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桔宾馆:【经典】超越梦想——新华社体育摄影10年精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8 19:18:59
拍摄体育新闻风景

 

2006年8月20日,白俄罗斯选手帕克姆齐克•拉曼在世界青年田径锦标赛男子三级跳远决赛中,以15米14的成绩获得第十二名。

新华社记者费茂华摄


  “天呐,火烧云!”

  我身边的一个裁判用低沉而又有磁性的声音大吼起来。


  我追随着他的目光抬头望天,此时,漫天的云彩正逐渐被刷上足以让人疯狂的红色,一层一层,一点一点,仿佛是张艺谋或是陈凯歌的剧组为了创造一个迷幻的场景而雇了飞机向天空喷射油漆一般。


  这是2006年北京世界青年田径锦标赛的最后一天,此时,我正趴在沙坑边上,准备从低角度拍摄男子三级跳决赛。


  而火烧云居然就在此刻来临,我的眼里为此几乎噙满了泪水。如果你了解北京的天气,你就会理解为何我的感情来得这么突然:近几年,北京的火烧云几乎和“下班不堵车”一样,成为濒临灭绝的场景,更何况这是在一个重要的国际比赛的闭幕日上。


  于是我赶快换上广角镜头:以火烧云为背景或许更能给运动员矫健的身姿加上一点色彩。事后,有朋友笑称我拍摄的这张照片不是体育照片,而是一张风景照片——确实,在这张照片中,运动员没有独自占有这张照片的所有光彩,而与体育不是很搭界的火烧云竟然也分享了观看者的目光——甚至可能是大部分目光。但在我看来,体育新闻照片,除了新闻性之外,追求和表现美应该也是它的一大特点——因为美本来也是体育的一大特性,这一点可能跟纪实类、政治类或者突发新闻类的摄影稍有不同,但却与风景类的摄影有着类似的对美的追求。


  体育比赛本身就是宏大、绝美,也是最富有活力的一幅风景画,观众五彩斑斓的扮相和如痴如醉的神情、赛事举办地和举办国独特而神秘的文化风情以及越来越富有现代气息甚至超越时代的场馆,哪一样不使观者感受到如同观看风景一样的愉悦?当然,毫无疑问,“人”才是体育风景中最动人的部分——那些拼搏的身影、那些跃动的生命、那些追求着“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


  体育新闻摄影的风景作品,就是要依靠赛场的特点和现场光线来进行创作,并且做到“天人合一”——将运动员拼搏的身影与赛场的环境和大自然的光影融合,而且,力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再者,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茅盾《风景谈》我在起跑线上等到了刘翔

 

2004年8月27日,中国选手刘翔在雅典奥运会男子110栏决赛夺冠后身披国旗庆祝胜利。

新华社记者廖宇杰摄


  刘翔,作为目前中国田径项目上获得荣誉最多、最有价值和影响力的运动员,2004年一个夏天的晚上对他来说是具有历史意义、里程碑性质的时刻。有幸的是,当时工作仅仅两年的我在现场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了那一个荣耀的瞬间。


  赛前的准备会,我被分到了在起点附近拍摄刘翔赛前准备活动、热身以及第一个栏架的拍摄。当时我对于跨栏项目和刘翔本人已经是比较熟悉。雅典奥运会前的大年三十,我没有回家探亲,而是留在北京,去了国家体育总局田径管理中心的训练场拍摄刘翔备战奥运会的组照,认真提前研究着这个有可能改写中国田径史的运动员。时间一晃,在雅典的奥运会的田径场上,一切不可能都将在一瞬间发生。当地时间下午5点钟左右我就来到了指定的拍摄地沟里等待着刘翔的出场,漫长的等待后,终于比赛快要开始了。我从镜头里一直盯着刘翔,并开始拍摄。刘翔开始做起跑测试,开始在赛前试跨,他除去外套露出了红色的参赛服,在他向观众自豪地张开双臂致意的时候,也许就已经注定了当晚他会在这里,在几万人的注视下飞翔。耳边突然完全安静下来,所有的人都在屏息凝神等待着发令枪的响起。起跑,过栏,我完成了自己的拍摄任务。看着刘翔的背影冲过终点线的时候,内心是激动的,可是自己也在想,冲刺和庆祝的照片自己却没能拍到,很是遗憾。镜头一直跟踪着这位刚刚改写了中国田径历史的奥运冠军,突然发现看台上有一面五星红旗递到了他的手上。终于在他跑到了我的镜头里面充满着整个画面的时候,刘翔将国旗裹在了身上,并向在场的观众挥舞着拳头,享受着属于他、也属于全中国的荣耀时刻。我没有一丝的懈怠,将这一切都记录下来,并以最快的速度将这些照片发回了新闻中心的编辑部。
抓住机遇,走近姚明

