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鸡口袋豆腐做菜:大道国学:农民张德本的红色传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8:10:34
作者:我是公社小社员    文章发于:乌有之乡    点击数:1342    更新时间:2011-7-13  顶    荐  【字体:小 大】
【复制本文】 【下载本文】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先富起来的农民,不只是张德本。具有“红色情结”的先富起来的农民,也不只是张德本。而富起来后演绎出一个惊世红色传奇故事的农民,最引人关注的大概就要数张德本了。
自从个人投资千万元办起“毛泽东敬览馆”并向社会免费开放以来,张德本的名字就开始从古都西安迅速传向了海内外,被誉为是“中国农民的红色传奇”。2011年7月8日,中国党建网陕西频道《首届“圣地之光照耀中国”红色文化节》专题组,特地前往西安市雁塔区月登阁村,对这个正在发生着的传奇故事进行了实地考察。
【1】“毛泽东敬览馆”横空出世引人惊叹
“毛泽东敬览馆”位于西安市雁塔区长鸣路68号,楼高五层,建筑面积达五千平米。强烈红色象征的主题标志,使这座大楼在整条马路上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进入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尊巨大的毛泽东塑像。至此,人们的庄严肃穆之情,便会油然而生。
敬览馆现有二十三个展览厅和一个展览大厅。一二层展厅,主要通过肖像、剪纸、像章、红色纪念馆门票、水银镜子等珍品,展示毛泽东的革命历程和丰功伟绩;三层展厅,主要展示瓷像和书画等工艺藏品;四层展厅,主要展示反映陕西各地革命老区发展历程的图文史料;五层演示大厅,主要是免费提供场地,供广大红色收藏爱好者及书画艺术家展出藏品和作品,或是举办党史党课红色文化传统教育及表演活动。
据张德本介绍,这里仅展示的毛泽东纪念像章藏品,就有17万枚之多。
敬览馆自2007年毛泽东诞辰114周年前夕对外开放以来,各地群众闻讯后自发前来瞻仰参观者就一直络绎不绝。各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大中小学,在此举办的党史党课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热潮也是一浪高过一浪。仅各单位和群众个人赠送的匾额、题词题字和锦旗,就已达数百面。
2009年4月3日,毛泽东的女儿李讷及其丈夫王景清,应张德本之邀亲临敬览馆参加清明怀亲座谈会。当时得到消息的数千名群众载歌载舞,在敬览馆门前迎接李讷夫妇,场面十分感人。李讷向敬览馆转赠了周永康同志的一副题字“勇攀高峰”,并亲笔书写了“奋进”题字留赠。
据张德本介绍,这里面还有这样一段插曲,李讷在从西安回北京临行前,特地询问了张德本的父母健康情况,并亲自登门拜望了张德本的母亲。李讷对张德本说:“你对我的父亲这么敬仰,我当然也应该敬重你的父母”。伟人后代的平民本色,让张德本和他的乡亲们感念至深。
此外,原毛泽东的机要秘书高智、原韶山纪念馆馆长马玉卿、陕西省军区原政委谷凤鸣等老革命和老前辈,也从各地赶来对毛泽东敬览馆的建设,表达了关心和支持。
张德本的红色壮举,也得到了陕西省各级党政领导的关注和指导。中共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闻讯后,惊讶地说:“没想到陕西还有这样有气魄的人!”并勉励张德本,一定要办好这座敬览馆。中共陕西省委原副书记蔡竹林、陕西省政协副主席李进权和陕西省政协原副主席魏明中等,也先后亲临敬览馆参观指导。
2011年4月,经考察验收,“毛泽东敬览馆”已经被中共西安市委党史研究室命名为“党史教育基地”,同时被有关部门授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张德本说,创办敬览馆是为了缅怀毛主席的丰功伟绩,宣传和弘扬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对广大社会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教育,激励党员干部和群众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的奋斗征程中再创新的辉煌。
“陕西出了个张德本”、“农民个人出资千万办敬览馆”、“陕西农民演绎红色文化时代传奇”、“古城西安增添新景,四海轰动官民赞,张德本的事迹不但引来了国内媒体的争相报道,而且也引起了美国《新世界时报》和《亚美新闻》等海外华文媒体的关注。张德本的红色传奇和红色冲击波,正在从陕西传向全国飞向世界!
