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制推拉门图集:丝绸之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4 17:54:46

丝绸之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丝绸之路的路线图

丝绸之路德语:die Seidenstrasse),常简称为丝路,此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77年出版的《中国——我的旅行成果》(China, Ergebnisse eigener Reisen)。

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西汉张骞东汉班超出使西域开辟的以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为起点[1],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陆路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约于前5世纪形成的草原丝绸之路、中古初年形成,在宋代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宋初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

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朝鲜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目录

[隐藏]
  • 1 路线
    • 1.1 传统丝路
      • 1.1.1 东段
      • 1.1.2 中段
      • 1.1.3 西段
    • 1.2 草原丝路
      • 1.2.1 北段
  • 2 历史发展
    • 2.1 上古时期
    • 2.2 最初的发展
      • 2.2.1 中国
      • 2.2.2 中亚
      • 2.2.3 中东
    • 2.3 小结
    • 2.4 公元前1世纪到7世纪
      • 2.4.1 张骞的西行
      • 2.4.2 大规模的贸易
    • 2.5 7世纪到12世纪
      • 2.5.1 中兴
      • 2.5.2 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
    • 2.6 13世纪以后
  • 3 经济文化交流
    • 3.1 商品交流
    • 3.2 文化交流
      • 3.2.1 造纸印刷术的西传
      • 3.2.2 宗教思想交流
  • 4 从西方到东方
  • 5 参看
  • 6 注释
  • 7 参考书目
  • 8 外部链接

[编辑] 路线

[编辑] 传统丝路

西元一世纪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

  • 东段:从南阳市玉门关阳关。(西汉开辟)
  • 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西汉开辟)
  • 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东汉开辟)

以下为丝路各段上的重要城市名称,括号内为古地名。

[编辑] 东段

东段各线路的选择,多考虑翻越六盘山以及渡黄河的安全性与便捷性。三线均从长安出发,到武威、张掖汇合,再沿河西走廊至敦煌。

  • 北线:从泾川固原靖远武威,路线最短,但沿途缺水、补给不易。
  • 南线:从凤翔天水陇西临夏乐都西宁张掖,但路途漫长。
  • 中线:从泾川转往平凉会宁兰州武威,距离和补给均属适中。
  • 参见
  1. 西安长安):须弥山石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
  2. 武威凉州
  3. 张掖甘州
  4. 酒泉肃州
  5. 敦煌沙州):莫高窟榆林窟
  • 十世纪末期,北宋王朝为绕开西夏的领土,开辟了从天水青海至西域的“青海道”。成为宋以后一条新的商路。
  • 参见
  1. 天水
  2. 西宁
  3. 伏俟城
  4. 索尔库里盆地(索尔库里

[编辑] 中段

交河故城

中段主要是西域境内的诸线路,它们随绿洲、沙漠的变化而时有变迁。三线在中途尤其是安西四镇(唐贞观十四年(640年)设立)多有分岔和支路。

  • 南道(又称于阗道):东起阳关,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经若羌(鄯善)、和田(于阗)、莎车等至葱岭。
  1. 阳关
  2. 若羌鄯善
  3. 且末
  4. 尼雅精绝),西汉西域三十六国之一。
  5. 和田于阗
  • 中道:起自玉门关,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经罗布泊楼兰)、吐鲁番车师高昌)、焉耆尉犁)、库车龟兹)、阿克苏姑墨)、喀什疏勒)到费尔干纳盆地大宛)。
  1. 玉门关
  2. 楼兰(为鄯善所兼并,现属新疆若羌县
  3. 吐鲁番高昌):高昌故城交河故城雅尔湖故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4. 焉耆尉犁
  5. 库车龟兹):克孜尔千佛洞库木吐喇千佛洞
  6. 阿克苏姑墨
  7. 喀什疏勒
  • 北道:起自安西(瓜州),经哈密(伊吾)、吉木萨尔(庭州)、伊宁(伊犁),直到碎叶。
  1. 哈密,水道纵横盛产哈密瓜
  2. 乌鲁木齐蒙古文意思解作美丽的草原
  3. 伊宁(伊犁)
  4. 碎叶