 

2004年8月29日,在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一名加拿大队运动员举起女友要与中国运动员姚明一比高低。

新华社记者刘宇摄


  自从新华社记者1984年首次采访奥运会以后,就再也没有获准进入过奥运会的内场拍摄开闭幕式,那是国际顶尖通讯社和东道国通讯社摄影记者才有的待遇。但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我有幸成为中国记者的第一人,这得益于中国体育成绩和新华社影响力的提升,也得益于中国将成为2008年奥运会的东道主。


  内场的优势在于捕捉细节。无疑,姚明和刘翔是中国运动员在那届奥运会上最闪亮的明星,也是我拍摄的首要目标。但是,闭幕式不像开幕式,运动员入场都是散乱自由的,而且入了场就各奔东西了。虽然姚明也许是奥运会上身材最高的运动员,但是要在闭幕式的人海中迅速锁定目标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一边给看台上的同事打电话,让他们从高处观察,一边满场飞奔。在场中我终于发现了姚明,让我惊喜的是他旁边还有一个人,没错,是叶莉——那时还是传说中的情侣,还从来没有记者拍到他俩在一起的照片。后来,曾有一家电视台采访姚明,问他为什么选择在雅典奥运会上公开他们的关系。姚明说,我想上万名运动员在一起,记者怎么会注意到我,谁知道他们用了什么高科技手段。其实,没有什么高科技,姚明要想不被注意是不可能的,很多外国运动员也上来和他合影。一名女运动员和姚明的身高差距太大,索性坐在了男运动员的脖子上和中国巨人比起了身高。


  不小心当了回娱记,但是当一场大战结束后,场上的剑拔弩张变成场下的轻松诙谐,这是运动员需要的,也是读者需要的。
将有特色的比赛拍出特色

 

2007年1月11日,一名工作人员在伦敦讲解比赛。英国与俄罗斯举办的首届冰制国际象棋比赛当日在伦敦和莫斯科同时举行。比赛用的两个棋盘都为64平方米,分别设在莫斯科普希金广场和伦敦特拉法尔加广场。选手们使用的棋子是用特制的冰块制成。两队均由国际象棋特级大师领衔。最终,英国队与俄罗斯队战平。

新华社记者谢秀栋摄


  英国社会近年来比较注重多元文化融合,在伦敦市中心的特拉法尔加广场,每年都会举行多场大大小小的文化庆祝和交流活动,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中国农历新年庆祝、俄罗斯文化节、挪威赠送圣诞树点亮仪式和印度文化日等。这些活动促进了伦敦市政当局和英国政府与其他城市和国家的政府之间的往来;更重要的是为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提供了展示其文化魅力的舞台,促进了多元文化的融合。英国文化产业领域以创意见长,活动的主办者们往往精心构思、各出奇招,以达到新颖别致、引人注目的效果。2007年1月的俄罗斯冬季艺术节开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主办者把冰 —— 冬天的象征,冰雕 —— 棋子是两国名胜古迹雕成的,和国际象棋 —— 一项在两国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体育活动结合起来,特级大师坐镇莫斯科和伦敦,举行了一次国际象棋视频直播比赛。


