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县人民医院地址:侗族“铲平王”——吴勉的传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1:03:52

侗族“铲平王”——吴勉的传说 [复制链接]

无声行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无声行 当前离线
注册时间
2006-5-28 
阅读权限
200 
积分
136298 
最后登录
2011-7-6 
在线时间
4089小时 
积分
136298  
精华
33 
帖子
33043 
UID

管理员

注册时间
2006-5-28 
积分
136298 
精华
33 
帖子
33043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8 01:1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pcb{margin-right:0}     吴勉是六百多年前的一位侗族起义领袖,历史上真有其人。传说中,他是一们了不起的英雄:横躺能堵断江河;倒栽松树变能成活;他从贵州射出三支箭,能射到皇帝的龙椅上;既能挥鞭赶石,又能任双手把岩山拉长,敌人砍死能复活,揭竿而起又重来……总之,他是侗族人民心中的齐天大圣和哪咤三太子,可是,这样一位神能广大的传说人物,怎么最终还是战败了呢?这些优美的传说值得人深思。 吴勉起义史实 明初洪武十一年至十八年(1378——1385),湘、桂、黔边区的侗族人民,在吴勉的领导下,举行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据史籍记载和社会调查资料说明,这次起义的中心地区是五开洞(即今黎平一带)。活动范围在今之黎平、从江、榕江、锦屏、天柱、靖县、通道、绥宁、武岗等地。这次起义分为两时期,前期是洪武十一年(1378)六月,吴勉在五开爆发武装起义,直捣靖州、零溪,在九里岗击败靖州卫守兵三百余人,打死指挥使过兴父子,明王朝派辰州卫指挥杨仲名为总官前往镇压。因寡不敌众,吴勉回师原地,在黎平茅贡的流黄、高近、寨头一带的深山密林中继续活动。后期指吴勉经过几年的串连与组织群众,再次于洪武十八年(1385)六月举行更大规模的武装反抗。这是武装起义的高潮,吴勉在斗争取得节节胜利后,自称“剗平王”,古州(榕江)一带十二长官司均响应之,其队伍迅速发展“号二十万众”,声势震惊整个侗族聚居的湘、桂、黔边区。据《黔记》卷三十五《信国公汤和列传》说:“洪武十八年六月,蛮酋吴奤儿(即吴勉)倡乱,称剗平王,古州十二长官司悉应之,号二十万众,靖州卫遣兵击之,不利,遂进副靖州,指挥过兴御之九里岗,败绩及其子忠皆死。秋八月,楚王请亲往,上许之,以信国公汤和充总兵官,佩征虏将军印,江夏侯周德兴,都督同知汤礼皆充副将军……于是,楚王率其护卫兵校六千五百人,合信国公所统士号三十万,九月师次辰州卫,遣上黄,于是湖耳十长官司相继降。楚王劳之,令还洞,使发其丁壮供饷,不如令者,剿灭之。冬十月,率兵过铜鼓,次十万坪,分四道约期会,古州、湖耳诸 蛮饷至者千五百余人,遂遣诸将乘夜捣其巢。旦日,王至铜鼓督战,尽毁其栅砦,杀获四千余人,至屈团顿寨而还,既而搜伏匿发害藏,诱执吴儿及其子孙,悉送京师……”。《明实录·太祖洪武实寻》卷175载:“洪武十八年九月乙亥(1385年10月30日)洞(侗)蛮吴面儿等寇古州,命楚王桢同征虏将军信国公汤和等进兵剿捕”。同上书卷176称:“洪武十八年十月乙卯(1385年11月29日)征虏将军信国公汤和等进兵古州,分遣将士讨上黄诸洞,以计诱擒吴面儿,械送京师诛之,诸洞悉平。凡俘获九溪等处蛮僚四万余人。寻诏楚王桢还国,和等仍驻兵抚辑其民。” 吴定敏摘自《剗平王》P148—149石若屏 之《试论吴勉起义的社会原因及历史意义》 吴勉的传说 小时的吴勉在黎平侗家人们口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越往东南方走,岩石就越多,确实也是这样,出了黎平城,过了永从,到了顿洞以后,石头山越来越多了,再往前走就是信洞坎,坎子上面是几十丈高、几里路长的一块四四方方的大岩石,人们都说这些岩石是吴勉从别的地方赶来的。
传说在几百年前,吴勉出生在黎平县兰洞寨。在他初生下来的时候,一群鸟雀歇在他家屋顶上,红光围绕着房屋,异香布满了全寨。他从娘胎里带得两件宝贝来到世上:左手拿着一本书,右手拿着根小鞭子。刚落下地就会喊爸爸妈妈;三岁就敢光着屁股满山跑,老虎豹子也不怕;五岁的时候就骑在牛背上,放牧全寨的牛。
有一天,他出去放牛,看见靠近寨边的草都给牛吃光了,心想:不如把牛赶到后龙坡去,那里的草既多又好,可以让牛吃个饱。但是他又想起老人讲的,后龙坡的草虽然又好又长,可是却没人能上去。因为那山尽是悬崖陡壁,怪石遍地,人都不好走,牛又怎么走得呢?他不甘心,硬要去试试。那天他骑在牛背上,拿着小鞭子赶牛来到了后龙坡脚。牛怎么也爬不上去,有的才爬上几步就摔了下来,反复了好几次,一头牛也没有爬上去。他发了火,把鞭子往岩石上狠狠地抽了几下。说也奇怪,山上的岩石见到他的鞭抽来,纷纷往两边乱滚。他一见大喜,一边挥舞着小鞭子,一边唱道:“岩石岩石滚两边,让我放牛走中间。”果然岩石像懂得他的话公似的,随着他手中的鞭子的挥舞滚到两旁,当中闪出一条路来。就这样,吴勉把牛赶上了山,让全寨的牛吃了个饱。吴勉一年年地长大了,成了个身材魁梧的小伙子。他不但庄稼活路做得好,挑担子上坡如走平地,会射一手好弓箭,会打一手好鸟枪,而且还会弹一手优美的琵琶,会唱一口动人的情歌。所以,寨上的姑娘们都喜欢和他行歌坐夜。每天早晨,都有很多姑娘借挑水的机会,在吴勉家的门口往来,总想看他几眼,或是借故和他讲几句话。逢赶场天,都是小伙子找姑娘讨限期,但是吴勉到了场上却有很多姑娘来抢他的雨伞约日子。由于吴勉劳动好,歌也唱得好,寨上青年男女都喜欢跟他作伴。这样,吴勉就自然地成了“纳汉头”(侗话:后生王之意)。 官家设计 父亲丧身当吴勉十八岁的那一年,黎平大旱,田中的粮食颗粒无收,到处有人逃荒,卖儿卖女。
收藏0 分享0 支持0 不认可0 回复 引用

举报 返回顶部

无声行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无声行 当前离线
注册时间
2006-5-28 
阅读权限
200 
积分
136298 
最后登录
2011-7-6 
在线时间
4089小时 
积分
136298  
精华
33 
帖子
33043 
UID

