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慈城之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01:22:56

慈城之行(2011-01-10 02:16:16)转载 标签:

古县城

慈城

杂谈

分类: 旅行生活

“啪嗒”,正游着,穹顶上落下的一颗水珠正好打在背上,凉凉的,让人一激灵。

到北京后,这是第一次游泳。一个多月前,想恢复运动,没想到,第一天上会所就把肌肉拉伤了,一歇歇了一个多月。昨天重新开始,才发现只有动起来,才算跟这里的地气接上了。

好久好久没在博客上写东西了,忙当然是一个方面,可是,空间的陌生感恐怕是更主要的原因。原先MSN的空间里,在那写字好像是自言自语,从来不关心有多少人看,也不大理睬所谓的版权。那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很符合自己最初每隔几天就会留下一点文字的初衷。很多时候这些文字只是留给自己的……沉吟,后来慢慢有了些来自小圈子的反馈,于是变成留给寥寥那么几个希望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想什么的朋友,最后父母也知道上网看看我的动向。

新浪博客的空间感大不一样。这里很像一个庞大的菜市场而不是以前的自己后院,喧闹、海量、满地都是眼球……我试图习惯这里,而且最后总归会习惯这里。但,请给我一点时间……即使最后习惯了,也请让我保持最初写这些文字的初衷。

 

暂时先把为一本旅行杂志做的慈城专题贴一部分上来。这是第一次把自己的稿子搬上来吧?是稿子可能多少就会有些装B。不过,在我,只是想记录这次旅程而已。

 

卷首语:

天工·慈城

一场发轫于江南还南千年古镇的新文艺复兴运动

 

一座1200年历史的曾经的县城,正在发动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推手之一的黄永松称之为,新文艺复兴运动。

简单地说,就是试图将中国传统的民艺和现代设计相结合,成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不绝动力。

他把慈城正在进行的实验取名为“天工之城”,天工中的天是遵循大自然,工是人类自己的努力。他认为,一切的条件,天时地利人和都齐备了,不说爆发,至少可以形成一个大的力量。什么叫做文艺复兴,这就是文艺复兴!从这里开始就可以,这里就是一个典范。

从地图上看,慈城正好处在公鸡的肚腹这个位置。黄永松在慈城就是要扮演肚腹这个角色。传统是头颅,现代就是双脚,现在头脚分离,你要做肚腹,把它连起来。

为什么慈城能够成为这场革命的温床和实验室?

也许是因为这里的手工传统和制造业基础;也许同这里7000年的文明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关……但是谁也不能否认,曾经被历史遗忘的慈城保存完好的城市格局和建筑空间所特有的韵味散发出的独特魅力。

曾经艳羡周庄、凤凰模式的慈城,突然发现自己有可能创造出一种新的古城保护、保存、活化乃至永续发展的可能;而黄永松们,则惊喜于找到了一个迥异于遍地开花的创意产业园区、能够上承天意,下接地气的“天工之城”。

这并非十年前慈城开发的初衷,却是今天慈城被关注的价值所在。

在今天这个全球化时代,古城如何保存、进而富有活力和生气,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今年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获取终身成就奖的雷姆库哈斯在他的以OMA 名义展出的作品“保存”中,表达的正是对这一话题的关切。即如何在时代的巨变中,在重视使用者的诉求和感受的基础上,保留老建筑的灵魂。

如何从民族文化根脉中汲取设计的养分、获得创造的力量,则是当下的中国亟待蹚出的一条新路。过去三十年依靠雁阵理论,通过出口战略,成功实现经济崛起的中国,面临劳工短缺、工资提升、贸易战频仍的压力,需要从过往熟悉的代工模式,转为自主设计、自主创造、自主品牌的时代。作为中国经济领头雁的长三角地区,当是春江水暖鸭先知。

这两大历史性命题,就这么奇妙地汇聚于慈城。所谓天降大任于斯城也。

慈城有幸运的一面。在中国进入一个革命建设的时代之初,它因缘际会恰被时代遗忘乃至抛弃;当它因为杭州湾大桥的建设、世博会的举办终于迎来腾飞良机之时,世道恰好又变了。

历史发展到今天,人们开始认识到旧物和文脉的价值,既不像半个世纪前那样视之如鄙履;也不像最近三十年过于功利地将祖宗遗物当作盛钱容器。对于古城的保护,也从过去的单栋建筑、明清一条街发展到了街区保护乃至古城整体保护的概念。人们渐渐认识到,让古城充满活力的最好办法,不是让它成为游客的背景板和舞台,不是简单地只有发展旅游业这样的“华山一条道”,它也许是法国圣埃蒂安那样依靠设计实现城市转型的模式,也许是西班牙毕尔包鄂通过兴建古根汉姆博物馆赢得城市复兴契机的道路,也许是日本濑户内海七岛通过艺术重振地区经济的尝试,也可能是通过发展有机农业、皮革工艺、手工服饰……等等内源性动力赢得属于自己的永续品质生活。

跟十年前相比,慈城的开发思路无疑清晰了不少。但是,能否最终达致目标,仍然取决于决策者的定力、推动者的心力和参与者的耐力。我们这个专题,通过讲述在慈城发生的点点滴滴的故事,试图反映这个飞速发展时代的变化以及变化中的进步。希望读者能够打起行装,去慈城做一个安静的体验者、冥想者、静修者、品尝者、参与者。也或许,你会在那里停住脚步,安下家来,设立自己的工作室、作坊、店面乃至博物馆、展示中心……越多人汇入这股参与的洪流,慈城的实验才越有成功的可能。

