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活着下载:儿童科学教育不是消灭童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2:49:44

儿童科学教育不是消灭童话

2010-04-25 16:18:45|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无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转载:《儿童教育新论》

儿童科学教育的最大误区是把近现代形态的成人科学传授给儿童,要求儿童像现代社会中的成人那样掌握科学知识与科学思维

 

  儿童的科学与作为文化存在的近现代科学是有所区别的。近代以来的科学追求纯客观的经验,它要求主体的发育水平达到主客体相对独立的程度。儿童主要是处于主客体互渗水平的,到儿童期即将结束时,才初步达到主客体相对独立的水平。

 

  儿童的科学并不是近代意义上的纯客观的科学,他的主体发育程度决定了他的世界中有他自己生命的影子,即他头脑中的世界是诗意的、童话的世界。科学教育并不是要把诗意和童话从儿童的生活中驱除出去。实际上,科学教育也难以做到这点。要求儿童像现代社会中的成人那样掌握科学知识与科学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违反了儿童自身发展规律的揠苗助长。儿童不仅不会真正获得迅速发展,他的正常的发展反而会受到伤害。

 

  事实证明,造就那些伟大的科学家的教育绝对不是生硬地将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强加给儿童。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四五岁时看到罗盘,发现那只指针以如此确定的方式行动,这使他感到十分惊奇和困惑,认为“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事物后面”。这个四五岁孩子的想法肯定是泛灵论的,这个“东西”在他心目里一定是一个神秘的有灵性的东西。生物学家威哥斯伏斯5岁时看到毛虫变成蝴蝶,给他留下的触动也是惊奇和困惑,并不表明他有什么科学思维。实际上,正是这种惊奇和困惑导致了科学家们日后对自然现象的无穷的探究。法国20世纪著名科学哲学家加斯·巴什拉说过:“人的童年提出了他一生的问题,要找到问题的答案却需要等到成年。”

 

 1988年,世界7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答道:“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些什么呢?”“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也就是说,幼儿园里全面的整体的教育深刻地影响了他后来的科学道路,而不是死记多少冷冰冰的科学知识。

 

  由此可见,要使儿童将来在科学领域有所贡献,不应当只着眼于所谓科学素质的培养上,而应当注意让儿童在整体上得到发展。如果对儿童进行科学教育,也不是教给他冰冷的科学知识,而是培养他的科学兴趣,例如,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科学的发现依赖于科学家的整个人格,但最为直接依赖的则是科学家的认识能力或智慧(包括方法)。科学家的这种认识能力要从小加以培养。不过,要培养这种认识能力,在儿童那里则要培养这种认识能力的前形态,即培养儿童的动作思维、童话思维或形象思维。只有前形态的科学认识能力发展得比较充分,那么后来的科学认识能力才能有发展的坚实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童话在我的学生的精神生活中不占据整整一个阶段的话,那他们就不会掌握抽象思维的能力。”因此,让儿童的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或童话幻想得到充分发展,恰恰是科学认识发展的前提。所以,儿童科学教育不是消灭童话,而恰恰是保护童话,充分利用童话的发展功能。

 

读此文后,我深感作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展开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