管理员

注册时间
2006-5-28 
积分
136298 
精华
33 
帖子
33043 

沙发 发表于 2006-11-28 01:20 |只看该作者

Re:吴勉的传说

    可是当时的皇帝官家不顾老百姓的死活,逼着要租要粮。当地百姓在这种饥寒交迫、妻离子散、无路可走的情况下,发动了武装抗粮。每个侗族寨上的鼓楼都传出了冬冬的鼓声。寨上的妇女们、老人们为了大家能够活下去,都眼中含着泪水,送自己的丈夫和儿子去打官家。这支起义队伍很勇敢,一直包围了黎平府城,府台大人一见事情不好,想出了阴谋诡计,说只要起义队伍退兵,一切租粮都可以免,请起义队伍的领袖来谈判。府台盘算,只要捉住起义队伍领袖,起义队伍就垮了。当时吴勉的父亲是寨上的格老(有威信的老人),也受骗被抓了去。官家逼着他投降,这位老英雄英勇不屈,被关在牢里被活活折磨死了。在他临死的时候,还喊着自己儿子吴勉的名字,要吴勉继续带领起义队伍和官家斗争下去。愚昧的官家,认为起义队伍首领一死,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见到起义队伍撤离了黎平城,府台大人得意忘形地把黎平吹嘘为“铁黎平”。 三支箭吴勉听到父亲被害的消息后,压制着悲痛,按照父亲的遗言,召集起义队伍说:“皇帝怎样对付我们,我们就怎样对付他;官家杀掉我父亲,我就杀掉皇帝来报仇。”这样,吴勉便由纳汉头变成了起义队伍的领袖。他们要铸造三支箭,准备在皇帝上朝时射死他。吴勉花了七七四十九天,把三支箭铸好了。他跟他的姨妈说:“为了铸造这三支箭,我累了四十九天没睡觉,现在先让我睡一觉,明早听到鸡叫再喊醒我。”吴勉的姨妈准备一面铜锣等候鸡叫,因为年老,在半夜时睡着了,她把铜锣放在鸡笼上,那晚,恰巧有一只黄鼠狼跑来偷鸡,打翻了铜锣,哐啷一声响,黄鼠狼吓跑了,鸡笼里的鸡也被响声吵醒了。他家的公鸡听见响声以为是天已经亮了,就喔喔地啼了起来,寨上的公鸡也随着喔喔乱啼。吴勉被这些叫声吵醒了,连忙喊醒大家跑上山头。他站在山头上向着京城,扯满了弓,朝金銮殿接连狠狠地射出了三箭。可是天色还早,皇帝还没有上朝,三支箭在皇帝坐的龙椅上。到了上朝时间,皇帝和满朝文武见到龙椅上整整齐齐地钉着三支箭,箭头穿过椅子背面,吓得目瞪口呆。皇帝见箭上刻有吴勉铸造的字样,查问出吴勉要替父报仇,又听说他深得众人拥护,非常害怕,立刻下令,派了十万大兵来捉他。 赶山鞭 吴勉早有准备,派人四处打听消息,听说皇帝派来的队伍已逼近从江县的八洛,想往黎平推进。为了减少弟兄们的伤亡,尽量不和官家的军队正面交锋,他自己拿着赶山鞭,从岩石最多的羊角崖上,把岩石像猪羊似的赶往前跑,一路上走得很顺利,一块块岩石,滚动着由羊角崖经过佳所、永从、顿洞,来到信洞坎。要是把这些岩石赶到从江县的八洛,就可以在八洛河上游筑成一道大水坝。官家的军队来时,只要把大水坝一拆,滚滚的洪水就会淹灭官家的军队。但是,由于路途遥远,吴勉感到太累了,就在半路睡着了,等他醒来,“牛羊们”已去了很远,他顺着跟到信洞坎,碰到寨上的一个姑娘,问道:“你见我赶的猪羊走到哪进而去了?”那姑娘回答说:“我没见到你有什么猪羊,见到的只是一些死石头。”姑娘的话音刚落,那些岩石都停在原地,再也赶不走了。吴勉气极了,伸手往那姑娘脸上一巴掌打去。姑娘把头一低,吴勉的巴掌打在她的头发上,把发髻打偏到一边去了。传说,这一带的妇女现在一直打偏髻发型,就是吴勉打偏了的缘故。由于吴勉把岩石从羊角崖赶到了信洞,所以信洞那边的岩石就多了。信洞坎变成了整整齐齐的岩石坎了。直到如今,当地人还叫它为吴勉崖。 倒栽树 射箭赶山两次计划都未成功,起义队伍只有和官家军队交锋了,战斗一次比一次激烈。吴勉带领的起义队伍,开头好几次打败了皇家派来的军队,但因敌人力量太大,众寡悬殊,后来吴勉不得已只得边打边退。残暴的敌人,走一村杀一村,过一寨烧一寨,还说只要交出吴勉一人,就可以退兵。但是一再受骗的起义百姓,这一次再也不上当了。他们说,宁愿战至最后一个人,也不愿把吴勉交出去。情况越来越严重了,起义队伍被包围在黎平府南面的一个岭迁寨上。敌人包围越来越紧了,口口声声要捉吴勉。寨上的老人要吴勉突围出去,躲到深山里去避风头。吴勉为了安慰这些好心的父老,在岭迁寨上随手拿了一根树苗倒栽在地上,说:“如果这棵倒栽的树能够活,我就不会死;如果这棵树苗栽不活,那么要跑也跑不了。”这棵倒栽的树竟活了。老人们见倒栽的树都能够活,战胜敌人的信心增强了。有一天黑夜里,起义队伍终于利用一个机会,找了个敌人力量薄弱的地方,突围了出去,安全地转到另一个寨上。直到现在,岭迁寨上还长着一棵古老而奇怪的大树,远远望去,只见树枝树叶是从地下长出来的,树尖都是往上翘的,而树根却好象在顶上,当地人都叫它吴勉树。 杀不死的吴勉 在一次战斗中,吴勉病在床上,被敌人捉住了。皇帝下令立即把吴勉处死,以绝后患。狠心的官家,把当地百姓全集中在一个大坪子上,要大家去看杀吴勉的头。大坪上一片哭声,很多人自动在头上扎了白布带孝。吴勉的妈妈围着吴勉,哭昏了好几次。吴勉趁着人多混乱,敌人不注意的时候,悄悄地对母亲说:“妈妈,官家是杀不死我的。他们砍下我的头以后,你只要把我的头安放在我的颈子上,把我抱在怀里连喊三声:‘我的好儿子吴勉’,我就会活转来的。 点评回复 引用

举报 返回顶部

无声行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无声行 当前离线
注册时间
2006-5-28 
阅读权限
200 
积分
136298 
最后登录
2011-7-6 
在线时间
4089小时 
积分
136298  
精华
33 
帖子
33043 
UID

管理员

注册时间
2006-5-28 
积分
136298 
精华
33 
帖子
33043 

椅子 发表于 2006-11-28 01:20 |只看该作者

Re:吴勉的传说

<>”官家哪里会想到会有这一着呢?府台大人见砍了吴勉的头,就洋洋得意地走了。吴勉的妈妈便按着吴勉的话,把儿子的头安在他的颈子上。刚喊了第一声“我的好儿子吴勉”,吴勉的头已紧紧地粘在颈子上了,刀痕也不见了。喊第二声,吴勉的脸色转红了。第三声刚喊出口,吴勉从地上站了起来,同好人一般无二。周围的人们马上扯下了头上的孝布,一齐欢呼起来。吴勉又活了,起义的队伍又跟着吴勉,继续和官家战斗。