[编辑] 西段

敦煌壁画中,描绘了往返于丝绸之路上的商队。

自葱岭以西直到欧洲的都是丝绸之路的西段,它的北中南三线分别与中段的三线相接对应。其中经里海到君士坦丁堡的路线是在中唐时代开辟的。

  • 北线:沿咸海、里海、黑海的北岸;经过碎叶、怛罗斯、阿斯特拉罕(伊蒂尔)等地到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
  1. 乌鲁木齐
  2. 阿拉木图(今哈萨克斯坦城市)
  3. 江布尔城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城市)
  4. 托克玛克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城市)
  5. 萨莱俄罗斯
  6. 萨克尔
  7. 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城市)
  • 中线:自喀什起,走费尔干纳盆地撒马尔罕布哈拉等到马什哈德(伊朗),与南线汇合。
  1. 喀什喀什葛尔
  2. 白沙瓦哈拉和林大道
  3. 喀布尔
  4. 巴米扬:著名的巴米扬大佛2001年塔利班摧毁。
  • 南线:起自帕米尔山,可由克什米尔进入巴基斯坦和印度,也可从白沙瓦、喀布尔、马什哈德、巴格达、大马士革等前往欧洲。
  1. 马什哈德伊朗
  2. 萨卜泽瓦尔
  3. 赫卡托姆皮洛斯(Hecatompylos,番兜,和椟,可能位于今伊朗的达姆甘沙赫鲁德之间。)
  4. 德黑兰
  5. 哈马丹
  6. 克尔曼沙汗
  7. 巴库拜伊拉克
  8. 巴格达
  9. 阿布哈里卜
  10. 费卢杰:沿幼发拉底河至阿列颇。
  11. 拉马迪
  12. 阿列颇叙利亚
  13. 大马士革
  14. 阿达纳土耳其
  15. 科尼亚
  16. 安条克
  17. 布尔萨
  18. 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

[编辑] 草原丝路

草原丝路,西汉时就有通过当时七河地区乌孙至蒙古高原的记载,唐时称回纥道回鹘路,北越过河套塞外,入蒙古高原、南俄草原、中西亚北部,西去欧洲的陆路商道。其中最重要的城市是讹答剌塔拉斯怛罗斯碎叶庭州(古车师)、丰州(秦九原郡)。匈奴以及其后的突厥回纥、铁勒诸部、鲜卑柔然粟特乌孙月氏可萨人奄蔡和蒙古民族,都活跃在草原丝绸之路上。欧亚大陆北部之游牧民族使用的草原丝路、主要与南亚交流的西南丝路以及沿海路行进的海上丝绸之路安史之乱后,陇右失守,传统丝路受吐蕃阻绝,一般人选择草原丝绸通向西域

[编辑] 北段

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 秦直道:由关内咸阳九原郡(现包头附近)。
  • 参天可汗道:由塞上至回鹘、突厥牙帐哈尔和林。
  • 西段:由哈拉和林往西经阿尔泰山、南俄草原等地,横跨欧亚大陆。

[编辑] 历史发展

[编辑] 上古时期

大约是后汉晚期的马塑像。

早在远古时期,虽然人类面对着难以想象的天然艰险的挑战,但是欧亚大陆东西之间并非像许多人想象中那样地隔绝。在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之北的草原上,存在着一条由许多不连贯的小规模贸易路线大体衔接而成的草原之路。这一点已经被沿路诸多的考古发现所证实。这条路就是最早的丝绸之路的雏形。

早期的丝绸之路上并不是以丝绸为主要交易物资,在公元前15世纪左右,中国商人就已经出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购买产自现新疆地区的和田玉石,同时出售海贝等沿海特产,同中亚地区进行小规模贸易往来。而良种马及其他适合长距离运输的动物也开始不断被人们所使用,令大规模的贸易文化交流成为可能。比如阿拉伯地区经常使用,耐渴、耐旱、耐饿的单峰骆驼,在公元前11世纪便用于商旅运输。而分散在亚欧大陆的游牧民族据传在公元前14世纪左右即开始饲养马。双峰骆驼则在不久后也被运用在商贸旅行中。

另外,欧亚大陆腹地是广阔的草原和肥沃的土地,对于游牧民族和商队运输的牲畜而言可以随时随地安定下来,就近补给水、食物和燃料。这样一来一支商队、旅行队或军队可以在沿线各强国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存在或激发敌意的情况下,进行长期,持久而路途遥远的旅行。

