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八式伏虎:虽然有点问题,但不能以一叶障目,要爱我中化文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14:55:29

揭开中医的老底,宣布中医的死刑

   《黄帝内经》是中医派教徒最神圣的经典,前几年还拍了一部纪录片就叫《黄帝内经》。那部纪录片是这样吹嘘《黄帝内经》的:“今天西方发达国家刚刚兴起的如医学地理学、医学心理学、气象医学、时间医学等先进学科,却在2500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得到了极为完善的表述。当今世界上,还找不到一部著作能像《黄帝内经》这样,将哲学、医学、养生学、地理学、天文学、气象学、数学、心理学、甚至美学、乐理等等学科融会贯通、凝聚一体;还难以找到一部像《黄帝内经》这样独一无二的、天才的、博大精深的生命科学巨著。这是一部不朽的奇书,至今仍在指导着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
   “揭开中医的老底,宣布中医的死刑:《黄帝内经》在数学上只有小学四年级的水平”这篇文章是我这几年业余研究《黄帝内经》的成果结晶,主要揭露《黄帝内经》的数学水平。根据这篇文章在百度帖吧的反应来看,中医粉丝提不出什么像样的反驳意见。也许在天涯论坛里有中医高手,不过我认为他们也不能有理有据地反驳本文。
   各位看官,如果你同意本文的观点,请顺手把它顶起来,让更多的人认识中医的真相,让中医的死刑早点得到执行。
  
  一、五十营的错误
   《黄帝内经-灵枢-五十营》全文不长,转录如下:“黄帝曰:余愿闻五十营,奈何?岐伯答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五百四十息,气行再周于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二千七百息,气行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故五十营备,得尽天地之寿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王洪图的【白话解】:“黄帝说我想了解经脉之气在体内运行五十个周次的情况。岐伯回答说周天有二十八星宿,每个星宿之间的距离是三十六分。人体的经脉之气一昼夜运行五十次,合一千零八分。在一昼夜中太阳的运行周历了二十八星宿,分布在人体上下、左右、前后的经脉,有二十八条,周身经脉的长度是十六丈二尺,与二十八星宿相对应。用铜壶漏水下一刻为标准来划分昼夜,计算经气在经脉中运行所需的时间。人一呼气,脉跳动两次,经气运行三寸;一吸气,脉又跳动两次,经气又运行三寸,一个呼吸过程,经气运行六寸,十次呼吸,经气运行六尺,太阳运行二分。二百七十次呼吸,经气运行十六丈零二尺,其间气行上下,贯通八脉,运行一周,水下二刻,太阳运行二十分多一点。五百四十次呼吸,脉气在全身运行两周,水下四刻,太阳运行四十分。二千七百次呼吸,经气运行十次,水下二十刻,太阳运行五个星宿零二十分。一万三千五百次呼吸,经气在体内运行五十周次,水下一百刻,太阳运行遍二十八星宿,铜壶里的水都滴漏尽了,经气也正好运行五十个周次。前面所谈经气的相互交通,就是指经气在二十八脉运行一周。如果人的经气保持一昼夜运行五十个周次,人就能够享尽天然的寿命。经气在人体运行五十周次的总长度是八百一十丈。”
   这是《黄帝内经》里貌似科学的一篇论文,说的是正常人一昼夜呼吸总数为13500次,换算为每分钟呼吸9.375次,每次呼吸6.4秒。这篇论文说呼吸一次脉动四次,换算为每分钟脉搏37.5次。
  这一段还暴露出一个问题,就是《黄帝内经》这篇论文的作者算术没学好。
   已知:一昼夜呼吸13500次,一昼夜等于28宿,一宿等于36分,求解:呼吸10次、270次、540次、2700次各需要几宿几分?
   正确答案:0.75分、20.2分、40.3分、5宿21.6分。
   《黄帝内经》作者给出的四个答案竟然错了两个(2分、25分、40分、5宿20分)。
  
   《中医大学生基本功训练丛书-临床常用数据精选》记载道:“成人不同体位呼吸频率:卧位14-16/min,坐位16-18/min,立位18-20/min;休息时15-18/min;成人女性比男性稍快2-4/min。…… 正常脉搏。1. 成人脉率:60-100/min,平均72/min;2. 婴儿脉率:安静时130-150/min,睡眠时70/min,哭闹时180/min; 3. 老年人脉率:老年人较慢,平均55-60/min。”由《五十营》推导出的脉搏数37.5次严重偏低,低到生命垂危的程度。
   《临床常用数据精选》记载道:“(脉搏)传导速度:7-10m/min。”由《五十营》推导出的血气运行速度约为1.3 m/min。
  初中《生理卫生》第四章有关血液循环的内容中提到:血管中的一滴血通过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约需20秒。按这个速度计算一下:一天之内血液循环次数约为4300次。由《五十营》给出的一天之内血液循环次数为50次。
   《临床常用数据精选》记载道:“脉率与呼吸的比率:新生儿3:1,<5岁3:1-4:1, 5-12岁4:1,成人4:1。” 由《五十营》给出的脉率与呼吸的比率为4:1。
   综上所述,《五十营》除了脉率与呼吸的比率这个数据正确之外,其他一大堆人体生理数据都是错误的,这样胡编乱造的论文竟然成为中医的经典,可见从古到今中医的智慧有多高了!
   《五十营》这篇论文体现了中医的典型特征:不认真观察记录人体生理数据,却喜欢根据零星片面的数据任意发挥。
  

  • 作者:刘凤飞 日期:2010-08-11 22:37:28 做记号   二、平人绝谷的荒谬
       《黄帝内经-灵枢-平人绝谷》全文也不长,转录如下:“黄帝曰:愿闻人之不食,七日而死,何也? 伯高曰:臣请言其故。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上焦泄气,出其精微,慓悍滑疾,下焦下溉诸肠。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肠胃之长,凡五丈八尺四寸,受水谷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此肠胃所受水谷之数也。平人则不然,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故肠胃之中,当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后,后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谷尽矣。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也。”
       王洪图的【白话解】:“黄帝说正常的人七天不饮食就会死亡,我想知道这是什么原因?伯高说请允许我谈一谈其中的道理。胃的周长是一尺五寸,直径五寸,长二尺六寸,其形弯曲,能容纳三斗五升饮食,在通常情况下存留二斗食物和一斗五升水就满了。上焦具有输布精气的功能,也就是能够将中焦化生的精微物质布散全身,其中包括运行快速滑利的阳气,其余部分在下焦灌注到诸肠当中。小肠的周长是二寸半,直径八分又三分之一分,长三丈二尺,能容纳二斗四升食物和六升三合又三分之二合水。回肠的周长是四寸,直径一寸又三分之一寸,长二丈一尺,能容纳一斗食物和七升半水。直肠的周长是八寸,直径二寸又三分之二寸,长二尺八寸,能容纳食物九升三合又八分之一合。肠胃的总长度,共计五丈八尺四寸,能容纳九斗二升一合又三分之二合饮食物,这就是肠胃能容纳饮食物的总数量。健康的人并不是上面所讲的那样,而是在胃中充满饮食物的时候,肠中是空虚无物的,当肠中充满饮食物的时候,胃中又没有饮食物了。这样,肠胃总是处于充满和空虚交替的状态,这样气才能够布散全身上下畅行。五脏功能正常,血脉调和通畅,精神才能旺盛。所以说神就是由饮食物的精微物质所化生。在人的肠胃中,一般存留二斗食物和一斗五升的水。健康人每天大便二次,每次排泄约二升半,一天就排出五升,七天共排出三斗五升,这样原来存留在肠胃的饮食物都排泄完了。因此健康人七天不进饮食就会死亡,这是饮食物化生的精微物质以及津液消耗枯竭的缘故。”
       《平人绝谷》这篇论文初看起来解释得头头是道,仔细想想就能发现漏洞很大。首先,“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和“肠胃里的东西七天才能排泄干净”前后矛盾。众所周知,胃很容易填满,但是按照黄帝内经的说法,“肠虚”却需要七天的时间,也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除非饿死,肠子永远都不会空虚无物。其次,如果正常人一天吃掉的食物(三顿饭加在一起总该把胃填满了)需要七天才能排光,那么正常人在正常饮食条件下不到七天就得撑死,比绝食死得还快。我敢赌一块钱,黄帝内经的作者绝对没有连续实测过正常人一天的排泄量。
       《平人绝谷》这篇论文体现了中医的典型特征:缺乏逻辑思维,顾头不顾腚地胡说八道;不认真观察记录人体生理数据,却喜欢根据零星片面的数据任意发挥。
      
  • 作者:刘凤飞 日期:2010-08-11 22:39:54 做记号 -   作者:jiki1236 回复日期:2010-08-12 19:13:26
        楼主还不清楚吗?
        挺中医的除了谩骂,就根本提不出有效的反驳,这群人本就是没什么逻辑思维的,不然也不会信中医了.
      -----------------------------------------------------------------------------------------------
      这一点我很清楚。
      老子说过: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反对中医的不用看这个帖子也反对中医,迷信中医的看了这个帖子还是迷信中医。
      我发布这个帖子主要是想影响那些对中医半信半疑的人。
  • 作者:刘凤飞 日期:2010-08-12 22:12:25 做记号   [转贴]
      
      作者:我就代表我自己 回复日期:2010-07-21 12:21:18
        “中医信任体系的不健全。才是中医不能健康发展的关键。”
        
        这句话有些意思。试问一下,这个社会,什么是最能让人信任的?就全世界范围的一般共识而言,国家法律最让人信任,国家法律或者权力机构认定的,最能信任,就好比你把真金白银放进银行,只给你张纸而你并不担心一样,这张纸是具备法律效力的
        
        而国家法律恰恰是不认可中医的,法医是没有中医的
        比如任何牵涉到法律的医疗问题,完全不可能由中医出具检验报告
        比如某人被打伤,验伤不可能找个中医跌打医生,法律判决不可能依照中医说法
        
        参军,入学,保险,饮食相关职业等等所需要的体检报告,也完全不可能由中医来出具,这也正说明,国家法律和权利机构在官方层面不认可中医,某人找中医出具个体检报告说我阴阳调和五行顺畅所以我完全健康可以参军,可以做厨师,这是个笑话
        
        这充分说明中医不具备公信力,牵涉到严肃的公众利益方面的事务,是没有采用中医的,因此中医信任体系的确是不健全的,而这个不健全是法律保证下的不健全
      
      
      
      
      作者:疯狂的诈骗犯 回复日期:2010-07-21 13:07:39
        首先,科学研究的基本手段是:实证逻辑逼近。
        
        好像没哪本书上活人和死人是一样的,但是活人的结构可以用死人来逼近。
        
        同样的,牛顿力学代表客观事实吗?no,只是对事实描述的逼近而已。
        
        你怎么不去扒牛顿的皮?
        
        
        鉴于这种逼近的误差及偶然性,随机双盲是其中一种误差减少方法。基本思想是:
        
        虽然人人都是不完全一样的,但作为一种物种,总有能够表现出来的平均性的一致性范围存在,而治疗需要在这个范围内有作用。
        
        
        如果这个世界只存在个体性,没有共性可提取,那怎么会出现“概念”这个概念?
        
        你说的“人”是哪个人?
        
        没有平均的规律性,数学上的概率统计何来?
        
        你学过概率么?请问你觉得概率是不是在扯淡?
        
        
        其他的都是不值一驳的弱智言论。
      
      
  • 作者:刘凤飞 日期:2010-08-12 22:37:29 做记号   [转贴]
      
       中医药大学的研究生及中医科大夫对中医的看法
      
      点击:263 回复:8 作者:staff888 发表日期:2010-8-3 21:08:00
       我进入了一个医学论坛,中医版块,看了些中医的学生及大夫对中医的看法,下面是几个有代表性的。
        说话要客观,中医有没有优势?这个问题很值得怀疑,在目前的医疗模式下,中西医都在临床有用处,但是,那种疾病,你能提供足够的证据说,中医比西医有优势?没有大范围的样本调查,没有权威的论证结果,就不要乱说。
        说中医在内科方面,康复方面,还是有一席之地的,这一点,我们必须承认。
        但是,中医是和西医一样并列的一级学科,中医也有自己的外科,产科,儿科,五官科。这些学科发展得怎么样呢?一句话:惨不忍睹。
        说外科吧,中医外科,看看教材,除了甲状腺疾病,肛肠疾病,乳腺疾病,余下的,就是皮肤科的疾病了,这样的中医外科,还叫外科?干脆叫皮肤性病学算了。
        再说中医的妇科,天天忙着调女人的月经,可是,涉及到手术的内容,全然不讲。有意思么?
        再看看产科,中医压根儿就没有产科,中医的理论体系中,只有针灸转胎位的记述,这东西临床有用么?岂今为止,没听说过那个难产的疾病,用中医的针灸,刺三阴交,转胎位成功了,否则,看新白娘子传奇时,许仙遇到难产的病人,也不至于束手无策,靠着自己的老婆找了神仙,才治好了病。
        再看看中医的儿科,人家西医的儿科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儿内,儿外都有,中医压根儿就没有儿外一说,许多的产前检查,中医更是只字未提,先天的遗传病,中医的只会说:这是先天肾水不足,精不足以养脑。。。。这种无耻的说法,连中医自己都不信,还好意思给患者说。中医压根儿就没有遗传学,人家西医都研究到碱基对儿了,研究到基因了,中医可倒好,几千年过去了,一直抱着先天肾精不足的老掉牙理论,听听就另人恨得牙根儿发痒。
        人家西医的五官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可是,再看看中医五官学的发展,可笑得要命,只是只言片语的部分照抄人家西医的五官科内容,中医的五官科泰斗,不也是当年跑到西医那里学了几年的五官科,然后,就成为泰斗了?看看这老头子主编的内容,基本上就是西医淘汰了几十年的东西,还不全,中医还好意思捡来嚼。
        至于说到神经外科,介入外科,胸外科,显微外科,泌尿外科,中医更是一点儿发展都没有,连最基本的学科体系理论都没有。。。。。。多可悲。
        一个包皮过长的病人,你找西医,手术切之,多简单。再看看中医,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肺强脾弱,包皮过长,治疗上,抑肺培土,健脾去吧,吃上一百副归脾丸,也是白搭,包皮也不会变短,先天愚形的患儿,按中医的理论,吃上一万副左归丸,右归丸,六味地黄丸,该傻还是傻。
        倒底是谁不行?
        我们不能打肿脸充胖子,一句话:是中医不行!!!!
        
        
        
        另一个人的
        
        可是,万恶的中医学院,他们绝对要为我们的今天负责:
        一,学生毕业以后,只能进中医院或者是西医院的中医科,你为什么在招生时不明确说?
        二,临床模式,中医已经不是主流,中医甚至在中医院,都是摆设了,你们为什么还要把中医当做一种主流的医疗模式来教授给我们,阑尾炎用中医,难产用中医,就连创伤骨折,你还用中医,脑外伤,你还用中医。。。。。可是,这些东西,虽然是明明白白的写在教材中,在临床,却不是这样用,用了,也是没有效,无效的东西,没用的东西,你们为什么要吹嘘得神而又神,把垃圾当个宝来吹。。。。这绝对是一种纯而又纯的罪恶。说得难听点儿:这就是忽悠,没效,你吹个什么呀。。。。
        三,老中医,一直被树为标杆,神而又神,可是,他们真的神么?看看那些所谓的国家级名老中医,有的混得还不如一个西医院的小小住院医。。。。虚假的美化他们,弄一个美丽的假大饼子给我们看,却吃不到,吃到了,也不过是一个小窝窝头,而且,那个时候,人都老了,也咬不动了。。
        四,国家不允许大家报临床医师资格,为什么招生时不说?
        五,国家不允许大家晋临床职称,为何招生时不说?
        六,国家从来没有明确说过中是否具人手术权和西药开具权,为何招生时不说?。。。
        
        取缔中医,关闭中医药大学,害人,误国,纯是传销骗子集团。。。。
        
        
        
        再一篇
        看完大家的留言,感觉很沉重!其实中医本身没错,是教我们学中医的人没把我们领在正确的路上。或许他们是正确的,但在不合时宜的时间和不和适宜的地点他们做了不合时宜的事。
        看看全国上下的中医院在做什么,这是实践。我们学的理论能指导实践吗,事实证明大部分不行!看看我们的教材吧,大部分是一些不懂临床的专家们的学生们给编出来的,这是最要命的!没有调查、没有实践、没有创新、不负责任!!!
        是政府的错吗,不全是,是我们医治的患者他们的要求在变化!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人们缺乏安全感,广大的患者要求的是看的着、摸得见的疗效。如果我们是政府要员,看着我们学的东西,会把手术刀给我们吗?
        我们不反对搞纯中医,这没有错!但我们大部分需要适应现在的医疗体制和现在的患者要求,我们需要学习有用的东西!两会总理都讲要活出尊严,我们同样需要尊重、需要理解、需要劳动的权利!
        我们要拨开现象认识本质,强烈呼吁学校需要进行教学体制改革!!!否则更多的人会被耽误!这是迟早的事!!!
        
        
        
        再一篇
        老话题了,不想多说
        很可怜那些中医药大学的孩子们!
        遗憾的是在入大学之前这些孩子们及他们的父母都不了解“中医”到底是什么东西,
        上了贼船,晚了!
        很难就业,因为中不中,西不西,什么也不是,谁愿意要???
        ---
        一言难尽
        强烈要求:
        现全国中医药大学,留4所,其余全改西医。
        此4所,2所全学中医,纯的,2000年前的东西,全经典,5年毕业后,上临床看看? 算是试点
        另2所,中西医结合,搞研究,看看能不能结合起来?试点,
        即使不成功也不要紧,就4所,也耽误不了多少人才!
      
  • 作者:刘凤飞 日期:2010-08-13 06:50:07 做记号   作者:tipping 回复日期:2010-08-13 00:09:21
        美国发行量最大的保健杂志《Prevention》,楼主知道吗?看过带有该杂志标志的书吗?那些妄谈西医的人,对美国的医疗到底知道多少呢?
      ------------------------------------------------------------------------------------------------------------------
      我从没看过英文版的医学书籍!
      
      我看得最多的医学书籍就是《黄帝内经》!
      
      我从《黄帝内经》得出的结论就是:《黄帝内经》在数学上只有小学四年级差等生的水平!
  • 作者:刘凤飞 日期:2010-08-13 08:16:12 做记号   [转贴]
      送瘟神-“血防”:新中国第一场疫控战争
      
      作者:唐铮 文章发于:环球视野 点击数: 788 更新时间:2007-11-6 热 荐 ★★★ 【字体:小 大】
      http://www.wyzxsx.com
      
      送瘟神-“血防”:新中国第一场疫控战争
      
      唐 铮 
      
      
      
       “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1958年6月30日,身在西子湖畔的毛泽东主席,挥毫写下了两首后来为全中国家喻户晓的《七律?送瘟神》。因为这两首诗,余江,这个江西省东北部的小县,从此名扬神州。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在半个世纪前,那曾是一场轰轰烈烈的人民战争。为了消灭为害南方十二省市、威胁上亿人生命健康的血吸虫病,年轻的新中国在当时尚不丰裕的财力物力条件下,举国动员,不仅在短短几年内创造了旧中国无法想象的疫控奇迹,并由此建立起新中国最早的专项疫控体系。
      
       华佗无奈小虫何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那一天,毛主席习惯地在深夜时分打开当天的《人民日报》,当翻到第三版时,看到了一篇通讯《第一面红旗——记江西省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
       副标题的字不大,却吸引住了毛主席的目光,读罢,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连声说:“好,好,全国都这样,那该多好啊……”心情激荡之下,两首七律题毕。
       随后,毛主席又挥毫给胡乔木写了一封信:
       乔木同志:
       睡不着觉,写了两首宣传诗,为灭血吸虫而作,请你和《人民日报》文艺组同志商量一下,看可用否?如有修改,请告诉我。如可以用,请在明天或后天《人民日报》上发表,灭血吸虫是一场恶战。诗中,坐地,巡天,红雨,三河之类可能有些人看不懂,可以不要理他,或须作点解释。
       毛泽东七月一日
       也许很多人并不理解一个伟人为小小血吸虫而牵肠挂肚的情怀,无法理解这场人疫之战的重要性。事实上,在毛主席挥毫题诗的时候,在南方十二个省市里,消灭血吸虫的战役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
       这场战役是由时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沈钧儒一封书信发起的。
       1953年,沈钧儒在太湖疗养时,发现在长江中下游各省血吸虫病流行极为严重,像瘟神一样威胁着人们的生存:这种肉眼看不见的灰白色线状小虫,当虫卵入水孵化形成毛蚴,向水清处游,遇着钉螺便钻入钉螺体内进行无性繁殖,生出无数的尾蚴,再从水里钻到人畜体内寄生。只要皮肤接触到疫水,只需要十几秒钟的时间就能引起血吸虫病。儿童被传染血吸虫病后,发育受到影响,甚至成为侏儒;妇女被感染后,多不能生育;青壮年感染此病后,丧失劳动力以至死亡。血吸虫病的肆虐横行,使不少疫区人烟稀少,田园荒芜,还出现了不少“寡妇村”,无人村。
       看到这些,沈钧儒心急如焚。9月16日,他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反映了这一情况。不久,这封信便和附带的材料一起放到了毛泽东的办公桌上。
       字字如血。毛泽东看完信和附件后,立即铺开信纸,给沈钧儒写了一封回信。
       沈院长:九月十六日给我的信及附件,已收到阅悉。血吸虫病危害甚大,必须着重防治。大函及附件已交习仲勋同志负责处理。
       顺致
       毛泽东
       九月二十七日
       其实,如果更早的话,对血吸虫的调查和防治可以上溯到1949年解放军渡江战役。早在1949年解放军渡江作战之前,华东军区便有不少来自北方的战士在练兵中感染血吸虫病,造成大批非战斗性减员,当时部队进行了一些防治工作,但是离消灭血吸虫还差得远。这次沈钧儒的书信,则将血吸虫的问题又一次摆上了桌面。
       为了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一场深入的调查研究随即展开。
      
       狮子岩的传说
      
       这时的余江县,正如《送瘟神》诗中所说的——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从1919年到1949年,整个余江先后有29000多人死于血吸虫病,42个村庄濒临毁灭。在余江县下辖的蓝田坂村,1909年至1949年间先后有3000多人因患血吸虫病死亡,14000多亩田地变成荒野。原有500多户,2200多人的荐头村,在解放时只剩下了八户。上、下黄村两个村子,上黄村只剩下了十几户人家,而下黄村虽然还存有40多户人家,却有48个寡妇,变成了“寡妇村”。
       和疫病同样害人的,还有乡里村间蒙昧的传说。余江周边广为流传一种说法:得大肚子病是因为吃了狮子岩的水。
       几百年来,白塔河都是当地人赖以为生的水源,河边有一块酷似狮子的岩石,这头狮子俯卧在地,闭目张口。嘉靖年间,当时的知县在狮子岩旁边开凿了一条引水渠,沿渠可以灌溉上万亩水田。引水渠修好后,远远望去,白塔河的水便像是从狮子口中汩汩流出的一样。
       此后多年,引水渠年久失修,大部分渠道淤积严重,杂草丛生,正好是适合钉螺孳生繁殖的最佳场所。而村民也自然而然地把得病的原因归罪到了狮子岩头上,认为是人们喝了狮子口中的涎水,狮子发怒,因而让村民患病。
       因为这个荒诞的传说,余江县多年来只有患病人数的增加,而很少有外来人进入。
       在疫病的侵袭下,病患遭受的痛苦难以尽述。今年84岁的陈则民清楚地记得自己亲眼所见的惨状:上黄村血吸虫病人黄万明已经到了晚期,腹大如鼓,四肢却比枯柴还瘦。因为腹痛难忍,黄万明操起家里的镰刀戳破了自己的肚子。待到陈则民见到时,黄万明已经去世,黄绿的腹水流淌一地。
       为了维持起码的生活,当时不少晚期血吸虫病人依然挺着大肚子下地劳动。由于耕作无力,每亩地只能收获稻谷数十斤,碰上灾害,甚至颗粒无收。有人编的一首山歌是“蓝田坂的禾,亩田割一箩,好就两人抬,不好一人驮。”
       在这种情况下,原本毗邻鄱阳湖,水草丰美,农田肥沃的余江县日渐荒芜。无人理睬、无人照护的野草薜荔,肆意开遍了满山满谷,长得比人还高。
      
       血防会议确定目标
      
       而在杭州,毛泽东身边的几位工作人员已经开始了对血吸虫病的调查工作。1955年,在杭州开会的毛泽东对几个工作人员说,开会期间不搞其他活动,你们专门去了解一下杭州郊区血吸虫病情况。
       在余杭地区,工作人员亲眼看到了一个腹部鼓胀,脖颈粗肿的晚期血吸虫病人,坐在树荫下望着田地摇头流泪。这个情况当天就被报告给了毛泽东。毛泽东当即便坚决地说,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
       除派身边工作人员调查血吸虫病疫情外,更大的调查队伍被派往南方各个省市。毛泽东还先后同上海市委和华东地区几个省的省委书记座谈了解情况。当时调查到的情况显示,血吸虫病遍及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等南方十二个省、市的243个县市(后陆续发现为378个县市),患者约一千万人,约有一亿人受到感染威胁。
       根据调查到的这些资料,一场声势浩大的防治血吸虫病运动就此拉开帷幕。
       1955年11月,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在毛泽东的过问下成立。这是一个“超豪华”规模的小组。由时任上海市委书记柯庆施为组长,时任上海市委副书记魏文伯、卫生部副部长徐运北为副组长,农业部和重点疫区的省委书记或省长参加,简称为九人小组。
       九人小组成立后,立即于11月22日至25日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防治血吸虫病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7个省市的省、市、地、县的党政领导和防治科技人员及专家共100余人,会上提出了7年消灭血吸虫病的大体部署。其后,所有有血吸虫病的省、市、地、县也渐次成立了七人小组或五人小组。
       1956年1月23日,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在此前通过的《农业十七条》和《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四十条中,都把防治和基本消灭危害人民严重的疾病,首先是消灭血吸虫病,作为一项重要内容。1956年2月1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又发出“全党动员,全民动员,消灭血吸虫病”的战斗号召。
       《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的公布和毛泽东的号召,成了全民向血吸虫病开战的总动员令。
       1000多名专业学者随即带着队伍奔赴全国几百个重疫区,在给患者治病的同时开展更为细致的实地调研,摸索消灭血吸虫的有效途径。
       这是一个非常完备的组织架构。由各个省市的负责人直接挂帅以保证其权威性,由大量专家学者调研以保证其科学性,再加之来自中央不断的督促,可以说,对血吸虫病的防治力度和重视程度,都是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
       1956年3月3日,毛主席接到中国科学院水生动物专家秉志2月28日写给他的信:建议在消灭血吸虫病工作中,对捕获的钉螺应采用火焚的办法,才能永绝后患,土埋灭螺容易复出。毛主席看了非常高兴,当即指示徐运北照办,并请这位专家参加本年3月准备在上海召开的第二次防治血吸虫病的会议,还查询了这次会议的准备情况。
       1956年,毛主席接见了广东省从事血防工作的陈心陶教授,听取了他对防治血吸虫病的意见。
       1957年7月7日,毛主席在上海各界人士座谈会上,又特意向有关专家询问了防治血吸虫病的情况。
       1958年,毛主席在安徽视察工作时,专门到省博物馆察看了防治血吸虫病的规划图,查询进展情况,促其实现。
       周恩来总理在1957年4月20日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消灭血吸虫病的指示》。
       中共中央随即于1957年4月23日发出了《中共中央关于保证执行国务院关于消灭血吸虫病指示的通知》。
       全国上下总动员的格局已然形成,消灭血吸虫病的工作进行得热火朝天。
      
       无心插柳找到填埋法
      
       1955年底,江西省成立了五人领导小组,时任省委书记方志纯兼任组长。一场面对“瘟神”的战役打响了。
       要消灭血吸虫,原理上并不复杂。血吸虫的唯一寄主是钉螺,传播则通过人畜的粪便。只要消灭钉螺,血吸虫便无处存身。只要科学处理粪便,也就切断了血吸虫繁衍传播的途径。而对于人畜来讲,只要不接触疫水和钉螺密集的地区,也就无从感染血吸虫病。
       但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钉螺是种繁衍能力极强的生物,一对钉螺在一年的时间内便可发展成25万只,加上钉螺个子小,喜阴凉,总是躲在阴暗潮湿的草滩或沟渠边,想要彻底消灭非常困难。而以当时中国农村的条件,想按照防疫的要求科学管理人畜的粪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想让广大农民杜绝和疫水疫地的接触更是无从谈起。
       尽管起步艰难,但工作还是在一步步稳健地进行下去。
       最关键,也是最困难的任务便是对钉螺的围剿。这个任务,让江西省血吸虫病防治五人小组组长方志纯大费踌躇。当时为了清灭钉螺,提各种建议的人都有。上海有一位专家建议,买一种特效进口药,但后来计算了一下,灭一亩钉螺大约要花500元。方志纯埋头算了一笔账,一亩花500元,江西全省有300多万亩,要多少钱?出不起。而且光用药,也不见得灭得了。结果整个江西省都没有买药,防治组每人一把油纸伞、一双布鞋,在各地摸情况,再回来实验土办法。
       第一个办法是用中药。靠茶枯浸液灭螺。茶枯是油茶果实榨油后剩下的余渣,其中含有一种对水生生物有毒杀作用的皂角甙素。把茶枯浸液喷洒在有钉螺的地区,经过24小时,钉螺死亡在90%以上,经过72小时,钉螺全部死亡。不过,在实验中,茶枯灭螺的效果非常不稳定,经过工作组总结,有些地方一天之内的水位高低不一,水涨高冲淡茶枯浓度时就会没有效力,另外,气温水温有变化时都会损害茶枯的杀伤力。
       第二个办法是用火烧,在河滩边上的芦苇滩堆上杂草和柴火,点起大火付之一炬,所有在地面上生存的钉螺都会被烧死,但生活在泥沼或浅水的钉螺却毫发无伤。
       第三个办法是推广将水田改成旱地,或者不种水稻而改种黄麻、红薯、大豆等各种旱作物。这个法子杜绝了不少农民下田干活时被传染的传播途径,却不能在江南水乡大规模推广。
       同期总结出来的灭螺方法还有发动群众查螺检螺。从少先队员,到工人、农民,每人都带着一双筷子到疫地捡螺,每次都能捡来不少,可距离消灭钉螺的目标无异于杯水车薪。
       几经摸索,防治组最后总结出了一个有效的法子:开新沟填旧沟,土埋灭螺。
       这个不要钱,只花工夫的办法完全是在偶然中被发现的。说来也是巧合,1950年江西省水利部门在狮子岩边修建白塔渠,解决旁边两个省办农场的灌溉。工程中,开新沟的土把久已淤积的旧沟填平了。后来在全县大规模查螺时,发现新沟完全没有钉螺,而旧沟里的钉螺也全被埋死了,变成了白色的螺壳。
       有了这个发现,方志纯喜上眉梢,写了一首诗在《江西日报》发表,诗的标题就是《消灭钉螺歌》。
       随后,余江县从马岗村开始了一个乡大面积的“开新(田)填旧(田)”试点,获得成功后又在全县推广。1957年7月30日,中共中央血防九人小组办公室负责人郑岗率调查组来余江县进行防治效果调查,为时10天,写出了《关于余江县基本消灭血吸虫病的调查报告》。
       “开挖新沟填旧沟”的灭螺经验被正式认可了。
      
       天连五岭银锄落
      
       有了“开新填旧”这个灭螺的法子,余江人开始了两年多浩浩荡荡的工程。毛主席《送瘟神》一诗中写的“天连五岭银锄落”这句话,就是对人们挖沟填坑之举的生动写照。
       从1955年冬到1958年春,在这3年的冬春季节里,余江人共发动了3.6万多人投入灭螺战斗,填平了300多条有钉螺繁殖的旧沟渠和500多个旧水塘,填老沟347条,长382华里,开新沟87条,长334华里,填旧塘503口,搬动土方416万立方。
       “开新填旧”有着严格的技术操作规程。据当年参加这一工程的吴水林老人回忆说,先清理沟岸塘畔的荆棘树木,铲下表层有螺的草泥,厚度为15厘米至20厘米,再将这些草泥翻过来推入沟底,从无螺区挖来旱土搀上石灰,填入旧沟打实,新土至少要填一米厚,然后再在上面撒一层石灰。旧沟填满后要做上标记,三年之内土地不能翻动,更不能耕种。如果开新渠时,一定要与旧沟保持一定的距离。新旧沟偶有交叉,要对旧沟进行彻底灭螺处理。
       实际上,根据防治组的实验,只要把钉螺埋在距离地面15厘米以上的深度,一个月之后杀灭率能够达到100%,而这样远比钉螺存活能力更严格的操作要求,则保证了“瘟神”一去不再来。到了现在,很多当时填上的沟渠都已经变成了耕地,或是在原地盖起了大楼。
       现在的人恐怕很难想象出那种千军万马齐上阵的壮观场面了。人流滚滚,红旗飘飘,口号声声,歌声阵阵,挑灯夜战,男女老少,争先恐后……那么长的沟渠,那么多的土方,全都是靠着人们肩挑手挖干出来的。那浩大的声势,充满了吸引力、冲击力和诱惑力,有谁愿意袖手旁观呢?
       当时,陈则民担任余江县水利工程委员会副主任,每天在工地和数以千计的人一起挥镐填沟。当年的艰巨和困难、危险和劳累、原始和普通,至今历历犹新。
       “大家都日夜奋战,坚持工作,不去考虑保护自己。总觉得过多地保护自己是羞耻的事情。”陈则民说,“不过,那时也没发配给我们什么用于保护的设备和器材。每人能有一卷绑腿就算不错了。”明知道身处在随时可能感染血吸虫病的疫区,却没有人顾得上做保护。工程每推进一米都要仔细排查,如果在旧沟旧塘里发现了不合规范的操作,或是在新沟新塘里发现了一个钉螺,整个工程就都要推倒重来。
       其实,保护措施非常简单,只要穿上长筒雨鞋、戴上手套就行,但在他们的心目中,“反正要和农民打成一片,穿上长筒鞋在农民之间走来走去,不是脱离群众么?染上病再治吧!”
       这样一来,感染便成了家常便饭。在陈则民记忆中,参加灭螺的人基本都得过血吸虫病,但每个人对患病都很坦然,查出来就立即治疗,治好了就马上回到工地灭螺。当时在工地上流行这样一句话:“上午为别人看病,下午别人为自己看病,病人轮流做。”
      
