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台景泰蓝香烟:文学一直活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09:51:10

作者:连岳 

  这些天来,由于几个重要文学奖的揭晓,沉寂多时的纯文学算是吸引了一些 "眼球",但它总的处境仍不是太好。拿作品的载体文学期刊来说,有的还在坚持,像《当代》、《十月》、《人民文学》;有的进行包装,像要做成第一家全彩印刷文学期刊的《作家》;有的内容上已经换血,如试图关注社会热门话题的《中华文学选刊》和易帜为时尚类的《母语》。据《北京青年报》10月11日说,全国几百家文学期刊只有十分之一的生存状况还说得过去。 

  一些文学期刊的倒掉,是可以想见的,计划经济,不仅经济是计划的,精神生产也是计划的。原来有国家拨款,当然可以活着,而且活得不错。现在我们知道,文学这种精神产品不是一个简单的行政命令就能制造出来的,更重要的是,没有拨款了,所以,倒掉一些是正常的,倒掉不是无缘无故的。 

  有说是价值取向的多元和层出不穷的娱乐减弱了文学的亮度,造成了文学的困境。这种变化是正常的,是一种进步。文学不能为了自己活得好,而让社会永远停留在比较闷的境界。 

  托尔斯泰几十页的情景描述,抵挡不过电影的镜头了,但我们仍在看托尔斯泰,因为它提供的精神与想象的元素仍是独一无二的,阅读文学作品仍在进行着,还将一直进行下去,也就是说,刊登文学作品的载体也将一直存在着,改革后的文学期刊也许还能担负这个任务。怎么改,当然是见仁见智,我只能提供两个事例说明两条常识,首发海明威《老人与海》的那本美国杂志卖了几百万册,常识一:商业社会不是文学的大敌;在全球知识分子中享有声誉的、比任何文学期刊都白雪的《纽约时报书评》是一本简陋的杂志,常识二:文字力量才是文学的出路。至少,我认为这是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