  活动在11日早上举行,一个典型的英国冬天的早上:乌云密布、冷风阵阵。虽然如此,但还是吸引了很多观众。拍摄时由于光源比较复杂,我使用手动曝光来注意表现冰棋子的质感。没有使用闪光灯,为了使画面层次丰富、色调饱满。提高感光度到800,以便能使用较小的光圈,在突出主体的同时,可以获得更大的景深,使画面信息丰富。这样,前景和主体是冰雕棋子,中景有围观者,背景是伦敦标志性景点之一的国家画廊,画面整体比较匀称。
用高光勾勒费德勒


2009年1月21日,瑞士选手费德勒在比赛中发球。当日,在墨尔本进行的2009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男子单打第二轮比赛中,费德勒以3比0战胜俄罗斯选手科罗廖夫,进入下一轮。

新华社记者韩岩摄


  2009年墨尔本的夏天,43°C的高温,大大的太阳炙烤着球场。已经下午4点半,场边摄影记者席的塑料椅子上依然没有一丝凉意,拍照时摸一下镜头都会觉得非常烫手。一些记者拿毛巾裹着镜头,也有不少记者选择在看台上的阴影里拍照。 费德勒风度儒雅,不善表露,又是男选手里少见的“单反”(单手反手)球员,基于此,我选择在场边拍照,以获得更有冲击力的照片。


  当费德勒将网球高高抛起,我发现逆光下的费德勒被阳光勾勒出金色的轮廓,而此时背景上的广告牌恰巧是字母间隙的黑色,费德勒身穿的深蓝色的球衣很自然地融入背景之中。这时,画面大部分处于暗色之中,而金色的阳光勾勒出费德勒自信、坚定而专注的眼神,蓄势待发、挥舞球拍的手臂,以及高高抛起的位于画面左上角的绿色网球。现场特殊的光线营造出独特的神秘感和美感。我在这个角度尝试了很多张,终于得到这张自己比较喜欢的照片。照片看似静止,却凝固了费德勒作为网坛霸主的气质和网球运动的跳跃。
“再等两秒!”


2008年8月16日,美国选手菲尔普斯在男子100米蝶泳决赛后庆祝。他以50秒58的成绩夺得金牌,并打破奥运会纪录。当日,北京奥运会游泳比赛继续在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举行。

新华社记者戚恒摄


  “如果拿下八块奥运金牌,他得乐成什么样!” 大家在2008北京奥运会的新闻中心闲谈着已经取得6块金牌的菲尔普斯。


  第二天我就被派去水立方,去找菲尔普斯的这个“乐”。在剩下的两个菲尔普斯夺金的项目中,一个是100米蝶泳,一个是4×100米混合接力泳,由于接力项目菲尔普斯不是最后一棒,100米蝶泳就成了拍摄菲尔普斯获胜后在水中“乐”的最后一次机会了。


  我选择了尼康新型的600毫米镜头,这款镜头的解像力和色彩还原非常好,而且对焦动作敏捷,不拖泥带水。带着它,我提前两个小时就到了游泳池旁,选了一个靠边的低角度位置。选低角度,是因为拍摄的画面会与电视转播和观众视角有所不同;靠边,是我不想因为挡住别人而被迫将镜头的遮光罩摘下,长焦距镜头的遮光罩是非常重要的附件,它可以有效地将来自周围的杂光遮挡,确保焦点不受干扰,画面色彩饱和。


  大光圈长焦距镜头本来就只有可怜的几厘米最佳景深,如果焦点被干扰,清晰度根本没法保证。600毫米镜头拍摄的图片不必做大幅度的裁剪,确保了图片的质量。同时,大结像有助于在取景器中清楚地了解焦点的变化情况,控制好清晰度。当然,在镜头运动中大结像会给控制画面构图带来一定的麻烦,但是只要注意力集中,这些问题就好解决。


  运动员出发了,第一个50米,运动员都背对着我们,镜头里全是水花。50米折返后,塞尔维亚选手查维奇领先,拍了两张查维奇出水的瞬间,赶紧将焦点重新移回到菲尔普斯,从取景器边缘时常看到查维奇击起的水花,伴随着这些水花,一直盯着菲尔普斯抵达终点。50秒58!菲尔普斯以0.01秒的优势战胜查维奇。0.01秒肉眼几乎分不清胜负,而在水中的运动员则更难判断自己的命运,这一点从菲尔普斯抵达终点后的表情就能看出来。他先是紧盯着成绩公告板,急切地等待着最后的结果。当结果出来后,菲尔普斯倒显得很镇定,微笑着举起右手指向看台。他的镇定却让我感觉有点失望,等了这么长时间,这个“乐”居然就这么不“乐”。