 

主文:

慢游快活

 

冬至过后三天,最是昼短夜长时刻。从杭州坐两小时长途车,到宁波汽车南站时,天已漆黑。慈城在宁波北,隶属江北区,差不多是穿城而过。走了半个多小时,终于抵达古城东南角的清道观,今夜借宿于此。

道观客舍依山而筑,穿行于昏黄灯光照射下的逶迤长廊,闪过一个个放着竹晾衣架、大水缸的清爽院落、天井,推开房门,黑漆硬板床+白砖墙很有设计范。

一个清静、冥想的好去处。

 

放下行装,迫不及待地进城。一则肚饿一则心急想细细打量这传说中的“江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千年古县城”。

门口保安和气,说夜市就在东横街,走不过十分钟;坐三轮车是三块钱。是晚奇寒,出门数步,已冻得鼻子发酸眼泪直流。遂选择搭乘三轮车,经人民桥,很快到了夜市。

一碗热腾腾的韭菜肉丝年糕落肚,身上方有了暖意;这里的青菜味甘鲜美,分明是打了霜的有机蔬菜。土特产店里的本地年糕却只有三大品牌:如意、庄永大和冯恒大,伙计说,作为“头牌”的塔牌年糕只有宁波城里偶尔还能见到,基本上出了厂就去了香港日本市场。

街面的店家一般营业到晚上八点。如果预约,餐馆会为你留座到八点半。街角卖珍珠奶茶的店铺好得出乎意料,弹牙不粘牙,且只卖三元。冬夜捧一杯在手,在无人的街巷散步,真是享受。

2.17平方公里的慈城是最适宜步行的地方。若是白天,有温煦的暖阳,一定要选择走路。从城东南的清道观下山,穿城而过,一直到城西北的冯骥才故居、城隍庙一带,随心所欲、东张西望,绝不超过半小时。

路上有风物,有人情,有景致。最耐看的当然还是这里的城市格局和建筑空间。它有骨子里的江南和当代生活活泼泼的身影;它是古城,却不死气沉沉,而是泛着新意的实验剧,时时、处处,充满趣味和惊喜。仿佛路上的街巷名,既有老式的察院巷、子孙巷,又有民国范儿的民权路、民生路,还有新中国的解放路、人民路……充满了混搭的趣味;又如重建的小东门,居然是一玻璃城门,写意、现代得出人意料,附近的城墙也如出一辙。

这是一座与印象中的江南水乡古镇完全不同的镇子。中国人讲风水,却并没有把风水转化为规划。大部分古镇,都没有规划,只是沿着自然的山、水一路发展。慈城是个例外,它的老城形似龟背,横平竖直,很有分寸,有很强的规划。所谓“城区穹隆起顶,街衢坤龟成形”,这种规整的“双棋盘格局”被专家称为“中国传统县城的典型代表”。

这就跟它的历史紧密相关。慈城有7000年文明史(河姆渡文化)、2500年建城史(约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所筑,以为越国屏障)、1200年繁华史。先有慈城,后有宁波(明州)。从公元738年(唐开元26年)到1954年,慈城一直是 “浙东望县”慈溪的县城所在地,虽然慈城后来变成了一个镇的规格,但实际上是县城的格局,而且是一不小心留下来的完整的县城。

1954年10月,慈溪县政府驻地迁浒山镇,慈城镇划属余姚县;1960年10月,慈城划入宁波市郊区;1984年随郊区并入宁波市江北区,为宁波市内最大的建制镇。当年为人津津乐道的三面环山的好风水这时却因交通不便,成了发展的桎梏,却也阴差阳错保留下一个古建筑群。

这里文脉丰厚底蕴十足。历代文人学者层出不穷,自唐宋至明清,慈城一带出过状元5人、进士519人,素有“鼎甲相望、进士辈出、举人比肩、秀才盈城”之誉;到了近现代,又涌现出周信芳、秦润卿、应昌期、谈家祯、冯骥才等一大批名人名家。这当然就会留下一批官宦宅第、祠堂牌坊、学宫书院和粉墙绮窗,小小的慈城拥有国家省市区四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家。2006年“慈城古建筑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底“慈城古建筑群”再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这也是浙江唯一获此殊荣的建筑群,慈城古县城由此成为目前宁波市最高等级的文化遗产项目。

和距离慈城六七公里的保国寺不同,慈城的建筑空间主要是民居。“保国寺有唯一性,它是宋朝的庙宇建筑,能够和《营造法式》对照的,大概全国也仅剩这一处,《营造法式》相当于现在的设计施工规范(图则),所以它是全国解放以后第一批保留的(国家级文物),有它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慈城古县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严再天是建筑专业出身,说起“老祖宗”留下来的慈城建筑空间头头是道:“慈城的价值在于整体,不是单栋房子。像这种大片的传统建筑,除了山西还有,王家、徐家、曹家、乔家之类的,南方已经很少。从建筑格局来讲,因为慈城这么多年来一直是县城,有些大的宅院,在村里一般就比较少。”

