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启敏新浪微博:开新崇雅 再造辉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1:46:15
                                                                        开新崇雅 再造辉煌                                                                               作者:张晶
一、 中华民族的诗词是中国文学的高峰,人类文明的瑰宝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我们国家文明开始的时候,我们甚至可以说最早的文化朝霞,就体现在诗歌上。我们现在讲中华文明,至少可以追溯到夏朝。夏禹的王位,是从虞舜继承下来的。虞舜把一个治理得很好的太平盛世交给了夏禹,这时候据说天上充满奇光异彩,在这个庄严的大典上,舜唱了一首诗,这就叫《卿云歌》:“卿云烂兮,虬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这是在中国诗歌史上有文字记载的,而且又是在辉煌的历史时刻上产生的,所以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有很深远的影响。辛亥革命后拿它做国歌,上海的复旦大学及震旦大学的校名都从此脱胎。“旦复旦兮”,它歌颂了中华民族一个辉煌的开始,充满着希望。同时舜还有一首《南风歌》,是国家大治的生动记录:“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春天的风吹过来,给人精神上以抚慰,把烦恼及个人考虑一下子吹个尽光;“南风之时兮”,及时带来好雨,可以使人民的生活蒸蒸日上,越来越富足。既讲了精神文明,又讲物质文明。大舜的文化、大舜的政治值得特别研究,它的音乐《韶》,即当时的“交响乐”,是歌颂他的,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是美食家,吃的菜、肉、佐料一点都不能含糊。他听了大舜的音乐后,几个月没有口味。所以说虞舜时代的礼乐文化是光辉的原典。在此之后进入《诗经》时代。
《诗经》不都是周代的,豳风《七月》,可能是夏朝,周还没有迁来岐山,还在“豳”,陕西靠北。《诗经》之后,“诗人之父”屈原应运而生,他是中国第一个伟大的诗人。其他的人不能叫专业诗人。他的《天问》、《离骚》、《九章》、《九歌》,那真是一种奇迹,发展到了极高的阶段。像那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的《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兮为鬼雄。”那样的悲壮,几千年来一脉相承,我们中华民族是永远打不散征服不了的充满蓬勃生机的和巨大凝聚力的民族。这种中华民族的文化特性,在古代主要是通过诗歌这个载体得以表现的。抗日的时候《义勇军进行曲》鼓舞了多少人上前线杀敌。还有一个据于植元老先生讲的不大可靠的岳飞的《满江红》,这个观点我赞成。我也写过文章,夏承焘先生也讲,《满江红》不是岳飞所写。理由之一是,岳飞孙子岳珂的《金陀粹编》收集了岳飞所有的资料,居然没有这一首词;理由之二是《满江红》里所讲的那些战略目标跟岳飞的战略方向完全不相干,“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耳”,应该到东北去,怎么跑到西北去了呢?第三个,在明朝之前没有任何记载。这个岳飞的《满江红》是在明朝之后出现的,而同时《全宋词》里有一首文天祥的《满江红》,也是和岳飞之韵的,但也是明朝之后的,说明文天祥的《满江红》也是假的。但不管真假,这是一首好诗,中华民族的正气,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得到充分发扬。而且在民间至少从明朝之后得到广泛流传。明朝到现在也有五六百年了。所以这首词不论是不是岳飞所作,它鼓舞着亿万人民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是值得珍视的。