<>     猪食盆
     皇帝听见吴勉死而复活的消息,大为惊慌,又派了大兵来捉。吴勉了为长期与官家对抗,就发动老百姓多种庄稼多养猪。吴勉为还亲自用石头做了个大大的猪食盆来喂猪。侗家各个寨上米肉丰富。官家打了几年也制服不了吴勉,就想出一条毒计,派了个奸细,挑着货郎担子,混进吴勉的寨子,暗暗把毒药放在各家的猪食盆里。寨上的猪都被毒死了。由于这种意外的灾害,一时间引起寨上一片混乱。有人说,这是天灾;有人说,这是人祸。旺盛的士气由此一落千丈,大伙都有些灰心丧气。但放进吴勉猪食盆里的毒药却没有效用,吴勉家的猪仍然活得好好的。于是,吴勉就叫众人拿他那个猪食盆里的猪食,灌进那些被毒死的猪嘴里。吴勉猪食盆里的猪食,刚灌进死猪的嘴,那些猪又都活转来了,蹦蹦跳跳满地跑。吴勉对大家说:“猪死了不要紧,‘猪食盆还在,糠满猪又来’。只要保管好这个猪食盆,敌人放毒也不怕,任何诡计也难不倒我们。”众乡亲见到吴勉能把毒死的猪救活,斗志又旺盛起来了。这个猪食盆至今留在口团寨上。由寨上的乡亲好好保存着。 信洞坎的石门关上了 经过无数次激战,吴勉失败了,逃往山上。传说他是练神兵去了。官家的军队包围吴勉住的地方好久,都听不到吴勉的消息,就爬到信洞石坎子上去找。可是找来找去,只见一座耸入云的大石山,连吴勉的影子也找不到,结果只好跟皇帝讲,吴勉已经死了。
    一年年地过去了,吴勉的消息还是听不到,侗寨上的老人们每年都要派人去信洞坎探听吴勉的消息。每个去信洞坎回来的人,都讲到信洞坎岩石上,见到一个岩洞,洞口只能容一个人侧着身子进去,洞里有金子做的酒杯,银子做的碟子,宝石做的盆,金珠宝贝遍地放金光。但是,这些宝贝都不能拿出来,谁要拿了洞里的一件东西,洞门就小了,人就走不出来;要是丢下东西,洞门又稍大一点,侧着身子可以出来。
    这个消息被贪心的府台老爷知道了,他亲自带了一批差役来到信洞坎,爬到山上,找到了岩洞,一个个侧着身进去,把洞里的金银宝贝装了几十口袋。但是洞门小了,没有一个人能出得来。府台老爷在洞里急得直跳,连忙派人去找石匠用凿子把门凿大一些。石匠用凿子一凿,轰隆一声响,洞门完全关起来了。贪心的府台老爷和一些奴才,便永远地被关在洞里出不来了。现在到了信洞坎,还可以看见像一扇大门似的岩石,堵在山门口。 
   

<>流传地区:贵州黎平
口述:杨明桃、李如璧、陈士贵
搜集整理:杨国仁
文字录入:吴定敏  
    被拉长了的岩山吴勉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一心要打倒朱元璋,推翻明朝,让老百姓都能过太平日子。所以,他一在黎平起事,就有个长远打算。他想:明朝的江山有那样宽,朱元璋的兵将有那样多,京城离这里又那样远,仗一打起来,拼刀拼枪是不用说的;爬山越岭,渡江过河也是少不了的。爬又越岭,犹如“家常便饭”,难不倒我们;若是在大江大河里打仗,我们就不行了,小船怎能顶用?必须有一支水军!于是,他就到各处去找一个可以训练水军的地点。这天,他走到古州(榕江),从南岳山顺河岸向南走,经过五榕山、马鞍山,来到了三角嘴的石山顶上。他站在高处向四面看,只见三条河水在大河口汇合,绕着三角嘴流出去,出口的地方很窄,而且全是岩山。从古州到乐乡,是几十里长的平阳大坝。要是把三角嘴岩山拉长,同河对岸的黑脸岩粘成一块,就可以把河水堵起来,成为一个几十里宽的“海”,不是可以练水军了吗?吴勉想好,马上就动手干了起来。只见他站在水里,两手拉着三角嘴的山嘴嘴,边拉边朝后退。那坚硬的岩山在他手里,就像一大堆糯米打成的糍粑,随他怎样扯,任他怎样揉;从厚的地方抓一块来补薄的地方,从高的地方撕一块来填矮的地方。才拉了两天,山嘴就被拉到河中间,堵了半条河。

点评回复 引用

举报 返回顶部

无声行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无声行 当前离线
注册时间
2006-5-28 
阅读权限
200 
积分
136298 
最后登录
2011-7-6 
在线时间
4089小时 
积分
136298  
精华
33 
帖子
33043 
UID

