求与发展应用问题浅析

    实时搜索  搜索引擎的未来


关于我们: 地址 - www.williamlong.info - 谷歌阅读器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月光博客投稿信箱:williamlong.info(at)gmail.com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评判外链质量的四个要点阅读原文

来自:投稿 (guest)  2011-06-27 17:34:44

  从事或者了解SEO的人都知道,一个网站的外链,对于网站的权重帮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行内有云:内容为王,外链为皇。那么,我们该怎么去让我们的外链成为网站的皇。一个网站的皇,它应该具备一些什么条件?

  外链的质量,笔者目前总结了从四个方面去评判,四个方面分别为“相关性,权威性,广泛性,健康性”。

  第一、相关性

  网站外链的相关性,我想大家都明白这一点,特别是友情链接体现这一点特别突出,很多站长换链接都会选择和同行也交换链接。我们对于这一点可以这样理解,比如,我们要选出来一个最好的医生。如果采取投票的方式来选(外链就相当于网站的投票,我想很多人都知道),如果是一个医生,或者护士,或者病人来投的一票,肯定要比非医疗行业或者没看过病的人投的一票要重要的多,这就是外链的相关性。

  第二,权威性

  网站外链的权威性,这一点,我们接着上面说到的选最好的医生接着说,投票的时候,在医疗行业,又分为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医师,护士等等。我们可以很清楚的想象出来,主任医师投的一票肯定要比护士投的一票重要的多,在这里还要说一下,你再想象一下,假如有一个市长,不懂医疗行业,也没怎么看过病,他如果投了某个医生一票,他的这一票可能比医疗行业里面大部分人投的那一票都要重要很多。这就是外链的权威性。

  第三,广泛性

  网站外链的广泛性,我们也就是说的外链来源IP要分布广泛,通过上面两点的介绍,你是否能想到为什么外链要分布广泛呢?接着上面的说,大家都有投票权,和互联网一样,每个页面都可以做链接。一个家庭有四个人,四个人都投那个医生一票,就是四票。四个家庭,每个家庭里面出一个人来投这个医生一票,那么也是四票。同样的四票,很明显,后者的四票要比前者的四票重要的多。这个就是外链的广泛性。

  第四,健康性

  网站外链的健康性,这一点大家应该也明白。外链肯定是越健康越好,和投票一样,假如是一个罪犯或者骗子投了那个医生一票,我想你也不会承认那一票或者相信那一票,搞不好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某个骗子说某个医生好,你敢去找那个医生看病吗?当然,你也不用担心自己的网站会被竞争对手来做垃圾链接,搜索引擎对其的判断方法应该是不计权重,也就是这一票无用。因为只有SB才会信骗子的话,搜索引擎不是SB,我们都知道。当然,如果竞争对手拉动成千上万的骗子来说你好……这个可能就严重了。你想象的到的。这就是外链的健康性。

  可能上面笔者说到的,你都知道,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是为什么?其实很多行业,很多事情,和我们的现实生活在理论上都是相通的,我们要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看完了上面说的,你可能会认为垃圾群发或者买大量的垃圾链接没有用,但是你要综合四点来考虑,虽然健康性方面差一点,但是在广泛性上面有了很大的补足,高PR高权重的网站买链接,权威性和健康性自然不用说。但是你也要考虑到,如果搜索引擎知道这个网站是拿人家钱来投票的,情节轻微则不计权重,情节严重,你这就是贿赂!他就是受贿!这样肯定是要受到惩罚的。我相信你在看完上面的内容之后,对于如何去评判网站外链的质量肯定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来源:万人往投稿,原文链接。

评论《评判外链质量的四个要点》的内容...

相关文章:

    成为高权重网站的技巧

    不用SEO也能创建好网站

    二十个你必须知道的SEO概念

    从信息流动角度看搜索引擎优化SEO

    搜索引擎优化和用户体验


关于我们: 地址 - www.williamlong.info - 谷歌阅读器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月光博客投稿信箱:williamlong.info(at)gmail.com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一个软件工程师在北京的反省阅读原文

来自:投稿 (guest)  2011-06-26 23:29:48

  我(软件工程师berlin)于2007年来到北京,在北京工作这些年,先后在NEC、风行、百度几家公司担任软件工程师的职务。NEC是一家具有百年历史的传统日企,在知春路的分公司叫日电电子,我们部门主要从事机顶盒、数字电视上嵌入式软件的研发。风行是一家成立于2005年的在线视频公司,主要做P2P视频点播的业务,而我主要从事P2P后台服务器的开发。百度是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互联网公司,我主要在客户端部门的百度影音项目组从事P2P后台服务器开发。

  这些年,在这些不同类型的公司的工作经验,教会了我很多东西,技能上的,做人做事上的;也让我收获了很多东西,例如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作为员工,作为用户,最近有冲动回顾过往,并总结分享一下自己的经历、教训,希望对自己,以及互联网这个围城内外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NEC岁月

  外界对日企有很多误会,其中最大一个,恐怕就是认为日企都很变态,疯狂的加班,低廉的工资等。也许是第一份工作,NEC给我的整体印象不是变态,而是是温馨。入职培训时,公司的技术总监这样对我们说:不论你们在那个行业,都要争做这个行业的Number One! 这句话,随时想到,都让我振奋不已。也许正是这样的勇气,才让NEC屹立百年不倒(虽然现在有些江河日下了)。入职培训时,还学习了很多社交礼仪,例如如何互换名片(把印有自己名字的名片,面向对方等),同期的学员,在当年合作了据称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春晚,而很多学员,以后的关系都还不错。

  NEC的加班工资(晚上和周末加班都有法定工资)、弹性工作制(真正的弹性,早上8点到下午5点就可以下班)、出差补助(出差通常都会安排不错的酒店)、学习氛围浓厚(每周的日语课堂;每天中午15分钟的轮流演讲等)、每年一次的国内旅游(一般都有4个左右的目的地可供选择,2008年的旅游地是武夷山、庐山、苏杭等)、超多的假日(入职就有12天;法定节假日通常要多放一天假)、法定之外的个人保险办理,这些都很让人怀念。说起来,作为一家日企,还是非常人性化的。例如某个飘雪的冬天,公司为了照顾员工,特意允许下午4点全体职员下班回家。

  都说大公司学做人。我在NEC学会的一个做人原则就是:不要不懂装懂,坦然承认自己不会的,然后努力去学习。不懂装懂的人不会在这个集体中得到尊重和认可。NEC的李San、凌San作为领导,对我这样初出校门、不谙世事的青年人提供了很多机会,他们的宽容让我至今难忘;而亦师亦友的刘San,是我所见过的真正的hacker,对技术的痴迷,给新手的帮助,以及天真的为人,让我钦佩又向往;才华横溢的小站、小张,作为同期学员,可是我心中追赶的目标和竞争对象;而老吕、华仔和我,则是最佳三人组,我们带头成立的饭团,当年就开风气之先,一时间部门饭团林立。

  很多人都说NEC就像大学,但是大学就有毕业。很多人在学到差不多的时候,就选择了离开。因为作为一家日企分公司,业务严重依赖日方,而分配的业务,在我们一群年轻小伙看来,既没有挑战,也没有意义(没有用户)。没有激情,工资偏低,上升空间非常有限,这些恐怕是大家选择离开的主要原因。

  风行岁月

  在离开NEC之前,我、老吕、华仔三个曾想过做一个火车票订票系统。春运一票难求是众所皆知的问题,华仔用Perl写了个简单的爬虫,抓火车票网的倒票信息,很快就买到车票。以这个原型为起点,我们认为有大量用户,而定向抓取难度不大,因此开工。虽然这个计划,短期内就夭折了,原因很多,但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在NEC,我是学习不到如何在互联网这个浪潮中,捞到属于自己的一桶金的。大多数离开NEC的人,都选择了如汤姆逊、T3G等同类型公司,而我,以及之后的华仔,都选择了互联网。

  虽然还有其他选择,但到风行的理由很简单,风行所在的锦秋国际也在知春路上,离我住的地方很近。待遇虽然很一般,但毕竟让我迈入了互联网的大门。刚到风行时,风行的用户量是280万左右,离开时,有550万左右;离开半年后,用户量猛涨,有900万左右。作为一个软件工程师,维系一个百万人在线系统,还是颇有挑战的,尤其对我这样没有什么经验的人而言。

  在风行的岁月,技能有了大幅度的上升,与此同时,兴趣也是多种多样。最有激情的时候,会在每天下班就打印一份技术文档,等公交车时,就在昏暗的灯光下学习,回家拔完饭就开始实践,从Linux系统/网络编程、到各种命令行工具、到网络协议研究、算法、开源项目,以及一些稀奇古怪乏人问津的东西(例如用LaTex写作文档、Metapost绘制矢量图、graphviz绘图)。计算机相关的书,不论温故知新的,如《Unix编程艺术》、《C++对象模型》,还是一见如故的,如《程序员的修炼之道》、《编程珠玑》、《Python源码剖析》、《卓有成效的程序员》、《敏捷软件开发》、《重构》,还是装饰书柜的,如《怎样解题》、《如何求解问题》等等,见一本买一本。多次搬家的痛苦,并没有消弱我购书与阅读的兴趣。

  除了出自兴趣的自修,在工作上遇到的很多事情,例如流量异常分析、程序崩溃、用了很多时间才找到的bug、算法调优、运营学习、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等等,也都事无巨细的记录在案。再离开风行时,差不多积累了10万字左右的笔记。我记录笔记的方法,也比较原始,只用Vim+记事本,很少发到网上,因为是写给自己的,行文简单精炼,给其他人的话,就要修饰文辞、制作插图等,这是不同的价值。记笔记是个初级的习惯,只要强迫一段时间,就能让自己终身受益。我从风行记录到百度,经常都会翻出笔记,给同事发邮件,解释某个问题。

  然而,兴趣驱动的学习,也是一把双刃剑,让你快乐,也让你痛苦。因为兴趣的泛滥(技术之外的诸多兴趣是技术兴趣本身的2倍以上),让我深陷困惑,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适合做技术;也正因为兴趣泛滥,所以真正精通,拿得出手的东西不多,或者说在任何一个领域,都不能做到Number One这样的自我期许。后来和公司的大Boss聊过我的困惑,但却终未释怀。此后不久,就离开风行,希望到一个更大的空间,看看这个世界。