慈城的巷陌弄堂转不厌的。最喜欢太湖路、太阳殿路口冯俞宅建筑的精美和院落的宽敞清爽。高高的马头墙、斑驳的照壁,当然还有正在举行的令人流连的“工艺五展”。当年修复此宅,不算周边地区,光是从冯俞宅搬出来的人家就有200多户,可见它的大。这里最让人惊艳的一刻是一个多月前的11月25日,本土原创服饰品牌“例外”在参加赏心秋事工艺五展、举办中国百年服饰文化展的同时举行了2011年“例外”春季服装秀。

“那老城城墙下的走秀真好看,他们很有经验,视频打到斑驳的墙上,模特50几个那么走,每人三四套衣服。走完以后,设计家要解释他的服装,他解释的时候,经销商就在下头。连着三四天都在这里,因为它全国的经销点,从什么佳木斯、乌鲁木齐,一直到成都,哪里都来,人数加起来包括当地协助的人员大概有一千人。这么个小地方一千人,热闹得不得了,看着他走秀,然后订货……”目击者讲得绘声绘色。

当时“例外”还在古城孔庙的明伦堂办起生活美学讲座。听说还有意在慈城设一个工作室。“我就希望在千年老城里面有时尚的元素进来,这会产生一种非常奇妙的碰撞,会很有意思。”严再天憧憬道。他透露,未来这里可能会改建成全球顶级的奢华酒店安曼。

穿街走巷,金家井巷是必游的,这也许是慈城最有名的巷子。位于民权路的一个小路口,弯弯曲曲200米左右的一段小巷,连着几段旁枝小弄,从西至东,依次分布着“陈氏贞节坊”、“何育杰故居”、“甲第世家”、“福字门头”、“布政房”。幸运地溜进了暂未对外开放的“甲第世家”和正在修缮中的“布政房”。随机应变和意外之喜,正是旅行乐趣所在。

甲第世家是明嘉靖7年(1532)进士钱照宅第,其子、孙等一门数人登第,故称甲第世家(“甲第”指一家几代登第)。其宅匾额由大才子文征明所题,建筑为典型的宁波明代建筑,有靴型斗拱。宅院修复后可能多时未用,墙体脱落,屋顶、院落荒草凄凄、楼板踩上吱吱作响……

未免显出颓相,却反倒有些别样风情,仿佛原生态的古镇面貌。

 

用脚步丈量慈城的建筑空间、城市肌理固然悠闲,到宝善堂或者汉声书吧要上一杯茶,翻翻光绪版的《慈溪县志》似乎可以慢慢地进入慈城的灵魂。

县志劈头就引用了宋代王安石在《慈溪县学记》论及慈溪的风土人情的说法:慈溪小邑,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无水旱之忧也。无游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杂;有以自足,故其人慎刑而易治。

这么一个类似小国寡民状态的理想社会,老百姓享受平凡生活,注重道德伦理,遂造就当地源远流长的慈孝文化。

史记载:“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城——勾余”,这是慈城最早的古名。话说当年唐朝名相房玄龄的孙子房琯出任慈溪首任县令。下马伊始,选择九龙戏珠的慈城之地,作为风水宝地建县治。当其登上城北浮碧山眺望阚峰下巍峨耸立的董孝子祠时,不禁为董黯(汉名儒董仲舒六世孙)“汲水奉母”的事迹所感动,就把县名改为“慈溪”,后人习惯把慈溪县城简称为“慈城”。及至南宋,心学大师、大儒杨简为弘扬慈孝之风,又将城北的阚湖改名为慈湖……县名、城名、湖名、各种文化自然景观都深深打上慈孝文化的烙印,便成为影响当地民众伦理价值取向的特殊环境。

慈城慈孝文化的痕迹至今留在古城街头。《三娘教子》的原型就是慈城明初薛家故事,现在慈城完节坊犹有三娘井遗址;当然更有纪念三孝子的三孝子祠和街头插画故事。而浙东保存最完整的孔庙则是体现儒教“忠孝”文化之精华所在,用了很多篇幅讲述出自慈城或者周边地区的孝子故事。可以说,慈城深厚的慈孝文化资源是一个有待开发的文化宝藏,这既使它成为国内第一个“慈孝文化之乡”,由此延伸出来的敦厚有礼、尚儒重教、不为良相必为良医传统乃至急公好义乐善好施文化更是慈城未来建设“天工之城”的肥沃土壤。这样的特殊古城气场,自然是“慢城”最难得的天赋异禀。

慈孝文化的价值观甚至影响到慈城特有的“科举文化”、“官宦文化”、“县治文化”、“廉政文化”与“风水文化”。在创建于唐开元26年的县衙亲民堂前看见这样的一副对联: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县衙值得一看有当年整修中发现的完好的唐代遗存的砖砌甬道。在其中展示慈城清官的一个展馆中,有触摸电子屏可以玩游戏,假设自己是一个刚到慈城上任的父母官,遇到各种问题要解决,做出自己的选择,一道道题做下来,最后对我的评价是智慧型官员,有包拯、狄仁杰的风范。很多人喜欢玩这个游戏,据说连来这里考察的中央领导也饶有兴致地玩过。