       群防群治
      
       消灭钉螺,虽然是围剿血吸虫时最重要的一部分工作,却还远远不是全部。普及疾病知识,治疗既有病人,防止疫病重来……一项项更为琐碎的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那年冬天,17岁的陈世旭在全民普查血吸虫病时被确认患病,而在30年后,担任江西省文联主席的陈世旭回忆起那段日子,却丝毫没有面对“瘟神”的恐惧,反而带着些欢乐和感激。
       在陈世旭的回忆中,整个冬闲的日子里,他都是一个乐悠悠的病人。大队里通知去治病,就背起棉絮,夹一捆稻草赶到被改成临时医院的仓库里。稻草往地上一铺就成了病床,一床棉絮半盖又垫。定时治病。
       开饭是一天最愉快的时间。每天3角钱的伙食补贴,在当时是个不小的数字。到了吃饭的时候,盛上一大碗白饭,菜里总是能有几块肉,每人抱着一个大碗蹲在仓库门口吃。房顶上的麻雀叽叽喳喳,望着仓库前一字排开的饕餮场面。
       唯一觉得难受的时候,是每天定时注射酒石酸锑钾时,包括陈世旭在内的很多人在注射后都有恶心呕吐的反应,但是没有人埋怨条件差,不花一分钱就能把病治好,别说抱怨,感激都来不及呢。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能像陈世旭那样闲在自由地回忆当时。那段日子,对蒋庾华来说,便是匆忙和火热的。
       蒋庾华当时是在临时医院里救助血吸虫病人的护士长。刚刚入冬,农村进入休闲季节,医疗队就一组组地下乡了。医疗队原则上是就地治疗。一乡一组,条件好一点的乡里能腾出办公室和民居当病房,更多的乡里则是把病人都集中在仓库里,地上铺稻草,自己带棉被。墙上钉上两个铁挂钩用来吊输液瓶。
       每天早上9时,蒋庾华就开始蹲着逐个给病人打针,总要到12时才能把一大仓库的病人全部注射完。这时,其他护士便四处巡视。对病人,可以说是照顾备至。医药费基本上都是减收或免收,病人在治疗期间,队里适当记工分,出院后照顾干轻活。乡里社里还经常杀猪、捕鱼、磨豆腐,尽量地改善伙食。
       这时,还有更多的人正在疫区宣传,普及卫生知识。
       余涵是1951级的江西医学院毕业生。他编写了许多顺口溜和快板宣传,这是其中一段:“打竹板,请安静,听我讲讲血吸虫病。血吸虫,害人精,钻进人体就要命。大便里面藏虫卵,钉螺里面来寄生。排出尾蚴千千万,浮在水里专盯人。吸人血,伤人肝,让你骨瘦如柴活不成。……”
       白天,余涵背着急诊箱到地头田间发药,箱子里放着一副快板,只要人多,就掏出快板喊上一段。余涵说,那时很多农民是文盲,大都没有出过村。得了病就怪风水不好,命不好,祖上没积德,遭报应。连血吸虫3个字都没听说过,只知道叫“大肚子病”、“黄脸病”。
       到了晚上,县城里几个仓库、祠堂里灯火通明,人头攒动,家家户户都会来听宣传。说实话,农民来的真正目的是看“西洋镜”。穷乡僻壤,没见过放幻灯,更没听过留声机。医生、血防队员、医学生和农民融成一片。就如谈家常一样把知识教给了他们。
       余涵和他的同伴们还把显微镜搬进祠堂,抬上街头,当场免费为农民查大便,让他们自己看大便里的虫卵。起初,农民总以为医生是在变把戏蒙骗他们,通过放“土电影”,听留声机,农民才心服口服。
       同时,各种报刊、广播以及农村的墙报、广播喇叭等也对血吸虫病的防治知识广为宣传。教育村民们平日下地干活要穿厚袜、打绑腿、擦药膏,生活中要人畜分塘用水。
       在余涵们无孔不入的宣传力度下,一个多月后,刘荷经和他的同伴们的工作终于变得不那么困难了。作为余江县血吸虫地方病防治站主治医师,他的工作是挨门挨户地告诉农民们如何处理粪便——装在统一发放的粪桶里,撒上统一发下来的砒酸钙闷上几天,保证虫卵被彻底杀死。
       在工作的最开始,刘荷经每天的任务就是上门收集粪便,再统一处理。
       “你们是屎医生。”刚刚上门收大便时,不少人的疑问让刘荷经无法作答。很多农民根本无法理解“大肚子病是因为自己看不见的小虫造成的”这种理论。在上黄村的一家农户里,刘荷经甚至吃了闭门羹。“我见过讨饭的,没有见过讨大便的。”这户的主人坚持认为,刘荷经他们是要收集了粪便“作法”的。饶他怎么解释,也都没用。
       与此同时,疫区范围内饲养的耕牛被禁止下水,饲养的家犬全部宰杀。所有的疫病传播途径都被掐断,“瘟神”没有了生存的空间。
      
       “第一面红旗”
      
       奇迹就这样被创造出来了。1958年5月12日至22日,江西省血吸虫病五人小组组织医学专家和血防技术人员到余江县进行全面复查鉴定,证实余江县已经达到消灭血吸虫病的标准,颁发了《根除血吸虫病鉴定书》。
       1958年6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给中共余江县委防治血吸虫病五人小组发来了贺电。陈则民至今还能流利地将电文全文背出来:
       接五月二十五日来电,收悉你县消灭了血吸虫病,使全县人民永远摆脱了血吸虫病的危害,特向你县全体人民热烈祝贺。你县在与血吸虫病作斗争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各血吸虫流行地区树立了榜样,希望你们总结发扬防治血吸虫病的经验,进一步发动群众做好除“四害”讲卫生,并在消灭其他危害人民的疾病上,取得更大的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一九五八年六月五日于北京
       这个消息被《人民日报》以“第一面红旗”为题刊登在第三版上,而这篇报道不仅为余江县带来了两首主席的题诗,也在其后的几十年里,使得这个县城以“第一面红旗”为动力,创造了连续49年没有血吸虫病的奇迹。
       难道这49年间,余江真没有出现过钉螺?在余江县厚厚的血防志里,确曾有过两次发现钉螺的记录。第一次是1973年的冬天,邓埠镇农民于青海在白塔河邓埠浮桥边无意中发现了一只钉螺。第二天,全县干部群众3000多人从马荃镇至邓埠镇铁路桥共39公里范围内,一个地段接一个地段仔细排查,连续查了3天3夜,直到未发现第二只钉螺,才鸣金收兵。第二次是1983年,在省水稻原种场突然发现新螺点,有螺面积2481平方米,县里立即组织灭螺队,全面灭杀。为了验证灭杀成功,捕获了618只螺,解剖了500只,全部阴性,又用49只小白鼠做了感染试验,仍全部阴性,这才放心。
       在随后的24年中,余江先后大规模查螺23次,参加查螺群众累计超过3万人次,还立下了凡是发现一个螺奖励300元的重金。用余江人的话说,这些年来已经把凡有可能出现钉螺的地方像梳头一样反复梳了几十遍。
       要求所有的疫区都像余江县这样精心地梳理防护,显然是不可能的,然而,正是在这种全民上阵的前提下,才使得余江县给血吸虫病画了一个句号。虽然那种千军万马送“瘟神”的工作方式在今时今日已然不可再续,但在那场战役中所构架的防护体系却依然值得借鉴。
       事实上,回望当年涉及12个省市的血防成绩不难发现,当时防治工作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借力于从中央到地方层层布防,设置严密的血防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对疫病从防到治都考虑周全。1956年成立的中央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包括有水利、农业、卫生等相关部门,一声令下就能使得各行各业齐动员,千军万马齐上阵。各个部门的主管负责人亲自挂帅,不达目的不收兵。
       在这样的力度之下,到1958年底,血吸虫病人由解放前的1169万降为84万人;12个流行省份已有5个省先后消灭了血吸虫,433个流行县乡区有260个达到传播阻断标准,63个乡达到传播控制标准。
       尽管当年的血吸虫防治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特有的烙印——以“人民战争”一般的气势和规模广泛号召人民群众,调动全社会各种资源,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有史以来对于血吸虫病的一次最彻底的胜利。在这场战争中,建立了从中央到乡镇,格局严密,运行长达30多年的防疫体系,创造了此前从未实现过的疫控奇迹,也形成了很有价值的治理经验。时至今日,消灭血吸虫依然要以当年的经验为圭臬。
       随后,在1986年,中共中央血吸虫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被撤消,移交国家卫生部领导。
      
       一场没结束的战争
      
       在此后十多年里,全国范围内对血防工作的重视程度逐渐减弱。
       当时间来到2004年,关于血吸虫则有了另外一组数字。
       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血吸虫病防治历程与展望》发布的数字,2004年全国有血吸虫病人84.3万人,其中晚期病人2.9万人,尚未控制传播的县市有109个,钉螺面积38.5万公顷。疫情严重的省份首推湖北省,有血吸虫病人29.2万人,占全国血吸虫病总人数的34.64%,钉螺面积近7.99万公顷。其次是湖南省,有血吸虫病人21.2万人,占全国血吸虫病总人数的25.15%。洞庭湖区有螺面积逐年有所扩大,每年约新增4000公顷有螺湖州,钉螺总面积长期维持在17万公顷以上,占全国钉螺面积的44%。江西省尚有11个县(市、区)、111个乡(镇)未控制血吸虫病流行,钉螺面积7.89万公顷,1999年至2003年4年内,钉螺面积增加了9200多公顷。全省有血吸虫病人13.27万人,患病人数列第3位。据各省疫情监测统计,近5年内已有38个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或传播阻断标准县(市、区)疫情出现回升。在部分中小城市也相继发现了感染性钉螺和新发血吸虫病人。少数已消灭地区发现外地输入性急性、慢性血吸虫病人,输入性病例近3年内呈上升趋势。
       也是在这一年里,国务院决定成立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出任组长。吴仪在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强调,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有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抓住源头,综合治理,坚决遏止血吸虫病疫情回升势头。
       “回升”这个词当时曾引起一些人的疑问,“瘟神”不是已经送走了么,怎么又回来了呢?
       血吸虫病,恰好就是这样一种难治易复发的疫病。要想根绝血吸虫病有两个必要的条件:消灭钉螺以断绝血吸虫的容身之地,做好人畜防疫以减少感染几率。但是,血吸虫的寄主钉螺繁殖能力极强,一对钉螺到了第二年就可以繁衍成25万只,要想消灭这种生命力极其顽强的生物谈何容易。而血吸虫病的流行和暴发区主要在农村水乡。插秧割禾,捕鱼捞虾,采菱挖藕,荡舟行船,防洪排涝,挖沟建渠……全都有可能染上血吸虫病。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几次洪水,也刚好为血吸虫复发提供了环境。
       事实上,与“瘟神”之战是一场恶战,远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当年毛泽东主席在写就《送瘟神》后,还题下了这样一篇诗后小记:
       “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说,余江县基本消灭了血吸虫,12省市灭疫大有希望,我写了两首宣传诗,略等于近来的招贴画,聊为一臂之力,就血吸虫所毁灭我们生命而言,远强于打过我们的任何一个或几个帝国主义。八国联军,抗日战争,就毁人这点来说,都不及血吸虫,除开历史上死掉的以外,现在1000万人患疫,1万万人受威胁,是可忍,孰不可忍?然而,今日之华佗们在前几年大多数信心不足,近一二年干劲渐高,因而有了希望。主要是党抓起来了,群众大规模发动起来了!党组织、科学家、人民群众,三者结合起来,瘟神就只好走路了。” 诗人从余江县送走“瘟神”的壮举中,看到了一种可贵的精神,看到了胜利的希望,同时也看到“瘟神”为害之巨、“送瘟神”战斗之持久。
       值得欣慰的是,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一度松懈的血防体系被重新建立起来,病患和感染人数都得到了控制。不过,还需要人们齐心协力,才能够真正看到根除血吸虫病,彻底告别“瘟神”的那一天。
       (《环球视野》摘自2007年8月28日《北京日报》)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 乌有之乡 http://www.wyzxsx.com
      
  • 作者:刘凤飞 日期:2010-08-13 11:53:39 做记号   [转贴]
      
      点击:619 回复:11 作者:蒋成博 发表日期:2010-7-29 10:37:00
      
       一个传世秘方是如何被最高中医科研机构做砸的?
      
          蒋成博
      
          据说,最早的复方毛冬青口服液处方,来源于豫东地区民间秘方、验方,原名“扁鹊祛瘟汤”,其由来如下: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经常在齐国(山东)和宋国(商丘)一带行医。他在齐国给齐桓侯诊病(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受奚落后,为躲避追杀,悄悄离开齐国隐居于宋国,秘密行医、授徒,留下专治瘟病(今感冒、流感等病)之方,民间称之为“扁鹊祛瘟汤”。每逢瘟病肆虐,人们即服用“扁鹊祛瘟汤”抗之,十分灵验。后来,当地百姓为预防瘟疫,逐渐形成每年秋冬季节交替之际喝祛瘟汤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并有“扁鹊祛瘟汤,菌毒并治祛瘟病”之说。
          2004年7月19日,河南商丘福源毛冬青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当地政府关怀下,从秘方所持单位买下专利处方,并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签订“复方毛冬青口服液”6类新药开发合同,合同约定时间2年。
          但是迄今为止,该项目已历时六年,经历了三次申报,三次撤审的不幸遭遇,一个传世之作被最高中医科研机构做砸了。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反复科研造假。
          中药研究所部分领导和科研人员合伙编造各种实验材料及申报资料,企图欺骗企业,欺骗河南省药监局、河南省药检所以及北京市药监局,以便蒙混过关。
          纸终究包不住火,最终,中药研究所的一系列科研造假丑恶行径,被河南省药监局、河南省药检所以及北京市药监局分别发现,予以彻底揭露,并三番五次提出严肃批评,责令中药研究所立即纠正其科研造假劣行。
          2009年,第25期《南风窗》予以全面曝光,彻底揭露了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反复科研造假丑行。
          期间,尽管各级药监部门给中药研究所多次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的机会,中药研究所却因头顶上是“中国中医科学院”这把巨大保护伞而毫不在乎,屡教不改,一再演出反复造假的丑剧。
          中药研究所除了答应无条件完成全部实验以外,还书面承诺由中药研究所承担因工作失误给企业造成的相关损失,但事实证明,中药研究的所有承诺都是欺世谎言,一条都没有落实。
          这就是中国最高中医科研机构的水平和德性吗?这样一个好项目都被他们做砸,他们怎能担当振兴中国传统医学的重任?
          2010年6月29日星期二
        
      
  • 作者:刘凤飞 日期:2010-08-13 12:20:06 做记号   作者:长河夕照1 回复日期:2010-08-13 11:54:55
        二十六、一万三千五百息五十营气脉之数
        (灵枢五十营篇 全)
        
        黄帝曰∶余愿闻五十营奈何?岐伯答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五十营者,即营气营运之数,昼夜凡五十度也。以周天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相因,共得一千零八分。人之脉气,昼夜营运一周,亦合此数。)
        
        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二十八宿义见前章。人之经脉十二,左右相同,则为二十四脉,加以跷脉二,任督脉二,共为二十八脉,以应周天二十八宿,以分昼夜之百刻也。二十八脉及十六丈二尺详义见前十七。)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人之宗气积于胸中,以行呼吸而通经脉,凡一呼一吸是为一息,脉气行六寸,十息气行六尺。其日行之数,当以每日千八分之数为实,以一万三千五百息为法除之,则每十息日行止七厘四毫六丝六忽不尽。此云日行二分者,传久之误也。下仿此。呼吸脉再动,详脉色类三,所当互考。)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凡一百三十五息,水下一刻之度也,人气当半周于身,脉行八丈一尺;故二百七十息,气行于身一周,水下当二刻,日行当得二十分一厘六毫为正。)五百四十息,气行再周于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气行二周,脉行三十二丈四尺,日行当得四十分三厘二毫为正。上文言二十五分者太多,本节言四十分者太少,此其所以有误也。)二千七百息,气行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气行十周,脉行一百六十二丈,日行当得五宿二十一分六厘为正。)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此一昼夜百刻之总数,人气亦尽而复起矣。)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此释上文交通二字之义。并行一数,谓并二十八脉通行一周之数也。)故五十营备,得尽天地之寿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使五十营之数常周备无失,则寿亦无穷,故得尽天地之寿矣。八百一十丈,脉气周行昼夜五十营之总数也。)
        
        以上选自明代中医张景岳的《类经》,括号内为张景岳的解释。古人治学比你想象的要严谨多了,中医是不断发展的,不是一部《黄帝内经》就能概括的。《黄帝内经》不过是中医的基础而已
      
      
      -----------------------------------------------------------------------------------------------------------------------------------------
      黄帝内经从汉朝流传到明朝,终于出现一个学好了小学数学的中医大师!可喜可贺!
  • 作者:刘凤飞 日期:2010-08-13 18:00:35 做记号   作者:长河夕照1 回复日期:2010-08-13 13:09:33
        黄帝内经从汉朝流传到明朝,终于出现一个学好了小学数学的中医大师!可喜可贺!
        ————————————————————————-
        既然你非要认为,我举的是明代中医的著作,就表示直到明代才有人纠正。那我就再举个例子,隋朝杨上善的《太素》。这回我帮你你要先纠正一下
        “黄帝内经从汉朝流传到隋朝,终于出现一个学好了小学数学的中医大师!可喜可贺!”
        可以肯定的是,古人早就纠正过了,不是你这个学好了小学数学的人先发现的。只不过有许多没有流传下来罢了
      -------------------------------------------------------------------------
      
      黄帝内经从汉朝流传到隋朝时,已经出现一个学好了小学数学的中医大师!
      绝对明朝才出现的张景岳更加可喜可贺!
      
  • 作者:刘凤飞 日期:2010-08-13 18:47:02 做记号   作者:长河夕照1 回复日期:2010-08-13 13:09:33
          黄帝内经从汉朝流传到明朝,终于出现一个学好了小学数学的中医大师!可喜可贺!
          ————————————————————————-
          既然你非要认为,我举的是明代中医的著作,就表示直到明代才有人纠正。那我就再举个例子,隋朝杨上善的《太素》。这回我帮你你要先纠正一下
          “黄帝内经从汉朝流传到隋朝,终于出现一个学好了小学数学的中医大师!可喜可贺!”
          可以肯定的是,古人早就纠正过了,不是你这个学好了小学数学的人先发现的。只不过有许多没有流传下来罢了
        -------------------------------------------------------------------------
      纠而不正,跟没纠也没多大差别。
      我们现在看到的《黄帝内经》还是老样子!
      请你回答:《黄帝内经》、《太素》、《景岳全书》哪本书是中医经典?
      为什么中医界不愿意改错?
      
      
  • 作者:刘凤飞 日期:2010-08-13 20:47:28 做记号   作者:长河夕照1 回复日期:2010-08-13 13:09:33
          既然你非要认为,我举的是明代中医的著作,就表示直到明代才有人纠正。那我就再举个例子,隋朝杨上善的《太素》。这回我帮你你要先纠正一下
        “黄帝内经从汉朝流传到隋朝,终于出现一个学好了小学数学的中医大师!可喜可贺!”
        可以肯定的是,古人早就纠正过了,不是你这个学好了小学数学的人先发现的。只不过有许多没有流传下来罢了
      --------------------------------------------------------------------------
      谢谢你的帖子!
      让那些伪中医粉丝明白明白《黄帝内经》确实有错。
      你最想说的是不是我的帖子不符合学术规范,没有注明该引用的参考文献?
      我承认我只看过有限的几本中医著作。
      要是只有看完所有的中医文献才能发表意见,那下辈子也没时间写这篇帖子了。
  • 作者:刘凤飞 日期:2010-08-13 21:22:04 做记号   作者:杨少_irc 回复日期:2010-08-13 09:57:03
        通篇看到的不是你自己去解释内经,而是引用了别人的白话翻译。这个其中就是有问题的。如果真是治学严谨,你批的内容应该引用你自己对古文的理解。你连自己都还没理解全文,看别人的白话翻译就批判内经只能说现在治学之风的确太过浮躁了!
        完全是以炒作自己为目的,通过打压传统经典的卑劣手段!
        为你所不齿啊!
      ===========================================================================
      白话翻译不是本文必须的组成部分。
      第一楼的初稿已经发表在新语丝网站,初稿里没有白话翻译。
      在天涯发表时,特意增加了白话译文,这是为了方便广大的网友理解黄帝内经原文。
      白话译文也专门选用了当今研究黄帝内经的权威专家王洪图的白话解。这是为了避免翻译方面的无谓争论。
  • 作者:刘凤飞 日期:2010-08-13 22:38:42 做记号   [转贴]
      
      『天涯杂谈』 拒绝中医,不喝中药!让我们选择现代医学吧!
      
      点击:52966 回复:5527 12345678910下一页末页共20页直接到页 作者:数星星的小鱼 发表日期:2007-8-18 13:50:00
       中医是我们汉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医学,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他们的传统医学。这些传统医学的历史有的比中医短,有的比中医长,甚至要长很多。就如同几大文明古国里,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文明要比我们早很多一样。
      在发达国家,他们的传统医学已经被现代医学取代了。但在我们国家,中医(还有藏医、苗医、维医等)还在发扬光大。
        是我们的祖先比他们的祖先更加高明,甚至比今天的我们和他们也更加高明?
         还是因为今天的我们与今天的他们相比已经落后了,但因崇古而不愿放弃!因守旧而不敢超越!因落后而害怕进步?!
        在我们中国,中医中药的很多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如:
         “中药是天然的,中药没有副作用”;“是药三分毒”;“中医看整体,西医看局部”;
         “中药好,西药快”;“中药调理,西药治病”;“中医善于治疑难杂症”
         ………………………………………..
         这些说法是真的吗???
         今天我们知道:
         有些动物和植物也是有毒的,怎么会因为天然就一定没有副作用呢?只是有的毒性缓慢,我们的祖先发现不了。但祖先发现不了的那些缓慢毒性积累起来也是致命的!
         在中药中,日常的食物能入药,砒霜也能入药,怎能笼统说是药三分毒呢?实际上是因为中医不能准确知道所用药物的毒副作用倒底有哪些、有多大?只能有一个模糊认识!
         ………………………………………..
         现在是到了我们自己重新认识中医的时候了!
         实际上五四前后的很多人早就开始思考中医的问题,批评中医了。如鲁迅、钱钟书、梁漱溟、巴金等。甚至被称为“中国文化的守护神”,出身于中医世家,三世为医的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也批评中医。
         不过,批评中医并不是批评我们的祖先,我们的祖先在他们那个时代并不落后。在千百年前,所有民族对事物的认识相对今天来说都是模糊的、笼统的、落后的,甚至很多是错误的!在千百年前他们对我们身体的认识也是如此。几百年前的《本草纲目》上有好些方子,今天即使常人都可以看出来是非常荒谬的!但这就是千百年前古人的经验和认识!在今天,“望闻问切”是多么原始,多么粗糙的疾病检测手段啊!
         批评中医就是批判今天的我们,在飞速发展的今天还在死死守着祖先千百年前的东西而不肯进步,不敢超越,固步自封,害怕竞争!
        在发达国家,很多中药因为毒副作用已经被禁止使用了。而在中国,我们还在因为我们祖先曾经喝过,就把它们喝下肚!可是从来没人告诉我们这些种类繁多的中药里究竟有哪些会让我们慢性中毒!甚至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把我们毒死!
         今天,婴幼儿死亡率已经非常低了,霍乱天花鼠疫麻风疟疾血吸虫结核流脑这些历史上人类的杀手我们也不再恐惧了,是什么带来的这一切?是我们几千年的“民族瑰宝”中医吗?不是,是现代医学!!!事实上直到今日,中医对它们还是束手无策,却号称专治“疑难杂症”!
         拒绝中医,不喝中药!除非我们得了“疑难杂症”!为了我们的身体,让我们选择现代医学吧!
        
         这是我最近一年来关注中医的讨论后写下的,主要参考了下面一些文章,还有"新语丝"网站。
        
        张功耀与曾昭武关于中医中药问题的争论
        http://www.jk360.org/zhongyiyao/zy/133602.html
        
        中医只是人类医学的初级阶段
        http://www.med8th.com/humed/6/20060915zyzsrl.htm
        
        国外开具的“问题中药黑名单”
        http://www.hjt.cn/hjtjk/ShowArticle.asp?ArticleID=27
        
        张功耀答《和讯》网记者问:中医中药问题
        http://zhgybk.blog.hexun.com/5756777_d.html
        
        中医该废止了!— 对中医争论中的几个焦点问题的看法
        http://www.med8th.com/humed/6/20060915zygfzl.htm
        
        为我国中医药业进一言
        http://www.med8th.com/zypp/wk-wwzy.htm
        
        现代医学在中国的传入避免或者说推迟了中医的消亡
        http://www.med8th.com/zypp/cdye-xdyxd.htm
        
        质疑中医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http://bbs.91.cn/thread-1022885-1-1.html
      
  • 作者:刘凤飞 日期:2010-08-13 22:54:06 做记号   [转贴]
      
      『天涯杂谈』 从一个事实来看中药
      
      点击:10048 回复:580 1234下一页末页共4页
      
       问大家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美国制药厂是否是以盈利为主要目标的?
        问题二:美国制药厂平均每开发一款新药要多长时间?花费多少钱?
        问题三:目前通过fda管理局批准的中药,可以作为药品在美国上市的有几种?
        第一个问题我相信大家的回答应该是基本一致的吧,盈利应该是基本原则,即使个别公司也许有着其它目标,但相信绝大多数药厂还是以营利作为目标的。
        第二个问题我替大家找了些资料,帮助大家回答吧,大约12年、8.5亿美金。
        试想一下,如果能够采用中药所谓的验方,做一款新药势必大大降低开发成本和减少开发时间,药厂肯定会大大提高竞争力的。相信在残酷的资本主义竞争中,企业肯定会尝试的采用的。这就要问三个问题了,答案很遗憾,0。对,就是零。
        借用一下蔡明的小品名言:这是为什么?
        美国人很傻吗?中国随便一个老中医、随便一个祖传秘方都有的神奇效果,美国那些武装到牙齿唯利是图的药厂竟然都掌握不了?中国随便一个药厂都可以一年开发出多种中成药,在强大的利益驱动下美国制药厂竟然造不出来?你信吗?
        有人说,美国人种族歧视,打压中医药?就算有吧,就算很严重吧,但不会为零吧,那么多中药的保留品种呢,小柴胡,枇杷川贝露,云南白药,乌鸡白凤丸,牛黄解毒丸,数不胜数啊。随便哪个药厂效益不好,为了向股东交差,拿几款来开发一下,药不就出来了,几千年来验证的验方啊,没有理由做不出好药的。低成本作出好疗效的药,钱不就赚到了,药厂不就变大了,药厂尝到甜头会继续按照此思路开发的。那么更多的中药就会被开发出来的,这样的成功经验其它的药厂是不是也要效仿?按理说无论如何不会没有一款中药被批准上市啊!可是,答案是零。
        这是为什么呢?聪明的你,答案还不明确吗?
        
      
      
  • 作者:刘凤飞 日期:2010-08-14 00:06:01 做记号   中医号脉的真相
      
       为什么中医说「宁医十丈夫,不医一婴儿;宁医十婴儿,不医一妇人.」 ?这就是因为光靠号脉不能判断病情,中医的号脉普遍不可靠!
      
      崇祯十三年(1640),闵齐伋为重刊《女科百问》(原刊於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撰序时,分 析得更是透彻: 为轩岐之言者曰:「宁医十丈夫,不医一婴儿;宁医十婴儿,不医一妇人.」
      
      夫然,则女病之妨於医,而□ 比於丈夫之数者,百人中不能一人耳.彼九十九 人者,何如
      
      哉 等人耳,非九十九人之难为治也.盖医之候病,止於四术, 而切脉为下.然望,闻,问三
      
      事,可施诸丈夫,婴儿,而每穷於女妇.彼朱 门艳质,青琐静姝,罄咳莫聆,色笑谁觌,望与
      
      闻既已嫌远矣.所恃问之一 道,而其受病也,不於牀笫不可说之地,则为悒郁莫能喻之
      
      悰.其为证候也, 非关经产,即属带淋,可云某事曾否有无,某处如何痛痒,某物若为色状
      
      问之则医危,不问则病危.虽然,胡可问也 於是,病者择言而授指妪奶, 妪奶展转而传语
      
      主人.主人未言,先頳其面,欲言更恧其词.乌三变而成白, 尚有真病入於先生之耳哉 三
      
      指之下,所得几许,又安能浅深细按,如丈夫, 婴儿之得从容谈笑以究其故也。
      
  • 作者:刘凤飞 日期:2010-08-14 05:28:58 做记号   [转铁]
      『天涯杂谈』 中医就是一种骗子和傻子的游戏(取消中医是场社会革命!)
      点击:60831 回复:1540 12345678910下一页末页共15页直接到页 作者:东无风 发表日期:2008-12-14 7:58:00
      
       取消中医是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
      
           文/东无风
        
          从满清被灭(1911年)开始,关于是否取消中医的问题就已经开始在医学界,甚至是文化界争论不休。在三、四十年代时,胡适、鲁迅等一些著名的文人,就是竭力呼吁取消中医的领军人物。及至近两年里,在中国媒体上,特别是互动极为方便的互联网上,关于呼吁取消中医的声音更是日益增大。例如,在支持和呼吁取消中医的群体里,有一个以反“伪科学”而著名的领军人物——方舟子。
        
         笔者并不是在支持方舟子的什么“反伪科学”论调和行为,但是,对其提出的“取消中医”的呼吁,却是绝对赞成!
        
          笔者曾前同时任过两个小型医院的院长,接触和管理过的所谓中医就有十几个,包括自己也囫囵半片地自学过半年的中医理论,也就对那些中医有着最直接的了解和认识。
        
          那些中医没有一个是货真价实的,没有一个能用真正的中医术为患者治疗疾病的!没有现代医疗器械的诊断,他(她)们绝不敢枉下结论。就是中医最拿手的把戏“号脉”,别看他们在那里一本正经地望、闻、看、切,其实,连他们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号脉结果(根本就没有什么结果)。那所谓的脉象,不过是一个人的血管血压的高低(舒张和收缩)罢了,其准确度绝不会高于“血压计”的结果,虽然能反映一个人的身体基本生命特征,但如果说能诊断出是什么疾病,甚至连怀孕都能靠号脉号出来,哪个中医敢站出来打赌?
        
          所谓的中药里面,的确有有治病的一些成分。但其余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谁敢保证都没有副作用?笔者就知道,绝大多数中医给你配好的中药里参有对症治疗的西药,甚至为了起到立杆见影的效果而偷偷在里面加些精神之类的禁止药品,比如冰毒。服了那种参进冰毒的中药,即使是要死的人了,估计也能坐起来。这也就是某些人被中药所蒙蔽的原因。笔者就亲自听一个医药行业的朋友说:如果按照标准的药品审核程序,中成药没有能通过审核的。
        
          再看他们常说的那些所谓术语。其中他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治病不治命”。哈哈,仔细地想想,这是什么语言?这和卜挂算命那些两头堵的话有何区别?另外,什么肝火、心火,什么七经八脉……等等,都是些虚无飘渺,似是而非的东西,连他们自己都弄不明白那些东西到底是什么!
        
          中医的确有着悠久的历史,历史上也的确出过所谓的“神医”,也有着诸多的传说。但是,历史悠久不一定就是正确的,就不一定必须认可;神医不过是传说罢了!连写那本被中医界奉为至宝的《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也是所谓的“神医”吧,自己还不是被草药药死了……
        
          想想,中医没有发明预防“狂犬病”的疫苗!中医无法解释“天花”到底是个什么病!由于脑部出现多种原因造成的脑部神经问题而引起的癫痫,甚至是其它原因造成的头痛,竟被中医统称为“中风”!中医也没发现细菌,就是到目前,也无法用其中医术语解释细菌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当然了,毕竟中医在中国实行数千年,有其实用的一方面。对一些疾病有其独特的治疗效果。但是,这不能成为一好百好的理由,亦不是其必须完整保存下去的理由。在近代和现代已经被证明了是真正科学的西医面前,就应该俯首称臣。就应该勇敢地抛弃所有糟粕留其精华,这才是较为务实和科学的行为。
        
         然而,当今的绝大多数所谓的中医,都是惟利是图的骗子。利用心理学的原理,在蒙那些迷信中医的患者钱。说白了,中医就是一个骗人蒙人的行当!是一场骗子和傻子的游戏。
        
          笔者拿那十几个中医说事,也许有些偏颇,但在纳米技术进入实用的今天,在基因学逐渐完善、成熟的二十一世纪里,中医的本质早就被揭露得体无完肤、支离破碎也是不争的事实!科学也早就就对中医有了定性,既它的虚伪性、骗人性等等!
        