    中国的诗歌到了汉代之后,日趋多样,南北朝之后名家纷起。中国历史上大英雄往往能做诗。诗歌是人的性灵的自然流露。诗歌首先要真,要有真情,要有激情。像楚汉相争时候,项羽吟《垓下歌》,几多的悲壮:“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对英雄美人的悲歌。我认为中华文化中最后一对英雄美人是张学良和赵四小姐,充分反映中华民族的韧性,顽强的生命力和高尚的情怀。几多坎坷,六十多年煎熬中,他们活过来了。是什么样的感情!张学良少帅不简单,赵四小姐不简单,相濡以沫,大放人格的光辉。
    中国是诗的国度,有着极为昌盛的古代文明,在它的人文化进程中,诗是它意志的体现、历史的见证与发展的丰碑。五千年来,我们神明华胄,砥柱中流,生生不息,发展壮大,诗在当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爱国诗篇,陶冶高尚情操的诗篇,《诗经》、《楚辞》流光溢彩,共同装扮出辉煌的诗歌天地,昭示着我们民族开拓和前进的精神。日本有一个研究诗歌的人,说中国的诗不但数量最多,而且质量上也是世界上无以伦比的。这已是世界诗歌研究者的共识。像希腊的荷马,是盲人,他创作的史诗不是用文字记载,他的史诗是歌唱文学。中国诗人产生那么早,文字产生那么早。中国诗歌的魅力和中国的汉语言文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是这种汉字特具“音、形、义”之美,历代的诗人用他们的天才把这些要素发挥到了极致,才有美妙绝伦的汉诗。所以有人说我们中华文明,不是四大发明,而是五大发明,第五大发明就是汉字。有人讲,如果没有汉字,中国不知道要分成多少个邦国了。尽管方言不同,但是文字都认识,这是一个强有力的纽带。而且具有那么神奇美妙的表现力。上午于老讲到“人”,如果两个排到一起就前面一个、后面一个,则是“从”字,如果把两个背靠背,反过来,就是北方的“北”;如果是一个正着的人,一个颠倒的人,就是变化的“化”。光“人”字,位置不同,就变化多端。有一个美国的语言学家,叫范尼落萨,他特别欣赏中国的汉字。他说汉字呈现的是一个古代先民的生活的图画,有强烈的暗喻,有哲理意义的。日本一些学者讲,用汉字写的警世语,比用片假名、平假名写的,给人的印象反映要快一倍半,比英语记录下来的要快三倍。汉字它不光是声音的符号,它形象撞击你的心灵和你的眼睛,所以汉字能给人的最强烈的表现力。排列组合起来它能对仗、押韵。这诸多天生的要素,经过历朝历代几千年诗人的创造性开拓,于是乎给这种文学形式找到了一个最好的表达方法。一种思想、一种情绪、一种现象,通过诗的语言表现,给人的感受就格外强烈,而且难忘,包括翻译。像很有名的裴多斐的那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是革命烈士殷夫翻译的。可是原文的意思与这个有点区别,孙用先生也翻译过:“自由,爱情,我要的就是这两样,为了爱情我牺牲我的生命,为了自由,我将爱情抛弃。”它可能更准确,但谁记得它?殷夫可能不很准确,但他抓住了诗的精神,又用押韵的方式,就使人终生难忘。这就是传统诗歌的魅力。
    再比如说韵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都是意象绝佳之作。之所以这么美,“韵”在当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如果去掉“韵”的因素,把次序颠倒一下:“老树、昏鸦、枯藤,小桥、人家、流水。瘦马、古道、西风,人在天涯断肠”,要素没有变,还有味吗?这里头最神奇的、最美妙的粘合剂是“韵味”。所以中国诗歌的韵律之美,真似如虎添翼,把我们的诗词打扮成倾城倾国的绝代佳人。
