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毛犬舍:养生堂《从头到脚中药养》(1-15全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8 18:26:06
从头到脚中药养(1)紧张性头痛
',1)">
紧张性头痛是慢性头痛中最常见的一种,在我国比偏头痛的发病率还要高,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称为“神经性头痛”。
紧张性头痛的特点是,表现为持续的胀痛、钝痛、压迫感、沉重感或紧箍感, 患者常形容“像戴帽子似的”, 有的感到“头上好象压了一块石头”等, 表现因人而异。大部分人伴有颈肌僵硬、不适或肩部疼痛,失眠、紧张、焦虑或心情忧郁。
很多紧张性头痛患者,并没有明显的疼痛感觉,症状轻微的时候,只感觉到头脑昏沉,不清醒,工作效率急剧下降,很多人认为是太累了,或者是脑供血不足,还有的人认为是颈椎有问题,误诊的病人很多。
紧张性头痛的最大特点就是反复发作。临床控制了主要症状以后,我的办法是长期调养,一般需要半年左右。
    
下面是两个调养处方,分别用于男性病人和女性病人:
女性调养:
阿胶40 g   西洋参20 g
上药研极细末,装胶囊,每粒0.5克,早晚空腹各服两粒,百合汤送下。(这是一个月的剂量。)
男性调养:
西洋参40 g   鹿角胶20 g
上药研极细末,装胶囊,每粒0.5克,早晚空腹各服两粒,百合汤送下。(这是一个月的剂量。)

前面已经说过,气虚,气血不能上养清窍,是紧张性头痛的根本病机。那么,调理的办法主要是补气养血,让气血充盈,头痛自不会再犯。
但男性和女性补气血的方法有所不同,女性以血为本,《黄帝内经》说“血为气之母”,血荣足以生气。所以女性调养以阿胶为主,阿胶是女性补血之圣药,以西洋参大补元气为附,西洋参的特点是补而不燥,所谓清补之法。
男性以气为本,因此调养的方法以西洋参为君,大补后天之气,鹿角胶善补肾中先天阳气,中医认为,脑为髓海,鹿角胶最善补肾填髓。
百合汤的做法:
用鲜百合60克,或干百合30克,水煎15分钟,放凉即可。
紧张性头痛很多是由于颈后部的肌肉和纤维组织紧张造成的,脖子伸展练习法会帮您减轻头痛症状。
所谓脖子的伸展练习, 就是把你的头转向右边, 把右手食指放在左边的面颊上, 右手大拇指抵着下巴, 然后轻轻地把头推向右边同时, 左手伸过头顶使中指能触到你右耳朵上部, 在头从脖子的上部向下弯曲的同时, 轻轻地把头推向胸部, 并保持10秒钟, 然后在相反的一边重复做。
这一过程每隔1小时做1次, 一旦头痛症状得到减轻,就减到天做2次。
如果在做的过程中感到头晕眼花, 就立即停止。假如头痛持续下去并且变得更厉害, 或者有其他症状, 就要去医院了, 这种头痛可能和其他更严重的疾病有关。
从头到脚中药养(2)偏头痛
',2)">
症状表现:偏头痛病人的头痛发作通常是在白天,也可于夜间在睡眠中醒后发生,头痛的部位有一半以上局限于头一侧,1/4左右的病人表现为全头痛,头的任一侧都可受累。
其中近一半病人,每次头痛部位都可变化,但严重的头痛发作总是累及同一侧;另有一半的病人头痛固定在一侧。还有少数病人的头痛部位是在枕部和头顶部,甚至有面部和颈部疼痛的。
因此,不能只根据头痛的部位就作出偏头痛的诊断。 一些偏头痛患者一旦头疼发作,就吃止痛药,这样一来不仅容易把胃吃坏,还会造成肝功能、肾功能出现问题。其实,通过中药调养和一些生活习惯的注意,就能够帮助患者摆脱头痛的烦恼。
【方子】:
1、白芍、川穹、天麻、当归、三七、枸杞汤。
白芍的主要作用是滋阴柔肝,是中医柔肝里面第一个方子,阴血不足导致肝气不柔顺,造成了一些疼痛,因此可用白芍主治。
当归养肝血,流通经脉,川芎能够活血,天麻最关键的功效是平肝熄风,就是说肝血不足,导致肝的气积变成火往上冲,化成风导致头痛,而用天麻可防微杜渐,平肝风。
天麻和川芎放在一起在中医里面叫大川芎丸,这两味药可单拿出来用,以天麻5克,川穹12克作为配伍,可柔肝补血。这几个药配合在一起,主要是根据肝的阴血不足的本质来调养,把它们做成汤药最好。
这几个药可用枸杞汤送服,枸杞汤在这里作为药引子。枸杞子滋补肝肾,阴阳双补,枸杞汤需要用30克枸杞,才能起到作用。
2、血管体操。血管体操是最终战胜偏头痛的一个基本的方法。
偏头痛主要是血管的收缩和舒张的功能出了问题,血管体操能让血管收缩和舒张的功能顺应性更好。
血管体操的第一个方法就是倒立。有的中老年或者有些体质不太好的人没办法倒立,就可以头朝下,腿岔开,从两腿之间往后看,这样的动作基本与倒立的感觉差不多。
对于患者而言,每天早晨起来做五次这个动作,每次做3到5分钟,可增加脑的血供应量。
第二个方法是冷热水交替洗澡,譬如洗完了一遍热水,再用冷水淋浴一遍。对于体质不好的人而言,可用冷热的毛巾交替敷比较容易头疼的部位,也能起到类似的作用。
年轻人可经常用冷热水洗澡,对于女孩子而言,也可起到护肤作用。
3、头痛饮食要忌口。有一些食物会引发头疼,譬如奶酪、巧克力、橘子、香肠等。
如香肠这类熏制的东西,含有一定的亚硝酸盐,容易引发头痛。
冷饮会影响血管收缩功能,因此也容易导致头疼。
从饮食角度来讲,偏头痛患者的头痛引发,除了劳累、失眠、生气、上火、着急这些因素以外,也许一些司空见惯的一些食品也导致头痛。
所以在没有劳累的情况下,头痛发作时,应该仔细想想自己吃了什么东西,找出饮食规律,避免吃太多那些食物。含镁丰富的食物应该多吃,譬如豆腐、菜花、谷类,镁对于治疗头痛有一定的好处。
4、冷热法。在偏头痛之前,偏头痛患者是有一些预感的,感觉偏头痛要发作时,可用一些方法将它消灭在萌芽。一方面要注意休息,另外一方面是用冷热法。
譬如出去了一天,累了以后感觉头痛要发作了,可先用热法,用热毛巾敷在可能发头痛的那个常见部位,敷15到20分钟,头痛也许就不发生了。
一旦已经开始疼了,就要用冷法了。改成用冷毛巾敷在头疼的部位,这个头痛往往就会发作不起来了。美国还流行一种方法,准备一盆40°左右的热水,把手泡在里边,增加手的血液循环,头痛也会因此得到缓解。
从头到脚中药养(3)头晕
',3)">
头晕虽然是常见症状,但其实并不简单,原因非常复杂,其中包括一些急性严重疾病。至少有50种疾病的首发症状可以表现为头晕,常见的有高血压、低血压、心脏病、低血糖、神经官能症、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脑梗塞、脑出血、颅内肿瘤、多发性硬化、脑干脑炎、小脑脓肿、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前庭性癫痫、美尼尔病、突发性耳聋、迷路炎、运动病等等。因此,头晕的明确诊断非常重要。
中医认为,头晕目眩的发病发病原因很多,病机各不相同,但有三种情况最为常见,就是“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和“无虚不作眩”。痰湿头晕上面已经详细讲过,主治方剂就是半夏白术天麻汤。