这个游戏其实是慈城开发的一个缩影。它传递出这么一种信息:就是在古城的保护开发上,完全可以结合现代科技让资源和历史永续传承,不仅在建筑遗迹中,举凡交通规划、能源技术、公共设施、大众服务……均可注入崭新的现代意念和时代精神,完整地反映慢城精神的文脉传承与传统维护意识。不但保存古建筑遗迹的根脉,更让这样的文化意义能扩张而深入人群中,汇入新时代的养分而长出茂盛的新枝芽。

正如县衙门口的一块推广牌上写的:老墙门新生活。只有活在当下,拥有生气勃勃的文化和满足现代人生活的环境,老慈城才是活的、开放的城市,才可能拥有优质的生活品质。

 


在街头逛的一大乐趣是跟人聊天。

走进布政房修复工地,做木工的、凿石材的、上梁的……一片繁忙。只有一位瘦瘦小小的老头只是背着手闲看,笑起来,嘴里只有一颗牙。他姓江,十几岁开始做学徒,今年69岁,做了一辈子的古建修复。十年前慈城开发公司找到他时,他们是宁波唯一做古建修复的,天一阁就是他们的杰作。江师傅在慈城做了十年了,第一个是孔庙,然后冯俞宅、然后符卿第、正在做的是布政房。

问江师傅,旧房子拆下来的瓦有多少可以再用?

不到三成。

那不够怎么办?专门去烧一批?

不是,我再去收购。

这让人想起王澍做世博会宁波滕头村案例馆时,也是在附近农村收的砖瓦。晚上在走马楼吃饭,跟“慈开”的副总郑利群聊起此事。她告诉我,三四年前,王澍就是在这里搬了两千块砖、两千块瓦,还请了几个工人去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听说最后还得了奖。

滕头村案例馆的外立面貌似在慈城的街头巷尾到处可以看到。仔细看,这些普通人家的墙确实非常特别,当地人称小瓦墙,黄永松把它叫做“拼布墙”,确实更形象。从前穷人家没钱买砖瓦,就捡富家丢弃的剩砖剩瓦,再添点石块,一层层垒起来。因是不同地方淘来的,砖厚薄不一,好的砖还雕着纹饰,砖和瓦夹杂着,缝隙间涂点黄泥,整面墙垒在一起既平整又美观,民间手艺之精细着实令人惊叹。

城隍庙前的洪师傅,是城里唯一的石匠。头天晚上逛到那就发现堆放着各种石碑的工作场地,当时就笑道,真是一个不错的工作坊呢。结果白天再去,发现那些石碑多是做墓碑用,碑上图饰采用高浅浮雕手法。五十多岁的洪师傅不识字,石碑上的字都是请当地会书法的人写就。碑上常有小字落款,粗细约5毫米,洪师傅先前都是凿出来的,现在用的是电刻刀,刀轮飞转,撇捺横勾,简单如一“李”字,10余秒即成,笔劲遒锋一点不含糊。

被视为慈城的“精神支柱”的黄永松一行正在城隍庙里布置“大过兔年”展。据说要不是去年的“大过牛年”活动,年糕产地慈城的很多人已经忘记手工年糕是怎么做的了:两人配合,一人捶,一人翻。翻,才能捶得均匀,两人配合要有节奏,这样才不累,而且捶得韧。今年的大过兔年活动中,黄老师说,他会在院子里布置一组年糕花的装置作品。

解放路是慈城最繁华的商业街,这里一幢三层小楼的底层,有一间“陶吧”,不过这些天一直禁闭大门。楼上则是忻萍的办公室。好玩的是,她的办公室空间设计还是深圳平面设计师杜峰松做的。屋角放着一台老式理发椅,原是杜搜来的,临走时转赠给了忻萍。没想到老杜曾经花过五年时间研究慈城项目,他做过一系列的慈城标识系统设计,还在这里设了工作室。

郑利群、PRYM公司中国市场总监特丽莎和忻萍曾被黄永松称为慈城开发的“三剑客”,也是天工之城的源头。

2006年,经营“老外婆”针线,“成家”家居多年的黄成福、忻萍夫妇在江北区8届人大会议中,提出在慈城建立三合一创意园区的概念。即:一个以自己动手为主题的休闲产业区;一个为传统工业配套的创意产业区;一个有全国知名度的特色旅游区。这样的思路,引起了已在慈城开发了五年的“慈开”公司的兴趣。

在这之前,忻萍曾经为PRYM做过十年的贴牌,慢慢意识到了手工行业市场巨大的潜力,并与特丽莎成为了多年的朋友。为了让项目从规划到运作能顺利进行,她邀请了在美国手工DIY行业中有20多年实践经验的特丽莎作为运营顾问;为了提升项目的文化底蕴,又邀请了台湾汉声杂志的创始人黄永松作为总顾问。最终于2008年正式成立了“宁波天工之城文化有限公司”。

如今,“天工之城”变成了“天工慈城”,忻萍也已经离开了慈城这个平台,开辟了她的天工之城新战略;单身的特丽莎因为领养了一个中国孩子,在两年的慈城生涯之后也不得不告别慈城。一个美国女孩,不会讲任何中文,居然在慈城呆了两年,确实是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遥想当时,也该是古城的一道风景吧?