[编辑] 最初的发展

[编辑] 中国

商代帝王武丁配偶坟茔的考古中人们发现了产自新疆的软玉。这说明至少在公元前13世纪,中国就已经开始和西域乃至更远的地区进行商贸往来。依照郭璞在《穆天子传》中的记载,前963年周穆王曾携带丝绸、金银的贵重品西行至里海沿岸,并将和田玉带回中国。虽然这种说法的真实性还没有定论,但是目前在丝绸之路沿线的考古中,确实出土了部分在这一时期的丝绸制品。

在中国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已经存在了相当规模的对外经济交流。《史记·赵世家》中记录了苏厉赵惠文王的一段对话:“马、胡犬不东下,昆山之玉不出,此三宝者非王有已。”苏厉用赵国通过对外贸易得到的财富威胁赵惠文王一段从侧面说明了这一点:因为人们相信,“昆山之玉”即为昆仑山下出产的软玉,而胡犬则是产自中亚、西亚的一个狗的品种。

[编辑] 中亚

随着公元前5世纪左右河西走廊的开辟,带动了中国对西方的商贸交流,西域地区诸如鄯善龟兹等国家纷纷在这一时期逐渐出现。而当时的欧洲国家已经出现了“赛里斯”(Seres,源自希腊语言“丝”,从汉语“丝”的音转化的“Ser”。)——对中国的称呼。这种小规模的贸易交流说明在西汉以前东西方之间已有经过各种方式而持续长时间的贸易交流。

青金石是在早期丝绸之路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商品之一,如今也是一种重要的宝石。

不仅仅是丝绸,同时丝绸之路上另一件著名的商品,产自今阿富汗巴达克山青金石早在公元前13世纪就开始出现在中国、印度、埃及——这意味着中亚地区的商旅贸易开始的时间要比这一地区部分国家的诞生还要早些。之后不久,青金石的贸易开始传入印度的哈拉帕(Harappa)。后来成为佛教七宝之一。

[编辑] 中东

作为世界上最早出现国家的文明之一,目前很多考古发现证明埃及人在很早以前就开始从事北非、地中海及西亚的贸易。人们相信,在前14世纪时期,埃及人已经造出了船。

在埃及,人们发现了距今5000余年,产自阿富汗的青金石,说明埃及人已经开始沿着这条被称为丝绸之路的道路上,展开了一定规模的贸易。一些人认为是前1070年左右丝绸残骸的碎片已经被发现,这意味着至少在前1070年埃及可能已经与中国有了间接的贸易往来。不过此后不久丝绸在埃及的地位一落千丈,并绝迹于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史册。同时,这些前11世纪的丝绸究竟是中国养蚕技术所出现的丝绸,还是一个来自地中海沿岸或者中东的“荒野丝”,就是一个极有争议的话题了。

在一统巴比伦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帝王大流士一世前521年前485年)统治下,四处扩张的波斯建立了在中、西亚的地区强权。史料记载这位帝王喜爱爱琴海生产的鲜鱼和故乡波斯的水。为此大流士建立了一条连接波斯帝国首都苏萨(位于底格里斯河下游流域)到小亚细亚以弗所和国土各地的“波斯御道”,这条仅由王室使用的皇道在沿线各段设立驿站,借助每个驿站的好马和驭手皇室所需要的一切通过这条道第一时间送至首都,再将帝王的指令传播到波斯全国。依照皇道的效率,一位向大流士进献快信的人只需9天即可送至首都,而同样的距离对于普通人而言需要3个月。一方面波斯利用这样一条遍及各地的古代国道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各地的统治,另一方面也直接带动了这一地区的商贸活动。

亚历山大建立他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有学者认为,这就是中国古籍记载的“犁轩”[2])后,他的继承者托勒密一世前323年最终控制了埃及。希腊人开始积极促进小亚细亚、印度和东非之间通过希腊管辖的港口进行的贸易活动,在陆地上希腊人也一样在贸易领域非常活跃。这一时期欧亚之间的繁荣的经贸并不仅是希腊人的成就,地处阿拉伯半岛及中亚的阿拉伯人——尤其是纳巴泰人前106年为罗马帝国所灭)为中亚的贸易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幅兽皮壁画上的战士可能是希腊人,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受到希腊文化影响后出现的西域士兵。推定作画年代为前3世纪-前2世纪。