另外,头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表现为头晕而胀,脑热面红、耳鸣堵闷、口干口苦,脾气急躁,脉象弦硬等,主治方剂是天麻钩藤饮或镇肝熄风汤。还有一种常见的头晕是因为气血不足,导致脑供血不够引起,表现为面色萎黄、头晕目眩、气短乏力,皮肤松弛,慢性子,脉软无力等,主治方剂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
绝大部分的头晕会反复发作,临床控制了主要症状以后,长期调养就变得非常重要。

中医说“天柱、大钟按摩宽,便是醒神健脑丸”,坚持按摩天柱穴、大钟穴,可以改善脑部血液循环,通畅气血,醒神健脑。
具体做法:
按摩天柱穴:天柱穴位于第1-2颈椎水平正中的哑门穴旁开1.3寸,颈后大筋(斜方肌)外延。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指相并,每侧自上而下,按摩20次。
按摩大钟穴:大钟穴位于足内踝后无分的太溪穴下部与后跟腱侧边的交点。用大拇指指腹按压在该穴上,每侧由上而下按摩20次。

从头到脚中医养(4)脱发
',4)">
很多人由于工作繁忙,用脑过度,压力过大,身体休息不过来,调节不过来,导致头发失去光泽,甚至大量脱落,每天早晨起来,枕巾上就有很多头发,洗澡梳头掉的更多,非常担心。
象这样的病人,一般可以用一个调养头发的方子,用茯苓单味药研粉,早晨空腹10克,温水送服,连续服用半年,疗效一般在两三个月后出现。
绝大部分病人都会欣喜地发现,头发越来越润泽,越来越黑亮,脱发停止了,甚至稀疏的头发变得越来越浓密。