特丽莎走了,不过PRYM公司仍然留在了慈城。接替特丽莎的是一个憨厚中带着精明的本地小伙子俞重阳,他在太湖路10号一处240平方米的民宅 “安营扎寨”。聊起这家有500年历史的DIY工具公司当初为什么将中国展示中心设在慈城,他解释有几个原因。比如慈城的历史和文化积淀。这里一直以来出很多孝子,有手工传统,比如手工年糕,手工编织。很多慈城人喜欢自己动手织一点毛衣、围巾,车一个手帕给孩子给男朋友,现在还有这种习惯。这里比较休闲,生活节奏比较缓慢,这样的一种心态和生活方式和我们从事的行业比较贴切。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有一个兄弟公司在余姚,仓储,还有其他部门的很多同事在那边。那里生产工业品,这一块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消费品。这就涉及到这一带的经济基础、产业基础和交通状况了。比如走货我们可以就近选择宁波港,非常便利……

全球整个DIY门类工具里面销量、影响力排名第一的PRYM总部在德国北威州的小镇Stolberg,与慈城距离宁波不过15公里相似,从亚琛坐NRW Express到Stolberg也只要十分钟。PRYM美国公司的去年销售额是10亿美元,俞重阳说,美国分公司是我们除了总部以外做得最好的,“我的前任原来的职位是美国分公司市场开发主管,两三年前德国总部决定进军中国市场的时候,因为德国那边没有人愿意来中国,我的前任单身,她喜欢挑战新东西,说我愿意去尝试一下。她对新兴市场的开发和设立还是有经验的。接下这个活,她就把原来的位置让出来,来到中国。这是德国总部一直想做的,现在这边都是德国总裁在负责。”

慈城现在是PRYM消费品这一块的中国展示中心所在地。“PRYM的DIY工具总共有上万种,在这里能看到大约一千种”,俞重阳介绍说,虽然销量、影响力去年到今年有50%的增长,“发展比较快,但相对于预期来说还是慢了。”他认为,目前国内的消费者能够静下心来学设计、做创意的还是比较少,很多人喜欢买现成的。“很少有人说,‘设计师我跟你学,这套工具能设计这么复杂的衣服,我先设计一个简单一点的。’他不愿意。这就是目前中国DIY消费群体很难壮大的原因。”他叹气道。

这位新任PRYM中国公司市场开发主管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推广DIY文化上,“先要把蛋糕做大。我们也力所能及地推慈城,希望这个行业或者非这个行业的,能够更多的落在这边,大家聚在一起比分散更吸引眼球、更有说服力。我们尽量介绍经销商或者合作伙伴来慈城,我们这个院子剩余的那些空房子,马上有人入住。他也是DIY的一个参与者,做一个缝艺吧,不单单是缝,还有服装设计,也和我们的工具、缝纫机相关,他带进来一个百富缝纫机,德国的,也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还有一些合作伙伴,我把他定位为这个行业内的‘国美’,就是专门做好的品质的全国连锁,我们希望这样的人也能进来,不是说你要把总部都搬过来,这里有一个概念的落脚点,比如说有一个像我们这样的代表处,大家交流起来就更近了、更方便了。”

眼下PRYM中国公司的注册是在余姚,“下一步我们想注册一个分公司在这里。”

这正是慈城想走的路。“老城的发展,除了旅游,还要有其他产业来填充。不然白天有人进去,晚上就没人了,这不是可持续发展。要可持续发展,先要重新发展,没有发展,谈什么可持续发展。重新发展,肯定要有产业,旅游也是其中一个重要产业,还有其他产业。到底什么产业市场会选,肯定是非生产型,因为建筑是不能变的,空间已经限制了,讲一句通俗又时髦的话就是文化创意产业,你在这里办办公,搞搞设计,画画图,搞几个工作室,老房子也只能这样用。把所有的空间都让给旅游,人气不足,会引起商业不足。我们要把一部分空间分配给产业,构建好老城内在的活力。”

老城现有常驻人口一万六七,流动人口大概也是这么多。在它的南面五六百米处,一个占地五平方公里,规划人口五万的新城正在建设中。新城的形成,对老城的发展至关重要,未来新老城可以互动,整个人气就上来了。其实,稍微将眼光放远一点,随着高铁的建设、姚江上三座桥的架设,慈城势必在未来不长的时间里变成宁波城市的一部分。也许我们需要的只是耐心?

 


慈城的味道,不仅在人文历史,而且在钟灵毓秀、山水相映成趣的城池环境。五磊山、太宗山等山脉丘陵构成“九龙戏珠、四灵围合”的朴素形态,姚江、城河等江河湖溪造就“四水归堂”的水系格局,站在城东南的清道观上,用明代颜鲸写的《重修清道观碑记》中的话就是:慈,环山而奠,邑居冈峦,绣错如锦。(慈城,三面环山,美丽锦绣)左方有峰特起,翠磴连云,迤逦而前趋,江流亘其下(左前方有山峰耸立,苍松翠柏间,一条石径通向山顶。山脚下,江水蜿蜒向东);南眺星村远岫,历录献奇;(向南眺望,星村点点,远山离离。诗一般的景色呈现在你眼前)山之西麓,井社联络,雕甍鸟革,摩牙斗角,不知几千百家,诚选胜之名区也。(山的西麓,是棋盘一样排列整齐的街巷,但见雕梁画栋、飞檐斗角,不知几千百家。真是一个名胜好去处!