希腊人的第一步就是利用帝国在中亚乃至更东方的扩张来打通并控制东西方之间的陆上丝绸之路,帝国东部边境也许已经到达了大宛国(今吉尔吉斯斯坦费尔干纳)——如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西部。如今人们在这一带的考古发现了亚历山大大帝在前329年建立的城市——苦盏(希腊人命其为“极东亚历山大城”,即亚历山大东征的最远处)。

接下来的300年间,希腊人保持了这个庞大帝国在亚洲的统治。塞琉古帝国(Seleucid,参见已不存在国家列表)的总督狄奥多特(Diodotus)据大夏粟特独立,他和他的后继者德米特里一世(Demetrius I of Bactria,死于公元前167年)向四周塞种人地区、安息和大宛扩张领土。继续沿着亚历山大过去的道路向西拓展。在大夏国王欧西德姆斯(Euthydemus,前230-200年)执政时期时,大夏控制的土地不仅超越了苦盏,有证据显示他们的侦察队在前200年左右已经到达过喀什,这是有史以来最早的,有据可考的一次连接中国与西方的活动。古希腊历史学家斯特拉波曾这样评价这次行动:“他们甚至将自己国家的国土拓展至塞里斯(中国)和弗林尼(Phryni)。”[3]

[编辑] 小结

但这种交流不完全等同于公元前1世纪繁荣的的丝绸之路,也并没有持续下来。随着游牧民族的不断强盛,他们同定居民族之间发生了不断的争斗,之间也在不断的分裂、碰撞和互相影响,这使原始的文化贸易交流仅存于局部地区或某些地区之间。不过,随着各定居民族的强国的不断反击和扩张,这些国家之间往往发生了直接接触,如西亚地区马其顿亚历山大的东征、安息王朝罗马在中亚和地中海沿岸的扩张,大夏国阿富汗北部、印度河流域的统治,以及促使张骞动身西域的大月氏西迁。这些都说明上述地区之间进行大规模交通的要素已经具备,出入中国的河西走廊与联通大陆上各国的道路业已被游牧民族所熟知。

而且同时连同中国与欧洲之间的西域地区小国林立,中亚地区也是战火纷飞。西域西北侧与中国北方又有强大的匈奴在侧,控制西域诸国,与周边民族和中国中原王朝争斗不止。经济文化的交流通常只能在一个相对安定的地区内才能做到的。所以当时的东西方之间并没有深刻的了解,对文化上的交流更是相互隔绝。就连上古曾经存在过的贸易往来,这是也往往变成了传说和神话,残留在东西方人民的心中。

[编辑] 公元前1世纪到7世纪

[编辑] 张骞的西行

张骞出西域图(敦煌壁画)

前2世纪,中国的西汉王朝经过文景之治后国力日渐强盛。第四代皇帝汉武帝刘彻为打击匈奴,计划策动西域诸国与汉朝联合,于是派遣张骞前往此前被冒顿单于逐出故土的大月氏。建元二年(前139年),张骞带一百多随从从长安出发,日夜兼程西行。张骞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俘虏,遭到长达十余年的软禁。他们逃脱后历尽艰辛又继续西行,先后到达大宛大月氏大夏。在大夏市场上,张蓦看到了大月氏的毛毡、大秦国的海西布,尤其是汉朝四川的邓竹杖和蜀布。他由此推知从蜀地有路可通身毒、大夏。前126年张骞几经周折返回长安,出发时的一百多人仅剩张骞和一名堂邑父了。史书上把张骞的首次西行誉为“凿空”即空前的探险。这是历史上中国政府派往西域的第一个使团。前119年,张骞时任中郎将,又第二次出使西域,经四年时间他和他的副使先后到达乌孙国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等国。

自从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各国,向汉武帝报告关于西域的详细形势后,汉朝对控制西域的目的由最早的制御匈奴,变成了“广地万里,重九译,威德遍于四海”的强烈愿望。为了促进西域与长安的交流,汉武帝招募了大量身份低微的商人,利用政府配给的货物,到西域各国经商。这些具有冒险精神的商人中大部分成为富商巨贾,从而吸引了更多人从事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同时汉朝在收取关税方面取得了巨大利润。出于对匈奴不断骚扰与丝路上强盗横行的状况考虑,加强对西域的控制,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设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直接管辖机构——西域都护府