中医认为,“发为血之余”,人体血液充足,头发才能乌黑浓密,如果血虚不足,头发就容易枯黄脱落。比如女性产后血虚,就容易脱发。
头发在中医里还有另外一个名称,就是“血余”,有一味中药叫血余炭,就是头发煅成的炭,有良好的止血作用。
茯苓之所以被历代医家推崇为养生保健的重要药物,主要原因是这个药能够补养后天,就是健脾作用,中医说脾为后天之本,通过健脾,可以生化气血,增强体质。茯苓治疗脱发的根本道理就是通过健脾而达到生血生发的目的。
脱发、头发干枯萎黄的主要原因就是血虚,不能荣养头发造成。血液的生成来源实际上有两个,一是来源于后天,脾的气血生化作用,另一个来源于先天,由精转化而成,所谓“精血同源”,血能生精,精亦能生血。
所以中医对头发作用最好的药物,一个是茯苓,另一个是何首乌这两个药都能治疗掉头发,但是做用途径不太一样。何首乌填肾精、养肝血,通过滋补先天来生发养发,茯苓健脾除湿,通过补养后天来生发养发。
把这两个药物结合起来,可以提高疗效,用制何首乌20克,水煎30分钟,代茶,每天早晨空腹送服茯苓10克,连服三个月至半年。
秃顶并非全是坏事,是否把秃顶看做一种心理负担,关键看秃顶者的心态,无则无之,有则有之。现今很多研究表明,秃顶者不但身体健康,而且还有很多优势。
研究发现,秃顶者通常不易患癌症、心血管疾病和骨质疏松症,秃顶的男性往往显得更聪明,所话说“聪明绝顶”,比如说列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因为秃顶者雄性激素分泌旺盛,雄激素可以促进右脑发育,右脑主管图像、几何等空间识别能力,特别是数学才能。因此,那些秃顶者往往有超常的数学才能。
生发散
原料:黑芝麻(炒熟)200克,核桃仁(炒熟去皮)200克,黑豆(炒熟)200克。制法:红枣、黑豆、核桃仁、黑芝麻共捣碎;每次用两匙,热牛奶冲开,再加入一勺蜂蜜,坚持久服。功效:养血生精,止脱生发,悦颜美肤。

生姜外治法:生姜切片,用干净的不锈钢锅或微波炉加热,外用涂擦脱发部位,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刺激头发生长
啤酒洗发法:把头发洗净擦干,取啤酒30~50毫升,均匀地涂在头发上,并按摩3分钟,15分钟后,用水把头发冲洗干净,然后再用30毫升啤酒涂头发并按摩,再用梳子将头发梳一遍,让啤酒均匀地渗透到发根,让头发自然风干。此法不但能促使头发生长,还可使头发光泽滋润。

从头到脚中药养(5)震颤
',5)">
症状:震颤的症状一般从手脚开始,譬如用手拿东西直哆嗦,吃饭也难以将饭送进嘴里,然后再发展到头部、嗓子,甚至舌头都会颤,到最后严重的时候说话都说不了,打颤,浑身肌肉都非常紧张难受,帕金森就是最常见的一个震颤的病症。
紧张、家族史、更年期等都可以引发震颤,治疗震颤类的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提高疗效。对于那些更年期身体调节不过来引发的震颤,可以用补气养阴的一些方法。
方子:
1、镇肝熄风汤。怀牛膝、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川楝子、硅烷、白芍、玄参、天门冬、茵陈、生麦芽、甘草。
里面最主要的一个药是怀牛膝,可去风湿补肝肾,引血下行,让逆乱往上走的血往下走,所以这个方子对脑出血有效。
龙骨里边含有钙质,能壮骨,这这个汤里起到重镇的作用。硅烷、白芍、玄参、天门冬这几个都是滋阴药。
玄参能够滋阴、凉血,去上交浮油之火。川楝子行肝气,生麦芽生发肝气,茵陈也是升发肝气,甘草调和。
这几味药能够让让患者的肝气得到疏邂。如果在这个汤里面再加上蜈蚣和全蝎,治疗震颤的效果会有很大的提高。
2、天麻首乌鸡蛋羹。对于一般性震颤病人,在家里调养可食用这一款汤。以天麻为主治,在炖汤时放点天麻效果也很好,单喝天麻汤也不错。
天麻首乌鸡蛋羹,就是把天麻首乌汤煎好后,晾凉至能喝的温度,把生的鸡蛋黄打在里边一搅,搅完以后是黏黏的状态,就着这个状态喝下去。只有将生鸡蛋黄里搁到中药里面才能起到效果。
对于紧张性的震颤,还有帕金森,或者是普通的老年性的震颤,可以长期喝红茶作为日常的保健,新加坡一个调查显示,红茶里面有一些酶,发酵后对于治疗震颤有一定的好处。
从头到脚中药养(6)抑郁
',6)">
中医把情志不舒,郁结于内,胸胁胀闷,所谓“郁滞不得发越之证”,情绪抒发不出来,称为“郁证”。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把“郁证”分为六类,即气郁、血郁、湿郁、热郁、痰郁、食郁,总称六郁,创立著名的 “越鞠丸”,是中医治疗郁证的重要方剂。