  当然,离开前,还是要浓墨重彩的说说我的那些朋友们。HZ是另一个亦师亦友的大拿,是他最先让我关注行业本身,而不是仅仅关注于技术。很多技术人员容易范的一个错,就是懂技术不懂行业。对行业的了解,意味着,要大量的使用这个行业已有的产品、了解他们的运行规律(例如Qvod的运作模式就明显和风行、PPS、奇艺、优酷不同),谁在用你的产品,怎么用的?以及非常重要的对统计数据的理解。另一个好友是HR,哦,HR不是Human Resources的缩写,而是他鼎鼎大名的缩写。说来HR大我有十来岁吧,虎背熊腰,中东恐怖分子的造型。每次公司出游,我们都住一间房(呵呵,莫误会,是标准间双人床),找人玩杀人,以及天南海北的瞎扯。HR最让我受不了的是他的磨叽和拖拉,最让我受得了的是我调侃和嘲讽他时毫不介意的风范。YZ是我在风行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年龄相仿,到公司也是前后脚,虽然他做客户端我做服务器,但当时风行研发也就二三十号人,YZ对工作本身的专注与一丝不苟,相比我的随意和三心二意,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加上此人精力旺盛,战斗力强劲,又是数学出身,因此一直是我追赶的对象。此外,公司的两位大Boss,罗总和唐总也对我关照有加,偶尔的对话,总让我事后深思许久。

  总的来说,在风行比在NEC有了更大的成长,教训也更多,大概有这几点吧:

  * 解决产品线上的实际问题,比学习新技术更重要。

  * 帮助别人解决问题,是提高能力的捷径。所谓专家,就是在一个有限的领域里,把所有的错误都犯过一次。

  * 拓展兴趣,坚持学习。不要囿于技术一隅。和提高技术能力同等重要的是,深入学习、理解你所在的行业。技术是为市场服务的,理解产业链的上下游、公司的运营方式、产品的赢利模式。这些“功夫在诗外”的努力,都有助于推进项目、改善产品、提高技能。

  * 无知并不可笑。无知但又不去学习才可笑。

  * 但管努力,莫问前程。不要浪费时间怨天尤人,攀比工资高低,争论物价房价涨跌。相信功不唐捐。

  百度岁月

  相比NEC、风行,在百度时光短暂,因此技能和交际的提高都很有限。但从战斗力这个层面上说,却有相当的长进。百度的产品线生命期相当短,如果短期内没有成效,就有被砍掉的风险。用百度一个VP的话来讲,就是“只认功劳,不认苦劳”。很多产品线都加班到相当晚,像百度影音这个产品线,我们组内的成员,很多人到了晚上12点,还在讨论问题和解决方案,还在改进产品,而这些都是自发,没有硬性规定的行为。在风行,我有不少时间是在为公为私的学习,但在百度,几乎没有时间可以腾出手来学习。当然,也许是和百度客户端在公司的处境相关。

  虽然说百度的项目非常紧张,但还是有大量高质量的培训课程、教材、技术文档可以学习。尤其刚毕业的学生,在这种高压的环境下,能够得以快速成长。内部的BIT培训、公司和部门的各种讲座,以及com平台的资料,都会让渴望知识的人欣喜若狂。新发布的产品线,用户数很快就会激增到几万,十几万,几十万,百万,千万这个量级,对于希望挑战自己的人,是个好平台。在这里,个人的成功是和团队的成功绑定在一起的,因此大家都非常努力的朝着一个目标工作,至少在我们产品线是这样。

  在百度最有成就感的事,就是坐在屏幕前,运指如飞的用Vim模式的命令行,管道连接一堆命令,背后站一群人,看你怎么分析日志,抓出异常。追踪异常,就如同侦探破案一般,把现场还原出来,找出是自己的程序搞鬼,还是有恶意用户。让你吐血的经历,就是最宝贵的财富。因为RD、QA、PM都非常专业,所以可以学习到各种不同层面的知识,要加以应用也很简单,只要你为产品线献谋献策,并实现它,就可以了,有大量的用户,会成为你的试金石。

  结语

  在百度的最后一段时间,我想也许我准备好了,可以独立行事。离职后,和曾经视为竞争对手的YZ以及几个朋友,开发一款叫做“淘奇桌面”的软件,目的是做软件、文档类的搜索。做了些时候,感觉困难重重,履步维艰。失败并不可怖,真正强悍的人不是没有失败的人,而是快速从失败中成长的人。不过,谁负谁胜出天知晓,回到自我总结的话中,就是,但管努力,莫问前程,事在人为,功不唐捐。

  年轻的却是一笔最好的财富,而多数时候,我们不知道如何运用这笔最宝贵的财富,将之挥霍一空了。所有平凡的日子加起来,就将汇集成了你的一生。如果不希望平淡的生活下去,就要更加努力的去拼搏。找到自己的偶像,追赶他,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找到自己的竞争对手加朋友,与之一起战斗,你能走多远,在于你和谁一起同行。虽然现实残酷,时常迷茫,不知所措,但我总提醒自己,要乐观的生活,也许,机会就在眼前。

  来源:berlin投稿

评论《一个软件工程师在北京的反省》的内容...

相关文章:

    Web是开源最大的成功

    Web应用程序的开发步骤

    写给新手程序员的一封信

    老板会因为你拼命写代码而感谢你吗?

    PhoneGap移动开发框架


关于我们: 地址 - www.williamlong.info - 谷歌阅读器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月光博客投稿信箱:williamlong.info(at)gmail.com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Web是开源最大的成功阅读原文

来自:投稿 (guest)  2011-06-26 09:47:39

  开源运动广受欢迎,并且在软件开发史上写下了浓重一笔。但是它影响最深远的地方在哪呢?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开源“项目”又是什么呢?

  事实上,总体来看,Web不就是开源运动最大的成功么?

  可能最有名的例子就是隐藏于众多网站背后的LAMP,也就是Linux、Apache、MySQL和PHP。但当你仔细考虑后,你会发现更多。

  下面列出了Web得以运转的一些开源项目。

  Web browsers - 网络浏览器

  在网络浏览器市场中,虽然微软的封闭源码软件IE浏览器仍然占有很大的份额,但其它功能相似的开源项目已经流行起来,并在不断壮大。像Mozilla公司的 Firefox浏览器(它是开源的,还有Flock、PaleMoon)。还有增长迅速的基于Webkit的浏览器,像Safari,但最著名的是Chrome浏览器。

  如果把手机网络也算到这里面,其中Webkit主宰着iPhone、Android和Blackberry手机中的浏览器。

  Web server software - Web服务器软件

  迄今为止,Apache是使用范围最广的网络服务器软件,它是开源的,但是一个叫做Nginx的轻量级服务器软件在最近几年开始流行起来。事实上,三大顶级网络服务器软件中有两个是开源的(排名第二的微软的IIS是例外,但其距离第一相差甚远)。

  另外,大量服务器端底层软件也是开源的。例如,很多大流量网站使用Varnish作为与网站访问者之间的缓存层,而使用Memcached作为与网站数据库之间的缓存层。这只是众多例子中的两个。

  Scripting languages and web frameworks - 脚本语言和Web框架

  网络上使用的大部分编程和脚本语言都是开源的,比如PHP、Perl、Python、Ruby等。

  但是,很少有网站完完全全是从零开始。毫不夸张的说,有成百上千的开源内容管理系统(CMS)和网络框架来协助开发人员,例如WordPress、Drupal、Ruby on Rails、Django、Joomla等。

  Databases - 数据库

  开源软件MySQL是目前为止最流行的网站数据库,但还有其它功能相似的开源软件,比如PostgreSQL,更不用说近来出现的众多“非关系型(NoSQL)”数据库。

  既然我们说到了底层软件,那就不得不提一下每次我们使用互联网或因特网上的任何东西时都要依靠的基础系统:

  DNS - 域名解析系统

  Web(就此而言是整个因特网)离开了域名解析系统就一无是处。大家都知道,域名解析系统可以让用户使用像example.com之类的域名,而不是IP地址。BIND几乎是DNS服务器(亦称名称服务器)软件的实际标准,并且,你现在可能已经猜到了,它是开源的。

  Server operating systems - 服务器操作系统

  所有网站都必须在服务器上运行,而那也是开源的统治领域。虽然Windows统治着桌面领域,但是网站赖以运行的服务器大部分采用开源的Linux操作系统,其他比较流行的选择是freeBSD和OpenBSD。

  开源的诱惑

  由于在许多情况下,开源软件能够提供与商业的封闭源码软件相同的性能,并且又是免费的,所以开源软件如此流行并不奇怪。免费是一个难以挑战的价格。

  假如Web不是运行在所有这些免费软件上,那么它很可能需要一段艰苦的过程,才能让人们广泛接受。

  注意我们并没说过Web中没有任何封闭源码软件,而那显然是存在的。但是,从统计数据看,Web开源统治领域中真正的例外是微软的基于Windows系列系统。

  除了那个,你通常需要深入研究才能发现更多私有封闭源码技术,像路由器和类似设备上的操作系统。但那是因特网,而不是Web。

  结束语

  多亏了80年代因特网、便捷通讯以及合作与共享的兴起,开源运动才得以蓬勃发展。在90年代,当Web诞生于顶层因特网设备时,开源运动已经准备好助其一臂之力了。

  没有人会否认开源统治着Web的大部分。开源和Web是一个合作共生的关系,互利互惠,合作共赢。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认为Web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是开源最大的成功。

  英文原文:Pingdom: The Web is the biggest open source success of all

  中文翻译:伯乐在线。

评论《Web是开源最大的成功》的内容...

相关文章:

    Web应用程序的开发步骤

    写给新手程序员的一封信

    老板会因为你拼命写代码而感谢你吗?

