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知元:廖逊评论:“南苏丹问题”的由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5 01:23:47
廖逊评论:“南苏丹问题”的由来 2011年07月11日09:12
·廖逊评论:格鲁吉亚百姓为什么苦? ·廖逊评论:找个老共产党人当“国父” ·廖逊评论:"欧亚经济共同体"的设计师 ·廖逊:纳扎尔巴耶夫的"先经济、后政治" ·廖逊评论:走向“高收入”阶段的保障 ·廖逊评论:哈萨克斯坦的民族宗教问题   人民网海南视窗特约评论员:廖逊
  
   7月9日,南苏丹共和国正式诞生,即将成为联合国的第193个成员国。顾名思义,南苏丹是从苏丹南部分裂出来的新国家。两国最显著的区别是:3350万苏丹人口信奉伊斯兰教,850万南苏丹人信奉基督教;苏丹人以阿拉伯人为主,南苏丹人是青一色黑人;苏丹人讲阿拉伯语,南苏丹人通用英语。苏丹面积还剩195万平方公里,南苏丹55万平方公里。这一裂变引起不少邻近国家的忧虑,一半穆斯林一半基督徒的非洲国家很多,埃塞俄比亚、厄立特利亚、坦桑尼亚、乍得、尼日利亚、科特迪瓦……。倘若仅仅因为宗教不同就分裂立国,现有的54个非洲国家,至少还要增加20来个。
  
  与多数人的印象相反,历史上苏丹首先是基督教国家,然后才成为穆斯林国家。常言道:“宗教都是从亚洲来的,主义都是从欧洲来的”。基督教在耶路撒冷创立之后,迅速传入非洲,到了公元6世纪,相当今天苏丹的地方,已经拥有好几个基督教国家。后来伊斯兰教又在耶路撒冷创立,又迅速传入非洲,到了公元8世纪,今天苏丹北部和中部的绝大部分地区,都成了穆斯林的天下,只剩下丛林密布的南部仍然是基督徒的地盘。阿拉伯征服者与南方基督教诸王国签约,允许他们保持原有的制度和信仰。南苏丹的基督教并不纯粹,混杂了许多土生土长的原始宗教。一千多年来在苏丹相互对抗的,不仅是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两大文明,而且也是阿拉伯人和黑人两大种族。
  
  阿拉伯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一直到独立多年之后,北方穆斯林还想并入埃及,普遍同情和支持泛阿拉伯主义。“分而治之”,是英国殖民主义者的惯用手法,必然运用于苏丹。从1899年实行英埃共治,一直到1956年苏丹独立,英国千方百计地限制南北交往,实行南北分治,鼓励西方天主教和新教的传教士,深入各地丛林,建教堂、办学校、开诊所,推广普及英语(当地丛林部落居住分散,本来没有统一的语言),人为地加剧南苏丹的离心倾向。他们鼓励受过教育的少数精英,不是北上首都喀吐穆,而是东去英属东非(即今天的乌干达、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就业,因而被阿拉伯人视为“英国走狗”。然后再以报复为由,乘势封锁北方人南来工作,不许阿匐们到南方传教,还关闭了原有的清真寺。甚至,南方殖民当局有事也多请示英国东非总督,而不请示英国苏丹总督。
  
  正因为如此,最先起来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是北方的穆斯林而非南方的基督徒。英国人经常告诉当地人,将来苏丹独立,南部要么并入东非国家,要么单独立国,就是不参加阿拉伯人的苏丹。后来1956年苏丹独立南北一统,被公认为英国阴谋的破产。谁知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英国人竟反败为胜!
  
  从苏丹独立到南苏丹独立,中间有足足半个多世纪。苏丹政府为什么无所作为呢?这又要从北方说起了。
  
  北方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几乎一天也没有停止过,最为中国人民熟知的,就是1884-1898年的马赫迪大起义,自称“马赫迪”(救世主)的穆罕默德•艾哈迈德,领导了这场圣战。他宣称,参加“吉哈德”(圣战)者,可以代替“哈吉”(圣地麦加朝圣),起义大军乘洪水退潮之机,攻入总督府,击毙镇压过中国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总督戈登。这场大起义被镇压下去,而半个世纪后果然不出各方意料,完成独立大业的主力,还是北方穆斯林。
  
  筹备独立时,南方人强烈反对定阿拉伯语为国语,要求再加上英语。独立前一年的1955年8月,南方部队兵变,不问青红皂白地滥杀数百名北方人官员、商人和军官。兵变被镇压后,以煽动暴乱罪处决了70名南方人。南北冲突自此发端,暴行累累,血流成河。
  
  非洲国家的民族主义革命家大多受西方教育,仰慕西方民主制度,除了少数受苏联影响者当权之外,独立后绝大多数移植西方制度。由于英国的长期统治,先进的法律制度——其中特别是财产制度——早已深入人心。然而,苏丹毕竟是一个贫穷的国家,独立时人均GDP不过数十美元,经济靠天吃饭,人口绝大多数是贫苦农牧民,工业化城市化任务艰巨,到了2002年城市化率才24.6%,到了2005年男子文盲率仍然高达41%,女子则为50.1%,远远落后于大多数阿拉伯国家,相当于黑非洲的水平。人口素质如此低下,推行英式文官制度和议会政党制度,自然艰难无比,以至乱象丛生:多数不保护少数,少数不服从多数,只知争吵不休,不懂妥协让步。政党相互倾扎,内阁频频改组,中央毫无权威,行政效率低下。三年就后发生军事政变。
  
  此后就成了惯例。55年间,交替出现三任软弱的文官政府,和三任独裁的军政府。在巴希尔之前,经济社会发展几乎毫无进步。
  
  无论是文官政府还是军政府,首要任务都是维护国家统一,暴力行为不断升级。南方反政府武装从西方购买军火,由以色列培训军事骨干。北方政府就从苏联购买军火,争取阿拉伯世界支持,而越是依赖阿拉伯世界,国家就越阿拉伯化。而国家越阿拉伯化,南方反抗就越加激烈。一路谈谈打打,经济越搞越糟,直到1989年6月,巴希尔上校在全国伊斯兰阵线支持下,发动政变上台。
  
  此任军政府实行党禁,连伊斯兰阵线也不例外。全国实施伊斯兰法,以《古兰经》和《圣训》治国。然而巴希尔军政府并非原教旨保守政权,而行开明专制。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支持下,大力推行经济私有化、市场化和自由化的改革,使国民经济出现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他上台时苏丹人均GDP80美元,属世界最贫穷国家之列,去年竟达到1706美元(接近中国贵州的1750美元),远在“非洲民主模范”马里(690美元)之上,成为非洲最有前景的国家。外资迅猛增加,其中以来自中国、马来西亚和印度的资本最多。中国企业从1995年起就大举投资石油工业,成为最大投资者。
  
   1993年南军几乎崩溃,后在外部势力支持下,重整旗鼓东山再起,战势终成胶着。2005年南北双方终于签署停战协议,规定六年过渡期后,以南方全民公决决定前途。今年1月“解体公投”,决定7月9日建国。南方领袖约翰•加朗将军,在协议签字当年飞机失事身亡,如今继任人萨尔瓦•基尔成为首任总统。
  
  石油资源集中在南苏丹,加工却在北方,巨大的财富如何分配尚悬而未决。这是尽人皆知的战争隐患。我国志在和平崛起,在非洲无非是以工业产品和美元换取资源,在商言商,以和为贵。只要南北两国不打仗,就能左右逢源,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