管理员

注册时间
2006-5-28 
积分
136298 
精华
33 
帖子
33043 

板凳 发表于 2006-11-28 01:20 |只看该作者

Re:吴勉的传说

第三天,天才亮,吴勉又去拉山。他想在今天做完这件事,格外用力。他用劲太大,竟把离三角嘴不远的地方拉成一个三角形的裂口。为争取时间早点完工,他准备等完工后再补这个裂口。
正在这时,有一个白发白胡子的老者走来。他问吴勉:“老弟,你在做哪样?”“拉山。”吴勉回答。“拉山做哪样?”“堵水。”“堵水做哪样?”“酿海。”“酿海做哪样?”这老头刨根究底问个不停。吴勉又忙着拉山,又要回答他,心里就有点不高兴:做哪样,这不是故意在问吗?本想说老者几句,免得他再问,但又一想,这老者一问到底,就不定中间有文章,再说,动不动就得罪人,以后人家一见了我就怕,还做得成大事吗?他又和气地耐心回答:“练水军。”“练水军做哪样?”又是一个“为哪样?”他难道只会说:“为哪样”吗?吴勉还是压住气,回答:“打败明朝,让我们老百姓都过太平日子!”听了这句话,老者的嘴笑开了,捋着胡子,点着头说:“嗯——对!就是要这样!你想得远想得好啊!”不过,老者又说:“我又要问你,你把这河水堵了,成海来练水军,这一头是顾上了;另一头,这方圆几十里内大大小小几十个寨子和多少肥田,就都泡在水里了。这几十里内上万的乡亲们,眼前怎么办?以后怎么办?你想过了吗?”这一问,真把吴勉问得无话可答。是呀,这几十里的寨子、田地、乡亲,以后怎么办?嗨,我吴勉算是做了一件糊涂事!他对老者作了一个揖,恭恭敬敬又十分后悔地说:“这是我想不周到。要不是你老人家来指点,我将做错一件事!以后我一定想好了才做!”“你还是把这岩山推回去吧!”“不行啊,我的法术,只要有人点破,就不灵了!这岩山,我推不回去了!”直到现在,你到榕江大河口去看,三角嘴岩山插入河心,差不多氢河水堵断,河水要绕过这座山嘴,才流得出去。而被拉裂口的石洞——诸葛洞,也一直留在那里,永远补不起来了。 流传于榕江城关一带汉族民间搜集整理:李 仄  
白惹与吴勉 棉花雪花下了三天三夜,大地白茫茫一片。南国的青龙山已是几年不降这样的棉花雪了。吃罢早饭时分,男女老少都走出家门去观赏如白糖铺盖的雪景。忽然间天黑雷鸣,电光闪闪,约一袋烟工夫,又是雪花纷飞。真使人愕然。一、白惹与吴勉的来历
相传这是白惹与吴勉厌烦天界下凡人间时的情景。他二人降下青龙山,要成为真正的侗族一员,决定在侗家投胎还俗,于是吴勉问土地公:“哪个地方好练兵遣将?”土地公说:“黎平兰洞‘岑通通,赖练邕’(侗语,意为:山河宽宽,好练兵)”吴勉就迳自奔兰洞寨去了。白惹也启齿问:“土地公公,哪个地方好学艺?”土地公答道:“广南长冲‘介匡匡,赖学香’(侗语意:街宽宽,好学艺)”。白惹也潇洒地往长冲寨走去。吴勉出生的时候很异样:金光围绕关房屋,异香布满了全寨。他刚生下来就会叫爹娘,三岁能读诗文,五岁能骑马射箭。吴勉神童的事迹,千里侗乡家喻户晓。
长冲寨杨素花生下白惹生也不平凡,那一天天刚亮,全寨金光万道,空气芬芳,一只大鹏鸟飞临屋顶绕了三圈,叫了三声,白惹堕地时格格发笑。三岁能绣花,五岁能舞剑。白惹奇女,也传遍千里侗乡。
 二、悬花择配白惹长到十四岁了,脸蛋如山丹妖艳,黑亮的眸子流露着甜笑,臂腿的皮肤白得透明。她长得相当美,嗓子好,又是出口成歌。对起歌来,个个低头败北。不知有好多的后生向她表白爱情,也不知有好多的媒婆登门说亲,白惹感到不耐烦了,就用一根丝线系一朵用红黄蓝白黑五色布扎起的花,挂在晒楼竹竿上,书明:哪一个纳汉(后生)能一箭射断丝线手接五色花,我愿与他谈情说爱。接花郎还要答对壁上的山歌和两副对子下联,方能婚配。山歌歌文是:
什么树未曾落果又开花?
什么树百虫不沾喷喷香?
什么鱼一面无麟生独眼?
什么鱼专上岸上配情郎?
两副对子的上联:
(一)官富有银万两,安逸高歌
(二)千山青翠,阡陌千里,何以众人缺薪米》
点评回复 引用

举报 返回顶部

无声行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无声行 当前离线
注册时间
2006-5-28 
阅读权限
200 
积分
136298 
最后登录
2011-7-6 
在线时间
4089小时 
积分
136298  
精华
33 
帖子
33043 
UID

管理员

注册时间
2006-5-28 
积分
136298 
精华
33 
帖子
33043 

5楼 发表于 2006-11-28 01:21 |只看该作者

Re:吴勉的传说

远近的纳汉都背箭来射花了,都没有射中系花的金丝线,只好“望花兴叹”!后来各地射箭能手也来了,有十八位纳汉射断了金丝线,手接得五色花,但对答那首歌和对子下联都不圆满,白惹礼貌地对十八位纳汉唱: 珠郎箭法工夫硬,对歌肚才差几分;
姻缘未成莫怨恨,来日相逢要热情。
姻缘未成仁义在,这十八位纳汉有感于白惹的盛情,在长冲河孟塘边,每人用大青石砌一级码头,方便白惹下河洗衣。这十八级码头至今还在,成为古迹。
阳铜花盛开了,到了元宵节,白惹吃罢早餐油茶,走上晒楼,观赏红艳艳的阳铜花。忽见一英俊的纳汉在百步之地张圆弓,“嗖”的一声射断了系花的金丝线,就箭一样飞跑到晒楼下,双手接住掉下的五色花,向白惹一笑。白惹也妩媚地一笑走进屋里去,静听这纳汉对歌文,纳汉扯起嗓子唱道:油茶果子未落又开花,山胡椒百虫惧沾喷喷香。
比目鱼一面鳞是单眼,五令子专与狗扑蛇配情郎。
纳汉稍停,清下嗓子又对起了两副对子的下联:
(一)民穷无钱半文,操劳呻吟!
(二)一官红运,喽罗一群,只因独夫霸山田。
白惹听了很满意,便用歌问对方:
浪击石崖有回响,深山扯嗓有回音。
伸篙下水须知底,问哥贵姓何处人?
吴勉立即对答:
溪水潺潺带新韵,鸟语阵阵动人心。
小名吴勉兰洞寨,千里迢迢觅知音。
白惹又唱:
细细银针穿金线,绵绵情意牵妹心;
一鞭难得试好马,一歌难测珠郎情。
吴勉笑眯眯地答道:
金任火炼辩伪真,人靠频交才知心;
暑饮山泉凉腑肺,寒吐衷肠靠热情。
这时,白惹便拿一双竹筷子下楼会见吴勉,对他说:“听人说你在兰洞把一棵榕树倒栽成活,我没看见。现在你把这双筷子插在岭上,如果成活就可成姻缘。”吴勉接了筷子往岭上走,把筷子插入泥土一半深,立即成长青翠的四方竹。据说四方竹是从此繁衍起来的。从此,白惹与吴勉便经常对歌,各抒政见,情投意合,刀砍铜钱各执一半,定了婚。吴勉为了回黔、湘侗区一带发运群众起来反抗官府的压榨,辞别白惹去了。临别依依,双方言定大事成功后结婚。
 三、明王选美白惹为了配合吴勉举行起义,也在桂北侗区暗中组织力量。一天,白惹去广南寨发动群众,刚跨上一座小木桥,迎面来了一群官兵,白惹来不及避开,便从容地走过桥去。这些官兵望着白惹的美貌,个个呆若木鸡。一只山鹰掠过头顶俯冲到地面抓小鸭,才使这帮人惊醒过来。一个卫兵说:“大人,娶妾有门了。”巡官眉开眼笑,说声“好”,但立刻又改变了主意,说要选送美女上京入宫,以求飞黄腾达。主意已定,这帮人也就不动声色地走了。事过半年,明王亲自派人到冲来了,不露声色地暗中窥望。当看到白惹时,审美官惊呼:“长沙百个少女的美貌,比不上白惹一笑。”列为第一美女。这事给白惹知道后,成天愁眉不展,闷闷不乐,总盼望早日起事,早日与吴勉结成姻。 四、土官诡计于是,白惹的哥哥就日夜奔行去兰洞,把妹子被选入宫的事告诉吴勉,吴勉立即扬鞭驰马,日夜兼程,前去营救白惹。
当吴勉跨入广西境界,就听人们在叹息,说可怜的白惹被龙轿抬走了。吴勉便策马追至朴山界,果然见到几十个人押着轿子走。吴勉驰马靠近龙轿,喝道:“站住,把民女放回家去!”押轿官大怒,吼道:“谁大胆拦轿,违抗圣旨,把他逮住!”兵勇一齐动手来抓吴勉。这些人哪是他的对手,给吴勉杀伤一大片,押轿官一命呜呼。吴勉打开轿门,一个容貌雅美的少女抹着眼泪走下轿来。吴勉仔细一看,却不是白惹,他心忐忑不安,白惹哪里去了?原来土官对白惹的人品容貌早已垂涎三尺,如今却被朝廷选上入宫,甚为惆怅。于是施个“瞒天过海”金蝉脱壳之计,一面找了个容貌与白惹相似的民女去顶替,一面派人去抓白惹。几个爪牙埋伏在白惹必经之路,在好走过时,就出其不意地扑上去。哪知白惹有一身武艺,一个个被她踢翻在地。土官一计未成又施二计,侦察白惹要走过的两板桥,半夜派人把中间的木桥脚锯去九分九,又看不出被锯的痕迹。当白惹走过桥中,“吭啷”一声,桥倒人跌。埋伏在河湾的爪牙就快舟直抵桥下边 ,抓住白惹,掳上小舟,顺水而行,一会儿就无影无踪。白惹被绑到土官府,土官软硬兼施要白惹与他成亲,白惹只是默默不语。逼婚的第三天,白惹气愤极了,对着土官的脸上吐了一口唾沫,唱了一首山歌:
一条大路通帕阳,平平石板铺进庄;
长冲白惹早有意,铁心许配吴勉王。
土官勃然大怒,破口大骂:“吴勉穷鬼,想当什么王,真是叫化子想吃天鹅肉。来人,把这个不知好歹的白惹关起来。” 五、揭竿而起吴勉拦龙轿寻不到白惹,立即纵马往回驰,行至孟坳凉亭,碰见一位白须白发老人,连忙下马向老人施礼。老人手摸长须望着这位身体魁梧英俊的青年,眼神似乎在问干什么来的。吴勉又施上一礼道:“小人吴勉,是路过此地去救人。”“救谁?”“救白惹。”老人啊了一声说:“快去,她关在土官府。”吴勉道了谢,跃上马直奔土官府。白惹被关在三楼的阁楼,有一个妇女看守她,她心乱如麻,不知如何才能逃出土官的魔掌。她长叹:“吴勉郎呀,恐怕难以相会了!”那位被派来看守的妇女,很同情白惹,吴勉射箭时她也在场,因此她有心放白惹,静候时机。傍晚时分,吴勉悄悄地来到土官府旁,仰望高大的木楼,心中盘算着:“白惹哪里?”忽然看到三楼阁楼上有个妇女向他招手示意。吴勉走近一些,见她慌忙打开锁,门里便探出一个山丹似的脸儿,吴勉大喜,心里喊“是她,白惹!”这个妇女又敏捷地把一匹侗布的一头系牢木柱,另一头放下木楼。白惹抓住布匹往下滑,这个妇女也跟着抓布往下滑去。形势紧迫,吴勉也顾不得羞耻,就背着白惹,一口气跑上青龙山。跑到山坳凉亭,三人才歇下来,各叙遭遇之后,便商议发动起事,事不迟疑,趁夜深人静,便分手各奔一方去策划起义了。
戊午年四月八牛节(即明洪武十一年),黎平兰洞的农民在吴勉的率领下揭竿而起,在广南长冲的农民在白惹的率领下也揭竿而起。一场规模很大的侗族农民起义,如龙卷风似的爆发起来了。
 流传于广西一带广西 陆德高 搜集整理吴定敏2005.7.31摘于《剗平王吴勉》一书 点评回复 引用