    PhoneGap移动开发框架


关于我们: 地址 - www.williamlong.info - 谷歌阅读器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月光博客投稿信箱:williamlong.info(at)gmail.com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产品的工具化与社会化迷思阅读原文

来自:投稿 (guest)  2011-06-25 23:40:31

  近来十分火热的Google +1,重新引爆了Google的社会化热情,也让我们重新审视起了这个问题,为什么强大如Google,竟然在这么多年的时间里,都难以在社会化网络的方面有所作为。

  Google +1并非一个独立的服务,仅仅只是Google搜索的附属。他足够轻,轻到用户只需要点击一个按钮;但是他又足够强大,强大到可以微妙的将Google的那些距离遥远的服务,以及使用着这些服务的用户之间,互相联系起来。Google的+1有着太多的想象空间,也承载了Google太多的希望。

  但是Google +1的前景仍然不明朗。他的成功,将完全取决于用户的认知,取决于+1究竟能否增强用户与用户直接的联系,哪怕仅仅是一种弱联系呢?

  工具化的产品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迅雷。

  毫无疑问,迅雷作为一款工具软件,已经非常成功。可以说,他已经将下载这一个功能,几乎做到了极致。在这个方面,迅雷做出的所有努力,都值得大家肯定。

  但是,从最近大范围的试图将用户转化为费会员的情况来看,迅雷的发展,已经遇到了一个瓶颈。现在的迅雷,有两条可以选择的路:继续做下载工具,发展与下载相关的功能,比如增值服务;或者是利用已有的优势,转向其他更多的领域,比如SNS。

  迅雷并不是没有做过其他的尝试,迅雷游戏就是其中之一。从营收能力来看,迅雷游戏并不能算作一款失败的产品,但在迅雷那上亿的用户量基础上,却仍然只能做到今天这一步。斥巨资买下看看的域名,想来也是痛定思定的结果。

  原因何在?这就要从工具自身的特点说起。

  以迅雷为例,一个典型的使用流程大约是这样的——

  1. 看到需要的资源
  2. 打开迅雷
  3. 添加要下载的资源
  4. 等待下载完成
  5. 打开资源
  6. 关闭迅雷

  如果把这个流程进一步简化,基本就是这样的三个步骤——

  想要下载=>开始下载=>完成下载

  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右上角的悬浮窗之外,迅雷能够被用户所看到的时间,是非常少的,而即使是悬浮窗,也无法保证用户会一直盯着。

  也就是说,用户对于一款工具的使用时间,是零散而无序的,甚至可以说是用完就丢的。对于一个工具软件而言,能否争取到更多的被用户“可视”的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究其原因,在于用户的目的。对于迅雷而言,只有当用户需要去下载的时候,才会想到迅雷。这是工具的硬伤。

  尽管可以通过推荐等形式,让用户更快的出现下载的需求,但终究无法在这之前抢占用户的记忆入口。而用户的这种需求,是不可逆转的——你很难让一个用户先想到迅雷,然后才想到,今天还有一集动画要去下载。正是因为用户这样的目的,决定了迅雷这种工具软件的需求——帮助用户完成下载。

  用户有着明确的目的,迅雷作为一款工具化的产品,他的使命就是直接完成用户的需求,并且让用户尽快终结这一需求,却难以创造需求。这也是迅雷几次转型均未有突破的主要原因所在。   

  产品的工具化

  与迅雷有着鲜明对比的,便是腾讯的QQ。毫无疑问的是,QQ,究其本质来说,始终是一种工具,一种用来让人与人之间进行联系的工具。但为什么QQ却能成功将工具做的如此社会化,而迅雷却不能?

  就我个人来说,现在我仍然经常在登录并使用QQ。这种使用并不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可能仅仅只是因为无聊了、寂寞了等等,另外一些时候也需要去联系朋友。

  如果把这个需求拆开来说的话,实际我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上QQ而上QQ,更多的是为了找朋友。这种不确定的需求,决定了QQ仅仅只是一种通道,而这个通道的背后,是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关系链。也就是说,QQ用户并没有明确的目的,他们使用QQ仅仅只是因为有用户关系的存在,因为QQ的存在,仅仅只是完成这一目的的工具,也正是因此,QQ的存在,可以源源不断的提供、并创造这一类的需求。

  相对于迅雷而言,如果说迅雷是为了完成用户的目的而出现的工具的话,那么QQ则不同。QQ并不是为了完成某种目的而生的工具,恰恰相反,QQ的出现为用户创造了新的需求。而这种不明确的目的,也让QQ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与之相类似的,还有Facebook和Twitter。他们都是为了用户关系而生的工具。也可以说,只有使用这个工具,才能去联系到更多的其他用户,这直接导致了这一工具成为了用户所有行动的终点。当用户的目的不仅仅集中于一个明确的点上的时候,比如为了用户关系而来时,产品的工具化就成为了让用户通往这一目标的手段,强大且具有控制力。这也使得需求的创造成为了可能。

  这也是QQ与迅雷的本质性区别。在某种意义上,QQ实际上控制了用户间的联系,用户几乎别无选择;而迅雷做不到这一点,用户可以用迅雷,也可以用掩耳,只要他做的足够出色。对于产品的工具化,比如QQ而言,他的使命就是提供一个能够完成用户需求的平台,然后将用户牢牢的黏住,进而才能不断出创造新的需求。

  换句话说,对于社会化网络的建设来说,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用户关系的控制。只有控制了用户关系,才能够黏住用户,也才有机会形成社会化的网络。反过来,用户的目的越明确,就越难以被留下,也就越难以形成社会化的关系链。

  Google的弱关系

  如果按照前面的观点来看,Google应该算的上是一个典型的工具化产品:用户的到来有着明确的目的,Google只需要尽快让他们完成搜索的行为,前往目的地,终结这一切,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可是工具化与社会化之间的隔阂却又是如此之大:一边是希望尽快送走用户;而另外一边则是希望尽可能留下用户。尤其是对于Google这样的的传统型搜索工具而言,这一点更加明显。

  但是,Google在社会化方面的野心几乎已经到了路人皆知的地步。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利用Gmail、Gtalk、Gmap、甚至Greader等等Google的杀手级应用,有效的让以前几乎没有任何交集的用户之间,有了充分的联系。这还远远不够。除去Gtalk之外,使用其他服务的用户,同样有着明确的行动目的,他们很难被其他的事情所留住。唯有Gmail还存有一定空间——这也是Gtalk会被集成进去的原因。

  就我个人来说,自己经常使用Greader,慢慢的现在也累积了许多的关注。但是这其中大部分的“好友”,我几乎都并不相识,仅仅只有很少的机会,在评论中互相遇到而已。感谢Google Reader伟大的分享与神奇排序功能,即使我并不认识这些人,也几乎没有太多交流,但是却仍然有关注下去的动力。这个时候,我不断的结识新的好友,已经并不仅仅只是单纯的为了社交这一个目的。

  在Google Reader中,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交流是有限的,在更多的时候,甚至可以说个体与个体之间是近乎于孤立的。社会化关系的出现,并没有改变、或者影响用户最初的目的——阅读资讯,反而为了这种目的创造了更优秀的体验。

  如果把诸如QQ、Facebook那种传统的社会化服务之间的,以最为直接的社交需求为基础的好友关系,称作“强关系”的话,那么Google Reader中的这种关系,则更像是一种“弱关系”。用户与用户之间,只在需要的时候联系,其他时间互相独立。这种“弱关系”随着对产品最初的体验而生,随着产品的用户群成长而成长;既不会影响产品最初的定位,也不会让用户造成困惑。

  相对基于邮箱和IM的传统“强关系”建立的Buzz的失败,Reader上这种“弱关系”却出乎意料的成功了。这显然给了Google极大的信心。于是,有着类似架构的“Google +1”也应运而生。

  Google的+1基于传统的搜索工具,但是对于这种弱关系的强化更为明显。尽管没有交流,但是一个用户的行为,却可以体现在另外一个用户的搜索结果中。用最轻量级的方式,实现了最重量级的效果,使得搜索工具自始至终都被用户与用户之间联系着。这让Google在社会化网络的拓展上,有了新的渠道和新的方向,也有了更丰富的想象空间。用户与用户之间有了连接,就有了无限的可能。

  Google +1仅仅还只是Google社会化网络的第一步,他的成功与否,还取决于后面更多内容的展开。现在的情况来看,我们有理由继续期待。

  来源:lolibeta投稿,原文链接。

评论《产品的工具化与社会化迷思》的内容...

相关文章:

    某些开放平台就是个传销

    关于电影《社交网络》的杂想

    企业网站建设方法论

    知乎的问题

    互联网产品的耐用性解析


关于我们: 地址 - www.williamlong.info - 谷歌阅读器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月光博客投稿信箱:williamlong.info(at)gmail.com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几招教你提升新浪微博影响力阅读原文

来自:投稿 (guest)  2011-06-25 13:43:54

  随着新浪微博提出了“影响力”的概念,不少亲们都会感到困惑,这么一个“玄之又玄”的东东到底该怎么提升呢?其实,想要变身影响力达人一点也不难。只要按照接下来的方法做,保证你的影响力短期内会有惊喜变化哦。

  一。影响力的组成

  正如微数据页面上显示的那样,影响力是由覆盖度、传播力和活跃度组成的,了解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各个击破了。三者综合体现个人的影响力有多大,绿色球体越大贡献值就越大。

  二。如何提高活跃度?

  活跃度是最容易理解却也最难做到的了,想要提高微博活跃度先看下面的文字吧。

  1. 保证每天都登陆,且在线时间较长

  2. 增加发博文的数量,每天一博的用户当然比每周一博的用户活跃度高咯,当然要注意表刷屏哦

  3. 增加互动性,可以去新浪微博的随便看看、或者热点关注、同城热点等栏目看下最新博文、进行评论转发,同时在自己的博文中与粉丝、朋友们多多评论、互转,这样自然活跃度就上去啦。

  三。如何提高传播力?