以汉廷在西域设立官员为标志,丝绸之路这条东西方交流之路开始进入繁荣的时代。

[编辑] 大规模的贸易

酒神的狂女迈那得斯身着丝绸外衣,该壁画现存于意大利那不勒斯博物馆。

罗马人在公元前30年征服埃及后,加之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各国后远东中国倾国力向西拓展的机遇,通过丝路的交流与贸易在印度、东南亚、斯里兰卡、中国、中东非洲欧洲之间迅速发展。无数新奇的商品、技术与思想来是源源不断的欧亚非三洲的各个国家。大陆之间的贸易沟通变得规则、有序。

罗马人很快就加入到这条商道中,从1世纪起罗马人开始狂热的迷恋着从帕提亚人手中转手取得的中国丝绸——即便当时的罗马人相信丝绸是从树上摘下来的。“赛利斯人们(中国人)以从他们的树林中获取这种毛织品而闻名于世。他们将从树上摘下的丝绸浸泡在水中,再将白色的树叶一一梳落。(丝绸的)生产需要如此多的劳役,而它们又来自于地球的彼方,这令罗马的少女们可以身着半透明的丝衣在大陆街上炫耀。”(老普林尼,《博物学》)

那时,丝绸成为罗马人狂热追求的对象。古罗马的市场上丝绸的价格曾上扬至每约12两黄金的天价。造成罗马帝国黄金大量外流。这迫使元老院断然制定法令禁止人们穿着丝衣,而理由除了黄金外流以外则是丝织品被认为是不道德的“我所看到的丝绸衣服,如果它的材质不能遮掩人的躯体,但能令人显得庄重,这也能叫做衣服?……少女们注意到她们放浪的举止,以至于成年人们可以透过她身上轻薄的丝衣看到她的身躯,丈夫、亲朋好友们对女性身体的了解令他们更亲近”(塞内卡,《雄辩集》,第一卷)

史料记载克丽欧佩特拉,这位艳后也是一位丝绸爱好者。

不仅仅是罗马人对来自东方的神奇玩意儿感兴趣。埃及历史上著名的艳后克利奥帕特拉七世也曾经被记载穿着丝绸外衣接见使节,并酷爱丝绸制品。97年东汉将军班超在重新建立起汉朝在中亚地区的主导地位后,派甘英携带大量丝织品到达条支(可能是今日土耳其安条克),而当时安条克以南正是埃及安息争夺的国土。因而中国与埃及最早的官方沟通应当就是在这一时期。

而记载中的中国和其他大国的官方沟通似乎不止于此。《后汉书》记载了公元166年罗马使节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并在中国建立了大使馆的纪录。

然而,东汉末年以后,由于内患的不断增加,自汉哀帝以后的政府放弃了对西域的控制,且西域内部纷争不断,后期车师与匈奴年年不断的战争更令出入塔克拉玛干的商路难以通行,当时的东汉朝廷为防止西域的动乱波及本国,经常关闭玉门关,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丝路东段天山北南路的交通陷入半通半停。

[编辑] 7世纪到12世纪

[编辑] 中兴

骆驼上的西方人,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当历史走到时,西北丝绸之路再度引起了中原王朝统治者的关注。为了重新打通这条商路,中原王朝借击破吐谷浑西突厥,从而一举控制西域各国,并设立安西四镇作为中原王朝控制西域的机构,新修了玉门关,再度开放沿途各关隘。并打通了天山北路的丝路分线,将西线打通至中亚。这样一来丝绸之路的东段再度开放,新的商路支线被不断开辟,人们在青海和甘肃一带发现的波斯银币是目前中国境内最多的,这证明青海也随着丝路的发展成为与河西走廊同等重要的地区,加上这一时期东罗马帝国、波斯萨珊王朝(651年之后阿拉伯帝国取代了波斯的中亚霸权)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令这条商路得到中兴。