举报 返回顶部

无声行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无声行 当前离线
注册时间
2006-5-28 
阅读权限
200 
积分
136298 
最后登录
2011-7-6 
在线时间
4089小时 
积分
136298  
精华
33 
帖子
33043 
UID

管理员

注册时间
2006-5-28 
积分
136298 
精华
33 
帖子
33043 

6楼 发表于 2006-11-28 01:21 |只看该作者

Re:吴勉的传说

勉王的传说(二)
圈地养牛吴勉王小的时候,家境非常清苦,父亲去世早,丢下母亲他和妹妹三个人。他只好替寨上养众牛,换些旧衣和粮食度日。
每天,他把牛放进山冲,然后站在一个高处,用右手食指朝上下左右画个圆圈,边画边说:“大牛、小牛、公牛、母牛们,你们就在圈里头吃草。”说完,他便到山冲口去修刀削箭去了。经他那么一画,人们从远处一看:他的养牛坡有一圈高高的城墙。
太阳快下坡了,他用食指在原来画的圆圈底部画条直线,然后说:“牛群,我开城门了,你们快回寨上去!”他的喊声一落,牛群一个不少地冲出来。人们知道他可以圈地养牛,而且一画圈就变成城廓,都说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将来一定是个大王。” 睡河断水他娘害病倒床,已经好几天不进茶饭了。
一天,娘对他说:“勉,我的嘴巴苦得很,想吃酸汤鲑鱼和青炖团鱼,你去找来好吗?”吴勉是个很孝敬的孩子,听娘这样一讲,便说:“好。以后你想吃什么只管讲,我尽量去想办法找来。”说完,便马上邀他的妹妹拿出鱼篓、亮筲箕和一面皮鼓出去。兄妹俩走到离家三十多里的引所河边,吴勉对他妹妹说:“我在上头塞水,水一干你就下河捞鱼。捞满了鱼篓,你就将皮鼓猛打三棒,我就知道你已经上岸,再开坝放水下来。”说完,他脱掉上衣横河一躺,马上变成一堵又高又厚的拦河坝。河水断了,鱼儿无水乱蹦乱跳,鲑鱼,团鱼……应有尽有。鱼儿很多,他妹妹越捞越起劲,时间拖长了,“坝上”的水也蓄得很深。他妹妹一直捞到鱼篓装不下了,还用花围腰兜着一大包,才上岸击鼓报信。吴勉听见鼓声,猛一起来,河水猛冲猛刷,把引所的销口山的半截山头冲垮了。原来的笔直的河床冲成了个弯手拐,然后才再流下洪州。从此,人们把这个像弯手拐的河叫做“转水”。兄妹俩将鱼拿回家。他娘吃到了爽口的酸汤鱼和青炖团鱼后,病很快好了。
 信洞的由来 从前,信洞这个地方是个无名小山村,名字是吴勉帮助那里的人民打通石山,引出管团湖水之后才正式得名的。相传明朝洪武初年,天旱、政苛。苍天不仁无粟米,国政不仁降乱离,民不聊生。靠种田过日子的百姓,眼看栽下的秧苗就要枯死,个个心急如火。几个人相约去修整拦山沟,想把每一滴水都引到田里。他们忙了几天,没有一滴水流进田,又渴又累,便坐在半坡的大路边休息,议论缺水的事。
瘦个子中年人说:“这地方水贵如油,种田靠望天水,忙一年到头不填不饱肚子,我们还是搬家算喽。”矮墩墩的中年人不同意,他说:“人搬穷,火搬熄。我们还是设法把这个地方搞好,才算有本事。古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只要全寨人扭成一股绳,挖通石山,就能把管团湖的水引过来,我们永生永世就有水用了。”弯腰驼背的老伯伯不相信,便说:“你想的倒好,侃大话不要本钱。五里多路的石灰岩山,哪辈子才打得通啊!”就在三人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吴勉从山脚下拄根拐棍上来。他听得清清楚楚,便上前对众人说:“你们不要争了,我到管团去,用棍子把岩山一捅,水就会流到你们寨边来。你们子孙万代,就再也不愁无水种田了!”几个人听了这个陌生大汉子的话都好笑,齐声说:“你有那样大的本事?我们不信。”吴勉谦和地说:“你们不信自然可以。不过,我要求你们在这里仅坐一袋烟的工夫。要是没有水过来,你们只管骂我是白嘴。”众人劳累,还有休息够,便漫不经心地继续争论和抽烟。一袋烟刚刚要过,突然听到山下响起“哗啦哗啦”的水声。几个从扶着锄头朝山下一看,果然见到洪水卷着干树叶滚滚冲下来。个个眉开眼笑,高兴地跳起来:“水来了!水来了!”他们刚想收拾东西下山看个究竟,吴勉已回到他们的身边。他问众人:“现在你们就了吧?”大家万分感激地说:“信!信!信!”从此,人们把这人地方叫做信洞。 堵冒米井从上黎平地坪去龙额的路上,在分路去己林的岔路边,有一堵陡峭的石崖。半崖处有个大碗粗的圆洞,它曾经日日夜夜地冒着白米,人们喊它做“冒米井”。后来,这个洞被吴勉用石头堵死,白米就再也流不出来了。他为什么要堵死洞口,不让白米流出来呢?据说还是为了保全人们的生命安全。明朝初年,吴勉正值壮年时候,冒米井日夜像泉水一般地流着白米,这个消息像风一般,很快传遍苗村侗寨。缺粮的人们为了不挨饿,有粮的人们为了发横财,都从四面八方挑着竹箩、搭着布袋,丢下良田不种,好山不修,纷纷去那里抢米。
点评回复 引用