  新浪微博传播力的指数构成相对比较复杂,但是观察基本上还是基于一条博文的评论数和转发数出发的,可能转发的比例略大一些。一条博文如果转发多、评论多,那么传播力就会高。以下为一些具体做法:

  1.多发精彩的原创段子,原创的东东最吸引人啦,同时多发或者转发有趣的图片和视频

  2.根据本地的一些热点话题,多发一些本地内容微博,可吸引本地博友

  3.积极参与当前热点话题的讨论

  4.积极与自己的粉丝互动,不仅体现在自己的每一篇微博中,有可能的话在微博发起一些线上线下活动,也是不错的选择

  5.有推广意识,多在qq群或其他地方宣传自己的微博

  6.趣味性很重要,用胡扯的口吻说正经的事情是至高境界

  7.发微博时可以多@几个相关的人,这样会得到他们的回复或转发,间接地增加微博被更多人看到的机率

  四。如何提高覆盖度?

  覆盖度,简单点说就是你的粉丝数量。顾名思义,你的粉丝越多,你发布的微博就会覆盖到越广的用户群体,覆盖度自然也就高啦。关于如何提高粉丝数量,已经有不少介绍文章啦,以下再提醒大家几个小TIPS:

  1.微博昵称使用实名,人们对于实名微博信任度更高,更愿意关注

  2.要有精彩的、个性的个人介绍和标签,以此吸引志同道合者

  3.使用自己的照片做头像

  4.形成自己的微博风格非常重要,可以吸引有相同想法和兴趣的人关注

  5.多向身边人介绍微博,邀请他们开微博

  6.多关注别人,先要走出去才能吸进来

  7.别人关注你了,你也要主动关注别人,不然时间一长你的粉丝发现你没关注他,他就觉得没必要关注你了,毕竟我们都是普通人,没有名人那么有名气。

  8.不做话唠,不刷屏。很多人会因为你发的微博太多而取消关注

  说了这么多,相信你已经跃跃欲试了吧。那么赶快打开自己微博,踏上影响力之旅吧~

  来源:sherry05145投稿。

评论《几招教你提升新浪微博影响力》的内容...

相关文章:

    Tumblr、点点、新浪Qing的比较

    微博背后的灰色利益

    轻博客之重

    轻博客之点点推他模式分析

    由“微博”的发展史预测“轻博客”的命途


关于我们: 地址 - www.williamlong.info - 谷歌阅读器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月光博客投稿信箱:williamlong.info(at)gmail.com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阿里巴巴控制权龙虎斗阅读原文

来自:杨涛 (xjp)  2011-06-24 23:25:54

  支付宝控制权之争正向着武侠小说的方向演进,马云、巴兹、杨致远、孙正义这些当事人纷纷交手过招,而国内的媒体人、评论人、互联网从业者纷纷就此事发表自己的观点。最高兴的莫过于媒体了,一向媒体形象光鲜亮丽的马云、阿里巴巴也会有如此手忙脚乱的时候,埋藏其中的新闻价值更是让记者们提高了鼻子的警觉度,于是便不断有各种猛料出来刺激大家的眼球,胡舒立大姐更是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评论该事件。媒体高兴了,不明真相的群众高兴了,至于雅虎、软银与马云的心情估计都是百味陈杂,于是有了马云与胡舒立的短信门,也就有了阿里巴巴召开的媒体沟通会。

  支付宝的控制权之争,实质上是由于地位变迁、失势易时、改天换地之后的一种必然结果,体现的是强势职业经理人掌控下的管理层与大股东之间的纷争,无论马云是有意为之还是被迫为之,这一冲突必然都会在某一个时间点爆发。即便杨致远现在仍然是雅虎话事人,孙正义仍然对马云保持善意,但是实质上他们是商人,需要对公司业绩、股东权益负责。

  六年前的时候,雅虎年度营收近40亿美元,市值更是高达近500亿美元,彼时的阿里巴巴尽管在中国市场玩得有点起色,但当时的营收不过才数千万美元,那时候阿里巴巴是小弟,雅虎是带头大哥。雅虎投10亿美金加上雅虎中国,对于当时的阿里巴巴来说无疑是傍上了大款,尽管雅虎成为了大股东,但是阿里巴巴并不担心雅虎会对自己下手,自己那丁点钱在人家雅虎的眼里没准根本就看不上眼,一个月入百万的富翁难道会去抢一个乞丐?这比喻虽然不大恰当,但就是那么个意思。

  马云高估了雅虎,也低估了自己与阿里巴巴,在这五六年时间里发生了太多的事情,雅虎彻底结束了在中国的业务全部打包给阿里巴巴,雅虎在美国的市场份额被逐年蚕食,而阿里巴巴则因为淘宝、支付宝这些涨势喜人的业务跃居电子商务前列。雅虎2011年Q1营收比去年同期下降24%,市值一度缩水至200亿美元,这其中还多亏了包括阿里巴巴、软银在内的亚洲资产的贡献,而阿里巴巴如果旗下淘宝、支付宝上市那么机构的估值高达500亿美金。

  当年的大哥变成了穷光蛋,当年的小弟变成了大财主。这个时候阿里巴巴难免害怕雅虎在某一天因为利益会对自己下黑手,命运操于人手的感觉始终不好受,而雅虎则害怕阿里巴巴脱出自己的控制范围,支付宝控制权之争正是在这样一个上下易位的敏感时间点发生了,雅虎、软银、阿里巴巴蓄积已久的恩怨终于爆发了,而媒体的各种揣测、分析、捣蛋、吹牛就在意料之中了。

  马云的第一个仰仗是雅虎软银这些甩手掌柜对阿里巴巴的控制力并不强,马云依靠着强大的人格魅力几乎影响所有阿里员工,从支付宝控制权之争过程中阿里巴巴公司的站位就可以看出来,一直在充当马云的喉舌与舆论机器。马云有点二赖子的感觉,大股东有本事你罢免我啊?罢免我大家一拍两散,我不好过好你们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依据现在的情势这样的情况短时间内不会发生,雅虎与软银并不会在毫无把握的情况下作义气之争。

  马云的第二个仰仗是对国内政策环境的灵活把控,马云就说央行是这么要求的,要求必须纯内资杜绝协议控制,而雅虎与软银绝对不会傻逼到去询问央行有没这回事儿,毕竟马云拿回支付宝控制权央行也是喜闻乐见的,就算没有这事儿也完全可以大方说有。而针对媒体指出的部分协议控制的第三方支付也拿到了牌照,马云则表示支付宝巨大的市场份额获得了央行特别关注,同样的是否有这事儿只有神仙知道,雅虎与软银同样无处着手。

  马云唯一让人落下话柄的是,对支付宝进行股权结构调整并未获得严格的股东授权。马云自己的表述是依据2009年的一份董事会纪要进行这样的调整,纪要与决议不同的是纪要记录的是各方意见,而决议最终是要投票形成一个具有效力的决定,前者侧重过程而后者侧重结果。不论真实的情况怎样,至少马云在这一事件的操作上存在漏洞,颇有拿着鸡毛当令箭越俎代庖之嫌,从法律层面讲股东可以提请法院撤销交易。但雅虎与软银未必会选择这样做,这并不是一个好的时间与好的策略。

  支付宝的控制权只是揭开了阿里巴巴董事会三方矛盾的冰山一角,未来仍将会持续有各种新的争斗出现,利益不绝争斗不止,在撕破脸之后三方彼此都会设定更严格的规则来限制彼此,勾心斗角在所难免。

  来源:XJP投稿,原文链接。

评论《阿里巴巴控制权龙虎斗》的内容...

相关文章:

    再次说到马云,再次说到支付宝

    第三方支付的博弈

    中国互联网3BtoC新商业模式

    Bitcoin虚拟货币原理

    从迪伦到支付宝


关于我们: 地址 - www.williamlong.info - 谷歌阅读器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月光博客投稿信箱:williamlong.info(at)gmail.com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再次说到马云,再次说到支付宝阅读原文

来自:投稿 (guest)  2011-06-24 20:13:04

  2011年6月中旬,阿里巴巴集团将支付宝的所有权转让给马云控股的另一家中国内资公司,这一转让让雅虎心有不甘。支付宝顺利获取了央行发放的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以马云为首的阿里巴巴集团在与雅虎、软银的竞争中也占据了优势。但因股权变更所引发的三方纠纷却远未结束,甚至愈演愈烈。

  一、有关契约

  让笔者意外的是,在最近因支付宝股权重组引发的风波中,“挺马”的人居然有那么多。

  笔者不知道那些“挺马”的朋友里面有多少是买过阿里巴巴(HKG 1688)股票的,现在还继续持有的人又有多少?作为一个曾经买过阿里巴巴股票的小小股民,笔者庆幸的是早就抛掉了那些股票,这样至少笔者现在不用担心哪天马总再次先斩后奏像终止支付宝“控制协议”那样,祭起“国家安全”的大旗、拿出“100%合法”的原则把阿里巴巴1688的“控制协议”也终止掉,不然看着电脑上跳跃的数字瞬间归零,你说笔者是去搞条绳子、找把剪刀,还是去学杨佳、钱明奇那样磨菜刀、制炸弹,或者像史玉柱那样为马总的爱国行为唱上一首红歌?

  这句话当然近乎玩笑了,理性的选择是先看看马云开出的补偿条件。相信和这次马云在第一时间就启动了与雅虎、孙正义间的补偿谈判一样,宣称要建立“新商业文明”的马云肯定也会给予所有股东包括中小股民补偿,但问题有二:一是一个甚至一群小股民怎么可能具备雅虎、孙正义那样的谈判实力,何况就算是雅虎、孙正义,不也被马云批评为自私自利,当他们不以“阿里巴巴大部分人的利益,也就是我(指马云)的利益”为根本来考虑问题时,一切的损失在马总眼里皆因自作孽;二是和拆迁类似,有房子在,或许还可以做“最牛钉子户”,假如房子已经被强拆了,掌握谈判主动权的只会是马云,何况他“不完美但是正确”的行为不仅“100%合法”,而且合乎国家安全。

  当然补偿谈不拢,还可以上法庭,而理由也只肯定不外乎这一个——违反契约。

  就像笔者相信人权高于主权一样,笔者也相信在经济和商业领域里契约与产权是高于其他东西的,契约与产权就是经济与商业的自然法。如果一个人违背了契约或者侵占了他人产权则必然违法(何况是以违背契约的方式侵占他人产权),如果一项法律或者一个政策(及其执行效果)与契约及产权的精神相冲突的话,那么要检讨和修正的不是契约与产权,而是法律与政策。

  二、有关安全

  在马云发给胡舒立的短信及他在媒体沟通会的发言里,他连篇累牍地讲了一个问题——“国家安全”,他甚至感叹到“我第一次对国家央行有对未来国家安全考虑而敬重”。

  那么支付宝的支付数据对国家金融安全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呢?