    我们民族语言的魅力,声韵的魅力,赋予诗人无穷的表现力,比如孟郊的咏号角之诗:“试开孤月口,能说落星心。”多么生动、深刻,使人终生难忘。屈原的“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引起人们情感撞击。鸟兽尚且如此,何况人乎!现代诗人于佑任,是国民党的元老。他由于诸多原因没有留在大陆,但他终生怀念大陆,他晚年写过一首想念家乡人的诗:“南山云接北山云,变化无端昔自今。为待雨来成盼望,欲寻诗去费沉吟。百年岁月羞看剑,一代风雷荡此心。莫把彩毫空掷去,飞花和泪满衣襟。”写得非常悲伤,怀念故乡,一往深情。再比如,叶嘉莹,加拿大哥伦比亚皇家学院终身院士,她对祖国的感情,爱国主义感特别强烈,粉粹四人帮以后,常回到北京。她有一首诗:“构厦多材岂待论,谁知散木有乡根。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是诗词牵系了她爱恋故国的深情。前年她上书江总书记,提出要加强中小学生诗词教育。她深深感到诗词的教育学习能够使人的性格得到陶冶,能够使智力得到开发。江总书记将她的意见批给李岚清副总理。李岚清批给教育部。现在中小学课本中增加了很多诗词内容是叶嘉莹上书的结果。据泰国《星洲日报》的统计,唐宋诗词中十首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第一首就是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我们中华诗词就是由这些天才诗人把人类最崇高、最真诚、最炽烈、最美好的感情通过一种极为美妙的意象定形。这种诗歌对于我们民族性格的形成,对于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闻一多先生曾经讲过,中国文学史在宋之前基本上是一部诗歌史。中国的诗歌对我们民族文化、民族艺术,它的影响,怎么估计都不过分。不仅在中国,而且辐射到了外国。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欧美兴起一股禅诗的风气。寒山、拾得、王梵志等几个诗人,在我国至多是三流诗人,却深为欧美人士欣赏爱慕。他们在工业文明的情况下,人作为机器的附属品太久了,要放松放松,于是他们要寻找一些不衫不履、放浪形骇的人物与意象,作为寄托,于是就在中国的诗歌中找到了,所以中国的禅诗在美国风行一时。上世纪在世界诗歌史上开宗立派的大诗人庞德,他是意象派的始祖。庞德怎么会成为意象派诗人呢?他读唐诗,读中国诗,翻译了唐诗。庞德在一篇论文中说,要运用中国字形结构作为诗的内凝的涡旋力,要运用文化面上的并置来提高意像的视觉性。要使读者能感应其空间的对位关系。他的最有名的一首诗《弥曹车站》,是意象派诗的奠基之作,原来是三十行,改了以后是十五行, 一年的以后压缩到两行:“人群中出现了/那些脸庞/潮湿黝黑/树枝上/花瓣”。但居然在世界上掀起了巨大的波澜,他的根子就在中国,在李白。
    再早一点,在欧洲,德国是介绍中国文化很有成就的国家。在康熙年间,德国的莱布尼茨就写过很多关于中国的论文。他把康熙比作中国的圣贤。后来,德国的汉学家在欧洲对传播中国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近人如季羡林、陈寅恪、乔冠华等都是留德学者。