          实事求是地讲,目前本不应该再争论中医是不是什么科学不科学的问题,本就应该早日彻底地取消,并宣布中医是非法行为。可是,支持取消中医的群体,到目前也没形成改变局面和扭转乾坤的能量和“气候”,这又是为什么?这不能不说是社会的悲哀!是我们国家的不幸!因此也就应该将是否取消中医的争议,上升到民众、政府对社会变革的态度、观念、思想等问题,甚至是可以升华到民生、民权、民主的问题而绝不过分!
        
          不是嘛!在许多国人的心里,在执政者的眼中,废除中医就象是“民国”初年剪辫子时,多数乡下人的心态一个样。明知那是个累赘,但不知道那是民族的屈辱象征!也不知道朝代更换了,那东西过时了……觉得那玩意是已经在头上戴了几百年了,看习惯了,突然剪了那东西无论如何是难以接受的!“怎能变假洋鬼子呢!”
        
          更何况,中医是所谓的“国宝”,怎么能轻易地取消呢!甚至于某些人会自然地与什么民族气节了,什么传统之类的事情结合起来。严重的也许会结合到政治问题上去.
        
          但是,历史毕竟是要前进的!从传教士将西医传到中国时,被称为“妖术”,到目前西医院盛行,铁的事实已经证明了中医的腐朽和没落!那些抱残守缺的人,无论怎么张狂和螳臂当车,也难以保存住中医的命运!不信?那好,等十年再看,现实不会给中医更多的时间了!
        
          势必,这是个有争议的文章。当然,任何人都可以有权利反对笔者的论点,但是,笔者还是要呼吁:如果我们的政府能拿出信心来,果断地取消中医这个害人的行当,那才是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其地位绝不亚于“五四运动”,其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地,深远地影响,也将不可估量!
        
          
        
      
  • 作者:刘凤飞 日期:2010-08-14 08:48:00 做记号 ◇◇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黄帝内经》在数学上相当于小学四年级的水平
      
        作者:刘凤飞
      
        一、五十营的错误
      
        《黄帝内经-灵枢-五十营》全文如下:“黄帝曰:余愿闻五十营,奈何?岐
      伯答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
      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
      以分昼夜。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
      息,气行六寸。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
      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五百四十息,气行再周于身,
      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二千七百息,气行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
      十分。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
      脉终矣。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故五十营备,得尽天地之寿矣,凡行八百一
      十丈也。。”
      
        这是《黄帝内经》里貌似科学的一篇论文,说的是正常人一昼夜呼吸总数为
      13500次,换算为每分钟呼吸9.375次。这篇论文说呼吸一次脉动四次,换算为每
      分钟脉搏37.5次。
      
        《中医大学生基本功训练丛书-临床常用数据精选》记载道:“成人不同体
      位呼吸频率:卧位14-16/min,坐位16-18/min,立位18-20/min;休息时
      15-18/min;成人女性比男性稍快2-4/min。…… 正常脉搏。1. 成人脉率:
      60-100/min,平均72/min;2. 婴儿脉率:安静时130-150/min,睡眠时70/min,
      哭闹时180/min; 3. 老年人脉率:老年人较慢,平均55-60/min。”由《五十营》
      推导出的脉搏数严重偏低,低到生命垂危的程度。
      
        《中医大学生基本功训练丛书-临床常用数据精选》记载道:“(脉搏)传
      导速度:7-10m/min。”由《五十营》推导出的血气运行速度为1.3 m/min。
      
        初中《生理卫生》第四章有关血液循环的内容中提到:血管中的一滴血通过
      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约需20秒。按这个速度计算一下:一天之内血液循环次数约
      为4300次。由《五十营》给出的一天之内血液循环次数为50次。
      
        《中医大学生基本功训练丛书-临床常用数据精选》记载道:“脉率与呼吸
      的比率:新生儿3:1,<5岁3:1-4:1, 5-12岁4:1,成人4:1。” 由《五十营》给
      出的脉率与呼吸的比率为4:1。
      
        这一段还暴露出一个问题,就是《黄帝内经》这篇论文的作者算术有问题。
      已知:一昼夜呼吸13500次,一昼夜等于28宿,一宿等于36分,求解:呼吸10次、
      270次、540次、2700次各需要几宿几分?正确答案:0.75分、20.2分、40.3分、
      5宿21.6分。《黄帝内经》作者给出的四个答案竟然错了两个(2分、25分、40分、
      5宿20分)。
      
        综上所述,《五十营》除了脉率与呼吸的比率这个数据正确之外,其他一大
      堆人体生理数据都是错误的,这样胡编乱造的论文竟然成为中医的经典,可见从
      古到今中医的智慧有多高了!
      
        二、平人绝谷的荒谬
      
        《黄帝内经-灵枢-平人绝谷》记载道:“肠胃之长,凡五丈八尺四寸,受水
      谷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此肠胃所受水谷之数也。平人则不然,胃满则肠虚,
      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藏安定,血脉和则精神乃居,故神者水
      谷之精气也。故肠胃之中,当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后,后二升半,
      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谷尽矣。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
      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也。”
      
        《平人绝谷》这篇论文的作者认为:正常人肠胃之中存有食物和水分合计三
      斗五升,每天排便五升,七天完全排光,所以正常人七天不吃不喝就会饿死。这
      篇论文认为正常人一天吃掉的食物需要七天才能排光,这是很荒唐的胡思乱想。
      照此算法,正常人在正常饮食条件下不到七天就得撑死,比绝食死得还快。
      
        三、卫气行的低级错误
      
        《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行》记载道“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一周与十分身之
      八。日行二舍,人气行三周于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三舍,人气行于身五周与十
      分身之四。日行四舍,人气行于身七周与十分身之二。日行五舍,人气行于身九
      周。日行六舍,人气行于身十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七舍,人气行于身十二周在
      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十四舍,人气二十五周于身有奇分与十分身之二,阳尽于
      阴,阴受气矣。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
      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于阴藏一周与十分藏之
      八,亦如阳行之二十五周,而复合于目。阴阳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四。
      与十分藏之二。是故人之所以卧起之时有早晏者,奇分不尽故也。”
      
        已知:一天等于28宿,人体内一天气行五十周。求解:每宿气行多少周,14
      宿气行多少周?28宿气行多少周?《卫气行》给出的答案是每宿气行1.8周,14
      宿气行25.2周,28宿气行50.4周。正确答案是:每宿气行1.785714周,14宿气行
      25周,28宿气行50周。黄帝内经的作者根本不明白四舍五入累积误差,而且在发
      现错误答案与已知条件有矛盾后,不拒绝错误答案,不分析错误原因,反而对明
      显错误的答案进行胡乱解释,企图自圆其说,不料却留下了流传千古的笑话!黄
      帝内经的作者脑子里简直是一团浆糊,以现在的水平来比,黄帝内经作者的数学
      水平仅仅相当于四年级小学生的水平。一个连如此简单的数学题都整不明白的糊
      涂蛋,绝不可能整明白错综复杂的人体医学问题!
      
      (XYS20100809)
      
      ◇◇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 作者:刘凤飞 日期:2010-08-14 09:19:39 做记号   [转贴]
      
      『天涯杂谈』 中药是从哪里来的-兼证明中药绝大多数都毫无价值
      
      点击:950839 回复:42417 12345678910下一页末页共391页直接到页 作者:常青花园 发表日期:2008-11-30 8:43:00
      
      
        一些善良的人认为,中医的理论虽然没什么道理,但是,按照黑箱理论,虽然不知道黑箱里面的原理,但是,几年来不停的试验,总能试验出一些有价值的中药来的。
        
        当然,我们很愿意善良的相信,中医是遵循黑箱的原则,在并不懂原理的情况下,也可以摸索出一些经验.
        中医老老实实的作试验,不懂的就说不懂,忠实的记录成功和失败的次数,理论是试验出结果以后再加上去解释的。如果这样,试验出来的中药肯定是有价值的。
        
        然而,可惜的是,这不过是一片痴心的幻想。其实:中医如果果然这么老实,那么中医的荒谬的理论,也绝对不会存在几千年。
        你们真的认为:蝙蝠屎可以治疗眼疾;穿山甲壳可以治疗不下乳;蝉蜕可以治疗嗓子。这样的方子,是根据经验来的,而不是中医根据理论胡乱联想出来的么?
        
        不要忘记了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中国是一个傻子和骗子的国度,大部人中国人既愚蠢又不老实。
        
        1 中医如果这么老实的作试验,那么他就必须面临向病人承认,他大部分病都不知道原因,也不知道如何治疗有效,开的药仅仅是试一下的尴尬局面!
        面对的是如此愚蠢的病人,这样老实的中医,是混不下去的!
        直接蒙一个,那么多好,多简单?只要理论玄一点,病人很愚蠢,觉得你的理论玄而又玄,自然会崇拜你的。
        
        2 如果忠实的记录方子的实际结果,那么,由于试验开始积累的性质,决定大多数试验都是失败的,试验过的大多数药品,都是无效的。
        面对如此愚蠢的病人,这样的老实的中医,会死无葬身之地!
        直接把个例当作有效的证据,多么好?治疗了100个,好了一个,1/100的成功率,根本无法证明药物有效,因为就算靠免疫力,100个人说不定出一个对这个病有免疫力的。而且,中医的病的划分很笼统,把不治之症和一般的病,往往都说成一种病,好的恰恰是后者也说不定。
        直接宣传这个好了的,愚蠢的病人自然会赞美你是神医!
        
        3 病人的病千差万别,而积累经验的过程又如此的缓慢。面对病人的时候,大部分情况下,都无法开出药方。
        面对的是如此愚蠢的病人,这样老实的中医,永远不会有一个客户!
        直接按照阴阳五行,编出一个中药来多好?那么快捷方便!
        
        
        如果我们抱有现实主义的态度,就必须承认:中医的方子,绝大多数,实际上并不是根据经验来的.而是根据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推理出来的,或者叫做联想出来的!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不但中医理论没有价值,连中药都没什么价值! 
        
        要不就是理论和药方都没有价值
        要不就是理论和药方都有价值
        
        其它可能性是不存在的!
            
        这才是真实!
        
        也许很多人不原意接受!
        可惜,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容不得我们有丝毫幻想!!!!!!!!!!!!!!!!!!
        
      
       【精彩推荐】 天涯来吧,更爆的帖子、支持匿名回复、批量上传超大图片,多图多热闹  
        点击欣赏 【月收入】吧-->> 老公被裁员了!家里的压力倾盆而来!
      
      关注楼主收藏转发
      高山无公害生态铁观音茶园
      产地铁观音茶叶特价销售中订购茶农茶送功夫茶具一套导航团-专业团购导航网站
      想要网上购物?团购新鲜网购模式能让你省更多...国内国际机票3折起送礼包
      去香港参加全亚洲最火辣的夏日派对4006208989 芙蓉王杯羽球赛火热进行中
      赛事详情请垂询13511311127或者登入谁羽争锋官网更多推荐>>
      
      
      作者:ttntt 回复日期:2008-11-30 8:48:12
        你tm还活着呢 ??????
      
      作者:常青花园 回复日期:2008-11-30 8:48:14
         中医的存在,对经验的积累,是起了极其恶劣的作用,它的存在,使本来几千年的经验积累的效果,化为云烟!
          
        
          
          1 首先,它中止的严谨了试验.
          有时候吃某一样东西恰好病人好了,这很可能是个巧合,因为吃这个东西和病愈之间,还需要更加严谨的实验才可以证明.
          但是,用阴阳五行一牵强附会的解释通了,那么,人们就会认为已经得到了结果,不再进一步的验证了.
          
          
          2 中医根据阴阳五行理论,对许多方子进行了改造.这大大降低了方子的价值!
          很多时候,治疗疾病的,仅仅是某一种植物.但是中医理论根据阴阳五行,君臣佐使的理论,对方子进行改造.加入了几十种药物.又要加朱砂护心,又要加什么补血,又要加什么补气,又要加什么攻伐.
          这不但是降低了药效,增加了毒性的问题.这使我们弄不清楚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
          
          3 根据阴阳五行理论,发明了很多的方子.这些方子不是现有经验后又理论,而是理论指导实践,这就决定了,这些方子毫无价值.遗憾的是,这些方子占有绝大多数!
          这些方子的数量远大于前者,使前者淹没在了后者的汪洋大海中!我们几乎永远无法得知哪些是前者得出的方子,哪些是后者得出的方子.
        
        
          如果按照现代科学的方法,对现有的所有中医的方子进行检验,各位会惊讶的发现:
          有效的方子,其比例之低,远远低于各位的最悲观的想象!
        
      
      作者:常青花园 回复日期:2008-11-30 8:49:14
         比如:高山雪莲,中医认为这个东西大热.  
          为什么呢?既然能在高山的高寒之地生存,而没有被冻死,看来这个植物一定很热了,然后用来治疗所谓的寒病。
          这样的用联想的方式来进行研究,充斥在所有的中医的书籍中.
          
         比如,蝙蝠的屎,叫做夜明砂.
          因为中医认为,蝙蝠晚上出来,所以眼睛好,所以,吃了蝙蝠的屎,就是治疗眼疾!
          
          我当年第一次看中医的书的时候,看到世间竟然如此荒谬的逻辑,真觉得不可思议.
          后来再看,发现原来整个中医书籍,全部由这样的逻辑堆砌起来的.
        
        比这个荒谬的逻辑更荒谬的是:
          
          如此荒谬的逻辑,竟然有如此多的信徒.
          
          
          所以:很多人的蠢,是超出我的想象力的!
        
      作者:常青花园 回复日期:2008-11-30 8:55:45
        很多人说,我得了某病,然后我吃了某中药,然后我好了.
          
          我说:
          为什么说个人的经验往往不可靠,西医靠双盲测试来验证效果,而不是靠个人的经验.
            
            我讲一个例子:
            
            古代西方,得了感冒以后,死人的比例很高.
            大家都知道,感冒是小到不能再小的病,就是不管它,也就是难受几天,自己就好了.
            为什么会死这么多人呢?
            
            原因是:古代西方人认为感冒时候的发烧,是病.所以千方百计的降温.冬天给病人脱光衣服,还降不下来,就在病人身上放冰块,强制降温.再不降温,放血!
            这下好,本来小到不能再小的病,很多人硬生生给治死了.
            
            
            接下来的事情就有意思了:
            虽然这个治法,把很多人害死了,但是,活下来的人却这么想:
            我得了感冒了,我被使用了加冰放血疗法,然后我好了.
            所以,是加冰放血疗法治疗好了我的病.
            
            你们看,有意思不,靠个人经验,竟然把一个害死人的方法,给总结成了治疗感冒的好方法!
            
            所以,个人经验是不可靠的.只有双盲测试,才是可靠的方法.
        
        一个人拉车上坡,另外一个人在后面向后拽.结果两个小时上去了.
          
          向后拽的这个人说:你看,是我把车帮你拽上去的吧?
          推理依据:开始车在下面,我拽了,后来车上去了.
          
          实际上,这个人不拽的话,车半个小时就上去了.
          
          所以,个人经验不可靠,特别是在如此多的人没有起码科学思维方法的情况下.
        
      
      作者:guhunyegui1980 回复日期:2008-11-30 9:01:29
        楼主如果拿钱发帖死全家!!!!
      
      作者:为了春天 回复日期:2008-11-30 9:03:40
        支持楼主
        中医粉丝忽略或者故意不谈的一点就是
        几乎所有的中成药 都加入了西医的化学成分
        
        
      
      作者:常青花园 回复日期:2008-11-30 9:02:23
        最重要的,不是对于具体知识的了解程度.
          
          最重要的,是:是不是有正确的思维方法.
          很遗憾的是:99%以上的中国人,在这一项上不及格.
        中医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
          
          其每一个概念,都含混不清,没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
          每一个结论及其推论,都毫无逻辑.只有牵强附会的联想.
          
          
          我以前说过,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如果没有西方科学的传入,再过5000年,中国仍然产生不了现代科学,产生不了现代文明!
        
        因为:有足够的时间,大树的种子会成长为大树,但是,小草的种子,给的时间再长,也长不成大树。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恰恰只是小草的种子。
        
      作者:常青花园 回复日期:2008-11-30 10:10:14
        作者:秋醉海棠 回复日期:2008-11-30 10:08:16 
        
          请看楼主发的两个帖子:
          
          中医的概念都是从哪里来的--兼证明中医就是骗子
          
          中药是从哪里来的----兼证明中药绝大多数都毫无价值
          
          ===========================================================
          
          “中医就是骗子”,嗯,很肯定,立场坚定。
          
          “中药绝大多数都毫无价值” ,慢着,怎么着?还有极少有价值的中药?这可不是楼主的风格呀,是在第一个帖子被围剿给自己留个活口?
          
          呵呵,即便就算楼主说的对,那么这些极少有价值的是不是也值得研究研究呢?
        
        ================
        
        前者的中医,指的是中医的理论体系,整个都是骗子
        
        后者指的是中药,绝大多数都是垃圾.
      
  • 作者:刘凤飞 日期:2010-08-14 09:39:20 做记号   [转贴]
      
      『天涯杂谈』 中医的概念都是从哪里来的--兼证明中医就是骗子
      
      点击:889665 回复:63348 12345678910下一页末页共365页直接到页 作者:常青花园 发表日期:2008-11-25 17:24:00
      
       中医里面有很多的概念,比如风啦,寒啦,邪啦,火啦等等等等.
      有理性的人未免就想:这些到底是什么东西?谁见过风?见过邪?见过寒?既然谁都没有见过,那么,当年提出这个概念的那个中医,他到底是怎么知道,这就是寒呢?这就是风呢?这就是火呢?
        他到底是怎么知道的?
        难道他是神仙?具有凡人不具有的天眼?
        中医的问题,如果追究到底,必然会追到神乎其神的地方去,因为当年的人是圣人,是神医,具有凡人没有的超能力,不然无法自圆其说.
        
        让我们来举个例子:
        比如头疼,中医说是中风。
            
        可是,谁见过这个风啊?
        当然谁也没见过,医生也是肉眼,别人看不见,他就看见了?
        他当然也看不见!
            
        既然看不见,他怎么就可以信誓旦旦的说是中了风了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他也弄不清楚到底为什么头疼,当然,弄不清楚可以理解,无可指责。可是下面的事情就不可原谅了。
        他像很多中国人一样,一点都不老实,不承认自己不知道,就瞎蒙了一个,说病人是中了一个风。当然,由此还可以编出很玄的一套理论来,反正瞎编嘛,还不容易。
        这就是中医怎么知道是中了风的。
            
        然后,病人呢?
        跟大多数中国人一样,很蠢。
        你要是跟他说老实话,说自己还不知道,他就鄙视你,不相信你。
        碰到骗子骗他中了风,说的理论又玄而又玄的,他就认为骗子有水平,相信骗子。
            
        这就是每天都在中国发生的,骗子和傻瓜的游戏。
        
        
        其实,中医的理论,不过是瞎蒙的.
        这就是事实,皇帝的新装一样的事实!
       
      
      作者:常青花园 回复日期:2008-11-25 17:27:39
        比如,嘴上起泡,中医说是上火.
        
        问题是:
        中医怎么知道这是上火的?谁见过这个火了?
        既然谁也没有见过这个火在哪里?那么中医怎么知道这就是火呢?
        
        理性思维的人,肯定觉得非常奇怪?
        难道这个中医不是凡人?具有凡人没有的天眼?
        
        
        中医当然也是凡人,他当然也看不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真相往往是简单的,真相就是:
        中医也弄不清楚为什么起泡,他看到用火烧别的东西起泡,就瞎蒙说是上火.
        
        瞎蒙的,这就是真相!
      
      作者:常青花园 回复日期:2008-11-25 17:32:19
        一个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相信西医呢?
        根本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就是:西医有证据!
        
        西医任何结论,都要有证据,绝不瞎蒙.
        他说起泡是孢疹病毒,那一定是在真的找到了这个病毒,才敢下这个结论,如果找不到,就老老实实的说自己还不知道.
        
        所以,我们相信西医,不是因为我们相信某种理论,如果这样,我们就降低到和傻瓜中医信徒一个水平上去了.
        
        我们相信西医,是因为我们相信客观证据!
        
      
      作者:常青花园 回复日期:2008-11-25 17:33:45
        鲁迅说过,中医就是有意无意的骗子.
        
        咱先不管鲁迅说的别的话对不对,起码,他这句话说对了.
      
      
      作者:常青花园 回复日期:2008-11-25 19:28:10
        作者:人民爱看革命戏 回复日期:2008-11-25 19:23:48 
        
         
          楼主,你为何不送李时珍一部显微镜啊?
        
        ============
        
        李时珍没有显微镜,不知道有显微镜才可以知道的事,这可以理解。
        
        他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没有人可以责备他。
        
        但是,中医不老实,明明不知道,还要瞎蒙胡扯的乱下结论,把瞎蒙胡扯的东西当作结论,所以,中医是骗子。
      
      
      作者:joyboy008 回复日期:2008-11-25 19:28:32
        更为吊诡的是,那些中医的学徒,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发现,老师教的“中医基础理论”,在实践中根本没有用,更有用的是那些处方歌诀,自己只要在熟练的基础上在这些处方中增加、减少品种和数目,就能应对不同的症状轻重不同的病人,然后他们就成了“老中医”,这就是为什么大家认为老中医能够治疗得更好的原因。这恰恰说明了中医是一个经验性的领域而不是理论逻辑领域。随着老中医年龄越来越大,经验越来越多,于是更加敢于抛弃当年老师的陈规陋习,敢于下猛药,一心关注药而抛弃医,所以有的老中医会在使用某一味药或者治疗某一类疾病中表现出特长。
            
            而西方医学,也经历过愚昧落后的巫医阶段,但是后来,随着西方逻辑学、西方自然科学的人体解剖学的兴起,就彻底改变了西医的面貌,西医的“基础理论”是人体解剖学,是化学。西医的基础理论是细菌病毒微生物学、细胞学、肿瘤学、人体生理学(确立各种正常值)、病理学。而中医,由于中国一直没有发展出逻辑学和现代自然科学,于是中医基础理论一直停留在巫术和神话的水平上。因此,西医没有“老西医”这样的怪现象,一个30岁的医学博士,绝不会比70岁的老西医的医学水平相差太远,因为西医讲究原理的通透,不搞玄学欺人,任何一个智商正常的人巾帼努力学习都能掌握,而中医最擅长妖言惑众,自标玄奥,让人如坠五里云雾,让你不明不白,以便他垄断解释权。所以年轻的中医总是没有地位,要让老中医死完了,他自己也老了,才能无所顾忌!所以中国文化是一个鼓励老年,鼓励死亡的变态的文化!
        
      
      作者:啸傲烟霞 回复日期:2008-11-25 19:31:32
        不知道中医还要害人到几时?
        反中医的人多不会反对中药,因为有些中药确实是经验的总结,可以用来治病救人,并且值得研究、推广,发扬光大,但是中医理论不过是牵强附会骗人的把戏而已,当做哲学来看可以,当做医学,呵呵……真成了妄自尊大了
      
      
      作者:常青花园 回复日期:2008-11-25 19:32:20
        作者:lhrxjh 回复日期:2008-11-25 19:26:23 
         你是SB呀,治好了病还不知道?还证明什么,证明说自己的病好了。你TMD是什么东西,自己死了也不知道吗?  
        
        ===========
        
        只要不是不治之症,人类自己的免疫系统还可以治疗一些病。
        你吃了药10天好了,也许你不吃药7天就好也说不定
        
        所以,西医才要进行双盲测试。
        
        你的智力很难理解。
        
        
      
      作者:joyboy008 回复日期:2008-11-25 19:31:28
         总结:中药是贫苦人们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而已,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是一种前现代的治疗术。中医基础理论完全是一场强奸的一结果。中医基础理论本身不能解释中药的治疗实践!化学才是中药起作用的解释原理!中药的药理、毒理、副作用都可以用化学做很好的解释!而化学是人类的化学,不是西方的化学!
            
            最后说一下,有人认为“用西医来解释中医”是错误的,说这种话的人读书未透,假冒学术。举个例子,欧美国家的大学,开设经济学可趁,就叫“经济学”,不像咱们这里,叫“西方经济学”,因为在杨人看来,没有什么西方经济学东方经济学,全人类都遵循着同样的经济学。科学也是一样,我们开设数学课,也不叫“西方数学”一样。科学和西医诞生在西方,但他们并不仅仅属于西方。而是属于全人类。诞生在哪里并不重要。中药诞生在东方,因为其有效性,作为治疗手段也属于全人类,可是中医的基础理论,只属于那一伙愚昧无知的人。
            东方和西方的差距,不是地域差距而是时间差距。只要人们坚持理性和逻辑,就必然走向西方现代社会,只是时间问题,这是全人类的普遍规律。因为中国没有原发性的产生现代性,于是不得不借助于西方的参照,才能建立现代性的知识体系,中医基础理论,正是这样一个知识体系冲击的焦点。只要中国人人人坚持理性与逻辑,要求追问原因,任何愚昧无知的谣言都将不攻自破。
        
        
      作者:常青花园 回复日期:2008-11-25 19:34:10
        作者:睁开眼睛看谎话 回复日期:2008-11-25 19:32:00 
           你见过你太爷爷没?没见过吧,那就证明你太爷爷不存在,那你是怎么来的?牛B里蹦出来的????
        
        ============
        
        呵呵,你太爷爷在,是有证据的。
        比如,你爸爸,爷爷存在,就是证据。
        
        当然,假如我说我是你爷爷,这就缺乏证据。
        
        但是,你们中医fans认为没有证据也要相信,非要认我是你爷爷不可,那我也没有办法。
      
      
      
  • 作者:刘凤飞 日期:2010-08-14 10:04:49 做记号   作者:人世间百媚千红 回复日期:2010-08-14 09:54:34
        
        楼主,我只问你一个问题
        
        西医引入中国也就近几十年的事吧
        
        但为什么中国人口一直以来在全球都是数量最多,繁衍最好的呢
        
        历史上大瘟疫流行也不是一两次了吧
        
        为什么中国人反而比外国人活得更多呢
        
        你敢说没有中医的功劳?
        
        无知者无畏
        
        但半懂不懂者更害人呀。
      ==========================================================================
      
      关于瘟疫和中医的问题前面帖子已经说明,重贴一下:
      
      [原创版权,欢迎转载]
       大病死者十有六!
      《黄帝内经-灵枢-岁露论》记载道:“黄帝曰:虚邪之风,其所伤贵贱何如,候之奈何?少师答曰:正月朔日,太一居天留之宫,其日西北风不雨,人多死矣。正月朔日,平旦北风,春,民多死。正月朔日,平旦北风行,民病多者,十有三也。正月朔日,日中北风,夏,民多死。正月朔日,夕时北风,秋,民多死。终日北风,大病,死者十有六。”
         《黄帝内经》这篇论文的作者在两千多年就对流行病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根据以往的统计资料,对未来的流行病情况进行预测。《黄帝内经》时代的统计资料显示,当流行病最严重时,病死率高达百分之六十。可叹的是,中医信徒至今却不愿意对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处理。中医信徒还经常吹嘘什么“中医保护了中国人,避免了因瘟疫而导致的大规模死亡。”这跟《黄帝内经》记载的说法完全对不上号!
         历史旁证。张仲景《伤寒论-伤寒卒病论集》记载道:“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 作者:刘凤飞 日期:2010-08-14 10:39:13 做记号   
      中医粉丝常常吹嘘中医保护了中国人的健康,促进了中国人的繁衍。我转贴一段《产科医疗的发展》,看看历史上中医对死亡率极高的难产作出过什么贡献?
      
      [转贴]
      