  财新网的《支付宝考验》和易凯资本CEO王冉的《制度之责与马云之错》都对此进行了有理有据的论证,他们给出了一致的意见——影响不大。王冉还进一步假设,“就算支付宝真的掌握了关乎国家利益和金融安全的核心数据,那么这样的数据似乎应该交与政府掌管,而不应让一个由两个自然人发起设立的公司成为它们的实际拥有者”,当然,马云已经放出话来“随时准备把支付宝献给国家”,尽管这话听起来与善于言辞的马总说过的另一些话是一个味道。

  而且从商业上笔者也很难理解马云的这些话,就算淘宝不考虑海外的拓展(其实已在开拓日本市场),阿里巴巴也是有大量海外客户的,现在马云宣布他的公司和某一个国家的安全、利益是如此紧密地捆绑在一起的,那么其他国家的政府、企业、民众会怎么看待他的公司,如果说央企、华为的海外并购频遭抵制是因为他们不可改变的背景,那么马云就是在自己给自己的未来设置障碍。

  对比一下联想吧,说爱国,老柳可真是发自内心的,“产业报国”在他那里可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但国际化了的联想却迅速将其使命“去国家化”而调整为了世界性的主题,比如“创造世界最优秀、最具创新性的产品”、“让更多的人获得更新、更好的技术”等等,主动融入世界的联想是不会被排斥的,所以它刚刚完成了对NEC的收购,就又顺利的并购了德国公司Medion,而所有的评论都只讨论联想的战略与竞争的格局,而未见所谓来自中国的威胁。

  回到安全,实际上安全并非不重要,反而确实是一个大问题,但这里说的安全不是国家安全,而是个人安全。

  和对国内邮箱、IM的态度一样,笔者从来没有相信过支付宝能给我什么真正的安全,国家安全可以随意的查看一个人的邮件,也就可以随意利用一个人的支付信息,当一个企业和所谓的“国家安全”如此紧密的捆绑在一起,被国家安全掩盖了的个人安全,总会让人觉得那么的不安全。

  如果把诚信和安全看做支付行业的两根支柱的话,那么马云这次不但一脚踢飞了其中一根,还顺带让本就不很结实的另一根看起来那么的摇摇欲坠。

  三、有关VIE

  由马云“爆料”而掀起的关于VIE的讨论多少有些不痛不痒。

  VIE的支持者大多强调VIE结构对中国互联网及创新行业的巨大贡献,但却每每卡在马云讲到的“完全合法”,因为有没有作用和违不违法是两回事情,不管VIE产生了多少正面的作用,但它的本质就是绕开法律。

  而反对者呢,除了举着“100%合法”的大旗在道德层面诈唬一下,又实在是提不出什么可行方案既代替VIE又维持相关行业的正常发展,如果用马云最新出炉的“合法、透明、健康发展”的商业三原则作为标准,那么有了“合法”,几乎就断送了“健康”。

  其实问题的根本不在VIE的错与对,而是互联网、新闻、支付等领域外资究竟能不能进入。如果不行,那么VIE也不行,如果可以,其实又何必搞什么VIE。

  现在的局面很类似1978年的小岗村,18个农民已经按了血手印把田分了,而事实又证明不分是不行的,那是给他们一个合法的身份,确认分田到户有理,还是回到人民公社,挑开潜规则并不可怕,如何做出理性的选择才是关键,上一次选对了,这一次呢?

  如谢文在微博上所说“这轮进攻已经触及改革开放的底线了。三十年努力可能毁于一旦,或者毁于一事”,但这已经不单单只是勇气与智慧的问题了,它涉及意识形态、涉及权贵利益、也起决于官方的改革动力,但这已经是任何人都无法轻易回答的问题了。

  比如VIE的支持者,明知问题的根源其实是外资禁入的政策和过度监管的体制,却只在VIE的合理性上进行争辩,《创业家》甚至在其《关于VIE的看法》中呼吁“不要引发政策之争”,在红歌高唱、国进民退整个政治经济都全面左转的当下,求得政府对现状的默认肯定是更安全的做法,一旦刨根问底不成,伤得最重的肯定是企业和它的用户。

  又比如央行,从财新网在《支付宝考验》中提供的信息来看,在外资是否可入、VIE是否可行的问题上,央行又打起了其擅长的太极拳。央行相关人员给财新传递的信息——内资可拿牌照、外资可走国务院审批通道、VIE的事以前不了解现正在研究——以其说是央行给外资进入留出了空间,不如说是央行给自己留出了空间,因为现实是没有一家企业是以外资持股身份走特别申领牌照的,把这些关乎根本的问题搁置起来远比卷入漩涡要好,毕竟十八大在即又有稳定高于一切的天条,维持现状才是最好的选择。

  真正尴尬的人是马云,在业内固然是千夫所指,送给央行的黑锅又被原包退还,而他提出的、或许可以促成又一轮开放的问题,却很可能随着时间被河蟹得烟消云散,只剩下一个故事——关于他为了私利而拍给体制的一个马屁。

  四、有关马云的决策

  在马云发给胡舒立的短信里有这样一句:“评论者注重的是评论本身,而当事人必须关心正确的方向和用正确的方法把事做完了才考虑参与评论。”

  这句话的一个潜在意思是评论者评论完就完了,就算错了也只要承担评论错了的责任就可以,而当事人必须为事情的全部负责;评论者可以只在理论和道义上进行分析,而当事人必须在错综复杂的现实中寻找可行的方法。

  不少人说由于政策本身的模糊,VIE结构在国内的既成事实普遍存在,加上支付宝的规模,就算支付宝以VIE协议控制的模式申领牌照,央行也必将进行慎重的考虑,协议控制不会有问题。

  但不可忽略的是中国政策的解释与执行往往又有很大的随意性,用老罗的话说,他可能10年不查你一次暂住证,也可能1天查你10次。除非你是红到牙齿的太子格格,不然谁又敢肯定自己对政策口径的把握100%准确,谁又敢拍胸脯肯定马云所说的央行明确告知支付宝要获取牌照就必须内资化而且不能存在协议控制不是事实?

  批评马云容易,但把你我放到马云的位置上去,谁又会拿自己的企业去做政策的试金石?

  中国的民营企业,包括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在内,面临的生存环境是残酷的,除了资源被政府高度垄断之外,还有诡异的政策环境——严厉的行业准入、过度的监管、不完善而又模糊的政策、随意的执行和深入骨髓的腐败。

  诡异的政策环境让本不完善的市场机制显得更加脆弱,市场规则受到漠视,短期利益被无限放大,而这些恰恰是企业理性决策的天敌,却也恰恰容易成为企业恶劣决策的促因。

  马云错了,错不在目标与方向,无论是支付宝要取得牌照,还是要从雅虎手中夺回阿里巴巴的绝对控制权,而在于其借着政策环境之乱,只求利益而漠视基本规则的做法。

  还是笔者在《从迪伦到支付宝》中写的那句话:

  对生活在我们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如果只看到个体的恶而不去找体制的恶因,那么恶永远不会消除;但如果只是把所有的恶归咎于体制造成的环境,而不去追问自身的从恶、助恶、行恶,还把从恶、助恶、行恶视为现实的生存之道甚至称之为成熟,那么恶最终将让每个个体都成为无可救赎的受害者。

  五、有关社会责任

  关于马云之错,笔者觉得王冉的话讲的最到位:

  “作为行业的领军人物,他本来完全有机会选择通过捍卫公司治理的原则和底线从而推动监管部门对过度监管做出某种有利于中国产业和经济长期发展的局部修正,但实际上最后却选择了触碰这样的原则和底线同时还顺带把所有采用VIE结构的中国公司悬在了半空。”

  马云是最爱讲“社会责任”的企业家之一(也可以说是把“社会责任”讲得最深刻的中国企业家之一),而企业、企业家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较高的层级(也是当前中国企业家最大的社会责任)就是推动社会进步——推动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呼吁政治体制的改革、促进公民社会的建立,但马云说他不关心政治。

  谁他妈关心政治?

  只有捧体制臭脚、给芝麻绿豆都贴上“国家安全”标签、口口声声理解了政府的苦心的人才他妈的关心政治。

  蜘蛛侠说“能力越大,责任也越大”,马云却做了相反的事,他曾经是笔者尊敬的创业偶像,也因此,笔者希望有一天他会后悔。

  来源:宋大妈投稿,原文链接。

评论《再次说到马云,再次说到支付宝》的内容...

相关文章:

    阿里巴巴控制权龙虎斗

    第三方支付的博弈

    中国互联网3BtoC新商业模式

    Bitcoin虚拟货币原理

    从迪伦到支付宝


关于我们: 地址 - www.williamlong.info - 谷歌阅读器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月光博客投稿信箱:williamlong.info(at)gmail.com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中国成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iOS应用消费市场阅读原文

来自:投稿 (guest)  2011-06-23 19:54:43

  App Store统计分析公司Distimo日前发布了一份Apple App Store在亚洲国家市场表现的研究报告,研究涵盖了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越南、泰国、斯里兰卡等国家。

  尽管过去6个月以来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的iOS应用下载量出现了微弱下滑,但在所有亚洲国家均取得了疯狂的增长,尤其是中国,更是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iOS应用消费市场。

  不过,亚洲地区付费下载的比例和总收入仍低于欧美水平。Distimo报告称,亚洲市场消费者更倾向于下载免费版,而不愿选择无广告的收费版。在亚洲地区流行的多数iPhone应用都是区域性的,在其他地区并不受热捧。

  不得不感慨,中国果粉的力量太强大了,因为Apple去年才在中国开通了功能有限的App Store,短短一年时间就取得这样的成绩,令美国人民都不禁汗颜。

  报告中的亮点盘点:

  1、中国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iOS应用消费市场。

  1、尽管韩国人口相比中国很少,但是应用下载量却相当高,已经超过了德国和法国。

  2、在所有国家中,游戏都是下载量最高的类别。

  3、由于韩国政府禁止了App Store的游戏下载,因此韩国的所有应用下载都是非游戏类。

  4、亚洲国家的付费应用下载总量和比例明显低于欧美国家,仅为后者的1/3,如果排除日本,付费应用的下载比例更是欧美国家的1/6。

  5、亚洲国家的In-App购买仍处于较低水平。

  6、亚洲用户更喜欢本地化应用。

  7、亚洲不同国家的用户所喜欢的应用呈现出很大不同,比如中国市场最受欢迎的300个应用中有65%的只在中国流行。

  8、应用的本地化趋势在中日韩等东亚国家尤为明显,而在印度和印尼等南亚、东南亚国家则不那么明显。

  详细报告请查看网址:Distimo

  英文原文:Distimo: China Now The Second Largest iPhone App Market After The U.S.