【2】张德本的“红色情结”
张德本生于1952年,是西安市雁塔区等驾坡街道办事处月登阁村人。作为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张德本,当年激情燃烧的岁月,便在他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抹不去的“红色情结”。要说张德本的“红色情结”比其他人更重一些,大约是因为中国农民对新旧社会的对比印象更深,而且张德本的父母又是农村党员,属于那个时代农村合作化集体化与人民公社运动的积极分子。这种“红色家庭”的耳濡目染,便使张德本从小就对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思想和红色文化情有独钟。
张德本回忆说,尽管那时在“一穷二白”基础上起步搞建设,物质生活比较艰苦和匮乏,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精神风貌,却是高尚而充实的。他8岁丧父,家里缺失精壮劳力,经济条件也比较差。但村里父老乡亲的团结友爱互助精神,至今让他感怀难忘。家里尽管很穷,兄弟姊妹又多,但人民政府的学费减免和补助,还是让他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对他来讲,感恩共产党,感恩毛主席,感恩社会主义,是发自内心的神圣情怀,容不得别人讥笑和亵渎。
那个时代给他留下的最激动人心的珍贵记忆,就是上中学时进京参加了毛主席接见红卫兵的经历。而留下来的永恒纪念,就是从北京买回来的毛主席像章。
中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从事农村生产劳动。由于有文化,有能力,思想“红”,他很快被乡亲们推举为生产队长。并在三年内,把这个全区最“烂”的生产队,变成了全区最“好”的队。接着,又被群众推举为大队长,一直到1980年人民公社解散后的“分田到户”。但由于他个人勤思好学,有出色的木匠手艺,因此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后,他“单干”起步也很快。他创办的钢木家具厂,曾经是陕西省的行业龙头企业,产品连续十年被评为省优市优产品。在这个行业出现市场滑坡后,他又及时转型搞工业园建设和房屋租赁经营,可以说是属于改革开放“先富起来”的人。
在当今大部分人还为钱发愁的时候,张德本已经愁的不是钱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总在考虑他该如何来回报这个国家和社会集体?于是,便有了创办红色文化“社会教育大课堂”的想法。而“毛泽东敬览馆”的创建,也还是他的“红色情结”长年积淀所致。
这个抹不去的“红色情结”,其实在他办企业搞经营走南闯北的过程中,就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最直接的触动,还是毛主席像章。他走到那里,只要是看到毛主席像章,眼前就会感觉有一亮。在那时别人还不太在意的时候,他却感到如获至宝一样。就这样,出门走一路,便会搜寻和收藏一路。而且,一发而不可收拾,渐渐地就连与毛主席像章有关的生活用品、工艺品、书籍和书画作品等,都进入了他的收藏视线。
久而久之,张德本收藏的越来越多的“宝物”,却开始成为他的企业和家庭库房的负担。而且,搬来移去也极不方便。怎么办?干脆专门建一栋楼房,把这些藏品保管和陈列起来,“独乐乐”也“与人乐乐”。同时,张德本也真切地感触到,当今社会人们精神信仰的迷失与空虚,也迫切呼唤红色文化的回归与填补。于是,这座“毛泽东敬览馆”便应运而生了。而“毛泽东敬览馆”的免费对外开放,正是张德本“红色情结”对社会的回馈与温暖奉献。
【3】张德本的“红色梦想”
创办“毛泽东敬览馆”投资上千万元,每年的水电维护费和人员工资还要再支出几十万元,而这只是直观的静态帐。如果以商业经营角度来看,按照这座楼房的地段位置和建筑面积及房屋租赁市场行情,张德本损失的房屋租赁收入每年也在一百万元以上。仅此租金一项,从2007年至今,就等于又白白仍出去了四五百万元。而“毛泽东敬览馆”却是对外免费开放,给社会大众免费提供红色文化教育。
当然,钱,对张德本不是问题。他创办“毛泽东敬览馆”的社会与文化价值,也绝对不是可以用钱来衡量和计算的。如果说张德本有点“傻”,那么这种“傻子精神”,也恰是那个火红年代留给今天乃至未来社会的宝贵财富。
亦如当年从收藏毛主席像章开始的“一发而不可收拾”,社会各界的鼓励、期待和指导,又使张德本萌生了把“毛泽东敬览馆”办得更好的宏伟愿景。“办就办最好最大的”,秦人的憨实与豪放性格,在张德本身上也同样有鲜明的体现。
从展馆内容的丰富到陈列展示形式的改进,从场馆设施的扩建到服务功能的完善,从单一展馆到红色文化博览园区的规划,张德本新的红色梦想又开始起航了!
那么,后续的建设和运营维护资金从哪里来?当我们把这个担心向张德本提出来时,他憨憨地一笑说:“不要紧,我还扛得住!”
那么,再将来呢?对于我们的进一步追问,他还是憨憨地一笑说:“不要紧,我已经做通爱人和儿子的工作了,让儿子辞掉在浐灞新区管委会的工作,回来接班继续干!”
说到这里,不由得使我们想起来了“老三篇”里的“愚公移山”。张德本“红色梦想”的薪火传承,不也是一个红色文化的“愚公移山”吗?(夏商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