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珍熙参加我们结婚了:沈阳日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4:22:54
日前,在湖南街许大森先生家,记者见到摞起来足有3米多高的86本日记。虽然封皮都已陈旧,但打开一看,从幼嫩的字迹到潇洒自如的笔体都显得清新活泼。许老告诉我们,这86本日记,共有465万字,是他用50年的心血所写。
岁月悠悠心语如痕
许大森今年67岁,原是鞍山师范学院艺术系副教授。说起写日记的经历,老先生几多感慨,几多激动。
1949年5月,年仅12岁的他上小学3年级,那时他常将志向和表决心的话写在自制的日记本中。1954年许大森在鞍山四中读书,当了班干部。为了把班级管好,他开始写工作日记。时间久了,他发现写日记对总结工作、布置工作、交谈思想很有帮助,从那时开始他便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1955年,他带着第一本日记考入了沈阳炮校,毕业后分到15军45师当实习排长。不管军营生活多么紧张,每天他都挤出点时间写日记。1959年5月,他在西藏工作,由于高山反应,经常流鼻血,浑身乏力,只要停下脚步就能睡着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也坚持写日记。夜晚没有灯火,他就在山间或草地旁,借着依稀的星光,凭着手感,把战友的英雄事迹记录下来。凭手感写日记,难免叠字叠行,白天一看难于辨认,但他字字清楚,每一个标点都铭刻心房。为了纪念那段珍贵的历史,许老把这两本日记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写在世界屋脊上的日记》。亲历红尘风雨如晦
在众多日记中有两大本与众不同的日记,日记上的文字犹如天书。一再追问下,许老透露了保留30多年的秘密。1966年“文革”开始,他当时在师政治部任文化干事,多才多艺的他昼夜不停地绘画毛主席像,宣传共产党的光荣历史,但又对打砸抢的事件心中不解,对“文革”产生了疑虑和不安,他决心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感。那年头,到处高喊“反潮流而动叫做反动”谁敢硬碰呢?于是他“自创”一套“象形文字”,有的像剪刀,有的像汤匙,有的像绳扣,别人看了像天书。粉碎“四人帮”以后,他才把那些带有特殊标记的文字翻译过来。
1969年。许大森转业回鞍被分派到鞍山市文化局,当过文化馆副馆长。期间,参加过辽化大会战,去过矿山,下过农村,每到一处就产生一本或几本用心语组成的日记。
1974年辽南大地震,他的日记中充满对党的热爱和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天地,许大森在日记中用欢呼、拥护赞美的章节,抒发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心声。
许老一生为人忠厚老实,但非常重感情,日记中,许多东西都是他感情真实的流露。许老称,这些“心语实录”也曾带来意想不到的“插曲”。许老年轻时处了一个女朋友,当时他将初恋的真实感受淋漓尽致地“刻”在了日记上。后来,许老认识了现在的妻子,一次,夫人不经意中看到了当时的日记,气得将这些日记统统摔在了地上。现在回想起来,夫妇二人还觉得当时的举动很单纯也很有趣。日记意外获大奖
许老的86本日记,品种多样,体裁不一,有记事,有记人;有现场速写,有典型事例;有杂感,有散文,还有绘画。有一本“画记”全是用绘画表述,人物形象逼真,使人看了既觉新鲜,又感到深刻。许老是搞雕塑艺术的,但文字功底也很厚实。2002年5月,在中国首届“西柏坡杯”全国文学艺术大奖赛中,许老选一篇当年在阿坝藏族自治州的日记(约1000字)参赛,该篇日记中,详细记录了翻身农奴斗奴隶主的精彩一幕。该日记在此次竞赛中,一举夺得散文组二等奖,受到省内外文艺界的瞩目。许老的幸福家庭
许老有一个幸福家庭,老伴虽然是学工的,但几十年来,对他的事业和写日记的习惯给予坚决的支持,还经常给他提供日记素材。女儿是大学艺术系毕业,虽已成家立业,但对父亲关爱有加。小外孙就住在他家,老两口跟小外孙有说不完的故事。
日记丰富了许老的人生,人生也丰富了许老的日记。现在,他仍然坚持天天写日记,他要用日记抒发对党的情感,对晚年的忠贞。目前,许老正在整理“日记索引”。50年沧桑岁月,见证50年历史。千山晚报记者王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