中医认为,大凡气机郁滞,闷闷不乐,胸胁胀满不是等症状,都属于肝气郁结的表现,中医的办法就是疏肝解郁,如果肝气调达舒畅,心情就像树的枝叶在风中自然摇荡,一切郁闷都会烟消云散。
“逍遥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著名的疏肝解郁方剂,是数百年来诸多医家备加推崇的不朽名方。

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脑髓出了问题,和肾虚关系密切,中医认为,气的本源来自肾,所谓“少火生气”,肾虚少火不足,不能生气,也是抑郁症的根本原因之一。    
在最早的中药典籍《神农本草经》中,刺五加已被列为上品。《名医别录》亦记载它有补中、益精、坚筋骨、强意志之功能。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赞誉刺五加去风湿、壮筋骨、顺气化痰、添精补髓,久服延年益寿。因此民间有“宁得一把五加,不用金玉满车拉”的说法。    
从头到脚中药养(7)烦躁
',7)">
从中医角度来讲,烦躁大多数属于有内热,但这内热却有虚实之分,治疗和保健方法完全不一样。那么,实热和虚热怎么区分呢?
实热烦躁,用十二个字基本可以概括实热烦躁的特点,即:烦躁易怒、精力过剩、头胀头痛。
事实上,虚烦的病人更加常见,其特点也用十二个字可以基本概括:心烦懊恼、疲乏无力、善悲喜哭。
临床上很多病人的症状并没有这么明显的区别,如果您拿不准,需要到医院找有经验的医生咨询。
如果是实热烦躁,可以服用牛黄清心丸。绝大多实热烦躁的病人,服用牛黄清心丸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切忌把清热解毒中药当成家常便饭,清热去火的药物长期服用,对肝脏和肾脏都会有一定的影响。
相对于实热烦躁,虚烦比较难调理。调养的方法可以直接用医圣张仲景的甘麦大枣汤,吴圣贤博士经过多年临床,在甘麦大枣汤的基础上,摸索出一个调养的方法,如果病人坚持应用,效果非常好。
具体如下:
浮小麦60g  百合15g  生地15g  枸杞子15g  大枣10枚,上药水煎20分钟,代茶饮。
这个调养方子是甘麦大枣汤去甘草,加百合、生地、枸杞子组成。其中浮小麦是最关键的药物。
 
中医有个说法,叫“麦为心之谷”。浮小麦主要入心经,能补心气,益心阴,最善养心,对于长期思虑过度、耗伤气血导致的烦躁、失眠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因为是平常食物,药性平和,没有毒副作用,非常适合调养应用。
浮小麦还有一个独特作用,就治疗自汗和盗汗。据《卫生宝鉴》记载,治盗汗及虚汗不止,用浮小麦,文武火炒令焦,为末。每服二钱(6克),米汤调下,频服为佳。中医理论认为:“汗为心之液”,凡是汗出不止,诸药不效者,可以试试从心论治的办法。
注意,不是所有小麦都可以,要用干瘪、洁净、能浮于水面的小麦,效果才好。可以直接到中药房购买。
心情烦躁是更年期的主要症状,因此更年期综合征基本属于中医的脏躁范畴。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的症状有轻有重,差别很大。症状比较重的,一定要到医院积极治疗,通过中医辨证施治,绝大多数更年期患者都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烦躁、潮热、出汗、心悸等症状会得到控制,让女性可以在比较好的状态下度过更年期这个阶段。
症状比较轻的患者,或者汤药治疗以后,症状得到控制的患者,我通常会给开一个调养方,很简单,由两个药物组成,叫二至膏。
药物:女贞子500 g  旱莲草500g
制作方法:取旱莲草500g,水煎3次,取汁煎熬浓缩成流浸膏状,加入女贞子粉,蜂蜜适量,搅匀为膏。
服用方法:早晚各一匙,温开水送服。
大家一定要注意制作方法,女贞子要研成细粉,直接加入成膏。网上有很多地方介绍二至膏的做法,把旱莲草和女贞子一起煎煮熬膏,这样的制作方法是错误的,疗效会大打折扣。
女贞子补肝肾阴,乌须明目,延缓衰老,适合肾阴不足的朋友。女贞子一定要搭配一些酒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通常的用法是制作女贞子酒,女贞子200克,低度白酒500毫升。将女贞子洗净,蒸后晒干,放入低度白酒中,加盖密封,每天振摇1次,1周后开始服用。每日1至2次,每次1小盅。可以补益肝肾、活血祛斑、补益肌肤、强身抗衰老。
从头到脚中药养(8)口干
',8)">
症状表现:中老年人容易口干舌燥,特别到了晚上,经常因嗓子发干而半夜醒来。口干有时候伴随着眼涩。口干的主要原因还是肝肾阴虚。