  多年来体育新闻采访的经历,让我养成了“再等两秒”的习惯,就是在每个感觉不错的瞬间结束后,将焦点在被拍摄对象上多留几秒钟,这会就派上用场了。菲尔普斯收回指向看台的手,停了一会儿,突然大吼一声,用双臂砸向水面,激起两团硕大的水花。快门再次被启动,因为600毫米镜头的透视效果,菲尔普斯就像被漫天的水花包围在中间,由于主体在画面中占据足够大的面积,纷乱的水花也丝毫没有干扰到焦点。这个“乐”就这样被我给找到了。
 小中见大


2008年8月11日,额头受伤的海地选手安热•梅西耶•让•巴蒂斯特鲜血滴溅在垫子上。当日,在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举行的北京奥运会女子柔道57公斤级淘汰赛首轮比赛中,海地选手安热•梅西耶•让•巴蒂斯特不敌古巴选手尤里斯莱迪丝•卢佩泰。

新华社记者吴晓凌摄


  谁也否认不了,摄影一直在和“命”打交道,这里的“命”就是偶然。在艺术与真理的“必然”宫殿,有一扇叫做摄影的大门。守门人的名字就叫做“偶然”,如果想一睹“必然”大神的面容,就必先通过“偶然”这个守门人。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偶然,一张真正的好照片,更是建立在偶然之上的奇迹。


  如果让一只老鼠在打字机上来回跳跃爬行,打出的是一些没有意义的字符。科学家却说,在理论上,总有一天,总会有一只老鼠会敲出一首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来。


  每名摄影师都希望成为这样一只幸运的老鼠。在国外和摄影师朋友道别时,无论天南海北,大家无一例外地都说着同一句:“Good Luck,祝你好运。”而不会互祝“更加精进”,“努力!奋斗!”,因为这些都是我们可以掌控的事。对于摄影师,在做出一切可能的努力之后,运气确实非常重要。文章本天成,还靠妙手“偶”得之。


  但我想说的其实是“必然”。


  在艺术与真理的“必然”宫殿,有一扇叫做摄影的大门。想一睹“必然”大神面容的,总会明白,“偶然”的另一个名字就是“必然”。


  以自己获得荷赛一等奖的《血染赛场》为例,这张照片能够获奖和打动观者,不仅在于皇冠状血滴的偶然性,更是因为照片通过偶然瞬间所体现反映出的必然意义。有评论说:“跪下的腿和支撑的手代表着力量,暗示着坚持坚强,缠绕白色绷带的手与血滴相映,隐含着失败,艰辛和挣扎等丰富的含义。皇冠状的血滴传达了“只要努力拼搏,失败者也是无冕的王者”这一奥运精神。照片把细节运用到了极致,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照片小中见大,小中见情,具有不可名状的悲壮美。”这些背后的必然性的意义,在这张偶然的照片中确实存在,却是自己在拍摄时根本无暇深思的。


  如果一定要进一步分析,对偶然血滴的抓取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相机技术所能实现的惊人的瞬间捕捉力。剩下的便和自己的性格、思想准备和对摄影的认识有关。


  一切艺术形式,包括摄影,通常要处理两大问题:一个是形式技巧,一个是内容意义。形式对应着美,与空间结构有关;意义对应着爱,与时间历程有关。在一张好的照片中两者可能调和,但在拍摄的起点上很难兼顾,就像跷跷板的两端,此起彼伏。


  我对摄影的形式与技巧不太敏感,对瞬间和细节比较在意,更愿意发掘瞬间和细节背后所隐含的意义。过分追求形式与技巧,也许就会失去决定性的瞬间。在这张照片中,重要的恰恰是瞬间与细节。