与前1世纪—2世纪时代的丝路不同,七世纪—八世纪的中原王朝控制了丝路上的西域和中亚的一些地区,并建立了相对稳定而有效的统治秩序。西域小国林立的历史基本解除,这样一来丝绸之路显得更为畅通。不仅是阿拉伯的商人,印度也开始成为丝路东段上重要的一分子。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们也不再仅仅是商人、使节和士兵,为寻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人们也逐渐出现在这一时期。中原王朝大量先进的技术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到其他地区,并接纳相当数量的遣隋使遣唐使及留学生,让他们学习中华文化。同时佛教景教伊斯兰教各自迎来了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机会,一时间隋唐人在文化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敦煌石窟壁画中的唐僧礼佛图。

丝路商贸活动的直接结果是大大激发了唐人的消费欲望,因为商贸往来首先带给人们的是物质(包括钱财等)上的富足,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其次是不同的商品来源地域带给人们的精神差异的影响。丝路商贸活动可谓奇货可点、令人眼花缭乱,从外奴、艺人、歌舞伎到家畜、野兽,从皮毛植物、香料颜料到金银珠宝矿石金属,从器具牙角到武器书籍乐器,几乎应有尽有。而外来工艺、宗教风俗等的随商进人更是不胜枚举。

这一切都成了唐人尤其是唐时高门大户的消费对象与消费时尚。相对而言,唐人的财力要比其它一些时代优越得多,因此他们本身就有足够的能力去追求高级消费,而丝路商贸活动的发达无非是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机遇而已。理所当然的就有许许多多的人竭力屯奇居异,有钱人不仅购置奇珍异宝而且还尽可能在家里蓄养宠物、奴伎。帝王皇族带头,豪绅阔户效之,庶民百姓也以把玩异域奇物为能。美国学者谢弗指出:“七世纪是一个崇尚外来物品的时代,当时追求各种各样的外国奢侈品和奇珍异宝的风气开始从宫廷中传播开来,从而广泛地流行于一般的城市居民阶层之中。”

受到这条复兴了的贸易路线巨大影响的国家还有此时的日本国。七世纪—八世纪日本遣使和遣使带来了很多西域文物到日本首都奈良。这些宝贵古代文物现代也在奈良正仓院保存下来。所以,奈良正仓院被称为丝绸之路的终点。日本最大的宗教佛教也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来的。1988年奈良县政府在奈良市举行大规模的丝绸之路博览会。日本最大的电视台NHK曾从中国到欧洲以实地拍摄方式制作丝绸之路节目[4]

[编辑] 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

主条目:海上丝绸之路

8世纪中叶的安史之乱后,中原王朝走向衰落,青藏高原地区的吐蕃王国越过昆仑山北进,侵占了西域的大部;华北地区战火连年,丝绸、瓷器的产量不断下降,商人也唯求自保而不愿远行。中唐以后经济中心逐渐南移,因而相对稳定的华南对外贸易明显增加,带动了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成都广州明州扬州苏州泉州也因此逐渐成为南方经济大城。

当中国人开始将他们的指南针和其他先进的科技运用于航海上时,海上丝绸之路迎来了它发展的绝佳机会。北宋南方高度发达的经济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当然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说是不得已而为之:经济最为发达的宋朝没有控制以往丝路的河西走廊,这成为日后丝路上青海道繁荣的机遇。到了南宋初期,南宋朝廷早已无法控制整个西北。因而西北丝路的衰落日益明显,而南方丝绸之路与海上丝路的兴盛,在这个期间取代了西北丝路。

[编辑] 13世纪以后

自8世纪中叶以来西北丝绸之路已经错失了它发展的大部分机遇—西域荒漠地区的草原、绿洲被连年的战火所摧毁:这对以一个绿洲国家的农业生产而言毫无疑问是致命的,而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正是古代国家立国的根本。中晚唐时华北各地战火纷飞,为丝路直接服务的华北地区经济大受打击,史料记载黄河流域的丝绸生产几乎陷于停顿。北宋时代丝绸之路得到一度中兴,但是时间进入13世纪初之后终于一蹶不振。

此外,包括东亚在内亚欧大陆进入了逐渐寒冷的阶段。当历史步入15世纪30年代—中文称之为“明清小冰期”的开端后,西域地区基本上已不再适合当时的人类居住。西北丝绸之路的东端几乎已经荒废。而西域各城邦国在9世纪中叶之后就已不复存在,成为流沙之中见证丝路辉煌的遗迹。