  中文翻译:雷锋网

评论《中国成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iOS应用消费市场》的内容...

相关文章:

    WWDC2011:开发者还能做什么?

    苹果发布全新Mac OS、iOS 5和iCloud

    苹果与其他高科技公司的对比

    APP STORE国内应用分析

    苹果和微软的战争


关于我们: 地址 - www.williamlong.info - 谷歌阅读器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月光博客投稿信箱:williamlong.info(at)gmail.com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Web应用程序的开发步骤阅读原文

来自:投稿 (guest)  2011-06-22 17:20:05

  如今已进入了web2.0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各种互联网的Web应用程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那么作为一名Web开发人员,怎样去开发一款优秀的Web应用程序呢?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甚至那些教育机构都未必能清楚的知道。所以,像大多数在这个领域里的web开发人员一样,我们只是通过去做,去实验才学会了这些。没有人告诉我们如何去做,我们从给自己做点什么东西开始,学会如何开发web应用程序是在这个过程中的一个副产品。这是学习任何语言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Web应用程序与网站之间的区别

  首先,我要说明,开发一个web应用程序跟开发一个网站是不一样的。虽然在总体上有很大相似之处,但开发它们所需要的时间有巨大的差别。那究竟web应用程序和网站有什么不同呢?通常,维基百科能帮助我们解释这个问题,让我们来看看维基百科是如何定义应用软件的:

  应用软件,通常也被称作应用,指的是专门为帮助用户去执行一个或多个相关特定任务而设计的计算机软件。企业软件,会计软件,办公套件,绘图软件,媒体播放器等都属于这种软件。

  跟应用软件相对照的是系统软件和中间件,它们管理计算机效能,管理如何跟计算机集成,但通常这些工作并不会直接反映到使用户受益的任务执行上。举个例子,一个不是很恰当的实体类比,应用软件跟系统软件之间的关系就好比一个电灯泡和一个发电厂之间的关系,发电厂(系统软件)只是产生电能,它自己没有任何真正的用途,除非利用一个电灯泡这样的应用工具才能为用户提供服务。

  Web应用程序的开发过程

  现在特征已经弄清楚了,我们就可以开始定义开发一个web应用程序的整个过程了。当然,这依赖于工程的大小,过程中的某些步骤可能很小,在你的脑海里就能完成这种工作,但把事情整个的了解一下总是有好处的。同时还有一点很重要的你要明白,这篇文章并不会对每个步骤进行深层次的描述。

  步骤一:分析

  开发一个web应用的第一步是分析你的需求。你此时应该定义出一个尽量周全的你的应用应该提供的功能清单。如果是你为一个客户做这些工作,你需要明白他们想要什么(要确保你们对方都知道对方在说些什么)。从你们的讨论中,你能总结出需求和软件规格。你即使是为自己开发,我也建议你把希望这个web应用能够做的功能写下来。

  步骤二:设计

  一旦你弄清楚了这个web应用需要做哪些事情,你就可以开始设计了。这个步骤通常会反反复复进行很多次,每一次都把设计细化一些。你第一要做的是画出页面流程图(画在纸上,或使用软件工具,凭各自所好吧。我喜欢用纸,这样我可以做更快速的改变)。页面流程图通常是很抽象的黑白绘画,画出你将要实现的web应用的样子(你可以加一些色彩,但尽量保持简单)。

  这个步骤能够让你知道你的应用最终会是个什么样子。跟37signals倡导的相反,我建议使用一些词语描述,适度细化。当我想到一个很好的想法时,或想到事情该如何做时,我会把它标注到纸上(例如,当点击这个按钮时应该使另外一个元素改变或隐藏,我会把这写在流程图上)。

  当你对做出的草图满意后,你可以开始制作实体模型了。
实体模型仍然是些图案,但有色彩和细节。最终的实体模型看起来应该像你将要实现的web应用的一个截屏图。如果你为一个客户开发,他会看看这些东西,并给你他的认可。然而,很多人都喜欢跳过这一步(大多数都是非设计人员),他们喜欢直接奔向网页原型。

  原型是用HTML开发出来,使用CSS渲染(有时也是有Javascript)。页面布局要做出来,链接能够点,颜色,字体,字体大小要设定好(如果你做了实体模型,这个会很容易)。这一步非常的重要,因为这里所有的东西都能用于你最终的应用中。如果允许的话,在你的原型上做一些可用性测试,从长期的效果来看,这能使你避免大量的失误。

  在这个步骤的最后,你基本上就知道了你的web应用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了。登录页面有些什么,用户如何从主页转向到各个页面。

  步骤三:实现 选择一个框架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要去开发什么东西,那就要把它做出来。这一部分的工作很多,你大部分的时间都要花在这个上面。你第一个要做的决定是如何着手,采用什么样的技术,什么框架。你有很多选择的余地,你需要选出一个适合你的。下面是一个最常用的框架的列表:

  • ASP.NET
  • PHP 上的任何一个流程的框架
  • Python with Django
  • Ruby on Rails

  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说哪个框架最好。它们都各有不同,每个都有自己的长处。最重要的是你要知道它们任何一个都能让你开发出好用的web应用。

  开发

  一旦你知道了如何去开发,那就要甩开臂膀开干了。这个开发工作可以看作有很多块,但说到底,这都是标准的编程活动了。在后台,你要创建类,对象,服务,过程,以及持久层来把这些对象保存到数据库中。后台是整个应用的核心,对任何应用来说,它跟普通的编程没有什么区别。接着是前台的开发,你现在编写的代码才是真正给用户使用的操作界面。你把后台的程序和原型界面集成到一起,把系统各部分集成到一起。你还可以把你在开发过程中想到的一些很炫的小功能用JavaScript实现。

  再说一次,有很多种途径可以实现后台程序。建议你去读一读跟你选择的框架相关的资料,弄清楚如何实现这一部分的工作。通常,这些知识会跟面向对象编程有关,但有些框架正在慢慢的向领域驱动设计发展。

  步骤四:打磨抛光

  现在应用程序已经开发出来,各个独立的模块也集成到了一起。你需要通过测试来确保你在步骤一中定义的需求和软件规格是否被实现(这个问题在你开发的整个过程中都要记在脑中)。你要确保那些愚蠢的用户不能通过试图做一些你还没有实现的操作而把你的应用弄坏(参考白盒和黑盒测试)。你同时还要确保你的程序能够在各种浏览器里(希望不是IE6)都能正确的运行。

  现在也是你做一些小的调整,改进你的应用程序给人的感觉的时候,让它趋于完美。

  步骤五:发布和后续工作

  这最后一步(但不是就此完结)是发布你的应用,让用户能够真正使用它(如果这个应用是个公众开发的应用,别忘了做新闻宣传)。如果你愿意,先发布一个Beta版,这样只有一小部分用户能够发现你的应用里的大问题(因为你的程序里肯定会有bug),他们会帮助你改进程序的质量。不要忙着增加功能,要专注于把你目前的程序变的稳固。

  当经过了beta阶段,你的程序已经变得十分的稳固,听取用户反馈的意见,自己试用一下自己的应用,你可以开始思考如何使应用变的更好。找出不和谐的地方,消除掉。以后每次的迭代都要经过上面所说的五个步骤,但就像我最初说的,你现在已经有了一个可以运行的应用程序,你很容易直接在心里完成这些步骤,直接奔向在代码里测试你的功能。

  恭喜,你已经自豪的成为一个web应用程序的作者了。

  英文原文:How to develop web applications

  中文翻译:晨露博客 雷锋网投稿

评论《Web应用程序的开发步骤》的内容...

相关文章:

    写给新手程序员的一封信

    老板会因为你拼命写代码而感谢你吗?

    PhoneGap移动开发框架

    开源史上的八大交易

    成为高效程序员的搜索技巧


关于我们: 地址 - www.williamlong.info - 谷歌阅读器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月光博客投稿信箱:williamlong.info(at)gmail.com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Facebook的审查制度阅读原文

来自:投稿 (guest)  2011-06-21 22:14:24

  使用Facebook的好处非常明显:你无需付任何费用就可以联系你的朋友和家人,不管他们在哪你都可以和他们分享你的任何事情(心情、照片等)。这几乎属于公众的社区却也被一家实体公司所掌控,而且,该公司对网站上允许哪类行为有着自己的标准。

  那就毫无疑问会产生这样的问题:这个网站是否正忙着去审查公众发的帖子呢?继本周Roger Ebert发的一篇批评性的帖子被移除、英国反政府组织者的网页被堵塞等事件之后,我们毫无疑问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谁去监督监督人呢?

  继周一Ebert对Jackass(蠢物搞怪秀)节目的联合主演之一Ryan Dunn的死做出回应之后就对引发了一系列的批评,Ryan Dunn死于周一早晨的车祸。警察说像是撞上了什么东西引发的车速失控,还有相关消息称该演员在车祸之前喝醉了。Ebert现在在Twitter上有475,5000的听众,他是在癌症手术导致下颚切除之后开始使用Twitter的, Ebert发了一篇这样的帖子:“ 朋友们不要让jackasses(蠢物搞怪秀)再这么嚣张了”,这样一则评论受到了Dunn的联合演员和博客名流Perez Hilton的攻击。

  Ebert后来发现他的网页都被移除了(即使他在Twitter上对Dunn的评论再也没有出现过),这些网页全部报错,显示的信息为:由于违背Facebook的使用宗旨,这些网页已经被移除。Facebook阻止任何有恶意的评论、威胁、淫秽或者是对某个人或某个组织的攻击。Ebert回应道,他本人的网页是无害的,接着他向Twitter提问道:“为了回应蠢人的批评何苦要删除这些网页呢?你们做的太差劲了。”

  Facebook后来声明,原来显示出错的网页又被放回原来的地方。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和Global Voices Online的Jillian York在博客中说道,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网页被移除。难道是因为被标记为辱骂,因此自动被移除了?York曾经写过Facebook移除那些对中东和其他地方有政治偏见的网页,他说道该公司否认自动删除网页。那么,是人为误删的吗?如果是这样的话,将来Facebook将采取怎样的措施来阻止删除这样的事件呢?