      第四章 产科医疗的发展(上)
      母亲分娩所受的痛楚,在医学疼痛指数上高居第二,仅次於烧灼伤痛.1因此, 女性在生产过程中多半须有他人协助,或予指导,或予扶持,或予精神安慰,或在 婴儿娩出后,处理后续事项;当然,一旦发生难产时,产妇所需的协助更不在话下. 於是,看产,接生等助产人员乃应运而生,而文明愈发展,助产人员的分工也愈趋 精细,医疗专业也愈趋明显,产婆,助产士,产科医师,产科医学等专业随之出现. 西方在亚历山大时期,解剖学家希罗费斯(Herophilus, 344-280 B.C.)已经由解剖 尸体得知女性生殖器官之真貌;另一位医师索拉那斯(Soranus,约活跃於公元前 2 世纪)也已对避孕,流产,产程,足位倒转术等进行描述.尽管中世纪时因宗教势 力庞大,产科一度误入迷信之途,但十七世纪以后的西方产科则有长足之发展,包 括产科教育机构及产科技术(如:触诊法,转位术,前置胎盘之处置)等,都於此 世纪先后出现;而产钳(forceps)的发明与改良,2更促使一批比传统产婆更为专业的 男性助产士出现,成为十八世纪欧洲贵妇生产的新选择与新时尚.另外,十八世纪 以后,有组织的医学团体开始投注更多心力在产科领域,促成十九世纪以后产科医 疗之突飞猛进,包括过去造成产妇高死亡率的产褥热(puerperal fever),於十九世纪 中后期被有效克服; 3而麻醉法的发明,则使妇产外科有长足发展;再者,剖腹产
      1 2
      3
      郑晓薇,〈生产减痛大成功〉,《妈咪宝贝》第 39 期(台北:2003.09),页 31. 当代的产钳(forceps),来自於钱伯伦家族(the Chamberlens family).17 世纪早期彼得.钱伯伦 ( Peter Chamberlen, 1560-1631)看到分娩过程中,胎儿的头部迟迟不能娩出,许多胎儿因此夭 折,甚至有些产妇也因产程过长而死亡.彼得乃创制出了一种有孔,且与婴儿头形相合的弯曲 状产钳,在分娩过程中拉住胎头,协助胎儿娩出,挽救了许多产妇与婴儿的生命.但钱伯伦家 族视产钳为传家之宝,对其严格保密,只在本家族代代相传,秘密使用.直至 1670 年,钱伯 伦家族将此秘密出售给了阿姆斯特丹的露丝海西和其他医生,产钳才逐渐被世人所知.1720 年以后,成为医师们常使用的一种有用的工具.参见 W.F. Bynum, Science and the Practice of Medicine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p. 202. Ornella Moscucci, The Science of Woman: Gynecology and Gender in England, 1800-1929(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p. 47. 1847 年奥地利人伊格纳兹.塞麦尔维斯(Ignaz Semmelweis, 1818-1865)发现产褥热与消毒不完 全有关,乃以氯水(Cl2)消毒双手预防,结果使罹患产褥热的妇女大为减少,由原本的 10%降 到 3.5%.可惜的是,这项发现并未在当时受到应有的重视,伊格纳兹甚至因此遭受排挤,抑 郁以终.直到三十多年后,当巴斯德(Louis Pasteur, 1822-1895)找出引起产褥热的细菌— 链球 —
      180 女体与国族:强国强种与近代中国的妇女卫生(1895-1949)
      (Cesarean Section)的改进,4也使得难产妇女的存活率大为提高;最后,十九世纪时, 产科医师已打破只准处理难产的规定,积极介入正常的分娩过程,促使产科医疗更 趋专业化.二十世纪以后,产科镇痛剂有极大之进展,无痛分娩法乃应运而生;另 外,此时主张回归自然产的方式,除非万不得已,不轻用器具,一整从前滥用产钳 之风.5 由上文可知,西方产科之「医疗化」显然要早於中国.6清末以降,这套思想也 逐渐传入中国,并对中国产科发生若干影响.本文即试图追索中国近代产科医疗化 的过程,及其对中国妇女的影响.必须说明的是,近代中国对於医院的产科床数, 并未有确切之统计资料,而且即使有了这些硬体设施,仍须有充分人力之配合方能 成效,故本章仅就当时人数较多助产人员(稳婆与助产士)加以讨论,至於西式训
      4
      5
      6
      菌(streptococcus)后,才证明伊格纳兹当年的学说是正确的.其后,李斯特(Joseph Lister, 1827-1912)又改善伊格纳兹的洗手方式,以石碳酸(即苯酚,Phenol)来消毒伤口及洗手, 使细菌的数量更为减少,这是外科手术的一大进步.20 世纪后,此消毒法普遍实行於临床上, 产妇罹产褥热之人数,与之前未行消毒法的比数为 1:20.以上参见谷英,〈产后热之原因〉, 《妇女杂志》7:10(上海:1922.10),页 92;陈晳尧,余玉眉主编,《当代产科及产科护理 学》 页 4-5;Richard W. Wertz and Dorothy C. Wertz, Lying-In: A History of Childbirth in America, , p. 121. W.F. Bynum, Science and the Practice of Medicine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pp. 205-206. 剖腹产(Cesarean Section),又译为「帝王切开术」,相传凯撒(Julius Caesar, 100-44B.C.)系赖此 手术而产出,故有此名.但研究指出:当时此种手术仅行於死母而不及生母,而凯撒之母在生 下他之后,还活了很久,可见此说不足采信.事实上,在 18 世纪以前所有行剖腹产者,产妇 无一幸存,不是死於大出血,就是死於感染,至 1865 年剖腹产的死亡率仍高达 85%.1882 年, 德国妇产科专家 Max Snger (1853-1903)发明利用银线缝合子宫,大大降低死亡率,其手术方 式,就是现在所说的「古典式剖腹产术」 (将子宫緃向切开的手术方式,Classical Operation). 1919 开始改为子宫下段横切术,此种开刀法有不易引起肠子沾黏,减少下次生产子宫破裂, 伤口恢复较快的优点.以上参见北平协和医院马士敦教授演讲,李士伟,方石珊译,〈剖腹产 术〉,《中华医学杂志》16:2-3(上海:1930.04),页 18;陈晳尧,余玉眉主编,《当代产 科及产科护理学》 ,页 317;Ornella Moscucci, The Science of Woman: Gynaecology and Gender in England, 1800-1929, p. 141. 关於西方产科发展,分见汪企张,〈序五〉,收於瞿绍衡著,《增订产科学讲义生理篇》,页 6;陈晳尧,余玉眉主编,《当代产科及产科护理学》,页 319;Richard W. Wertz and Dorothy C. Wertz, Lying-In: A History of Childbirth in America, pp. 1-132. Ornella Moscucci, The Science of Woman: Gynaecology and Gender in England, 1800-1929, pp. 42-102. W.F. Bynum, Science and The Practice of Medicine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pp. 205-208. Jean Donnison, Midwives and Medical Men: A History of the Struggle for the Control of Childbirth, pp. 11-189.另外,亦可参见蒋 竹山,〈从产婆到男性助产士:评介三本近代欧洲助产士与妇科医学的专著〉,《近代中国妇 女史研究》第 7 期(台北:1999),页 223-238.. 所谓的「医疗化」(medicalization),系指身体现象被科学化的过程.易言之,医疗化的定义是: 医疗科学的观点扩展,以解释更多的身体现象,并导致基於科学所发展的医疗方式(西方医 学) 成为主要的控制与医疗手段 见 Simon J. Williams, Michael Calnan edited, Modern Medicine: , . Lay Perspectives and Experiences (London: UCL Press, 1996) , p. 554.
      180
      第四章
      产科医疗的发展(上) 181
      练的医师,因人数相当少,且分科并不明确,故不在讨论之列.再者,由於涉及层 面甚广,为免篇幅过长,阅读不易,故分为上,下两部分.前者(第四章)探讨清 末民初中国助产行业的发展与变化,后者(第五章)讨论北伐成功以后,在政局相 对稳定下,国家积极介入推广妇婴卫生的情形.本章第一节从传统中国妇女的求诊 行为谈起,进而探讨其对妇女分娩之影响,以及稳婆为何能独霸中国产房数千年的 原因;第二节则探讨近代中国助产事业发展之契机,以厘清何以在传统不受重视之 助产行业,会在近代中国发生改变之因.第三节则讨论清末民初,民间及地方政府 对於新式产科医疗之提倡,包括早期之助产教育,以及训练旧式稳婆学习西方助产 技术.
      第一节
      传统稳婆
      相较於西方在十八世纪即出现男性助产士接生,甚至成为上层贵妇引为时尚的 情形,中国妇女对助产人员的选择,显然相当保守.由於中国自古以来即有「男女 授受不亲」之观念,即使是亲戚之间,尚有「叔嫂不通问」之俗,更遑论不相识的 男女.这种隔阂也出现在患病之时.尽管中国历史上曾有鲍姑,7谈允贤(1461-1556) 之流的妙手女医,8但她们毕竟是凤毛麟角,女病患在求诊时,遇到男医者的机率还 是比较高.所幸在宋代以前,社会对女子贞节的要求尚未十分严苛,故仍有不少妇 女自往男医师处求诊.9
      一,稳婆存在的历史背景
      中国自宋代以后,社会上对妇女守节日益重视,迨至明代愈趋极端,尤其是上 阶层的妇女对此更是坚持. 10 影响所及,乃造成女性有病讳医的情况.如倪岳
      7
      鲍姑,名潜光(309-363),其夫为葛洪,据云其医术精湛.参见曾时新,〈晋代女名医鲍姑〉, 《中华医史杂志》11:2(北京:1981.02),页 75-77. 8 郑金生, 〈明代女医谈允贤及其医案《女医杂言》〉 《中华医史杂志》29:3(北京:1999.07), , 页 153-156. 9 中国历史上虽有一些女性医疗照顾者,但其中不乏靠巫祝符咒之女巫,真正以医术而著称的女 医实属少数.相关讨论,可参见李贞德,〈汉唐之间的女性医疗照顾者〉,页 123-156. 10 相关讨论,参见费丝言,《由典范到规范:从明代贞节烈女的辨识与流传看贞节观的严格化》
      181
      182 女体与国族:强国强种与近代中国的妇女卫生(1895-1949)
      (1444-1501)之妻卢氏(1447-1480),因丈夫公务在外,生病「卒不令医诊视」,由自 己检视方书买药治疗.11苏州府昆山县人陈可乐之妻王氏(1486-1547),年二十四守 寡,晚年患眼疾,蒙蒙然甚不自得.家人请医生来,王氏拒绝说:「吾手不能与人 诊视也」.12湖广汉阳府汉川县生员葛生楚之妻王氏,年二十而寡,尝因病昏厥, 其子雇医诊疗,王氏醒来后说:「奈何令我手为医者持乎 」遂引刀自断其腕.13衡 州府衡阳人王赏之妻甯氏,二十四岁守寡,曾有疾病,其子为其延医诊视,甯氏说: 「死,吾夙所甘,奈何示人手 」14上述数例虽属极端,但即使女性病患愿意就医, 亦多是忸怩不安.北宋医者寇宗奭就指出: 治妇人虽有别科,然亦有不能尽圣人之法者.今豪足之家,居奥室之中,处 帷幔之内,复以帛幪手臂,既不能行望色之神,又不能殚切脉之巧,四者有 二阙焉……医者不免尽理质问,病家见所问繁,遝为医业不精,往往得药不 肯服,似此甚多.15 的确,对中医而言,望,闻,问,切,乃诊病四大要诀,缺一不可,但女子每因不 愿意接受面诊,使得医者失去望,闻两途,又不耐於问诊,仅愿以布帛覆腕令医者 间接切脉.这些阻碍,在在使医者难以获得病症资讯,无法正确诊断,而病家却反 而责怪医者术业不精.对此,寇宗奭不免有所感叹.成书於天启四年(1624)的《景 岳全书》也曾引用寇宗奭之语,进一步指出:患者「不知问亦非易,其有善问者, 正非医之善者不能也.望闻问切,欲於四者去其三,吾恐神医不神矣.世之通患, 若此最多,此妇人之所以不易也.故凡医家,病家,皆当以此为意.」16崇祯十三
      (台北: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1998);Charlotte Fur , Forh gYn G ne i C i t A l i i i edrn h a h us n : ns Medical History,960-1665, pp.139-140. Francesca Bray, Technology and Gender: Fabrics of Power in Late Imperial China, p.312. 11 〔明〕倪岳,《青溪漫稿》(台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图书馆藏清光绪间钱塘丁氏嘉惠堂《武 林往哲遗著》本),卷 5,〈哭内八首〉,页 9a. 12 〔明〕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台北:源流出版社影印点校本,1983),卷 21,〈陈处士妻 王孺人墓志铭〉,页 497-498. 13 〔雍正〕 《湖广通志》 (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图书馆藏清雍正 11 年刊本), 卷 67,〈列女志.汉阳府.明〉,页 10b. 14 〔雍正〕《湖广通志》,卷 71,〈列女志.衡州府.明〉,页 21a. 15 〔宋〕寇宗奭,《本草衍义》(收入《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002〕 第 990 册,据宋庆元元年重修本影印),卷 3,〈序例下〉,页 1a-b. 16 〔明〕张介宾, 《景岳全书》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据清康熙间岳峙楼刊本影印,1959),
      182
      第四章
      产科医疗的发展(上) 183
      年(1640),闵齐伋为重刊《女科百问》(原刊於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撰序时,分 析得更是透彻: 为轩岐之言者曰:「宁医十丈夫,不医一婴儿;宁医十婴儿,不医一妇人.」 夫然,则女病之妨於医,而□ 比於丈夫之数者,百人中不能一人耳.彼九十九 人者,何如哉 等人耳,非九十九人之难为治也.盖医之候病,止於四术, 而切脉为下.然望,闻,问三事,可施诸丈夫,婴儿,而每穷於女妇.彼朱 门艳质,青琐静姝,罄咳莫聆,色笑谁觌,望与闻既已嫌远矣.所恃问之一 道,而其受病也,不於牀笫不可说之地,则为悒郁莫能喻之悰.其为证候也, 非关经产,即属带淋,可云某事曾否有无,某处如何痛痒,某物若为色状 问之则医危,不问则病危.虽然,胡可问也 於是,病者择言而授指妪奶, 妪奶展转而传语主人.主人未言,先頳其面,欲言更恧其词.乌三变而成白, 尚有真病入於先生之耳哉 三指之下,所得几许,又安能浅深细按,如丈夫, 婴儿之得从容谈笑以究其故也 17 经由闵齐伋所言可知,即使是透过男主人传达妻子隐疾,有时亦感觉不自在,更遑 论女患者本人之羞赧难言.明代医家孙一奎(1522-1619)在《医案》中曾记载:苏州 某妇有隐疾,其夫前来拜访,「三造门而三不言,忸怩而去」.后又再来,话未说 而脸先红,孙说:「今子来者四,必有疑于中,疑而不露一语,虽百来而疑终不可 决,疾终不可去矣」.他这才说:「山妇子户中突生一物,初长可三寸,今则五寸 许矣.状如坚筋,色赤,大可拱把,胀而且痛,不便起止,憎寒,壮热,寑食俱减, 羞涩于言,每求自尽.」孙道此病为阴挺症,医书具载,并非怪异之症,以药加以 治疗,大约月余可消.其夫听完之后,合手顶礼於地,请求开药治之.后来孙一奎 以药将其治愈,隔年产下一子.18女子罹患妇科疾病,透过丈夫告诉男医,尚且来 回四次才敢道出,对女性而言,其难言之情不难猜想.
      卷 38,〈妇人规上.总论类.论难易〉,总页 637. 〔明〕闵齐伋,〈重刊《女科百问》序〉,见〔宋〕齐仲甫,《女科百问》(收入《续修四库 全书》第 1007 册,据明崇祯重刻本影印),卷首,总页 103. 18 〔明〕孙一奎,《医案》(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 48 册,据明万历 24 年海阳黄石 孙氏有德堂家刊本影印) ,卷 2, 〈三吴治验二〉 ,页 63b-65a.
      17
      183
      184 女体与国族:强国强种与近代中国的妇女卫生(1895-1949)
      女性这种有病讳医,尤忌於妇科求诊的习俗,即使到了二十世纪初期仍然常见. 如前所述,月经在传统社会中向为禁忌话题,即使是女性彼此之间亦甚少谈及,对 於男性医者自然更羞於启口.民国二年《中华白话医学报》就提到: 医家治病,最难治的,莫若小孩的病,与妇女的月经病,因小孩有病,不会 说话,知道他那里有病呢 可全仗著看指纹,望气色,以辨寒热虚实.至於 妇女的月经病,跟治小孩的病是一样,怎麼会一样呢……妇女虽会说话,有 了月经病,多有害羞不肯说的,月经来的多少 颜色或紫或淡 他既不肯说, 怎麼能辨寒热虚实呢 19 出版於民国十一年的《女性养生鉴》也有类似内容: 男子有时而讳病,惟女子尤甚.盖既未明天然生理之学,并囿於闺帏羞恶之 习,致病不自知,对医不肯言,甚至甯病不肯医,以病母产弱子,人种积衰, 而国亦遂以陵夷矣……吾国医书,每叙妇女病体病理,多隐约其词,即知之 不详,言之不尽,医者病者,两各茫然,以之临症问医,莫不牵强附会,不 特医治无效,或适以戕其生,则不幸甚矣.20 按照作者的分析,女子因缺乏生理知识,且囿於传统对於妇女病理之隐讳,乃至有 「甯病不肯医」 的偏差行为,其结果不仅使母体病弱,甚至还影响未来人种及国势, 令人忧心.至民国十七年,又有人在上海《妇女杂志》谈及此一问题: 吾国妇女,每因缺乏性的观念,有性的疾患时,辄因羞愧,不但不延医诊治, 即自己父母亦并不告知,因循迁延,养痈成疽,其害何可胜道 21 显然,妇女在面对生殖器的疾病时,其顾虑往往更甚於其他疾病,以致病症加深, 危害健康. 然而,罹病尚可强忍,隐讳不医,但生产却是多数女性一生中避免不了的责任 与天职.分娩之时,女子必须敞开产门以利生产,在此情况下,连女性病患的容貌
      19 20 21
      沈汉卿,〈月经〉,《中华白话医学报》第 5 期(上海:1913.6.22),页 7-8. 无病居士,〈序一〉,见郭人骥,郦人麟合著,《女性养生鉴》,页 1. 珍三,〈关於妇女生殖部分的卫生常识〉,页 31-38.
      184
      第四章
      产科医疗的发展(上) 185
      都无法面视,连手腕等末端肢体都不得直接触诊的男性医者,自然被排除在外.一 般而言,传统中医对於生产行为的参与,多以医理之阐述,或医方之开立为表现, 间或有亲至现场者,多是产程迁延,难产之时,才有机会实际参与生产过程,但往 往为时已晚,22甚至有至死不愿求诊者.据《博医会报》记载:1900 年前后,广东, 福建等地的妇女即使难产,家人也不会离家求助医生,很多产妇因而衰竭死亡.23对 此,清末已有人意识到此一问题的重要性,故当时出洋留学的女学生中,选择攻读 医学者,亦不乏其人;24另外,清末中国女学堂办学时,也有不少人建议学校开设 医学课程,因为「女人羞见男子,凡患病者,请医诊治,往往辞不达意,以致误事.」 若能教授医事之理,那麼将来「产科,儿科,痘瘄」等,均可请女医诊治.25可见, 中国女学堂之所以提倡办理医学教育,乃立意於培养女医,以裨女子患疾时可为之 诊治.其中,又将产科列为首位,显示出此一领域对於女医之需求更为迫切.民国 二十八年,西医夏慎初在回忆二十多年前中国的孕产风俗时,亦曾提及:「吾国风 俗尚於旧礼教,所谓男女授受不亲者也,胎产而请男医者,决无之事也.」26民国 十五年,北京也是「大多狃於习俗,不用产科医生来接生,完全是使著收生婆— 俗 — 名『姥姥』的」;27有些地方甚至还讹传:「无论难产易产,大都不请西医,以为 女子生产,要是男医生看过,这人一定不会好了」.28在此情况下,同为女性,又 有生产经验的稳婆,自然成了旧社会最佳的助产人选,此一风俗,自古已然.29
      二,被污名化的稳婆
      22
      蔡鸿,戴芳渊,〈关於孕妇及产妇的忠告〉,页 17-18;李贞德,〈汉唐之间医书中的生产之 道〉,页 573. 23 何小莲,《西医东渐与文化调适》,页 142. 24 光绪年间,已有少数女性至日本习医.见周一川,《近代中国女性日本留学史(1872-1945)》 (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页 60. 25 〈会议女学章程问答〉,《新闻报》,1897 年 11 月 19 日;转引自夏晓虹,《晚清与近代中国 女性》,页 22-23. 26 夏慎初,〈序〉,收於瞿绍衡编,《产科学讲义》(上海:生生医院,1939),页 1. 27 芸子,〈吾乡的生产风俗.北京〉,页 1173. 28 傅逸,〈吾乡的生产风俗.福建闽侯〉,页 1185-1186. 29 参见李贞德,〈汉唐之间的女性医疗照顾者〉,页 126-131;衣若兰,《三姑六婆— 明代妇 — 女与社会的探索》,页 57-65;梁其姿,〈前近代中国的女性医疗从业者〉,收入李贞德,梁 其姿主编,《台湾学者中国史论丛妇女与社会》,页 355-374.
      185
      186 女体与国族:强国强种与近代中国的妇女卫生(1895-1949)
      「稳婆」即「产婆」,30她们在中国的起源甚早.自汉代以来,已有「乳医」 或女性医疗照顾者行看产之职,31宋代称为「蓐母」,「助产」,「产媪」,「坐 婆」,明人则多称为「稳婆」,「老娘」,江淮之间,亦有称为「收生婆」,「接 生婆」者;32北京又称为「姥姥」,33绥远则唤为「老娘婆」,34其名称不一而足. 元初赵素将稳婆列於「三姑六婆」之中,为古代妇人常见的职业之一.其后,或因 这些「姑」「婆」不知自爱,或因同业之间互相竞争,「三姑六婆」成为士大夫笔 下「搬弄是非」,「道人长短」的代名词.35明代小说《金瓶梅》就曾对稳婆做生 动的描述: 我做老娘姓蔡,两双脚儿能快.身穿恠绿乔红,各样鬏髻歪戴. 嵌丝环子鲜明,闪黄手帕符攥.入门利市花红,坐下就要管待. 不拘贵宅娇娘,那管皇亲国太.教他任意端详,被他褪衣剅划. 横生就用刀割,难产须将拳揣.不管脐带包衣,著忙用手撕坏. 活时来洗三朝,死了走的偏快.因上主顾偏多,请的时常不在.36 透过作者的生花妙笔,稳婆穿红戴绿,唯利是图,穿门踏户的「三姑六婆」形像, 跃然纸上.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文中对於稳婆的「专业」,多是以粗暴的负面动作 加以形容,多少反映出时人对於稳婆的厌恶与不信任感.现实生活中,士人针对稳 婆的攻讦也不少,除了经常被批评的好利之外,稳婆常利用接生的机会,盗取胎衣 贩卖.更有甚者,稳婆还经常是溺婴的实际执行者,故清人郑光策(1759-1804)称她
      30
      近代中国对旧式助产女性之称呼,以「稳婆」及「产婆」最为常见;另外,有相当少数的人, 因受日本之影响,亦有将「助产士」称为产婆者.本文为求区分,除引文外,行文中对於传统 未受教育之旧式助产人员,一律称为「稳婆」及「产婆」;民国 17 年以后,则依当时政府之 规定,将受过新式训练,且考试合格的稳婆,改称 「接生婆」 .至於受西医学正规助产教育者, 一律以「助产士」名之. 31 李贞德,〈汉唐之间的女性医疗照顾者〉,页 126-131. 32 以上参见衣若兰,《三姑六婆— 明代妇女与社会的探索》,页 57-65. — 33 [清]待余生,《燕市积弊》,「姥姥」条,页 55. 34 齐乐山,〈吾乡的生产风俗.绥远新城〉,页 1199. 35 衣若兰,《三姑六婆— 明代妇女与社会的探索》,页 159-160. — 36 [明]笑笑生撰,童淑荫编校, 《绣像金瓶梅词话》 (台北:雪山图书有限公司据万历本点校, 1993),第 30 回,〈来保押送生辰担.西门庆生子嘉官〉,页 441.
      186
      第四章
      产科医疗的发展(上) 187
      们「其心甚忍,而其手甚毒」;37直到民初,仍有人呼吁产家,必须谨慎防范稳婆 暗中进行「堕胎,换子,杀儿」等「丧害天理」之事.38可见,传统稳婆的社会地 位与评价并不高.然而,在重视生育及缺乏有效节育的传统社会中,生产乃是社会 上常见之事,在男性医者被排拒的分娩场域里,稳婆乃成为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之 一员.因此,接生时产家多半对她们颇为尊重.事实上,一些经验丰富的稳婆,其 实际接生技术,可能要比仅止於纸上谈兵,无缘参与临床助产工作的男性医者高出 许多.39而一名有经验且声誉良好的稳婆,其收入可能相当不错.《金瓶梅》中就 提到:为李瓶儿接生的蔡老娘,其报酬为五两银子与一疋缎子.40明万历年间,王 同轨也曾在《耳谈类增》中提及:当时稳婆收生,产家除了给予金钱外,有时也会 馈赠衣物.41清人范祖述在《杭俗遗风》(成书於同治二年,1863)所记载的稳婆, 其收入更是丰厚: 杭州之收生婆生意,莫好於大井巷之施老大房,环翠楼之施老二房.家中雇 用长班,穿吃不异大家,抬往人家收生,穿绸著缎,金簪金镯,生意忙冗, 只来一转,留下副手,又往别家去矣.42 文中的施老二房,不仅衣绸簪金,家中还雇有跟班,出外接生时,排场也大,不以 步行,由专人抬去.临到接生,又因生意繁忙,故施产婆本人仅是到场转转,其余 杂事则交给副手处理.民国十五年,杭州洪如嵩补辑《杭俗遗风》时亦提及: 余生也晚,施婆之事,吾不得而知,三十年来,杭州最著名者,为城头巷之 陈婆婆,其举动阔绰,不下於施.43
      37 38
      衣若兰,《三姑六婆— 明代妇女与社会的探索》,页 165-166,175. — 张三丰仙师著,《张三丰神秘奇书》(台北:进源书局据民国甲子年〔1924〕年石印本影印, 1993),页 69. 39 衣若兰,《三姑六婆— 明代妇女与社会的探索》,页 62. — 40 [明]笑笑生撰,童淑荫编校,《绣像金瓶梅词话》,第 30 回,〈来保押送生辰担.西门庆 生子嘉官〉,页 443. 41 [明]王同轨撰, 《耳谈类增》 (收入 《续修四库全书》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000], 子部第 1268 册,据明万历 31 年唐晟唐昹刻本影印),卷 43,〈收生者施婆〉,页 9b. 42 [清]范祖述撰,[民]洪如嵩补辑,《杭俗遗风》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点校本,1989), 「收生」条,页 103. 43 [清]范祖述撰,[民]洪如嵩补辑,《杭俗遗风》,「收生」条,页 103.
      187
      188 女体与国族:强国强种与近代中国的妇女卫生(1895-1949)
      可见,稳婆经营得道,不仅可以糊口,甚至可以富家,的确是旧时妇女们一项不错 的职业选择. 当然,并非所有稳婆的收入,都能与上述的施产婆与陈婆婆相提并论.事实上, 想要在中国成为一位开业稳婆,似乎相当简单,「民国以前,旧式产婆只需三人以 上之保证便可领单开业」 ;民国以后,则改为「除三人之保证外及视其有无残疾外, 仍无考试之规定」.44在此情况下,只要本身具有生产经验,有些年纪的女性,基 本上都有成为稳婆的机会,故其竞争者应当不少.历代医籍对於产家选择稳婆的建 议,多半仅止於「熟事」,「年高性和善」,「老练」,「老成有识」,45或是「年 之中壮而有力者」,46前述的《杭俗遗风》也说:「(稳婆)要以年老妇人充当为 相宜,取其有耐性而多经历也.」47这些建议多以经验阅历之多寡,以及身体是否 强壮作为稳婆之选择标准,至於是否必需具备医学知识则鲜少提及.而民间在选择 稳婆时,也多半是以「给谁家接生过」,或「手脚够不够麻利」,「手脚稳不稳」 等作为选择的标准.48 另外,这种只重临床实际经验,而不重学识的情况,可能也和稳婆的出身有关. 中国一向将胎产视为天然,不需特别照护,再加上传统社会多视生产为「污秽」之 事,连带也使得稳婆被视为「卑污下贱」之行业,49民间更有将接生称为「脏活」 者,即使是农村少女亦不肯学此行业,「她们认为这是卑贱的」.50除了亲友之间 彼此帮忙接生之外,一般中上妇女少有人以此营生.因此, 「稳婆均系下流社会中,
      44 45
      杨崇瑞,〈产科教育计画〉,页 63. 以上参见[宋]朱章辑,《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卷 3,〈论欲产并产后〉,页 29;[明] 朱橚等编, 《普济方》 ,卷 16, 〈坐月门.将护孕妇论〉 ,页 2;[明]陶本学, 《孕育玄机》, 卷下,「生产事宜」条,页 91.. 46 [清]林苏门,《邗江三百吟》(扬州:广陵书社,2003),卷 5〈周挚情文〉,「接生拣中 年壮妇」条,页 201. 47 [清]范祖述撰,[民]洪如嵩补辑,《杭俗遗风》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点校本,1989), 「收生」条,页 102-103. 48 马羽飞,程国明, 〈打碎把妇女变为生育机器枷锁〉《发现广州》 14 期 , 第 (广州:2006.05.18) , 网址如下: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tszk/nfdsb/gzzz/fxgz/200605180623.asp. 49 瞿绍衡,〈序〉,收於《上海市惠生助产学校重建新校落成纪念特刊(1935)》(上海:上海档 案馆藏,档号 Q235-3-461-40),页 1. 50 邓志波,〈谈谈乡村妇婴卫生〉,《第一助产学校十周年纪念册》(北平:第一助产学校, 1939),页 128.
      188
      第四章
      产科医疗的发展(上) 189
      老媪或中年妇任之」,51且通常都是姑媳,母女相传,靠的是多年的经验.一旦她 们以此为专职,则多半会在自家门口挂个小木牌,上面写著「某氏收洗」字样.52清 人林苏门(1748-1809)在《邗江三百吟》中就提及,当地稳婆的「收生堂」前悬有小 牌,以便产家可以知其所在,「一到临盆忙叫唤,攸关人命在拳拳」.53林苏门的 记载,点出旧时人们临盆时,叫唤稳婆的匆忙模样,同时也透露出稳婆是一项具有 急迫性,且攸关人命的良心事业.这种情形,从清末民初北京「姥姥」的招牌,更 容易理解.她们通常在「门口儿挂著个小幌子,上写『快马轻车,某氏收洗』」,54 以显示出她们接生时的快捷性.有时,则写上「吉祥收洗」等字样,55不仅图吉利, 可能也有暗示其过去接生顺产纪录的用意.正因为生产乃攸关妇婴母子生命之大 事,因此光绪年间的法律曾规定:「凡业经悬牌行术之医生或稳婆,无故不应招请 者,处十圆以下五圆以上之罚金」;56另外,由於接生之时,稳婆不免穿门踏户, 深入家宅,可能因而获知某些私人秘密,为保护产家之名誉及隐私,清末律令也规 定:稳婆若有「无故而漏泄者,处五等有期徒刑,拘留或一百圆以下罚金.若无故 而公表者,处四等以下有期徒刑,拘留,或三百圆以下罚金.」57
      三,稳婆的接生手法
      关於稳婆实际接生的情形,历来少有记载,因为生产本来就是极为隐私之事, 一些地方「生产时除掉自家人外,绝对不告诉给任何人知道,怕的是多使一个人知 道,会多耽搁一个时辰」;58更何况,过去生产原就被视为是污秽之事,故实际参 与生产过程者,多为稳婆等不识字之妇女,所留下的资料自然有限.《金瓶梅》中 曾描述李瓶儿生产时,稳婆「收拾孩子,咬去脐带,埋毕衣胞,熬了些定心汤,打
      51 52
      张三丰仙师著,《张三丰神秘奇书》,页 68. 马羽飞,程国明,〈打碎把妇女变为生育机器枷锁〉. 53 [清]林苏门,《邗江三百吟》,卷 5〈周挚情文〉,「接生拣中年壮妇」条,页 201. 54 [清]待余生,《燕市积弊》,「姥姥」条,页 55. 55 李涛,〈北平医药风俗今昔谈〉,页 780-781. 56 [清]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 ),卷 119,〈职官考. 民政部.核定违警律〉,页 8798. 57 [清]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卷 246,〈刑考五.刑制.刑律草案〉,页 9914-2. 58 陈佩兰,〈谈谈贵州乡村地方的妇婴卫生〉,《第一助产学校十周年纪念册》,页 122.
      189
      190 女体与国族:强国强种与近代中国的妇女卫生(1895-1949)
      发李瓶儿吃了,安排孩儿停当.」59这些故事情节,透露出生产过程中,稳婆主要 的工作除了助产外,还包括后续的断脐,埋胞,给药等动作.然而,其叙述内容毕 竟还是属於产后阶段.其实,在产科医疗尚未十分发达的传统社会中,生育是一件 极为凶险之事,一般妇人「辄视产事为绝大之隐忧和痛苦」,60广东甚至还有「生 仔如见阎罗王,隔张纸」的说法.61因此,一些和生产有关的迷信乃随之产生.除 了产妇的家人在分娩时必须焚香祈祷外,许多地方的稳婆,也是自踏入产家之后, 即开始执行种种仪式.民国十五年,浙江鄞县的习俗是稳婆一到产家,先到厨房执 香祭拜灶君,祈求生产平安,走进产房后,又立刻把房内的橱门,抽斗都打开, 「以 为这样一来,产门便大开了.」62绍兴县的稳婆也是先到灶间去,摸著筷筒独自喊 三次「快生快养」,然后才进产房.63而顺天府永清县的收生婆,则在婴儿未出生 之前,用手巾把孕妇的眼蒙上,因为「生产时屋里有神鬼,别人谁也看不见,除了 孕妇以外.若是不把眼蒙上,则必见鬼而死.」64 在进行完这些仪式后,较为谨慎的稳婆进入产房,大抵先向产妇诊脉,以检查 是否真正已届分娩时机.65一旦确认产妇即将分娩,往往开始投药催生,甚至有连 服三,四剂者.66通常,当产妇开始阵痛时,不管子宫口开全与否,便先把灰撒在 地上,以免血污流溢满地.67等到产妇破水之后,稳婆乃开始不停地用力推挤,或 按摩产妇的肚子,以协助胎儿娩出.68在生产过程中,有时产程甚长,为免产妇体 力不继,稳婆还必须判断何时该给产妇进食,以补充体力.69等到胎儿及胎盘均娩 出以后,其最重要的工作则为「断脐」,有些地方又称为「摘脐」;多数的稳婆都
      59
      [明]笑笑生撰,童淑荫编校,《绣像金瓶梅词话》,第 30 回,〈来保押送生辰担.西门庆 生子嘉官〉,页 443. 60 吴昌汉,〈吾乡的生产风俗.河南信阳〉,页 1177. 61 方靖,〈中国近代第一所女子医学院— 夏葛医院〉,《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3 — (广州:2002.03),页 48. 62 王光,〈吾乡的生产风俗.浙江鄞县〉,页 1187. 63 许言午,〈吾乡的生产风俗.浙江绍兴〉,页 1189. 64 言如,〈吾乡的生产风俗.京兆永清〉,《妇女杂志》11:7(上海:1926.07),页 1176. 65 王光,〈吾乡的生产风俗.浙江鄞县〉,页 1187. 66 何承湛,〈吾乡的生产风俗.江苏青浦〉,页 1180-1181. 67 陈佩兰,〈谈谈贵州乡村地方的妇婴卫生〉,页 122. 68 齐乐山,〈吾乡的生产风俗.绥远新城〉,页 1199-1200;陈佩兰,〈谈谈贵州乡村地方的妇 婴卫生〉,页 122. 69 许言午,〈吾乡的生产风俗.浙江绍兴〉,页 1189.
      190
      第四章
      产科医疗的发展(上) 191
      是以未经消毒的竹篦,70「破瓦锈剪」,71或甚至用指甲将脐带自胎盘根部剪断,将 脐带自作结,然后使用草纸灰或肉桂膏药贴之,72也有用蕲艾包上的.73至於洗儿的 工作,也是稳婆包办,有些地方是产后立即洗浴,74有些地方则是产后三日方才入 浴,名曰「洗三」或「洗三朝」.75还有,胎盘的后续处理,似乎亦多交给稳婆, 普通稳婆多是将之丢入厕中,但亦有脱售与人作药的,即所谓的「紫河车」.76当 然,也有遵循传统埋胞的习俗,有的将之装入甏中,称为「胞甏」,藏在产妇床底 下,77或是埋在地底下,以免猫狗攫食,影响婴儿成长.78
      第二节
      西医冲击下的稳婆
      自晚清以来,西方医学知识及医疗组织,已跟随传教士的脚步登陆神州,透过 自下而上的路径,由普通民众逐渐渗透到上层菁英,成为中医强劲的竞争对手.79
      一, 医学改良与医学救国
      同治四年(1865)京师同文馆开始增设医科,聘请传教士德贞(D. Dudgeon)主讲解 剖生理.80同治十一年(1872),《申报》也有〈医论〉称颂西医对於五脏筋骨,耳目 各孔,阴阳等窍, 「无不详辨其形,细察其隐,以观其受病之处,以究其得病之原.」
      81
      晚清士大夫认同西医者,也不在少数.光绪三年(1877),荣禄(1836-1903)的腰部患
      70 71
      俞松筠,《助产士职业伦理学》(上海:中德医院出版部,1939),页 68. 俞松筠,〈本校创立之经过〉,见《私立中德高级助产学校十五周年纪念刊(1940 年)》(上 海:上海档案馆藏,档号 Q235-3-464),页 2. 72 王荷卿,〈吾乡的生产风俗.安徽绩溪〉,页 1184;陈佩兰,〈谈谈贵州乡村的妇婴卫生〉, 页 123. 73 青青,〈吾乡的生产风俗.贵州〉,页 1198. 74 吴昌汉,〈吾乡的生产风俗.河南信阳〉,页 1178. 75 [清]待余生,《燕市积弊》,「姥姥」条,页 55. 76 王荷卿,〈吾乡的生产风俗.安徽绩溪〉,页 1184. 77 许言午,〈吾乡的生产风俗.浙江绍兴〉,页 1189. 78 日月,〈吾乡的生产风俗.云南腾冲〉,页 1196. 79 何小莲,《西医东渐与文化调适》,页 7-8. 80 张大庆,《中国近代疾病社会史(1912-1937)》,页 62. 81 〈医论〉,见《申报》,同治 11 年 4 月 17 日,第 1 页.
      191
      192 女体与国族:强国强种与近代中国的妇女卫生(1895-1949)
      有瘿瘤,疼痛不已,幸获德贞诊治而愈,荣禄乃大赞其 「医术精进」 82光绪五年(1879) . 李鸿章的夫人病危,经汉医十七人诊治而「病益沉重」,乃「幡然变计」,延请西 医治疗,不久霍然而愈.83此后李鸿章一生推崇西医,翁同龢(1830-1904)和张佩纶 (1848-1903)均曾说他「笃信洋医」;光绪十四年(1888),李鸿章更在天津创办北洋 医学堂,成为中国第一所官办西医学校. 84 另外,晚清著名的桐城派大家吴汝纶 (1840-1903),也肯定西医「理精凿而法简捷」,除非是「痨瘵痼疾」,否则「决无 延久不瘥之事」.85郑观应(1842-1922)更称赞西医「实事求是,推念病源,慎重人 命之心,胜於中国之漫无稽考」;尤其是西医对於人体生理,如脏腑,筋络,骨骼 关节,以及药性病源等,均考察有素,务求真确,中医实是难望项背.86 西医精确的理论与具体的疗效,很快就受到寻求救国之道的知识分子所注意, 「医学救国」的思想因此出现在维新人士的言论中.光绪廿三年(1897),梁启超就 在〈医学善会叙〉中,将医学视为「世界文明之极轨」,认为医学与民众关系至甚, 「故言保民必自医学始」.他又进一步指出:中国虽有四万万人口,但因中国医学 卫生落后,故「禀赋日薄,躯干不伟,志气颓靡,寿命多夭」,倘若再「不求保种 之道,则无以存中国.保种之道有二,一曰学以保其心灵,二曰医以保其身躯.」87 同年,刘桢麟在〈富强始於卫生论〉一文中也说:「欲治天下,必自治国始,欲治 国必自强民始,欲强民必自强体始.强体之法,西人医学大昌,近日駸駸乎进於道 矣.」88在晚清士大夫的大力宣传下,社会上出现一股研究西医与医学改良风潮, 许多地方都出现「医学研究会」,「函授新医讲习班」,「自新医学堂」等组织, 各种介绍西医知识的文章也经常出现在报刊杂志.中国本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之观念,医学救国的思想乃随之扩散,连中央也逐渐关注此事. 89 光绪二十四年
      82 83
      郝先中,〈晚清中国对西洋医学的认同〉,《学术月刊》2005:5(上海:2005.05),页 74. 〈西医神技〉,见《申报》,光绪 5 年 7 月 13 日,第 1 页. 84 李传斌,〈李鸿章与近代西医〉,《安徽史学》2001:3(合肥:2001.03),页 22. 85 吴汝纶,《桐城吴先生尺牍》(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卷 1,〈答萧敬甫书〉,页 58. 86 郑观应著,王贻梁评注,《盛世危言》(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页 243-244. 87 梁启超,〈医学善会叙〉,页 68,70. 88 刘桢麟,〈富强始於卫生论〉,《知新报》(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第 39 册,页 1b. 89 廖育群,《歧黄医道》(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页 259,267.
      192
      第四章
      产科医疗的发展(上) 193
      (1898),德宗下谕创设京师大学堂时,亦曾提及:「医学一门,关系至重,亟应另 设医学堂,考求中西医理,归大学堂兼辖,以期医学精进.」90光绪二十八年(1902) 清廷颁布《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医科也名列其中;再者,晚清新政中更出现一 些卫生行政内容,开始以较为积极的态度,藉由国家之力,介入民众的健康事项.91 进入民国以后,西医更在新政府的支持下,取得主导的地位.92 当西方医学大举输入中国之际,专业的助产知识与技艺,以及西方的妇产科医 疗组织,也随之登陆.清末民初,已有教会医院在中国开设妇产科或专设女子医院, 如上海的仁济医院,同仁医院,广慈医院,广东博济医院等,都设有妇女部或妇产 科;在女子专门医院方面,则有上海的西门妇孺医院,圣伊利沙白女医院,伯特利 医院产科分院,天津的妇婴医院,福建产科医院,苏州的妇孺医院,吉林的基督教 妇科医院,成都的妇孺医院等.93透过这些专业医院的运作,西医妇产科迅速的疗 效,很快地呈现在中国人的面前.1870 年代以后,中国已有少数妇女接受西医手术 疗法切除肿瘤;光绪十八年(1892),广东博济医院则处理了中国第一例剖腹产.一 位已有两次生产经验的产妇,在氯仿 (即三氯甲烷 CHCl3,Chloroform) 吸入麻醉下, 成功地克服骨软骨瘤阻碍产道的困难,顺利取出活婴.94光绪二十四年(1898),广州 一位产科医师同样以西方外科手术,为一位骨盆狭窄的女性进行毁胎术,解决棘手 的难产问题.次年,中国又有多项以「产钳」协助产娩出胎儿的实例.95这些成功 的案例,都是传统中国产房中,不易处理的棘手问题. 就在这些「医学救国」的呼声,以及高明产科疗效的推波助澜之下,人们开始
      90
      〔清〕陈宝琛等纂,《德宗景皇帝实录》 (台北:鼎文书局据民国间排印本汇编影印,1980), 卷 425,「光绪二十四年七月下」条,页 573. 91 郝先中, 〈晚清中国对西洋医学的认同〉 ,页 76;何小莲, 《西医东渐与文化调适》 ,页 322. 92 以上关於近代西医在中国之传播,参见赵洪钧,《近代中西医论争史》,页 60-67;马伯英等 著, 《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中外医学夸文化传通》 (上海:文汇出版社,1993) ,页 400-572; 张大庆, 《中国近代疾病社会史 (1912-1937) ,页 70-71;何小莲, 》 《西医东渐与文化调适》 , 页 56-313. 93 萧温温,〈中国近代西医妇科学史〉,页 129;马大正,《中国妇产科发展史》,页 266;邓 铁涛,程之范主编,《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页 417. 94 该产妇产后有发烧,骨盆腔脓肿,术后五周坚持出院,未能追踪,后来极有可能死於产后感 染.见邓铁涛,程之范主编,《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页 414. 95 以上中国近代西医产科发展,见邓铁涛,程之范主编, 《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 ,页 413-414.
      193
      194 女体与国族:强国强种与近代中国的妇女卫生(1895-1949)
      注意到助产与强种之间的关系.民国二年,汪自新就特地编著《产婆学讲义》提倡 助产之道,他在该书的序中,语重心长地呼吁: 人也者,社会之基也,邦国之本也.维我黄农诞降华夏,阅世既久,子姓蕃 衍,第强族至今寖成弱种,异邦姗笑我病夫,矧分娩为婴孩夭寿之枢机,为 产母存亡之关键,脱一不慎,追悔无穷! 汪氏因有感於中国对分娩接生之轻忽,以致婴孩夭寿,国多弱种,乃著书立论,试 图为「四千年来沉沉暗暗之产婆界」捎入一丝曙光.96民国六年,西医张湘纹亦有 「强国之本,始於强种,助产保婴,尤为重要」之说.97可见,清末以来的「医学 救国」风潮,此时已悄悄吹入传统那阴暗,且密不透风的生场领域之中.
      二,备受责难的稳婆
      传统稳婆之能以简单的技艺独占生产场域,除了拜中国特有的社会习俗之赐 外,也与缺乏竞争对手有关.然而,当清末西医产科专业出现在中国,且欲瓜分中 国的妇产科市场之后,稳婆的地位却注定再也不能安稳了.以下,就时人对稳婆的 批评,分析近代稳婆受到非难的原因.
      (一)稳婆与病菌
      光绪二十七年,英国医生波尔特(Mabel C. Poulter)到福州福清县工作时,惊讶地 发现:当地的「助产人员」是无医学知识的中老年妇女,从未受过医学训练.为了 「给婴儿开路」,她们用长长的手指甲抓破会阴,阴道及宫颈,造成产后瘢痕,产 道狭窄,肛门阴道廔管,膀胱阴道廔管等后遗症,这些都是当时不易医治的重症; 而新生儿也常因此罹患破伤风,其致死亡率高达 50%-70%.98事实上,这些在西医 眼中觉得不可思议,且充满危险的接生手法,在中国似乎颇为常见.在西方现代医
      96 97
      98
      汪惕予,〈产婆学讲义序〉,页 7. 张湘纹,〈发刊辞〉,《人和高级助产职业学校卅周年纪念特刊(1946 年)》(上海:上海 档案馆藏,档号 Q235-3-457),页 67. 邓铁涛,程之范主编,《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页 416.「廔管」是指两个开口之间的通 道.
      194
      第四章
      产科医疗的发展(上) 195
      学知识传入之前,虽曾有医籍建议助产者在徒手进入产道前,必须剪去指甲,并以 香油润滑双手,99如民国十五年贵州的稳婆,「当胎儿出肚的时候,用香油抹在她 们粗糙的双手上,行人工帮助的生产法.」100但有些稳婆却未必能澈底遵守.民国 十七年年底,冯玉祥(1882-1948)的夫人李德全(1896-1972)就提到:她曾亲眼见到一 名稳婆戴著戒指接生.101虽然整个中国的稳婆,未必全然都像波尔特医师和李德全 所见的稳婆那样鲁莾无知,但不注重消毒程序,以及缺乏无菌概念的接生手法,应 是当时中国常见的接生手法.民国廿四年镇江的《医事公论》也曾讨论此一问题: 我国旧式稳婆(接生婆),对於助产学识,并未有相当训练,遇孕妇临产, 恒不察其生理状态,如骨盘之大小,胎儿之位置,分娩步骤,仅凭一己之经 验而已,不幸而胎儿位置异常,每多任意惨害,或损及产妇生殖器,致遭冤 死者,不知凡几!分娩之后,亦不知消毒,而产褥期中,亦繁有其人,而最 不合理之习惯,则为产妇分娩后二十四小时内,不使其平卧,或安睡,为防 污血上冲,此等谬误,亟待吾人进而改革者也.102 其实,传统中医在解剖生理及细菌学领域,原就较为不足,而稳婆又多来自於不识 字的下阶层妇女,故其对於产科相关生理学,自然更加不懂;而缺乏消毒观念,更 令其无法了解产后产妇死亡之主要原因,只能一味地盲从於传统中医的血污之说, 严禁产妇平躺,却仍无助於降低产妇之死亡率.另外,传统稳婆常在产妇甫一生产 完毕,即投予大量之「益母草汤」,谓能去血污.但益母草为一种血管扩张剂,能 使产妇骨盆充血,多饮将引发大出血,致产妇因虚脱而死亡,过去这种例子相当常 见.103因此,有人将稳婆喻为「蠢豕」,说她们不解生理,未谙药剂,「只图骗人 财物,罔顾产妇生死」,以致产妇「大半皆为其所害,而致母子死於非命」;甚至
      99