[编辑] 经济文化交流

[编辑] 商品交流

正如“丝绸之路”的名称,在这条逾7000公里的长路上,丝绸与同样原产中国的瓷器一样,成为当时一个东亚强盛文明象征。丝绸不仅是丝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费品,也是历代中原王朝的一种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国的友好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时,往往将丝绸作为表示两国友好的有效手段。并且丝绸的西传也少许改变了西方各国对中国的印象,由于西传至君士坦丁堡的丝绸和瓷器价格奇高,令相当多的人认为中国乃至东亚是一个物产丰盈的富裕地区。各国元首及贵族曾一度以穿着用腓尼基红染过的中国丝绸,家中使用瓷器为富有荣耀的象征。

此外,阿富汗的青金石也随着商队的行进不断流入欧亚各地。这种远早于丝绸的贸易品在欧亚大陆的广泛传播为带动欧亚贸易交流做出了贡献。这种珍贵的商品曾是两河流域各国财富的象征。当青金石流传到印度后,被那里的佛教徒供奉为佛教七宝之一,令青金石增添了悠远的宗教色彩。而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菠菜(又称为波斯菜)、黄瓜(汉时称胡瓜)、石榴等的传播为东亚人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历史的发展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当中。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运往中国的是稀有动物和鸟类、植物、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

[编辑] 文化交流

[编辑] 造纸印刷术的西传

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印刷品:唐代的《金刚经》就发现于敦煌

自从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到八世纪中叶为止,只有东亚东南亚部分国家才有发达的造纸工业。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纸制品开始在西域以及更远的地方出现。人们已在在楼兰遗迹的考古发现了2世纪的古纸。而中亚地区虽然也是用纸,但没有发现造纸作坊的证据。很多人认为造纸术的西传为欧洲及中亚带来了一次巨大的变革,而最初这场变革却是很意外的:751年唐与新兴的阿拔斯王朝在中亚的怛罗斯战役,唐军惨败,阿拉伯军将唐军战俘沿着丝绸之路带回撒马尔罕,而这些战俘中就有长于造纸术的中国工匠。最终造纸术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

西域地区沙漠密布,各国的繁荣与水往往是脱不开关系的。天山昆仑山溶化的雪水是西域的主要补给水源之一。然而收集这些雪水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溶化后积聚在山脚的水很短时间就会被蒸发或渗入地下。自汉宣帝在位时派遣军队囤积在西域发展农业时,流传于山区的坎儿井井渠技术被同样需要水源的军人使用在西域,并逐步流传至更远的国家。早先西域地区坎儿井技术究竟是由中国还是波斯传入西域一直事件有争议的问题。不过井渠技术和穿井法被证实是用中国传向西方:《史记》中记载,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兵攻打大宛,利用断绝水源的方式围困城市。然“宛城中新得汉人知穿井”,令大宛人坚持了很长时间。

古代中国的印刷术也是沿着丝路逐渐西传的技术之一。在敦煌吐鲁番等地,已经发现了用于雕版印刷的木刻板和部分纸制品。其中唐代的《金刚经雕版残本如今仍保存于英国。这说明印刷术在8世纪至少已传播至中亚。13世纪时代,不少欧洲旅行者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原,并将这种技术带回欧洲。1450年,欧洲人古腾堡利用印刷术印出了一部《圣经》。1466年,第一个印刷厂在意大利出现,令这种便于文化传播的技术很传遍了整个欧洲。

[编辑] 宗教思想交流

在中国北方发现的初唐时期(7世纪)的西方传教士像

前1世纪末叶,佛教自于阗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北侧之“丝绸之路”子孔道,全面传到西域各国。关于佛教传入西域地区,目前尚有许多说法。但是国内外“学术界基本看法是:佛教早在公元前2世纪以后,晚在公元前1世纪末已传入西域了”[来源请求]。据此,佛教于公元前87年传入西域于阗以后,公元前10年左右自佛教圣地于阗向西或北方向传播到叶城、莎车、塔什库尔干、喀什、阿克苏、库车、焉首等西域之“丝绸之路”北路各地和向东北方向传播到且末、若羌、米兰、楼兰等西域之“丝绸之路”南北路诸地是理所当然之事。

除了佛教,拜火教摩尼教景教也随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成为很多人的信仰;并沿着丝绸之路的分支,传播到韩国日本与其他亚洲国家。