  瞬间和细节往往因为太“小”而容易被忽视。而我对小的东西比较敏感,相信“小的才是美丽的”。由此看来,注重细节,关注弱者,倾向小人物,感性等特质,在这张柔道照片中都有所体现。


  在摄影实践中,我慢慢形成了一个信念:无论面前的场景有多乏味,多不重要,都会有灵光一闪的时刻。我所要做的,就是等待、发现并捕捉这样的时刻。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很多摄影人就是靠同样的信念在坚持。在这个意义上,拍摄任何题材,都是在拍摄人生。正是这种信念,让我无论是小组比赛还是冠亚军决赛,拍得都很安静和专注。而这个瞬间,正是发生在一场不起眼的小组比赛中。


  所有这些,客观上促成了偶然的发生。


  我想,偶然和必然,其实是一体的两面。一张好照片,都是在偶然的形式中表达了生命中的某些必然。得到一张好照片,都是在长久的沉闷平淡中坚守到偶然火花的迸现。如果一定要总结,我做的其实很简单:在必然中等待偶然,在偶然中表达必然。前者就像老僧枯坐,后者好似顿悟参禅。


  在纷繁的奥运赛场上,能够拍到这张转瞬即逝的照片,进而荷赛获奖,给了自己人生信念一个意外的注脚,本身就是件相当偶然的事,我只能心怀感激。


读懂了再拍


2008年8月12日,中国选手林丹庆祝得分。当日,在北京奥运会羽毛球男子单打前16名比赛中,中国选手林丹以2比0战胜韩国选手朴成奂,晋级八强。

新华社记者张晨摄


  林丹是我比较欣赏的运动员。当今羽坛,论球技、反应能力和速度,无人能与“超级丹”相敌,更令我着迷的是,他在羽毛球场上释放出的气场,表现出的霸气和震慑力,将体育运动的魅力诠释得淋漓尽致。


  拍摄羽毛球项目以来,我拍过很多林丹在赛场上得分庆祝时的情感照片,但是很难有一张令我自己感到满意。我一直都在等待一个时机,这位天才球手能在赛场上将自己的情感释放至极致。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林丹在男单八分之一决赛与老对手、韩国人朴成奂交手。在拿下关键一分后,林丹右手握拳,张嘴怒吼,脖子上的小饰物也随身“跳跃”而起。此次我坐在内场边拍摄,当看到等待已久的画面出现时,我激动万分,几乎是凭自己的直觉按下了快门。


  这张照片出现得比我意料之中早了许多。随着林丹一路顺风顺水杀入决赛并最终夺冠,我对这张只是在八分之一决赛中出现的庆祝动作照片却偏爱有佳。没有特殊的拍摄手法,没有美丽的光影,没有巧妙的构图,仅仅因为这张照片透露出的爆发力,能用一种简单而直白的激情感染读者。


  摄影的过程,尤其是体育摄影,绝对不只是按快门而已。只有当你真正读懂了你要拍摄的人,需要拍摄的场景或故事,你才能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拍摄过程。还记得当我刚刚接触体育摄影的时候,老前辈就告诉我,要试着和运动员交朋友,试着走进他们的生活和训练,试着了解他们的内心,这样才能让你拍出的东西有故事,值得品味。不过在现实采访中,体育摄影记者较文字记者走进运动员的机会就少很多,似乎他们永远只在镜头的对面。


  这张照片是在奥运会期间拍摄的,因为当时有同事配合采访,照顾到同时进行的其他场次的拍摄,我才能得以跟踪拍摄下林丹奥运会期间的每一场比赛。我内心深知,已拿下世锦赛、超级系列赛、汤姆斯杯和苏迪曼杯冠军头衔的林丹,唯独缺一枚奥运金牌,他对这枚金牌是如此渴望,所以我相信,他对于自己的每一场比赛都会拼尽全力。整个奥运会期间,只要林丹上场,我的镜头就没有离开过他。不要缺失耐心,也不要忽视任何一个出现在你镜头前的瞬间,因为如果是被拍摄者真情的流露,那一瞬间便可能成为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