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大师txt下载:林彪死党的妻子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0:58:22
http://www.hnol.net 2003-11-24 08:09:45
林彪反党集团中的死党以“黄、吴、李、邱”等人最出名,但对他们的老婆却知之甚少。她们究竟是一群怎样的人?她们是否曾与自己的丈夫同流合污? 吴法宪老婆———陈绥圻
1968年5月,由叶群提名,军委办事组下达命令,将本来不是军人的陈绥圻从民航总局调到空军,任吴法宪办公室主任。对于叶群的关心,陈绥圻有些受宠若惊。她亲笔给林彪、叶群写信:“您对我们的关怀和照顾,永生难忘……”当吴法宪出现在法庭上时,其妻陈绥圻还在浙江绍兴县龙虎山林牧场劳动。1971年10月30日,陈绥圻由中央专案组审查,1978年经中央批准,结论为:“林彪死党,积极参加了林彪反党反革命阴谋活动。鉴于罪行严重,属敌我矛盾,撤销党内外职务,开除党籍、军籍,交空军送浙江省国营农场监督劳动。”在人们的印象中,吴法宪是最怕死的。实际上他怕死的原因在于有陈绥圻和5个孩子。对妻子的爱怜和对孩子的歉疚使他要争取活下来。陈绥圻心甘情愿地接受了长达9年的改造。劳动改造使她成为一个普通劳动者。农场每月发给她50元生活费,她很节俭,回到北京时还给孩子们带回了一点积蓄。她是从广播中得知审判吴法宪的。此后,她每天5点钟就早早地起床听广播。当听到吴法宪还能保住性命的宣判时,她振臂高呼了三遍“共产党万岁!”不久,吴法宪活着同她见面了。他同陈绥圻在山东济南市过上了他们向往了10来年的平常人的生活。 黄永胜老婆———项辉芳
在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主犯开庭的第二天下午,项辉芳向学习组汇报了自己的思想包括:拥护公审林、江集团,拥护公审黄永胜;她不是黄永胜的家属,再次提出和黄永胜离婚等内容。这是一份思想汇报,不是简单的划清界限、表明态度。但可表明,项辉芳同黄永胜在感情上存在矛盾。矛盾之一是黄永胜虽已年过半百,拈花惹草的习性仍未改掉。但项辉芳不管与黄永胜如何吵闹,为了攀附林、叶,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黄永胜被羁押后,项辉芳也于1971年12月由中央专案组审查。1978年6月定性为林彪死党,敌我矛盾,开除党籍、军籍,送安徽省监督劳动。同其他被告的家属一样,中纪委于1979年9月宣布对她进行重新审查。在漫长的审查中,她已知道了黄永胜的一切。此时,她再也不是当年被黄永胜说拿起就拿起、说放下就放下的女人了。她决计重新开始自己的一切。在军事学院的大院里,人们常见到一个憔悴孤单的女人在夜晚散步。她每月领取60元生活费,等待和盼望组织上对她的处理和定论。后来,黄永胜被判决后,项辉芳就同黄永胜离了婚。没多久,黄永胜保外就医,因病情恶化在青岛结束了生命。 李作鹏老婆———董其采
1971年“9·13”事件后,经海军党委批准,对李作鹏的老婆董其采进行审查。董其采对这一决定有点愤愤不平。她同李作鹏俨然是天生的一对顽固分子,在人生旅途中,配合得十分默契,叶群给她一个很恰当的称谓:董高参。1968年5月,董其采在一路绿灯下,被调到海军担任海军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以便帮李作鹏策划阴谋。在林彪的几员“虎将”的老婆中,董其采似乎与一般人不同,她性格古怪。如果走在路上看见哪个人不顺眼,她可以上前训得他哭。如果她不高兴,她会谁也不理。这种性格使得她没有更多地参与林家诸如“选美”和生活一类的事情。董其采在1979年7月至1981年6月曾七次提出申诉,坚决要求给自己平反……尽管如此无理纠缠,中央还是对其实行了宽大政策,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解除了监督劳动,开除党籍,撤销行政职务,定为行政14级,按退休处理。之后,她盼望已久的同李作鹏在一起生活的愿望得以实现,他们被妥善安置在山西太原市的一套公寓里…… 邱会作老婆———胡敏
叶群认为,黄永胜老婆是家庭妇女型,眼光不高,过于计较,不太合群;吴法宪老婆活泼能干,擅长外交,但处事属粗线条;李作鹏老婆是一个知识分子,参政主事都行,但好面子,摆架子;邱会作老婆脑子灵活,悟性较好,搞阴谋也有一套,办事很得体,因此,叶群比较喜欢她。
在林彪的几员“虎将”中,邱会作好色有名,“文化大革命”初由于他生活作风腐化,被造反派当作“花花太岁”批斗。造反派掌握的情况有根有据,这些胡敏不会不伤心。但是,为了顾及家庭的名声,特别是邱会作的地位,她把打掉的牙吞下肚里。胡敏亲自给叶群打电话,请求林彪保护还沾着其他女人体香的丈夫。待邱会作过了这一关后,她还亲自上街买了一块画匾送给林彪、叶群表示感谢。她给叶群的诗文中,称叶群的关怀是“母爱”,使她尝到幼年的“母爱之情”。1971年10月12日,即邱会作被羁押18天后,总后勤部党委批准开始对她的审查。1972年9月交中央专案组,漫长的审查到1978年6月才结束,她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开除党籍、军籍,送陕西省农场监督劳动。劳动是艰苦的,但她在这里结识了不少家乡熟人,这给她后来同邱会作定居西安的生活带来了一些方便。(摘自《辽宁老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