举报 返回顶部

无声行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无声行 当前离线
注册时间
2006-5-28 
阅读权限
200 
积分
136298 
最后登录
2011-7-6 
在线时间
4089小时 
积分
136298  
精华
33 
帖子
33043 
UID

管理员

注册时间
2006-5-28 
积分
136298 
精华
33 
帖子
33043 

7楼 发表于 2006-11-28 01:21 |只看该作者

Re:吴勉的传说

粮是宝中宝,谁人见了都想要。而且,谁都想先要,谁都想多得。你挤我,我挤你,互相生起气来,先是动嘴相骂,后是动手相打。每天为了抢米,打死打伤不少人。
消息传到吴勉的耳边,他便从兰洞走到那里去看个究竟。他走到那里,见抢米的人打得乱做一团。被打伤的人在哭,没抢到米的在叫,抢到米的在笑。几个被打死还没人收的尸体,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
吴勉见到这种惨状十分难过,心想:“再这样下去,不用遭什么瘟灾,也不用遭什么战祸,我们这方圆百多里的人,也会因眼前的小利自相残杀而绝种。我非想个法改变它不可。”想到这里,他便从地上拾起一砣冬瓜形的石头,把冒米的井口堵了。那块石头至今还有一截伸在外面。他堵死了冒米的井口,然后转身过去,高声地喊道:“哎——各父老兄弟姐妹们,大家不要抢了,米冒不出来了!你们各自回家去,把自家的田犁耙三道,上肥三道,薅修三道,白米就会从你的田冒出来的。要是不冒,你们来找我吴勉!”人们听完他的话,都以为冒米井会移动,便个个回家照办。当人们薅完三道秧时,就迫不及待地绕着田边查看,谁也没有发现田里冒白米,都认为吴勉哄骗他们,便由不满转为愤恨,互相邀约起来,要去找吴勉“算账”。老年们眼看那年的庄稼比往年长得好,心里非常高兴,得知青年们要去找吴勉“算账”,便笑着劝阻他们说:“嘿嘿,不要去了,傻瓜们,这个谜你们都猜不透?他是叫我们不要互相争斗,各自下劲种好自己家的田,田里就自然多产粮食。不信你们看着,今年的收成肯定比往年强得多。”听老人们这样一讲,大家才猛醒过来,个个抓脑壳,你望我,我望你,都不好意思。然后齐声说:“吴勉是个好人。” 埋带变蕨根明朝初年,朝廷对西南各少数民族从原来的“靶縻政策”变为“改土归流”政策,所有的地方官统统由“流”官担任。什么“野鸡粮”、“火烟钱”等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弄得民不聊生。侗族人民对此忍无可忍,在吴勉和梁魁的领导下,举行了农民起义。有一天,来往的民军很多,把锅里的饭吃光了,还差两三个人的饭。桶里又暂时没有白米了,吴勉以为象往天一样,有的伙夫米不注意,浪出很多白米在桶里。他便动手去倒淘米的水查看。
他娘晓得淘米水洗东西很干净,便把系口袋的三根鸡肠带泡在里面。吴勉倒掉桶里的水,却不见米,只见他娘娘泡的带子全部裹着淀粉。
吴勉王拿在手上一看,心中大喜,说:“我们起义军今后吃粮不愁了。”说完,他把鸡肠带拿到二望坡去埋,回来时说:“三天以后,就会长出粮食来的。”果然,三天过去,满坡满岭长出一种大型凤尾形的草草。吴勉叫人们去挖开一看,下面的串根又长又粗,足有手指一般大。草根的外皮有两条直线,很像鸡肠带,带里里面全部灌满淀粉。用这种草根加工得的淀粉,可以拌饭煮吃,也可以单独烙成粑粑吃。只要有油有盐,弄起来是相当可口的。人们把这种草根叫做蕨根。人那时候,二望坡几十里,蕨根埋土又浅,淀粉又多。人们把吃蕨粑叫做叫“吴勉粮”。 吴勉脱险吴勉在上黄被俘后,被捆绑关押在上黄一家砖房里,寨老们知道他有“喝水断绑”的过硬气功,便趁看守官军打盹之机递水进去。吴勉王喝饱了水,三鼓气,一张臂,一对新棕索如刀两断。他逃脱了。他逃脱后,到信洞坎的石洞去暂时躲避,被上皮林子寨——响夕寨的妙龄姑娘娘善上山砍柴时发现。以后,娘善天天以上山砍柴或挖地为名,给吴勉送饭。不久,他妹妹勉美也来到响夕寨。兄妹又见面了。勉美是个形如男子的起义军成员,杀死了不少官军。官军对皮林一带的清查日胜一日,到处站岗放哨,盘查过往行人。娘善她们不能按时给吴勉送饭了,就以男女结伙上山砍柴为名,让一个青年脱上皮林的服装给吴勉穿上,然后让吴勉王和大家一起挑柴回寨。那时,官军在路口站岗,群众上山下山他们都要清点人数,两相符合才准进寨。而那个脱衣服给吴勉穿的青年,只好爬悬崖、钻刺逢回家。
点评回复 引用

举报 返回顶部

无声行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无声行 当前离线
注册时间
2006-5-28 
阅读权限
200 
积分
136298 
最后登录
2011-7-6 
在线时间
4089小时 
积分
136298  
精华
33 
帖子
33043 
UID