      〔明〕万全,《万氏家传女科》,收入《中国医学大成续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第 35 册,卷 3,〈产后章〉,「救逆产」条,页 94. 100 青青,〈吾乡的生产风俗.贵州〉,页 1195. 101 不著撰人, 〈北平市卫生局产婆讲习所开学纪事〉 《中华医学杂志》14:6(上海:1928.12), , 页 230. 102 不著撰人,〈产妇之摄生〉,见《医事公论》2:11(镇江:1935.03.16),页 25. 103 谢君惠,〈中国助产士目前所处之环境及其应负之责任〉,见《上海市惠生助产学校重建新 校落成纪念特刊(1935)》,页 6.
      195
      196 女体与国族:强国强种与近代中国的妇女卫生(1895-1949)
      还将她们比为杀人凶手.104民国二十八年,冯玉祥也曾藉由身旁同袍的经验,无奈 地道出近代中国的产儿悲歌: 记得我在南苑,一天,同马玉田连长闲聊,问他:「从军十多年,是否已经 有儿男 」他说:「不久生了一对胖小子,可惜只活了六天!」我又找大夫 问这根源:「四六疯,到底是什麼传染 」 协和医院的大夫发了一声叹:「这种病,不多见,是我们国家独占.收生婆 不知消毒,那用具龌龊不堪,剪子不去烧红,微菌上面活满.那剪子便是毒 蛭,真是害人不浅!」105 所谓的「四六疯」就是新生儿破伤风(tetanus),又称「脐风」,「七日疯」等,此病 是由於破伤风杆菌(clostridium tetani)自脐部侵入而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疾病.发病的 主要原因是接生者双手不洁,或接生时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剪刀剪断脐带,或出生后 不注意脐部的清洁消毒,致使破伤风杆菌自脐部侵入所致,故有「脐风」之称;又 因本病好发於出生后 4-6 天,所以有「四六疯」,「七日疯」之名.病初常有烦躁 不安,哭闹,以后可出现吸奶不紧,牙关紧闭,抽搐,或颜面,颈部,躯干,四肢 等部位的肌肉痉挛,严重时甚至连呼吸肌肉亦痉挛不止,导致口唇青紫,最后窒息 死亡.其实,只要在接生时严格遵守无菌原则,注意脐带端清洁消毒,可有效预防 此病.若遇急产而来不及完全消毒时,可将剪刀在火上烧红后使用,并把脐带残端 多留 4-5 公分,并在 24 小时之内按严格消毒,操作将脐带远端再剪去一段,重新消 毒结扎即可.106遗憾的是,传统中医对於此症认识不清,仍以风寒之论解释之,认 为该症导因於断脐时,脐带受寒所致,因此断脐严禁「以刀子割之,须令人隔单衣 物咬断,兼以暖气呵七遍」即可,「如刀断者,则以剪刀先於怀中厌令暖方用」, 「不可伤冷及外风所侵」.107而稳婆在实际操作时,除了以口啮断之外,甚至以破 瓦锈剪断脐,所以过去中国新生儿死於此症者,为数不少.108
      104
      朱士行,〈改进乡村助产之意见〉,《私立生生助产学校第一届毕业纪念刊(1935 年)》,页 38. 105 见《第一助产学校十周年纪念册》,页 9.按:该文作者署名为冯玉祥,但无题目. 106 侯瑞成等编,《医护病理学》,页 126. 107 [宋]朱章辑,《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卷 8,〈形诸保育.断脐法〉,页 117;类似说法,
      196
      第四章
      产科医疗的发展(上) 197
      (二)稳婆与难产
      就当时不满稳婆者看来,在正常顺产时,缺乏医学专业的稳婆,尚且有可能因 不注重消毒而导致妇婴感染,那麼,在面对难产时,他们对於稳婆的应变能力,又 是如何描写呢
      1.传统中医对於难产之处置
      在外科手术还未传进中国之前,中医对於难产之处置,歧见颇大.以胎位不正 而言,虽然宋代杨子健已在《十产论》中建议以推拿方式矫正胎位,但仍有许多中 医对此持保留态度,如王肯堂就提出警告:「若看生之人非精良妙手,不可依用上 法」 ,以免危及母子.109另外,有些偏方则以针刺胎儿足心之法处置倒产 (足先出) , 但往往刺激过大,以致「儿痛上奔,母命难存」.对此,明人万全(1499-1582)曾在 《万氏传家女科》中,提出较为科学的具体操作方式: 救逆产,令其产母正身仰卧,务要定心定神,不可惊怖.却求惯熟产婆,剪 去指甲,以香油润手,将儿足轻轻送入.又再推上儿身,必转直,待身转头 正,然后服前催生之药,渴则饮以蜜水,饥则食薄粥.然后扶掖起身,用力 一送,儿即生矣.110 其他的肩产,侧产等异常产位,原则大致同上.这些处置方式,已注意到稳婆进行 侵入性医疗行为时,必须注意安全及清洁原则(剪指甲及润滑) ,可减少产道损伤, 感染;同时也兼顾到妇女体力所需,然后配合物理推拿方式助产. 至於产后有「胞衣不出」(胎盘留置)之情形时,万全同样有「惯熟稳婆善取 胎衣者」之说,111显示他对於稳婆侵入产道摘除胎盘并不反对.稍后的张景岳也曾 具体描述此症之处理方式,曰:
      亦见於[明]朱橚等编,《普济方》,卷 360,〈婴孩初生门.论新生将护法〉,页 75. 俞松筠,〈本校创立之经过〉,页 1. 109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女科》,收入《王肯堂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卷 4,「临产坐草法」,页 2201-2202. 110 以上关於胎位不正所致之难产处理内容,参见〔明〕万全,《万氏家传女科》,卷 3,〈产 后章〉,「救逆产」条,页 94. 111 〔明〕万全,《万氏家传女科》,卷 3,〈产后章〉,「胎衣不下」条,页 100.
      108
      197
      198 女体与国族:强国强种与近代中国的妇女卫生(1895-1949)
      胞衣不出……有以恶露流入胞中,胀滞不出者.盖儿既脱胞,带必下坠,故 胞在腹中形如仰吐.仰则盛聚血水而胀碍难出.惟老成稳婆多有识者,但以 手指顶其胞底,以使血散,或以指摸上口,攀开一角,使恶露倾泻,则腹空 自落矣.112 另外,明代的《保产全书》也说:胎衣残留体内时,其状如荷叶之反口向上,此时 可令稳婆以二指趁带而上,至胞口时向下一钩,则血倾胞下.113可见,产后有胎盘 留置的情况时,少数医家也同意由稳婆徒手进入产道取出.相较之下,中医对於死 胎的态度则较为保守,多建议以服药去胎的方法处置,而且有些医家还指责「无知 稳婆,轻易动刀」,反映出传统中国社会已有稳婆使用破坏或肢解的方式,取出死 胎的情形.清代以后,中医助产手法趋於保守,发展较少.114
      2.稳婆处理难产的手法
      虽然传统医籍已针对常见的难产提出处置措施,但少数稳婆在临床接生时,却 未必遵照其法,以致酿成悲剧,造成人们对稳婆的不谅解.以胎位不正为例,少数 缺乏经验的稳婆因「对於婴儿位置,茫然不知,只知将婴儿用力拉出,以致婴儿手 臂,为之折断,何等可惨 」115若遇到胎盘留置的情形,更有蛮横的稳婆,以所谓 「抬胞衣」的方式,「由产婆及其他妇人,架产妇两肩,使其腹部向扁担(挑物之 肩木也)上俯就之,以促胞衣之下地.」116这种处理方式,可谓凶险至极.宣统元 年(1909),上海《医学世界》就曾报载一则真实悲剧: 广东增城新塘某氏妇,产下一儿,已一二时.惟胎盘仍未出,举家张惶,用 尽各法,皆不见效.乃请一有名之稳婆来,用一担竿在产妇腹上,一头挪於 牀,一头用人压下,压至该妇痛极而昏矣,胎盘仍未得出.最后来请一女医 生诊视,则双胎也.后出之胎,为各法所伤,已死於腹中,女医生用法取出,
      112 113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页 662. 参见张志斌,〈明代助产手法的进步及其评价〉,页 80. 114 张志斌,〈明代助产手法的进步及其评价〉,页 80-81. 115 不著撰人,〈北平市卫生局产婆讲习所开学纪事〉,页 230. 116 吴昌汉,〈吾乡的生产风俗.河南信阳〉,页 1178.
      198
      第四章
      产科医疗的发展(上) 199
      其母因伤过甚,亦几至死云.117 作者最后以「愚哉某妇,狠哉稳婆」118作为对此事件的评断.批评产妇愚昧,可能 是指责她不应找稳婆处理此事.另外,也可能是指她未能观察自己是双胎妊娠.因 为此种妊娠并非特别罕见之事,而且也并非无迹可寻.当怀孕期间,腹部异常膨大, 或是触诊时可摸到两个胎儿头部或臀者,均应怀疑是否为双胎,此产妇所应自行观 察者;即使产妇缺乏经验而茫然不知,则以接生为业的稳婆,亦应有此警觉.遗憾 的是,某些稳婆一旦遇上胎儿娩出,腹中仍有余物留置之时,常未能考虑到是否为 多胎妊娠,直接以处理胎盘未出的方式— 用担竿压腹折腾产妇,既未明胎产之原 — 理,又欠周延之思考,卒至悲剧无可避免.这件事也引起粤籍医者梁慎初的注意, 曾著文批判稳婆:「奸狡贪功,妄用手术」,当遇到顺产时,犹因「种种不洁,足 以杀产妇婴儿者」,而逆产时更因「不明学理」,滥用旧法手术,以致枉死者不计 其数.119宣统三年(1911)上海《妇女时报》又有一篇非难传统稳婆的文章: 余有同学女友两人,均以产难去世,是可知妇人生产之事,实为第一难关. 矧以中国不讲产婆之学,性命呼吸,生死关头,乃以委诸不明生理,不识医 学之老妪之手,宁非以性命为儿戏耶 .120 作者在文中并未言明其同学之死亡原因,而是直接将之归咎於「中国不讲产婆之学」 与「不识医学之老妪」.由此可见,经由稳婆接生所造成的悲剧应该不少.民国二 年,学贯中西医的汪自新(汪惕予,1868-1941)也说:当遇到死胎或难产之时,稳 婆「则支解其体,若割豕牛,儿尸弗完,母命亦殆.」121在汪自新的描述下,稳婆 的行径的确令人毛骨悚然. 随著西医势力及产科知识在中国之愈发成长,1920 年代以后这类指责传统稳婆 的文章更多,补辑《杭俗遗风》的洪如嵩就以自己的实际经验指出: 往岁吾妻难产,发动后而呱呱不堕地者越四日,时余客汉口,不得知.家人
      117 118 119 120 121
      不著撰人,〈附录医学卫生报记事二则〉,《医学世界》第 10 期(上海:1909.02),页 4. 不著撰人,〈附录医学卫生报记事二则〉,页 4. 梁慎初,〈论今日宜办速成产婆讲习所〉,《医学世界》第 10 期,页 1. 秋苹,〈产妇之心得及实验谈〉,《妇女时报》第 1 号(出版地不详:1911.05),页 17. 汪惕予,〈产婆学讲义序〉,《医学世界》第 18 期(上海:1913.01),页 7.
      199
      200 女体与国族:强国强种与近代中国的妇女卫生(1895-1949)
      为之召接生婆三五人,均束手无策,赖吾姐至,乃延西医产科医生朱维新女 士,胎始下,大小均无恙.观此足见收生婆之误人多矣.122 洪如嵩将三五个接生婆之「束手无策」 ,与一名西医处理后「大小均无恙」做对比, 更凸显接生婆无能的形象.民国十五年,上海《妇女杂志》举办「吾乡的生产风俗」 徵文,其中对於稳婆的指责更是不胜枚举,如谈论北京生产风俗的作者,就对「姥 姥」如此描述: 「姥姥」她们对於生殖学,生理学的常识,脑子里一点也没有;至於接生的 手术,更是没有练习过,甚至旧时代生产所奉为南针的《达生篇》,也没有 看过.在接生的时候,完全施用她那野蛮的,无知识的方法去接生收洗,分 娩时期的危险,真是难以言讲了.分娩期到了,便将「姥姥」请来,等待分 娩接生.侥幸的平安生产了,不幸的难产了,便静受「姥姥」施用野蛮的手 段,令胎儿不自然的产生出来,产妇在精神上,肉体上,充分的感受了痛苦, 有时胎儿也死亡了,产妇也致病了— 或竟致死亡,这是北京都市中,很常见 — 的事!123 作者在文中重覆以「野蛮」与「无知」等字眼形容稳婆,显示其对於稳婆之不信任 与贬抑之意.安徽绩溪的收生婆也被说成是「未受产婆训练,不识消毒为何事」, 一遇难产,往往「妄行手术」.124所谓的「妄行手术」,多半是指难产时,「产婆 便用手或钩子去挖」,125或者以「扞脚刀」割破会阴,以「秤钩」穿钩儿脑的情形,
      126
      其凶险可想而知.因为这些举动不仅会使产妇的会阴损伤,造成产后伤口感染;
      同时,钩子进入产道,也极有可能会钩伤产道,或是万一稳婆误判胎儿为死胎,将 未死的胎儿活活肢解.所以有人将她们称为「凶手」,因为「她们不知害了多少产 妇,杀却了多少婴儿 」127西医俞松筠也直接将她们喻为「刽子手」.不过,多数
      122 123
      [清]范祖述撰,[民]洪如嵩补辑,《杭俗遗风》,「收生」条,页 103. 芸子,〈吾乡的生产风俗.北京〉,页 1173. 124 王荷卿,〈吾乡的生产风俗.安徽绩溪〉,页 1184. 125 何承湛,〈吾乡的生产风俗.江苏青浦〉,页 1180-1181. 126 谢君惠,〈中国助产士目前所处之环境及其应负之责任〉,页 6. 127 伍介石,〈吾乡的生产风俗.广东合浦〉,页 1194.
      200
      第四章
      产科医疗的发展(上) 201
      的稳婆在面对妇婴死亡时,却多半以「前世作孽」等辞推诿,而产家似乎也甚少追 究.128
      第三节
      改良助产事业
      在传统资讯不发达的社会中,妇女生产时的不幸事件,或许只是地方人士茶余 饭后叹息的话题而已;但在报刊杂志大量出现的近代社会中,稳婆对於妇婴健康之 威胁,却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穿透力,藉由杂志的报导迅速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并配 合近代特殊的历史环境,引发人们改良助产事业的想法.
      一,清末培养专助产人员之困难
      清末即出现在中国的产科医疗,虽未在当时引发大规模的产科革命,但推广西 方助产方式,或是改良传统稳婆的想法,却隐约出现在少数人的脑海里,并开始思 考此一理想的可行性.
      (一)女医方面
      中国妇女忌讳男医的特殊民情,不仅困扰著传统的男性医者,同时,也令清末 民初来华的教会医师感到头痛.十九世纪末美籍医学博士富玛丽,就曾提到她对中 国妇女医疗需求的观察:「一位女医生对於中国妇女来说是极重要的,因为她们不 会允许一位男性来医治她们.」 129 为此,教会开始选派女子出国习医,如金韵梅 (1865-1934) 柯金英 , (又名胡金英 1866-1929) 石美玉(1873-1954) 康爱德(1873-1931) , , , 等人,均是留美医学博士.130 除了教会选派女子至西洋习医之外,近代中国也有少数女性以公费或自费的方 式至东洋攻读医科,其中,又以东京女子医科大学人数较多;根据统计,自 1907-1946 年之间,东京女子医学专门学校 (前身为东京女医学校) 约有 107 位中国女留学生.
      128
      俞松筠,〈本校创立之经过〉,页 1.唐志英,〈对於新医的感想〉,《上海市惠生助产学 校重建新校落成纪念特刊(1935)》,页 12. 129 方靖,〈中国近代第一所女子医学院— 夏葛医院〉,页 46. — 130 陶善敏,〈中国女子医学教育〉,《中华医学杂志》19:6(北平:1933.12),页 856.
      201
      202 女体与国族:强国强种与近代中国的妇女卫生(1895-1949)
      131
      然而,对於需要大量女医的中国妇女而言,出国习医仅是杯水车薪,且缓不济急.
      特别是「西法收生安全」,「非无知老妪可比」的观念传入后,中国妇女对於女医 之需求也愈来愈大.因此,清末已有教会开始致力於女子医学校之创设,如光绪十 七年(1891)年创办广东女子医学校(1905 年改名夏葛女子医学院),同年苏州也兴 办女子医学堂(1919 年停办,其职员并入上海西门妇孺医院,1924 年以后,扩充为 上海女子医学院)等.稍后,也有中国人自己兴办女子医学教育者,如光绪三十一 年李平书(1853-1927),张竹君(1876-1964)创办上海女子中西医学院,而光绪三十四 年(1908)北京也成立协和女子医学堂等.进入民国以后,招收女医的学校更多,尤 其是民国十三年教育部通令各校兼收女子之后,女性进入医学院就读的机会也随之 宽广.据统计,截至民国二十二年为止,中国至少有公私立医学校 28 所.132 但与中国众多人口相较,上述医院所能接手的助产事宜,以及各医学院所培养 出来的女医,仍相当有限.再者,女子医校的入学资格甚严(医科需高级中学以上, 预科需大学二年以上),修业年限亦长(四至七年不等),学费更是一笔极大的负 担,可说是时间成本与经济成本俱高,故所能培养之女医人数自然不多.民国八年 回国的留日医学博士杨步伟(1889-1981)就曾指出:「其时女医生很少,有也都是教 会的」.133直到民国二十二年,包含留洋与本国训练之女医师,仅有 3,655 人,实 在无法因应当时中国妇女之迫切需要.134况且,直到民国二十三年,全中国的西医 总数也不过一万余名,即使不分男女,不分科别,全都将之列入接生助产的行列, 仍是不足.135
      (二)助产士方面
      就产科而言,除了培养女医师之外,助产士的培养亦不失为提升妇婴卫生之佳 法.清末已有西人就医院附设训练班,传授助产技术,期满授以证书,如光绪九年
      131 132
      周一川,《近代中国女性日本留学史(1872-1945)》,页 220. 以上参见陶善敏,〈中国女子医学教育〉,页 849-853;陈邦贤,〈中国近百年医学卫生教育 史料〉,《医事公论》3:6(镇江:1936.01),页 22-29;卢平,〈西医东渐后我国近代的女 子医学教育〉,《中华医史杂志》29:1(北京:1999.01),页 42-43. 133 杨步伟,《一个女人的自传》(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67),页 166. 134 陶善敏,〈中国女子医学教育〉,页 856. 135 陈胜昆,〈中国新医学教育及公共卫生史〉,《当代医学》3:6(台北:1976.06),页 106.
      202
      第四章
      产科医疗的发展(上) 203
      (1883)上海的西门妇孺医院,即有此事业,并将之推广到汉口,福州,北京等地.136 另外,北洋大臣袁世凯(1859-1916)也发觉「中国礼法风俗,男女分别最严」,乃於 光绪三十三年(1907)创办北洋女医学堂,137聘请医学博士金韵梅担任总教习,该学 堂设有产科,看护两科,以两年为修业年限,138此为中国政府最早设置的助产护理 学校.同年,杭州也有梅福禄捐款设一产科学堂.139宣统元年(1909)四月,北京也 有产科讲习所开课,该校延揽日人为教习,招收女学生 60 余人,学生多来自女学传 习所及女子师范学堂.140 不过,上述的助产教育仅是少数,而且,以当时中国的现实环境而言,培养女 性助产士亦非易事,因为: 完备产婆非修业一,二年不可,此尚为曾受普通教育之女子言之.以今日女子 入学人数之少,曾受普通教育者几何 曾受普通教育而愿习产婆术者又几何 由此言之,则虽遍设产婆学校,由普通学而进专门学,非五六年后,不能有此 多数完备之产婆,此五六年间之产家,又何所倚赖 141 的确,正规的助产教育中包含许多专业的科目,必须有一定之知识基础,方能了解 吸收,故所招收之学生,至少必需是受过初等教育的女性.但根据宣统元年清政府 的统计,当时中国的女学生仅有 14,054 人(不包括教会女学),142至民国五年,包 含国民学校,高等小学,中学,以及其他初级学校在内的所有女学生,总数也不过 172,436 人.143在这少数的女学生中,有志以接生为业者,可能相当稀少,因为传统
      136 137
      施德芬,《护病历史大纲》(上海:广协书局,1947),页 150.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长芦盐运使司全宗档案》,〈长芦盐运使张镇芳为女医学堂总教 习职任事与金韵梅订立议单〉,宣统元年八月二十一日,见哈恩忠编选,〈清末金韵梅任教北 洋女医学堂史料〉,《历史档案》1999:4(北京:1999.04),页 66. 138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长芦盐运使司全宗档案》,〈女医学堂总教习金韵梅为女医学堂 开学日期等事致长芦盐运使张镇芳禀文〉,光绪三十四年六月二十二日,见哈恩忠编选,〈清 末金韵梅任教北洋女医学堂史料〉,页 64. 139 卢平,〈西医东渐后我国近代的女子医学教育〉,页 42-43;高波,庄雅玲,〈二十世纪初中 国女子职业学校的类型〉,《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院报》17:1(石家庄:2005.02),页 33. 140 不著撰人,〈医事新闻.产科讲习所开课〉,《医学世界》第 13 期(上海:1909.05),页 6. 141 梁慎初,〈论今日宜办速成产婆讲习所〉,页 2-3. 142 陈启天,《最近三十年中国教育史》(台北:文星书店,1962),页 100. 143 黄炎培, 〈读中华民国最近教育统计 (1919 年) ,收入舒新城编, 〉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 , 上册,页 370.
      203
      204 女体与国族:强国强种与近代中国的妇女卫生(1895-1949)
      社会,一向将接生视为卑污之业.144故清末助产士的训练仍属寥寥,而民间则仍以 稳婆接生为多.
      二,改造稳婆
      既然快速培养女医及新式助产士均有困难 则改造稳婆似乎已是刻不容缓之事. ,
      (一)改良稳婆理念之提出
      宣统元年,当上海《医学世界》刊出广东增城孪生胎儿被稳婆折腾致死的新闻 之后,医者梁慎初已警觉到中国助产事业必须改革,他指出: 逆产之艰难,困苦调护,稍失其法,则顷刻可以陨命,当此之时,肩负责任 者,非产婆乎.产婆之业,司母子二命,其职业之重,又岂可委诸无所谓之 老妇哉……然取缔吾国产婆与取缔医生,事同一律,以国家平日并未有此等 正当之教育,一旦执而取缔之,无论近律慢令,致期不教而杀,固有不可, 即使取缔之矣,而所有夙昔为稳婆之业者,均此绝无知识之人,即无一不当 停止其业之人.然则,取缔之令一行,将尽使此辈失业乎.此辈失业何足惜 焉,有此多数之女医,以应产家之求耶 是不可不略仿他国产婆缺乏地之办 法,谋百日教育法,设产婆讲习所也.145 梁慎初分析:中国民间习以为恃的稳婆,自古以来即多以不具知识的妇人任之,政 府亦习以为常,并无任何教育措施,故近代西医知识传入后,纵然时人已认知到稳 婆之害,但实不宜立刻取缔,否则有「不教而杀」之嫌;更何况,即使真要取缔, 又将面临两个问题:一则将致旧以稳婆为生的妇女失业,二则当时中国也没有那麼 多的女医可以应付产家的需求.因此他建议可仿效其他国家之法,招收现在悬牌之 「接生保养」者,或妇女愿习此术者,於善堂,公所,乡约之所,分区办理产婆速 成教育,每区二三十人,以百日为期,「延请医师口授接生之理,洁净之道,断脐 裹儿浴儿之法,平常顺产产妇应如何看护 急变及用手术则请医师,医师未至之前,
      144 145
      瞿绍衡,〈序〉,页 1. 梁慎初,〈论今日宜办速成产婆讲习所〉,页 1-2.
      204
      第四章
      产科医疗的发展(上) 205
      应如何施救 如何预备 」迨至受完上述课程后,则施以测验,合格者授以开业证 书,如此可敷暂时之需,并可对未受教育或不合格之产婆行取缔之法.他同时呼吁: 除了政府之外,平日习办善堂的豪富之家,或可办此产婆训练所造福社会.146梁慎 初的分析及建议,不仅中肯,且相当适於中国社会,可惜并未见重於当时.民国奠 基以后,内务部卫生司之第三科,虽明文职掌「关於产婆之管理事项」,但成效似 乎不佳;147至民国五年,又有人建议政府应整饬助产事业,规定「女子年满二十岁 或以上,曾修产婆学半年者」,始能开业.148遗憾的是,这些建议仍未蒙采纳,以 致中国产妇及婴儿因分娩而罹难者仍不在少数.
      (二)一封来自平民的求救信
      梁慎初当年为了呼吁政府重视助产事业,振笔疾书,洋洋洒洒不下千余言,但 却没有得到太大的回响.不过,十余年后某位河北 民众的一封简单书信,却意外地替他完成心愿,成 为改革中国助产事业的催化剂. 民国十三年,北京协和医院外科部收到一封河 北三河县乡民的来信,信上说: 「你们外科治得好, 不知要生产安全,使孩子不死,可吃什麼药 」由 於外科并不负责该项业务,此信被转往公共卫生 科.公共卫生科主任兰安生(J.B. Grant)又与妇产科 商量,认为事态重大,乃决定组成一个调查团,深 入三河县和遵化县考察当地的收生助产状况.数十 年后,兰安生在忆起这段往事时,犹记忆深刻.他 提到:他们曾发现北京郊区某村,全村都依赖一名
      ※资料来源:张大庆,《中国近代 疾病社会史(1912-1937)》,页 166.
      图 4-1,杨崇瑞博士肖像
      习惯极为污秽不洁的旧式稳婆接生,而当地新生儿的死亡率竟高达 80%.149
      146 147
      梁慎初,〈论今日宜办速成产婆讲习所〉,页 3-4. 方石珊编,〈中国卫生行政沿革〉,《中华医学杂志》14:5(上海:1928.10),页 38. 148 生痴,〈吾人医事行政管见〉,《中华医学杂志》2:4(上海:1916.12),页 59. 149 婴儿死亡率乃指每年每千所生产之活婴所有一岁以下婴儿之死亡数言.见张志圣,赖斗岩, 朱席儒, 〈上海市外高桥区婴儿出生与死亡的调查〉 《中华医学杂志》 (北平:1936.04) , 22:2 ,
      205
      206 女体与国族:强国强种与近代中国的妇女卫生(1895-1949)
      同行的协和医院妇产科医师杨崇瑞(1891-1983,参见图 4-1),早在民国十一 年即对妇婴保健发生兴趣,曾在北京朝阳门外设立一处孕妇检查所,由她自己直接 负责,从事妇婴保健工作,这是全中国第一个孕妇检查所.而这次的考察,更使她 对公共卫生感到兴趣.民国十四年,她获得奖学金前往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 Hopkins University)医学院进修,对美国,加拿大,以及英,法,德等西方国家的公 共卫生,妇产科和助产教育进行考察.这些经历,使她「恍然感觉到公共卫生实是 一条保障民族健康的捷径,比医疗机关更具建设性和积极性」,150特别是西方国家 用受过严格训练的助产士接生,与当时中国由传统稳婆接生造成的母婴高死亡率形 成鲜明的对比.151 民国十六年杨崇瑞回国后,乃 毅然离开原本令人称羡的临床医 疗,转而投入公共卫生妇婴保健工 作,并立刻著手调查北京附近的妇 婴健康状态,结果发现:当时北京 地区的产母死亡率约为 15%o,为英 国之五倍,美国之三倍;再就婴儿 死亡率观之,中国亦将近高出英美 表 4-1,1928 年中外产妇死亡率及婴儿死亡率 比较表(千分比) 国别 中国 英 美 日 产妇死亡率 15%o 3%o 5%o 4%o 婴儿死亡率 250-300%o 90%o 87%o 187%o
      ※资料来源:杨崇瑞,〈产科教育计画〉,页 62.
      三倍;即使是同为亚洲人种的日本,其产妇死亡率及婴儿死亡率亦较中国为低. (参 见表 4-1)她又进一步根据当时中国总人口数估计:每日中国产妇死亡者约有 600 人之多,其中 400 名产母是「不应死而死者」,因为杨崇瑞发现:中国产母及婴儿 死亡率之所以居高不下,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不明产科生理与病理之别;二是不知 消毒灭菌之法,致产妇发生产褥热,或婴儿发生破伤风而死者,不在少数;三是不 明饮食卫生之法,使产母在孕期产期调养失宜.令人忧心的是,当时这些知识不仅
      页 144. 见张大庆,《中国近代疾病社会史》,166-167. 151 夏俊生,〈杨崇瑞开拓中国妇幼卫生事业〉,《炎黄春秋》2007.08(北京:2007.08),页 36.
      150
      206
      第四章
      产科医疗的发展(上) 207
      产妇不知,连负责接生的稳婆亦未具备,故杨崇瑞对旧式稳婆颇不谅解,同时也急 切地呼吁政府重视妇婴卫生与助产教育.152 杨崇瑞以及其他西医之所以常将妇婴的高死亡率归咎於稳婆,主要是因为她们 在接生时所依循的「旧法接生」,乃是导致产褥热及新生儿破伤风的主因.那麼, 到底「旧法接生」和「新法接生」有何不同呢 事实上,新,旧接生法对於产房的 要求,产床之设置,分娩前后产妇的处置等,均有相当大的歧异.不过,其中最明 显,影响也最大的,莫过於消毒程序之有无.传统大多数的稳婆,多无细菌感染之 概念,不知消毒为何物,故接生过程中,不仅未能遵守现代医学所讲求的无菌原则, 即使连最基本的清洁要求,也可能无法达到,以致造成产妇感染产褥热,新生儿感 染破伤风,而中国之母婴死亡率遂居高不下.反观新法接生,不但产前即对产妇进 行灌肠,导尿,排空肠道及膀胱,以免生产过程中腹压增加,排出排泄物而污染产 道;生产时,产妇的会阴部也要进行消毒,接生人员亦必须先消毒双手才能接生; 万一必须行侵入性助产行为,还得戴消毒过的手套,做第二层无菌防护,同时也能 防止手指甲刮伤产道;分娩之后,包括产妇会阴及新生儿脐带,亦均遵守消毒清洁 原则,防止细菌感染.如此层层防护,自然能大大减少细菌侵入人体之机会.(参 见表 4-2) 表 4-2,新法接生及旧接生法之内容比较 新法接生 产房要求 产床设置 空气流通,光线充足,温度不逾 17.5℃. 放橡皮布及清洁之被单,采卧式分 娩. 阵痛发生 后产妇处 理法 分娩前产 妇消毒及
      152
      旧法接生 门窗紧闭,防产妇受风;房中光线 昏暗. 式分娩.
      产床有硬垫,使臀部不致下陷,垫上 视卧床生为不利,仅备木盆,采立
      产妇可缓步房中,於必要时使之卧於 认为产妇不活动,则胎儿不易娩 床上. 分娩前产妇需灌肠,导尿,以利排 便;一则可减少分娩时,二则可免污 出,以数人之力,将产妇架起,满 房起动. 无消毒概念,不知胎心音为何物.
      杨崇瑞,〈产科教育计画〉,页 62,66.
      207
      208 女体与国族:强国强种与近代中国的妇女卫生(1895-1949)
      听诊 临产时生 殖器之处 理法
      染产道;监测胎心音,以知胎儿状 况. 阵痛较紧时,消毒会阴,教导换气技 阵痛较紧时,令产妇坐於盆上;儿 术,即阵痛间歇时,可缓於用力,儿 头已露,必用种种方法使其迅速分 头将出时则呼气,使儿头缓缓产下, 娩,据云:恐胎儿受闷气也,於是 同时助产者之手压於会阴,避免会阴 产妇强用力,接生者之手频频探入 撕裂伤;若无法避免破裂,产后进行 阴道,或将外阴部撕裂,或用其他 会阴缝合术,使创口早日愈合,避免 方法使其破裂;不断叫产妇用力, 细菌感染,防产褥热发生. 常令产妇无缓气之余暇,儿头骤出 产门,外生殖器多受创伤,故产妇 常有一月内不能起床,且易发产褥 热.
      胎盘产出 法
      胎儿产出后,约 5-10 分钟,以消毒 胎儿产出后,即注意胎盘产下;因 之剪刀将脐带剪断,抱去洗浴,容胎 通常待胎盘产出后,才行断脐(认 盘自然与子宫剥离产出;普通约 10 为若先断脐,则胎儿与胎盘无连 分钟,多则半小时;胎盘娩出后,仔 系,则骨缝紧闭,胎盘将无法产出 细观察是否完整,以免残留宫内,造 法);若胎盘未产下,乃急用头发 成产褥热;若未娩出,则先消毒双 塞入阴道,促产妇作呕,增加腹压 手,戴消毒手套,伸入子宫内将残余 而促胎盘产出;再不出,则以未消 物取出. 毒之污秽之手伸入取出;往往刮伤 产道,或将细菌带入产道,引发出 血不止及产褥热.常用破瓦锈剪断 脐,造成新生儿破伤风.
      新生儿护 理
      先洗浴,然后以消毒之线及棉布将脐 以不洁之瓦灰及膏药包好;未用硝 带扎好,包好,绝不可接触不洁之 物;以硝酸银点眼(Grede 点眼法), 防止淋病双球菌感染. 酸银点眼,致新生儿常因淋病双球 菌感染而盲目.
      产后处理
      清洁产妇会阴,外生殖器覆以厚而大 外生殖器以硬而不洁之纸覆之;并 之消毒纱布,棉花,以防沾染不洁之 令产妇坐於床上,至少廿四小时不 物,并吸收恶露;然后予以子宫收缩 能平躺,不能熟睡,傍坐一人,时 剂;产妇饥饿,可食流质食物,使之 时唤醒. 安静睡眠,充分休息.
      产后哺乳
      产后 12-24 小时,将乳头洗净,令婴 将三日之内的乳挤出弃之,据云: 儿吃乳,此为熟乳(笔者按:今称为 此为毒质,过三日后才能令婴儿食 「初乳」),其利有三:1.此为天然 之.三日后或觅他人之乳餵之,致 泻剂,可利婴儿通便;2.提早餵乳, 婴儿嫩弱的肠胃,因食不合之乳而
      208
      第四章
      产科医疗的发展(上) 209
      可使母体乳腺畅通,乳液早生;3.婴 损伤. 儿吸乳刺激,可促子宫收缩.
      ※资料来源:刘文娟,〈新旧接生之比较〉,见《中德高级助产学校十五周年纪念刊(1940)》,页 16-18.(表格系据上列文章整理而来.)
      (三)颁布〈接生婆管理规则〉
      为了改善中国的妇婴卫生,杨崇瑞极力呼吁政府广设产科专门医院,并造就专 业的产科人才,以普及新的接生方式.民国十七年,她在〈产科教育计画〉中,以 欧美各国为例,平均每万人应备产科病床 6 张;而当时中国的北平153有人口百万, 故应有产床 600 张.遗憾的是,当时北平的产床却不足 70 张,154平均每一万人仅分 配到 0.7 张产床.连长期贵为首都,且医疗较为发达的北平地区,其产床仍是如此 缺乏,更遑论其他二三级城市,或乡村地区了.况且,硬体设施所费不赀,且更需 专业人员相互配合方有成效.根据统计,1920-1930 年代,全中国拥有医学知识的助 产士仅有 500 人左右,但却有旧式稳婆 20 万.155因此,杨崇瑞很迅速地意识到问题 的症结:要在各项建设均处於落后的中国推广新式接生,关键是培养新法接生人员, 而最便捷的办法就是对旧式稳婆进行严的监督,管理,并训练她们科学地处理分娩.
      156
      杨崇瑞的看法,与宣统年间梁慎初的建议大致相同,只不过梁氏的意见不见重於
      当时,而杨崇瑞则在天时,地利,人和的配合之下,开始实践她的理想. 民国十七年,随著中国政局大致底定,政府对於国家卫生事业也日渐重视.157在 杨崇瑞以及医界众多人士的大力呼吁之下,政府终於正视稳婆问题,先以训令的形 式公布〈接生婆须知〉,内云:「接生婆原乏科学智识,或以不谙消毒之意义,或 以不悉合理之接生法,致生儿产妇受无辜之病亡,关系民命至为重大」,「为杜绝 流弊」,将制定〈管理接生婆规则〉,并编辑〈接生方法〉一篇,以期能将接生婆
      153
      「北京」於 1928 年 6 月 28 日,由国民政府明令公布,正式改名为「北平」,且「所有与北京 相关联之各旧有名称,用京字者,应一律改为平字」.见《国民政府公报》第 71 期(南京: 国民政府文官处印铸局,1928.06),页 5. 154 杨崇瑞,〈产科教育计画〉,页 64. 155 萧温温,〈中国近代西医产科学史〉,页 205. 156 卫生部妇幼卫生司,〈开创我国现代妇幼卫生事业的先驱杨崇瑞博士〉,《中国妇幼保健》 6:6(北京:1991.06),页 3;夏俊生,〈杨崇瑞开拓中国妇幼卫生事业〉,页 36-37. 157 不著撰人,〈国立第一助产学校小史〉,见《第一助产学校十周年纪念册》,页 8.
      209
      210 女体与国族:强国强种与近代中国的妇女卫生(1895-1949)
      纳入管理.158所谓的「接生婆」是指:「凡中华民国女子,非医学校或助产学校毕 业,以接生为业务者,统称之为接生婆.」159将中国数千年以来,以看产为业而又 未受专业教育的女性接生人员统一名称.同时又规定:各地的接生婆必须「向营业 地该管官署,请领接生婆执照」,否则不得营业.另外,该规则亦规定接生婆之年 龄必须在 30-60 岁之间,且必须「耳目肢体及精状态均健全,并无传染病者,始得 请领执照.」而为了提升助产素质,更在第五条至第七条中注明接生婆应受短期之 训练,并给予适当之考核: 第五条:地方官署应设临时助产讲习所,令核准注册之接生婆,分班入所练 习,教以左列接生上必要之知识.一,清洁消毒法.二,脐带扎切法.三, 接生法.四,假死初生儿苏生法.五,产褥妇看护法.前项传习所,得委托 医院或医学校助产学校办理,经费由地方税项下拨充之.第六条:接生婆练 习期,定为两个月,授课时对於不识文字者,应注重口头讲授.第七条:练 习期满成绩优良者,由该管地方官署核给证明书,毫无成绩者,撤销其营业 执照.160 可见,当时政府已意识到传统稳婆之缺乏现代产科知识,并期以国家力量实施短之 训练,以保障妇婴生命安全.为了便於民众辨识,卫生部也规定接生婆必须「於门 口悬牌,标明接生婆某氏字样,不得称医生.」此外,接生婆尚须分担人口统计之 责,「应备接生簿,载明产妇姓名,年龄,住址,生产次数,生儿性别等,并保存 五年,以备查考」,并於每月十日前,汇报地方主管机关.在当时政府的构想中, 训练接生婆仅为暂时的权宜之计,培养专业助产人员才是正本清源之道,故〈管理 接生婆规则〉亦在最后注明:「各地方官署核发接生婆执照,限於中华民国二十年 十二月三十一日为止.」161
      (四)开办产婆训练所
      158 159
      〈接生婆须知〉训令,《中华医学杂志》14:5(上海:1928.10),页 95. 〈管理接生婆规则〉,《中华医学杂志》14:5(上海:1928.10),页 95. 160 〈管理接生婆规则〉,页 95-96. 161 〈管理接生婆规则〉,页 96-97.
      210
      第四章
      产科医疗的发展(上) 211
      图 4-2,产婆训练所培训成员
      ※资料来源:张大庆,《中国近代疾病社会史(1912-1937)》,页 170.
      在〈管理接生婆规则〉中政府已下令地方官署必须设置临时助产讲习所,授以 稳婆新法接生知识.当时,最早办理且成效较佳者,为民国十七年杨崇瑞在北平所 开办的产婆训练所.162根据调查,当年北平的实际接生者,除少数西医及助产士外, 主要仍以稳婆为主,约有三百余人,新旧助产人员的比例约为 1:3.为增进北平地区 之妇婴健康,民国十七年北平市卫生局成立时,局中已设有保婴股,专司全市妇婴 卫生工作之推进,以及对接生婆及助产士之监察.163同年十一月十六日上午十时, 北平产婆讲习所在东城乾面胡同红十字会内,举行开学典礼.典礼中,上至北平市 卫生局长,下至受邀之女界名流,他们在致词时均以「毫无学识」,「残害女性」 等贬抑字眼责难稳婆,而当时接受训练的传统稳婆们亦坐在台下.其中,有邓姓稳 婆代表上台致辞,曰:「承蒙各长官及各位女界名流,谆谆教诲,感激莫名,自当 努力用功,力求造诣,以副厚望.」164可见,这些愿意接受训练的稳婆,已或多或 少接受新法接生较旧式接生为优的思维.况且,以当时的社会氛围而言,这些出身
      162 163
      卫生部妇幼卫生司,〈开创我国现代妇幼卫生事业的先驱杨崇瑞博士〉,页 3. 杨崇瑞,〈妇婴卫生之过去与现在〉,页 14. 164 杨崇瑞, 〈产科教育计画〉 ,页 64;不著撰人, 〈北平市卫生局产婆讲习所开学纪事〉 ,230; 夏俊生,〈杨崇瑞开拓中国妇幼卫生事业〉,页 37.
      211
      212 女体与国族:强国强种与近代中国的妇女卫生(1895-1949)
      不高的稳婆属於社会底层,自然较为弱势,再加上此时中央及地方政府均决定要取 缔不合格之稳婆,因此她们也只好尽量配合,接受训练.据报导:该典礼最后还全 员大呼口号: 「维护产母,救济婴儿,根据固有的经验补充缺乏的技能,教授新知, 扶持旧业,为产母保生命,为婴儿策安全,人口增加,国基永固.」165可见,助产 与强国之思想,亦为该产婆训练所成立的重要背景之一. 北平产婆训练所的入学资格为:「二十五岁以上,六十五岁以下之旧式产婆, 视听力完全,精神灵敏者为合格.」166第一次共招生 30 人,全为女性,文盲,平均 年龄 54 岁(参见图 4-2).其训练内容重点有三:顺产的消毒,脐带之正确处理, 如何识别分娩过程中的危象.学习结束后,必须接受技术测验,由学员当场操作接 生前如何洗手,如何正确结扎脐带,如何为新生儿洗浴及清洁双眼,同时也要口头 描述顺产和难产之差别.考验不及格,即不能领受接生婆执照.第一批学员有 19 人 毕业,毕业的接生婆由讲习班出资发给一个接生篮,内有围裙,套袖,消毒纱布, 绷带,手巾,剪刀(剪脐带用),滴管,硝酸银,167肥皂,刷子和一些消毒溶液, 如来苏儿(Lysol),硼酸溶液等等,以备她们接生使用.168稳婆开始训练前,卫生局 已对她们进行「完善之登记,而后予以轮流之训练,受训时对其成绩欠佳者予以取 缔」,考试通过者,则依据民国十七年公布的接生婆管理规则随时监督.当时规定 「每接生婆所接生产妇,每五百人中,不得死十人,以为限止.」据后续追踪显示, 此训练所的成效颇佳,「迄於民国十八年止,北平居民出生率以 30%o 计算,则受有 此项训练之接生婆所助产者约 60%,由正式助产士或住院生产者约 25%,其余之 15%,为其他人员助产.」民国十九年以后此项训练工作,改由北平市保婴事务所
      165 166
      不著撰人,〈北平市卫生局产婆讲习所开学纪事〉,231. 杨崇瑞,〈产科教育计画〉,页 67-68. 167 产妇本身若患有淋病(gonorrhea),其阴道分泌物可能含有淋病奈瑟氏双球菌(N.gonorrhoeae), 由於生产时,宝宝必须经过妈妈的产道被娩出,此时十分容易被已感染到淋病的母亲体内分泌 物所污染,其中最严重的就是感染到眼部.淋病双球菌一旦感染到眼部,便会引起「特急性」 化脓性结膜炎,在 36-48 小时之内会有眼睛红肿,结膜潮红,并大量分泌脓状分泌物,不仅造 成结膜严重发炎,若未立刻治疗,将连角膜上皮细胞也会溃烂,穿孔,最后甚至会因眼内炎而 导致失明.所幸,自十九世末以来,医界已知利用 1%的硝酸银液来预防淋菌性结膜炎,而且 效 果 良 好 . 见 Jia-Yuh C e , Mi oi oi lSuy o N oa lC n nt is,Acta hn " A cbl c t r o ga d f ent oj cv i a u i t" Paediatrica Sinica,27:6( Taipei:1986.12),p.529. 168 严仁英,〈学习杨崇瑞的献身精神〉,《杨崇瑞博士百诞辰百年纪念》(北京:北京医科大 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0),页 27-28.
      212
      第四章
      产科医疗的发展(上) 213
      继续办理.169总计该所承办训练的几年中,共培训接生婆 360 人.据说,其中还包 括为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接生的原皇家稳婆.170 由於内政部已明令接生婆之执照仅颁至民国二十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但事后 未能严格实施),因此许多城市也都配合实施,且各地卫生局亦分别颁布管理接生 婆之规则.171再者,还有一些医疗单位也都开办接生婆训练所.如创办於民国十四 年的北平市卫生局第一卫生事务所,就多次在其辖区内办理接生婆训练事务.172曾 任协和医院院长,中国现代防痨事业奠基者裘祖源(1904-1988),曾经回忆说:在 1920-30 年代,杨崇瑞已在北平第一卫生事务所的管区内,改造「接生姥姥」,并在 通州全县轮流训练旧稳婆. 173 中国著名的流行病专家俞焕文(1909-2001)晚年也回 忆:民国二十三年他到河北定县工作时,当地的旧稳婆已分批接受训练,接受剪指 甲,接生前洗手,消毒剪刀,采用消毒过的脐带布包扎等科学训练,以补救新助产 士之不足.174可见,协和医院一直参与附近城乡地区的旧稳婆改造活动,推动妇婴 卫生.(参见图 4-3)另外,民国十七年上海中德助产学校也在上海市卫生局局长胡 鸿基之核准下,开办接生婆训练班,「召集就地年老稳婆,授以普通消毒之法,洗 手剪脐,摒弃破碗锈剪,以及平产难产之分别等训练.计以三月为一期,每期五六 十人.」175可见,民国十七年以后,在中央政府的鼓励下,训练旧稳婆已成为许多 地方卫生机的重要业务之一.当然,对於广土众民的中国而言,想要在短时间之内 对所有旧式稳婆进行训练并非易事,再加上地方经费不足,因此,有机会参与新法
      169 170
      杨崇瑞,〈妇婴卫生之过去与现在〉,页 13-14. 卫生部妇幼卫生司,〈开创我国现代妇幼卫生事业的先驱杨崇瑞博士〉,页 3;夏俊生,〈杨 崇瑞开拓中国妇幼卫生事业〉,页 37. 171 如上海颁布〈上海特别市市政府卫生局管理助产女士(产婆)暂行章程〉,天津颁布〈天津 特别市卫生局接生婆注册规则〉,北平颁布〈北平特别市接生婆注册领照规则〉.以上分见於 《中华医学杂志》 (上海:1927.12) 13:6 ,页 440-444; 《中华医学杂志》 (上海:1929.04) 15:2 , 页 116;《中华医学杂志》16:6(上海:1930.12),页 633-632. 172 北平市卫生局第一卫生事务所,原名「京师警卫厅试办公共卫生事务所」,系协和医院公共 卫生主任兰安生,为了能使该医学院之学生能有实际的城乡公共卫生经验,乃於民国十四年在 京师警卫厅的支持下所成立之公共卫生机构,1928 年以后才改名「北平市卫生局第一卫生事 务所」 .裘祖源, 〈协和旧事琐谈〉 ,见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话说老协和》 (北 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页 165. 173 裘祖源,〈协和旧事琐谈〉,页 165. 174 俞焕文,〈协和医院与定县平教会〉,见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话说老协和》, 页 190-191. 175 俞松筠,〈发刊辞〉,页 2.
      213
      214 女体与国族:强国强种与近代中国的妇女卫生(1895-1949)
      接生训练的稳婆,仍是相当有限.176
      图 4-3,北平协和医院训练旧产婆
      ※资料来源:陈胜昆,〈民国初年的人口节育〉,《健康世界》第 61 期(台北:1982.01), 页 95.
      小结
      传统中国因男女之防甚严,使得许多具有医学知识的男医,被摒除在生产场域 之外,实际在产房中负责接生的,则多是出身社会底层的稳婆,而接生一业也成为 卑下的行业之一.尽管传统社会中已有不少针对稳婆的批判,但她们受到批评的原 因,却以道德因素居多,如搬弄是非,盗取胞衣,协助溺婴等.而近代稳婆之备受 责难,则以专业知识不足,专业技能低下为主.其转变之因,在於西方医学知识及 技艺,如解剖生理,微生物,消毒灭菌等观念,以及产钳,剖腹产等技术已传入中 国,使人们对於生产机转,以及婴儿,产妇之死亡原因更加了解,并以此为标准来
      176
      Ka-che Yip, Health and National Reconstruction in Nationalist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Health Service, 1928-1937, p. 59.
      214
      第四章
      产科医疗的发展(上) 215
      检视稳婆,甚至以具体的调查数据,来证明稳婆接生的高妇婴死亡率,以致稳婆成 为众人詈骂的「刽子手」. 就西医的观点以及实际的数据来看,稳婆的确有被批判的理由.但必须说明的 是,稳婆们所操持的部分技术及理念,乃源自於传统医书(如抺香油润手接生,徒 手进入产道摘除胎盘等),但在近代知识分子针对助产接生所攻击的对象里,中医 甚少受到波及,所有的辱骂几乎都集中於稳婆,只因她们是接生场域里的第一线人 员,再加上其出身多来自底层的文盲,故在文本资料中,几乎看不到她们主动的辩 白或反击.平心而论,几千年来中国庞大的人口,均得力於传统的旧法接生,稳婆 (包括亲友接生)仍有一定之贡献.换言之,手法恶劣的稳婆固然有之,但技术超 群的稳婆亦不乏其人.近代某些知识分子(尤其是西医)一味地将稳婆污名化,对 她们并不公平. 西医之极力攻击稳婆,固然与其拓展势力,丑化竞争对手的私心有关,但新法 接生确有科学根据,而西医处理难产之成效亦实优於传统稳婆,因此中国产科之医 疗化乃大势所趋,推广新式助产教育必然成为潮流.尤其在近代弥漫著「医学改良」 与「医学救国」的氛围里,传统被目为污秽卑下的接生一门,至此乃一跃成为攸关 国力,强种健民的伟大事业.清末民初,一些教会及民间的少数热心人士,已开始 著手推广新式助产教育,但因数量不多,且民间风气未开,故成效不大.为了救济 此一缺陷,医界人士乃建议训练旧式稳婆,使之具备基本的医学知识及助产技术, 以保障妇婴生命.此种呼吁虽清末已有所闻,但真正受到重视且得以实现,则是在 北伐成功以后.当时,在妇婴专家杨崇瑞的精辟分析之下,国民政府意识到妇婴卫 生与国力之关系,乃积极提倡稳婆改造运动,授权西医医疗体系对愿意配合的旧稳 婆,施以基本的新法接生训练,在经过简单的考核之后,发给接生婆执照,并於民 国十七年颁布〈接生婆管理规则〉,规范稳婆业务及取缔不法.这些措施,一方面 可以暂济当时专业助产人员严重不足的现实窘况,他方面也可以提升传统稳婆的服 务素质,藉以推展妇婴卫生,并将之纳入管理.至此,传统社会所鄙视的出身低下, 不具医学知识的稳婆,不仅受到国家进一步的监控,同时也开始被要求必须具备简
      215
      216 女体与国族:强国强种与近代中国的妇女卫生(1895-1949)
      要的医疗知识与技艺,而出现初步医疗化的趋势.
      216
      