  如果说那些在Twitter上批评Ebert的人通过不停地标注的方法来攻击Ebert的网页,他们有效地采用了跟政府压制政治偏见同样地做法:Foreign Policy杂志专栏编辑Evgeny Morozov说道他最近得知至少有一个政府将那些带有偏见的群组网页标记为淫秽色情网页,目的就是为了删除他们。Facebook以前也删除过那些看起来反对伊斯兰教和反对以色列的网页(出于某种原因,后来又将这些网页还原),后来该网站又删除了更多的没有恶意的网页,比如说某个网页讨论用母乳喂养小孩的好处。

  而且Facebook还不仅仅是删除那些Facebook用户所关心的网页。从最近反英国政府的一个组织者在博客上发的帖子可以看到,很多用户都报道Facebook不仅限制他们链接有反政府组织的网页,而且还限制链接与反政府相关的网页。Facebook的一位发言人声明,这也是因为某些问题导致的,后来这个问题解决(他们又可以链接那些网站了),但是还是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而且也不知道Facebook用户讨论问题的标准是什么。

  英国一位博客作者在他的帖子中提到,Facebook是人们接触信息(包括)的社区。我们过着越来越公众化的生活,我们从互联网诸如Facebook上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信息,这是Facebook非常强大的力量。我们看到了诸如在突尼斯和埃及发生的暴动——“阿拉伯之春”,这也意味着更多的信息会被一家公司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规则过滤掉,而并非所有的这些规则都是显性的,有些是极其深奥的。

  英文原文:The downside of Facebook as a public space: Censorship

  中文翻译:雷锋网编译

评论《Facebook的审查制度》的内容...

相关文章:

    解读Facebook的移动产品计划

    与流氓共舞的“非死不可”

    中国成为Facebook用户增长最快的国家

    击败Facebook的创意

    为什么中国出不了Facebook和Twitter?


关于我们: 地址 - www.williamlong.info - 谷歌阅读器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月光博客投稿信箱:williamlong.info(at)gmail.com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解读Facebook的移动产品计划阅读原文

来自:投稿 (guest)  2011-06-20 16:28:57

  有关Facebook即将推出移动产品的消息在上周炒得沸沸扬扬。但是拨开这重重迷雾,我们能看到这家最大社交网站为开发者和用户所打造的产品计划。下面,我们来逐一解读。

  一些确凿的事实

  今年年初,Facebook公开宣布其HTML 5移动战略——优先打造移动Web浏览器而非针对特定的移动平台。然而本地应用具有反应灵敏、易于推广的优点,且与Web版相比,能更好地与手机集成。Facebook目前的移动应用广受欢迎,但是鉴于公司重心不在此处,这些应用的开发滞后,(与其他的社交应用相比,)确实有点“逊”。

  最新消息:

  Facebook正在开发基于HTML5的应用平台,通过与外部开发者合作,紧锣密鼓地筹备其发布。也正如纽约时报报道,Facebook公司即将发布官方iPad应用。

  现实情况:

  从战略角度看,HTML5有点老调重弹。Facebook首席技术官Bret Taylor在今年一月份宣布HTML5发展方向时,他明确表示这是为了减少Facebook开发针对不同平台的应用程序时遇到的麻烦和阻力,这也能减少Facebook平台开发者的困扰。

  All Things D的美女作家Liz Gannes曾在三月份采访过负责Facebook移动业务的Erick Tseng,就这家社交巨人最新的HTML5移动Web网站进行了讨论。Liz明确提问对于应用开发者,公司能提供哪些支持。Erick当时回答:“目前我们专注于让我们的移动网站更好用,我们也会继续通过我们的软件开发工具包为iOS、Android和黑莓平台上的开发者提供工具。”结论就是:此事已在计划之内,但尚未准备妥当。

  Liz能笃定地说出如上结论是基于以下事实:Facebook一直公开帮助社交游戏厂商向HTML5而非Flash推进。Facebook很明显更倾向于像Zynga公司出品的CityVille这样的Facebook游戏,而不是完全转向去开发iOS应用。上周Zynga发布CityVille的iOS版《城市小镇:家乡》(CityVille Hometown),这距Facebook网页版发布多达6个月之久。

  Facebook与Apple开战?

  是的,但是一点都不出乎意料。Google前首席执行官Eric Schmidt指出当今科技界四巨头:Google、Apple、Amazon、Facebook正展开激烈的平台之争。

  每位巨头都努力弥合本地应用和Web应用之间的鸿沟。Android的创造者Google已宣布效忠HTML5;而Steve Jobs也在《Flash的迷思》一文中透露出自己对HTML5的喜爱。

  现实就是开发者不得不在为Facebook开发应用或为iOS及其他平台开发本地应用之间取舍,而他们只有这么多时间和资源。目前每个平台只能从应用购买中获得30%的利润;而in-app支付要想发扬光大,就得变得不那么复杂。

  Facebook与TechCrunch开战?

  也许吧?TechCrunch资深作者MG Siegler最先报道了Facebook的斯巴达计划,他对Facebook极力淡化此事的做法十分不满。就个人而言,笔者认为双方都过分偏执于自己的解读。

  iPad应用

  Facebook一直考虑要提供自己的iPad应用,但是由于种种内部和外部因素而未能实现,其中既包括与苹果的结盟分崩离析,也包括对HTML5的战略承诺。不过现在,正如纽约时报报道,iPad版Facebook应用即将推出。

  这是否与HTML5不一致?

  事实上,Facebook并不全是HTML5。在Facebook的2.5亿移动用户中,约有半数是通过浏览器访问。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移动电话都具备浏览器功能。今年早些时候,Facebook与一家名为Snaptu的合作伙伴联合推出一款适用于某些指定手机的移动应用。Facebook随后购买了Snaptu(以色列创业公司),并与世界各地的运营商协商免费的移动数据促销活动。

  然而部分Facebook本地应用早已是基于HTML5的。例如,从右侧的Facebook iPhone应用截屏中,我们能看到动态更新采用HTML5呈现,这是由于脱机错误信息是可点击的HTML元素。我们期望Facebook的移动应用和本地应用能早日一致。

  神秘的“Facebook电话”

  Facebook与手机厂商的关系日益密切,这可能会给我们带来针对Facebook优化设计的手机。除了本地应用或Web应用,与电话操作系统的集成可能会更强的。鉴于Twitter最近与Apple结盟,这可能会刺激Facebook展开行动。

  下一步是什么?

  除了一些泄漏出来的小道消息,我们应该更多关注Facebook每年一度的F8开发者大会。据该公司人士说,只要这些平台产品准备就绪,就将在大会上发布。

  英文原文:What’s Really Going on With Facebook’s Mobile Plans? An Explainer for the Rest of Us.

  中文翻译:雷锋网

评论《解读Facebook的移动产品计划》的内容...

相关文章:

    Facebook的审查制度

    与流氓共舞的“非死不可”

    中国成为Facebook用户增长最快的国家

    击败Facebook的创意

    为什么中国出不了Facebook和Twitter?


关于我们: 地址 - www.williamlong.info - 谷歌阅读器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月光博客投稿信箱:williamlong.info(at)gmail.com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博客服务器遭到DDOS攻击阅读原文

来自:月光 (williamlong)  2011-06-19 20:33:53

  由于早先我在微博上发布了一些对黑客这个群体的负面看法,今天起博客服务器就遭到黑客DDOS攻击,导致全日服务器都访问故障。

  DDOS攻击(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是一种常见的网络攻击,一般都出于商业目的,而这次居然对一个IT科技博客DDOS攻击比较少见。除此之外,我的很多个人信箱、微博也遭到攻击,手机收到了大量恶意电话和短信的骚扰,拨号号码随机显示。短信则是通过中国移动的网关发送垃圾短信到我手机。

  由于博客服务器收到大量DDOS攻击,且更换服务器IP后攻击也没有停止,因此月光博客不得不购买硬件防火墙来应付。

  这也验证了一个说法: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在生活中是这样,网络上也是一样。这种DDOS攻击除了证明自己就是“网络黑社会”之外,其他什么也证明不了。

评论《博客服务器遭到DDOS攻击》的内容...