1、枸杞子。口干的时候,取两个枸杞子洗干净,放在嘴里边含着它,很快津液就会从舌根里边生出来。还可睡前嚼服,而且量不能太小,要一两左右。此外还可以将枸杞子榨成汁儿,可清心安神解渴。

2、枸菊丸。菊花清肝明目,老年人包括一些年轻人,口干时眼睛也发干,就是说明肝肾阴虚,肝开窍于目。这种情况下就要将菊花与枸杞一起服用。做成杞菊丸。也可用菊花茶送服枸杞子,将枸杞子嚼碎吃掉。无论哪种方法,配伍上枸杞子都是菊花的五六倍。

3、黑小豆。黑色入肾,对于口干眼干者,补肾还可用黑豆。挑选黑豆时最好买那种比较小而紧的,饱满的,黑豆还有润肠通便作用。服用时选干的黑小豆,直接用开水送服,每天15到20颗。

从头到脚中药养(9)咳嗽
',9)">
中医对咳嗽的分类,首先是辨痰。如果干咳无痰,多为阴虚,治疗应当润肺止咳;如果痰多色白,多为湿痰,治疗应当燥湿化痰止咳;如果是痰黄而稠,多为痰热,应当清热化痰止咳。
前两种情况已经给出了调养的办法,那么,咳嗽痰黄,肺热的情况怎么办呢?
下面给大家介绍用于痰热的调养方,鱼腥草炖雪梨。


鱼腥草有很强的清热解毒功效,被称为“天然抗生素”,有类似消炎药的作用。而且,这个药主要就是归肺经,也就是说,鱼腥草善于治疗肺部的炎症,尤其对于肺热咳嗽,表现为发烧、咳嗽吐黄痰、咽喉肿痛、大便干燥的患者,服用鱼腥草效果明显。
雪梨性凉,味甘微酸,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等功效,善治热病津伤、痰热咳嗽等症。我国古代医家推崇说:“胸中痞寒热结者可多食生梨。”上二味配伍,不仅可清热化痰止咳,而且有较好的排毒解毒作用,对于长期吸烟,肺热较重的患者尤其适合,对于肺癌也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感冒后久咳不愈,如果不是痰少,而是痰多,尤其是早晨,吐出大量白痰,该怎么办呢?大家可以试试下面的调养方:
排痰粥:

注意,贝母一定要选择地道的川贝母,不能用浙贝代替,因为浙贝善于清热化痰,对痰湿的病人太凉了。
米粥用大米就可以,但如果能用粳米就更好了。粳米有健脾养胃的作用。中医说,肺为储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痰湿壅盛,多有脾虚,粳米健脾,可以帮助减少痰量。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这个病的特点是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治疗上颇为棘手。那么,为什么老慢支总是反反复复,而且喜欢在冬天发作呢?求源溯本,老慢支的病根在肾虚。
中医认为,肺肾同源,金水相生,《类证治裁》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黄帝内经》说:“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人入老年,肾气自衰,腰酸腿软是肾虚明证,肾气衰则不能纳气,肾气虚则水泛成痰,肾气虚则肺气更虚,导致迁延难愈。
肺肾同补得办法主要在间歇期给药,这是是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关键方法。

从头到脚中药养(10)心悸
',10)">
从古到今,心悸都是一种常见病,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说“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意思是说,这个脉一会跳一会儿停,有间歇,病人感觉到自己心噔噔乱跳,就可以用炙甘草汤治疗。
但这还不够,我的临床体会,还要再加上两个症状,才真正适合炙甘草汤治疗,一是舌红少苔,二是心中烦热。
       
炙甘草汤原方如下:
炙甘草12克 生姜9克 桂枝9克人参6克 生地黄50克 阿胶6克麦门冬10克麻仁10克大枣10枚
这个方子可以直接用于心悸的治疗,效果显著,但用的时候要注意三件事:

