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打斗描写:文化的微妙之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2 17:16:01
         曾经有个日本朋友告诉我,“我来到波士顿后觉得非常高兴。这边的服务真好,在柜台的服务员每次都会问我 ‘你好吗?’。不像在纽约的时候,服务员总会生气地说 ‘下一位!’”

  刚来到美国的时候,很不习惯别人问我“你好吗?”我总会犹豫一下,然后回答,“过得去。”后来才发现原来这个问题的模范答案是:“我很好。你呢?”刚开始不知道应该这样回答,所以有一次说“非常差!不知怎么搞的,今天我跟全世界宣战!”跟我对话的美国朋友突然发愣了一下,然后继续说些毫不相关的事。学会这个模范答案后,即使有一次不小心切到手指,有人问我“你好吗?”,我照样回答“我很好!”我的心里却想,“我的手指头流血不止,刚刚缝完五针,怎么会好?要不你也试试切到手指,看你好不好!”

  我还是习惯新加坡人问候的方式,“你吃饱了没?”其实,这跟“你好吗?”并没有两样。很多时候,即使没吃,也会说吃饱了,或是说待会儿才吃。要不然,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尴尬——问候的人不知要不要叫你先用餐,自己也要承受可能被以为要别人请吃饭的误会。

  习俗的微妙就在这里。两个不同文化,同样一类的问候语,对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反应。中国古语“民以食为天”就解释了为什么“你吃饱了没?”对我而言比“你好吗?”亲切。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共同背景和五千年的历史。相反的,“你好吗?”只是一种皮面上的问候。虽然回答这两个问候的模范答案并不一定真实,但至少当时切到手指的时候,如果有人问,“你吃饱了没?”我可以老实回答,“没吃饱!切到手指,拿不了筷子!”

  (摘编自新加坡《联合早报》 文/霖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