“慈城走进来有生活,走出去有风景。出城五分钟就可以开到山上,山上有竹林,有水库,风景很美。在这边随意走一走,那种老墙、老屋、老人,让你更懂得珍惜生活。”潘月阳是在太湖路2号的六道设计公司的营销总监,家离慈城不远,每个周末都会到慈湖边走一走,

“就觉得很容易让人心里静下来,很喜欢,最后有机会到这里工作了,觉得每一天就像享受一样,既是一种工作,又是一种生活。”她的建议是,驴友来的话,如果是外省的驴友,“我觉得适合待三天。第一天到景点走一走,看几个展;第二天可以走走小镇街道,拍拍老屋,跟当地人聊聊天,体会过去的那种生活;第三天可以去山上宿营什么的。慈城是山环绕着的,毛岙村那儿有竹林,可以上山挖笋,摘橘子,四季都有活动,有很多人能找到灵芝什么的。还有好几个水库,都蛮漂亮的,也可以钓鱼。”

潘月阳对老墙门里的展览可以说是看不够。“我最喜欢母亲的艺术展馆,去了不下30次。有朋友来了,我就会带他们去看看,很好看。最喜欢陈夏生老师的中国结馆,一个绳子在手里面,可以有那么多精妙的变化,不可想象。另外就是刺绣馆,刺绣我不太懂,但是很有意思。还有女红馆,也不错。这边还有一个冯俞宅的工艺展。你静下心来慢慢看,要用一天半的时间,你才能走透这些地方,我曾经一天去三次,也没觉得这个地方走腻了。每次去,都会有新的发现,蛮有趣味的。惠山泥人展中,能够把中国传统的那种大红大绿的颜色用得大雅,我觉得也蛮好的;例外的时尚感特别强,这两个放在一起对比很有意思;我喜欢喝茶,紫砂壶的制作过程,有72道工艺,我仔细看了,很有兴趣去当地实际操作一下。有点遗憾的是,如果能够把手工现场搬过来,让观众可以现场学、做,就更有意思了……”潘月阳还推荐去看看教士馆的多媒体,“也挺有特色”。当然,还有“走马楼的土菜精做。我比较喜欢吃糯米团,盛在小小的陶器里面,一个一个,很甜的,上面是猪油、黑芝麻那种,搅拌了吃。”

我们聊起城东那个已经废弃了的水泥厂。如果你不把它当作是一个假古董旁边煞风景的陪衬,而是自然发展到了今天的当下生活的一部分,你会觉得那个奇妙的空间充满了可能性。“像那个水泥厂,拿来做艺术院校或者另类的设计酒店是求之不得的空间,如果有什么大财团看到这个地方,愿意投资,那我们真是满心欢喜。” 潘月阳说,如果慈城最终能够吸引一批老工艺师、设计师来这里,真的像黄老师提出来的那样,做一些垂直整合,有互动、有碰撞、有融合,让更多的人在了解工艺的过程中,结合现代设计元素,最后走入生活,“那么慈城就真正变成不可复制的。”

 

宁波市旅游局副局长陈民宪:

慈城是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标本

宁波市旅游局副局长陈民宪以前是文化局副局长。他略带几分自嘲的说,“我现在的职责就是推销,好听一点是营销官。”离开慈城前夕,专程赶赴15公里以外的宁波城拜访这位文人气质浓郁的旅游局长。

说到营销,刚才你用了“慢游之城,品味宁波”来概括。好象国内提“慢游之城” 的还不多?

不多,正而八经提出来还没有。

成都、杭州提的是“休闲之都”。说到慈城,你刚才概括的“游手好闲之城”非常到位。慈城卖这几个字就好。

这是我对慈城的感觉。完整地说应该是“游手好闲,安分守己”。

或者说“游手不好闲,安分更守己”?你觉得慈城在大宁波旅游格局中的价值何在?

作为江南保存完好的一座古县城,慈城是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一个标本。我有一个观点,宁波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它的核心产品不是观光,也不是休闲,而是文化旅游产品。宁波这个城市,没有奇山奇水,但是有好山好水好的人文。这是它的独特卖点,奇山奇水适合观光,但你不会重复去;好山好水好人文适合休闲渡假和品味,慢慢地品味道,可一去再去。实际上它在告诉你一种生活方式,有一种气场在里面。从这个角度来看,慈城最近几年,我们叫做异军突起,成为崭露头角的文化旅游产品。

慈城旅游的独特性在哪里?

我突然想到一句话,可以叫“冬天来慈城晒太阳”。实际上是提倡一种有品质的生活方式。慈城开发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是保护优先,在传承的前提下进行开发,保护了古镇的风貌和精神。现在江南的古镇开发有一个什么问题?就是过度商业化。所以慈城去年底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这也是迄今为止宁波最大的一个成果。

怎么看慈城举办的一系列展览……

当我们有了古代建筑的躯壳,架构上已经把它修葺得非常好,就应该考虑如何赋予建筑活的生命,要给它内容。既要有形,又要有体,还要有肉、有骨架,我觉得这是慈城这几年一直在思考探索的问题。在这方面,慈城跟其他地方走的是一条不一样的路径。慈城引进了DIY,这是一种手工的体验,而且一开始起点就非常高,请了黄永松这样的大师。做了一系列专题展,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有《母亲的艺术展》。听说他们最近正在酝酿做一个“宁波老话”博物馆。

会不会觉得这些展览的内容跟本地文化比较脱节?