拜火教(一名为祆教)是中国人对波斯琐罗亚斯德教(这可能与西域地区与拜火教敌视的伊斯兰教有关。)的称呼,该教于公元前5—前1世纪沿丝路向东方传播,被认为是最早传入西域的宗教。拜火教曾是波斯的国教,在阿拉伯帝国兴起后被迫东移。有记载当时西域各国都信仰琐罗亚斯德教,受到中原王朝朝廷支持,隋唐时代也有许多祆祠以备“胡商祈福”,地方统治者为控制拜火教的发展,设立萨薄一职,试图将宗教纳入国家管理体系中。但该教于九世纪中叶后则基本消失。其宗教风俗则被今日新疆地区的一些民族所保留,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风俗。

景教则是叙利亚基督教聂斯脱里教派的一个分支,史料记载景教在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博得皇帝好感,并准许教徒在长安兴建庙寺一所,初称“波斯寺”,后更名为“罗马寺”、“大秦寺”;到唐高宗在位时,阿罗本被奉为镇国大法主,往后教堂亦挂上历代大唐皇帝像。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景教徒伊斯曾协助郭子仪平乱,后被赐紫衣袈裟。从635年开始,景教在中原顺利发展了二百年,与祆教及摩尼教并称唐代“三夷教”。在会昌法难之后,景教慢慢走向衰落,但一直延续到16世纪末叶天主教进入中国时仍未绝迹。

[编辑] 从西方到东方

丝路在1200年没落,而西方造船航海技术日趋发达之后,西班牙葡萄牙国家开始企图绕过被意大利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的地中海航线与旧有的丝绸之路,要经由海路接通南亚和东亚,并希望能从中获得比丝路贸易更大的利润。一些国家也希望将本国的所信仰的宗教传至东方。

1492年哥伦布远航的一个目标就是最终能到达中国,并开创另一条比丝路更好的贸易要道,但他却在大的失望中带领欧洲发现了美洲这一块新大陆。于是哥伦布之后的探险家在美洲开启了新世界的殖民地时代,17世纪之后,荷兰英国也陆续在非洲、美洲、南太平洋扩展他们的势力。

19世纪初叶,尽管欧洲强权已在海上遍布,中国依然被西方认为是向往之地,是最兴旺与古老的文明,学者多认为这是丝路在中西交流史上所带来的精神性影响,也造成西方在近代200年期间,认为与中国交易能获得巨大利润的印象。

[编辑] 参看

  • 丝国
  • 丝绸
  • 瓷器
  • 青金石
  • 西域
  • 河西走廊
  • 亚洲非洲欧洲
  • 中国历史
  • 张骞
  • 甘英
  • 班超
  • 汉武帝
  • 玄奘
  • 忽必烈
  • 马可·波罗
  • 伊本·白图泰
  • 南方丝绸之路
  • 海上丝绸之路
  • 汉朝和罗马的关系

[编辑] 注释

  1. ^ 河南南阳方城是丝绸之路源头
  2. ^ 伯希和:《犁靬为埃及亚历山大城说》,见冯承钧译:《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第二卷)第七编,商务印书馆,1995年。
  3. ^ 参见《世纪中国》:古代欧亚的交界地--诸文明的汇聚区和传播区
  4. ^ NHK:silkroad

[编辑] 参考书目

  • 《文明探索——汉朝》 ISBN 7-5347-3651-X
  • 《中国历史地理学》 ISBN 7-04-010621-3
  •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 ISBN 7-220-06556-6
  • 《海市蜃楼中的帝国 丝绸之路上的人,神与神话》喀什维吾尔出版社,2005年1月,ISBN 7-5373-1329-6

[编辑]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丝绸之路
  • 21世纪丝绸之路电子商务平台
  • 丝绸之路基金会(英文)
  • 20世纪黎轩、条支和大秦研究述评
  • 日本NHK电视节目-シルクロード
  • 嫘祖和丝绸
  • 香港旅游讨论区──丝绸之路、新疆、陕西旅游热点

来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9D%E7%BB%B8%E4%B9%8B%E8%B7%AF8个分类: 文化史 | 经济史 | 中国历史 | 亚洲历史 | 欧洲历史 | 非洲历史 | 丝绸之路 | 国际贸易2个隐藏分类: 含有德语的条目 | 自2008年5月有未列明来源语句的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