管理员

注册时间
2006-5-28 
积分
136298 
精华
33 
帖子
33043 

8楼 发表于 2006-11-28 01:22 |只看该作者

Re:吴勉的传说

娘善和大家把吴勉王巧接到寨子屋边洞中安顿。寨上长老和青年中同情造反的人,白天和黑夜都到洞里同吴勉王商议如何东山再起的事。勉王说得众人心里执乎乎。
这时,官军把注意力从下皮林转到上皮林来了,在路口、寨边到处站岗放哨,人们出入寨子都非常困难。官军还不时抓一些有嫌疑的人去拷打、逼问,但谁都说不知吴勉王的下落。在官军似知非知的情况下,为了保住吴勉王及他妹妹的人身安全,几个寨老议定利用吃新节那天赛芦笙和赛歌的机会,为吴勉王兄妹搞“金蝉脱壳”之计。吃新节的头天晚上,几个寨老正在计议的明天的事,懂得侗话的暗探闯进去,准备干涉他们的节日活动。寨老们再三说明是乡规土俗,还要忌寨:早晨禁止一切生人入寨,等中午赛芦笙和赛歌时才让外人围观。听了这样的安排,暗探们去报告当时住在下皮林的一个大官。这位大官想利用民间的活动,制造歌舞升平的假象,好向皇上邀功,这才允许。
中午,三声铁炮轰响,几百个身穿节日盛装的男女青年在寨老们的导引下进入河坝赛场。吴勉王和他妹妹也夹杂在青年中。大家都不见人才好、嗓子好的娘善参加。芦笙比赛终于开始了。
这时,一个曾在上黄见过吴勉王的暗探把他认出来了。这暗探叫一个人监视勉王,指使另一个人忙跑到下皮林去报告,情况十分紧急。
约三四刻之久,七八百全副武装的官军从下皮林上河坝,向上皮林跑来,站在山上的娘善姑娘看见了,她扯起金嗓子高声喊道:“乡亲们——,快来这里对歌。”喊声一落,寨老们一挥手,人们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涌赛场,向娘善站的山上奔去。吴勉兄妹由一群年轻力壮的后生护送,趁混乱之时向登界方向奔去。官军赶到赛芦笙扑了个空。那大官大动肝火,责骂暗探提供情况不实。暗探一再申辩:“与在上黄见到的吴勉一模一样,只是改穿了上皮林的衣服,一定是换场时跑了。”这样,官军就抓来了呼唤改变场地的娘善,一面毒打,一面逼她交出吴勉王。在场的群众纷纷上前与官军搏斗,要把娘善夺回来,许多人被官军活活砍死。娘善不忍乡亲们遭到残杀,便对官军道:“你们不知道是吴勉王半天能走一百八(十里)吗?他早已远走高飞了!是我设计放走的。要砍要剁,随便!”于是,官军把她扭走了,再也没有回来。从此,青年男女年年在这一天到那里赛歌,此地取名“己卡娘善”。 白布搭桥吴勉王在同明军作战的头几年节节得胜,曾在零溪和九里岗等处大打胜仗,活捉并打死指挥佥事过兴父子。后来,官军在楚王桢的指挥下,又在思州(今余庆、桐梓)和古州(黎平、榕江)一带连打败仗。明皇朱洪武大怒,便以“楚王年幼,未能练达军务”为由,把他撤换,改派都督刘宁向农民起义军围攻。官军采取“分屯立册”的办法,逐人登户口。这一手非常毒辣,对民军十分不利。他们只好转入溶洞和森林居住,继续同官军作战。有一次,吴勉王领兵占据登界山一带。这里到处是崇山峻岭,沟壑深不见底。官军举兵前去围攻。吴勉王便从所占领的山头向明军攻上来的山头抛出一匹白布。布的一头飞向对面山头,一头留在他的两手上。顿时,白布变成一座平坦的新木桥。正苦于高坡难爬的官军,见到平坦的大木桥,无不高兴,都说:“想不到这高坡还有这样好的木桥给我们走。”于是,便纷纷踏上木桥去找农民起义军。吴勉王心中有数,让几百上千个明军官兵从对面开向自己,突然,他把白布翻边,“桥”上所有的明军便像烂梨一样从高空往下摔。他又将白布朝另外的山头抛出去,又让官军踏上去……,这样反复打击官军。登界这一仗,官军损兵折将几万人。
 吴勉的铁链勉王是在官兵捉住他的母亲和儿子后,被迫下山就擒才就义的。他的英灵永在!
现在的黎平县三龙乡中寨,还时常传出吴勉王的铁链显灵的消息,说它常在晚上发出丁零当郎的响声。
六百年了,它不红不锈,仍像刚从铁匠铺里取回来一样。八九斤重的铁链,一次能吸干米酒三斤。
远近有人进入这个乡作案或引起嫌疑,群众便说:“请吴勉王的铁链来。”他们烧香化纸,集中在鼓楼的水塘边高呼“哈唿!哈唿!哈唿唿!”喊声一落,只见水塘中串出一道白泡,人们用木钩一捞,铁链便出来了。这根铁链是辨别邪正的最好“法官”。铁链一头挂在鼓楼的柱头上,一头捆在当事人身上。要是谁枉遭,捆他的铁链总是松松的,不让他受苦挨痛;要是谁真有罪,铁链一上身,便自动地把他抽吊到柱子上去。一传十,十传百,方圆百里的人都知道这条铁链的厉害。有人犯了罪,一听群众要动吴勉王的铁链,都乖乖地认了罪。有的人本想进入这个乡作案,听说那里有个神链,也只好罢休了。
点评回复 引用

举报 返回顶部

无声行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无声行 当前离线
注册时间
2006-5-28 
阅读权限
200 
积分
136298 
最后登录
2011-7-6 
在线时间
4089小时 
积分
136298  
精华
33 
帖子
33043 
UID

管理员

注册时间
2006-5-28 
积分
136298 
精华
33 
帖子
33043 

9楼 发表于 2006-11-28 01:22 |只看该作者

Re:吴勉的传说

口 述:吴宗祥(侗)黎平信洞寨人吴文光(侗)黎平三龙人
石维修、石启章(侗)均为从江新安乡人
搜集时间:84年11月,85年6月地点:信洞、中寨、上皮林
流传地区:黎平、从江
 冒水冲、蕨菜坪杨金江 整理勉王王领着义军,在黎平、靖州一带跟着官兵打仗。从平地到山岭,从溪水到大江河,各处都留下吴勉义军勇士们的脚印。他们住过的地方,有的已形成石孔窑,有的留下了平整的石板床;许多深山密林中,长出奇形怪状的古树,听说是义士们时常休息的地方。
距黎平不远的一个大山里,有一块常年长甜蕨菜的坡地。这山就是当年勉王被包围过的山。义军当年被围困在山中五天五夜,那里既无水又无可充饥的山果和菜根,急得义军将领们到处奔察,无计可想。勉王知道后,便派义军到冲里挖几口大井,挖了一天一夜,就冒出几股泉水。战士们喝呀,洗呀!源泉取之不尽。草粮用尽,山中的野兽被打光,很多树皮被剥完,都没能解决义士们的食粮。第三天早上,勉王带着一支队伍,到山前山后去看实情。他面对冒泉水的山冲叹道:“泉水呀!泉水,你能供应我吴勉部下的水吃,为何不跟我长出些能充饥的野菜呢!”他刚说罢,一位义军给端来一碗糯米汤。勉王接过碗向大山洒去,便回营去了。次日早晨,义士回营报到,整个山坡都长满了密密的蕨菜。勉王听了,高兴地下令部下去摘蕨菜。各部队的义士吃到蕨菜,不但觉得味道美,还越嚼越尝出清甜的米浆来。部下一连吃了三天,人强马壮,粮食十足。于是,勉王趁官兵作乐之夜,把义军分成十路下山来,打得官兵七零八落,四散奔逃。义军又回到城里,大搜官兵弃下的食物用品,已够义军吃上整个月的饱食。
  