这几年慈城开发始终抓住民俗文化、市井文化这一点。在古县城里面做民俗文化,就给看似静止、呆板的场所赋予了活态的生命。古城里面如果没有活色生香的民俗文化,没有鲜活的乡土文化,就没有支撑点。宜居才能宜游,本身老百姓都不想要,这个地方肯定不好,很难吸引来游客。这几年逢年过节,慈城都会策划一些主题活动,根据属相节气变化在做,做得非常有意思。像传统的打年糕等等,可以说既有宁波本土的东西,又有国际、国内别的地方的东西,形成一种文化上的兼容并蓄。

 

对话:

一个人与一座城

黄永松的新文艺复兴大梦

黄永松:台湾著名出版人,中国乡土文化遗产的积极抢救者。被冯骥才基金会授予“中国民间守望者奖”。创办《汉声》杂志40年,建立了包含5种10类56个项目的中华传统民间文化基因库;现为宁波“天工慈城”总顾问,致力于推动中国的新文艺复兴运动。

 

七年前,黄永松60岁生日时,曾给自己写下一副对联:“花甲少年风流自赏,汉声老将温故知新”。温故知新、融陈出新,也许正是他一辈子努力的方向。

天工慈城启动后的三年多时间里,他每年十几次地穿梭于京甬之间,希望把这里打造成一个工艺的故乡。古城的老老少少,几乎无人不知这位从台湾来的黄老师,视之为慈城的“精神支柱”。

 

和慈城的机缘是怎么开始的?

黄永松:最早是忻苹(拥有“老外婆”针线和“成家”家居礼品品牌,“首届手工DIY产业博览会”负责人)看到我的书来找,希望我到慈城看看。当时我还不知道宁波的具体位置。我虽然“游遍天下”但很少到沿海城市,都往边疆、内陆跑。有一次忻苹很诚恳地

到北京来邀约,我终于行动了,才发现香港到宁波的班机真多,而且机上很多老外,原来宁波很早就是开放城市,经济实力很强。

到宁波的第一天就去参加了在城里召开的一个论坛,发现他们很有心想做好一件事。忻苹又把我带到慈城,我们谈到制造业跟传统文化的衔接。在民间文化里,工艺这一项是最直接对口的。

 

对民艺的关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什么要对在很多人眼里粗鄙不堪的民间工艺投以如此大的热情?

黄永松:《汉声》英文版1973年曾做过一个油纸伞工艺调查,这也是《汉声》第一个手工艺调查。隔了半年,突然来了位20多岁的美国人,找到我们说要见这位做伞师傅,他是IBM派来的。我当时想,工艺怎么跟IBM连起来?他跟我说一个精密的工业除了需要敬业的态度,还要有手工艺的技术。有手工艺的文化背景才可以养护精密工业的发展。那次他就给了

我这个提示。后来在德国做《中国结》德文版,他们告诉我,因为德国人注重手工艺,所以手工业好,即轻工业好,轻工业好所以重工业好,所以精密工业好。他说你们中国一定有很多像中国结这么精彩的工艺。所以一定要告诉你们的国人,注重自己的手工艺。否则只做代加工那是替别人忙。我就是从那次了解了垂直整合的理念。

垂直整合过程中,需要做大量传统民间文化的调研。汉声涉及的工艺就很多,当你深入其中,必然能看到、听到、体会到,就会被唤起记忆。我希望从中华民族文化中整理出深厚的工艺智慧,展出并研究以构成完整的知识,让老手艺与新创意,让工艺大师与设计新人在这里交流,让传统工艺设计帮助当地制造业完成产业提升,成为有自主品牌和设计的企业。

 

换言之,挖掘老手艺的目的还是为了产生新创意?

黄永松:其实民间文化,传统工艺本身是天生丽质难自弃,可惜我们把它放弃掉了。

一位朋友跟我说:现在与传统之间所要做的工作就是要做一个肚腹,传统就像头颅,现代就像双脚,双脚拼命地往前走,是断裂的,身首异处。所以在现代生活中跑得越快,越要有一个丰富到足以支持跑步的肚子。

 

传统中是否真的有现代产业需要的智慧和理念?

黄永松:有一次与国外设计师聊天,他们说你们中国没有人体工学,所以不容易做出合乎人性的现代设计。我就对他说,你怎么知道没有?我们有厚厚一本,《黄帝内经》就是人体工学。过去的坐具要量身订做,有的主人个子高,有的个子小,都要恰到好处。好比明代的圈椅,坐在上面,手往扶手上一搭,肘、臂、腕、指各有支点,几窍就开了,这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修为。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内涵,但是有多少设计师知道呢?

中国的大木作已经有很多,但真正的工艺体现在小处,比如坐具和房子是一个道理,都是榫铆相合。冯俞宅工艺五展的坐具展展出了一个椅子的解构样本。做坐具就像搭积木,可以拆开,可以组合,哪一根碰坏了,只要换那一根就行了。这不就是现在提倡的节能减排吗?老东西从生活中来,样样都值得我们学习。

 

天工慈城这个项目已经进行了三年多,会有独木难支的感受吗?