  • 作者:刘凤飞 日期:2010-08-14 11:34:18 做记号   
      [转贴]
      
      《中西医结合二十讲》第三讲:五行学说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作者:赵洪钧
      
      《中西医结合二十讲》简介:赵洪均先生是《近代中西医论争史》、《内经时代》、《中西医比
      
      较热病学史》、《中西医结合二十讲》的作者。还著有:《希波克拉底文集》(主译者)、《伤
      
      寒论新解》(与马堪温先生合著)。最近赵老师的新著《中西医结合录》将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
      
      版。
      
      第三讲 五行学说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五行学说的得失
                    
        五行常常和阴阳并提,却不等于二者对中医理论和实践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古人几乎从未怀
      
      疑过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则一向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五藏附五行源于汉代经学,由于古代经学始终是两派,这个问题就和经学争论分不开。只是由于
      
      自东汉末至清末,古文经学占居主导地位,不同见解长期被掩盖。
      实际上,荀子批判五行,早在战国末,所以,早在引进中医之前,五行说就曾受到批判。
      然而,《内经》利用五行学说,建构了庞大的理论体系,对此说的取舍必然关系到相应理论的稳
      
      定性。于是,此类讨论必然涉及很多理论问题。不仅如此,对任何体系中,起过重要建构作用的
      
      理论,进行抉择性讨论,都会冲击习惯于该理论的主体,因而会碰到学术之外的阻力。
        总之,尽管对五行说的批判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本讲的内容还是可能有些敏感。虽然如此
      
      ,笔者仍然希望读者拿出敢于面对真理的勇气。
        其实,只要有足够的理性和临床经验,就不难发现,五行学说对中医体系基本上限于五藏五
      
      府说的理论意义。五行生克乘侮之说,不足以统帅药物、方剂、诊法和治则,因而不足以指导临
      
      床。只是因为近两千年的传统影响,大多数人不会发现或不愿意明确指出这一点。本讲想把它说
      
      清楚,必须从头说起。
        一 渗入中医之前的五行说
        笔者在旧作《内经时代》中,已经颇简明地交代过这个题目。自信比那以前的有关文献说得
      
      更清楚些。读者未必读过拙作,下面再大体上照原文叙述一遍。
        1.原始的五行说
        论者多言,史料所载的五行说最早见于《尚书?洪范》。其中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
      
      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
      
      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段话已将五行初步抽象,每行有基本性质,并
      
      配有五味。但无论从文意,还是从排列顺序中都看不出有生克乘侮的意思,故像是较原始的。
      至于,最原始的说法始自何时,当然不会早于铜(最早用的金属)较多使用(在我国是在公元前
      
      十六世纪左右)以前。有人说,五行源于商人的五方观念,理由勉强。
        另一条早期较可靠的资料,是西周末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济。以他平他谓之和,故
      
      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国语?郑语》)这种抽象趋势是向元素说方面发展。“和实生物,同则不济,以他平他”,其意近
      
      于元素的化合。全部有关五行的文献中,只有这一条这样强调。故只讲五行说是古代元素说,是
      
      朴素的唯物论,并未道及五行说的主要方面。它继续发展是向生克乘侮——互相作用,互相制约
      
      并与天地万事万物相配的方向进步。这是五行说与西方四元素、四体液说很不相同的地方。正是
      
      这种发展趋势,使五行说与阴阳说结合到一起去了(或受阴阳思想影响)。中国亦有水一元说,
      
      见《管子?水地篇》,《内经》中也可见其影子。为免离题太远,此处不引。
      早期的五行说、六府说,出于日常生活生产知识的总结是很自然的。如公元前546年有人说:“天
      
      生五材,民并用之,缺一不可。”(《左传?襄公二十七年》)由此看来,《尚书?洪范》中的五
      
      行说似乎太成熟了,其名义年代是西周初,远早于某些更原始的说法。同样,《尚书?大禹谟》
      
      说:“六府三事,谓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我们不能说这是大禹时的资料。由五行按
      
      相克顺序排列推断,应在相克说出现之后。至于有人相信《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1
      
      年)所记载的,大禹时设五行之官(管五行的官员),以为是真古制,则未免天真。那不过是有
      
      人在宣传五行说并企图将其神秘化的明证。
        上举三条资料给人的印象是,五行说越古越抽象系统,这种发展规律不很可信。应是《尚书
      
      》、《左传》的作者把这种规律颠倒了。孟子说:“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门户求水火,无
      
      弗与者。” “仁之胜不仁也,犹水之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
      
      不胜火。”(《孟子?告子上》)他显然已知道相克说,但说得很平淡。
        2.相克(胜)说的完成
        首创相克说者,暂不可确考。不过,应该在《墨子?经下》作者之前应无疑问。除不很可靠
      
      的《左传》和《国语》偶尔极简略地提及相克说之外,现存文献中,以《墨子?经下》有关论述
      
      最早而且比较详细。其中有:
      “五行毋常胜,说在宜(多)。”(《墨子?经下》)
        “五合水土火,火离然,火铄金,火多也。金靡炭,金多也。合之府水木离木。”(《墨子?
      
