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州勇士队标桥:中国警告日本!中国已掌握日本核事故重要数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8 15:47:59
2011-07-06 22:54:19  楼主  只看楼主   阅读 2516  回复 2
新华网厦门7月4日电(记者付敏)4日上午,由国家海洋局组织开展的西太平洋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第一航次“南锋”号抵达厦门,顺利完成监测任务,初步掌握了日本福岛核事故对西太平洋可能造成影响的第一手数据。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余兴光介绍,这次工作结束后,我国海洋科研人员将立即对各监测样品进行分析测试,尽快拿出科学监测数据,分析评估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是否对邻近大洋及我国管辖海域造成影响。
据了解,此次西太平洋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航程约5000海里。监测人员在25.2万平方公里公海作业,历时18天,日夜不停地连续监测,比预订时间提前12天完成了所有监测站位的样品采集与现场监测。
本次西太平洋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于6月16日在厦门起航,是由国家海洋局组织,以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牵头,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东海分局和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等单位共同参与。
时评《日抗议中国科考船在地震海域活动》,法新社东京6月24日电。日本官员今天说,该国对中国未经东京同意就派出海洋科考船到遭受海啸袭击海岸的附近海域进行考察表示了抗议。据传闻,该科考船是到上述海域检测核辐射量。日本海岸警卫队说,中国科考船在日本东北海岸附近330公里处被发现。日本说,中国事先应该征得该国同意,因为这艘船驶入了日本200海里专属经济区。法新社的这篇报道写得十分巧妙,把日本的野蛮无理给充分展现出来了。据日本时事通讯社报道,内阁官房长官枝野幸男说:“我们不能允许未经日本同意就进行科学研究的情况发生。”日本的这种表现真是无耻之极!我们不知道日本有什么资格禁止别国在公海上进行监测?!我们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日本的海岸“附近”可以被定义到“离海岸330公里的地方”?当然,我们更要问的问题是,日本究竟为什么要反对他国去监测海啸发生地附近海域的核辐射量?是不是日本害怕被他国发现这次地震海啸及核危机的真相?还有一点就是,日本是不是害怕他国发现其在处理核事故时所干下的龌龊事?
一方面,日本反对他国监测日本附近公海上的核辐射量,另一方面,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总干事日本人天野之弥又提议要对各国核电站进行突击检查、对全球核电站进行风险评估等,此建议只得到了日本和美国政府的积极响应。日本这是想干什么呢?如果没有阴谋,为什么会出现双重标准的问题?日本如果真的那么在乎核安全的话,那么就应该彻底放开让他国对其进行核事项检查,更不应该抗议他国在公海上的监测活动(之前日本还拦截过俄罗斯的飞机)。因此,反过来思考这件事情,我们就越来越感到日本的这个地震所引起的核危机的水很深,很可能有非常复杂的内幕。
也正是因为日本方面拒绝乃至反对中俄这样的核大国对其进行核风险评估及核辐射监测,而且,在核危机后,日本开始全面倒向美国,不仅彻底抛弃了鸠山内阁时期所倡导的东亚合作政策,而且开始积极为美国干涉东亚事务提供方便,更有甚者还甘当美国的马前卒。对此,我们认为,这个核危机的爆发就显得越来越巧了,当然,或许有人说,东亚形势的变化是美国在日本爆发核危机后因势利导的产物,从表面来看,这的确也是那么回事,从美国的表现来看,的确看不出什么问题来,但是,现在的矛盾出现在日本方面,恰恰是日本的双重标准使人们不得不对日本由地震引起的核危机的真相产生怀疑,换言之,恰恰是日本不正常的反应才让人对美国的正常反应产生怀疑,因此,不是我们不愿意从阳谋的角度看待问题,而是现实情况让我们不敢只从阳谋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因此,我们只有全方面的考虑这个问题,也就是还必须从阴谋的角度去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就是因为,这个事件发生后,美国成了最大的赢家,换言之,如果说这次日本核危机中存在什么阴谋的话,那么美国的嫌疑最大。有传言说,日本附近海域的地震是由日本偷偷搞核试验引起的,不过,如果真有这个核试验的话,那么美国更有条件去干,而且,美国在第一时间就把航母派到了事发地,并且不顾核辐射。当时的报道很明确,地震海域的核辐射量居然超过了日本核电站所在地的核辐射量,这就很值得重视了。因此,如果说可能有阴谋的话,那么这个阴谋恐怕就是美国通过一次海底核试验触发了地震,从而制造了日本核危机。而现在日本政府之所以极力反对其它国家对地震海域进行核检测,很可能就是害怕真相暴露,而一旦海底核试验的事情被发现,那么美日关系必然受到极大冲击,因为,此事的严重性几乎可以和美国当年对日本投原子弹一事相提并论了,届时,日美安保同盟恐怕就无法再维持下去了。此外,无论是日本还是美国,如果发现它们在偷偷搞核试验的话,那么对中俄等其它国家而言,都是一个严重的危险信号,因此,不能不高度重视。
投诉 回 复
转发至:        

IAEA核安全大会将总结日本核泄漏事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