1、剂量不能弄错,这里面最重要的药物是生地黄,用到50克;
2、阿胶需要烊化,很多病人不知道阿胶的用法,我在这里再强调一下,把阿胶打碎,发到碗中,加入适量的水,在锅里蒸1个小时,就化了,兑入煎好的汤药中服用。
3、注意四个主要适应症:脉结代、心动悸、舌红少苔、心中烦热。
地黄是中医里面一个重要药物,六味地黄丸家喻户晓,其中的主要药物就是地黄。地黄可分为生地和熟地两种,生地性寒,善于滋阴凉血,熟地性温,善于补肾填髓。六味地黄丸里面用的是熟地,主要是用这个药物的补肾作用。
地黄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养生保健的重要药物,《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中医里面也有很多服食地黄延年益寿的方法。
地黄粥:用生地黄50克,大米100克,冰糖适量克。生地黄洗净后捣汁(或将生地黄100克加水1000毫升煮约20分钟,去渣取汁),以淘洗干净的大米加适量水煮粥,粥汁稠黏,冲入地黄汁,加冰糖搅匀,煎煮片刻,即可服食。每日早、晚餐温热服食。适合五心烦热的女性调养。

还有对冠心病伴有心悸的患者比较适合的调养方:
黄芪30g,丹参10g
上药水煎20分钟,分两次服用。效果明显
大家一定要注意:
1、冠心病心绞痛是比较严重的疾病,不能单单用这两个药物治疗,其他药全都不用了。这只是个调养的方法,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2、黄芪和丹参的剂量和比例非常重要,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配比,所以,用药之前最好先咨询医生。

龙眼肉即桂圆肉,是常见食品,也是一个常用中药,是药食两用的代表药物之一。功能滋生心血、保合心气,强健脾胃,被称为心脾要药。
中医里面有一个治疗心脾两虚的著名方剂叫“归脾汤”,龙眼肉在里面就是重要药物。龙眼肉最擅长治疗两种疾病,一个是由于思虑过度,耗伤气血导致的心悸和失眠。另一个是由于脾虚不能固摄,慢性出血迁延不愈,比如大便出血、月经出血等。服用方法,把龙眼肉蒸熟,当作点心,放量食用,病能除根。
按压腋窝治疗心悸:清晨起床前平卧在床上,左右臂交叉,左手按右腋窝,右手按左腋窝。以双手食指、中指、无名指指端,稍用力有节律地按压腋窝100次。按压腋窝有调气和血、清心宁神、促进体液循环之功效,主治心悸。
从头到脚中药养(11)脾胃
',11)">
疾病中最常见的就是胃疼,发病率很高,刚才问大家了,说有没有一直吃饭都很好,胃没有,一直没有问题的,寥寥几个,举手,寥寥几个,百分之八九十得有,这一辈子要得胃疼。脾胃虚弱的患者:

四君子汤出自宋朝《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中医最经典的益气健脾方药,由人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
开胃妙方
很多脾胃虚弱的人胃口很小,不愿意吃东西,身体消瘦,中医有个专有名词,叫“纳呆”,纳入的纳,吃饭的意思,呆滞的呆,形容没有胃口。近代名医张锡纯有一个开胃的小方子,临床应用,效如桴鼓。

生淮山药30克鸡内金15克,两个药打粉,早中晚冲服。
胃胀
胃痛还有一种常见的类型,就是胀痛,不但胃部胀气,而且会牵连到两个肋部,这样的病人中医称为“肝胃不合”或“肝气犯胃”,多由于脾气急躁,肝气太过,伤及脾胃所致。
中医很擅长治疗这样的病,也有很多的方剂可以选择,比如柴胡疏肝散、气滞胃痛冲剂等等。用完汤药以后,我一般给病人推荐一个中医传统有效的调养方法,是一个有名的药对:天台乌药9克  干百合15克,上药打粉,早晚两次,温开水送服。
胃寒
临床上,还有一种更常见的胃痛,我们称为寒痛,常因天气变冷、吃凉东西而引发疼痛,疼痛时伴有胃部寒凉感,如果吃些温热的东西或外面用热东西温一下,症状就会减轻。这样的胃痛怎么办呢?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喝生姜白糖水,把生姜切成岁末,加入适量白糖,趁热服下,一般都能缓解,中医认为,生姜可以温胃散寒。
如果寒痛比较比较明显,也可以服用良附丸,这是中医里面专门治疗胃寒胃痛的方子。由高良姜和香附两味药组成。高良姜长于温胃散寒,比生姜的作用要强,香附长于疏肝行气止痛。
关于药物的用量,原书《良方集腋》上有一段话:本方用治诸胃痛,如因寒而得者,用高良姜6克、香附3克;如因怒而得者,用高良姜3克,香附6克;如因寒怒兼有者,用高良姜、香附各4.5克。
养生小窍门:
足三里善于治疗胃痛。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开1横指,该处即是。一般胃痛发作时,按压足三里,让局部有酸胀的感觉,很快胃痛就会缓解。
从头到脚中药养(12)自汗
',12)">
中医认为,自汗是皮肤的阳气不足造成的,这个皮肤的阳气中医叫卫气,保卫的卫,就是保卫人体肌肤不受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的入侵。
所以一般来讲,凡是自汗比较严重的病人,一般都容易感冒咳嗽,有些人患有鼻炎,有些人患有其他过敏症状,都是卫表不固造成,治当益卫固表。
中医有一个有名的方子,叫“玉屏风散”,是中医专门用来治疗气虚感冒的方子,也可以预防感冒。