    上世纪初一个德国音乐家叫马勒,从法国人翻译的本子《中国之笛》里唐诗中,得到灵感,从而创作了一个交响曲《大地之歌》。这首曲子被列入上世纪前五十首最有名的交响曲之一。一九九八年这首交响乐在中国演奏,李岚清副总理观赏了。这七首诗有李白、王维、王建、孟浩然的,有两首没对上号。李岚清同志让人查一查《大地之歌》的出处。我知道后,查了很久,没有结果,后经报纸批露,引起一阵轰动,最后大家努力查出一首是钱起写的。还有一首叫《李白的青春》,翻遍《全唐诗》,用电子计算机也没能查到。我以为这是法国女诗人戈谢模仿李白诗而作的,是文人的狡狯。文人爱耍点小聪明,弄些狡狯的。比如红学家周汝昌先生在七十年代就宣称“发现”了曹雪芹的佚诗(其实是他的戏作),另一个大红学家吴世昌信以为真,说周汝昌绝写不出这样的诗,肯定是曹雪芹的诗。两人因此绝交。
    中国诗歌在历史上起了极大的作用。炎黄子孙强国兴邦的意志经过苦难的磨砺愈益显示出其深沉博大的理念,充实光辉的品格。谈到中国文化,我认为中国文化中的元典,内容博大精深、极可宝贵。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有“天下为公”的大一统思想,一个是“四海一家”的博爱观念,一个是“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一个是“多难兴邦”的忧患意识,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这些是中国文化之中的精华。几千年来,中国能够屹立于世界之中,打不倒,就是有这样一种精神。我们中国的国家观念是通过自己的家同国联系起来的,中国的国由家庭扩大而组成,通过万千诗人不断磨勒。中国人的国家观念、民族观念特别深沉,无法割舍,爱国主义是民族文化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不论是国运如何艰难、困厄,它在逆境中发扬了它凝聚民心,鼓舞士气,振奋精神,夺取胜利的信心和力量。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民族危难的时候,诗人的诗歌更能激励人心。从荆轲的《易水歌》到秋瑾的《宝刀歌》,这种激昂悲壮之诗,能唤起强烈的中华正气,激励人们赴汤蹈火。
    中华诗词已成为民族文化的瑰宝。它讴歌壮丽山川,英雄气慨、崇高理想。在漫长的历史中潜移默化,不断刻勒,反复观照,它对于我们民族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审美情趣以及思维定式造成深远的影响。诗词当中的秦汉精魂,唐音宋韵早已积淀成民族性格的一个部分。诗词是无数才人呕心沥血为我们构建的一个辉煌的历史画廊,它光彩纷呈,美不胜收。中国诗人写诗、读诗,都要吟诵,吟诗诵词是构思的手段,也是一种我们欣赏时入境的必要过程。中国的吟诵与日本不太一样。日本的许多文化是由中国传过去的,但经过日本性格的改造,都起了变化。日本将吟唱当作一项健身运动,大家齐唱,很投入。但我们传统诗人的浅吟低唱韵味不一样。
    吟诗有粘和作用。诗要感情投入,甚至是爆发。作诗、欣赏都要有激情。
二、 当代诗词是文化上的一道有滋有味的风景线
    刚才本义馆长介绍我曾跟夏承焘先生学习诗词。我愧不敢当。夏先生是当代一座高山,难以企及。旧体诗词在当代中国,并不是一片荒芜,夏先生是一个辛勤而卓有成就的开垦者。夏先生自学成才,没有名师指导,但他的诗词造诣,在年轻时已备受大家推重。这告诉我们,文凭不是绝对的,“一代聪明要自开”,关键在自己。夏先生五岁填词,有“鹦鹉知否梦中言语”,很巧妙,有韵味。读到他一首诗,极为钦佩他对青年人的爱护与鼓励,诗说:“云栖深处记幽寻。一语相开胜苦吟。我爱青年似青竹,凌云气概要虚心”。就主动找他,拜他为师。夏先生是大师,对诗词的再造辉煌、开拓创新,取了相当成功。他的《天安门城楼看焰火》气象阔大,豪迈奔放,真是前无古人!他描写西湖的佳句像:“秋水不能画,西子有名眸。动人千顷波碧,临镜欲横流”,真是妙极、美极。夏先生三十岁写新安江的词,尤其令我叫绝:“万象挂空明,秋欲三更。短篷摇梦过江城,可惜层楼无铁笛,负我诗成。杯酒劝长庚,高咏谁听?当头河汉任纵横,一雁不飞钟未动,只有滩声。”真是化境,令人一唱三叹!