吴勉传说故事三则石启文 整理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
——木石鱼的故事偏髻的由来
信洞坎脚,流淌着一条清澈的小河。河岸郁郁葱葱,青翠欲滴。河里鱼儿或伏水里,或半露水面的乱石丛中。传说那些乱石,竟是吴勉王抗击封建王朝官兵的一支兵马哩。长久以来,六洞地区世世代代传颂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夏初,在信洞到皮林之间的山道上,吴勉王正率领着他的一支“兵马”,沿着弯曲崎岖的山道行进。那天,天空晴朗,炎热异常。当队伍行经信洞坎时,吴勉感觉困倦极了,便在一棵大树荫下,一口凉水井边坐下来休息。阵阵清风,沁人肺俯,声声蝉鸣,催人入睡。他坐着坐着,不觉两眼迷离,恍恍惚惚,竟神不由主地做起梦来。好久好久,当他醒来时,“兵马”已经不见踪影了,直急得他焦首顿足。恰巧,这时前面走来一位妇女,吴勉上前便问:“叔妈啊,你从前面来,可曾见到我的兵马走到哪里去了?”“我可没看见什么兵马,只见一些石头在前边的小河床里乒乓蹦跳,密密麻麻,伸延足有几里路。”“咳呀,坏罗,你坏了我的事罗!”吴勉听了妇人这席话,像遭雷霹一样直跺脚。“怎么啦,我坏你什么事啦?”妇人以为吴勉在逗趣,毫不示弱地还在说俏皮话哩。“你还装哩!”他一边说一边巴掌伸了过去。吴勉原本只想吓那妇人一下,不料却碰偏了她的发髻。传说就因为那位妇女的这句不吉祥的话,吴勉的“兵马”变成了这小河床的石头,使他丧失了一支抗击官兵的劲旅。那位妇女出于自责,就一直按吴勉碰偏了的发式,挽偏髻啦。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广大侗家妇女为了纪念这位起义英雄,都梳挽起偏髻,流传下来。
 神助的纸兵马吴勉王的起义军,经过与官兵多年鏖战,损兵折将,消耗了很大的战斗力。为了扩充义军,继续斗争,他四处奔走,招兵买马。可是,因为官兵到处烧杀抢掠,人们为了逃避官兵追捕,都到荒山僻野躲起来了,使吴勉招募义军工作遇到了很大困难,一时忧郁,他喝茶无味,吃饭也不香。
一天,一位军师对吴勉说,听说南边离这里很远的地方有个仙人洞,洞里有一位天上下凡的老神仙。大仙乐善好施,扶危济难。只是到他那里,得越过三道幽深的河谷,五座险峻的高山。
点评回复 引用

举报 返回顶部

无声行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无声行 当前离线
注册时间
2006-5-28 
阅读权限
200 
积分
136298 
最后登录
2011-7-6 
在线时间
4089小时 
积分
136298  
精华
33 
帖子
33043 
UID

管理员

注册时间
2006-5-28 
积分
136298 
精华
33 
帖子
33043 

10楼 发表于 2006-11-28 01:22 |只看该作者

Re:吴勉的传说

吴勉听了军师的话,深思半晌说:“哼,果真是这样,为解救人民于水火,不管遇到多少困难,也得走一趟啊。”主意定了,说走就走,第二天,吴勉带着几个随从,跨上马,登上了寻访大仙的路程。他们没日没夜地走啊,走啊,逢人问路,化险为夷,共走了三三共九天。到第九天的晚上,终于找到了大仙的洞府。他们顾不得一路辛劳,当晚就忙去喊门。
一声门响,一位仙童从门里伸出头来问:“是哪位啊,有什么事呀?”吴勉报过名,就把求助大仙的缘由一五一十的数了一遍。仙童听罢,为难地说:“咳呀,不凑巧啦,大仙外出云游去啦,恐怕还要几天才回来哩!”稍停,又补充道:“你们远方来辛苦了,快进门歇息吧。”吴勉他们在那里等呀等,一直等到第三天天黑尽了,那老神仙才进家。吴勉因为心情焦急,见嘎老坐定,顾不得老人还未喘过气来,就把他的遭遇和特地来求助的事,哗啦哗啦地倾诉出来。慈祥的大仙很同情吴勉他们的事业,和善地对他说:“难为你想到解救百姓危难的一片心罗。不着急,不着急,我成全你们就是了。”老人停了一会,若有所思地拈拈胡子,然后漫不经心地说:“今晚大家睡个好觉,明天再与理会吧。”第二天,天刚破晓,当大仙梳洗毕,吴勉到了他的跟前,嘎老见吴勉那副认真的样子,打心里就高兴,当下,吩咐仙童们备办纸张刀剪等物,如此这般地教授吴勉他们动手剪纸兵纸马。吴勉他们剪呀,剪呀,足足剪了七天七夜,也不知剪了多少。好不容易挨到第八天。一大早,吴勉去请大仙来施法。
大仙扶着大仙来到纸兵马房,大仙叫仙童们把一应祭祀物品摆设停当,吩咐无干人等离开法场。之后,只见他念念有词,手执宝剑,八方指划,顿时,一个个披盔戴甲的武士,牵着一匹匹身配雕鞍的骏马,鱼贯走出兵马房,跑到洞外的坪子里列队集合。呼呼拥拥好大一阵子,吴勉点点数,足有好几万哩。
吴勉他们高兴呀,高兴得连饭也忘吃了,忙谢过大仙,率领队伍开赴斗争前线。
得到这支神兵相助,吴勉打了许多胜仗,直打得官兵屁滚尿流,搅得官府日夜不得安宁。
 神奇的宝库跟着老人爬信洞坎的孩童,总是见到老人指着对面山上的峭壁,对那镶嵌在绿荫丛中形如关着的城门,一遍又一遍地叨叙:
那门里面是个得很宽很宽的大洞,是吴勉王义军的兵器和饷银库。财富多得很啊,收藏着义军从官府那里收缴来的许许多多的兵器和财宝。有刀,有枪,有剑,有戟,还有金、有银、有绸、有缎……因为里面有数不尽的财宝,所以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进去的。只允许诚实的人进去。谁要进去哪,得杀一头猪,宰一只羊,在洞口向吴勉王行了敬祀礼,还要发誓愿说:“只看你老人家的财物,不动你老人家的财物。”库门才会天一丝小缝,是恰恰只能斜着身子进一个人的一条不缝。进去的人,可以自由地参观,饱享眼福。要是谁不守规矩,动动库里的东西,那怕是一件小小的物品,可不得了。库门就会紧紧关上,里面黑得伸手不见五指,让你喊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哭也没有用。要出来嘛,还得求吴勉王的宽恕。首行呀,规规矩矩地把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再告饶说“吴勉王啊,我错了啊,以后再也不攀动别人的东西了。”要一直念,一直念,念到吴勉认为你心诚了,真有改悔的决心了,那门才又重开一条小缝,让你赶紧出来。心不诚呀,就得呆在里面挨饿受冻,再也见不到太阳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