      经说下》)
        “敌以东方来,迎之东坛,坛高八尺,堂密八,年八十者八人主祭,青旗、青神,长八尺者
      
      八弩,八发而止,将服必青,其牲以鸡。”(《墨子?迎敌祠》)
        “子墨子北之齐,遇日者。日者曰:帝以今日杀黑龙于北方,而先生之色黑,不可以北。子
      
      墨子不听,遂北。……且帝以甲乙杀青龙于东方,以丙丁杀赤龙于南方,以庚辛杀白龙于西方,
      
      以壬癸杀黑龙于北方。”(《墨子?贵义》)
        “守城之法,木为苍旗,火为赤旗,薪樵为黄旗,石为白旗(有云金为白旗、土为黄旗者)
      
      ,水为黑旗、食为菌旗。”(《墨子?旗帜》)
        上述资料告诉我们五点:
        ①有了五行相克说,不是很机械。
        ②五行与五色、四方配合已较固定。
        ③五行配以天干为术数家采用。
        ④五行与数字也有了关系。
        ⑤五行已配四帝。
        但是,仍看不出其中有相生说的迹象。不妨相信这是战国早期的理论。上文提及,稍晚于墨
      
      子的孟子也说过这类话。
        应说明,五行说在《墨子》和《孟子》中都很不受重视。有关内容所占比例极小。战国早期
      
      、中期,五行说都没什么市场。
        近代有人,把战国之五行说分为“常胜派”(即主张绝对相克)和“无常胜派”(非绝对相克)
      
      。墨翟、孟轲都属于后一派。“常胜派”大约是当时的“日者”们——早期迷信术数的一家。
        相克说的建立比较容易。如水可灭火,金可伐木、筑堤防水、炭火炼金(属),为常人所知
      
      。在木制耒耜(战国时的冶金相当发达了,但木制耒耜还是很常见)作为主要农耕器具时,木克
      
      土也是常识。把它们都联系起来,在古人看来是大发明。再增饰一些迷信色彩,市场就更大了。
        此外,现本《管子》中有“五行”专篇,把发明五行说的功劳归于黄帝,具体内容颇多,很像
      
      后世的“月令”。《管子》成书时代争论更大,不能据以认为春秋中期已有五行相克说,故此处不
      
      录。《管子?宙合第十一》和《公孙龙子?通变论》中亦有涉及五行说者,内容大致不超出《墨子
      
      》,为省篇幅,今并不录。
        要之,先秦的五行说,仅完成相胜(克)说。这已足供思想活跃者附会演绎。于是有邹衍出
      
      来用五行推演社会史,说能预知朝代更替,一下子使这种学说身价百倍。
        3.阴阳家出现——五德终始盛行
        邹衍稍晚于孟子,长时期活动在战国时的主要学术中心——齐国的稷下学宫,与一帮浪漫思
      
      想家相处,“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获得很大成功。他不仅名重于齐,而且“适梁,惠王郊
      
      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撇席。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
      
      宫,身亲往师之。”(《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其思想真是风靡天下。那学说是什么呢?司马迁
      
      说他:“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即五行)转移,治各有宜,
      
      而符应若兹。”(可见司马迁至少很讨厌五德或五行转移说)又有大九州说等。总之,都是人们
      
      闻所未闻的。这位阴阳家的奠基人,思想中亦必有阴阳说,最受欢迎的却是 “五德转移”说。据多
      
      人考证,他的中心思想有这样一段话:
        “凡帝王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
      
      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
      
      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 ‘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
      
      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鸟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
      
      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吕氏春秋?名
      
      类》)
        这是按五行相克的顺序,附会历史演变或朝代更替。战国末,周室危,诸侯们都梦想作帝王
      
      ,它很有吸引力。据《史记》记载,邹衍没到过秦国。不料,最后得水德,代周天子作了皇帝的
      
      恰是秦王,秦人接受这套理论反而较晚。秦灭六国之后,“邹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
      
      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于是秦更名河曰德水,以冬十月为年首,色上黑,度以六为名,
      
      音上大吕,事统上法。”(《史记?封禅书》)于是,在中国历史上,五德终始说开始指导国家制
      
      度了。
        被称为阴阳家的邹衍,反而以五行说为后世所知。可见,五行说影响深远。他的著作很多,
      
      计有《邹子四十九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现在都看不到了。据说,他还有一种医书叫《
      
      重道延命方》,见《汉书?刘向传》,恐怕是后人依托,因不见《艺文志》。
        4.汉代的阴阳五行说
        太史公论六家指要,首论阴阳家,说:“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
      
      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
      
      ,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
      
      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读这段话——特别是后一段,满有《内经》的味道儿。《史记》论阴阳、儒、墨、名、法、
      
      道六家学,道家殿后,但最崇道家。这是汉初尚黄老的明证,此处暂不谈。道家之外,就是较崇
      
      尚这阴阳家了。人们看到先汉阴阳五行家著作散失殆尽,甚为可惜。其实不然。所以没有“纯”阴
      
      阳五行家的书留下来,正是由于阴阳五行家学在汉代完全被儒道两家吸收了。或者说,汉代的儒
      
      、道,特别是儒家,阴阳五行化了。阴阳家已无独立存在的必要。这不是说此后中国不再有“阴
      
      阳家”。实际上它一直未衰。只要看看明朝要求各府州县设学宫,儒学第一,阴阳学第二,医学
      
      第三,便可知术数迷信化的阴阳五行学在官办教育中,直到明末仍然很吃得开。以阴阳先生为职
      
      业的人,现在还有市场,更不必说解放前或清代。他们得以存在也是由于社会需要。旧时进行婚
      
      丧嫁娶、破土兴作、外出商旅、官府庆典等重要活动时,要决定时间、地点、方式、对象等都需
      
      要这批专业人员指导。当然,现在的市场是很小了。我们且看汉代。
        汉初,为改正朔、易服色,学者们争论了百把年。反复争论色应尚黑(水德)还是尚赤(火
      
      德)、尚黄(土德)。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目睹的)夏,“汉改历,以正月为岁首,而色上
      
      黄,官名更印章以五字”(《史记?封禅书》)算是告一段落。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布衣登上帝位的人。汉代很需要用五德终始说编造谎言,说天
      
      命该轮到他做皇帝。故事见《史记》及《汉书》。一说他因母亲与龙相交而生,二说他斩蛇是赤
      
      帝子斩了白帝子——火克金,仍是相克说。后一故事与汉初刘邦自居水德(尚黑)相矛盾,又不
      
      见于西汉其它文献,纯粹是后编的。
        西汉末,王莽篡位,又靠五行相生说造舆论。他说自己是黄帝之后,应土德(那时汉家改为
      
      火德),火生土,王莽坐皇帝有了根据。他不是用武力夺权,而是通过“禅让”,更不宜用相克说
      
      。此事说来甚复杂,只能提供这一事实。
      至迟在汉武帝时,五行相生说便由董仲舒明确提出了。此处提一下,知道王莽篡位的五行根据即
      
      可。当然,这不是促成王莽篡位的根本原因。
      上面说的是帝王家的事。汉代民间,五行说也简直弄得人们很‘拘而多畏’。那时,竟有姓商的人
      
      家不能向南开门等迷信术数说(商属金,南方为火)。惹得王充大为恼火,见《论衡?术数篇》
      
      。
        再看两汉典章制度。
        《史记?乐书》有:“春歌青阳,夏歌朱明,秋歌西皞,冬歌玄冥。”俨然是五行化的乐典。“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地气上跻,天气下降,阴阳相摩……而万物兴
      
      焉。”很像《内经》中的话。
        《史记?封禅书》刘邦问:“‘故秦时上帝祠何帝也’对曰:四帝。有白、青、黄、赤帝之祠。
      
      高祖曰:吾闻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说。于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
      
      乃立黑帝祠,命曰北畤。”上帝配五色、五方的祭祀制度从此定局。
        《汉书》之有关内容不再多举。其《律历志?第一》说:“协之五行,则角为木,五常为仁,
      
      五事为貌。商为金为义为言;徵为火为礼为视;羽为水为智为听;宫为土为信为思。”这是典型
      
      的五行归类。其余如三阴、三阳、五声,六律、四时、八风、干支、卦象,凡《内经》所有,无
      
      所不有,而且同样以阴阳五行、天人相应为骨架。没有这些东西,汉家制度也就委然脱地,只剩
      
      下约法三章了。(赵洪钧,《内经时代》,1985年中西医结合学会河北分会刊本,50—57页
      
      )
        读者切莫以为,笔者有意贬低五行说。以上所述没有一点是笔者编造的,拙论很忠实地、比
      
      较全面地引用了资料。
      单就五行学说的哲学或科学意义而言,笔者至少同意郭沫若先生的以下看法。  
      “所谓水、火、金、木、土,这是自然界的五大原素,大约宇宙中万事万物就是由这五大原素所
      
      演化出来的。……这些分化的理论虽然很武断、很幼稚,但它的着眼是在说明:宇宙中万事万物
      
      由分析与化合的作用演进而成。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五行和印度、希腊的四大说(水、火、风
      
      、土)相似,是科学方法的起源,我们不能因为它本身的幼稚与后人附会便一概抹杀。”(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 科学出版社,1960年版 ,72页)
        在此仅补充一点。
        我们只能说五行是朴素的元素说。说它朴素,指它还没有严密的元素概念。《礼记?礼运》
      
      中有一句话说:
        “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五行之气还有秀美、丑恶之分,显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元素。不过,这种朴素不足以拿来责
      
      备古人。倒是古人敢于创新理论的精神值得钦佩。但是,笔者和墨子、司马迁、张衡一样,坚决
      
      反对那时直至今日的“日者”——迷信术数家们,滥用的五行说。
      二 五行与医学结缘
        笔者说过:“五行与医学结缘,最关键的一步是五行附五脏。”(《内经时代》第4页)因为
      
      ,五行不与人体发生关系或泛泛地发生关系,还不算是医学理论。这一步是怎样完成的呢?拙著
      
      《内经时代》中有比较详细的交代。相信那是前人未曾作到的相当严肃的考证。现择其核心段落
      
      如下。
        这里想重点探讨的是,为什么五脏最早在“月令”中与五行有了关系。《夏小正》无用五脏祭
      
      的说法。《管子》只记有春三月用鱼祭。这是齐国沾渔盐之利的痕迹。而《礼记》等三家书中,
      
      五时祭先脏的说法却完全一致。古人和近人对此解释大伤脑筋。医界多回避这一点,因为“月令”
      
      表面上与《内经》矛盾,自己又搞不清。五时祭脏与五行的关系如下:
        春、  木、  脾
        夏、  火、  肺
        季夏、 土、  心
        秋、  金、  肝
        冬、  水、  肾
        总之,从《内经》眼光看,祭脏的顺序既非按相生排列,亦非按相克排列。春夏秋祭所胜(
      
      克)脏,冬祭本行脏。对此,秦汉学者们,应是大费过心血的。本来把心和肾调换一下,就完全
      
      是祭所克脏了。为什么不这样做呢?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较全面地介绍了古人对这个问
      
      题的争论。他注“肺”字时这样说:
        《说文》原文:“肺、金藏也。”
        注文:“按:各本不完,当云火藏也,博士说以为金藏。下文脾下,当云木藏也。博士说以
      
      为土藏。肝下,当云金藏也。博士说以为木藏。乃与心字下土藏也,博士说以为火藏一例。《玄
      
      应书》两引《说文》:‘肺,火藏也。’其所据当是完本。但未引一曰金藏耳。《五经异义》云:‘
      
      今尚书欧阳说,肝木也,心火也,脾土也,肺金也,肾水也’。许慎谨按:‘“月令”,春祭脾,夏祭
      
      肺,季夏祭心,秋祭肝,冬祭肾,与古尚书同。’郑驳之曰:‘月令祭四时之位,乃其五脏之上下
      
      次之耳。冬位在后而肾在下。夏位在前而肺在上。春位小前,故祭先脾。秋位小却,故祭先肝。
      
      肾也、脾也俱在鬲下。肺也、心也、肝也俱在鬲上。祭者必三,故有先后焉。不得同五行之义。
      
      今医病之法,以肝为木,心为火,脾为土,肺为金,肾为水,则有瘳也。若反其术,不死为剧。’
      
      郑注月令自用其说,从今尚书说。杨雄《太玄》:‘木藏脾,金藏肝,火藏肺,水藏肾,土藏心。
      
      ’从古尚书说。高注吕览,于春先祭脾曰:‘春木胜土,先食所胜也。一说脾属木,自用其藏也。’
      
      …… 其注《淮南?时则训》略同。皆兼从今古《尚书》说。《说文》虽兼用今古《尚书》说,而
      
      先古后今,与郑不同。”
        段注中有几个人名、书名略说一下。《玄应书》是汉代的一种谶讳书。欧阳,指传《尚书》
      
      今文学的汉人欧阳生。《五经异义》是《说文》作者讨论儒经的书,己佚。郑指东汉末大儒郑玄
      
      。杨雄是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太玄》是他的一种著作。“高注吕览”是说东汉人高诱注《吕氏
      
      春秋》。《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人许慎。
      段氏注告诉我们这样几个事实。
        1.汉代原有两种《尚书》,学者各遵师传,对五行配五藏有两种说法。现《礼记?月令》与
      
      古文《尚书》说相同,祭脏原是按相生顺序排的,而今《尚书》说与现《内经》配法同。
        2.东汉末的医家,已完全按现《内经》的说法用五脏配五行。
        3.西汉的杨雄持古文《尚书》说。
        4东汉末,高诱注《吕氏春秋》、《淮南子》时不知哪家好,兼采之。
        5.许慎《说文解字》,原本也是从古文《尚书》说的。今本有人改过。
        然而,我们从《说文解字注》仍不能弄清问题的关键。
      近代古文大师章太炎,对此采取无所谓的态度。他以为:“就在二家(指今古文《尚书》说)之
      
      外,别为配拟,亦未必不能通也。今人拘滞一义,展转推演于脏象病候,皆若言之成理,实则了
      
      无所当。”(《章太炎医论》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年版,1页)
      章氏显然认为,五脏附五行由汉儒的经说来,都没道理,不值得深考,。
      我们是否可以说《内经》完全同于今文,“月令”完全遵古文,所本不同,自然有异,来了结这个
      
      问题呢?不能。那样还有两点疑问。
        ①为什么不可以说今文《尚书》说是本于《内经》呢?
        ②“月令”为什么说“祭先脾”呢?有先应有后,后祭何脏呢?
        如果,今文《尚书》说本于《内经》,则《内经》肯定在西汉或更早便成书且广为流传了,
      
      连经学家也很尊重它。此推论很难成立。
      总之,若说早在“月令”之前,《尚书》学家解五脏配五行就有两套说法,经不起推敲。今本“月令
      
      ”是汉代经学的最后定本,早期“月令”也应有过两套说法。
      三 古礼、祭脏和五行
      关于祭脏的先后,最好还是在儒家经典,特别是《礼》一类书中去找根子。古礼最重祭祀,常常
      
      要用牲。原始人用牲也有些习惯。后来,用牲的讲究日益复杂。
        果然,《礼记》本身和《仪礼》中,就有关于用牲时,祭藏先后的一些记载。
        《礼记?祭统二十五》说:“凡为俎者,以骨为主。骨有贵贱。殷人贵髀,周人贵肩……是故
      
      ,贵者取贵骨,贱者取贱骨。”
        这段话不会全是汉人编造的。我们己知道,殷周都以肢胛骨记卜辞,取胛时应有一定的习惯
      
      。祭祀用过的胛骨,应该更受重视。这里没说祭藏的话,但总是证明,古人祭祀时,对性身各部
      
      是分别贵贱(先后?)的。
        《礼记?明堂位第十四》:“有虞氏祭首,夏后氏祭心,殷祭肝,周祭肺。”这明显是汉人的
      
      追述,开始有五行味了。拙见以为,其中很多是汉初儒生的附会,它与“月令”成书应大体同时。
      
      这时,祭脏开始有规律并且受五行说统帅。看看更早的祭脏说法,则完全没有五行味。
        《仪礼?特牲馈食礼第十五》说:“佐食取黍、稷、肺祭,授尸。……肺脊以授尸。尸受振祭
      
      ,哜之,左执之,乃食。……宾长以肝从,尸左执角,右取肝,揣于盐,振祭哜之。……尸举肝
      
      ,举奠,左执觯,再拜稽首,进受肝,复位,坐食肝。…… 俎心、舌,皆去本末,午割之,实
      
      于牲鼎,载心立舌缩俎。”
      《仪礼》是公认可信的先秦古礼。文字颇难读。那繁琐的步骤规矩,大约只有孔夫子之徒才能精
      
      通。以上引文尽量简化,大致能懂。“尸”是受祭对象的替身,“宾长” 约是助祭者。这段文字中,
      
      依次出现了肺、肝、心、舌等内脏。那位“尸”,确实是先受肺祭(尝尝好吃,就吃掉),后受肝
      
      祭(也吃掉),最后,把心和舌剔净,切好,留在鼎里。大概是不吃掉,让它们到另一个世界去
      
      ,表达献祭人的心愿去了。
        这一次祭祀过程中,“尸”要吃十几种东西。单只牲荤,也还有鱼、软骨等,要多次告饱,才
      
      能饶过他。很可能要多次吃生的,所以“尸位素餐”不行。其它规定,如器物、祭品摆布,衣服色
      
      泽式样等,均很繁琐,看不出受五行说指导。
        《仪礼》较古老(大约成书于战国中早期)却没有五行气息。当时何以那么繁琐,自然也有
      
      些讲究。有古礼专家赐教,当感谢。从《仪礼》到《礼记》的变化,说明古祭礼至汉初(或稍早
      
      一些)开始阴阳五行化了。也可以证明,由祭祀用牲认识内脏等,是原始解剖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尚书》古文说也好,今文说也好,都不过是在用五行说使祭脏规范化、理论化。古代许多祭
      
      祀与季节、时令有关,更有五行化的需要。今文经学自西汉初兴起,至东汉初,一直受到官方保
      
      护。《内经》之五脏配五行,与今文《尚书》说相同,应是当时统治思想的表现,有关内容不会
      
      早于汉初。阴阳五行说不与内脏挂钩,则不便说明医理。笔者由以上初考发现,这种学说竟然由
      
      祭脏五行化的儒家学说中来。
        再加两句。《仪礼》有“左执爵……右取肝”,即《素问?刺禁论》“肝生于左”的根子。郑玄注
      
      《尚书》说肝在膈上,也见于《内经》。后人勉强解释肝左脾右,均不得其要。再请记住,《内
      
      经》的五脏说(特别是五脏附五行),最初并非出自医家,而是从古礼中来,这是本书的重要论
      
      点。欢迎读者就此批评。(《内经时代》68—73页)
        洪钧谨按:读者切莫以为,古代解剖知识来自宰杀动物,是对古圣贤的亵渎。除了古埃及制
      
      作木乃伊外,其他民族对人体解剖无不恐惧,而且都为法律或道德禁止。古罗马的盖伦,十分重
      
      视解剖,但是,没有充分证据说明他解剖的是人体。反之,他解剖动物证据充分。笔者年少时,
      
      经常听老人言:羊马比君子。此话很有道理。人和高级动物是很可以类比的。类比推理的原则是
      
      :对象之间有充分的可类比性。故主要脏腑,在人和猪养牛马之间,大体一致。关于中国古代的
      
      人体解剖,见第四讲。
        五行一附五脏,中医的五行学说就会迅速完成。
        旧作中还比较详细地交代了五行怎样和五方、五时发生联系。五味的五行属性早见于《尚书
      
      洪范》,其余五色、五官、五音等如何配五行,只是斟酌安排问题了。于是,形成了《内经》
      
      中的中医五行说。
      四 《内经》中的五行说
        《内经》中的五行学说是怎么回事呢?
      五行说引进医学时,明显受“天人相应”思想影响。如说: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灵枢?阴阳二十五人》)
      这种相应还要与阴阳争衡。说: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灵枢?通天》)
      五行相克说,在《内经》是有明训的。即:
        “木得金而伐,水得火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素问?宝命全形
      
      论篇》)
        这种相克关系,被直接用来解释五脏之间的关系。
        五行相生在《内经》中没有明训。但今本《内经》中也引进了相生说。
        今本《内经》,没有完成乘侮说,经文中有个别乘侮字样,但与后世的说法不一致。
      《内经》也没有把五行再分阴阳。 
      《内经》运用五行说最多的是五行归类,见于多篇。最详尽的在《素问?金匮真言论篇》。即: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
      
      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
      
      谷黍。其应四时,上应荧惑星,是以知病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
      
      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
      
      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溪。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
      
      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
        以上归类法包容了许多东西。但今本《内经》中有矛盾。主要是五脏开窍不统一。有关矛盾
      
      请参看拙作《内经时代》第十五节。
        我们说,《内经》(中医略同)常用“比类取象”的方法形成体系。这种方法近似于形式逻辑
      
      的类比推理,但不如类比推理可靠。类比推理的结论就是或然的,比类取象的结论就更不可靠。
      
      五行学说之所以始终受到怀疑,连中医基础教材中也要声明其牵强处,其逻辑根源在此。况且,
      
      第一步五行与四时发生关系就是偶然的。
      五 《内经》之后的五行说
      直接涉及医学的核心内容,就是直至今天中医教科书上写的五行学说。不过,自宋代开始,五行
      
      又和阴阳勉强结合在一起。宋代有一本书叫《五行大义》,可以看作是到那时为止,关于五行的
      
      集大成的著作。宋明道学和理学家,对五行有过很多发挥。直到清末的某些医书,还有的开头大
      
      讲有关内容。既然现在不再讲这些内容,本讲也从略。至于与五行有关的运气学说,见第十五讲
      
      。
      六 汉代及以前关于五行学说的争论
        1.荀子批判子思和孟子滥用五行说
        《荀子》中,有“非十二子”一篇。其中批判子思和孟轲说:“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
      
      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晦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
      
      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唯唯然不知其所
      
      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
       近代人,对子思、孟轲所谓五行,是否指金木水火土,有疑义,但如上文所说,孟子确有水胜
      
      火之说。他又和邹衍同时,而且可能共过事,很可能接受过五行说,再受其启发发展为五伦说。
      
      否则,只提仁义礼智信,不应该受到批判。近代许多学问家如章太炎、梁启超、顾颉刚、钱玄同
      
      等人参加过讨论。看法虽不一致,却没有一家认为五行生克之说可取,更不认为五藏附五行有道
      
      理。
      2.汉代经学家对五行附五脏的异议
        这个问题专业性很强,又很复杂,不再引用原文,只作一般说明。读者有兴趣,请读旧作《
      
      内经时代》第五节。
        汉代经学有两派,习称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两家讲五行时都配五脏,但今文派的配法和今
      
      《内经》相同,古文则不同。两家之争本来是为争得统治者的重用。恰好,五行在那时是关乎政
      
      治的大“学术”问题,所以各自维护本派说法。直到东汉末,郑玄融会两家之说,这场争论才告结
      
      束。结果是古文派取胜。
      3.最新出土文献的证据
        如果说汉代的今古文学者,对五行的争论仅限于五行附五脏的配法问题,那么,出土的汉初
      
      文献怎样看五行相胜,就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关于出土文献的文章,见武汉大学人文学院晏昌贵作“ 虎溪山汉简《阎氏五胜》校释 ”。此文于
      
      2003年5月21日首发于“简帛研究网站”。
      已经考定,此汉简下葬于高后元年(前187年)前。
      其中关于“五胜”的说法有:
        “五胜: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
      显然和现在的相克说完全一致。
        木简的作者如何看此说呢?他说:
      “衡平力钧则能相胜,衡不平力[不]钧则不[能]相胜。……水之数胜火,万石之积燔,一石水弗
      
      能胜;金之数胜木,一斧之力,不能辟一山之林;土之数胜水,一絫 [之]壤,不能止一河之原(
      
      源);火之数胜金,一據之火,不能熛千钧之金;木之数胜土,[一]围之木,不能任万石之土。
      
      ……是故十火难一水,十木难一金,十水难一土,十金难一火,十土难一木。”
      显然,他不认为相克是无条件的,更不能违背常识。《墨子》中即有此说。
        至于干支配五行形成“月令”那样的理论,木简的作者也不大赞成。如:
      “祸福之来也,迟亟(疾)无常,故民莫之能察也。故残国亡家常好用困、罚日举事,故身死国
      
      亡,诸侯必加之矣。”
      总之,按干支五行推出的吉凶日期办事,可能更好,但是,决定候国兴衰的还是政策或人事。简
      
      言之,木简作者认为,五行生克之说是不可全信的。
      按:今《内经》中“五胜”凡两见。
      一在《素问?保命全形论》。其中说:
      “能存八动之变者,五胜更立。”隔了几句话就是“岐伯曰:木得金而忧,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
      
      ,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
      这是《内经》唯一明训五胜所指的话,已见于上文标题四中。
      二在《素问?至真要大论》,其中说: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
      
      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4.王充对五行相克连及五脏的批判
      汉代学者中,王充是最理智的。他的批判很长,摘如下:
      “如天故生万物,当令其相亲爱,不当令之相贼害也。
      或曰:‘五行之气,天生万物。以万物含五行之气,五行之气更相贼害。’
      曰:‘天自当以一行之气生万物,令之相亲爱,不当令五行之气反使相贼害也。’
      或曰:‘欲为之用,故令相贼害,贼害相成也。故天用五行之气生万物,人用万物作万事。不能相
      
      制,不能相使,不相贼害,不成为用。金不贼木,木不成用。火不烁金,金不成器。故诸物相贼
      
      相利,含血之虫相胜服、相啮噬、相啖食者,皆五行气使之然也。’
      曰: ‘天生万物欲令相为用,不得不相贼害也。则生虎狼蝮蛇及蜂虿之虫,皆贼害人,天又欲使
      
      人为之用邪?且一人之身,含五行之气,故一人之行,有五常之操。五常,五行之道也。五藏在
      
      内,五行气俱。如论者之言,含血之虫,怀五行之气,辄相贼害。一人之身,胸怀五藏,自相贼
      
      也;一人之操,行义之心,自相害也。且五行之气相贼害,含血之虫相胜服,其验何在?’
      曰:‘寅木也,其禽虎也;戍土也,其禽犬也;丑未亦土也,丑禽牛,未禽羊也。木胜土,故犬与
      
      牛羊为虎所服也。亥水也,其禽豕也;巳火也,其禽蛇也;子亦水也,其禽鼠也;午亦火也,其
      
      禽马也。水胜火,故豕食蛇;火为水所害,故马食鼠屎而腹胀。’
      曰: ‘审如论者之言,含血之虫,亦有不相胜之效。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卯兔也。水胜火
      
      ,鼠何不逐马?金胜木,鸡何不啄兔?亥豕也,丑牛也。土胜水,牛羊何不杀豕?巳蛇也,申猴
      
      也。火胜金,蛇何不食猕猴?猕猴者,畏鼠也。啮噬猴者,犬也。鼠水,猕猴金也。水不胜金,
      
      猕猴何故畏鼠也?戍土也,申猴也。土不胜金,猴何故畏犬?东方木也,其星仓龙也。西方金也
      
      ,其星白虎也。南方火也,其星朱鸟也。北方水也,其星玄武也。天有四星之精,降生四兽之体
      
      。含血之虫,以四兽为长,四兽含五行之气最较著。案龙虎交不相贼,鸟龟会不相害。以四兽验
      
      之,以十二辰之禽效之,五行之虫以气性相刻,则尤不相应。凡万物相刻贼,含血之虫则相服,
      
      至于相啖食者,自以齿牙顿利,筋力优劣,动作巧便,气势勇桀。若人之在世,势不与适,力不
      
      均等,自相胜服。以力相服,则以刃相贼矣。夫人以刃相贼,犹物以齿角爪牙相触刺也。力强角
      
      利,势烈牙长,则能胜;气微爪短,诛,胆小距顿,则服畏也。
      人有勇怯,故战有胜负,胜者未必受金气,负者未必得木精也。孔子畏阳虎,却行流汗,阳虎未
      
      必色白,孔子未必面青也。鹰之击鸠雀、啄鹄雁,未必鹰生于南方而鸠雀、鹄雁产于西方也,自
      
      是筋力勇怯相胜服也。 ’”(王充《论衡?物势篇》1986年上海书店《诸子集成》本,31—
      
      32页)
      以上所引,是设问设答的辩论。王充的设问,应该是当时有的说法,但他的驳斥显然更有说服力
      
      。
      总之,王充不承认所谓五行之气,更不承认五行相克有理。
      七 近代学术界对五行的批判以及医界的反应
        戊戌变法前后,中国思想界一致厌恶五行学说。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康有为的《新学伪经
      
      考》。他断定伪经的根据之一即说,汉代学者刘歆等,有意杜撰五行学说窜乱经文,为王莽篡位
      
      制造理论根据。《新学伪经考》是为变法制造舆论的,它推翻的又是代表封建意识形态的《尚书
      
      》、《周礼》等重要经典,所以,轰动效应极其强烈。于是,表面上是讨论经学历史悬案的考据
      
      著作,却引起了思想界的大震动。导致学术界对五行的普遍反感,只是影响之一。
        此后,最先拿五行学说开刀的是梁启超(更早还有龚自珍,本讲从略),他连阴阳一起批判
      
      ,作“阴阳五行说之来历”,载1923年《东方杂志》第10号。他说:“阴阳五行学说为二千年
      
      来迷信之大本营”“吾辈生死关系之医药,皆此种观念之产物”“学术界之耻辱莫此为甚”。这种言论
      
      ,当然在当时中医界有所反应,只是不大。
        史学界彻底清算五行学说,在三十年代初。以顾颉刚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写了大量著作,当
      
      时编为《古史辨?五》。有兴趣者最好读一下。
        近代中医界关于五行存废之争,请参看拙作《近代中西医论争史》第五章第六节。本讲从略
      
      。
        八 解放后的五行之争(见本讲附) 
      九 古代医家对五行学说的批判
      章太炎说:“自《素问》、《难经》以五行内通五脏外贯百病,其说多附会……隋唐两宋唯巢元方
      
      多说五行,他师或时有涉及者,要之借为掩饰,不以典要视之。金元以下……不免弃六朝切实之
      
      风,而未忘五行玄虚之说以为本。尤在泾心知其非,借客难以攻之,尤不能不为曲护。徐灵胎深
      
      诋阴阳五行为欺人,顾己亦不能无濡染。夫以二子之精博,于彼众口雷同终无奈何,欲言进化难
      
      矣。”(《章太炎医论》,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年版,1页)
        章氏这位著名的民族革命家,在经学上是比较守旧的,却很清楚推翻五行成说是何等困难。
      汉代及以前,五行学说尚未定型,不同观点的争论还不是什么冒天下之大不韪。近现代学者,对
      
      五行等旧学提出反主流的——一般不适合统治者胃口的新见解,则要冒着杀头、坐牢的危险。比
      
      如,《新学伪经考》被清廷三次毁版,1950年代,章次公因批判五行而无声息,仅以全国政协委
      
      员的身份没有戴上右派帽子。宋代之后,正面批判五行就需要极大的勇气,有关见解也很难流传
      
      下来。
      金元时期的争论,只能从河间、易水之争中看出痕迹。
      刘完素说:“五运六气千变万化,冲荡击搏,推之无穷,安得失时而便谓之无也!”(《素问玄机
      
      原病式?五运主病》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中医古籍小丛书本 1页 )
      这话是针对张元素的,因为张氏说:“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今病,不相能也!”(《元史?
      
