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李总是输:香港称:中国切勿轻言轻信“美国衰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5:32:41
         事实和数据告诉国际社会,“美国衰落”是一个假命题。美国天然条件优越、得天独厚。有937万平方公里国土,土地广袤而肥沃,多数地区适合人类生存,人口已经突破三亿,人口密度合理、匀称、适中。美国资源蕴藏丰富、种类齐全,比如,尽管美国大量从美洲、中东和非洲进口石油,但自身石油储量极为丰富,只是基本不采不用。天然气储量为245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五。

  美国一再谴责中国收紧稀土出口,但美国稀土资源储量为1300万吨,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3%,却长期封存。此外,美国的煤炭储量世界第一,发电量、总电力消费均居世界第一。铁路总里程达23万公里,航空运输总量905万架次,稳居世界第一。

  美国的经济要素从量到质都稳居世界鳌头。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世界许多经济体的快速发展,美国的经济地位和经济占比相对下降。1960年美国的GDP占世界的40%,到2008年约占到其中的23%。1960年美国商品出口约占全球的l6%,而到2010年已降至8%。但美国的经济总量仍是世界第一。
2010年美国GDP总量达12万亿美元,等于中、日、德三国总和。人均收入接近5万美元。尤其在各种经济指标面前,美国经济量的相对下降并不是问题,其他国家的增量并不必然提高其发展质量,而美国的质量指标并无衰落迹象。

  美国货币资本充裕,在大量向世界各地投资的同时,美国也一直是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资金流量世界第一,说明美国的投资环境优良。美国内外债务庞大,到今年5月达到14.3万亿美元,但美国利用强有利而灵活的货币政策,一次次转嫁金融和经济危机,让全世界支撑美国的生产和消费。

  美国的发展质量更是世界第一,堪称世界科技教育发展的制高点与源头活水。科技投入巨大、体制完善、充满良性竞争,大量吸收国际人才,美国的科研水平遥遥领先、创新能力强大。美国对国际安全、国际政治与经济事务的影响力无可匹敌。国家安全力量独占鳌头,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发布2011年年鉴,美国2010年军费开支为6980亿美元,占全球军费开支的43%,是中国的6倍还多。   

  许多学者不赞同美国衰落的提法。2007年12月法国《回声报》发表布鲁诺•泰尔特雷教授的文章,认为“美国衰败论”是自欺欺人,几十年内美国优势无人可敌。美国在GDP、国民收入、农产品生产、软件制造和外国投资储备等诸多方面占据首位。国防支出足以长期保证它对海洋、高空、太空和网络的控制权。其未来王牌是惊人的活力,由于长期保持人口增长,几十年内无需承受退休压力。美国有世界一半以上受过高等教育的移民。多数世界一流大学、多数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集中于此。科研经费占全世界的1/3以上,创新成果快速转化能力无与伦比。美国金融体系影响强大,高技术工业份额极大,尤其是政治机制高度稳定。
2011年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1/2月载文认为,上世纪70年代,美国处于苏联快速发展的阴影之下;1979年出版的《独占鳌头的日本》描述,美国人对日本制造技术和贸易政策的恐慌不断加剧,在80年代美国将面临日本的强大竞争压力。但美国人担心的后果并未出现。

  不能简单地说美国衰落,也不能轻言或断言美国是一个正在衰落的国家。从不同时间、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看,就会得出不同结论。美国的相对衰落以及一段时期的力不从心,并非美国真正的衰落,是美国在此时期内的全球部署和影响力受到掣肘。

  无论从科技、经济、军事、对外运筹、制度框架以及国民素质等方面看,美国毫无疑问依然是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这一地位至少今后几十年难以发生根本性变化。从历史记录看,美国一次次通过自我创新和修复,走出困境,取得新的发展成就。

  美国的缺点和错误很多,但美国在国家治理、经济科技发展、外交与安全等许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优点,值得他国学习。中国无疑在经济、科技等许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面临异常复杂的内外环境,在经济与科技创新、社会发展与治理、国家安全与外交等方面面临从量到质的巨大跨越。

  中国道路任重道远,各界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智勇、稳健、意志、团结、创新和实力,努力推动国家发展、捍卫国家安全。
链接:

美国蓝皮书:中美博弈呈现出全面性 高危性的特点

2010年中美之间爆发了从未有过的全方位摩擦和竞争,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中美双边关系呈现出巨大的不确定性?“后危机时代”的中美关系要如何定位?