自汗的轻重程度差别很大,轻度的表虚自汗,用玉屏风散治疗,很快就能缓解,但是也有程度比较重的,治疗起来难度比较大。
再给大家介绍一种比玉屏风散止汗力量更大一些的方法,也是三味药:

不论睡着还是清醒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就是爱出汗,本来不是很热,或者才活动一会,就不停地出很多汗,中医认为,自汗是皮肤的阳气不足造成的。
如果在睡着的时候出汗,早晨醒来,汗就停止了,发现枕巾和被子都湿了,这就是盗汗,中医认为,盗汗是阴虚所致。
从头到脚中药养(13)
',13)">
水肿有很多原因,有些水肿没有原发疾病,由于体质虚弱造成,尤其是老年人比较常见,比如早晨起来腿肿、眼皮肿,常常自觉身体沉重,活动不灵活等等,最适合用黄芪来治疗。
“黄芪水肿汤”可以有效的治疗这种特发性水肿,而且药物简单,一共四味药,选用的都是可以长期服用,可以强健身体,可以延年益寿的药物。
药材:生黄芪50克,枸杞子10克,石斛10克,丹参10克。
方法:把这几个药洗净,放到大茶杯中,倒入滚开水,闷15分钟,代茶饮,可以续水,每天一副。
老年虚性水肿的原因,主要原因是“气不化水”,人体水液的正常代谢,有赖于气的蒸腾气化,才能三焦水道畅通。
水液的蒸腾气化,主要靠两方面的力量,一是脾气,二是肾气。

黄芪为补药之长,善补脾气而利小便。

枸杞子阴阳双补,助肾气而化水湿。

石斛善于滋养五脏,水肿病人水液代谢不好,不能有效利用,常常感到口干舌燥,石斛最善清解上焦燥热,同时,这个药也能减少黄芪和枸杞子的热性,以防上火。
丹参这个药最善活血通脉,中医理论认为,活血即能行水,这和西医的理解有吻合之处,比如经脉回流不好,就容易下肢水肿。
更重要的是,这四味药都是中医里面适合保健养生的药物,长时间服用,不但没有毒副作用,而且大可以益气补肾,滋阴润燥,活血通脉,具有延年益寿,强身健体的保健功效。
虽然黄芪水肿汤用法已经比较简单了,可是,有些人还是觉得麻烦,其实还有有更简单的方法,就是黄芪粥。
黄芪粥中黄芪的用量要大,如果您在家里自己保健,建议用生黄芪50克,如果再大的剂量,要请教医生的意见。
黄芪粥的做法:
用生黄芪50克,糯米适量。将黄芪洗净,水煎取汁,再将米与药汁同煮为粥,即可服食。黄芪粥不但能治疗水肿,而且是很好的养生粥。
民谚说:“常喝黄芪粥,人老无病忧”,黄芪粥是中国传统的药粥,但是用黄芪粥养生。
要注意以下几点:
1.黄芪须多服久服方能见效,这个药的补气作用和人参不同,人参力量大起效快,黄芪力量小,起效慢,但稳当踏实,不容易上火,不容易补过了。我曾经大过一个比喻,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人参就像关羽和张飞,红参是张飞,生晒参是关羽,而黄芪更像刘备。
2.不适合体格健壮的人保健
3.感冒发烧、咽喉红痛者,大便干燥,不宜使用。
4.病人多怒,脾气急躁,肝火大者勿服
5.高血压慎服。高血压多数都是肝阳上亢,服用黄芪会加重。网上说黄芪可以治疗高血压,那是特定的情况,中医辨证属于黄芪适应的证型才可以,自己保健,不适合。
这种不明原因的水肿,还特别好发于女性,特别是妊娠妇女和更年期妇女,我们称为女性特发性水肿。
严重的要到医院治疗,比较轻的,比如造成起来后或者活动以后,出现足面或者两腿或者眼皮水肿,也可以通过调养的办法解决。
薏苡仁赤小豆粥:
制法:生薏米,红豆各60克,淘净先泡半日,凉水烧开,慢火煮到烂熟,酌加冰糖少许,分次喝粥。
功效:健脾利水。用于因脾虚水泛引起的下肢、足踝水肿,小便不利,纳呆便溏,腿软乏力等症,特别适合女性特发性水肿调养治疗。
除了黄芪和薏米,玉米须也对水肿有很好的疗效。
玉米须大枣饮:玉米须50g,大枣5枚,以开水冲泡代茶饮,每日1剂,连饮服1个月。玉米须水不但能利水消肿,对高血压、肝硬化、眩晕、产后腹痛、鼻子出血、牙龈出血、尿道炎、膀胱炎都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对于是一种值得不错的保健饮品。
从头到脚中药养(14)腰腿疼
',14)">
症状表现:腰腿疼是常见的老年病。腰为肾之府,对于老年人而言,慢性的腰疼,中医认为多半与肾虚有关,肾虚以后腰部的经脉就不充盈了,不充盈邪气、风寒气就来了,这时候慢慢积累就变成腰疼。
1、肾虚造成的腰疼:杜仲能补肾,还能够祛风除湿,通经络,把邪气去掉。取杜仲15克,拿水煮半个小时,就像熬汤药一样,来做茶饮。
对于有慢性的腰痛的老年人,喝一段时间杜仲茶以后,腰痛就会缓解。杜仲茶不仅能治腰痛,还有良好的降压作用,且能利尿。
2、青娥丸。对于那些比较严重的肾阳虚,腰膝酸软、胃寒肢冷的情况,可用青娥丸。