黄永松:人类活动是从工艺开始,靠你的双手去解决问题,拿起石头就是石器,拿起泥巴会去烧,把它做成工艺就变成了容器,日子就是这么开始,文明就是这么演进。我一再建议,做民间文化要慢慢来。如果心急的话就会断裂。要好好地呵护它,什么叫做呵护?口加可以的可。

慈城可以成为文艺复兴的一个点,有了这个点以后,会带动很多点,连成线,然后形成面、体,很多点加起来变成线的时候就是倍数的增加,不是像以前筚路蓝缕那么辛苦。

 

一座古城,如果没有产业做支撑,就是一座死城。慈城寻找内源性活力的探索对全世界的古镇保护和活化是否有普遍的意义和价值?

黄永松:BBC有个节目,起了非常浪漫的名字,叫《传承的英雄》,在全球精选18个地点,

其中中国就选择了慈城。我问他为什么选我们,他看中的就是慈城培育市场的远见。但这个市场需要慢慢培育。  

慈城每一栋房子都这么小,你要怎么做东西呢?一定要找好的品质,给大家做一个课本,做一个示范,了解我们工艺有这种品类。所以我们从母亲的艺术方向启动,然后一直到父亲——开始进入历史期的分工,才有我们的泥文化、木文化。泥木是我们民族特色,所以从这里延伸,选几个点。工艺最大的就是紫砂,这么小的东西,却是离心脏最近的工艺;瓷器,就更不用说了。我们就去景德镇抓来青花瓷说明China这个大品牌。

 

母亲的艺术六展和工艺五展其实拉开了将慈城整个古县城视为一个大博物馆的序幕。未来有将手作的内容与展览融为一体的打算吗?

黄永松:有。母亲艺术馆可以拆分很多馆。首先母亲艺术里面衣食住行都有,先从穿,就是布艺的部分,展出纺线、织布就是纺织馆,然后有印染馆,还有拼布馆,刺绣馆,剪纸馆,编织馆,这些类别是民间艺术和民间工艺里面的基础阶段,不做不行。再深入一点就是材料馆、材质馆,像布料馆。可以从母亲艺术衍生出很多东西,将DIY的元素融进去。我们希望将来一家人来旅游的时候,可以分成几类,孩子的,母亲的、父亲的手艺区,孩子可以做小手工,父亲可以做个椅子弄个木头,妈妈缝个东西。这里已经开发了五六种产品做玩具的,还有小陶吧,捏了泥巴烧制好就像礼物一样寄回家,很有成就感。

 

展示内容在跟本地文脉、工艺的结合上有什么考虑?新的一年,有什么具体的策展计划吗?

黄永松: 2011年要做的事也是我的理想,看看能否推动。比如说慈城城隍庙有很多石匠、木匠、竹艺师傅,我们可以邀请意大利雕刻家、日本木工,台湾竹艺师,美国金属焊接艺术家等等,跟东方的工艺老先生配对,这种配对效果一定会很奇特。他们一起切磋互相影响。一年之后给他们办一个展览,办一个论坛,通过这种交流,让双方得利,这也是给民族一个自信心。这是我一直想做的。

现在很多人对文化创意产业非常的迷失,这就是一个活路,让我们找回信心。为什么叫“天工慈城”?原因就在这里。慈城是产业基地,工艺基础好。今天天时地利人和,条件都差不多齐备了,可以形成一股大力量。这就是文艺复兴,这是一个典范,动手来做是最重要的。

 

对慈城来说,是否觉得手工是可遇不可求的一个产业发展门类?

黄永松:现在所有的大企业都开始黑手变金手了,为什么呢?我想如果我们一直这样做制造业是不行的,精密的东西还得要靠工艺,所以现在有手艺的技师是很难得的,而且变成很高价,我们叫黑手变金手。现在是回归的时候,回到动手做了。

美国圣荷西大学跟复旦大学工业设计系的学生做一个项目“为多数人设计”,用有限的钱改善当地人的生活,比如说没有电,怎么做一个发电机;洗衣服怎么用脚踩,他们都用脚踏车的系统去改善,田埂上的独轮车,用脚踏车的系统去改善。后来他们的创意被苹果电脑买去制作送给贫穷地区。这对学生是一种鼓励,如果只给尖端、高端产品做设计,就脱离了生活。设计跟艺术最大区别就是设计师是解决问题的。

 

作为母亲的艺术和冯俞宅工艺五展的策展人,如果游客在慈城只有几个小时看展览,会推荐一条怎样的线路?

黄永松:如果只有一两个小时,走中轴线看母亲的艺术,慈城就是慈孝文化。母亲撑起半边天。精细的可以看拼布,左右延伸花点时间;然后到对面冯俞宅看五展,青花讲的是CHINA品牌;惠山泥人可以看出童心的真谛,有粗货细货之分。表现地方戏曲题材的作品也值得一看;紫砂壶展有一条流动的路线,结尾处的电影要去看。然后去看坐具,这是木文化代表。

 

大宅里的工艺大赏(略)

把民间艺术展布到明清大宅,把走秀T台搬到古街老巷,在孔庙开讲生活美学论坛,或者这就是慈城式的创意和包容?

青花瓷展中的仿真经典展品区序言引用宋人郭熙的话说得好:“铺舒为宏图而无余,消缩为小景而不少。”民族美学的精妙之处就在这里。图稿铺展而“无余”,展品虽小而“不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