    当代诗词兴起与新期几乎是同步的。“五四”时期诗词被胡适等留学生横扫了一下,受到很大冲击。文学革命实际上从诗歌革命开始,要废掉旧诗,要废掉汉字,要把汉字改成别的文字,要搞拼音化,甚至宣称:“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好象认为中国落后,就是因为诗词造成的。当然他们的出发点还是好的,要为积弱的中国找一条出路,因此归结到传统文化上去。传统文化肯定有落后的一面,但主要落后的不是文化,而是封建制度。中国文化有落后的,难道外国文化就没有落后的吗?文化需要渐进,要变革,而不是文化革命。这些口号当时有识之士并不赞赏。中国有个怪人辜鸿铭,他懂英、德、西班牙很多文字,汉学底子也厚,但却是极端国粹主义者。他到过很多国家,德国威廉皇帝为其授勋,他最早将《论语》翻译出去。精通洋务、科技,对于西太后的腐败敢直言,写过一首爱民歌:“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讽刺西太后作寿。对于胡适的文学改良他不赞成,他说:“我只听说有妓女从良,从没听说过文学改良,难道你们要中国文学去学妓女吗?”他资格老,权威大,胡适之奈何他不得。
    “五四”一搞,挟着革命的气势,弄得过分,人家都不大敢碰它。中国的理学实际上是中国文化的根子之一,不要简单否定,我认为中国的哲学在北宋达到一个高峰,把儒家思想发展到新阶段。张载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境界高得很。毛泽东讲“大同”思想,孙中山讲“天下为公”,邓小平讲“要一步一步小康”。政治家、领袖都从传统文化中得到启发,鼓舞。这是马列主义的态度。毛公继承发扬了传统,但对“五四”不敢多碰。
    “五四”剥夺了人们使用文言创作的话语权,是不有点语言上的霸权主义。现在不能说文化霸权主义都消除了,报纸上一般不发表旧体诗。他们不懂。有些文人甚至认为旧诗不能入文学史。这个我与他们争论过。时代向前发展,现在旧体诗入史问题基本解决了。但入多少还是问题。
    诗歌创作要绝对自由,中国知识分子,艺术家应该要有这样一个环境。人格独立,思想自由,但四项基本原则还是要遵守。不要出格。但在艺术创作里要有真性情,真见解。
    毛泽东虽很喜爱旧体诗,主张在青年中不宜提倡,但没有说不能写。实践证明他酷爱它,多亏他写点诗词。毛泽东的诗词有些非常好,有极精之品,与唐宋名家毫不逊色,气魄能笼罩天地。所以诗词的生命才能不绝如缕。
    在粉碎“四人帮”的前夕,吹响战斗号角的旧体诗就是《天安门诗抄》。虽百分之九十以上不合格律,但是老百姓爱这种形式,短小精悍,表达了火山爆发般的愤怒,传统诗词为政治斗争大显身手。既昭示了“四人帮”必将崩溃,也昭示着传统诗词大声镗鞑地登上历史舞台。“四人帮”垮台,政策得到改正,以后一九八二年成立中国韵文学会,一九八七年成立中华诗词协会。群龙有首,现在中华诗词学会全国有八千会员,其中不乏年轻人。今年四月份,在我们北京与中央电视台,北大、清华、北师大、广播学院几单位联合举行学术研究会。年轻的教师、大学生很踊跃,青年学生有些对诗词相当酷爱,而且形式格律非常“正宗”,恪守“平水韵”。敝人观点“诗词通韵”,甚至在词基础上更为放宽。
    今天的诗词可说是后继有人,各省市会员有百万大军。《中华诗词》杂志年行二万二千份,自负盈亏,还略有盈余,在作协系统是一枝独秀。今年要举办第十五届研讨会。诗词大赛在全国搞了几次,多的一次三四万多人参加。但实际水平还不高,然却十分活跃。是文化上一道卓越的风景线。
    江总书记在谈话中常引用旧诗词,表示他也爱诗,他也写诗,这是对我们很大的支持。朱总理对诗词学会的支持更为具体。前年他给诗词协会拨了三百万的款,去年批了一层楼的房子,做办公用房。今年他把自己的新作让我们独家发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重返湘西有感并怀洞庭湖区》。“湘西一梦六十年,故地依稀别有天。吉首学中多俊秀,张家界顶住神仙。熙熙新市人兴旺,濯濯童山意快然。浩浩汤汤何日现,葱茏不见愿难圆。”六十年前抗战时期在湘西吉首,他和他现在的夫人劳安女士在那里念过书。他在洞口八中念初中,劳安当时在念小学。过了六十年以后他才有机会重返那个地方,一看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既兴奋也有隐忧,写了这首诗。现在我们国家粮食很多,我们应该用这些粮食支持退田还林。这首诗里表现我们国家领导人深谋远虑的情怀和文采。