  奥巴马执政两年来推出了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政府刺激计划、最严格的金融监管法案和最大规模的医疗保险改革行动,效果如何?甚嚣尘上的“美国衰落论”是否有依据?

中广网北京6月9日消息(记者舒晶晶 实习记者张亮)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今天,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2011美国蓝皮书》,对美国过去两年来的内政、外交政策,以及中美关系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美国蓝皮书》作者之一、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员院长王缉思认为,美国的国力具备继续往上走的条件(资料图片)

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短期内不会动摇

2009年和2010年美国的经济增长分别是-2.6%和2.7%。2010年联邦财政赤字达1.29万亿美元,其规模在美国历史上排在第二位。洛克菲勒基金会的研究认为,当前美国经济的不稳定性,要比近25年来的任何时期都更严重。而美国评级机构标准普尔今年4月首次将美国主权债务信用评级前景从“稳定”将至“负面”。“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美国是衰落还是复兴”这个话题国际上存在争论。 

《美国蓝皮书》作者之一、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员院长王缉思认为,美国的国力具备继续往上走的条件,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在未来二三十年内不会动摇。

王缉思:“她的移民社会带来的一些人才优势,他原本使美国实力一个世纪内保持上升姿态的这些因素依然存在,那么这些因素比如法治传统、多元化等等这些如果没有变化美国它本身是不会往下走的,使美国实力上升的因素现在还在。美国如果比喻的话像坐平顶山,就是他已经走到顶峰了,但是顶峰是个平顶还在上面且折腾着呢,什么时候真正下来我现在看不到,就不能因为一时一事的发展就做出一个判断。” 

  美国的科技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不可忽视

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陈宝森认为,目前学术界持“美国衰落论”的学者忽略了美国市场经济的一个最大优势。

陈宝森:“我认为现在讲美国衰弱的许多学者,都比较强调了美国金融资本所造成的祸害,这当然是对的,但是他们比较忽视美国市场经济的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科技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以及由此带来的美国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的提高,我认为只要美国继续保持这个优势还谈不上衰落。”

2011年的中美关系以“胡奥会”这一重大事件开局,此后两国关系看似风平浪静,但这种稳定局面是可逆的。蓝皮书认为,对中国而言,新时期的对美外交需要更加复杂、平衡、细腻的运筹。

 中美博弈呈现出全面性、高危性的特点

蓝皮书作者之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助理兼美国研究所所长袁鹏认为,过去一年来,中美博弈呈现出全面性、高危性的特点,稍不注意会酿成更大的危机。

袁鹏:“就是你能想到的领域,包括像说谷歌网络这些,都出了问题,这在中美关系史上是第一次,这证明中美关系现在是一个很全面的态势,稍不注意会酿成更大的危机。以前是一超和多强之一的竞争,现在变成了是一超和世界经济老二的竞争,所以导致今后再发生炸馆撞机等类似事件,可能危险性要远远大过以前,何况中美博弈都是在南海、黄海、金融等等高危领域。”

蓝皮书分析认为,去年中美关系之所以出现这种戏剧性变化,深层原因是“后危机时代”中美关系延展的时空背景发生重大变化。 袁鹏:“一个最深刻的原因还是力量对比的变化,由于中美的力量对比恰恰跟世界权势东移新兴大国崛起这个国际大背景联系在一起,所以他显得比较深刻。第二个原因是心态的变化,我们是自信心增强,美国是焦虑感上升,所以在看待同一个事物的时候双方心态是不一样的。第三是战略变化,不能否认奥巴马上台后,确实出现关注亚太关注新兴大国的趋势,这种趋势无形之中使中国过去比布什那几年成为他关注的焦点。第四个原因是第三方因素,越南、印尼、菲律宾、韩国、日本、朝鲜第三方利用中美矛盾在谋求他们的利益。第五个原因是偶然事件,天安号事件、渔船事件等等,包括核心利益说等等。”
中美关系正处在战略抉择的“十字路口”
 