其配伍是杜仲、补骨脂、核桃仁、大蒜。补骨脂是一味中药,像豆子一样的东西,能够补肾的阳气。大蒜能通阳气。
先把大蒜蒸熟,然后弄干燥,弄干燥了把核桃仁跟补骨脂全碾成粉末滚匀,再放一些蜜,然后能做成蜜丸就可以了。
大蜜丸比如做成9克的,早晨一丸,晚上一丸就可以。青娥丸在中医里边是治肾虚腰痛的一个首选的药。
3、扭伤造成的腰疼:另一种腰腿疼属于扭伤之疼,感觉刺疼,多半因瘀血所致,则需要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
有五味药就是针对扭伤造成的腰痛。方子包括当归30克,丹参30克,制乳香15克,制没药15克,鹿角胶15克。

制乳香和制没药都是力量非常强的活血化瘀药。当归、丹参、乳香、没药,都是活血化瘀、止痛的药。前四味药叫活络效灵丹。
善于治疗各种疼痛,只要是瘀血造成的,不管在腰上、腿上、臂上、头上、胸里、腹部。然后再加上鹿角胶15克。
鹿角胶起到催化作用,养血补肾。此外,鹿角胶还可单用,治疗左脚。用法就是把鹿角胶拍碎放碗里,隔水蒸。
蒸一个小时或两个小时都可以。一天吃15克左右就可以。
从头到脚中药养(15)足跟痛
',15)">
常有一些中老年人,特别是老年妇女会遇到这样的事情:某一天,突然感到脚跟疼痛,特别是休息以后刚开始走路的时候,钻心地疼,走了一会,又好了一些。
可是,不能坐下来休息,休息完再走路,还是照样疼痛。有的人疼痛的比较厉害,以致于不敢下地行走了。这是典型的足跟痛,医学术语叫“跟痛症”。
足跟痛最主要的原因,实际上是筋膜炎。筋膜是一层坚韧而富有弹性的纤维组织,位于足底板深处,是维持脚弓的重要结构,也是人体站立和行走时的重要承力部位。
人到老年以后,筋膜也和骨骼等其他组织一样,发生衰老退化,弹性降低,变得较脆容易受伤。少数人在受到一次强力作用后损伤发病(脚用力着地后产生的急性足跟痛),更多的人则是常年积累的劳损超过极限而发病。筋膜最易损伤的部位在跟骨结节处,所以表现为足跟痛。
在此,给您推荐一个治疗足跟痛的外敷方法。


足跟痛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俗话说“人老先老腿和脚”,中医认为肾虚是导致足跟痛的内在因素,加之风湿阻络、气血瘀滞,导致足跟部气血流通不畅,不通则痛。
因此,内服中药的治疗原则是补肾为主,辅之以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对足跟痛比较严重的,可以加上中药熏洗,我们称为三联治疗。
穴位按摩治疗足跟痛:主要是两个穴位。一是跟痛穴,在大鱼际与小鱼际纹线交点做垂直于腕掌横纹的直线,其中点就是跟痛穴。
二是太溪穴,位于内踝与跟腱中间的凹陷处。每天两次按摩,每次不少于30分钟,以出现酸麻胀痛的得气感觉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