相关文章:

    月光论坛事件媒体博客报道汇总

    网站维护通知

    网站服务器发生故障

    对于月光博客版权信息的重申

    郁闷的儿童节


关于我们: 地址 - www.williamlong.info - 谷歌阅读器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月光博客投稿信箱:williamlong.info(at)gmail.com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中国黑客是流氓阅读原文

来自:月光 (williamlong)  2011-06-18 23:38:29

  今天我外出旅游,回来后发现我腾讯微博和QQ信箱被黑,据称是前些天被我在腾讯微博抨击的那些所谓的“黑客”所遭到的报复,不过这个报复却恰好验证了我早先论断的正确性。

  话说几天前,我在腾讯网看了一则新闻《中国黑客元老9月推自律公约 欲重拾黑客精神》,我当时在腾讯微博里针对该新闻的评论是:“我不看好所谓‘黑客自律’,所谓的黑客早已经商业化,形成了一条黑色产业链,通过挂马、病毒来威胁网民的利益,这种环境和条件下,一个商业化的安全卫士软件比‘黑客自律’更有现实意义,更有可操作性,网民的利益是通过斗争获取到的,不是那些黑客施舍的。”

  之后有些黑客界人士进行反驳,说黑客有很多种,有的是Hacker,有的是Cracker,我的看法是,没有所谓的“好黑客”,无论是骇客、黑客、红客,以及所有利用系统安全漏洞进行攻击破坏的群体,都是坏的,在美国这些人早就进了监狱,中国因为法律不完善,观念落伍,很多人以为“窃书不是偷”,才导致现在中国黑客的嚣张,肆意通过安全漏洞攻击他人以获取经济利益,这些黑客本质和小偷强盗没有区别。

  所谓的“红客”更是一个怪胎,是极端民族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结合体,其本质与早年的“义和团”没有什么区别,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那些所谓“洗白”了的黑客又是什么样的呢?他们成立公司,销售防火墙,做网络安全的生意,其中不乏一些成功范例,不过这其中也有很多圈内的“潜规则”,我的一个亲身经历是,某个“安全公司”为了让某个公司购买其天价防火墙产品未果后,故意将这个公司的主页黑掉,并换成色情图片,该公司向本地公安局报案后,公安局根本就不受理这种案件,也没有侦查能力,让该公司去找和他们合作的公司进行分析,正好就是“安全公司”。

  以前所谓的黑客精神,应该是建设性而不是破坏性的,是一种专注和执着的精神,是对技术近乎疯狂的追逐;是善于独立思考、喜欢自由探索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精神如果在国外,我相信是可能有的,但在中国,目前看是没有的,中国的所谓黑客大多数是无脑的“义和团”和“网络黑社会”,根本没有独立思考能力,他们对网络的只有破坏没有贡献,在任何民主国家,这些人都应该在监狱里接受惩罚。

  实际上,目前国内的媒体对于黑客圈子的负面批评也一直络绎不绝,从各式各样的盗号木马,到恶意的熊猫烧香病毒,还有那些以支付宝、网银为目标的恶意攻击,直到最近中国黑客竟然针对国外从事政治目标的网络钓鱼,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谴责,给我国的外交带来重大的麻烦,美国甚至立法规定,网络攻击威胁到美国国家安全,将不惜动用军事力量进行反击。这一切的一切都证明目前的中国黑客已经失去了自制力,演变为以自身“高超”的技术为手段对网民进行要挟和攻击的恶意群体,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麻烦制造者”,稍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都会对黑客群体产生负面印象,而一旦黑客们遇到媒体或网民对他们恶行的揭露,就会像小孩掐架一般的幼稚和歇斯底里地进行反击,从另一方面,这类举动正好应印了人们对黑客流氓本性的指控。

  这件事情令我想起了一个心理学现象——“自证预言”。“自证预言”是心理学上对一种现象的描述,即人会不自觉地按照已知的预言来行事,最终导致预言结果出现。在心理学原理上,人并非被动地任从环境影响,而是主动地根据个人的期望,作出相对的思想及行为反应,而使期望得以实践。

  在这次黑客事件中,我针对所谓的“黑客精神”做出了某种预言,即中国目前不存在所谓“黑客精神”,黑客就是“义和团”,就是“网络黑社会”,根本不懂什么叫法律和秩序,而之后这些黑客所做的所谓“绝地反击”行为,恰恰用自己的行为不折不扣地印证了我早先论断的正确性,在无意之中帮助我完成了这个预言,证明了自己的流氓性质。

  由此可见,真正的流氓,根本不需要费力地证明,他自己就可以一遍又一遍自证了自己的流氓本性。

  更新:黑客的攻击还在继续,除了QQ之外,昨晚黑客攻击了我的服务器,导致网站服务从晚上2点开始无法访问,故障持续一小时后恢复,应该是机房自动恢复的吧。

评论《中国黑客是流氓》的内容...

相关文章:

    细数网络上十七种安全威胁

    个人电脑信息安全指南

    破解Google Gmail的https新思路

    防火墙技巧  忽略RESET报文

    解决SSL攻击的方法


关于我们: 地址 - www.williamlong.info - 谷歌阅读器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月光博客投稿信箱:williamlong.info(at)gmail.com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Tumblr、点点、新浪Qing的比较阅读原文

来自:月光 (williamlong)  2011-06-17 10:26:00

  轻博客是一种介于博客和微博之间的一种网络服务。在国外,2007年4月推出的Tumblr一直在轻博客市场中居于领先地位,很多知名人士和大型媒体公司都使用Tumblr网站。

  因为种种原因,Tumblr并不支持中文,也没有在中国运营,期间还长时间无法从中国访问,因此,从今年开始,国内也出现了很多类Tumblr的轻博客产品,比较知名的国内轻博客有点点、新浪轻博、宽途、推他等服务,但目前仅有点点开放注册,其他均内测不开放注册,其中点点将轻博客的概念在中国放大,日前最新注册用户数已经突破百万。

  以下将从产品体验的角度对比评测一下Tumblr、点点和新浪轻博的异同。

  网站首页

  网站首页是一个网民访问的第一个页面,他是否会转化为这个网站的注册用户,首页起到了很大作用。Tumblr、点点和新浪轻博的首页都很简洁,样式也类似,Tumblr和点点将注册栏放在中间,登录按钮放在右上角,新浪轻博则将登录框放在中间,注册则转到新浪微博的注册页面。

  Tumblr首页用图片的方式快速展示了该网站的主要界面,旁边是快速注册栏,Tumblr在网站下侧列出了30个使用该产品的理由,包括大量的模版、支持手机、支持大量第三方应用等等。

  点点网首页和Tumblr类似,同时还在左上角用一句话阐述了该网站的用途“高质量内容社区”,表明了点点网的性质。

  新浪轻博的首页用图片展示了网站的一些界面,但并没有说明该网站的功能和性质,页面提示用户“使用微博账号登录”,表明其和新浪微博具有紧密关系。

  发布首页

  注册用户登录后就会进入发布首页,三者的发布首页也极为类似,均是上侧为快捷发布栏,中部为好友发布的内容,右侧为功能栏。

  Tumblr可以发布文字、照片、引用、链接、聊天、音乐和视频,其中引用(Quote)为引用他人的语句,可添加说明。聊天(Chat)为一段聊天内容。音乐可以引用外部音乐,也可上传10MB以内的音乐文件,视频可以引用,也支持上传5分钟100M以内的视频文件。

  点点可以发布文字、图片、音乐、链接、视频,其中音乐为引用虾米网站内音乐,视频为优酷、土豆、酷6、六间房、56网、音悦台的视频地址。不支持上传音乐和视频。

  新浪轻博可以发布文字、照片、视频,视频也是引用新浪播客、优酷网、土豆网、酷6网、56网的视频,不支持上传视频。

  模版主题

  Tumblr支持的模版最多,支持68套免费模版以及52套付费模版,付费模版价格从几美元到几十美元不等。点击Browse more themes还可以浏览到数百套Tumblr模版。

  点点支持17套免费模版,目前没有付费模版。

  新浪轻博可能是因为发布时间短,支持的模版较少,只支持7套免费模版。

  Tumblr和点点支持自定义CSS样式,新浪轻博目前暂不支持自定义CSS样式。三者均支持自定义主题外观,可以修改背景图片、文字颜色等信息。

  微博同步

  Tumblr支持和Twitter同步,用户绑定Twitter帐号后,在Tumblr发布的信息可以同时发布到Twitter;对于中国用户来说,Twitter显然不符合国情,点点网则支持轻博客与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的绑定功能,用户发布信息的时候可以选择是否同步到新浪腾讯微博;新浪轻博默认集成新浪微博,用户体系也集成到了一起,用户发的信息也可同步到新浪微博。

  其他功能

  手机客户端:Tumblr和点点均有手机客户端,支持流行的iPhone和Android系统;新浪轻博还没有手机客户端。

Tumblr的iPhone端

点点的iPhone端

  RSS支持:Tumblr和点点支持RSS输出,新浪轻博不支持RSS输出。

  域名绑定:Tumblr和点点支持独立域名绑定,不过Tumblr域名绑定的IP已经被墙了,无法从中国访问,点点绑定域名需要备案,还需要人工审核操作;新浪轻博不支持独立域名绑定。

  导入:Tumblr支持多种形式的导入功能,包括RSS Feeds、Delicious、Digg、Twitter、Wordpress.com、Blogger、LiveJournal、Vimeo、Youtube,为了保护版权,Tumblr对于RSS Feeds导入的信息为摘要信息,不支持全文导入,此外,Tumblr也支持Instagram和picplz照片的同步。点点和新浪轻博不支持导入功能。

  标签浏览:Tumblr和点点均支持以标签(Tags)的形式浏览内容,Tumblr的标签都是英文的,点点的标签为中文,两者均可显示标签热度、内容活跃度、首席小编名称等信息。新浪轻博目前还不支持标签浏览,而是将所有推荐内容推到一个页面上。三者均提供按分类推荐优秀博客的功能。

  邮件语音发布:Tumblr支持通过电子邮件和电话语音来发布信息,点点和新浪轻博目前不支持邮件和语音发布。

  API和第三方应用:Tumblr开放了API,并支持数十个第三方应用,点点和新浪轻博目前还没有开放API给第三方。

  总结

  轻博客是一种介于博客和微博之间的一种服务,从轻博客的发展来看,其易用性比博客好,更倾向于图片博客,比微博大,比博客小,轻社交,重内容,适合较高质量的内容发布者使用。

  总的来看,从相似度来看,点点和Tumblr的相似度更大,从功能上看,Tumblr > 点点 > 新浪Qing,不过Tumblr并不支持中文,且部分地址(域名绑定IP)无法从中国访问,语言和文化存在巨大沟壑,因此对于中国用户来说具有一定的门槛。对于国内使用轻博客的用户来说,点点网的功能和界面较为全面,实现了以兴趣为核心进行用户群体细分,同时提供子博客、多人博客和投稿系列功能,来保证内容的质量性,相比新浪Qing更具一定优势,有可能会成为“中国版Tumblr”。

评论《Tumblr、点点、新浪Qing的比较》的内容...

相关文章:

    微博背后的灰色利益

    轻博客之重

    轻博客之点点推他模式分析

    由“微博”的发展史预测“轻博客”的命途

    输入法,微博大战的微武器


关于我们: 地址 - www.williamlong.info - 谷歌阅读器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月光博客投稿信箱:williamlong.info(at)gmail.com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