“胡奥会”确立了中美“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可是在迈向未来的过程中,大家发现中美之间的矛盾一个也没解决。因此蓝皮书认为,中美关系正处在战略抉择的“十字路口”,到了必须重新界定关系模式的关键时期。

袁鹏:“在双方的领导人希望稳定关系,双方两国战略也需要稳定关系的同时,怎么让这个关系在经过了四十年的正常化的过程中,进入第二轮的正常化。它的前景我觉得还是谨慎乐观的。双方的高层和战略界对中美关系的把握是比较清醒的。未来5到10年双方的战略还不是一个相互对冲的战略,中国只是美国未来5到10年面临的的4到5大挑战中的一个,而不是全部。”



         美国衰落祸起中国
 在美国黯淡衰落的过去10年,最可悲叹的景象莫过于一个个财政部长都跑到国外去,毕恭毕敬地请求中国人对我们的经济不要再那么吝啬。
  
  看到这种景象,我想得最多的就是在慕尼黑危机期间,身为世界最大帝国首相的内维尔•张伯伦(Neville Chamberlain)飞往德国贝希特斯加登国家公园(Berchtesgaden)乞怜的不堪镜头。
  
  我们现在就像是走向末日的大英帝国。
  
  且看这周末的G20会议。它对中国趁人之危的汇率操纵发表了更加道貌岸然的措辞,但没有丁点实质内容。下个月还要开会,我们或许只能指望它的措辞显得更加一本正经。
  
  对于中国将采取措施降低其巨额贸易顺差的说法,香港研究公司GaveKal的分析师做了分析:如果像北京最近提出的那样,中国经常项目顺差要花四年时间才能回到国内生产总值(GDP)4%(上次处于这个水平是在2004年)以下,那么假设名义GDP增长率为11%,顺差实际上还会再增加1,000亿美元,如此一来,2014年顺差就将达到4,000亿美元,高于2007年达到的峰值水平,是2004年水平的六倍。也就是说,中国将需要其他国家的需求进一步大幅提高。
  
  与此同时,我们当前经济上的张伯伦、财政部长盖特纳(Tim Geithner)对一位采访他的记者说,他预计中国将会“继续”向上重估人民币汇率。盖特纳一定是个超级乐观派。在过去五年里,中国仅允许人民币每年对美元升值4.4%,而且完全是出于自己的考虑,不是为了照顾其他任何人。
  
  一届又一届的美国政府甚至都拒绝判定中国违反贸易规则。
  
  中国汇率的低估有多严重?问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就知道。据它的数据,人民币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真实汇率差不多刚好是官方汇率的两倍。
  
  这种情况对美国经济有何实际影响?关于这个问题,你听到的也都是谎言。多数美国人完全是蒙在鼓里。
  
  中国以巨大的代价压低人民币汇率,使其出口产品比我们的更加便宜,让我们的工厂都关门歇业,然后在他们那边创造就业岗位;同时又使我们的产品在中国市场卖得更加昂贵,带来的也是一样的效果。
  
  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的10年来,我们一直是用经济绥靖主义来回应这种政策。我们拿过中国的钱,用它压低利率,提振房地产市场。这个办法很管用。
  
  现在看看今天的头号危机:就业。
  
  官方失业率是9.6%,就业不足率大约是17%。实际情况比这还要糟糕。每四位中年男人找不到一份全职工作,五位中有一位什么工作都找不到。
  
  10年前,约2,460万美国人从事的是生产实体商品的工作,其中多数是在制造业。这可都是些好工作,工资高,福利好。在日本、韩国等国崛起的时候,这方面数字并没有出现多大变化,我们差不多还是保住了自己的就业岗位。
  