    上面有中央领导的支持,下面有这么多群众的爱好,因此传统诗词的形势是很好的。特别是许多阅历丰富的老同志的支持,使诗词学会大壮了声威,便于我们开展工作。我们还有许多工作今后要做,要改进,《中华诗词》明年争取发行三万份,三年之内要翻一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步五万份,第二步十万份,而且要与企业部门搞合作。有一个企业每年支持我们十万元钱,合办这个杂志,它承担发行,承印,而且能够保证每年增加百分之三十的订户数。
三、 中国的诗歌向国外辐射
    与日本的关系比较密切。我来之前,接待了一个日本的吟唱代表团,团长叫棚桥篁峰,他来中国访问一百次了,每年来中国四五次,每次带来很多日本的老人。他们写诗的少,唱诗的多,舞着剑。在日本热爱汉诗吟唱的人有几百万,比我们多。日本家庭妇女为提高文化修养和素质,从中华文化中来寻找,这方面搞得很好。
    从国外来讲,最近我写了一篇文章叫《寻找丁敦龄》。丁是咸丰年间山西的举人,一八六二年随着英法联军去了法国,当时要编一部汉华字典,他带着《康熙字典》去的。与法国科学院院长闹翻后,被巴黎大学者欧建J.Gautier收留,教其两个女儿汉语,并做欧建的秘书。丁敦龄所教其中一女叫戈谢,是法国第一个科学院女院士,成为法国文艺沙龙中很辉煌的一个人物。她之所以取得这些荣誉,就是因为她介绍中国文化,翻译了中国的诗,包括唐诗在内,诗集叫《白玉诗书》;又写了关于反映中国面貌的《玉龙传》。她的翻译受到雨果、福楼拜的推崇,很快在欧洲大陆流传。丁敦龄这个人对于中外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很大贡献。但他默默无闻,甚至还被误解,被歪曲。希望有人有他的线索提供给我或独立研究。这个事情应得到很多人的关注。
四、二十一世纪人文的走向
    二十世纪以来生产力极大的发展,战争的阴影也渐渐地淡去,大战没有,小战可能还有;二十一世纪人们生活更加理性,生活必然更加富裕,在这个前提下文化必然会得到很大的发展。因此为生存温饱的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的问题,为提高品位地生活,有质量地生活,这个诉求越来越上升了。在这个前提下,整个的人文思潮的走向应当是一方面开新,开辟新的领域,表现新的境界,获得新的知识;一方面是崇雅,回归到传统当中的精华。有人说一九八八年在法国巴黎召开了一个由诺贝尔获奖者发起召开的一个文化研讨会,在会上有人提出“二十一世纪人类文明如果还要得到长足发展的话,就要借重中国东方的孔子的智慧”不论提到的是孔子还是老子,总而言之,中国的、东方的文化是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了。英国历史哲学家汤因比,就是这样一位代表人物。他明确无误地讲,未来社会要发展,两种文化有希望,一种是加拿大的魁北克文化(是法国的), 一个是中国的孔子文化。中国的文化讲仁义,讲和谐中庸之道。在这方面我们中华民族这一古代文明确实能够给世界很多的启示。亚洲的印度也是了不起民族,它曾经非常辉煌,国家的教义、经典,那样精致的程度令人吃惊。可惜以后断流了,甚至文字都没有了,梵文现在已退出历史舞台了。所以印度有些文化历史要在中国史书里找寻。柬埔寨有个“吴哥窟”,百年前被法国医生发现。丛林里有如此辉煌庄严的建筑,当地人竟不知道,闻所未闻,以为是上帝一个晚上造出来的。结果谜底是怎么揭出来的呢?在中国元朝周达观著的古书《真腊风土记》里,写到某年某月在这里见到这个皇帝,皇帝是怎么出行的,当时建筑怎么样,记载得清清楚楚。所以汉字所记载的文献是世界文明的骄傲。
    在新的世纪新的时代,对中华文化的再认识将随着国力的蒸蒸日上而大大发扬。如果说欧洲的文化因为希腊的文化而得到复兴,那么,中国文化的复兴,也必然要对中华传统文化再认识再开拓。它带给世界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将不会低于文艺复兴。所以开新和崇雅我认为是二十一世纪人文思潮的走向,而在这个当中,诗歌在其中必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应当再造辉煌,写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华章。