      张元素传》)
      李时珍称颂张元素:“大扬医理,灵素之下,一人而已。”(《本草纲目?第一卷?序例上?历代诸家
      
      本草》)足见李时珍非常推崇张元素。但我们已经不知道这位易水学派的创始人,对五行学说,
      
      以及与五行密切相关的运气学说,还有哪些反潮流的见解。但是,他与特别推崇运气学说的刘河
      
      间针锋相对是无疑的。于是,张氏的理论著作一种也没有流传下来。
      明代人赵献可的五行理论倒值得一看。他说:
      “以木火土金水,配心肝脾肺肾,相生相克素知之。诸书有云,五行唯一,独火有二。此言似是
      
      而非”(郭君双整理 赵献可著《医贯》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1版15页)
      看来,为配合六气,火一分为二,很难说清。故他又说:
      “余于五行中,独重水火。而其生克之妙用,又从先天之根。今人皆曰:水克火,而余独曰:水
      
      养火。世人皆曰:金生水。而余独曰:水生金。世人皆曰:木克土。而余独曰:升木以培土。若
      
      此之论,颠倒柫(木字旁改提手)常,谁则信之?讵知君相二火,以肾为宫。水克火者,后天有
      
      形之火也。水养火者,先天无形之火也。海中之金,未出沙土,不经锻炼,不畏火,不克木。”
      
      (郭君双整理 赵献可著《医贯》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1版16—17页)
      独重水火已经有些叛逆,把五行相克都推翻,无疑是对经典的蔑视。这大概是为什么徐大椿的《
      
      医贯砭》中找不到这段话。
      给《医贯》写序的薛三省很赞同赵献可的理论。他说:
      “夫人何以生?生于火也。三统之说,人生于寅,寅生火也。火,阳之体也。造化以阳为生之根
      
      ,人生以火为生之门。儒者曰:天开于子,水为元。医者曰:人生于水,肾为元。孰知子为阳初
      
      ,又孰知肾为火脏也
      
      
      !”(同上序言)
      人生于火有些道理,即“造化以阳为生之根”。这就是我们现在理解的,没有太阳之类的恒星的“阳
      
      光”,地球之类的行星上就不可能出现生命。不过,我们显然不认为“人生于寅”,“天开于子”。
      今所知清代医家,对五行有微词的,只有尤在泾、徐灵胎,而且是比较婉转的。
      尤氏借客难怀疑五行学说,见《医学读书记?五行问答》。笔者有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
      
      中医古籍小丛书本。略引并说明如下。
      “客曰:五行生克之说,非圣人之言也,秦汉术士之伪撰也。余曰:子何据也?曰:《易》言八
      
      卦,而未及五行,《洪范》言五行而未及生克,是以知其为无据之言也。”
      尤氏接着以当时通行的说法作了辩解。不过,他假设的这位“客”,提问得也确实尖锐。如接着问
      
      :
      “曰:水生于天者也(洪钧按:天一生水),岂生于金乎?方诸取水,月为水母,月亦生于金乎
      
      ?水生木,未有木生于江湖波涛者。水辅土以生木,而专归之水可乎?”于是尤氏接着说明。
      在尤氏的这篇“五行问答”中,“客”的问难都从考据和经验常识出发,尤氏的回护都是抽象的说明
      
      。或有人以为抽象方显得高明。其实,科学理论若不能解释经验常识就面临被抛弃的危机。用今
      
      天的话来说:经不起实验检验,就不是真理。况且经不起常识的检验呢!
      章太炎说,徐灵胎深诋阴阳五行为欺人,他自然有文献依据。笔者手头虽有1988年人卫版的《徐
      
      大椿医书全集》,而且多年以前就认真读过,却未查到有关说法。章氏所见应是旧时的版本。和
      
      许多名医一样,徐氏过世后,著作越来越多。笔者所见《全集》是经过筛选的。有兴趣的读者可
      
      以自己查找有关说法。即便此说不是出自徐氏,总能说明,清代早期,就有医家深诋阴阳五行为
      
      欺人。
        十 五行学说的理论价值
       五行学说的理论价值,在于形成了一个以五脏为核心的、脏、腑、器官相合而又互相制约(
      
      即五行生克乘侮)的理论体系。又通过五色附五行、五味附五行提出色诊理论和五味补泻理论。
      
      除经络学说之外,中医理论中没有比五行学说更复杂、更严整的了。无论认为建立这一体系所用
      
      的逻辑方法多么不可靠,我们还是要承认,这是人类大胆地联想、通过概念和推理建立理论的一
      
      种可贵的尝试。只靠当时有限的观察常识,不借助五行,古人怎么能把五脏、六腑(五行学说中
      
      只容得下五腑)、面色、五官、皮肤、肌肉、骨骼、二阴甚至毛发等联系到一起呢?也不可能有
      
      五色诊法,不可能有五味补泻学说。若对看西方古代的四体液说,理论价值不可与五行学说同日
      
      而语。
        运气学说则更庞大,那是同时运用阴阳、五行、六气形成的体系。关于运气学说的拙见,请
      
      看第十五讲。
        然而,即便看不到五行学说的逻辑缺陷、不管其概念预设的随意性,我们仍应看到它的一个
      
      大毛病。这就是,在五行学说中,脏腑、器官等人体各部分之间,没有信息通道。特别是,五脏
      
      之间没有互相联系从而发生作用的中介。即便金克木是无条件的,它们一旦相遇即发生,但不能
      
      远距离(即不接触又没有中介)相克。假如问:肺怎么克肝呢?我们总不能说那是遥控的。总之
      
      ,单靠五行学说,人体还不是一个整体。所以,从整体观念角度看,五行学说不如经络学说重要
      
      。人们可能会说,中医理论是一个整体,五行学说与经络学说等不能分离。那么我们要问:经络
      
      的主体是六对,而且也是人体的组成部分,也与脏腑相配,五行怎么去统帅经络呢?就很难回答
      
      了。
        五行学说的另一个缺陷,是五脏及其统帅的六腑等脏腑器官之间的关系太简单。固然,人体
      
      是一个整体,任何一脏的病生理都会影响其它脏器。但是,各脏器以及全身各器官之间的关系,
      
      并不像五行生克关系那样简单。按五脏生克的理论,任何病证都可以通过调整一个脏器来解决。
      
      这样就失去了诊治疾病的特殊性。近来,已经有不少人从控制论的角度说明这一点。其实,医学
      
      家不必借用这种新理论就能明白这一点,而且更接近实际,故笔者认为不必运用那种新学说。
        五行学说有无特别出色之处呢?据笔者看,它最出色的成就是,推演出了肾脏和膀胱的关系
      
      。我们知道,中国古人没有发现输尿管,气化学说讲尿生成,是在小肠气化直达膀胱,这样,膀
      
      胱不能和肾有关系。可是,五行学说通过肾属水将膀胱和肾联系到一起了。于是,尽管肾乃作强
      
      之官、主封藏、主骨、主生长发育和性功能等,没有三焦、肺、脾等器官的调节水液的功能,后
      
      来却成了管水的主角儿。
        其余凡是没有观察常识作基础,单靠五行生克推演出来的理论都是不可靠的。五行学说在实
      
      际应用中的失败,其理论根源即在于此。
        十一 五行学说在实践上的失败
        学习、研究了一辈子中医,自认为也运用了一辈子五行学说诊治疾病的人,很可能不会发现
      
      、或不愿意承认五行学说在实践上是失败的。换言之,临床实践中不能照搬五行学说。
        以最重要的治则而论,有一个教条叫“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当代医家有几个人
      
      是这样治病的呢?肝阳上亢、肝气不舒、肝胃不和等,难道不去潜肝阳、疏肝气、调肝胃吗!即
      
      便是肝脾不和,导致脾不健运,难道只实脾就百事大吉了吗?实际上,后人(包括当代医家)治
      
      肝胃不和,是先要调整肝,或缓肝急、或疏肝气等等。
        在诊断方面,色诊的理论依据,即五色借助五行附五脏。当代临床医家,大概也没有人照搬
      
      这种诊法。我们在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在金元医家代表作中,在《温疫论》
      
      、《温病条辨》、《叶天士温热论》、《医林改错》等几乎一切中医后世名著中,都看不到古人
      
      重视五行色诊,多数人基本上不用这种诊法。
        五味补泻是基于五行学说的一大推论。按说它能统帅药理、方剂和治则。实则漏洞很多。当
      
      代中药学已经放弃了五味所入或五味补泻学说。
        在药理方面,试查一下历代本草和当代中药学,有哪一味药是严格按五味所入归经的呢?
        在方剂方面,有几个方子可以完全用五行生克、五味所入之说解得通呢?独参汤治血脱,难
      
      道可以用五行学说解通吗?
        总之,五行学说在实践上是失败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五行学说在渗入中医学之前,作为一种朴素的元素论,有其哲学上的进步意义。
      
      因为,此说毕竟是用物质之间的关系解释世界,告别了神学和迷信。作为科学方法的起源,在理
      
      论上也有一定的价值。中医学引进它之后,对于完成理论体系也有过在当时影响很大,对后世也
      
      影响深远的作用。学中医者,对其体系的信心,部分来源于此。但是,由于这种学说一开始在预
      
      设概念上的随意性、特别是,太随意地使用比类取象这种本来或然性很大的推理方法,致使该学
      
      说离开对象的实际结构和变化过程越来越远。其结果必然是不能有效地、严密地解释对象,不足
      
      以据以解决它预定要解决的问题,在实践上必然失败。
      无论我们对五行学说有多么深的感情,都不宜盲目捍卫它。至于怎样扬弃它,或者彻底地改造它
      
      ,可以讨论。考虑到有关学界的心理承受能力,避免无谓的意气之争,对如何取舍,还须审慎的
      
      讨论。但是,应该从速向当代青年、特别是在校生说明它的严重缺陷,显然是不容置疑的。
      最后,若问:你是否赞同立即废除五行学说呢?答案是:不。理由有二:
      其一,单靠阴阳理论,只能构造两极模型,不足以形成更复杂的人体结构模型。不管五行说有多
      
      少缺点,它在中医理论体系形成过程中确有重大作用。没有这个超硬核的吸附作用,就没有成套
      
      的藏府学说。即便我们不取生克乘侮说,也应该承认五藏六府、五藏五府和六脏六腑说(与阴阳
      
      合流的结果),对总体把握内藏机能是有帮助的。“藏而不泻”,“泻而不藏”发展到“六府以通为用
      
      ”,至今仍有实用意义。西医对此强调不够。
      其二,作为一个人体构造理论模型,五藏五府或五藏六府学说,仍有存在的价值。只要中医存在
      
      ,这一模型无疑还要保存,而且用以指导临床实践。即或不从中医出发,它仍然有意义。医生在
      
      实际工作中,并非总要全面而细致地,运用全部当代生理和病理学认识问题。运用西医理论,也
      
      有时要简化人体。中医的脏腑学说,就是一个很值得参考的理论模型。
      那么,五行对中医理论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呢?
      《内经》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
      故拙见以为,引进阴阳学说之后,为构筑人体理论模型,中医真正需要的是“五”(再加上六),
      
      而非“五行”本身。然而,那时候恰好有——而且只有这一个现成的理论。借为框架,就自然而然
      
      了。
      正如现在还有人说(所谓生物全息论):人体的宏观构造基于“五”。手足各有五指,四肢连头项
      
      也是五支。竖看头、胸、腹、膝上、膝下共五节。不能说这样借用 ‘五’,对认识人体没有帮助。
      
      胸腹腔内的主要器官,大致十个左右。阴阳结合五行,分器官为藏府。此种模型与实际就相差不
      
      很远。
      当然,全盘借用五行,就难免很牵强。试想:说心属火,由常识联想还可通——心通红、多血又
      
      热热气腾腾。肝属木就无法联想。若说肝喜调达,其它藏府可以不调不达吗!所以,把五行本身
      
      原有之意基本剔除之后,才是中医所取之意。凡把五行原意、特别是生克乘侮拿来说明医理,必
      
      然矛盾重重。
      再说一遍,是否废除五行生克可以讨论,但五行之“五”不能废除。否则,中医只能按阴阳学说建
      
      立两极人体理论模型,不能建立更复杂的人体理论模型。
      
      
      附:建国以来的五行之争
      
      新中国的五行之争,大体上有两次。第一次主要发生在1956—1957年,1961—1962年又略有反
      
      复。第二次,从1978年直到最近。
      一 第一次五行之争
      这次争论的背景有二。
      一是我国医学界刚刚批判过王斌、贺诚的错误的中医政策。再对中医作某些批判,是颇为敏感而
      
      且为多数人忌讳的问题。
      二是毛泽东号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总之,这时候批判五行,意味着批判中医,不大合时宜。但还是有人首先对五行发难。
      很多青年同道大概不知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数月之后,紧接着是“反右派”运动。许多在“鸣
      
      放”过程中,放出“毒草”来的“牛鬼蛇神”被定为“右派”。这场运动的表现形式,与“文化大革命”相
      
      反。前者始终自上而下,后者在很大程度上是自下而上。它们的后果都影响深远。
      中医界的某些人,被定为右派的原因之一,就是对五行持否定态度。所以,中医问题在我国近现
      
      代史上,常常和政治斗争、思想斗争联系在一起。这是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融过程中,不
      
      可避免的冲突现象。任何民族或国家,在现代化过程当中,都要付出代价。
      有点意外的是,解放后最先批五行的是郭沫若。他说:
      “现存的《黄帝内经》把一些阴阳五行的玄理附会在医理里面,恐怕是有所为而作。不幸原意隐
      
      晦,竟束缚了中国的医学二千多年,一直到现在都还不能尽量摆脱。” (郭沫若《青铜时代》1
      
      954年,人民出版社,287—288页)这段话虽然和他在1960年对五行的看法距离不
      
      大,但倾向性不同。由于他不是医学界的人,地位又很高,当时反应不大。至今也很少有人提及
      
      这段话。
      医界最先批判五行的是章次公。他的文章“从太炎先生‘论中医与五行说’谈起”,载于 1956年《新
      
      中医》杂志第十期。章次公和章太炎有师生之名分,医学方面出自陆渊雷之门,学术上确实一直
      
      对五行持否定态度。大概由于是全国政协委员,他这位解放后批判五行学说的发难人,没有被定
      
      为右派。然而,此后,章氏及其代表的一个流派长期无闻。不久,章氏逝世。
      这种影响,甚至波及近代极有成就,而且真正最先同余云岫论战的中医理论家恽铁樵——因为陆
      
      渊雷出自恽氏之门。解放后,恽氏的重要创见被普遍接受,而且写进教科书,然而,除笔者外,
      
      从未有人高度评价其创论。其著作也无一种再版。
      章次公认为:“五行说在中国医学上,应该早予扬弃”。“中医的好处决不在五行生克的理论方面,
      
      五行生克也指导不了中医的临床实践。……例如中医用大黄除实,当归止痛,是事实。这是根据
      
      五行生克的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呢?还是遵循张仲景辨证用药的法则治疗疾病的呢?很显然的,与
      
      五行说完全没有关系。推之一切针灸按摩等也是如此。”他还引用多家近代人的看法。因为有关
      
      文献已经很难看到,这里转引两家。
      章太炎说:“谓中医为哲学医,又以五行为可信,前者则近于辞遁,后者实令人笑耳。……尤在泾
      
      《医学读书记》举客难五行论,语亦近实,在泾欲为旧说掩护,不得不文饰其词。……仆尝谓,
      
      藏府血脉之形,昔人粗尝解剖而不能得其实,此当以西医为审。五行之说,昔人或为符号,久之
      
      妄言生克,遂若人之五藏,无不相孳乳,亦无不相贼害者。晚世庸医,借为口实,则实验可以尽
      
      废,此必当改革者也。”
      刘师培(清末官僚兼学者)说:“文王孔子,不奉五行,故《易经》一书,无一语涉及五行。西
      
      汉焦京之流,以《易经》说灾异,杂揉五行之说,已与经文相违,而郑玄之注《周易》也,则以
      
      金木水火释四象;马融做注,复以四时生五行说系辞。宋儒作先天后天图,至谓何图洛书皆以五
      
      行为主,可谓歧中之歧矣。……是治经之士,以五行配合医术,说各不同。盖《灵枢》、《素问
      
      》均言五行,儒生以其与洪范、月令相似也,遂以儒生所传五行,附合医经,更以医经之言,入
      
      之儒书之注。此古医学赖经生而传者也。”
      章次公还引了,华北国医学院《四诊要诀讲义》编者富雪厂的话。今后恐怕难见到。略摘几句。
      “五行生克实为医术障碍……余未冠时,即承家学,究心脉法。诵习经验,垂数十年,自问于医学
      
      稍得门径。窃思著成一书……五行腐说,铲除净尽;精义至言,足以医医,乃授之学者,而告之
      
      曰:此黄农仲景之家法,亦吾之家法也,珍之珍之。”
      章文一出,立即有人商榷。当时已为卫生部中医顾问的秦伯未,没有正面撰文反驳,却在讨论“
      
      辨证论治”的文章中说:
      “中医的最高理论,应该属于‘阴阳’、‘五行’和‘营卫气血’等等,它经过长时期的指导临床实践,充
      
      分表达了中医的整体观点。如果不了解‘阴阳’,不会理解矛盾统一;不了解‘五行’不会理解有机的
      
      联系和制约的关系;不了解‘营卫气血’,不会理解整体的生理和病理的变化。最近,有人公然发
      
      表否定“五行”的文章,并附和没有中医临床经验的人表示坚决反对。这种错误的思想,倘从某些
      
      废医存药的路线来看是不足奇怪的。痛惜的是,作为一个中医,对中医本身学术如此浅薄,同时
      
      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茫无所知,不免令人齿冷。”(秦伯未 中医‘辨证论治’概说 江苏中医
      
      1957年 第一期2—6页)
      此次争论,公开发表的文章不足十篇。由于五行学说固有的缺陷,批判五行的文章大多比较充实
      
      。维护者则多勉强。以下试摘两家论点。
      “提到五行,就要牵涉到‘生克’。说五藏相生,纵然未必正确,大体上还说得过去。……说到五藏
      
      相克,那就不对了。……在《金匮要略》,说是见肝有病,知道将要传脾,就先实脾。这种说法
      
      ,还没有什么大问题。可是,底下又说什么,补脾为的伤肾;肾伤了就不能克心,心强大了就去
      
      伤肺;肺伤了就不能克肝,这样肝病就好了。为了治肝,却伤了肾、肺。真是治一经,伤两经,
      
      哪能有这个道理。清代的程林先生,在他的《金匮直解》里说:‘愚谓见肝补脾则可。若谓补脾则
      
      伤肾,肾可伤乎?火盛则伤肺,肺可伤乎?然则,肝病虽愈,又当准此法以治肺、治肾,五藏无
      
      宁日也。’尤在泾先生在《金匮心典》里也说:‘果耳,则是所全者少,而所伤者反多也。且脾得
      
      补,而肺将自旺,肾受伤,必虚及其子。何制金之有哉。’又,唐立三先生在《吴医汇讲》里也说
      
      :‘无论补脾以伤肾,纵火以烁金,然后使肝无伐,获益者少,受伤者反多,已属不经。且于治法
      
      亦隔四藏,迂回极矣。’”(郝希光 我对五行生克的看法 江苏中医 1957年第3期7—9页)
      “我们对事物的了解,必须掌握其本质方面进行探讨。如果只从事物的概念想象去了解,往往所
      
      得结论是不全面、不正确的,章先生在这篇文章中的主要错误,是把阴阳家方士的‘五行’学说和
      
      中医的‘五行’学说不加区别而等同起来了。并且引证了一些和中医无关的古今文家论述阴阳家谶
      
      纬家的‘五行’观点,来反对中医中的五行学说。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王士福 对章次公先生
      
      论五行生克的几点不同意见 新中医药 第八卷第八期29页)
      接着,批判五行的看法,被上纲上线了。于是,再无法争鸣。比如有人如下说:
      “郝希光先生一文,从它的全部内容来看,绝对不是学术上的争鸣问题,而是夸大缺点,抹杀事
      
      实,动摇中医的基本的问题。说得具体一点,它完全是余云岫消灭中医谬论的翻版,违反党的整
      
      理发扬中医的政策的。试为逐条揭发如下。”(丁光迪 对郝希允先生“我对五行生克的看法”一文
      
      的批判 江苏中医 1957年第4期待17页)
      在这次争论之初,有一位“年逾花甲”的西学中,这样看阴阳五行说:
      “西医学习中医,首须深信阴阳五行学说不是玄学,而是以宇宙为研究对象,从不断地观察中体
      
      认出来的。运用这种学说,可以说明宇宙间一切客观事物的本质,以及它们之间盈虚消长的运动
      
      发展规律。”(金诵鎜 我对祖国医学运用阴阳五行的体会 江苏中医 1956年第1期1—2页)
      阴阳学说是可以使人深信的,让当代人深信五行学说则很困难。何况古人就不是深信不疑呢!
      这场争论并未完全停止。1961年,部分西学中人员提出,脏府学说是中医的理论核心,又引起争
      
      议。结果是,确认阴阳、五行学说等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才算告一段落。在当时的大气氛中,有
      
      人敢于提出五行存废问题,说明医学界的理性是不可能很难完全沉寂的。
      二 第二次五行之争
      1978年之后的五行争论,持续至今。其背景是改革开放政策,引起中医政策的调整。这次理性躁动,倒是先有非中医学者利用“三论”阐述“五行”等中医理论的科学性。最近仍有类似文章。由于文献很易看到,笔者不想再详细交代。
      
      附:关于五行相克说出现的年代和创始人
      在现存文献中,五行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五行相生说的明确表述以董仲舒《春秋繁露》最早。关于以上两点,学界没有争论。
      相克说何时出现,很难考定。
      这主要是由于自邹衍之后,五行相克说开始无孔不入,特别是受到汉代朝廷的重视。汉代经学家(即今古文家)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由相克(和相生)说推演而来的“三统”和“五德终始”说。
      清代著名今文学家康有为,断定《周礼》、《左传》等是“伪经”的主要根据之一,就是认为其中的五行相克内容是汉代经学家——特别是刘歆有意窜入的。
      今《十三经》中,《左传》最长,约25万字,占《十三经》的三分之一强。其中,只有两处极简略地提及相克说。故康氏的见解,不可完全否定。《国语?鲁语》和《佚周书》中,各有一处极简略的话。把它们录在下面,供参考。
      《左传-昭公三十一年》:“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水胜火,伐姜则可”
      《左传-哀公九年》:“庚午之日,日始有谪。火胜金,故弗克。”
      《国语-鲁语上》:“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
      《周书-周祝》:“陈彼五行,必有胜”。
      或问:假如上述文献被证实完全可靠,结论如何呢?笔者的看法是:那自然是证明此说出现于春秋末或更早,但是,也同时证明,此说那时很不受重视。试看,文献涉及如此之少,与《汉书-五行志》相比,有天壤之别,足以说明到了汉代才极其重视此说,而且历久不衰。
      
  • 作者:刘凤飞 日期:2010-08-14 11:57:28 做记号   作者:外行瞎说 回复日期:2010-08-14 10:41:37
        楼主,你好!我今天是“无知者无畏”啦,也说几句个人看法
        
        1、为何说自己无知呢,因为,我没有看过《黄帝内经》,不知道其中的奥妙与其他,为此说,我是无知的,大凡古人经典,都要真正的走进去才能知道其中的奥妙;
        
        2、楼主对《黄帝内经》的精研计算实在可嘉,为此,我收藏此篇,于空时研读《黄帝内经》参考,您是我的启蒙老师,本无意去读《黄帝内经》的,今闻之,激起阅读欲望....
        
        3、外行说事了,勿怪!本人认为,中医的基础是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确实没有听说过中医的基础是《黄帝内经》,还以为那是皇帝的内部医书你.....为此,你即使正确,似乎也动摇不了中医啊?我个人感觉,易经与中医都靠的很近,但是,黄帝内经却不是.....
        
        4、一部书的错误与失误,能推翻中医,恐不能成立。您可以指出书中的问题和疑虑,这是科学的态度。
        
        5、阴阳五行的建立,我是猜测没有证实的,我是这样认为的:当时,没有今天所谓科学的仪器仪表等手段,无法检测检验......但是,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界的现象,总结实验与感悟,经过漫长的时间检验,逐步揭示自然界的规律......难道,这不是科学?是玄学?阴阳五行产生于远古,也是一种在当时条件下观察揭示客观规律的方法,我们今天得医学还在天天应用阴阳学,比如,出现一个新病毒,人们就有信心找到一种对应制约的东西.......这里,说起来很深,得走进去,出的来,才能知晓。
        
        我凭的是感悟,还没有走进去,特此声明,避免误导听着。
      ==========================================================================
      中医说《黄帝内经》是最高、最神圣、最伟大的经典著作。
      你连这点常识都不知道,真的是无知者无畏。
      不过你比那些只会谩骂的中医粉丝要好多了,特此表扬一下!
  • 作者:刘凤飞 日期:2010-08-14 12:30:09 做记号   五行学说的荒谬
      
      五行生克学说被中医信徒奉为至宝。
      五行相生循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在五行相生循环中,除了金生水有点不好理解之外,其他四条都很容易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实例。但是,现实世界是很复杂的,与五行相生循环不符合的实例也很容易找到。
      1. 水生土也可以说得通,大多数人类都居住在冲积平原上,而冲积平原显然符合水生土的原理。
      2. 水不生木更常见,古人早已指出过这一点,江河湖海的水面上离岸稍远的地方都不生木。
      3. 土生火也是自然现象,火山爆发显然不是木生火,而是土生火。
      4. 金生土也是自然现象,石头和金属都会风化分解变成细土,不过时间跨度比火生土长得多。
      5. 木生水就更常见了,雨露滋润禾苗壮,露水就是木生水。
      6. 水生金也是自然现象,沙里淘金就是水生金。
      7. 只有火生木找不到实例。
      
  • 作者:刘凤飞 日期:2010-08-14 13:31:44 做记号   中医对狂犬病理论上能说出一大套,治疗上却没有什么效果.
      
      [转贴]
      
      狂犬病的历史
       作者:里昂那多工作室
      
      “如果狗疯了,而且当局已将有关事实告诉它的主人,
      但他却不将狗关在家里,
      以致狗咬伤一个人并引起死亡,狗的主人应赔偿个27锡克尔(古银币,重16克 );
      如果狗咬了一名奴隶并导致后者死亡,狗的主人应赔偿15个锡克尔
      在4300 多年前,美索不达米亚古王国(在今伊拉克境内)的“埃什努纳法典”
      就有了这样的规定,这是世界上关于狂犬病的最早记载。
      从公元前24世纪到今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将很多梦想变为现实,
      然而有一个事实却数千年未变:
      狂犬病只能预防,不能治疗。狂犬病一旦发病,病死率就是百分之百
      
      数千年来,在那些对人类构成威胁的烈性传染病中,
      狂犬病一直占着特殊的地位。尽管狂犬病对历史的影响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但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中,对狂犬病的恐惧却根深蒂固。
      狂犬病惨痛的临床过程、致死率100%的悲惨结局,
      长具以来在各国哲学家和科学家们的笔下都获得了特殊的关注。
      狂犬病的症状和传播途径很特殊,
      不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因而在医学和一般文献中,狂犬病比任何其他传染病所能明确跟踪的年代都要久远。
      
      公元前322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动物史》中写道,
      “狂犬能使动物发疯。除了人以外,无论什么动物,只要被患狂犬病的疯狗咬伤,都会患上这种病。
      对疯狗本身及对任何被它咬伤的动物,这种病都是致命的。”
      亚里士多德对狂犬病的描述,与今天人们对狂犬病的认识大体相同,
      但他认为人属例外,这一点却是错误的。
      欧洲最早记载的狂犬病发生于公元900年的法国里昂,
      一头熊发狂后,一次咬伤了20人,其中中14人在被熊“追杀”的过程中落可能因河水自然洗去了随狂熊唾液沾入伤口的病毒,
      这 14 人均未感染狂犬病毒,而未落水的6人后来都死狂犬病。
      
      我国有关狂犬病的最早记载见于《左传》:“(鲁)襄公十七年公元前556年)十一月甲午 22日国人逐瘈(zhì)狗’”。
      这说明2500年前我国就已有疯狗存在,而且当时已认识到这种疯狗对人危害极大,
      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驱逐疯狗。按现代的观点,人的狂犬病主要由狂犬引起驱逐狂犬可显著降低该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
      1949年以前,我国各地截有狂犬病流行,很多地区还很严重。1951年年的一次全国性灭狗活动后,
      全国只有南方5个省市自治区有狂犬病,1949年至1970年发病数不足1000人。
      最近几年,狂犬病又有“抬头”的迹象,每年死亡人数都在3000人以上。
      
      人类对病毒的研究迄今仅有100 多年的所以在19世纪以前,
      犬病病因的解释和处理方法的选择是盲目的,甚至是荒谬的。
      对病因的解释有极端燥热、干旱、性挫折和心理过度紧张等,
      而“魔鬼附身”似乎是一种更容易被一般人接受的解释。
      直到1885年一位科学家的研究,人类才依稀知道了狂犬病背后的真凶,
      也看到了战胜狂犬病的希望。
      这一年,世界上最著名的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
      冒着生命危险与狂犬病展开了一场斗争。巴斯德选择了一个让所有人震惊不已的取样方法:
      将疯狗绑在桌子上,用嘴通过吸管从狗的下颌吮吸唾液以取得病毒样品。
      巴斯德将取得的疯狗唾液注射到动物体内,结果这些动物都发病死亡,无一幸免。
      他的初步结论是,狗的唾液将病毒带入人体,然后病毒进入人的大脑发生作用。
      可是,如何才能阻止狂犬病在人体内肆虐呢?他又开始寻找制服狂犬病毒的方法。
      巴斯德将患狂犬病死去的兔子脊髓抽出后自然干燥,发现自然干燥的时间越长,脊髓的毒性就越小。
      他放置了14天的患狂犬病而死的脊髓注射给其他兔子,结果这些兔子随后都能抵御狂犬病毒的攻击,
      即便再注射含有病毒的唾液,也不会患狂犬病了。
      然而,只有在人体试验中也取得成功,才是真正征服了狂犬病毒。
      当时巴斯德很难找到可供试验的人。他要求在死刑犯人身上做试验,但法庭坚决不同意。
      百般无奈下,他决定在自己身体上做试验。家人和亲友们得知后只能将当时已经63岁的巴看管起来。
      后来的一天早上,一对夫妇抱着刚被疯狗咬伤的儿子找到了巴斯德,
      请求他救治自己的孩子。巴斯德把减毒疫苗注射到孩子体内,帮助这个岁的孩子挣脱了狂犬病毒的魔掌
      巴斯德发明的狂犬病疫苗,是继天花疫苗之后,人类发明的第二种疫苗,
      它为预防和控制狂犬病奠定了基础。
      
      狂犬病毒与人类至少“相伴”了数千年。
      然而在生物医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全世界的科学家在狂犬病的治疗方面仍然束手无策。
      不过,虽然人类目前尚未能彻底制服狂犬病毒,但对它的结构和特征已有了深入的了解。
      狂犬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外形酷似子弹头,表面被一层膜包裹着。在外壳里面,是一条RNA基因
      带着狂犬病毒的所有遗传信息。这条RNA链共有1.2万个核5种基因,
      分别编码核蛋白、磷蛋白包膜基质蛋白、表面糖蛋白和转录酶蛋白,
      这5种蛋白质都是狂犬病毒必需的。
      核蛋白是病毒的主要内部结构蛋白,它包裹着病毒 RNA,形衣壳,以螺旋状缠绕在中心。
      磷蛋白则和转录酶蛋白一起,与核糖核衣壳联合,组成病毒RNA依合酶。
      表面糖蛋白构成了病毒表面的突起,是狂犬病毒与细胞受体相结合的部位。
      包膜基质蛋白覆盖在包膜的表面。
      核蛋白与表面糖蛋白都具有免疫原性,可促进中和抗体的产生,
      并参与细胞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能抑制病毒在细胞间的传播和在细胞内的复制。
      
      然而在人或动物体外,狂犬病毒其实非常“脆弱”:50℃时1小时100℃时2分钟即可将它杀死
      纯碱、福尔马林等消毒剂也是狂犬病毒的“致命毒药”,甚至连70%1%~2%的肥皂水都能让毙灭。
      
      患了狂犬病的动物会“发疯”,如疯狗、疯猫、疯狼等。
      疯动物早期的主要表现是性情明显改变。
      有的患病动物对主人异常友好,摇尾乞怜,但在轻微刺激下就会咬人,
      甚至主动攻击陌生人;有的离群独处,与主人之间的感情也开始变得淡漠;
      还有的出现怪食癖,如吃土、咬草、咬木头等。
      这些异常表现如不细心观察,很难发现。
      患病动物在疾病的最早期,唾液里往往含有大量狂犬病毒。
      人如果被疯动物咬伤、抓伤,就可能感染狂犬病毒。
      这也是人类感染狂犬病的主要途径。
      狂犬病毒一般通过损伤的皮肤或粘膜进入人体内,大量繁殖后进入神经系统,并向脊髓、脑部蔓延。
      狂犬病毒偶尔还可经过呼吸道和消化道进入人体,国外就有因吸入蝙蝠聚居洞穴中的空气而感染狂犬病的报告。
      由于狂犬病毒的攻击目标神经和传播方式都与其他病毒不同,很难治疗。
      典型的狂犬病为狂暴型狂犬病,
      
      病人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一般分为3个阶段。
      首先是前驱期,大多数病人有发热、头痛、乏力、恶心、周身不适等症状,
      对痛、声、风、光等刺激变得敏感,咽喉也出现紧缩感。
      约50%~80%的病人的伤口有麻木、发痒、刺痛或虫爬、蚁走感,
      这是由于病毒繁殖时,对周围神经元产生了刺激。
      前驱期大概持续1~4天接下来就是兴奋期,主要症状是功能亢进,
      患者神志清楚但处于兴奋状态,表现为极度恐惧、烦燥、间歇性咽肌痉挛、呼吸困难等。
      恐水是狂犬病的特殊症状,表现在饮水、见水听到流水声甚至谈到喝水时,
      患者的咽喉都会产生严重的肌肉痉挛。
      所以患者尽管非常口渴,仍然害怕喝水就算勉强喝了,也无法下咽。
      随着兴奋状态加重,部分病人出现精神失常定向力障碍、幻觉等。
      这一阶段一般仅持续1~3天最后一个阶段是麻痹期,
      患者痉挛减少或停止,逐渐安静,出现弛缓性瘫痪。
      呼吸变慢,心搏微弱,神志不清,最终因呼吸麻痹和循环衰竭而死亡。
      这一阶段的持续时间最短,仅有6~18小时。
      在没有加强护理情况下,所有狂犬病病人在发病后的7天内就会死亡
      多年来,狂犬病在中国的发病率(即死亡率)一直保持在全球第二位(次于印度),
      近几年,狂犬病致死人已连续几年居国内传染病死亡人数之首,成为中国危害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
      不过,科学始终在向前发展,国内有关专家认为,再过5-10年,我国也许就能消灭狂犬病。
  • 作者:刘凤飞 日期:2010-08-14 14:23:43 做记号   五行学说的荒谬
      
      五行生克学说被中医信徒奉为至宝。
      五行相生循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在五行相生循环中,除了金生水有点不好理解之外,其他四条都很容易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实例。但是,现实世界是很复杂的,与五行相生循环不符合的实例也很容易找到。
      1. 水生土也可以说得通,大多数人类都居住在冲积平原上,而冲积平原显然符合水生土的原理。
      2. 水不生木更常见,古人早已指出过这一点,江河湖海的水面上离岸稍远的地方都不生木。
      3. 土生火也是自然现象,火山爆发显然不是木生火,而是土生火。
      4. 土生水是很常见的自然现象,泉水显然是土生水。
      5. 金生土也是自然现象,石头和金属都会风化分解变成细土,不过时间跨度比火生土长得多。
      6. 木生水就更常见了,雨露滋润禾苗壮,露水就是木生水。
      7. 水生金也是自然现象,沙里淘金就是水生金的证据。
      8. 只有火生木找不到实例。
      
      五行相克循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与五行相生循环一样,五行相克循环表面上看起来很容易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实例。但是,现实世界是很复杂的,与五行相克循环不符合的实例也很容易找到。
      1. 火克水,这是人类掌握火的主要目的,没有火克水,就没有人类的进步。
      2. 金克火,生火取暖的铁炉子可以视为金克火,而不是火克金。
      3. 水克土,水土流失可视为水克土。
      4. 土克火,沙土灭火可视为土克火。
      5. 金克土,远古使用木犁,被古人总结为木克土,铁器时代以后已经普遍使用金属犁具,应该称为金克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