  自那以来,这个数字减少了650万之巨。看看密歇根,看看底特律市中心,看看俄亥俄,看看宾夕法尼亚,曾几何时,这些地区都处于世界上最富饶之列。如今它们已经轰然倒下,生活、社区遭到毁灭性打击。人一找不到活干,是非当然就多了。
  
  和你过去听到的说法刚好相反,这并不是因为制造东西的工作已经或多或少地过时了,就像是生产马车鞭的工作一样。在过去10年里,世界经济规模翻了一番,世界消费的产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但多数产品都是在中国生产的。随便拿一样你买过的产品,看看上面的标签就知道了。不久以前,多数东西的标签上还都写着“美国制造”,而将来任何不满30岁的人听说这点之后都会感到吃惊。当初它可是世界上最流行的短语呀。
  
  看一些简单的数字吧。今天官方认定的失业人口是1,480万(真实的非官方数据当然要高得多),就算我们只把那650万个就业岗位拿回来,这个数字也会只剩下820万。
  
  仅仅这一条就足以把失业率从9.6%降到5.3%。真的,不是开玩笑,只需要拿回我们失去的制造业岗位,有没有什么增量都别去管,这样官方失业率也会降到5.3%。
  
  好处还不仅限于此。如果那650万人口又找到了好工作,比如说年薪五万美元,显然他们就会使国民收入增加3,250亿美元。他们会拿这笔钱去购买商品和服务,让其他人有工作可做。他们会缴纳税款并摆脱对福利的依赖,把财政赤字降下来。
  
  这样来刺激经济怎么样?
  
  与此同时,在眼下的选举期间,我们听到的东西各种各样,既有奥巴马的医改,也有一位茶党活动家请人参拜“水佛”的八卦,但有关中国的话题却谈之甚少。
  
  当前的经济复苏为什么如此无力?2001年到2003的复苏为什么同样无力?一个原因在于,这是我们在失去一个重要的制造业基础后经历的头两次复苏。
  
  我们任由单边“自由贸易”、也就是经济绥靖主义自然发展,最后发展到2010年以数百万人失业为代价,换来的是稍微便宜一点点的袜子和手机。失业了别担心,看看这部新的iPhone!
  
  这不是一个偶然结果。有了掌管着我们整个系统的经济绥靖主义者,这始终都是宿命。
  
  那些失去的工作多数都在接近10年前失去,如果你认为房地产泡沫太疯狂,请你想想如果没有这个泡沫,五年前的就业市场会是怎样一种状况。
  
  代表纽约州的民主党参议员舒默(Charles Schumer),是少数曾经力图对此有所作为的人士之一。多年来,他一直在推动一项十分合理的议案,要是通过了,美国早就对中国产品征收了惩罚性关税,从而抵消人民币汇率的影响,亦即促成了贸易的公平。那会是一场强有力的制裁行动,或许最有可能迫使中国人回到公平竞争的赛场。
  
  这项法案已经石沉大海。任何人任何时候,只要一提起这个话题,别人马上就会歇斯底里地喊“贸易战啦”,然后拿30年代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萧条的恶名关税法案《斯姆特-霍利关税法》(Smoot-Hawley Tariff Act)来说事,于是他们只好默不做声。
  
  但这些人误读了历史。
  
  《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是一个灾难,但它并不是一种典型的关税法。首先它目标太高了,它对产业的保护力度还比不上对产业的扼杀。其次,法案生效时美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人、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其他国家欠我们的钱,买了我们的很多东西。我们当时需要购买更多它们生产的东西,这样它们才能挣钱偿还利息。当我们限制进口的时候,它们就土崩瓦解。
  
  今天,与30年代的美国对应的是中国,与《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对应的不是舒默议案,而是中国持续的货币操纵。《斯姆特-霍利关税法》仍然健在,它现在住在北京。
  
  Brett Arends
  
  (编者按:本文作者Brett Arends是《华尔街日报》网络版专栏作家,他的专栏《投资回报》帮助投资者分析最新时事并做出相应投资决定。)
  
  (本文译自MarketWat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